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作业规程编制标准步骤及内容.doc_第1页
采煤作业规程编制标准步骤及内容.doc_第2页
采煤作业规程编制标准步骤及内容.doc_第3页
采煤作业规程编制标准步骤及内容.doc_第4页
采煤作业规程编制标准步骤及内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采煤作业规程编制步骤及内容简要说明:一、 工作面位置及地点二、 采煤方法三、 落煤方式四、 工作面支护方式五、 顶板管理方法六、 工作面运输方式七、 采后上下巷维护方式八、 工作面储量、回采率1、 地质储量2、 回采储量3、 回采期限4、 回采率九、 通风管理:1、 通风方式:(如:全负压“u”型通风等)2、 风量十、 煤层赋存状态1、 煤层厚度(工作面范围内最大、最小、平均厚度及变化情况。)2、 煤层产状:描述工作面范围内煤层走向、倾向、倾角及变化情况。3、 描述煤层稳定性、结构(夹矸)、层理、节理、硬度(普氏系数f等情况4、 对煤种、煤质进行描述。十一、煤层顶底板1、 煤层顶板(伪顶、直接顶、基本顶):描述煤层顶板岩石性质、层理、节理、厚度、顶板分类等情况及其变化情况。2、 煤层底板(直接底、基本底):描述煤层底板岩石性质、层理、节理、厚度、底板分类、底板比压等情况及其变化情况。3、 绘制工作面煤层综合柱状图,能够反应出直接底、基本底以及不低于8倍采高的煤层顶板的岩性、厚度、间距等。十二、附本工作面煤层综合柱状图(比例1:100)第一章 概 况第一节 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一、 工作面的位置二、 地面相对位置三、 回采对地面的影响第二节 地质构造1、 断层:描述对工作面回采有影响的断层产状、在工作面中的具体位置及其对回采的影响程度。2、 褶曲:描述对工作面回采有影响的褶曲产状、在工作面中的具体位置及其对回采的影响程度。3、 其他因素:描述陷落柱、火成岩等其他因素对回采的影响。第二节 水文地质1、 含水层的分析:描述对回采有影响的含水层厚度、涌水量、涌水形式、补给关系,以及对回采的影响情况。2、 其他水源的分析:描述老空水、地表水、注浆水、钻孔和构造导水等情况,以及对回采的影响程度。3、 为防止溃沙、溃泥、透水等事故,开采急倾斜厚煤层,还应对开采后的上部垮落层的情况进行预计、描述。4、 工作面涌水量:描述采煤工作面正常涌水量、最大涌水量。第三节 影响回采的其他因素1、 参考矿井和相邻采掘工作面的瓦斯、二氧化碳涌出情况,确定工作面的瓦斯、二氧化碳等级以及相对、绝对涌出量。2、 根据有资质的鉴定机构提供的鉴定数据,确定工作面的煤尘爆炸指数。3、 根据有资质的鉴定机构提供的鉴定数据,确定工作面煤层的自燃倾向性,参考相邻采煤工作面煤的自燃情况,确定自然发火期。4、 参考矿井和相邻采掘工作面的地温等情况,分析地温对回采的影响。5、 冲击地压和应力集中区:描述本矿井、相邻工作面的冲击地压、应力集中区情况及其对回采的影响。6、 叙述地质部门对工作面回采的具体建议。第四节 储量及服务年限1、 计算工作面的工业储量,根据规定的采出率计算可采储量。2、 应采用下列公式之一进行工作面服务年限(以月为单位)的计算。(一) 工作面的服务年限=可采推进长度/设计月推进长度(二) 工作面的服务年限=可采储量/设计月产量。第二章 采煤方法选择采煤方法,描述选择依据。第一节 巷道布置第二节 采煤工艺描述采煤工作面工艺过程(一)、爆破落煤(二)、装煤与运煤(三)、工作面支护(四)、采空区处理(五)、工作面正规循环生产能力 w=lshc式中:w-工作面正规循环生产能力, t; l-工作面平均长度, m; s-工作面循环进尺, m; h-工作面设计采高, m; -煤的视密度, t/m; c-工作面采出率, 第三节 设备配置1、 描述工作面采煤、支护、运输设备名称、型号、主要参数和数量2、 采用机采工艺的,应绘制工作面设备布置示意图。第三章 顶板管理(控制) 第一节 支 护 设 计一、 工作面合理的支护强度:(1)、采用经验公式计算: pt=9.81hk式中 pt-工作面合理的支护强度, kn/m2; h-采高, m; -顶板岩石重力密度,t/m3, 一般可取2.5t/m3; k-工作面支柱应该支护的上覆岩层厚度与采高之比,一般为4-8,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取。开采煤层较薄,顶板条件好、周期来压不明显时,应选取低倍数;反之则采用高倍数。(2)、选用现场矿压实测工作面初次来压时的最大平均支护强度pt (3)、采用工作面不同推进阶段(顶板来压,正常推进)按“支护原则”和“防滑的原则”要求计算支护强度,取其中最大值。二、支柱实际支撑能力可以采用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rt=kgkzkbkhkar式中 r-支柱额定工作阻力, kn; k-支柱阻力影响系数,可以从支柱阻力系数表中查得。支柱阻力影响系数表 项 目液压支柱微增阻支柱急增阻支柱木支柱工作系数kg0.990.910.50.5增阻系数kz0.950.850.70.7不均匀系数kb0.90.80.70.7采高系数kh2.2m1.00.950.950.9倾角系数ka4501.00.950.90.85注:表中系数根据矿压观测成果统计,适应一般工作面条件。三、木支柱工作阻力计算:木支柱工作阻力:r=spq 木支柱工作阻力单位,kn; (园)木支柱截面积 s=r2 单位 cm2r-圆木半径, 单位cm (必须使用12cm以上直径) pq-圆木轴向抗压强度(此数据为实验室数据)新旧以及不同材质和湿度的圆木的轴向抗压强度不一致下面表格是标准条件下的实验室数据(单位:kg/cm2): 一公斤约等于10牛顿(n)木材各种强度之间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见表1。抗拉抗压弯曲抗剪顺纹横纹顺纹横纹顺纹横纹切断2311.52.01表1 木材各种强度关系表(以顺纹抗压强度为1)表2为我国主要树种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含水率15%)树种产地容重 (g/cm)顺纹抗压 强度极限 (kgf/cm)静弯(弦向)顺纹抗位 强度极限 (kgf/cm) 顺纹抗剪强度极限 (kgf/cm)强度极限 (kgf/cm)弹性模量(kgf/cm)10 径面弦面杉 木湖南江华地区0.3764066831027724150红 松东北小兴安岭、长白山、海林地区0.44328653999816369马尾松安徽黄山地区0.5334198291049907371长白落叶松东北长白山地区0.59452299312611268870鱼鳞云杉东北伊春、海林地区0.45142475110810096265华铁杉四川青衣江流域0.5434773908978178柏 木四川0.58861610881017680白 桦东北小兴安岭0.635478944957497山 杨东北小兴安岭353559605067柞(栎)东北长白山地区0.76655612401511554118129樟 木湖南郴县地区0.58461716918493水曲柳东北长白山地区0.6865251861451387113105胡桃楸东北长白山地区0.526367768118127688100黄菠萝东北长白山地区0.449346761919092白 榆浙江0.8984911038931494164184表2 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含水率15%) 表内数字摘自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科学研究所,木材材性研究室编“国产78种主要树种木材物理、力学性质汇编”。 未将实验结果调整到含水率15%。 木材的变色、蛀蚀和腐朽:木材经真菌侵蚀、内部化学作用或风化作用而改变原有颜色的现象称为变色。如蓝变色、红变色及褐变色等。变色木材的构造仍然完好,且保持原来的硬度和性能。四、 工作面合理的支 护密度,可以采用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n=pt/rt 式中 n-支柱密度, 根/m2; rt-支柱实际支撑能力, kn/根。五、 根据合理的支柱密度,确定排距、柱距。六、 验算支护设计:根据排柱、距和最大控顶距算出实际支柱密度工作面合理支护密度即可!第二节 顶板来压垮落步距计算一、 顶板初次垮落极限垮距计算:l0=hl0-顶板初次垮落极限垮距, mh-基本顶一次破断厚度, mrt-基本顶岩梁的抗拉强度 paj-工作面最大控顶距 mq-单位长度基本顶的重量及其上载荷 pa二、 周期来压步距计算:l=h mh-采高 mrt-岩层抗拉强度 kpaq-岩梁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载荷 kpa三、 采后石墙:1、 尺寸设计(有关石墙附近相关的参数)2、 有关石墙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要求。第三节 乳化液泵站设计:(一)、泵站及管路选择。(二)、泵站设置位置需在相关图纸上明确标明。(三)、泵站使用规定:泵站压力调整要求、乳化液配制方式、乳化液浓度、检查方式等。第四节 工作面顶板管理一、 正常回采推进时的顶板支柱方式二、 正常回采推进时的特殊支护形式三、 特殊回采推进时的顶板控制: (一)、来压及停采前的顶板控制:1、初次放顶期间,。2、周期来压期间,.。3、工作面停采时,要。4、工作面基本顶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期间,.。5、其他。 (二)、工作面过构造破碎带及断层时的顶板控制:第五节 运输巷、回风巷及端头顶板控制1、描述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超前支护的方式、距离。2、描述端头支护方式、支护质量要求,以及与其他工序之间的衔接关系。(包括横头密集要求等)3、描述安全出口的高度等。4、确定各类支护材料的正常使用数量、规格、确定各类备用支护材料的数量、规格、存放地点、管理方法。5、绘制工作面开切眼、运输巷、回风巷及端头支护示意图(平剖面),反映出工作面、超前、端头支护和工作面运输、回风巷正常支护情况。第四章 生 产 系 统第一节 运 输1、 确定运输、装载、转载方式,选择运输设备。2、 描述运输设备的安装位置、固定方式、推移方式。3、 绘制运输系统示意图。第二节 “一通三防”与监控系统一、 通风设施设置 描述工作面范围内通风设施的安设位置和质量要求。 二、工作面实际需要风量的计算 1、按瓦斯涌出量计算:q=100qk q-工作面实际需要的风量, m3/min; 100-单位瓦斯涌出量,以回风流瓦斯浓度不超过1的换算值 q-工作面的瓦斯绝对涌出量, m3/min; k-工作面的瓦斯涌出不均匀的备用风量系数,此处取2.0; 2、按工作面温度计算: q=60vs m3/min 式中: v-工作面平均风速, m3/s s-工作面最大断面积, m23、按人数计算: q=4n m3/min 式中: 4-每人每分钟不低于4m3的配风量; n-工作面同时工作最多人数4、按炸药量计算: q=25a m3/min 式中: 25-每1kg炸药量不低于25m3的配风量;m3/kg a-采煤工作面一次爆破的最大炸药量, kg5、按风速验算:按最低风速验算:1)、按最低风速验算,工作面最小风量 q15s m3/min式中 s-采煤工作面平均有效断面面积, m3.。2)、按最高风速验算,工作面最大风量 q240s 式中 s-采煤工作面平均有效断面面积, m2。7、 根据上述计算,确定工作面实际需要风量。8、 其余内容参照煤矿作业规程编制指南111页第九十三条-第一百零一条 第三节 排 水 系 统1、 根据工作面的最大涌水量,选择排水设备和排水系统。2、 明确排水路线。3、 绘制排水系统图。第四节 供 电1、 描述供电方式、电压等级、电气设备、电力负荷情况。2、 绘制供电系统示意图。应明确用电设备情况,电缆种类、长度、断面和“三大保护”等情况。图中要注明开关的整定值以及风电瓦斯电闭锁情况。第五节 通 信 照 明1、 描述工作面与车场、变电所、调度室等要害场所直接联系的通讯设施、电话位置等。2、 描述工作面转载点等主要场所的照明系统设置情况,绘制通讯、照明系统示意图。第五章 劳动组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第一节 劳动组织第二节 作业循环第三节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工作面长度m2可采走向长度m3采高m4循环进度m5日循环个数个6日产量t7在册人数人8日出勤人数人9出勤率10回采工效t/工11乳化液消耗kg/万吨12火药消耗kg/万吨13电雷管消耗个/万吨14工作面回采率工作面使用机械和巷道设备表名称规格型号台数备注第六章 煤 质 管 理1、 描述煤质指标2、 叙述提高煤质措施附图名称及顺序:附一、采煤工作面初次放顶前平剖面图 比例1:100附二、采煤工作面平剖面图 比例1:100附三、炮眼布置图 比例 1:100附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附五、工作面使用机械和设备表附六、劳动组织配备及生产循环作业图表附七、工程平面图 比例 1:2000附八、井上下对照图 比例1:2000附九、通风系统图附十、安全监测装备布置及通讯系统图附十一、避灾路线及压风自救系统图附十二、人员定位系统图附十三、井上下供电系统图第七章 安全技术措施第一节 一 般 规 定1、 有针对性地叙述与本工作面相关的安全制度及需要特别强调的措施。2、 叙述交接班进行安全检查的内容。3、第二节 顶 板 管 理1、 描述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的支护质量要求。2、 描述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冒顶、煤壁偏帮的处理方法、措施。3、 描述所用支护材料的质量要求。4、 描述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支柱(架)初撑力的要求。5、 描述工作面应采取的放倒柱措施。6、 描述运输巷、回风巷加强支护的方式、要求。7、 明确工作面注液枪的设置、使用要求。8、 描述运输巷、回风巷支架的回撤方法和要求。9、 描述工作面回柱放顶的安全措施。10、 描述其他顶板控制(如采空区放顶)安全技术措施。11、 工作面开切眼开采的初次放顶措施。12、 工作面的周期来压措施。13、 工作面25度以上坡度(煤层倾角)的“三防”措施,(防滑、放倒、防采空区及上方的矸石窜入和下窜伤人措施)14、 工作面过小断层构造等安全措施,大断层构造措施另报批。第四节 防 治 水 措 施1、 描述工作面防治水工作的重点区域和需要进一步加强地质勘查工作的区域。2、 描述排水路线、管路发生堵塞、故障情况下的停止作业、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点人员,报告矿调度室的应急措施。3、 描述工作面或其他地点有异常情况、应停止作业及采取的措施等。4、 描述其他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第五节 爆破管理1、 描述爆破作业负责人的职责、分工以及相互监督的方式。2、 描述爆破器材领退、使用等安全措施。3、 明确严格按照炮眼布置设计要求打眼,并说明打眼前进行安全检查的内容。4、 明确要使用符合规定的封泥,并坚持使用水泡泥的规定。5、 描述工作面设备、支柱等防止炮崩的措施。6、 描述爆破必须执行“一炮三检”和“三人放炮制”制度、具体检查方法,以及严禁裸露爆破(糊炮、明炮、明火放炮)和短母线爆破的具体规定。7、 描述什么情况下不准爆破的具体规定。8、 描述其他爆破管理安全技术措施。第六节 “一通三防”及安全监测1、 描述工作面通风路线发生进、回风不畅情况下的应急措施。2、 描述工作面采用的各项综合防尘措施及要求。3、 描述在工作面区域内的安全监控仪器(探头及各种传感器、仪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