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号:i207.42 本科毕业论文 苍凉之域中的水月镜花 张爱玲小说意象之分析系院名称: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学生学号: 提交时间: 2015 年 5 月 13 日 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 制苍凉之域中的水月镜花 张爱玲小说之意象分析摘要:张爱玲选择的月亮,镜子和花等意象都极具象征意味。月亮象征女性,是女性心灵、情感在客观现实中的投射物更是内心独白的承载物。对于镜子,张爱玲则没有继承镜子那些超现实的功能,它的“神秘性”则更多表现为捕捉人物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并扩展到日常生活中更为普遍存在的物象玻璃窗等。玻璃窗是镜子的一种变体,一样可以照见人物的心灵,成为特定时刻、特定情境中其某种情感或情绪的投射物。花却是作为独立的意象符号,她笔下花的残缺和凋零是与女主角命运不可分割的,花与女主角的命运相联系,对花的内涵进行延伸。关键词:张爱玲;月亮;镜子;花;意象 in the domain of the insubstantial objects of desolationimage analysis of zhang ailings ficitions abstract:zhang ailing choice of the moon, the mirror and flowers are very symbolic images. the moon is a symbol of women, the emotional heart of women, in the objective reality of the projectile is the load bearing inner monologue. for the mirror, zhang ailing did not inherit the mirror those surreal, its mystery is more complex, capture the character secret inner world, and extended to the daily life more common objects - windows etc. the window is a variant of the mirror, one can see the soul, become a particular moment, projectiles in specific situations some feelings or emotions. as a symbol of independent flower is incomplete and withered flowers, her writing is not the fate of the protagonist and female division, flowers and the fate of the heroine linked, to spend the connotation of extension.key words:zhang ailing;the moon;glass;flower;imago 一.绪论(一)概念的辨析“意象”即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其实关于意象的命题早在周易和庄子中就已经出现了。意象的初始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的神话,郭璞的注山海经叙中就有“游魂灵怪,触象而构。”但是神话解体后,中国人意识觉醒,使得人神分离。商代巫祝卜史成为人神沟通的媒介。后来周人将前人卜筮之术和自己的筮卜结合,融会贯通铸成易经。易经中卜者针对欲决的疑难,因数定象,观象系辞,玩其象辞而判其吉凶以数象辞的符号整体充当沟通天人的媒介。其中“象”就是圣人“观物取象”,“立象尽意”。而易经早在春秋时就有易象这一别名。但是“意象”一词,最早出现于刘勰的文心雕龙 神思篇中:“.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史资料选注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94这就是说凭借着想象来进行创作,思维想象受外物的影响。其中“意象”是指想象,而“意象”就其本义而言乃在于强调“意”的主体地位,它有“言有尽而意无穷”,“舍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意。但在艺术的本体形态上却又十分看重“象”,因为它既是表意的媒介又是艺术的本体形态。所谓的“象外之象”就是追求一种可观,可感,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一种境象。意象是中国古代诗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古典诗歌中意象大多是通过现实中的客观景物,物体,某些自然现象等来融入诗人的主观情感,情景交融来表达诗人特定的感受。后来,西方的诗歌意象理论传入中国,使得中国原来的意象理论得到充实,并进一步扩充到其他文学体裁的研究中。所以小说意象比诗歌意象出现的晚,它是小说环境,人物和情节的构成成分,通过继承古典诗歌意象的审美意识更加对其进行创新以一种新的观照来创新小说意象,更深刻的挖掘人物的心理,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审美意识的载体。它使某一特定的形象,在其作品中产生多重且深刻的意义,从而加重自己作品的象征色彩。(二)研究现状 对于张爱玲作品的研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了所谓的“张爱玲热”。这是对人性的重新发现,还是一种文化的回归更或者是对文化深层内涵的重新思考。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作为那个时代的反映与缩放,张爱玲其人其现象以及其文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首先就其题材而言,傅雷说到:“我不责备作者的题材只限于男女问题,但除了男女之外,世界究竟还辽阔的很。” 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他认为张爱玲的小说仅仅局限于写男女问题,视野并不宽广。这是从现实主义创作角度对其进行的评价,不免立论偏颇。与傅雷相比较唐文标则更客观:“张爱玲是一个活在新时代中的租界上海的旧作家”是“这个没落的上海世界的最好和最后的代言人。” 唐文标,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 张爱玲研究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这是说她的题材大多都写上海的没落贵族的生活,所反映的世界便是没落的上海。其次在艺术风格上,傅雷说金锁记:“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 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胡兰成则站在青春的视角研究张爱玲的创作个性:“读她的作品,如同在一架钢琴上行走,每一步都发出音乐。” 胡兰成,评张爱玲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再次说到作品地位,傅雷曾说金锁记:“截至目前为止的最完美之作”是“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他对张爱玲高超技巧的推崇,更为后人开启了一个最有活力的话题。夏志清说:“张爱玲在传奇里所描写的世界,上起清末,下迄中日战争;这世界里面的房屋,家具,服饰等等,都整齐而完备。她的视觉的想象有时候可以达到济慈那样华丽的程度.自从红楼梦以来,中国小说恐怕还没有一部对闺阁下过这样的功夫。”1这是对张爱玲的作品特色不同于其他人之处的肯定及赞扬。最后就其作品的创新性而言,刘峰杰说:“张爱玲代表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次成功的转型,从个性的解放到个人化的写作” 刘锋杰,想象张爱玲:关于张爱玲的阅读研究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9 总的来说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对张爱玲的研究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众多学者从其作品的题材,艺术风格,作品地位以及作品的创新型性研究等多个角度切入张爱玲的小说,探索其内在特质。揭示出了张爱玲小说的独特特征及内涵,从而为我们对张爱玲在文学史中的定位,提供了坚实的依据。(三)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价值通过上文的介绍可知,对张爱玲的研究表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取得很多重要成果,但是对其小说意象的研究还有待深化。所以本文拟从这个角度去探索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因为张爱玲小说数量多,受到论文篇幅的限制,要穷尽其所有的意象难免会有囫囵吞枣之嫌,故本文拟选取几个意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希望可以“以小见大”,说明张爱玲小说的基本特征。那么,在众多小说意象中,选取的准则又是什么?在张爱玲小说中,所描写的都是上世纪旧上海中的饮食男女,以及这些男女的爱与恨,所以以女性命运为线索选取月,镜,花这一组意象。具体来说,对于月亮我准备从女性自觉意识的觉醒,女性命运的象征,男女爱情的见证以及女性阴暗心理入手;镜子则从它的对人性的折射,夫妻关系的稳定性,女性阴暗心理的外化着眼;花所暗示的女性曲折反抗历程,女性凄美人生以及女性恐惧心理外化这些切入来进行深入研究。 在分析的过程中本文还将涉及原型理论。弗莱在文学的原型中认为原型是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是一些联想群”“是具有约定性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同时荣格也说:“集体无意识主要是由原型所组成”,“与集体无意识的思想不可分割的原型概念指心理中的明确的形式的存在,它们总是到处寻求表现。可见反复出现的意象就是作家内心中沉淀的集体无意识,是一种原型的反映和表现。神话学研究称之为“母题”;在原始人心理学中,原型与列维布留尔所说的集体表象概念相符。”列维 布留尔(著),丁由译 原始思维 商务印书馆出版,1981 本文通过了解这一组特别的意象,一方面了解原型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通过作家的独特的意象了解作家深刻的人生感悟和永远悲观苍凉的主题,体会张爱玲的敢于打破传统的写作风格,领略其独有的特色,感受张爱玲运用“说书人的构思,冷静的叙述心态,参差对照的写实手法,感觉外化的心理描写,突出的个性化直觉意象以及苍凉的美学意境共同组成了独一无二的张爱玲文体。”的这一“张爱玲式”的独特魅力。子通,亦清,张爱玲评说六十年:第1版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 二水月镜花(一)月1.女性意味的形成及表现月亮从古至今都被视为女性的象征。古叙利亚人称月亮为“阿斯泰罗”女神;古希腊人称月亮为“阿尔特弥斯”女神;古罗马人称月亮为“狄安娜”女神。这些民族都把月亮神视为女性,可见在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中月亮都是女性的代表。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也有很多美称,例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婵娟是其美称;淮南子中有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袁珂,中国神话选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2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嫦娥奔月”里嫦娥是月亮的代称。中国古代哲学认为阴是宇宙中通贯所有物质的两大对立面之一,阴指月亮也称太阴也代表着女性。人们把月亮与女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写月亮是中国文学的传统,诗经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将月亮与美人联系。月亮对后世的“月亮-女人”模式影响甚远。民间神话故事中有说到嫦娥奔月的原因,且不论是因为自己的丈夫被贬下凡后来又对河伯的妻子产生了爱意想要抛弃嫦娥,还是因为后羿看到嫦娥变成蟾蜍进而想抛弃她。总之,这些一定程度上则是说明嫦娥是因为心中已经对丈夫失望宁愿与凄凉的月宫相伴而奔月成仙,源于此月亮就不免带有一种凄凉之感。六朝宋颜延之诗说:“婺女俪经星,桓娥栖飞月,惭无二媛灵,托身侍天阙”从此以后人们就把美丽的月的形象和住在月里的嫦娥的形象联系起来。“月里嫦娥”成了人们形容女性美的最高赞词。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借月亮来抒发诗人的离愁别绪;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表达的是一种思乡情绪,通过月亮传达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典型的乡愁意象;苏轼也说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把月的自热现象和人的情感相对应,月亮至此成为人的情感的象征物跟人的情感相对应。唐宋诗词中的月亮美丽、忧伤,充满温情又富于灵性,月亮意象承载了多种意义: 寄寓相思怀人、故国家园之情,咏叹沦落漂泊、羁旅迁谪的幽怨,抒发边塞征战的凄凉,感慨时光流逝的深沉,暗示闲适隐逸的情趣,象征清高的人格但是无论怎样,月亮指代女性早已屡见不鲜。“月喻佳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是常见的,欣赏和理解中国文学与中国人的思想感情状态,离不开对月亮的欣赏与体验。 张爱玲生长在一个有着深厚传统文学影响的家庭,传统文学对她的影响颇深。她的作品中经常会写到中国文学的传统月亮,但是她以一种新的观照来创造月亮意象,使得她既成为传统月亮意象的继承者又有了创新。2.女性自觉意识的觉醒 霸王别姬中:“如果他是那炽热的,充满了烨烨的光彩,喷出耀眼欲花的有力的火焰的太阳,她便是那承受着,反射着他的光和力的月亮。” 这是虞姬出了营帐以后,在黑夜里经过两次停留后回营帐途中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感。因为虞姬这一次的思考使得整个故事出现转折,把整个故事逐渐推向高潮。倘若没有这些所见所闻就不会引发虞姬的思考,第一次她停在一座营帐前,听到里面两个士兵用口粮赌以及一个老兵梦到家乡时的呓语声。尽管这只是其中一个帐篷里的现状但是不难发现其他的营帐里面情况也都相差不多,她看到的是自己士兵散漫的军纪感受到的是低迷的士气。曹刿论战中:“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两军交战,士气是影响战果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军中赌博成风,将士心中思乡心切,军纪散漫士气大跌这是军中大忌同时展现出的是战争中存在的内忧。反观敌军则不同,虞姬第二次停住的地方是在前线的木栅栏前面:“她小心地吹熄了蜡烛,把手弯支在木栅栏上,向山下望过去;那一点一点密密猛猛的火光,闪闪烁烁,多得如同夏天草窝里的萤火虫那就是汉王与他所招集的四方诸侯的十万雄兵云屯雨集的大营。”“密密猛猛的火光”昭示着敌军人多势众,她看到了敌军人数之多想到了威胁着他们成功的最大外患。外出巡视的所见所闻是故事情节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她认识到想要成功的机会相当渺茫,为虞姬的沉思奠定了基础:倘若项羽是太阳,她是月亮而她反射着他的光和力,十余年来虞姬一直以项羽的壮志为她的壮志,以他的胜利为她的胜利,他的痛苦为她的痛苦。牢牢的依附项羽而生活但是每逢项羽睡了,她独自掌了蜡烛出来巡营的时候,她开始想起她个人的事来了。她开始怀疑她这样生存在世界上的目标究竟是什么。难得的深思让她的意识有觉醒的苗头,她明白项羽为何而活从而也时不时不由得想到自己的未来:啊,假如他成功了的话,她得到些什么呢?她将得到一个“贵人”的 封号,她将得到一个终身监禁的处分。她将穿上宫妆,整日关在昭华殿的阴沉古黯的房子里,领略窗子外面的月色,花香,和窗子里面的寂寞。她要老了,于是他厌倦了她,于是其他的数不清的灿烂的流星飞进他和她享有的天宇,隔绝了她十余年来沐浴着的阳光。她不再反射他照在她身上的光辉,她成了一个被蚀的明月,阴暗、忧愁、郁结,发狂。当她结束了她这为了他而活着的生命的时候,他们会送给她一个“端淑贵妃”或“贤穆贵妃”的谥号,一只锦绣装裹的沉香木棺椁,和三四个殉葬的奴隶。这就是她的生命的冠冕。她又厌恶又惧怕她自己的思想。 她的沉思是她意识觉醒的第一步。她意识到如果项羽成功了自己将面临的结果不会太好,最终就是在深宫大院被终身监禁。像项羽那样在高位的人最不缺的就是女人,她明白对于女性尤其是宫中的女性来说红颜未老恩先断是在所难免。但她又自欺欺人的告诉自己今晚想得太多!捺住自己的思潮!“她低下了头,握住拳头,指甲深深地掐到肉里去,她那小小的,尖下颏的脸发青而且微颤像风中的杏叶。回去吧!只要看一看他的熟睡的脸,也许我就不会再胡思乱想了。”“低,握,掐”这些动词的使用是她在用这些逼迫自己抹去那大胆的想法,自欺欺人的放弃了心底最真实的想法准备回去。但是敌军那懒洋洋的歌声渐渐地使得她认清这场战争成功机率微乎其微这一可怖的现实后又一次觉醒了。最后在一起赴死与被敌军俘虏的选择中虞姬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自杀。项羽给她的选择让她彻底觉醒,她自刎在项羽面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以后她再也不用为别人而活终于可以做真正的自己。作品通过虞姬的视角将霸王称作太阳,把自己比作月亮。月亮只是太阳的反射,这是自然现象。但是将这个运用到西楚霸王和虞姬的身上表现出的是作为女性的虞姬对男性代表的霸王的男权依附的认识。太阳与月亮的比喻也使得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引领了虞姬整个思想逐渐觉醒的全过程,见证着虞姬的女性自觉意识。虞姬的自杀是女性自觉意识的体现,是在男权社会对自身命运的觉悟。在太阳与月亮的比喻中生发思考,不愿成为一个被蚀的阴暗,忧愁,郁结,发狂的月亮而觉醒。这里出现的“蚀月”的描写,也就开始体现张爱玲写月亮的特色:此时的月亮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美好事物的象征,一如前边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美丽,思念,乡愁等,而是体现的背离传统的现实人物内在幽暗心理的表征,它所反映的是人物的痛苦,不幸以及决绝。张爱玲的这种创造性的描写,昭示着中国意象寓意的现代化特色。3.女性命运的象征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年青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 张爱玲,张爱玲代表作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 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 42 张爱玲在小说金锁记开始时写到的月亮,她长于“意象化”客观叙事2。这是月亮在小说中第一次出现,也是开篇就提到月亮,这就将我们带入那三十年前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在这轮月亮下将会发生什么?给人留下了悬念。小说写到月光照到姜公馆新娶的三奶奶的陪嫁丫鬟凤箫的枕边,照亮了整个下人房,紧接着以两个丫头的月下议论通过第三者的视角为我们展现曹七巧的出身地位以及姜公馆二爷的情况。当叙述者的观点、作者的态度、读者的参与和传统文学诸多因素并置时,意象的意蕴间的差异自然呈现出来,反讽的态势形成,差异越大,反讽的效果就越明显。一直以来婚姻大多讲究门当户对,门第观念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早已根深蒂固。曹七巧出身麻油店以她的出身倘若嫁个一般人家可能会更幸福,但是她却嫁给大户人家做妻子。这样一来她本身的涵养和现在所处地位不能相适应,为她未来不平等的待遇奠定了基础。被丫鬟议论,让姑嫂看不起,还被婆婆轻视这些都在所难免。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时时提醒着女性要依附男性,妻子要以丈夫为自己的天。在这个夫权父权为重的社会,种种束缚压迫着女性一直只能属于从属地位,从属于男性从属于丈夫,男子就是女子的依靠更是整个家庭的有力支柱。但是曹七巧的丈夫姜家二少爷却是一个残废,生活不能自理还需要人来照顾。这个依附不能让人依靠,这个支柱不能撑起一片天,所以曹七巧的天塌了,在深宅大院里赖以生存的支柱没有了。曹七巧第一次出现是在众人给老太太请安时,小说中对她的外貌刻画是:“瘦骨脸儿,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她的样貌给人的感觉就是比较小家子气,在姜家这个大家庭中,曹七巧因为出身小地方加上她自身性格的影响,她说话不经大脑思考且十分尖酸刻薄,让人听了感觉非常不舒服就更加让人不喜欢了。兰仙生平最大的憾事便是出阁的日子正赶着非常时期,潦草成了家,诸事都欠齐全,但是七巧为了居功还总是要说她催促家里早早给他们办事的,因此每每一听见这不入耳的话,兰仙那小长挂子脸便往下一沉。她还在季泽面前一直说他哥哥即就是自己丈夫的不好:“天哪,你没挨着他的肉,你不知道没病的身子是多好的多好的” 张爱玲,张爱玲代表作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 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在外人面前七巧对自己的丈夫是丝毫不留情面的,让人看不惯她的行事作风但也没有人愿意帮她。在分家产时她说话过于刻薄,让族里的人对她仅存的同情心也烟消云散。同时她性格喜怒无常,灵魂扭曲,行事乖张。女儿长白在将要跌倒时被春熹扶起,七巧看到后觉得是外甥春熹要图谋她的钱财就出言辱骂并且赶走了外甥。有时她突然来了兴致就在大家都不缠脚的时候让女儿缠脚,自己失去兴致后就放任不管让女儿一度成了别人的笑话。七巧的攀比心很强,因为大房和三房把女儿送进学校,她较着劲也把女儿长安送去学校,但是因为女儿丢东西她暴跳如雷还去找校长闹腾,让女儿在学校无法立足最终也不得不放弃上学。她还常常对女儿进行言语讽刺并且打骂女儿,在这样的环境下渐渐地长安放弃了一切上进的思想,慢慢的放纵自己最终变得跟七巧一样。曹七巧的心灵是扭曲的,在别人为女儿长安谋幸福的时候她不断地搞破坏,骂别人同时谎称女儿在抽大烟抹黑女儿形象,最终断送了长安的终身幸福。她还因为嫉妒经常向外人说道儿子和儿媳的私生活,惹得他们夫妻生活不和谐最后导致儿媳郁郁而终。曹七巧说话的刻薄,性情的喜怒无常,行事的乖张等耗尽了家人对她仅存的同情与善念,最终没人在帮助她。她是可怜的,但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众叛亲离也不过如此,少了家人的帮助,没了丈夫的庇佑,失了儿女的关心这就意味着曹七巧在未来道路上走得辛苦,也预示着她的悲剧命运。所以开篇说到:“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这是对曹七巧命运的总的概括。小说结束时:“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张爱玲,张爱玲代表作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 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月亮一升一落也使得故事从开始到落幕。在月亮的见证下开启了主人公曹七巧的命运的弦章,在七巧的身后也有一轮精彩的明月,七巧与月交相辉映,月亮成了人物个性心理,人物命运的一个象征性符码。这种凄凉之感源于主人公曹七巧的悲剧命运:母亲去世后哥哥嫂子为了钱财算计她,让她嫁给姜家患病的二少爷抹杀了一个纯真少女的天性,剥夺了她选择的权利只能出嫁从夫决定了她一生的归属,甚至长期被家人歧视和略带嘲讽的畸形的家庭生活以及和患有骨癌的丈夫的不能像正常人那样享受夫妻生活的压抑的婚姻生活,让她无力挣扎却又不甘沉沦,渐渐的在生活的压迫下她嫉妒儿女以及儿媳的幸福生活,去女儿学校闹腾逼的女儿退学,跟邻里们讲述儿媳和儿子的夫妻生活逼死儿媳破坏了儿子的幸福。她的性格和灵魂变得扭曲,丑陋,她乖张无礼,性情喜怒无常。作为一个女人本身,她浪费了她美好的青春让生活失去了意义。她自己失去的东西让自己至亲的儿女也得不到,最终悲惨的度过一生。常以意象切割出一个双重的时间系统,一个过去,一个现在,给读者带来双重的角度。小说开始和结尾处就是运用了这种叙事功能。这些月亮与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月亮意象相比,功能差别不大,但蕴含的意义却有极大变化。月亮是自然界的客观物象,经历代诗人反复歌咏,其成为了特定情感的载体,一个饱含浓烈情感色彩的原型意象。4.男女爱情的见证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写的是月光见证下的爱情。月光皎洁空明,月下的爱情也多了一份浪漫与温馨更加刻骨铭心。 沉香屑 第一炉香:“那时天色已经暗了,月亮才上来。黄黄的,像玉色缎子上,刺绣时弹落了一点香灰,烧糊了一小片。” 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张爱玲文集第二卷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2这是月亮在小说中第二次出现,前面薇龙或听过乔琪的名字或见过他但是他们却没有正式认识。偶然一次梁太太家举办的聚会成为薇龙与乔琪乔正式认识的媒介,为乔琪与薇龙之间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起初乔琪见到薇龙觉得她很美好并准备留作永远的纪念,而薇龙也觉得乔琪不如卢兆麟。但是相识后乔琪和薇龙两人对彼此的有好感,使得薇龙和乔琪之间的关系得以转变,故事情节出现转折,推动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月亮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的,见证了两个人之间朦胧的好感。月亮才上来,一个“才”字一方面是说现实中月亮在天刚暗下来时才升起来,另一方面也暗含薇龙和乔琪在正式结识后双方对彼此感觉的转变。“虽然月亮已经落下去了,她的人已经在月光里浸了个透,淹得遍体通明。” 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张爱玲文集第二卷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2这是月亮的又一次出现,但是这次月亮出现时薇龙和乔琪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她是爱着乔琪的也觉得不能因为相爱而结婚也就是赞成不结婚。月亮落下去了,在他们互相有好感的情况下月亮升起,这一次是落下,同时薇龙的一系列剖析自己心理得出的结论使她义无反顾的爱着乔琪。她自欺欺人的想到:他至少今晚是爱她的。此刻的月亮早已落下,它一方面照应着前面萌芽的好感,是其后续的发展,见证了他们爱情的发展曾留下存在的痕迹,另一方面暗示着薇龙和乔琪的爱情也将要破灭。 果然后来薇龙虽然嫁给了乔琪可是同时也成了梁太太和乔琪赚钱的砝码。随着月亮的一升一落,薇龙和乔琪的爱情也从萌芽到破灭,情随月生,情月相生。半生缘中对于月亮的描写也是从曼桢和世钧萌发恋情之际,给人一种唯美之感。今天晚上有月亮,稍带长圆形的。像一颗白净的莲子似的月亮,四周蒙蒙的发出一圈光雾。人站在阳台上,在电灯影子里,是看不见月色的。只看见曼桢露在外面的一大截子手臂浴在月色中,似乎特别的白. 张爱玲,半生缘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06. 31 把月亮比作“一颗白净的莲子”一方面是说曼桢这个人性格单纯为人直爽。在叔惠第一次谈到办公室人的纠纷时说到曼桢是个不错的人很直爽,这是世钧第一次从他人口中了解到的曼桢。而曼桢本人在穿着打扮上又像个高中生,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多少是会反映她的性格的,这是世钧自己对曼桢的认识。店招牌上的书写着“童叟无欺”字样,曼桢会相信是真的不会被敲竹杠。和单纯爽直的人在一起一切都将会简单而舒适,包括爱情。另一方面是暗指曼桢和世钧的爱情纯洁而又单纯。这次月亮出现是世钧和曼桢在赴宴时出现的,世钧本不想去赴宴,但是他想到曼桢可能会去,如果他也去了就可以见到曼桢了,他对曼桢是有好感存在的,或许称得上是朦胧的爱意。从初次见面笼统的觉得她很好,到相处中时不时的会多想:让人家洗了筷子自己满不在乎,怕人家觉得他对曼桢发生兴趣,冒雨帮曼桢找到丢失的手套又纠结该怎么给人家给了又怎么说,两个人单独去吃饭总感觉人家在注意他们。而曼桢也对世钧的单纯有些动心,接到世钧冒雨为她找回的手套她的动作虽然从容但是脸上却慢慢的红了起来,后来单独收着世钧的照片。这是月亮在小说中第一次出现,是他们参加叶先生的宴会时出现的。“世钧一坐下来,便有一个感想,像这样并坐在最上方,岂不是像新娘和新郎吗?他偷眼向曼桢看了看,她或者也有同样的感觉,她仿佛很难为情似的,在席上一直也没有和他交谈。” 张爱玲,半生缘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06. 32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以及动作描写正是世钧对曼桢有着朦胧的爱意心理的表现。随着月亮的出现,他们之间的爱情也初现端倪。后来几次月亮的出现也都在他们爱情发展的关键时刻出现,他们之间的爱是如月光般皎洁的。月亮自古以来就是爱情的见证,用白莲子来写月亮,月亮又与爱情有关,再用月亮写爱情是其寓意的强化。月与情结合,月更随情共生。即使两个人都没看到月色但是月亮升起来了,情也渐渐萌发。他们之间的月不是反常的,是美好的,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美好祝福。5.女性阴暗心理的写照 张爱玲也写月亮,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其独创性。主要在于对月亮意象心理内涵的开掘,她创造了心理月亮这一新形态。 张爱玲对月亮表现人物心理的描写主要是蚀月这一现象的描写。在中国传统诗歌中也有对蚀月的描写,在李白的峨嵋山月歌中就有“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这个“半轮”正是对蚀月这一自然现象的描写,只是关乎时令不参合其他意味。而后来苏轼的水调歌头则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用月的阴晴圆缺来写人的悲欢离合,不再仅仅局限于自然现象的描写而是注入了个人情感。这也仅仅只是道出了蚀月和人情感的联系,但是张爱玲更加深入的探索蚀月与人内心复杂的心理现象。她的蚀月以月牙,缺月,蓝阴阴的月亮,变形后的月亮这一系列不完满的月亮形态出现也就是以蚀月形态出现,构成了新的蚀月意象,其中暗含了阴暗,忧愁,郁结,发狂。金锁记中在被母亲疯狂的行为逼迫的不得不放弃学业放弃唾手可得的爱情和母亲一起整日在烟塌和鸦片度过。在长白的眼中月亮是这样的“隔着玻璃窗望去,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一点,一点,月亮缓缓地从月亮里出来了,黑云底下透出一线炯炯的光,是面具底下的眼睛。天是无底洞的深青色.”金宏达,于青 张爱玲文集: 4 卷m 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111这是月亮在文中第四次出现,在人物做出人生中的重要抉择时出现的,这缓解了紧张的故事情节,得到了诗化的效果,既隐藏了作家的态度,也留给了读者更多的空间。七巧在季泽身上的梦想幻灭了,她在继丈夫死后在另一个男人身上的寄托也无疾而终。“她眯缝着眼望着他,这些年来她的生命里只有这一个男人,只有他,她不怕他想她的钱横竖钱都是他的。可是,因为他是她的儿子,他这一个人还抵不了半个现在,就连这半个人她也保留不住他娶了亲。”金宏达,于青 张爱玲文集: 2 卷m 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111 她的依靠没有了,仅存的梦想也幻灭了。她不甘心使得心理极度扭曲,她失去了太多东西现在不能让儿子也被儿媳抢走,所以她想方设法破坏儿子和儿媳的幸福。“七巧斟了杯浓茶给他,两人吃着蜜饯糖果,讨论着东邻西舍的隐私.在麻将桌上一五一十将她儿子亲口招供的她媳妇的秘密宣布了出来,略加渲染,越发有声有色。”那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的月亮就是七巧的化身,是可怕的形象,此刻这样别出一格的月亮形象与七巧和长白这两个与烟塌为伴的人在一起更加可怖,这样的变形的可怖的月亮的外在表现正是七巧变态心理,扭曲心灵的外化是她内心心理的反映。有这样的母亲的影响这样的发疯的月光照在人的身上那么人也就不能够好好的生存下去,终将走上毁灭。 在儿媳之寿的眼中月亮就更加恐怖,它可以杀人于无形。此刻张爱玲完成了月亮意象由疯狂到可杀人的蜕变。“今天晚上的月亮比那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漆黑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遍地的蓝影子,帐顶上也是蓝影子,她的一双脚也在那死寂的蓝影子里.” 张爱玲,张爱玲代表作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 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91这是月亮第五次出现,是独属于芝寿的月,在丈夫毫无顾忌的对婆婆说出夫妻两人的私事时,在婆婆讲这些大肆渲染并讲给外人时,作为一个以夫为天的女人她失去了丈夫的庇佑,还被婆婆耻笑被外人看不起,她什么都清楚但是又无可奈何,她的世界坍塌了。她在考虑要不要反抗,这时在芝寿眼中的月亮正是人物心理的写照,为何说此刻的月亮是可怕的?因为月亮就是月亮,太阳就是太阳。如太阳般的月亮是及其反常的现象,究其根源是因为有反常心理的出现。在如太阳般的月亮的照射下,人无处遁形,逃无可逃只能束手就擒。这个月同样是在人物做出人生中的重要抉择时出现的,缓解了情节的紧张,获得了诗化效果,隐藏了作家的态度,留给了读者更多的空间。但是最终之寿在这样的月光的笼罩下死去了,虽然说这个不是七巧杀死的但是却是七巧间接害死的。她打听儿媳和儿子的私事还大肆像外人说道完全不顾及一个女性的尊严,霸占儿子使得他们夫妻生活受阻,在儿媳病后又不管不顾还给儿子纳妾羞辱儿媳,因此她是害死之寿的真正元凶。张爱玲借月亮意象的创新,将七巧内心的阴暗与疯狂展示出来也刻画出之寿的内心的恐惧。太阳般圆满的月亮在张爱玲这里不是象征美好与圆满而是变形与疯狂的结合。 张爱玲笔下的月亮既用来写女性意识的觉醒,用来作男女爱情的见证,用来见证女性的命运,尤其是蚀月更折射出了深层次的人的心理,最终创造了荒凉的境界,让读者领略这份荒凉之美。(2) 镜1.镜意象的起源我国曾有黄帝叫伊寿铸镜的神话传说,格致镜原引黄帝内传: “( 帝) 既与王母会于王屋,乃铸镜十二面,随月用之。” 转引自方克强 文学人类学批评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1992186唐王度的古镜记中变为:“昔者吾闻黄帝铸十五镜,其第一横径一尺五寸,法满月之数也,以其相差一寸,此第八镜也。”3聊斋志异中,听镜、凤仙都有镜意象,红楼梦则有“风月宝鉴”。镜子又称鉴,照子等。说文解字中徐灏曰:“鉴,古祇作坚,从皿以盛水也。其后范铜为之,而用以照形者,亦谓之鉴,声转为镜。”广雅中也说鉴谓之镜。相传镜子是由黄帝的丑妻嫫母发明的。后来更有述异中记载:“饶州旧传,轩辕氏铸镜子于湖边,今有轩辕磨铸石。”在王度的古镜记中有记载说到:“持此则百邪远人.”这是说这面有灵气的镜子最初是有照妖辟邪的作用。镜是这些作品中的重要意象,它们都有神秘的来历和超现实的功用,或神仙所赠、或远古所遗、或占巫之物,不是能使妖魔现本相,就是像现今的影视屏幕一样可以显示活动的人的声音图像,其神秘力量来自月亮。镜子作为原型意象进入张爱玲小说,比之传统文学,张爱玲减却了镜子那些超现实的功能,“神秘性”更多表现为捕捉人物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并扩展到日常生活中更为普遍存在的物象玻璃窗、眼镜、白磁等。玻璃窗是镜子的一种变体,一样可以照见人物的心灵,成为特定时刻、特定情境中其某种情感或情绪的投射物。比之镜子,玻璃窗和人物的关联有更强的随机性,能较自然地呈现人物在无意中透露出的心理真实。玻璃窗中影像的模糊、虚幻不定的特点,更近于心理的原始状态,屋里的窗子、街上的橱窗,电车的车窗都成了心灵之窗。眼镜、白磁也更为广泛地存在于小说中,发挥着同镜子一样的功能。2.人性内在的折射 叶嘉莹先生在赏析温庭筠的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时说到:“犹如众镜相照,众镜之影,见一镜中,如是影中复现众影,一一影中复见众影,即重重现影,成其无尽复无尽也。”他认为:“每一个人说出的一句话,做成的一件事,都在众生界中,产生了或大或小的不同的连锁的反应。”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一个个一重重在我们的眼前呈现的是层出的镜像。镜承载了太多,它能够最清晰最直接的映照出人们内心最不易被发掘的本真。 倾城之恋中有关白流苏的一段描写:“她开了灯,扑在穿衣镜上,端详她自己。还好,她还不怎么老。她那一类的娇小的身躯是最不显老的一种,永远是纤瘦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 张爱玲,张爱玲代表作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 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9这是流苏在被家人以及现实逼迫的准备反抗时出现的,她的姣好的容貌成为她跟柳原在一起,借此来反抗家人的资本,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对于女性而言要不有横溢的才华,出众的能力来立于不败之地,要不就要有倾城的容貌,年轻的资本来保障一生无虞。对于封建大家庭的尤其是离过婚的女人来说想要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已经成为奢望。白流苏站在穿衣镜前的一系列表现其实也正是展现了她内心的脆弱。镜子中的流苏有娇小的身躯,纤细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是她所能拿出的唯一的资本和赌注。好在还有这些,否则她该如何立足。哥嫂们用完她的钱就嫌弃她累赘,母亲因为需要儿子们的照顾也无法偏向她,双重压力下,无依无靠且伤绝望的她只有自谋出路 “.他抬起头,在公共汽车司机人座右突出的小镜子里看见他自己的脸,很平静,但是因为车身的咯咯摇动,镜子里的脸也跟着颤抖不定,非常奇异的一种心平气和的颤抖,像有人在他脸上推拿似的。忽然他的脸真的抖了起来,在镜子里,他看见他的眼泪滔滔流下来,为什么,他也不知道。” 张爱玲,张爱玲代表作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佟振保在公交车上和王娇蕊相遇了,这是振保在镜子里看到的是他内心的心理作用,与他的活动密切相关。“他是正途出身,出洋得了学位,并在工厂实习过,非但是真才实学,而且是半工半读打下来的天下。他在一家老牌子的外商染织公司做到很高的位置。” 张爱玲,张爱玲代表作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振保出身寒微,如果不是他自己争取自由,怕就要去学生意,做店伙一辈子生死在一个愚昧无知的小圈子里。照现在,他从外国回来做事的时候是站在世界之窗的窗口,实在很难得的一个自由的人,不论在环境上,思想上,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些也是“桃花扇”,撞破 了头,血溅到扇子上,就这上面略加点染成为一枝桃花。振保的扇子却还空白,而且笔酣 墨饱,窗明几净,只等他落笔。” 张爱玲,张爱玲代表作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这是小说最初对振保的介绍,这两个介绍给人的感觉是落差很大,完全走向两个极端。首先通过这样的介绍为下面振保的为人处世奠定了基础,也让我们了解了一个真实的振保。那么现在如果看到他流泪就不会觉得他值得同情,他曾经贪图那一时的刺激而辜负了两个女人,一个是热情如火的红玫瑰,一个是纯洁真情的白玫瑰。结果破坏了两个家庭的生活,毁了四个人的幸福。娇蕊作为一个有妇之夫为了振保不惜与自己的丈夫王士洪离婚。朋友妻不可欺,是君子之道,但是振保却破坏了朋友的家庭最后还抛弃了娇蕊,美其名曰为了“尽孝”和“仁义”。他自欺欺人的告诉自己:一方面要遂母亲心愿,传统的旧家庭老人希望儿媳出身清白;另一方面,朋友之妻不可欺王士洪与振保是老同学,当然不能夺人家老婆。他以前与娇蕊的相爱只不过是闹着玩而已。但是娇蕊是认真的,因为认真这位新加坡华侨失去了原有的婚姻,她只得孤身一人往前闯。王娇蕊才是情变的“受害者”,她才是应当“哭泣”的人。可讽刺的是,哭泣的人居然是“施害者”。为了合理阐释这一诡异的情境张爱玲使用了镜像的道具。如果两人面对面振保不会哭泣,他没有哭泣的理由。而正因为有了镜像的道具,振保有了重新审视自己的空间,他发现了内心深处脆弱的本我,娇蕊并非失败者她的认真的爱终于有了回报:她现在是一位勤劳幸福的母亲。而振保才是失败者:寡淡无味的妻;负气搬走的母亲;疲乏奔波的自己。或许具有某种神秘的暗示,公共汽车的颠簸导致了镜像的抖动,而镜像的抖动氤氲出某种伤感的情调客观实像开始抖动。在这场精心营构的“偶然遇见中张爱玲巧妙地将镜中虚像转为客观实像,二者相互关联相互生发营造了耐人寻味的审美空间。在此张爱玲用到镜子这一意象在古代它是用来照妖使得祸害人间的妖物无所遁形,现在这里使用镜子我们可不可以仍旧说它是用来照妖的?不过此妖非彼妖,是人内心想要隐藏的不为人知的阴暗面,它是人暴露内心隐秘的一种方式,这是“照妖”在这个作品的新的内涵。3.夫妻关系的不稳定古人常说“破镜难圆”,这主要隐指的是夫妻关系。在连环套中,霓喜和丈夫闹翻了,她用尽全力砸毁“开张志喜”的描花镜子时出现了这一幕:“镜子从他们头上飞过,万道霞光,落在街沿上,哗啦碎了,亮晶晶像泼了一地的水.” 张爱玲;郁金香,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6.12 :27霓喜是十四岁被养母以一百二十元卖给印度人的绸缎店的,“原来是你的人了!老板.像是要杀我的价似的。” 张爱玲;郁金香,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6.12 :8这是霓喜被养母卖掉时的语言描写,此时她已经不是一个人了,而是作为一个可以被自由买卖的商品存在的。“她在绸缎店里没有什么存在地位。伙计们既不便称她为老板娘,又不便直呼她的名字,只得含糊的用楼上二字来代表她。” 张爱玲;郁金香,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6.12 :10这是她没名没份存在的见证,也是随后会被赶出去的重要原因。她不能安守妇道反而跟米尔先生和崔玉铭等人关系暧昧,这样的行径是男人最不能容忍的,也成了他们吵架的导火索。霓喜被打了,她愤恨的情况下摔了写有“开张志喜”字样的镜子,摔东西这是多数人生气情况下下意识的做法,但是倪喜的摔镜子这个小小的动作却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又是红色的霞光又是白色的水,带来了别具一格的效果。人常说:“覆水难收”,此刻那“亮晶晶的泼了一地的水”随即消散无法重新汇合,这也暗含着他们夫妻俩的情分覆水难收,曾经相敬如宾的关系如同那破碎的镜子般难以愈合,即使合在一起也有了裂缝有了嫌隙。因为霓喜是买来的,所以她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商品存在,她没有地位只是生儿育女的工具。她和雅赫雅在地位上本就不平等,也意味着在一起相处时的不平等,她又不守妇道成为她厌弃的根本原因。因此,他们的夫妻关系不稳定成为必然,镜子成为一个良好的载体将这些隐含的忧患外化。这也是为倪喜在“碎镜”后被丈夫赶出家门奠定基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霓喜开始一次又一次新的生活但又一次又一次被抛弃埋下伏笔。4.女性阴暗心理的外现 倾城之恋中:“.流苏不由得偏着头,微微飞了个眼风,做了个手势。她对着镜子这一表演.她忽然笑了-阴阴的,不怀好意的一笑,那音乐便戛然而止。” 张爱玲,张爱玲代表作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9流苏被兄长们算计去为前夫奔丧,但是被她拒绝了。“流苏撑着床勉强站了起来,道:婶子,我我在这儿再也呆不下去了。早就知道人家多嫌着我,就只差明说。今儿当面锣,对面鼓,发过话了,我可没有脸再住下去了!” 张爱玲,张爱玲代表作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8在家中兄嫂们在花光了她的钱后算计不成就排挤她,母亲也不帮她,她小声道:“这屋子可住不得了!住不得了!”亲人的冷漠无情,母亲的转变刹那间使她处于孤立无援状态。她彷徨失落迷茫,但是紧接着徐太太的话又让她重新燃起了希望“找事,都是假的,还是找个人是真的。”是啊,找个人才是真的,渐渐的流苏转变了看法,她要为自己谋出路。在这段描写中,白流苏完成了一次自我分裂式的转变。白流苏在单调无聊又压抑的家庭中感叹着青春易逝岁月如梭的时候,当她扑在穿衣镜上仔细端详自己时,发现自己还具有如此魅力时的表现。这一刻流苏仿佛才脱掉了一直覆盖在脸上的面具。一个阴阴的,不怀好意的笑正与此刻侥幸的心理合拍,也将一个真实的自己展现在读者面前。她此刻打破了以往的呆滞,冷漠的作风才有了一丝人气。一个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表现合适的情绪的人,而不是用面具掩盖所有的情绪如同木偶般无爱无忧无爱无恨。她的自私冷漠和与世隔绝可见一斑。 费勇曾说:“镜子里的人,以及镜子里的物,在风的摇曳中,骤然褪色,变移,在看与被看之中,在最细小空间中的不起眼的物象的变迁中却有着沧海桑田的感怀,卧室的陈旧摆设,并不能遏止生命的消失。”4这正是曹七巧当时对着镜子时所能让我们体会的。而水晶曾说:“镜子和传奇一书的关系,其可以说是日虹屏中碧,碧彩烟灼,自成为一个世界.张爱玲让她的故事中人,处身在一个装满了玻璃,镜子的世界中,饶有深意,即使她是纯粹出于私心。”5(三)花 1.花意象的形成及表现花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是极为常见的意象之一。“桃花”、“杏花”、“梨花”等意象符号,历来为古代文学家所喜爱。不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游戏本地化翻译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农场动物健康大数据分析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机器翻译引擎训练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退休人士兴趣小组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蓝牙音频高清传输技术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生鲜新零售行业冷链物流配送时效性与成本优化分析报告
- 2025年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 2025年绿色建筑推广关键指标:绿色建筑与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处理研究报告
- 2025年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制造业应用案例深度分析报告001
- 2025年水性涂料生产项目环保型产品绿色营销策略研究报告
- 施工临时用水用电方案(3篇)
- 2025福建漳州市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专业技术人员考试(放射卫生检测与评价)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
- PE管道铺设质量检测方案
- 审计管理岗面试题及答案
- 酒店应收挂账管理办法
- 精神病患者家属健康宣教
- 检验科尿常规讲解
- 咖啡服务培训课件
- 2025年广东省中考地理试题卷(标准含答案)
- 吉林省国资委监管企业招聘笔试题库2025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