汽车服务工程本科教学大纲.doc_第1页
汽车服务工程本科教学大纲.doc_第2页
汽车服务工程本科教学大纲.doc_第3页
汽车服务工程本科教学大纲.doc_第4页
汽车服务工程本科教学大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目目 录录 1、 工程图学教学大纲.3 2、 电工电子学(一)教学大纲.8 3、 电工电子学(二)教学大纲.11 4、 工程数学教学大纲.15 5、 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教学大纲.18 6、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22 7、 机械精度设计及检测基础教学大纲.27 8、 机械原理及设计(一)教学大纲.31 9、 材料力学教学大纲.35 10、 机械原理及设计(二)教学大纲.39 1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45 12、 液压传动教学大纲.48 13、 汽车构造教学大纲.52 14、 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教学大纲.56 15、 汽车运行材料教学大纲.60 16、 发动机原理和汽车理论教学大纲.65 17、 汽车构造实习教学大纲.70 2 18、 汽车零部件设计教学大纲.74 19、 汽车国际贸易教学大纲.77 20、 汽车新技术教学大纲.83 21、 汽车测试技术教学大纲.87 22、 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教学大纲.91 23、 汽车传感器及车上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大纲.95 24、 汽车市场营销学教学大纲.99 25、 汽车服务经营与管理教学大纲.103 26、 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大纲.107 27、 汽车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大纲.110 28、 汽车装饰技术教学大纲.114 29、 汽车金融与保险教学大纲.117 30、 汽车维修工程教学大纲.121 31、 汽车营销服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125 32、 汽车评估与鉴定课程教学大纲.127 33、 金工实习教学大纲.131 34、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138 35、 机械零件课程设计教学大纲.141 36、 生产实习教学大纲.143 3 37、 毕业设计与论文教学大纲.148 38、 汽车维修工程及检测与诊断实习教学大纲.150 39、 汽车技术服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152 40、 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大纲.155 41、 运筹学教学大纲.159 42、 物流管理教学大纲.162 43、 应用统计学教学大纲.166 4 工程图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工程图学(一) 、 (二) 课程代码:1321056015,1321057015 学分/总学时:6/100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开课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工业工程,汽车服务工程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工程图学是工科院校中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对机械类工程学科来说,它是 培养获得工程师初步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其主要目的 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正投影法来分析、表述机械工程问题、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能力和 空间想象能力,同时、它又是学生后继课程和完成课程设计不可缺少的基础。 课程主要任务是: 1、 学习平行投影法(主要是正投影)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 2、 培养较强的绘图技能。 3、 学习贯彻制图国家标准技能。 4、 培养绘制(含零部件测绘)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基本能力。 5、 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6、 培养计算机绘图的初步能力。 7、 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二、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 平面几何、立体几何 三、学时分配 学 时 章 节 理论实验课合计 1、绪论 11 2、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88 3、点、直线、平面的投影 1616 4、变换投影面法 44 5、立体投影 66 6、立体表面交线 88 5 7、组合体的视图及尺寸注法 88 8、轴测图 33 9、机件的表达方法 1010 10、标准件和常用件 1212 11、零件图 1212 12、装配图 88 13、复习与机动 44 合 计 100100 四、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1绪论(1 学时) 1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2 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3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和要求 4 我国工程制图学的发展概况 基本要求:了解。 2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8 学时) 1 技术制图和工程图学国家标准的一般规定 2 绘图工具及其使用 3 几何作图 4 平面图形的分析与画法 基本要求:掌握。 3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16 学时) 1 投影的基本知识 2 点的投影 3 直线的投影 4 直线与点及两直线的相对位置 5 平面的投影 6 平面上的直线和点 7 圆的投影 8 直线与平面及两平面相交 基本要求:掌握。 4变换投影面法(4 学时) 1 变换投影面法的基本概念 6 2 点的投影变换 3 直线的投影变换 4 平面的投影变换 基本要求:了解点、直线和平面变换投影面法的知识。 5立体的投影(6 学时) 1 平面立体的投影及其表面取点 2 回转体的投影及其表面取点、线 基本要求:掌握立体的投影的知识。 6立体的表面交线(8 学时) 1 截交线 2 相贯线 基本要求:掌握立体的表面截交线、相贯线的画法。 7组合体的视图及尺寸注法(8 学时) 1 三视图的形成及其投影规律 2 组合体组合形成及其形体分析 3 画组合体视图的方法和步骤 4 组合体的尺寸注法 5 看组合体视图的基本方法 基本要求:掌握组合体的视图及尺寸注法。 8轴测图( 3 学时) 1 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2 正等轴测图 3 斜二等轴测图 基本要求:了解轴测图的基本知识,掌握轴测图正等轴测图、斜二等轴测图、轴测剖 视图画法。 9机件的表述方法(10 学时) 1 视图 2 剖视图 3 剖面图 4 局部放大图和简化画法 5 表述方法的综合举例 6 第三投影法简介 基本要求:掌握各种机件的表述方法。 10标准件和常用件机件的表述方法(12 学时) 1 螺纹 7 2 螺纹紧固件及其连接 3 键及花键连接 4 销及其连接 5 滚动轴承 6 齿轮 7 弹簧 基本要求:掌握标准件和常用件机件的表述方法。 11零部图(12 学时) 1 零件图的作用和内容 2 零件视图选择 3 各类典型零件的视图选择 4 零件图中尺寸注法 5 零件上常见的工艺结构 6 表面粗糙度及其注法 7 公差和配合及其注法 8 形状和位置公差及其注法 9 看零件图的方法步骤 基本要求:掌握零部图的相关知识。 12装配图(8 学时) 1 装配图的作用和内容 2 部件的表达方法 3 装配图的视图选择 4 装配图中的尺寸和技术要求 5 装配图中的零部件序号和明细栏 6 机器上常见的装配结构 基本要求:掌握装配图的相关知识。 五、教材及学生参考书 教 材: 1画法几何.大连理工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工程图学.大连理工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画法几何习题集.大连理工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工程图学习题集.大连理工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工程图学习题集.李澄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参考书: 1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西安交通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 2画法几何及工程图学.重庆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六、课外学习要求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每学期课外安排绘图大作业 3-4 次。 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平时成绩:30%(作业与考勤) 期末考试:70%工程图学(一)闭卷/工程图学(二)开卷 八、其它说明 1、本课程安排 4 学时机动。 2、本课时实践性较强,宜精讲、多练、从中加强绘图能力训练。本课程的作业分配量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减。建议作业量按上课时间与一般情况下完成作业时间的比例 1111.5,周学时不宜超过 4。 3、部件测绘另安排二周在第三学期中进行,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4、本课程只能为学生的绘图和读图能力打下一定基础,在后继课程、生产实习课程设 计和毕业设计中必须逐步提高。 5、为了增强读图能力,可安排一些课外阅读图练习。 6、计算机绘图部分的教学内容将在机械工程基础实验中安排进行。 9 电工电子学(一)电工电子学(一)教学大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电工电子学(一) 课程代码:1321008015 学分/总学时:2/40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开课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工业工程、汽车服务工程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电工与电子学包括电工和电子技术两部分,它是研究电磁现象和电子技术在工程技术 领域中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一切工程技术人员在处理实际生产技术问题所必须具备的基础 知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是所有工科类非电专业学生必修的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工与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在工程实践中的 基本方法和技能,同时也为学生后继课程和今后从事技术工程工作及进一步自学电工与电 子技术理论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如下基本要求: 1、 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能应用这些理论对一般电路进行分析、计算; 2、 了解常用电子器件的作用和功能,熟练掌握其各种物理量的关系;掌握常用电子线 路的结构、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和具体运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初步具有设计简单电力、电子线路的能力,初步具有解决 电力、电子线路常见故障能力。 二、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 大学物理、高等数学 10 三、学时分配 学 时 章 节 理论实验合计 1、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617 2、电路的分析方法8513 3、电路的暂态分析404 4、正弦交流电路10212 5、三相电路202 6、复习(机动)202 合 计 32840 四、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1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7 学时) 1电路的作用与组成部分、电路模型 2电压和电路的参考方向、欧姆定律 3电源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 4基尔霍夫定律:KCL、KVL。电路中电位的概念及计算 基本要求:了解1,理解2,理解3,理解4。 2电路的分析方法(13 学时) 1电阻串、并联联接的等效变换。 2电压源和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 3支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 4叠加原理、戴维宁定理。 基本要求:理解1,理解2,理解3,理解4 3电路的暂态分析(4 学时) 1电阻元件、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 2储能元件和换路定则 3RC 电路的响应 4一阶线性电路暂态分析的三要素法 基本要求:理解1,理解2,理解3,理解4。 4正弦交流电路(12 学时) 1正弦电压与电流:三要素。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代数式、指数式、极坐标式、相 量运算 2电阻元件、电感元件、电容元件 11 3电阻元件、电感元件和电容元件的交流电路以及 RLC 串联的交流电路 4阻抗的串联与并联 5功率因数的提高 基本要求:理解1,了解2,理解3,理解4 ,理解5。 5三相电路(2 学时) 1三相电压 2负载星形联接的三相电路、负载三角形联接的三相电路 3三相功率 基本要求:理解1,理解2,理解3。 五、教材及学生参考书 教材: 1电工学(第 6 版)(上册) .秦曾煌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书: 1电工学(第 6 版)学习辅导与习题选解.秦曾煌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电工电子学(第 2 版).张伯尧,叶挺秀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电工电子学(第 2 版)学习辅导与习题选解.张伯尧,叶挺秀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4 六、课外学习要求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每次课后布置 23 题。 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平时成绩: 30%(作业/考勤:10%;期中考试:10%;实验成绩:10%) 期末考试: 70%(闭卷) 八、其它说明 1.本课程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先修课程物理学及后继课测试技术 、 机床数控技 术 、 机电传动与控制之间的衔接。对学生通过物理学已经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在 讲课时作扼要的归纳总结,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对后继课程有紧密联系的模拟电路和 数字电路的内容,其深、广度以“必须” 、 “够用”为度,要突出其应用性。 2.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布置足够数量的课外练 习。大纲中所列实验是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尽可能在课内外再补充一些演示性的实 验,以使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 12 电工电子学(二)电工电子学(二)教学大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电工电子学(二) 课程代码:1321009015 学分/总学时:3/56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开课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工业工程、汽车服务工程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电工与电子学包括电工和电子技术两部分,它是研究电磁现象和电子技术在工程技术 领域中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一切工程技术人员在处理实际生产技术问题所必须具备的基础 知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是所有工科类非电专业学生必修的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工与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在工程实践中的 基本方法和技能,同时也为学生后继课程和今后从事技术工程工作及进一步自学电工与电 子技术理论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如下基本要求: 1、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能应用这些理论对一般电路进行分析、计算; 2、了解常用电子器件的作用和功能,熟练掌握其各种物理量的关系;掌握常用电子线 路的结构、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和具体运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初步具有设计简单电力、电子线路的能力,初步具有解决 电力、电子线路常见故障能力。 二、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 大学物理、高等数学 13 三、学时分配 学 时 章 节 理论实验合计 1、二极管和晶体管606 2、基本放大电路12214 3、集成运算放大器628 4、电子电路中的反馈202 5、直流稳压电源202 6、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14216 7、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8210 8、模拟量和数字量的转换202 9、复习(机动)202 合 计 56864 四、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1二极管和晶体管(6 学时) 1半导体的导电特性:本征半导体、N 型与 P 型半导体。PN 结的形成与单向导电性 2半导体二极管:基本结构、伏安特性、主要参数。稳压管 3半导体三极管:基本结构、电流放大原理、输入输出特性曲线、主要参数 基本要求:了解1,了解2,了解3。 2基本放大电路(14 学时) 1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 2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直流通路估算法、图解法 3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微变等效电路法估算、图解法 4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5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负反馈的基本概念、负反馈的类型以及对放大电路工作性能 的影响 6多级放大电路及其级间耦合方式 基本要求:了解1,理解2,理解3,了解4,了解5,了解6。 3集成运算放大器(8 学时) 1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特点、电路结构、主要参数 2理想运算放大器及其分析依据 3运算放大器在信号运算方面的应用:比例、加法、减法、积分、微分运算 14 4运算放大器在信号处理方面的应用:滤波、采样保持、电压比较器 基本要求:了解1,理解2,理解3,了解4。 4电子电路中的反馈(2 学时) 1反馈的基本概念、正负反馈的判别 2负反馈的类型、负反馈对放大电路工作性能的影响 基本要求:了解1,理解2。 5直流稳压电源(2 学时) 1单相半波、单相桥式整流电路 2电容滤波器、电感电容滤波器 3直流稳压电源:稳压二极管稳压电路、集成稳压电源、开关型稳压电源 基本要求:了解1,了解2,了解3。 6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16 学时) 1脉冲信号。晶体管的开关作用 2分立元件门电路:二极管“与”门、 “或”门电路、晶体管“非”门电路 3TTL 门电路:结构、三态门、OC 门。CMOS 门电路。TTL 与 CMOS 电路的区别 4逻辑代数:运算法则、逻辑函数表示法、逻辑函数的化简 5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综合(设计) 6加法器、编码器和译码器 基本要求:了解1,了解2,了解3,理解4,理解5,了解6。 7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10 学时) 1双稳态触发器:基本 RS 触发器、同步 RS、JK、D、T 触发器。触发器逻辑功能的转 换 2寄存器:数码寄存器、移位寄存器。计数器:二进制、十进制计数器 基本要求:理解1,了解2。 8模拟量和数字量的转换(2 学时) 1数模转换器:T 形电阻网络、主要技术指标 2模数转换器:逐次逼近型、主要技术指标 基本要求:了解1,了解2。 五、教材及学生参考书 教材: 1电工学(第 6 版)(下册) .秦曾煌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书: 1电工学(第 6 版)学习辅导与习题选解.秦曾煌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电工电子学(第 2 版).张伯尧,叶挺秀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电工电子学(第 2 版)学习辅导与习题选解.张伯尧,叶挺秀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 15 社,2004 六、课外学习要求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每次课后布置 23 题。 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平时成绩: 30%(作业/考勤:10%;期中考试:10%;实验成绩:10%) 期末考试: 70%(闭卷) 八、其它说明 1.本课程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先修课程物理学及后继课测试技术 、 机床数控技 术 、 机电传动与控制之间的衔接。对学生通过物理学已经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在 讲课时作扼要的归纳总结,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对后继课程有紧密联系的模拟电路和 数字电路的内容,其深、广度以“必须” 、 “够用”为度,要突出其应用性。 2.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布置足够数量的课外练 习。大纲中所列实验是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尽可能在课内外再补充一些演示性的实 验,以使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 16 工程数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工程数学 课程代码:1321058015 学分/学时:2/32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开课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一、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属于数学学科范畴,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的一门重要基础 课,它的主要内容为线性代数。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行列式、矩阵、向量组、线 性方程组、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等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后继 相关专业课程及今后的业务提高、深造打好良好的数学基础。 二、 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 为了完成本课程教学,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高等数学”基础 知识。 三、学时分配 学 时 章 节 理论实验课合计 1、行列式 606 2、矩阵及其运算 404 3、矩阵的初等变换与线性方程组 606 4、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808 5、相似矩阵及二次型 606 6、复习及机动时间 202 合 计 32032 四、课程的内容和基本要求、建议学时分配 1.行列式(6 学时) 1二阶与三阶行列式 2全排列及逆序数 3 n 阶行列式的定义 17 4 对换 5 行列式的性质 6 行列式按行(列)展开 7 克拉默法则 基本要求:熟练掌握 n 阶行列式的概念、性质及计算方法,利用克拉默法则求解 n 元 线性方程组。 2.矩阵及其运算(4 学时) 1 矩阵 2 矩阵的运算 3 逆矩阵 4 矩阵的分块法 基本要求:理解矩阵的概念与行列式的区别;掌握矩阵的基本运算,重点掌握矩阵的 乘法;理解逆矩阵的概念,重点掌握逆矩阵的求法;了解矩阵的分块法。 3.矩阵的初等变换与线性方程组(6 学时) 1 矩阵的初等变换 2 初等矩阵 3 矩阵的秩 4 线性方程组的解 基本要求:理解矩阵的初等变换和初等矩阵的概念,掌握矩阵的初等变换和初等矩阵 的关系;理解矩阵的秩的概念,重点掌握矩阵的秩的求法;掌握求线性方程组的解的方法。 4.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8 学时) 1 向量组及其线性组合 2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3 向量组的秩 4 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结构 基本要求:理解向量组及其线性组合、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及向量组秩的概念;重点 掌握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的判别方法、求向量组的秩;理解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结构,并运 用其来解线性方程组。 5.相似矩阵及二次型(6 学时) 1 向量的内积、长度及正交性 2 方程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3 相似矩阵 4 对称矩阵的对角化 5 二次型及其标准型 18 6 用配方法化二次型成标准型 7 正定二次型 基本要求:理解向量的内积、长度及正交性的概念;掌握求解方程的特征值与特征向 量的方法;理解相似矩阵的概念;掌握对称矩阵的对角化的方法;理解二次型及其标准型 的概念并会用用配方法化二次型成标准型;理解正定二次型的概念并掌握正定二次型的判 别方法。 五、教材及学生参考书 教材: 1工程数学线性代数第四版.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参考书: 1线性代数附册 学习辅导与习题选解第四版. 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6 六、课外学习要求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求学生认真做好预习与复习,课内 外学时比不低于 1:2。同时还要完成一定数量的课外练习。 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平时成绩: 30%(作业/考勤:20%,期中考试:10%) 期末考试: 70%(闭卷) 八、其他说明 19 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 课程代码:1321126015 学分/总学时:3.564 开课单 位:工业工程学院 开课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工业工程、汽车服务工程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目的与要求 课程性质: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 课程目的:课程目的:熟悉常用工程材料的成分、加工工艺、组织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及其规律; 初步掌握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并初步具备选用材料的能力;初步掌握选定一 般机械零件热处理方法及其工序位置的能力。主要掌握热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工艺特点, 具有选择毛坏、零件加工方法及工艺分析的初步能力。 教学要求:教学要求:了解工程材料的主要力学性能;了解金属晶体结构和结晶、晶体缺陷及其 对性能的影响;了解合金的结构和性能、相与组织的概念,熟悉二元合金状态图与铁碳状 态图及其应用;了解金属塑性变形的实质及其对金属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熟悉钢在热处理 过程中的组织转变及其产物的形态和性能。掌握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和零件表面热处 理的工艺特点及应用。了解热处理的缺陷、产生原因及其二预防措施。 了解常用非金属材 料的种类、结构特点、性能及其应用;了解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掌握铸造、锻压、 焊接的基本原理和工艺特点,具有选择毛坏、零件加工方法及工艺分析的初步能力;初步 具有综合运用工艺知识、分析零件结构工艺性的能力。 二、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 高等数学、物理、工程图学及金工实习。 三、课时分配课时分配 课时分配 章 节 理论实验合计 1、绪论0505 2、材料的主要性能2525 3、材料的晶体结构与结晶 33 20 4、铁碳合金状态图 44 5、常用的工业用钢 44 6、钢的热处理 1010 7、铸铁 44 8、非铁金属材料 22 9、非金属材料 22 10、复合材料 22 11、工程材料的表面处理 22 12、铸造生产 1010 13、压力加工 88 14、焊接生产 88 15、机械工程材料的选用 22 合 计 6464 四、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1绪论(0.5 学时) (1)内容:机械工程材料基础的内容、目的、要求及学习方法。 (2)要求:了解机械工程材料发展讲述简史及在工程中的作用。 2工程材料的主要性能(2.5 学时) (1)内容:材料的力学性能、物理和化学性能及其工艺性能。 (2)要求:熟悉静载荷时材料的力学性能:(强度、硬度、塑性) ;了解动载荷时材料 的力学性能(冲击韧性、疲劳强调、断裂韧性等概念) ;了解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及其工 艺性能。 3材料的晶体结构与结晶(3 学时) (1)内容:纯金属的晶体结构、合金的晶体结构、纯金属的结晶、合金的结晶。 (2)要求:熟悉纯金属的晶体结构;了解合金的晶体结构。 (合金的概念、元、系、相 的概念,固溶体、化合物、混合物、固溶强化等概念) ;了解纯金属的结晶(结晶的概念, 结晶过程,晶粒度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了解合金的结晶(合金的结晶,二元合金状态 图建立) ;了解二元合金相图的基本类型及相图与合金性能之间的关系。 4铁碳合金状态图(4 学时) (1)内容:组元及基本相、FeFe3C 相图含碳量与铁碳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关系。 (2)要求:熟悉组元及基本相(纯铁的同素异构转变,铁碳合金中铁素体奥氏体,渗 碳体,珠光林,莱氏体的结构与性能) ; 熟悉 FeFe3C 相图,分析典型合金平衡冷却过程, 21 分析及室温组织;含碳量与铁碳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关系;了解铁碳合金的应用与局限性。 5常见的工业用钢(4 学时) (1)内容:钢的种类及牌号 (2)要求:了解钢的种类及牌号;了解工业用钢。 6钢的热处理(8 学时) (1)内容:热处理的意义、目的和分类,热处理工艺应用 (2)要求:熟悉热处理的意义,目的和分类;掌握钢在加热、冷却时的转变;熟悉钢 的普通热处理、表面热处理工艺;了解热处理新技术;了解热处理工艺的操作。 7铸铁(4 学时) (1)内容:铸铁的分类、石墨化过程、种类 (2)要求:熟悉铸铁的分类及石墨化过程;了解铸铁种类。 8非铁金属材料(2 学时) (1)内容:铝及铝合、铜及铜合金、滑动轴承合金、粉末冶金与硬质合金。 (2)要求:了解铝及铝合金;了解铜及铜合金;了解滑动轴承合金、粉末冶金与硬质 合金。 9非金属材料(2 学时) (1)内容:有机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 (2)要求:了解有机高分子材料;了解陶瓷材料。 10复合材料(2 学时) (1)内容:复合材料的强化原理、性能及用途 (2)要求:熟悉复合材料的强化原理;了解常用复合材料的性能及用途。 11工程材料的表面处理(2 学时) (1)内容:表面处理的目的、方法分类。 (2)要求:了解表面处理的目的、方法分类;了解气相沉积、化学转化膜、电镀和化 学镀、涂料与涂装工艺技术。 12铸造生产(10 学时) (1)内容:铸造工艺概念、特点、工艺种类。 (2)要求:熟悉铸造工艺概念、特点;了解铸件质量分析方法;了解铸造工艺种类。 13压力加工(8 学时) (1)内容:变形工艺基础 (2)要求:熟悉变形工艺基础;了解压力加工种类。 14焊接(8 学时) (1)内容:焊接概念、特点及分类 (2)要求:熟悉焊接概念、特点及分类;了解焊接性能对焊件质量影响;了解焊件的 常见缺陷;解焊接种类。 22 15机械零件材料和毛坯的选择(2 学时) (1)内容: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材料和毛坯选择。 (2)要求:熟悉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了解零件材料及毛坯选择;了解典型零件的选 材及热处理工艺。 五、教材及学生参考书 教材: 1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吕广庶,张远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参考书: 1金属工艺学.丁德全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王运炎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工程材料.郑明新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热加工工艺基础.张万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六、课外学习要求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重视实验 环节,注意将书本知识与生产实际密切联系,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同时阅读与课程有关 的图书资料、期刊文献,帮助理解和消化课堂所学的难点内容。 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平时成绩: 30%(作业/考勤:20%,期中考试:10%) 期末考试: 70%(闭卷) 八、其他说明 、本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技术基础课,为必修课程。既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又与 生产实际联系密切,为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应重视实验教学环节和金工实习。 、该课程的理论部分较为抽象,其中原子键合、晶体结构、结晶理论以及位错和滑 移等内容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消化课堂内容,教学中要充 分利用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模型等形象化手段和工具,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3、本课程实验项目在机械基础实验课程中开出。 23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理论力学 课程代码:1321129015 学分/总学时:2.5/48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开课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工业工程、汽车服务工程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是一门研究物体机械运动(包括 平衡)的基本规律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这些基本规律与方 法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中的简单力学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同时为学习相关的 后续课程及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打下重要的理论基础。 课程主要任务是: 1、掌握物体机械运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初步具有将简单工程实际问题抽象为力学模型的能力; 3、运用理论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进行静力学分析、运动学分析和动力学分析。 二、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 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力学部分) 三、学时分配 学 时 章节 理论实验课合计 1、绪论11 2、静力学的基本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44 3、平面汇交力系22 4、力矩和平面力偶理论22 5、平面任意力系66 6、摩擦22 7、空间力系和重心44 8、点的运动学22 9、刚体的基本运动22 24 10、点的合成运动66 11、刚体的平面运动44 12、动力学基本定律:质点运动微分方程11 13、动量定理44 14、动量矩定理44 15、动能定理22 16、复习与机动22 合计4848 四、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1. 绪论(1 学时) 1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 2 理论力学的任务及其研究内容 3 理论力学的研究方法 4 理论力学发展简史 基本要求:了解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及研究方法。 2静力学的基本公理与物体的受力分析(4 学时) 1静力学的基本概念 2静力学公理 3约束与约束 4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基本要求:了解基本约束类型及约束力的特点,理解静力学公理,掌握正确地取分离 体,并画受力图。 3平面汇交力系(2 学时) 1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几何法 2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 3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解析法 基本要求:了解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理解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 解析法,掌握平面汇交力系平衡条件及应用 4力矩与平面力偶理论(2 学时) 1力矩的概念与计算 2力偶及其性质 3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 基本要求:了解力矩和力偶的概念,掌握平面力偶系平衡条件及应用 25 5平面任意力系(6 学时) 1力线平移定理 2平面任意力系向已知点的简化主矢与主矩 3简化结果的分析合力矩定理 4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 5平面平行力系的合成与平衡 6物体系统的平衡静定与不静定问题的概念 基本要求:了解力平移定理,静定和超静定问题,掌握平面任意力系平衡方程的应用 及求解物体系统平衡问题,理解平面任意力系平衡的其他形式 6摩擦(2 学时) 1摩擦现象 2滑动摩擦 3具有滑动摩擦的平衡问题 4滚动摩擦 基本要求:了解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概念,理解滑动摩擦的特征,摩擦角,自锁, 掌握求解考虑滑动摩擦时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7空间力系和重心(4 学时) 1空间力沿坐标轴的分解与投影 2空间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 3空间力偶理论 4力对于点之矩与力对于轴之矩 5空间任意力系向已知点的简化主矢与主矩空间力系的合力矩定理 6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 7平行力系的中心与重心 基本要求:了解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掌握物体重心的求法 8点的运动学(2 学时) 1运动学的基本概念 2决定点的运动的基本方法点的运动方程 3速度与加速度的矢径表示法 4速度与加速度的直角坐标表示法 5自然坐标轴系 6速度与加速度的自然坐标表示法 基本要求:了解点的运动的矢量法,理解点的运动的直角坐标法和自然法,掌握用直 角坐标法和自然法计算点的运动 9刚体的基本运动(2 学时) 26 1刚体的平行移动 2刚体的定轴转动 3转动刚体内各点的速度与加速度 4绕定轴转动刚体的传动问题角速度及角加速度的矢量表示以矢积表示转动刚体 内点的速度与加速度 基本要求:了解刚体的平动和定轴转动的特征,理解角速度、角加速度以及刚体内各 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的矢量表示法,掌握定轴转动刚体的角速度、角加速度以及刚体内各点 的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 10点的合成运动(6 学时) 1点的合成运动的概念 2绝对运动、相对运动和牵连运动的速度与加速度 3点的速度合成定理 4牵连运动为平动时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 5牵连运动为转动时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 基本要求:了解运动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理解点的速度合成定理,点的加 速度合成定理,掌握点的速度合成定理和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的应用 11刚体的平面运动(4 学时) 1刚体平面运动的概述 2平面运动分解为平动与转动刚体平面运动的运动方程 3平面图形内各点的速度速度投影定理速度瞬心 基本要求:了解平面运动的特征,掌握用基点法、瞬心法和速度投影法求解速度和加 速度问题 12动力学基本定律质点运动微分方程(1 学时) 1动力学基本定律 2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 基本要求:了解质点动力学基本定律,理解质点运动微分方程,掌握求解质点动力学 的两类问题 13动量定理(4 学时) 1动力学普遍定理 2质点的动量定理 3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4质心运动定理。 基本要求:了解动量、冲量、质心的概念,理解动力学中各基本物理量,掌握用动量 定理解决质点、质点系动力学问题 14动量矩定理(4 学时) 27 1质点的动量矩定理 2质点系的动量矩定理 3刚体的定轴转动微分方程 4转动惯量 5刚体的平面运动微分方程 基本要求:了解动量矩定理,转动惯量的概念,理解理解动量矩和冲量矩之间的关系, 掌握简单形体转动惯量的计算,用动量矩定理和刚体定轴转动微分方程求解动力学综合问 题 15动能定理(2 学时) 1力的功 2质点的动能定理 3作用于质点系与刚体上的力系的功 4质点系和刚体的动能 5质点系的动能定理 6功率功率方程 基本要求:了解力和功的概念、势力场和势能的基本概念,理解动能的改变与力的功 之间的关系,掌握用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动力学综合问题 五、教材及学生参考书 教材: 1理论力学 (第 3 版).郝桐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参考书: 1理论力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理论力学.浙江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理论力学.朱炳麒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六、课外学习要求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平时成绩: 40%(作业:20%,考勤:10%,期中考试:10%) 期末考试: 60%(闭卷) 八、其它说明 无 28 机械精度设计及检测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机械精度设计及检测基础 课程代码:1321012015 学分/总学时:2/32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开课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工业工程、汽车服务工程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机械精度设计及检测基础即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各 专业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之一。是联系设计类和工艺类课程的纽带,也 是从基础课与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过渡到专业课程教学的桥梁。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机 械零件的几何精度及其相互配合的基本知识,并受到几何量测量技术的初步训练。学生学 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要求: 1、掌握机械零件几何精度互换性与标准化的基本概念及有关的术语定义。 2、掌握有关的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的基本内容。 3、学会查用各种公差表格,具有选用公差与配合的初步能力,并能将公差配合及有 关的技术要求正确标注在图样上。 4、掌握几何量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了解常用的几何量测量器具的工作原理、基本 结构、调整及正确使用方法。 5、会正确选择、使用常用的几何量测量器具,并具有对零件上典型几何参数检测的 初步能力。 该课程与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等多方面密切相关,与 CAD/CAM/CAPP 相 辅相成,是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必备的基本知识技能。在后续实践课程,如课程 设计、毕业设计中,学生都应正确、完整地把本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中去。 二、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 工程图学、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 三、学时分配 学 时 章 节 理论 实验 合计 1、绪论 22 2、尺寸精度设计 66 29 3、形状和位置精度设计 77 4、表面粗糙度 22 5、几何参数检测技术基础 33 6、常用典型零件精度设计 33 7、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的精度设计 55 8、尺寸链的计算 22 9、计算机辅助精度设计 11 10、几何参数精度设计实例 11 合 计 3232 四、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1绪论(2 学时) 1 概述 2 机械零件几何精度设计原则互换性原则 3 标准化与优先数系 基本要求:掌握互换性的概念、分类、意义及标准化与互换性的关系。 2尺寸精度设计(6 学时) 1 有关尺寸精度设计的基本术语和定义 2 尺寸的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简介 3 尺寸精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4 一般公差 基本要求:掌握尺寸的术语及定义,公差和偏差的术语及定义,配合的术语及定义, 标准公差系列,基本偏差系列,尺寸精度的设计。 3形状和位置精度设计(7 学时) 1 形状和位置误差 2 形状和位置公差 3 形状和位置误差的评定 4 形状公差与尺寸公差的关系 5 形状和位置公差的选用 基本要求:掌握形位公差的研究对象,几何要素的概念,形位公差和形位误差,基准, 公差原则,形位公差选用与标注方法。 4表面粗糙度(2 学时) 1 基本概念 2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30 3 表面粗糙度的选用 4 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及其注法 基本要求:掌握表面粗糙度的概念,表面粗糙度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表面粗糙度 基本术语,反映高度方向的三个评定参数与数值系列,表面粗糙度参数值的选用,表面粗 糙度的标注方法。 5几何参数检测技术基础(3 学时) 1 测量 2 长度和角度计量单位与量值传递 3 测量方法和计量器具的分类 4 计量器具的度量指标 5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6 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 基本要求:掌握测量的基本概念,长度基准与量值传递,测量方法,计量器具;了解 测量数据与数据处理。 6常用典型零件精度设计(3 学时) 1 滚动轴承结合的精度设计 2 平键、矩形花键结合的精度设计 3 螺纹结合的精度设计 4 圆锥配合的精度设计(自学) 5 导轨副的精度分析与设计(自学) 基本要求:掌握滚动轴承的精度及选用,滚动轴承内径与外径的公差带及其特点,滚 动轴承与轴及外壳孔的配合种类及其选用,轴颈和外壳孔的表面粗糙度和形位公差;螺纹 主要几何参数误差及其对互换性的影响,作用中径的概念和中径合格条件,普通螺纹的公 差、配合及其应用,螺纹图样标注。 7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的精度设计(5 学时) 1 齿轮传动的使用要求 2 影响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的因素 3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的评定参数 4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标准 5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设计 6 新旧标准的差异 基本要求:掌握齿轮传动的使用要求,齿轮公差组与各误差项目,渐开线圆柱齿轮精 度标准,检验组,齿侧间隙,齿轮公差标注。 8尺寸链的计算(2 学时) 1 尺寸链的基本概念 31 2 用完全互换法解尺寸链 3 大数互换法解尺寸链 4 其他方法解尺寸链 基本要求:掌握尺寸链的基本概念和用完全互换法解尺寸链。 9计算机辅助精度设计(简介) (1 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 10几何参数精度设计实例(1 学时) 1 配合尺寸的精度设计 2 套筒的几何精度设计 基本要求:尽量布置大作业。综合练习。 五、教材及学生参考书 教 材: 1机械精度设计基础.孙玉芹,孟兆新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 参考书: 1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基础.刘品,张也晗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2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第四版).廖念钊主编.中国计量出版社,2000 3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吕永智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六、课外学习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课、学生自学、习题、答疑和考试。课堂讲 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本课程的实验课是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单独开设,单独考核。 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平时成绩: 30%(作业:20%,期中考试:10%) 期末考试: 70%(开卷) 八、其它说明 无 32 机械原理及设计(一)机械原理及设计(一)教学大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及设计(一) 课程代码:1321127015 学分/总学时:2.5/48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开课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工业工程、汽车服务工程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机械原理及设计(一)即机械原理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程。它在培 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械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会常用机械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并具有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初步能力。 在培养高级机械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本课程为学生今后从事机械设计、研究和开 发创新奠定必要的基础,并具有增强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适应能力的作用。 二、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