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居路东段可研报告.doc_第1页
和居路东段可研报告.doc_第2页
和居路东段可研报告.doc_第3页
和居路东段可研报告.doc_第4页
和居路东段可研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项目地理位置图1第一章 概 述21.1 项目概况21.2 研究的范围和目的41.3 研究的主要结论51.4 主要问题及建议11第二章 项目建设必要性论证132.1 新建和居路东段市政管网和道路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132.2新建和居路东段市政管网和道路是经济发展的需要132.3新建和居路东段市政管网和道路是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16第三章 社会经济及交通运输183.1 概述183.2 项目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状况183.3 项目影响区域经济特征223.4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233.5 项目影响区域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28第四章 交通分析及预测344.1 预测方法与内容344.2 交通调查与分析354.3 交通量预测35第五章 建设规模与技术标准405.1 道路、桥梁等级的确定405.2 主要工程415.3 编制的技术规程、规范依据42第六章 建设条件与桥梁方案选择446.1 建设条件446.2 社会环境分析496.3 社会经济概况496.4 桥梁方案选择54第七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567.1 投资估算567.2 估算结果及资金来源57第八章 工程实施方案588.1 工程实施计划588.2 工程场地条件及施工前的准备工作588.3 工程施工方案598.4 工程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608.5工程组织管理60第九章 经济评价639.1概述639.2经济评价649.3风险分析77第十章 社会评价7910.1社会评价的原则和要求7910.2社会评价的主要内容7910.3社会影响分析表8010.4社会评价结论81第十一章 安全评价8211.1房屋拆除安全评价8211.2新建桥梁安全评价84第十二章 环境影响评价8712.1 沿线环境特征8712.2 项目施工与运营对环境的影响8712.3 环境保护措施8912.4 环境影响评价91第十三章 问题和建议92温江区永宁镇和居路东段市政管网和道路建设工程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地理位置图第一章 概 述1.1 项目概况1.1.1项目名称温江区永宁镇和居路东段市政管网和道路建设工程项目1.1.2项目业主成都新城西城市投资经营中心成都新城西城市投资经营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前身是“成都花卉博览投资经营中心”,属于全民所有制企业,成立于2004年6月30日。2006年6月,成都花卉博览投资经营中心更名为“成都新城西城市投资经营中心”。2008年12月中心注册资本为1.5377亿元、总资产41.0亿元、资产负债率37.7%,是温江城市建设、投资和经营的主体。该中心是温江城市运营商,其经营范围是城市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及新居工程建设、土地整理和地产开发等。基本情况:法人代表:汤云龙注册地址:温江区柳城镇柳台大道20号注册资本金:1.5377亿元企业类型:国有独资主营业务范围:对政府授权的国有资产进行经营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公益设 施的投资、开发、建设;土地开发;园林绿化工程;投资咨询及管理,主营业务是城市建设、投资和经营。从公司正在实施的项目和将要实施的项目来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态势良好,发展空间巨大,盈利能力很强。1.1.3 报告编制背景温江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目前正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方略,以城乡统筹规划为龙头,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促进充分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基层组织和民主法制建设为基础,以综合配套政策为保障, 深化“三个集中”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成都市作为国务院批准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一直致力于深化城乡统筹,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谐社会。2008年6月20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在温江区永宁镇建设“成都国际医学城”。中心结合区域特色、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以建设“国际医学城”为着力点,成都国际医学城位于成都西部的温江区永宁镇,东临成都市双流县和成都市青羊区,南临温江新城区、鱼凫国都温泉大酒店和金马旅游开发区,西临都江堰,北与郫县及成都市高新区接壤。距中心城区约8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约16公里,距成都火车站客运北站约18公里,绕城高速、成温邛高速和成灌高速分别在其东、南、北面,光华大道、芙蓉大道、温郫大道紧邻或贯穿其中。本项目位于温江区永宁镇国际医学城项目规划区内,是区域内的重要通道。1.1.4 编制依据1. 成都新城西城市投资经营中心与我公司签订的和居路东段市政管网和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协议2.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交规划发2010178号3.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9-90和交通部2004-01-29颁布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4.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5.温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6.温江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7.成都市温江区城镇体系规划8.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05)9.城镇排水系统电气与自动化工程技术规程(cjj120-2008)10.镇(乡)给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23-2008)11.镇(乡)排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24-2008)12.现行有关城市道路和公路工程相关技术规范、法规1.2 研究的范围和目的1.2.1 研究范围1.2.1.1项目影响区域范围本项目所在地为成都市温江区永宁镇,因此项目影响范围为永宁镇国际医学城规划区产业经济乃至整个温江区产业经济。1.2.1.2工作范围1调查研究项目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状况及发展规划;2分析研究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进行道路交通量的预测;3建设的必要性论证;4研究确定本项目的技术等级、建设规模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5道路、桥梁、管网型式、长度确定、方案比选及测算主要工程量;6投资估算、资金筹措、经济和社会评价;7研究实施方案及工期安排;8提出项目存在的问题和建议。1.2.2研究目的通过上述调查与研究,对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实施的可操作性提出综合论证报告,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项目决策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和参考。1.3 研究的主要结论1.3.1 建设必要性1、新建和居路东段市政管网和道路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新建和居路东段市政管网和道路工程是配合实施中央2007年6月9日确定的“成渝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战略及“全域成都”指导思想的需要。2、新建和居路东段市政管网和道路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永宁镇以推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着力构建以高端乡村生态业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形态。产业发展是各项工作的“牛鼻子”,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加快产业发展的关键。永宁镇坚持依托国际医学城产业这一特色优势产业,以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积极推动产业的集群化、联动化、高端化发展,着力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形态。新建和居路东段市政管网和道路是实施温江区城乡一体化、城市规模拓展与土地开发的需要,是国际医学城区域乃至温江区经济发展的需要。3、新建和居路东段市政管网和道路是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根据成都市国际医学城实施规划的要求,项目区建成后,片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将带动片区乃至全区经济的发展,带动面广,受益农民达15万人以上。随着成都市国际医学城的建成将给这一片区的发展带来无限商机,也给这一区域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造国际医学城区日趋完善的交通路网。1.3.2交通量预测结合温江区城市发展规划、道路网规划,分析预测得到该道路区主要道路2010年、2020年、2030年高峰小时流量,根据交通调查结果,高峰小时系数取为0.10。如下表所示。各方向交通量(pcu/h)2010年2020年2030年折算数上行60012001800下行600120018001.3.3建设规模及技术标准1、建设规模与内容和居路东段市政管网和道路位于永宁镇天王村13社、开元村1社。道路全长为450米、宽20米,市政管网全长1750米,漏沙河桥跨径为1-20米,桥面宽为20米,桥面面积为400平方米。本桥上部结构采用单跨20m预应力砼空心板,桥台为重力式桥台,基础为刚性扩大基础,桥台后设置搭板。2、技术标准根据成都市温江区规划管理局及相关道路、桥梁规范要求,考虑到周边路网的配套总体规划的道路类别、级别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了适应片区内部的交通服务,本项目确定为:道路等级:城市次干路iii级,设计车速:30km/h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桥涵荷载等级:汽车荷载:公路-ii级荷载人行荷载:人群3.5kn/m2地震设防烈度:7度,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设计洪水频率:1/50。标准横断面:道路:3.5m(人行道)+26.5m(机动车道)+3.5m(人行道)=20m。路面横坡为双向1.5%,人行道横坡为2。桥梁:3.5m(人行道)+26.5m(机动车道)+3.5m(人行道)=20m。桥面横坡为双向1.5%,人行道横坡为2。1.3.4工程环境影响本项目在中心线200米范围内无自然保护区,无珍稀濒危动物和植物群落分布及其他生态敏感点,其对生态环境影响主要表现为工程施工期噪声、空气污染及挖基、灌浆等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含泥沙为主的废水、施工人员营地生活污水等的污染,以及运营期内汽车尾气的排放及汽车行驶引起的扬尘、噪声等污染。针对上述工程环境影响,拟采用以下环境保护措施:1本项目靠近城镇区,在施工期间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禁止高噪声的施工机械夜间施工,并采取一定的防噪措施,以免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2为防止施工扬尘,施工车辆中应配备洒水车,经常洒水减少灰尘的污染。3施工废渣、生活垃圾等应集中堆放,直接运往垃圾处理站,严禁向河流、水井等水源倾倒。4交通部门应对尾气排放不合格的汽车进行监督改造,尽量减少废气的污染,同时加强道路的维护管理,使道路保持通畅,汽车以经济车速行驶,节省油耗、减少废气排放。通过以上采取的环保措施处理,本项目的建设对环境不会造成较大影响,满足国家环保标准。1.3.5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投资估算投资估算总金额为1000万元(不含征地及拆迁费用);建筑安装工程费839.2437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13.1372万元;预备费47.619万元。2、资金筹措本项目所需建设资金由区财政统筹。1.3.6工期安排全部工程工期为6个月,2010年11月底前项目正式开工,于2011年5月底建成通车。1.3.7经济评价1、经济费用效益指标本项目为不收费道路,本报告主要通过国民经济评价,考察了项目的可行性,各项评价指标均高于基准指标,说明本项目经济费用效益分析可行。国民经济评价结果见下表。国民经济评价结果净现值enpv(万元)经济收益率eirr(%)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投资回收期(年)439.3411.771.3814.62、敏感性分析建设项目在建设、运营过程中会受到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使建设费用、经济效益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项目的评价结果。考虑建设费用和运营效益未来变化,幅度得到经济效益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见下表。由该表可见,在费用增加10同时效益下降10的不利情况下,经济内部收益率高于8%的社会折现率,表明项目具有抗风险能力。敏感性分析表变化因素累计净现值(万元)效益费用比投资回收期(年)内部收益率(%)收入减少10%393.131.3416.1410.23投资增加10%350.231.2717.8910.44收入减少10%投资增加10%315.831.1518.659.483、评价结论本项目具有属于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有广泛的社会效益,具有各方面经济效益的辐射力,同时具有国民经济可行性,根据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工作的若干规定中内容,项目具有经济可行性。1.3.8社会评价本项目作为旧桥新建,位于温江区永宁镇国际医学城项目区内,是区域内的重要通道,担负着区域内的群众出行、医学城医用物资等物流运输、专家研讨通行的重要功能。社会评价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研究内容包括项目的社会影响分析,项目与所在地区的互适性分析。1、项目的社会影响分析(1)有利于繁荣地方经济,取得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本项目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国际医学城区的道路状况,解决车辆绕行费时问题,也减少了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使通行能力显著提高,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繁荣地方经济。(2)有利于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综合事业发展。随着诸多产业的逐渐兴起和发展,将为社会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扩大就业,沿线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将不断上升,为满足这些社会需求,促进社会综合事业、通信、文教、卫生等事业将得到迅速发展。(3)有利于提高沿线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促进文化教育水平、卫生健康水平的提高,有效控制人口增长。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随着沿线人民新的生活方式的引入,一些旧的习惯和落后的生活方式将得到改变。由于人民传统观念的转变,人口增长将得到有效控制。2、项目与社会的相互适应性分析项目建设期可为当的提供一些劳务工作机会,可增加地方收入,对稳定社会程序具有一定意义;项目建设需要耗用各类建筑材料,对发展当地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一定作用;项目建设需配套绿化等公共工程,可以美化环境。项目建成后,社会效益极其显著,有利于繁荣地方经济,取得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有利于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综合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和当地人民卫生健康水平,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使沿线广大人民和三级地方政府直接受益。搬迁人群虽是受损者,但如果补偿合理则主要是受益者。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占用土地,施工和运营中对环境带来一定污染,但只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是可以得到妥善解决的。项目所在地的社会环境、人文条件适应项目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社会风险很小。1.4 主要问题及建议1、可研编制距离项目开工还有一段时间,材料价格会因时间变化而产生差异,下阶段应做好进一步调查研究。2、做好前期工作,认真做好勘察设计;加强管理,组织好项目实施,尽快启动项目,并保障设计和施工质量。3下阶段设计建议结合片区规划及景观打造进行研究,更好、更优地与沿线以及河道两岸的风格统一、协调,从美观造型、节约投资上下工夫,以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4、本项目位于永宁镇以东北,兼有城市道路和桥梁的双重功能,建议下阶段设计时应加强城市配套设施与本工程的协调和配合。5、做好施工组织安排,保证施工地点的交通通行6、建立有效的管养体制,建立符合实际的长效道路桥梁管养机制,提高道路桥梁管养水平,确保道路网的持续运营。7、确保建设资金足额按期到位,如果资金不足或资金到位不及时,都会影响该道路桥梁、市政管网能否建成或能否按工期竣工。8、选择好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应能全面履行监理职责,做到“热情服务、秉公办事,一丝不苟”。9、施工中建议成立业主项目部,以便统一领导、指挥协调。10、施工中实行公开招标、公平竞争,通过投标、评标、定标,中标单位选择报价合理、施工技术先进、技术力量和机械设备强、能保证工期质量、信誉高的承包商承建。第二章 项目建设必要性论证2.1 新建和居路东段市政管网和道路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新建和居路东段市政管网和道路是配合实施中央2007年6月9日确定的“成渝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战略及“全域成都”指导思想的需要。2008年6月,成都确立了建设成都国际医学城的宏伟目标,根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按照“全域成都”指导思想理念布署,2020年前成都将努力建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生态环境,体现历史和地方特色、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特大城市,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居路东段市政管网和道路位于永宁镇以东北的和居路延伸段上,是开金路与规划道路的纽带,是温江区永宁镇国际医学城项目对外的重要交通节点之一,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可以进一步完善国际医学城项目的交通基础设施,增强该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的联系,是温江区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2.2新建和居路东段市政管网和道路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永宁镇以推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着力构建以高端科技产业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形态。产业发展是各项工作的“牛鼻子”,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加快产业发展的关键。永宁镇坚持依托科技产业这一特色优势产业,以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积极推动产业的集群化、联动化、高端化发展,着力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形态。一是做大做强,推动产业集群化。积极推动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结合医学集中化、设施化的特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了天府花城现代农业集中发展区,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培育和引进了易园、三邑等大型花木龙头企业,形成了集花木种植、研发和营销于一体的花木产业集群,成为引领西部、影响全国的重要花木产业基地。积极推动工业跨区域集中发展,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的要求,通过与川沪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有效搭建起“川沪工业港”这一飞地工业招商平台,成功引进福泰橡塑、千木切削刀具等15家企业集中到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有力推动了工业的集中集约集群发展,也为花木产业的做大做强腾出了宝贵的土地资源,更为构建新型城乡形态留下了宝贵的生态本底,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二是互动融合,推动产业联动化。着力促进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的联动发展,依托花木资源和生态资源建设的国色天香乐园被评为国家aaaa旅游景区,自2007年4月开园至今累计接待游客15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8亿元,实现税收7000余万元。目前,投资30亿元的国色天香乐园二期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建成后预计每年可接待游客1500余万人,实现旅游收入超过10亿元,实现税收近1亿元。着力促进城镇发展与传统服务业的联动发展,通过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修建了“花乡民居”、“大同上郡”等新型社区,并通过人气的集聚促进了商气的集聚。引进金川公司成功打造了天香后街,现已有100余家百货、餐饮、珠宝、通讯等业主入住商业街,极大丰富了城市商业形态。三是追赶跨越,推动产业高端化。积极发展技术研发和电子商务,加快花木产业由低附加值的种植环节向高附加值的研发和营销环节转移,重点打造“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花木产业研发中心、交易中心和展示中心。目前,依托川农大、市第二农科所等科研院所组建的绿大地组培技术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已逐步成为特色花木技术输出地。集信息、营销、政务、社会、物流服务和评级管理体系六大功能为一体的温江西部花木服务中心,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花木交易中心、展示中心、营销信息交换中心、物流服务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年综合销售能力达2亿元以上,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额达2600万元,全省范围内桂花、紫薇等19个花木品种的定价标准和产品标准都以永宁为依据。全力发展高端国际度假旅游集群,打造世界国际知名生态旅游品牌,积极顺应现代城市居民更加向往审美体验、娱乐体验、教育体验、参与体验、遁世体验的趋势,启动建设国色天香二期、云湖天香动静相宜的重点项目,全力打造由国际顶级娱乐设计公司设计的由主题乐园、主题酒店、主题商业街、主题运动公园、主题会所于一体的国际度假休闲娱乐新城,成为集游乐、观光、休闲、度假、美食、养生、康体、研修、购物、会议等综合功能融为一体的高端国际乡村生态旅游度假区。努力培育动漫等新兴产业,打造动漫孵化总部基地,在云湖天香项目设立动漫产业孵化基地和动漫商业区,通过动漫开发和动漫商业的有效结合,充分延伸动漫产业链条。动漫产业基地将通过发展动画、漫画、游戏等在内的文化动漫产业,创造动画卡通、网络游戏、多媒体等系列产品,争取成为全国大型动漫产业孵化总部基地。重点发展高端房地产业,打造中国最宜居的田园新城,通过引进成都置信香颐丽都鹭湖宫、蓝光地产紫檀山等高端房地产项目,加快提升永宁镇的生态人居品牌,逐步形成高端人才、高端产业、高端资本的聚集地。新建和居路东段市政管网和道路是实施温江区城乡一体化、城市规模拓展与土地开发的需要,是国际医学城区域乃至温江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温江区紧紧围绕“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城乡全面现代化”的奋斗目标,2009年全区确定国际医学城等八大功能片区,片区发展成为温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国际医学城片区的准确定位是着眼于国际医学城片区与其他片区的相融互动,按照“城乡一体、同步发展”的经济发展要求,对城市建设、院校发展和产业布局进行整体规划,形成城市建设与院校建设相互协调、职教关联产业与城市现代服务业相互融合、学校资源与城市公共资源相互共享的发展格局。确定了“以校带城、以城促校,实现城校一体的发展格局”的基本思路,积极启动旧城新建项目,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以职教为特色,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功能齐全的现代新市镇为依托的温江北部重要城市功能组团,努力建成我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成都乃至四川的职业教育示范园区,进而将其打造为中国西部职教高地。2.3新建和居路东段市政管网和道路是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截止2007年底,全区形成了以成温邛、绕城2条高速公路和9条县道公路为骨架、15条区内骨干道路为支线、355条乡村道路为脉络、村村通水泥(沥青)路的城乡一体化交通网络,公路密度达到292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省县域(区、市)前列。优化调整区内公交路网体系,开行公交线路17条,共投入大中型城市公交车220辆,基本形成了“相互衔接、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城乡公交体系。按照温江区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到2012年,片区内主干道沥青砼路面达100,村社道路和入户路硬化率达96以上,其中新、改建主干道40km,乡、村道30km,社道和入户道路70km,桥梁10座,客运站6座。根据成都市国际医学城实施规划的要求,项目区建成后,片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将带动片区乃至全区经济的发展,带动面广,受益农民达15万人以上。随着成都市国际医学城的建成将给这一片区的发展带来无限商机,也给这一区域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章 社会经济及交通运输3.1 概述为了配合温江区实施中央确定的“成渝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战略及“全域成都”发展规划,实现成都市委市政府城乡统筹、“四位一体”、“努力建设国际医学城”的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温江区委区政府今年提出了力争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实现城乡全面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始终坚持“兴三优二、一三联动”产业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体系,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更加繁荣富强的现代化新区。2009年温江区委区政府全新实施功能区发展模式,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在全区建立了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八大功能片区。实行“规划、营销、招商、建设”四同步,集成推进产业项目、基础和商业配套、居住等开发建设。本项目位于永宁镇国际医学城区,是连接芙蓉水居等居民区与开金路的重要通道,且位于场镇东北侧,他的新建对方便群众出行,完善片区路网,提升片区影响,引领片区投资起着重要的作用。项目位于温江区永宁镇国际医学城项目区内,因此项目的直接影响区为永宁镇国际医学城项目区,间接影响区为温江区。3.2 项目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状况3.2.1 成都市社会经济现状3.2.1.1概况成都市是四川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全国规划的4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是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中心。成都市地处四川省中部,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市毗邻,南与眉山市相连,西南与雅安市、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幅员面积12390平方公里。现辖9区4市(县级市)6县2008年底,成都市总人口1125万人,在全国特大城市中,仅次于北京、上海、重庆居第四位。成都土壤肥沃,类型多样,为发展农业带来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水稻、小麦、油菜籽等种植面积大,产量较高。成都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生态环境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特有和珍稀植物有银杏、珙桐、黄心树等;中药材860多种,川芎、川郁金、乌梅等驰名中外;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大熊猫、小熊猫和金丝猴等。成都市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现己探明的有天然气、煤、铁矿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60多种。成都市名胜古迹蜚声中外,加上自然风光绚丽多姿,因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全市现有人文景观172处,具有类型多、规模大、分布广、价值高的特点。其中,尤以二王庙、武候祠、杜甫草堂、文殊院、金沙遗址等最具特色;观音寺的壁画和花置寺的摩崖造像等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更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成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景具有高、险、奇、秀、幽的特色,有“天下幽”的青城山,雄奇多姿的九峰山,高耸挺拔的西岭雪山,景色秀美的玉垒山等。同时,成都市旅游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成都处在由剑门蜀道、九寨沟、蛾眉山、长江三峡等旅游胜地组成的四川旅游环线和由北京、西安、成都、昆明、桂林、广州等旅游中心组成的全面旅游环线的联结点上,还是内地前往西藏的主要通道。3.2.1.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成都是四川省发展的“龙头”和增长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全省具有强劲的带动和辐射作用。1992年进入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居11位,投资硬环境为全国城市40优之一,2003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成都综合实力位列第9位。2007年成都荣获“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内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称号,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全市实现gdp390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已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占四川省gdp的31.8,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7位。近年来,成都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人均gdf达到30855元。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工业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医药、食品加工等为主的体系,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大,以商品流通、交通运输和旅游等为主的第三产为迅速发展,2008年第一、二、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为6.946.646.5。3.2.2温江区社会经济现状3.2.2.1概况温江区地处成都平原腹心,东与成都市青羊区、高新西区接壤,西南接崇州,南接双流,西北连都江堰,北邻郫县,是成温邛高速公路出成都的第一站,距离成都中心城区仅16公里。全区共辖6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124个村和社区,其中83个村委会、41个社区居委会,面积277平方公里,2007年总人口34.39万人。岷江正流金马河及其支流江安河、杨柳河、清水河、漏沙河流经区境,全区属典型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无山无丘,境内海拔最高北端647.4米、最低南端506.6米,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5.7,年平均降雨量942.5毫米,全年无霜期281天。根据成都市建设发展要求,按照“对接中心城市,建立次级中心,迎接都市辐射”的总体发展思路,温江已初步建成经济比较繁荣、城乡整体发展、极具时代气息的现代化花园城市。2004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温江区规划为成都都市区的西部新城,温江区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3.2.2.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温江区于1996年提前四年在全省实现小康,1997年2月21日由省委省政府正式受牌温江区为全省第一小康县。目前温江区抓住举办“花博会”“花交会”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二园一区三点”的发展战略,坚持以城乡统筹为主题,以城市化为主线,以工业化为支撑,全面融入大都市,将温江建成社会文明、经济雄厚、环境生态的西部新城。同时,依托万亩花木基地、鱼凫村遗址、芙蓉古城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以生态农家旅游和古蜀文化寻踪为特色旅游格局。温江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迅速,2007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20.42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4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3.87亿元,增长25.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6.16亿元,增长12.6。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8.661.330.1,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576.920.6。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生产总值达31682元,增长18.1%。3.3 项目影响区域经济特征3.3.1经济发展现状评述1、成都市成都是西部三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中之一,其综合经济实力居西部城市前列。成都市是大西南五大经济政治中心城市之一,占据着“三中心,两枢纽”的战略地位。以成都为中心,辐射绵阳、德阳、广元、宜宾、泸州、自贡、遂宁、南充、眉山、乐山、雅安等十几个城市在内的城市群体,在天府之国的土地上星罗棋布,构成了整个西部经济最为发达的成都经济圈。成都经济圈的发展将会为四川乃至西部地区经济腾飞筑起平台,在西部开发中起着重要作用。成都市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基础实施规模投入,城市建设改造,产业结构深化调整。2008年其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已在全国城市50强中名列第14投资硬环境进入全国城市401优,开始形成良好投资磁场的大成都经济圈。在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背景下,成都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资源整合,在平互利、共生的原则下,努力实现经济、文化、社会信息共享,整体开发。同时经济圈其它市县也主动打破行政区域限制,积极融入成都经济圈,在更大半径中实现一、二、业大互动,城乡经济大相融,促进成都经济圈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带动西部地区经步向前发展。2、温江区(1)交通条件在近期迅速改善。随着光华大道、成温邛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温江区与中心城、周边郫县、双流组团以及大邑、邛崃等县域中心城市的沟通更加便捷,具有特大城市西部边缘门户地位和作用。(2)第六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第四届中国花卉交易会在温江的举办,对于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提升分区形象,吸引更多投资,享受优惠政策,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同时也为实现分区重点发展职能:花园居住新城、花卉博览产业中心,促进全区可持续发展迎来了曙光。(3)“住在温江”。温江区地处中心城上游,是国家级“温郫都”生态建设示范区的组成部分,自然环境与交通区位优势加速了温江房地产业的发展。在中心城工作,郊区住家的人群呈进一步增长的趋势。温江已成为成都人中心城工作郊区住家的首选区域之一。3.4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3.4.1社会经济发展趋势1、成渝经济圈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的宏观经济战略布局中,将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确立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后重点发展的区域。成都是成渝经济区的一极,辐射全省21个市州、181个市县,在成渝经济圈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年,国务院批准成都、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统筹城乡展,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刻总结世界城乡发展经验教训和我国处理城乡、工农关系的实践经验,准确把握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趋势,科学确立的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略。成都市作为我国西部的特大中心城市,将充分利用好试验区建设的机遇和优势,用好、用活、用够国家赋予先行先试和超前探索的试验权这一核心政策资源,处理好内在动力和外部支持的关系,谋求更大的发展。3、西部大开发战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推进,国家将进一步采取措施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优先在中西部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促进东部及沿海地区资源加工型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根据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的最新精神:“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己从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阶段迈入新阶段,即加大力度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成都将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大发展力度,不断壮大各市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更大进步。3.4.2社会经济发展规划1、成都市“十一五”期间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改革开放、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动力,努力实现工业新跨越,增创服务业新优势,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结构调整目标:到“十一五”末,成都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54550,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例达到70以上,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成都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5。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 0万人以上,年度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实现城乡比较充分就业。2、温江区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将温江纳入中心城区,确定为成都市城市组团之一,是主城区的西部中心。“十一五”期间温江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体制创新、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动力,着力提高区域的基础承载能力、产业发展水平及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以新型工业、新兴服务业、现代农业为支撑,奋力推进以工业为重点的产业强区,构建开放温江、生态温江、和谐温江,把温江建设成为经济雄厚、人民富足、环境优美、独具现代园林特色的都市新区。经济发展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6以上,到2010年达190亿元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5800美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5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5以上;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为66034。社会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区户籍人口控制在40万人左右,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城市化率达65以上,进一步优化人口结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9.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9.1。根据成都、温江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各地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如下:成都市发展定位:建设成为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全面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不断提升成都的核心竞争力。温江区发展定位:建成以高新技术、印务包装、食品饮料为主导的工业集中发展区和以大专院校为依托的教育科研、休闲旅游为主的城市新区。温江区对加快承接中心城区的产业、人口和城市功能的转移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3.4.3预测基本思路与内容交通需求是由社会经济发展引起的派生性需求,因此对项目影响区社会经济指标韵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社会经济的历史发展趋势和规律,结合项目所在地区结构调整、产业发展等变化情况,参考市区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纲要。并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经济发展有利的外部和内部环境,进行未来年份主要社会经济指标预测,是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由于交通需求与人口、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关关系较好,因此在本次预测工作中主要针对上述指标进行预测。本项目计划于2010年底开工建设,建设期半年,社会经济发展预测的基年为2010年。特征年分别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3.4.4项目影响区经济预测3.4.4.1人口预测人口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由政府的政策及本地区人口年龄结构、育龄妇女比例来决定,因而人口预测主要是依据项目所在地人口规划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来分析预测未来的人口发展速度。人口增长趋势在短期内不会有很大变化,因此把项目所在地历年人口增长趋势作为预测的主要依据。通过建立回归模型,预测地区未来人口的发展。地区人口预测模型及相关检验如下表所示。影响区域多项式模型相关系数对数模型相关系数成都区y=0.7361x2+1.524x+974.66r2=0.9914y=47.452ln(x)+945.4r2=0.7657温江区y=0.0327x2+0.0846x+29.801r2=0.9484y=1.4388ln(x)+28.624r2=0.67843.4.4.2经济预测经济发展预测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地区历史年份gdp进行回归分析,按照预测模型确定未来年份gdp。综合分析比较项目所在地历年gdp的发展变化趋势,地区gdp及人均gdp预测模型及检验分别如下表所示。影响区域多项式模型相关系数对数模型相关系数成都区y=10.455x2+6.4974x+662.37r2=0.9987y=600.77ln(x)+270.28r2=0.7436温江区y=0.5954x2+1.059x+21.978r2=0.9956y=27.861ln(x)+0.9751r2=0.70723.4.4.3社会经济预测结果从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多项式模型对历史数据的拟合好,可作为预测的基础。对项目所在地社会经济预测一般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模型计算预测的基础上,参照地区制定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根据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经济指标的绝对值越来越大,经济发展速度将逐步放慢的经济学原理,并通过地区经济发展横向分析、比较和专家咨询意见,最终预测项目出所在地经济发展速度。趋势型主要经济指标预测结果如下二表。项目影响区人口预测结果项目年份成都市温江区增长率(%)199620000.850.83200120051.321.51200520081.312.19预测值(万人)20101127.2534.6020201138.5735.2920301150.0136.01预测增长率()200820101.002.00201020201.002.00202020301.002.00项目影响区gdp预测结果项目年份成都市温江区增长率(%)1996200010.6612.1662001200513.215.7192005200813.7317.89预测值(万人)20104893.41173.75202010564.51450.67203019831.05845.97预测增长率()2008201012.0013.00201020208.0010.00202020306.506.503.5 项目影响区域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3.5.1交通运输发展现状3.5.1.1成都市1、综合运输概况铁路:成都是西南最大的客货运输枢纽,成都东站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编组站。市域范围有宝成、成渝、成昆、达成4条干线,铁路总长246.2公里,铁路网密度99公里/万平方公里,万人拥有铁路0.23公里。公路:以成都为起讫点或经过成都境内的国省干线9条,全市公路总里程要18089公里,公路密度146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为437.35公里。航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客流量居全国第5位,开通航线152条,国际直航航线9条,是我国西南地区的枢纽机场。旅客吞吐量1628万人次,年货运吞吐量25万吨,机场高峰日架次超过500架。水运:水运是成都市综合交通中辅助交通方式,主要承担旅游客运任务并分担部分货运任务,现有季节或区间通航河流16条,通航水库9座。2、汽车保有量2008年底,成都市机动车总量达到193万辆,其中汽车99.6万辆,摩托车92.5万辆。成都市民用汽车的数量一直保持较高韵增长率。预计随着成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用汽车的数量还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率。3、综合运输量发展水平及特点2008年,成都市各种运输方式共完成客运量46102万人,客运周转量810.5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35456万吨,货运周转量139.4亿吨公里,其中公路运输承担了74.18的客运量和60.18的货运量,比重增加较快。成都市基本形成了以公路运输为主,铁路、航空、水运为辅助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量一直保持较平稳的增长。公路运输在社会客货运输中占有主导地位,公路是成都市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4、公路运输现状成都市是西部公路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随着近年来公路建设的开展,成都市已经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油路。高等级公路覆盖了成都市域90以上国土面积、95以上人口,形成以市中区为中心向外放射加环线的基本道路网络布局。2007年底,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8982公里。3.5.1.2温江区公路运输是温江区目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公路骨架主要由成温邛高速公路、成青快速通道,辅以县乡公路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络。截止2008年底,温江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710.412公里。温江区公路技术状况见下表。项目通车里程(公里)所占比重(%)公路总里程710.412100行政等级国道19.3872.73省道/0.00县道94.09913.25乡道248.26434.95村道348.66249.08专用公路/0.00技术等级高速公路19.3872.73一级公路130.32518.34二级公路116.70816.34三级公路88.88612.51四级公路340.83647.98等外公路14.272.01公路网密度256.0公里/百平方公里平均技术等级二级及以上3.5.2交通运输发展规划3.5.2.1成都市根据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