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浅析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 摘摘 要要 从 2007 年上半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开始显现,到 10 月席卷全球,再发展到 2008 年 9 月,以抵押贷款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投资银行巨头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和美 林银行以及保险巨头 aig 的相继陷入困境为高潮。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教训使我们认识到, 信用风险作为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直接影响到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 面,甚至影响整个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协调发展。在金融危机依然没有消退、全球经济一 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金融市场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国际金融市场 风云变幻、风险迭起的环境,要求商业银行具有完善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和很强信用风 险处理能力。2009 年中国的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保持双降趋势,其在信用风 险管理能力上也得到提高。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银行业未来发展 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探讨后金融危机时代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管理体系,这正是目前急需探讨的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了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面临的各种挑战;随后分 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根据现状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 风险依然十分严峻:接着指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问题,目前我国商 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上的存在着内部治理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管理技术落后以及人 才匮乏等问题;依据现有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我国商业银行无法在后危机时代中稳健 经营,所以文章最后提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信用风险;商业银行;次贷危机;新巴塞尔协议 abstract at the first half of 2007 american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began to appear, from october to september 2008, it swept throughout the globe, involved with mortgage giants, including fannie mae, freddie mac, investment banking giant bear stearns, lehman brothers, merrill lynch banks and insurance giant aigs plight. wall street financial crisis taught us a profound lesson that we recognize credit risk, being one of the main risks in modern society faced by commercial banks, which directly affects economic life in all aspects. whats more, it even affects the entire global economic stabilit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volved with. at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process accelerating, chinas financial market internationalization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though financial crisis is still not abated.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 risk brings about tremendous changes in the requirements of commercial bank, which claims commercial banks to have a sound credit risk prevention mechanism and a strong credit risk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in 2009,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bad loans and non- performing loans were witnessed the double decrease, and the credit risk management ability also improved. while seeing the outcomes, we must also be clearly recognize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still faces many challenges, and credit risk management should be further enhanced. therefore, in the latter financial crisis era, the discussions on credit risk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ha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t is an urgent task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our countrys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isk management system. in this passage, firstly we advance credit risk managements challenges, confronted with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latter financial crisis era, then analyze the situation of credit risk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we can know that credit risk is still very serious at present in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subsequent point out the problems in the credit risk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such as the imperfect management, supervision, technological backwardness and lack of personnel issues. based on the existing credit risk management system,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 cannot last time crisis dovish manage, so finally we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erfect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isk management in china. key words: credit risk; commercial bank;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 目目 录录 引引 言言 1 1 (一)选题背景1 (二)研究目的1 一、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面临的新挑战一、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2 2 (一)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新变化2 (二)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多样化2 (三)金融创新广泛使用3 (四)资本充足率要求带来的挑战4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4 4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与方法4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5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9 9 (一)商业银行内部治理不完善10 (二)监管体系不健全10 (三)缺乏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12 (四)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上落后12 (五)信用风险管理人才严重匮乏13 四、优化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若干对策建议四、优化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若干对策建议 1313 (一)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机制13 (二)强化我国商业银行监管体系14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系统16 (四)谨慎利用信用衍生产品来转移信用风险16 (五)注重人才储备和培养17 主要参考文献主要参考文献 1818 引引 言言 (一)选题背景(一)选题背景 信用风险作为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直接影响到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各 个方面,也影响到一国的宏观经济决策和经济发展,甚至影响整个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协 调发展。在我国,由于金融体制改革和银行业改革起步较晚,对银行的风险管理研究很 少,银行经营监管方法和手段也滞后时代发展的要求,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技术方法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历史债务问题和不良贷款问题仍在解决 之中,而加入 wto 之后随着金融业加快开放的步伐,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和挑 战日益增强,都给我国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紧迫要求。另外,全球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 的发展趋势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要求迫使我国商业银行尽快实行基于信用风险度 量理论的内部评级法,其对我国商业银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影响不仅局限于资本 最低要求和资本充足率指标这些表面因素,而是以之为表象的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体 制变革的压力。如何防范与控制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应对国际金融业的挑战是银行 界和学术界需要共同深入研究的课题,具有非常长远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二)研究目的 在理论上,我国对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研究较少,尤其是对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 选择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非常薄弱。因此,加强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研究,有助于 丰富和发展我国的金融理论,为金融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参考,更可规范信用制度,硬 化经济活动的债权债务关系,构筑严格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进而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在实践上,信用风险不仅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和收益,加大经营管理成本和交 易成本,给市场参与者造成重大损失,而且也将影响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甚至打乱 市场的秩序,造成社会动荡。目前,国内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与控制仅限于对风险类 型、风险来源及风险控制的零散研究,而对理论体系与模型尚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 究,采用的方法也大多是定性分析或简单的比例分析。此外,与风险管理的方法相适应, 风险管理系统的开发才刚刚起步,其功能也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一些简单的比例 控制。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形势之严峻,使我们深感加强商业银行风险 管理研究的紧迫性,基于这些,为建立全面系统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努力提高国 内银行业风险管理水平已迫在眉睫。 一、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面临的新挑战一、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信用风险管理指的是因交易一方不能履行或不能全部履行交收责任而造成的风险,这 种无力履行交收责任的原因往往是破产或其他严重的财务问题。 在次贷危机的发展蔓延下,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企业经营环境恶化,利润下降, 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堪忧和信用质量下降,使得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凸显。此外,金融 危机后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出现转型及新资本协议又提出的最低资本要求,后危机时代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将面临着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新变化(一)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新变化 1 1原有的贷款面临着日益增大的信用风险原有的贷款面临着日益增大的信用风险 由于次贷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放缓,很多企业出现了订单减少、存货增多、生产 萎缩、资金周转困难等经营问题,甚至出现破产倒闭,尤其是中小企业,造成商业银行 已经贷出的款项无法按预期收回,这些贷款随着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加深,信用 风险日益增大。 2 2新增贷款的信用风险大新增贷款的信用风险大 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宏观经济的不景气,企业经营的困难会日益加大,其经营风险 也会加大,当然,银行向其贷款的信用风险也就越大。一般情况下,发生金融危机期间, 由于银行坚持贷款审批条件会出现惜贷的状况,但我国的商业银行基本上都属于国家所 有或者集体所有,在国家政策面前,商业银行会降低贷款审批条件去支持企业发展和经 济发展,如为不严格符合贷款条件的经营困难企业或者信用级别低中小企业贷款融资, 甚至为了配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为风险很大的正进行产业转型的企业或新建企业发放贷 款 1。 3 3抵押物或质押物资产缩水加大银行信用风险抵押物或质押物资产缩水加大银行信用风险 金融危机期间,社会资产价值缩水,这也会导致商业银行各类资产信用风险加大, 一旦真的发生违约事件,银行资产难以保全,发生损失的程度加大。例如抵押贷款和质 押贷款,如果贷款违约,由于抵押物或质押物资产缩水,不能够完全清偿银行的贷款, 银行就会发生损失。 综上可见,在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应该加强贷款业务的风险测试,应经常更新商业 银行的客户信息资料,最大限度减少信用风险的扩大。 (二)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多样化(二)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多样化 经过金融危机的检讨,尽管中国的商业银行综合经营仍然面临缺乏精通银行运作模 式,还没有建立适应综合经营的人才使用和管理机制,也没有与银行综合化经营发展相 适应的激励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内控体系还不尽严密,风险控制能力相对较弱,但通 1张伟力浅析次贷危机对银行业的影响经济参考报,2008(10) 过综合经营实现经营模式战略转型仍然是中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2。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模式的多样化选择,不仅仅是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巨大挑 战,同时也是对监管体制的重大挑战:一是信用风险监控和监管“防火墙”的建立 3。如 何在进行综合化经营过程中,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的信用风险控制能力,如何在商业银行 与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租赁等母子公司及子公司之间建立“防火墙”制度、有效 隔离信用风险的积聚和放大,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最大挑战和要素。二是综合性产品 的监管挑战。随着银行、证券、保险、租赁信托等业务的兼容和融合,对各业务内部和 各产品之间构建独立、权威性的信用风险监督、评价管理体系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和健 全的监管手段和方式。三是监管的协调性挑战。各监管部门之间如何构建有效的沟通渠 道和明确的责任划分,以实现对信用风险的有效监管。 (三)金融创新广泛使用(三)金融创新广泛使用 金融创新的含义,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解释。有关金融创新的定义,大多是根据 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观点衍生而来 4。我国学者对金融创新的定义为:金融 创新是指金融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并认 为金融创新大致可归为三类:(1)金融制度创新;(2)金融业务创新;(3)金融组织创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渐明显,金融创新所产生的效应对经济的影响也日益 突出。然而金融创新的出现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金融创新出现的原因是多 方面,具体表现为:(1)金融监管和金融自由化促进金融创新产生。一般而言,金融管 制越严格,金融创新越活跃。金融自由化则是金融管制的放松,它为金融创新提供宽松 的金融环境,在金融自由化环境中,各金融企业的创新活动所受限制不断减少,甚至反 过来金融创新又会产生金融监管的松动效应,出事金融自由化的发展。 (2)竞争的激烈 化是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的外在压力。 (3)追逐利润是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力。 通过反思金融危机,我们认识到金融创新过度使用,信用风险的膨胀是美国次贷危 机产生的重要原因。金融危机教训值得学习,但金融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金融 创新本身对金融业没有什么不好,不创新会使金融体系失去动力和灵魂,不创新就难以 推动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当金融创新的不适度,走过了头就可能为金融业带来 严重的破坏性灾难。因此商业银行在今后的金融创新过程中应该加大对金融工具的信用 风险管理,避免由于金融工具大量使用带来的信用风险膨胀,导致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 危机。特别是在商业银行使用金融工具时要充分提示和揭示风险,慎重地制定业务风险 政策,使风险程度处于可控的状态。总之,在金融创新继续发展趋势下,对商业银行信 用风险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常巍、薛誉华.金融危机再思考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年 06 月 3 胡克. 商业银行监管体制改革 ,华北金融出版社, 2006 年 4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1912 年熊彼特对创新所下的定义是:创新是指新的生产 函数的建立,也就是企业家对企业要素实行新的组合 (四)资本充足率要求带来的挑战(四)资本充足率要求带来的挑战 2004 年 6 月修订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提出了原有 8%的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并 且提供了两种测算银行资产信用风险的方法,即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新协议规定在 2006 年全面实行,对于我国也将在 2010 年全面实施。因此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会更加注 重资本充足率风险,拓展和完善资本有效补充机制,使资本充足率逐步提高,并根据不 同银行的风险取向确定不同的资本充足率;可见,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需要大量 的资源、成本、人员和技术,只有那些具备良好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压力测试和数据 管理能力的银行才能真正的满足新协议的要求 5。建立完整、科学的风险测量方法,应用 完整科学的风险监控工具,科学制定风险控制参数,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这些要求对 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系统也提出了挑战。 此外,新资本协议还提出了对商业银行市场约束要求,市场约束机制正式成为新资 本协议框架的支柱之一,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研究重大进展在银行监管领域的具体体现。 在新的资本框架中,巴塞尔委员会对于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 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这不仅加大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压力,同时也对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施加了压力。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与方法(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与方法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使用的主要是传统方法,还没有使用复杂的数量化模型, 国内也没有与信用风险管理相应的衍生工具市场。具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在管理信用风 险时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事前防范阶段,主要的工作是审核潜在借款人的信用资质以识别信用风 险,剔除高风险客户。主要的做法是要求借款人提供必要的资料和证明以及担保,对其 进行信用评级,符合标准的则需要经过信贷部门的审批,综合考虑信贷政策、行业集中 度、综合授信额度、贷款期限等指标以决定是否批准该笔业务。 第二个阶段即事中控制阶段,一般对信贷资产进行分类评级。2002 年我国商业银行 全面实行贷款的五级分类方法,对每笔贷款按是否具有偿还能力归入正常、次级、关注、 可疑和损失五个不同的级别,关注、可疑和损失这三类构成不良贷款。商业银行通过贷 款分类及时掌握贷款信息,针对不同状态的贷款采取监督、限制、催收等不同的措施预 防损失并尽可能将损失降低到最小水平。目前国内缺乏转移信用风险的必要市场和工具, 商业银行一般只能发放贷款并一直持有至到期日。直到 2005 年 4 月,人民银行和银监会 联合颁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 ,我国才开始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其他的 5李孝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南方金融,2008(8) 信用风险转移工具短期内还难以出现。 第三阶段即事后处理阶段,此时信用风险已经发生,损失已经形成,商业银行急需 做的是对债务人追偿,一般可以与债务人协商以进行债务重组,或者通过司法程序处理 抵押物品、提出诉讼、要求债务人破产清算并执行其资产,另外还可以将不良贷款出售 给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努力商业银行能够相应收回部分资产,然而无论如何都要承担一 部分损失。 表表 1 信用风险管理系统下信贷业务流程信用风险管理系统下信贷业务流程 风险管理环节具体管理措施 客户信息输入按要求输入客户财务信息、行业信息、第三方信息 客户信用评级 运用内部评级系统对申请贷款客户自动做出评级,低于某级别 自动删除,由系统自动完成,人工无法干预 客户统一授信 经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核准,由信贷审批委员会或授信中心统一 授信 事前防范 自动监控信用级别波动 客户信用级别波动及时发现并分析,确保不超出合理范围;及 时向风险处理部门提出操作建议,对超级别限制的客户进入事 后处理阶段 信贷资金账户自动监控 自动跟踪信贷资金流向,确保合理使用;对不符合标准的适用 予以屏蔽 信用风险自动度量 计算每日所需经济资本,更新模型的信用数据库,核算用于信 用交易的风险资产价值 整体信用风险评价 根据预先设定的指标,包括风险承受限制、贷款集中度、授信 额度、信贷结构、不良贷款率等评价银行整体信用风险,判断 是否应采取信用风险转移操作等风险控制手段 事中控制 自动预警 对客户、行业、地区和银行整体做出不同风险级别的预警,提 请风险处理部门处理风险事件,进入事后处理阶段 多途径处理信用风险重组、提前收回、展期、出售、司法诉讼 事后处理 风险分析和责任追究 对程序性责任,制定流程改进措施,杜绝类似错误在发生; 对主观性责任,严厉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资料来源:根据王克芳主编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得出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银行业的风险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金融业的整体风险状况。现阶段我国银 行业面临着较为突出的信用风险,并且风险防范能力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用风险总体规模巨大信用风险总体规模巨大 (1)不良贷款余额仍较大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体现在不良贷款当中,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货款余额一直 是比较严重的。根据中国银监会数据统计,2006 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 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 11703.0 亿元,占贷款余额 7.51%;2007 年主要商业银 行不良贷款余额更是高达 12009.9 亿元,占全部贷款总额 6.72%;由于次贷危机影响,宏 观政策改变,致使信贷总额急剧下滑,同时商业银行自身信贷机制得到改善,2008 年我 国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只有 4865.3 亿元,截至 2009 年 12 月末,主要商业银行 不良贷款余额 4264.5 亿元,不良贷款率 1.59%,比 2008 下降 0.86 个百分点(见表 2) , 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 3627.3 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 637.2 亿元; 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 376.9 亿元;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 270.1 亿元;外资银 行不良贷款余额 61.8 亿元。尽管如此,随着经济复苏,国家实施宽松的宏观政策,商业 银行的贷款业务也会大大增加。 表表 2 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表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表( (2006-2009 年年) ) 年份不良贷款余额(亿元)不良贷款率(%)变动 200611703.07.51n/a 200712009.96.720.79 20084865.32.454.27 20094264.51.590.86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2006-2009 年年报 (2)国有银行占市场份额集中 截止 2009 年末,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 51%,负债占银行业 金融机构总负债的 51%;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占金融机构总资产的 15%,负债占银行业 金融机构总负债的 15%。20052009 年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和负债情况,见表 3 和表 4。迄今为止,国有商业银行所占的市场份额虽然在逐年减少,但仍然占主导地位,垄断 着我国的金融市场,见图 5 和图 6。因此,在这种高集中度的市场环境下,将会使银行的 生存与发展直接受到其贷款户经营状况和个别产业兴衰的支配,缺乏灵活调整的余地, 这就使得风险分散转移性差,直接影响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银行信用风险加大。 表表 3 2005-2009 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情况表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情况表 (单位:亿元、%) 20052006200720082009 余额占比余额占比余额占比余额占比余额占比 国有商 业银行 196579.70.52225390.40.51280070.90.53318358.00.51400890.20.51 股份商 业银行 58125.20.1671419.00.1672494.00.1488130.60.14117849.80.15 城市商 业银行 20366.90.0525937.90.0633404.80.0641319.70.0756800.10.07 其他金 融机构 99625.20.27116752.40.27140012.70.27176104.70.28212150.60.27 银行金 融机构 374696.91.00439499.71.00525982.51.00623912.91.00787690.51.00 注: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 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表表 4 4 20052005 -20092009 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负债情况表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负债情况表 (单位:亿元、%) 20052006200720082009 余额占比余额占比余额占比余额占比余额占比 国有商 业银行 1877290.522126980.512643300.532987840.51379025.60.51 股份商 业银行 560440.16686670.16691080.14836840.14112215.30.15 城市商 业银行 195400.05247230.06315210.06386510.0753213.00.07 其他金 融机构 947570.261110180.271307170.261648970.28198894.80.27 银行金 融机构 3580701.004171061.004956751.005860161.00743348.61.00 注: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 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资料来源:中国银监会, 作者根据 2005 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总负债(境内本外币合计), 2006 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总负债(境内本外币合计),2007 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总负债(境内本外币合 计),2008 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总负债(境内本外币合计),2009 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总负债(境内本外 币合计)整理编制。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占比% 20052006200720082009 年份 2005年2009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情况表 银行业金融机构 其他类金融机构 城市商业银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 图图 5 5 20052005-20092009 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情况表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情况表 0% 20% 40% 60% 80% 100% 占比% 20052006200720082009 年份 2005年2009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负债情况表 银行业金融机构 其他类金融机构 城市商业银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 图图 6 6 20052005-20092009 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负债情况表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负债情况表 2贷款投向过于集中而且行业重叠贷款投向过于集中而且行业重叠 贷款投向过于集中而且行业重叠,银行信贷在各个区域及各个行业分布呈现明显的不 平衡现象。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有各自的经营领域,目前国有商业银 行在各自行业内的贷款的比较优势仍然存在。一些地区性商业银行,往往仅在当地从事 业务,导致信贷资产过度集中于某一经营地域。另外,我国商业银行普遍认为大户贷款 不仅可以节约运营成本,并且易于维持银行与大企业的长期互动关系,因此贷款又多集 中于大客户。鉴于以上各方面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分散程度普遍较低。 贷款集中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主要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 行业、房地产业和制造业。截止 2009 年末,主要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 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投向基础设施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和制造业的人民币中 长期贷款分别为 1.1 万亿元和 2426 亿元,占新增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分别为 48.2%和 10.9%,比上年分别高 5.0 个和 3.4 个百分点;用于房地产业的中长期贷款为 2407 亿元, 受房地产行业调整影响,占新增中长期贷款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 13.9%下降到 10.8%6。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大部分贷款都投向了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贷款集中度过高,一旦 地区或行业出现周期性衰退将引发大量信用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用 风险。 3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严重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严重 虽然存贷款期限主要属于银行流动性指标,但是由于中长期贷款具有更高的信用风 6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九年第四季度,2010 年 2 月 23 日 险,商业银行的存贷款结构也能反映出信用风险的大小。商业银行经营的一个基本要求 是要根据吸收存款的期限来合理配置自身贷款等资产的期限,从理想的状态来说,短期 贷款/短期存款、中长期贷款/长期存款的比例应该大致与各项贷款/客户存款的比例相当, 但从表 7 可以看出,2005 年以来,银行存贷期限错配趋势明显,从风险角度来看,存款 活期化趋势严重,银行资金来源变得越来越不稳定,而大量增加中长期贷款就会给银行 运营带来潜在风险。 表表 7 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对长期存款的比例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对长期存款的比例 (单位:亿元人民币) 2005.122006.122007.122008.122009.12 定期存款35527.5941106.8449313.2662595.0184359.74 定期储蓄96916.71106535.51107334.67141726.94162864.67 中长期贷款92940.53113009.78138580.97164160.42235578.64 =+ 132444.30147642.35156647.93204321.95247224.41 =/ 0.700.770.880.800.95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根据 2005-2009 年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表整理编制 4资本充足率低资本充足率低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普遍偏低,尽管近年来通过发行次级债券和 股票增发等途径资本充足率状况得到很大改善(截至 2008 年 6 月份末,我国商业银行资 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有 175 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 842),但许多银 行的资本充足率接近 8的监管下限,成为其业务拓展的掣肘,一旦不良贷款率有较大幅 度的上升,或者较大规模的贷款投放,极有可能出现资本充足率下滑至不足的态势。 5信用风险相对集中信用风险相对集中 目前,我国银行业实行的还是分业经营制度,主要经营间接性资产业务、负债业务 和中间业务,有限的经营范围使得信用风险较难通过其它途径来分散,从而造成贷款风 险的高度集中,信用风险相对集中。 6信用风险难以管理信用风险难以管理 各种贷款业务不断创新,使得信用风险更加复杂,更加难以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利 润的主要来源是存贷款的利息差,为追求利润,不断推出和引入各种新的信贷产品,例 如针对个人的个人消费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针对企业的搭桥贷款、 保理、福费廷以及最近开闸的并购贷款等,这些产品的风险控制和防范的难度也不断加 大。 三、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三、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面起步较晚,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前信用风险管 理体制本身就存在很多缺陷,如今在信用风险管理上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商业银行内部治理不完善(一)商业银行内部治理不完善 1信用风险的内控机制不完善信用风险的内控机制不完善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包括五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即控制 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监督管理等。一个机构必须具备以上所有五 个要素,才能有效地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在这五个方面都存在一系 列的问题。为追求效益盲目发展业务,导致重业务扩张,忽视环境的控制;对银行面临 的各种风险缺乏全面、客观的评估,对有些风险显得麻木不仁;没有建立适应业务发展 需要的控制系统,分散授信,对分支行的管理有时处于失控状态;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 困难,经常发生信息阻塞,由于纵向分支机构层次过多,信息交流漏损严重;并且在监 督管理方面,内部稽核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没有发挥其对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进 行评价和监督的作用;内部控制的权力制约机制尚未形成。信用管理机构不健全,信用管 理教育不足。我国至今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管理机构,尤其缺乏相应的民间组织。 2 2对员工的激励约束制度设计不对称对员工的激励约束制度设计不对称 一方面对信贷营销前端激励过度,普遍的情况是贷款量越大,业绩越好,奖励也越 高,鼓励多投放、快投放;另一方面对贷后管理控制相对乏力,对相关人员的约束也主 要落实在信贷责任追究制度上,其间有较长的时间差,这往往造成信贷人员把风险意识 抛在一边,只顾业绩的情况。 3 3风险防范过于注重形式,风险文化需要改变风险防范过于注重形式,风险文化需要改变 我国商业银行在防范信用风险过程中,过分强调形式上的风险防范,即对所谓合规 性风险的控制,对于贷款企业结构中的 担保,如果一家企业不能提供相应的抵押担保, 即使企业经营状况良好,银行放款的可能性也非常小;而对于大型国企和政府的资产运 作平台等贷款大户又往往放松信贷条件,只要政策准入就会集中投放。 (二)监管体系不健全(二)监管体系不健全 1 1政府监管力度不到位,有待加强政府监管力度不到位,有待加强 当前,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在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方式上正在由以 合规性监管为主转向以风险性监管为主的方式,在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方面发 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开展这项工作的时间较短,经验也不足,目前银监会对商 业银行的监管工作仍然停留在表层阶段,并且很容易出现监管不到位。目前对我国银行 以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方式来进行,银行风险评估和早期预警依赖监管人员的经验判 断。但随着我国融入全球金融的步伐加快,银行业务日趋多样性,监管数据变量急剧扩 大,变量间的相关关系越来越复杂,传统的监管方式无法对风险进行识别、检查和预警。 2 2市场约束制度不完善,信息披露存在问题市场约束制度不完善,信息披露存在问题 2006 年 12 月 8 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 ,但是商业银 行信息披露办法的规定与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并且在实践中我国 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具体情况与相关国际协议和国际惯例的要求以及现实市场经济发展 的要求差距更为明显。 (1)信息披露内容不充分 表现为在披露内容上往往停留在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信息,对商业银 行资本结构、风险、金融衍生工具披露不足。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的报表附注内容过于 简单,不足以让使用者了解商业银行的基本情况,缺乏非财务信息的披露,直接影响了 信息披露的质量。 (2)银行管理当局缺乏信息披露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 由于我国国有银行的资金和财产等归国家所有,没有真正对银行所有权负责的委托 人,这样的委托人也必然没有强烈的信息披露要求,难以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监督和约 束机制。在代理人方面,各级行行长是由政府或上级行直接任命的,没有来自经理人市 场的竞争压力,这样就不太可能产生信息披露的动力;相反,为了实现进一步升迁和个 人利益的最大化,经理人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掩盖不利信息,甚至编造虚假信息。 (3)信息披露形式不规范,一些现行银行会计制度和分类制度与国际惯例相悖 由于法律规定不明确导致经营者责权利效的不明确等诸多因素,我国商业银行在信 息披露时形式上往往片面重视披露有关业绩,使披露的信息的有效性降低。而在信息披 露会计制度上坚持以会计报表披露而非以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及其他会计报告共同 披露。 (4)信息披露不及时、虚假 部分商业银行只是在每年年终向外界披露一次年报,而对于年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 件,如高级管理人员的变动、重大经营管理决策、重大资产风险损失、重大诉讼案件以 及突发性事件等,均没有及时向社会公众披露。另外,部分商业银行在信息披露时隐瞒 不良资产或者风险,高估收入,虚增利润或者掩盖其他资产、负债方面的不良情况,从 而造成我国社会公众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不信任,严重削弱了市场的约束作用,也不 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完善。 (5)相关法规不健全,要求不统一,银行信息披露缺乏约束 目前,我国规范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主要有商业银行法 、 会计法 、 企业财务 报告条例 、 金融保险企业会计制度等。然而,在上述法律法规中,有些已经不适合 当前金融业发展和监管的需要,有些没有配套和补充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对管理人员 责任和权利、提供伪劣信息的处罚也没有明确规定。其中,对上市银行信息披露要求是 最高的,相比起来,其他银行就低得多,没有相关的信息披露内容和格式要求,特别是 对近年危机频繁的地方性金融机构缺少明确信息披露的要求。 3 3信用风险管理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 我国在信用风险管理的法制建设上还很落后,没有完备的信息披露和保护消费者个人 隐私权及商业机密的法律,缺乏对市场上各种交易行为的有效约束,对失信企业和个人的 惩罚也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法制建设是市场约束发生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客户经理年终个人工作总结模版
- 社区护理资源配置优化策略
- 快速充电技术的探索
- 风险管理套期保值讲解
- 火电厂生产工艺流程
- 养老护理标准化流程
- 余姚四中教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有关古代法律的考试题及答案
- 银行行长面试题目及答案
- 老人晨起护理
- 放射性物品道路运输申请表样表
- 110kV变电站高压试验报告完整版
- 山东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期末试题及答案
- TSG Z7001-2004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核准规则
- 入学、幼儿园等健康卫生教育洗手知识教育ppt课件
- JJF(鄂) 82-2021 全自动混凝土抗渗仪校准规范(高清版)
- 流动注射分析仪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 材料科学基础基础知识点总结
- 数控铣工图纸(60份)(共60页)
- 新时达-奥莎(sigriner)iAStar-S32电梯专用变频器使用说明书
- 《青年友谊圆舞曲》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