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齐河县黄河生态旅游文化大观园 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第一章 总 论11.1项目名称11.2项目建设地点11.3项目承办单位11.4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21.5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21.6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范围21.7可行性研究成果概要3第二章 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必要性62.1项目建设背景6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6第三章 市场分析213.1我国旅游市场现状分析213.2山东省及区域旅游市场分析223.3市场需求分析及项目竞争优势253.4项目客源市场细分及目标定位29第四章 项目建设地点与建设条件324.1项目建设地点324.2建设条件33第五章 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425.1建设内容425.2建设规模43第六章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方案456.1“齐晏古城”景区规划设计方案456.2“海洋极地世界”景区规划设计方案556.3“齐晏度假村”规划设计方案60第七章 公用工程657.1给排水设计657.2电气设计667.3消防设计67第八章 营销策划方案688.1市场开发策略688.2定价原则708.3定价方法及项目定价72第九章 环境保护769.1评价依据769.2施工期主要污染物及污染防治措施769.3运营期主要污染物及污染防治措施799.4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849.5结论86第十章 节能分析8710.1节能规范和设计依据8710.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8710.3节能措施综述89第十一章 职业卫生、安全与消防9211.1职业安全与卫生9211.2消防95第十二章 项目实施进度及组织管理9612.1项目总体进度计划9612.2企业组织形式9612.3项目建设方式及组织管理9712.4人力资源配置99第十三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10113.1建投资估算10113.2流动资金估算10213.3项目总投资10313.4资金筹措103第十四章 财务分析10414.1计算期10414.2收入估算10414.3营业税金及附加估算10614.4经营成本估算10614.5盈利能力分析10714.6评价结论108第十五章 社会效益分析10915.1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提高项目建设地的知名度与影响力10915.2增加就业,提高当地居民收入10915.3服务于文化与科普教育,为人民群众及青少年的中华文化知识增加、海洋科普素养的提高发挥作用11015.4生态环境效益110第十六章 风险分析11216.1政策风险11216.2市场风险11216.3技术风险11216.4社会风险11316.5管理风险113第一章 总 论1.1项目名称山东省齐河县黄河生态旅游文化大观园1.2项目建设地点齐河县黄河北展区(祝阿镇)1.3项目承办单位1、承办单位:2、法人代表3、公司类型:有限责任公司4、承办单位简介:始建1984年,是一家以旅游景点开发为主,集吃、住、行、游、购、娱及房地产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公司。目前,公司现有员工2200人,固定资产总值30余亿元,下辖国家aaaa景区八仙过海旅游景区、国家级aaaa景区三仙山风景区,拥有五星级酒店三仙山大酒店、四星级酒店阁宾馆以及开发宾馆、温泉健身俱乐部、歌舞大剧院、旅游船队、建筑装修等多个实体。其中,“三仙山风景区”被国家文化部评为第三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被山东省文化厅评为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海洋极地世界”被中国海洋学会评为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被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命名为山东省水生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八仙过海旅游景区”在国内外旅游界享有盛名。1.4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编制单位:工程咨询资格等级:工程咨询证书编号:发证机关:1.5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编制山东省齐河县黄河生态旅游文化大观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书;2、提供的有关技术基础资料;3、有关旅游市场的数字统计资料;4、有关齐鲁文化的历史人文资料;5、山东齐河黄河北展国际生态城旅游总体规划;6、国家现行有关政策、法规及规划。1.6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范围1、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必要性2、市场分析3、项目建设地点与建设条件4、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5、旅游景区规划设计方案6、公用工程7、营销策划方案8、环境保护9、节能分析10、职业安全与卫生11、项目实施进度与组织管理12、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3、经济效益分析14、社会效益分析15、风险分析1.7可行性研究成果概要1、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1)建设内容本项目山东省齐河县黄河生态旅游文化大观园的建设,总占地面积2300亩,总建筑面积共约68万m2。项目建设包括三部分,分别为:“齐晏古城”景区、“海洋极地世界”景区、“齐晏度假村”。“齐晏古城”景区:占地面积1800亩,建筑面积360000 m2。景区整体划分为“一轴、四片、一湖”。“海洋极地世界”景区:占地面积30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60000 m2的场馆建设和千余种、万余只海洋动物及相关设备的购置。“齐晏度假村”:占地面积300亩,建筑面积260000 m2,集客房、餐厅、会议、会展、娱乐、洗浴、康复为一体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可同步服务省城会议经济。(2)建设规模预计项目建成后,将达到“齐晏古城”景区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海洋极地世界”景区年接待游客约100万人次;“齐晏度假村”酒店会议中心有2200间客房的服务能力;大型温泉洗浴养生会馆有750个标准间的服务能力;hi高保真水空间娱乐馆年接待能力20万人次;康体健身国际俱乐部发展会员7000个;民俗文化商业街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的总建设规模。2、旅游景区规划设计方案山东省齐河县黄河生态旅游文化大观园拟建设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议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化综合性旅游度假生态社区。项目规划成三大板块,分别为“齐晏古城”景区、海洋极地世界”景区和“齐晏度假村”。其中“齐晏古城”景区和“水族大世界”为旅游观光资源建设,而“齐晏度假村”为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具体规划设计方案详见第六章。3、项目实施进度本项目建设期从2009年11月至2014年9月,建设期为5年。4、项目投资估算本项目总投资估算为3000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为282565.00万元,建设期利息14850.00万元,流动资金为2585.00万元。5、项目资金筹措渠道项目承办单位自筹资金200000.00万元,占总投资的66.67%;银行贷款100000.00万元,占总投资的33.33%。6、项目财务效益本项目建成后,达产年总营业收入69125.52万元,营业税金及附加3801.90万元。财务分析表明,项目全部投资所得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10.49%,投资回收期12.48年,总投资收益率10.57%,资本金净利润率11.52%,各项财务评价指标良好。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7、结论项目以齐河县秀美的黄河生态自然资源为依托,借助于浓郁的齐鲁文化氛围,建设规模宏大、特色鲜明,建成后必将成为我国北方高端旅游产品的精品。其出现丰富了济南城市群经济圈旅游产品的类型,提升了区域内旅游产品的能级,全面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区域知名度。同时,项目实施后年可创造可观的利税收入,并扩大市场需求,拉动旅游相关行业的大力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优化产业结构,从而带动和促进齐河县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强大的推动力。项目自身可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有效增加就业机会,解决剩余劳动力。其对相关产业的联动作用,相应的也增加了就业岗位,为实现就业率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建设和谐稳定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项目的实施具有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项目的实施是可行的。第二章 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必要性2.1项目建设背景1、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发展生态旅游业,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也是21世纪一个极为重要的旅游经济增长点。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形式,生态旅游在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其发展势头十分迅猛。齐河县拥有丰富的人文及黄河生态资源,依托当地丰厚的文化底蕴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以及畅通的交通网络,发展生态旅游业,是实现齐河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1)生态旅游概念解析及发展趋势生态旅游概念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十几年来,生态旅游以平均20%25%的年增长率增长,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方式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并迅速普及到全球。无论从人文、社会、自然、环境各方面,生态旅游都代表可持续发展,既为当地带来经济利益,又能保护自然环境。其基本定义为:以生态环境为基础,致力于生态可持续,通过教育使人们了解认识大自然的旅游产业。这个定义说明生态旅游业可以促进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和谐,并通过生态旅游休闲度假降低人的旅游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实现保护物种和它们的栖息地以及种群发展目标。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的特征有:(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3)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自然,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4)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由于生态旅游自身的这些特征能满足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需要,从而使生态旅游兴起成为可能。总之,生态旅游以其自身的特点,迎合旅游事业的需求,顺应时代潮流应运而生,并显示出迅猛的发展势头。生态旅游已成为国际旅游度假休闲的主要发展方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已经成为国际上近年新兴的热点旅游项目。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消费客体。1990年世界野生物基金会在所属永续发展部门成立了生态旅游常设单位,开始推展生态旅游的概念。随后许多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第三世界国家、国际性的观光组织与保育团体也陆续加入发展生态旅游的行业。联合国经济暨社会委员会(the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定于2002年为“国际生态旅游年”,依据永续发展纲领,加强推动旅游业国际合作。此后,世界观光组织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推动以生态旅游为发展策略,达成保育生物多样性的目标。自此生态旅游已成为全球响应的一种观光发展模式。我国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有广阔市场前景我国生态旅游休闲度假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其发展进程中,制胜的关键是控制好对自然资源的人工开发程序,生态系统的完好保护程度,以及与风景地貌的优美景观进行密切的结合。有国外学者研究认为旅游业在中国已经由战略的产业发展成为战略的市场经济。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经济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首先是因为中国具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大量的发展机遇的市场潜力。(2)发展生态旅游业的的意义生态旅游是对历史资源的传承和延续。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大自然及历史遗留下来的重要的资源。从旅游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个历史阶段的痕迹,这些痕迹使我们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象征意义和潜作用力,生态旅游也是给后世子孙留下的最好的宝贵财富。 带动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型生态旅游将旅游休闲度假活动直接与地方经济、文化、自然、人文进行有机联系的旅游经济活动。通过加强这些关系之间的联系,满足旅游业的多种需求,填补了市场的空白,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体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休闲度假模式。这种旅游模式也是一种生态经济的范式。以这种方式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可以保护当地的长效可持续的发展,生态经济又可以带动旅游业、商业和社区的发展,提升他们的活力,形成“双赢”的结局。 引导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生态旅游以生态保护作为既定的前提,把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知的高层次旅游活动。首先,在开发经营上,生态旅游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要求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必须要对所处地区生态系统的特点非常了解,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知识。其次,在市场方面,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要求参与者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因此,参加生态旅游的旅游者需要具有一定环保意识,这也是与大众旅游的明显反差。生态旅游带领人们体验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加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联系,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培养人们对地方生态的关注,使之身体力行的保护生态环境。2、齐鲁文化是中国古老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秦汉以来中国大一统文化的主要源头,其内容丰富,内涵深厚,为山东省人文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资源优势。 “齐鲁”一名,因于先秦齐、鲁两国。到战国末年,随着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基本完成,齐、鲁两国文化也逐渐融合为一体。因为文化的一体,“齐鲁”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圈,由统一的文化圈形成了“齐鲁”的地域概念。这一地域与后来的山东省区范围大体相当,故成为山东的代称。齐鲁文化是指先秦齐国和鲁国以东夷文化和周文化为渊源而发展建构起来的地域文化,是秦汉以来中国大一统文化的主要源头。两汉时期所实行的礼仪制度与作为意识形态和学术思想的“礼学”基本上都是承源于齐鲁之学。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统称,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范围的地域文化。齐鲁文化虽然不能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核心和精华。齐鲁文化孕育于远古时代至齐、鲁立国,形成于齐、鲁立国至春秋时期,战国、秦汉时期得到迅猛发展,齐、鲁两大文化日益交融,逐渐走上了一体化道路。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齐鲁文化获得官方文化的支配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齐鲁文化的产生与齐鲁大地特有的地理环境、历史资源、社会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华文明的开拓者伏羲、炎帝和黄帝相当多的活动和贡献,都是发生在山东境内;中华文明继往开来的推动者之一舜不仅出生于山东诸城一带,更曾在历山(今济南的千佛山)耕耘种植,为齐鲁文化的孕育、产生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元前11世纪,姜太公在山东淄博建立了齐国,政治上尊贤尚功、选贤任能,文化上因俗简礼、因地制宜,经济上本末并举、农工商“三宝并重”,齐文化自此形成;同一时期,周公姬旦在曲阜建立鲁国,大力推行“敬德保民”的礼乐文化,逐渐孕育出了儒家文化,并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鲁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齐鲁文化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文化营养和生活活跃的社会环境;战国时期稗下学宫的创建,则为齐鲁文化的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齐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齐鲁大地人才辈出。齐国主要有姜太公、管子、齐桓公、晏子、孙武、孙膑、邹衍、荀子等;鲁国主要有周公、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墨子、孟子等。他们在齐鲁文化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成为齐鲁文化的代表人物。作为特定文化精神的凝结、载体和象征,满载着历史沧桑的文物古迹构成文化旅游的基础性层面。在山东辽阔的地域上,文物、遗址、史迹、古建筑星罗棋布,展现着齐鲁文化的精神气质、历史进程与辉煌成就,从而成为中国文化旅游的胜地。刚刚闭幕的山东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山东省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挖掘和整合山东丰富的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齐鲁儿女忠厚正直、豁达淳朴、崇礼尚义、勇敢坚韧、勤劳智慧的优良传统,着力培育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忠诚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的新时期山东精神。”因此,博大精深而又内涵丰富的齐鲁文化,为山东省人文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资源优势。3、齐河县地处鲁西北平原,黄河北岸,历史悠久,文化蕴含浓厚,具备显著的旅游资源优势和潜力。齐河县地处鲁西北平原,黄河北岸,与省会济南隔河相望,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京沪铁路、建设中的京沪高速铁路、京福高速、济聊高速、青银高速、国道308、309线、省道101线全部在境内穿过、交通发达,是省城济南的西门户,跟济南市区仅需二十分钟车程,距济南机场约三十分钟车程。从大空间范围讲,该区位于全国最发达的华东地区北部,北属环渤海经济圈,东连山东半岛城市群,南接长三角经济圈,西通华中北部崛起带,具有承东启西,通达南北的经济区位优势。在济南半小时车程范围内,距离主要客源市场近,市场潜力大。齐河文化底蕴深厚,是龙山文化发源地之一,开成了独特的鲁北民俗,同时,百里黄河过境,促进了黄河文化、齐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和水利文化的相互融合。作为济南北部环城游憩带上的重要一环,齐河历史文化、黄河文化、古城文化、齐晏文化底蕴深厚,近现代名人辈出,旅游资源丰富。县城晏城,因春秋时期为齐相晏婴采邑而得名,系齐鲁古镇之一,齐晏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境内迄今发现古遗址 22 处,其中,属龙山文化遗址 4 处,商周遗址 8 处,汉晋遗址 3 处,唐宋元遗址 7 处。近年来又发现 3 处东汉时期墓葬群。黄河作为母亲河,在齐河县境内绵延 62.5km ,黄河变化丰富,沿岸千米一景,也是平原上难得的自然景观。水资源丰富,农业发达,林木覆盖率高,对发展文化旅游业已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齐河县境内有林面积达100多万亩,林木覆盖率在40%以上,林区负氧离子含量超出一般平原县2倍以上,是“全国绿化模范先进县”,“山东省生态县建设示范县”,名符其实的天然氧吧。大面积的平原森林、优美的田园风光及淳朴的民风,是齐河所独具的。境内有晏婴祠、老残观凌处等历史人文资源;有令人向往的百万亩林海揽翠、10000亩生态湿地风情、绵延百里的黄河母亲河景观带,以及丰富的地热资源、国科国际高尔夫娱乐广场、劳动模范时传祥纪念馆、时代英烈孟祥斌烈士墓以及台湾农业风情园、舜天园度假村、表白寺万亩林海揽翠区、黄河风情观光区、清代文学家刘鄂“老残观凌处”遗址、赵官孟家大院、千年银杏树、付庄杂果园、刘浩陶艺馆、沁园公园等,在齐河可欣赏到“万亩揽翠绿,千里闻蝉鸣”的绿色风光、黄河“九曲十八弯”、“咽喉水道”的自然风光及优美的田园风光,感受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天然氧吧”的舒适,使齐河发展旅游产业具备了丰厚的基础。4、依托齐河县现有的旅游资源,齐河县规划了山东齐河黄河北展国际生态城旅游区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链,与济南都市圈实现良好的对接。(1)山东齐河黄河北展国际生态城旅游区规划与目标分析。齐河黄河北展区位于齐河县城东南,跟县城约10公里,占地63平方公里,堤线长22.8公里,涉及焦庙、祝阿、晏城3个乡镇,82个行政村。地处齐河最南端,与济南隔黄河相望,是齐河对接济南、济南向齐河辐射的前沿和窗口,是山东省大济南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始建于1970年,主要是为了保证黄河济南段窄河段防凌安全的需要建设的,但建成以来从未因汛情而启动。北展区实施了黄河防护林工程,建设生态观光林4万亩,呈现出一片绿树掩映、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景象。区内水道纵横,大面积的沉沙池形成了特色独具的生态湿地景观,而区内近万亩上粮下渔中植桑模式的鱼塘、荷塘,则展现了“千池鱼跃、万亩荷香”的美好景象。区内拥有良好的温泉资源,且品质独特,储量丰富。北展区内形象定位为黄河凤城,功能定位为生态休闲旅游、特色生态产业;总体目标定位为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黄河生态新城。依托齐河县现有的丰富旅游资源,为进一步发展齐河县旅游产业,贯彻落实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的精神,齐河县旅游局制定了齐河黄河北展国际生态城旅游区的发展目标,并与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编写了山东齐河黄河北展国际生态城旅游总体规划,划定了齐河县旅游业的重点发展区域和发展特色。(2)齐河北展区与济南都市圈的对接分析济南都市圈已处于经济要互的扩散阶段,西进与北跨的发展战略使得北展区与济南的地域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济南西客站的建设使得济南西部地区在经济等方面都获得了一次绝佳的发展机遇。黄河北展区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数目多、种类全。大河、湿地、林海、沙湖、地塘、碧水、飞鸟、农田相互交织,景色优美,并且北展区内的旅游资源比较独特,开发潜力巨大。平原林海面积广大,风光优美,将成为济南都市圈上重要的生态休闲度假基地。其对接的可行性体现在:一小时都市圈、一小时生活圈、一小时经济圈三个方面。地理位置上,齐河与济南隔河相望,在济南半小时车程范围内,具有地理上接受济南辐射的最佳位置,作为山东省内距离省城最近的县,区位优于济阳与商河。是德州对接济南、济南各德州辐射的前沿和窗口,是山东省大济南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展区是济南北部环城游憩带上的重要一环,是近郊城市休闲功能的重要潜力区,全面承接济南的城市游憩功能,成为济南“北跨”最直接受益者。齐河北展区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和技术流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融入和对接济南都市圈,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标。目前从资源、交通及政策各个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齐河北展区完全有能力成为济南都市圈上一个重要的卫星城市和旅游节点,成为推动济南都市圈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5、项目实施以丰富的齐鲁文化内涵及海洋水族专项特色,辅以完善的旅游度假配套设施,将为山东省做强、做大旅游业打造旅游拳头产品。本项目建设位于齐河北展区内,依托齐河北展区旅游资源及济南都市圈的区位背景,面临良好的政策、资源、区位优势。区内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全,独特性强,开发潜力巨大。人文历史底蕴深厚,黄河文化、古城文化、齐晏文化个性明显;民谷风情浓郁灿烂,鲁北民俗与黄河风情相得益彰;大河景观波澜壮阔,湿地生态特色突出,黄河水乡风韵独具;水利工程气势雄伟,类别多样,蔚为大观;温泉储量丰富,品质上乘,迎合高端商务、休闲度假发需求;自然与文化组合优势明显,黄河特色休闲度假前景广阔。但是,齐河黄河北展区的旅游业刚刚起步,市场知名度低,从产品结构来看,仍以低层次的观光产品占绝对主导,高层次的休闲与度假产品很少,有特色的专项旅游产品更是缺乏,产品结构层次低,竞争力较差。同时,产品体系不完善、不健全,市场化程度较低,仍然停留在依赖实体性资源阶段,创新性开发不足。作为我国经济大省和经济强省的省会济南市目前尚无高层次的海洋水族特色专项旅游产品。在全面依托齐河现有政策、区位与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针对其作为济南都市圈内重要的对接区域,全面分析济南都市圈及齐河北展区现有旅游产品及结构现状缺点,本项目的实施,其齐晏古城部分,拟将中国古城文化和中国古老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完美结合,将历史当中曾经闪烁辉煌的经典建筑重现于世,突出以齐晏文化为基础,打造齐鲁文化大观园,再现耿济古城、稷下学宫之风貌,全面展示儒家文化、晏婴文化、香炉文化等灿烂的中华文化精髓;海洋极地世界部分以独特的海洋水族特色,展示美丽的海底世界,具备欣赏及科普教育双重意义;项目度假酒店部分则依托齐河县黄河北展区优美的自然风光,以高起点绿色环保设计,完善的配套,舒适的环境,为旅游者及济南都市圈提供休闲度假、会议、高端商务、温泉洗浴、康体健身活动等功能,配套完善旅游产业链。因此,本项目将作为济南都市圈内有特色的专项旅游产品,为山东省打造旅游拳头产品,促进山东省旅游业做强做大,促进项目区旅游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项目承办单位以其雄厚的技术、人才优势,凭借丰富的旅游业实施经验,为本项目的成功建设提供了基础和保证。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本项目的建设符合我国“十一五”发展规划及地方发展规划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分明确地提出:要丰富消费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全面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合理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改善基础设施,推进重点旅游区、旅游线路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继续发展观光旅游,开发休闲度假以及科普、农业、工业、海洋等专题旅游,完善自助游服务体系。鼓励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山东省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备。山东省“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旅游、文化、房地产、信息等市场潜力大的行业,使其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推动旅游资源整合和市场深度开发,巩固提高山水圣人、齐文化、黄金海岸、民俗文化等传统优势线路,开发建设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打造沿黄河生态旅游品牌,构筑大旅游网络。同时,山东省制定了全省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并提出了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指标,为山东省旅游业的发展提指明方向。本项目的实施将建成以齐晏古城为基础,全面体现齐鲁文化内涵的特色旅游产品,以其规模宏大特色鲜明的优势,为山东省旅游业目标的实现和山东省成为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2、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其他相关政策的要求。项目建设借助齐河县丰富的人文及自然生态条件,全面展示齐鲁文化,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鼓励类第二十五条“其他服务”中第22小项“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及其它旅游资源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将旅游业作为全省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德州市政府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并制定了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近期,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了高规格的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对旅游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制订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明确提出要把我省建设成为旅游强省,重点发展旅游业,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008年7月,齐河北展区取消了防洪防凌任务,迎来了旅游开发的重大机遇,上至山东省,下至齐河县,齐河北展区的旅游开发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将其列为山东省重点扶持的旅游项目,并对齐河北展区的旅游发展做了精心的策划安排,为齐河北展区旅游产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1998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作出了把旅游业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决策,为旅游业在新世纪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发展机遇。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进行培育建设,省委、省政府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将旅游业摆上了突出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各级党委、政府也将旅游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大力支持,全省上下形成了大抓特抓旅游的浓厚氛围和良好发展环境,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将旅游业作为全省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发展旅游业。近期,省委、省政府召开了高规格的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对旅游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制订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明确提出要把我省建设成为旅游强省,这为我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3、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规模宏大、特色鲜明、品种丰富的全面展现齐鲁文化、海洋极地风貌的大型旅游景点,全面提升齐河县旅游产品能级,丰富济南城市群经济圈旅游产品的类型,为山东省旅游业做大做强发挥重要作用。齐河县与省城济南的西北门户,跟济南市区仅需二十分钟车程,位于济南半小时车程区域内。2007年德州市确立了“南融北接”战略,既向南积极融入济南城市群经济圈,向北主支对接天津滨海新区,抓住发展机遇,实现借力发展。齐河县作为省会济南最近的卫星城,是“南融”战略的先行地区,它将旅游产业作为“南融”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目前,济南及周边旅游资源还是以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为主,如泉水资源(以趵突泉、百脉泉为代表)、生态资源(以九如山、三王峪、水帘峡为主),黄河风情观光区及其他历史人文景观等为主,还没有提升旅游新形象、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型高端旅游产品。山东省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其璀璨的齐鲁文化,丰富的海洋资源,尚无一处全面展示其人文地理风貌的综合旅游项目,以全面提升区域内旅游产品能级,提高旅游知名度。因此,本项目山东省齐河县黄河生态旅游文化大观园的实施,将在齐河县黄河北展区济南市城市群经济圈内新增一处综合体现齐鲁文化风貌的大型综合性旅游项目,以增加其旅游产品类型,提升旅游产品的档次,极大的丰富其旅游内涵,树立旅游新形象,提高知名度,做大做强山东小旅游业,对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及促进青少年科普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4、项目建设是进一步推动齐河县旅游业发展,完善黄河北展区国际生态旅游城整体水平的重要举措。齐河县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留下许多的文物古迹,齐河县城晏城因齐相晏婴而得名,千百年来,齐河大地上涌现出大批杰出人物,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沿黄河岸线风光优美,历史文化深厚,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 ,使得苮河成人全国重要的风景旅游带。齐河县黄河北展国际生态旅游规划的实施也为本地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但是,齐河北展区的旅游业起步较晚,市场知名度低,旅游资源未得到高效的开发利用,旅游产品开发不成体系,尚未形成规模经营,旅游产业对居民增收和社会就业的贡献率低。产品结构层次低,仍以低层次的观光产品占绝对主导,高层次的休闲与度假产品很少,有特色的专项旅游产品更是缺乏,产品结构层次偏低,竞争力较差。因此,本项目的实施,将以其创新性的开发,作为专项的、具备鲜明人文特色的高层次旅游项目全面提升齐河县乃至济南市的旅游产品档次,增强旅游市场竞争力,对改善其旅游产品仍停留在依赖实体性资源阶段、产品结构层次低、竞争力差等问题起到重要的作用,是完善黄河北展区国际生态旅游城整体水平的重要举措。5、项目实施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齐河县的知名度、增加就业等,都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本项目实施后,将以其宏伟的建设规模,鲜明的海洋特色,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齐河县乃至济南市的知名度,对当地旅游产业长远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非常明显。据初步预测,项目实施后年可创造可观的利税收入,并扩大市场需求,拉动旅游相关行业的大力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优化产业结构,从而能带动和促进齐河县乃至济南都市圈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强大的推动力,全面推动当地经济发展。项目自身可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有效增加就业机会,解决剩余劳动力,同时,其对相关产业的联动作用,相应的也提高了就业岗位的增加,为实现就业率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建设和谐稳定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项目的实施具有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第三章 市场分析3.1我国旅游市场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旅游业在保持高速、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国内旅游市场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国内旅游市场,而且发展势头强劲。在中央政府一系列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政策措施的刺激下,中国居民旅游消费的需求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动力强劲,同时,中国正在积极培育旅游消费热点,撬动巨大的国内旅游市场,研究论证以带薪休假为重要内容的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编制国家旅游线路等措施和政策,中国正在形成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2007年,我国人均gdp达到2460美元,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人均gdp多己经超过3000美元,我国高端消费市场已基本成型,度假旅游发展的经济条件已经具备。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旅游业发展带来严峻考验,旅游业发展“两增长,一下降”,即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保持增长,入境旅游出现下降,但总体发展平稳,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未改变,旅游业是“回暖”最快的行业之一。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08年我国旅游业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均取得长足发展,全年旅游总人数达到17.8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90万亿元人民币,分别较上年同比增长15.0和22.6。旅游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2009年上半年,在国民经济起稳向好、各地出台政策刺激旅游消费的带动下,我国国内旅游继续保持增势,国内旅游市场继续稳步增长,国内旅游达10亿人次,同比增长11.7%。 我国旅游业已经完成了由“事业接待型”向“企业经营型”的转变,近年来我国的国际、国内旅游均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国际、国内、出境三大旅游市场持续升温,一般而言,国际旅游业与国内旅游业的收入比为1:9。用这样的经验数据来衡量,我国的国内旅游还有非常大的潜在发展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民的旅游兴趣愈发浓厚,旅游需求日益高涨,产品类别也因之由初期的文化、自然观光,发展到现在的休闲度假、工业科技、农业生态等各个专项领域和专项活动,国内旅游市场充满活力。3.2山东省及区域旅游市场分析1、山东省旅游市场总体分析2008年,山东省实现生产总值31072.1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人民币 16305元,较上年增长了 14.3 %。作为位居全国第二的人口大省,山东省2008年的商品零售总额达人民币10380亿元,是国内第二大消费市场。济南、青岛、烟台、潍坊和淄博是主要的商业消费城市。山东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从自然景观到各类历史文化遗址。位于泰安的泰山是道教名山,中国“五岳”名山之一。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历代皇帝/显赫王族攀登泰山祭祀或朝拜,因此留下了众多文化和历史遗产。曲阜,位于泰山的南面,是二千五百多年前诞生的孔子的故乡,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直到现在都深深影响着中国社会。除了拥有享誉全球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外,山东省许多城市还赋予国内、外游客独特的城市旅游体验,如:(海上仙山)、济南(泉城)、潍坊(风筝之城)和青岛。一年一度的“潍坊风筝节”和“青岛啤酒节”也吸引了众多来自国内各省和世界各地的游客。下表显示了过去 10 年,山东省的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增长变化情况。表3-1 1999 年2008 年山东省旅游统业发展统计表国内游客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国际游客人数国际旅游收入年份数量(百万)变化率总额(亿元人民币)变化率数量(百万)变化率总额(百万美元)变化率19996410%2916%0.622%27023%2000709%3934%0.7216%32019%20018116%4618%0.8315%38019%20029619%5724%0.9818%47024%200389-7%54-5%0.78-20%370-21%200411731%7743%1.1953%57054%200514020%9726%1.5530%78037%200617021%12125%1.9325%100128%200720018%15528%2.529%135033%200824020%19123%2.542%13903%注:资料来源:山东省统计局;国际游客包括香港、台湾和澳门旅客;年均增长率自 1999 年至 2008 年计算。由以上统计数据可知,除2003年受非典影响外,山东省旅游业呈不断递增之趋势,尤其是国内旅游,增幅较大。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旅游收入下降明显。2009年,山东省旅游将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努力保持旅游业平稳较快增长:全面启动旅游强省建设,加速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跨越;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全力打造“好客山东”旅游品牌;进一步推广“文化圣地、度假天堂”的旅游品牌形象口号,全面启动山东度假旅游市场。山东省旅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旅游主导产业建设,全省旅游业经受了考验,实现了新跨越,旅游需求出现由观光到度假的转型。 2、济南及德州旅游市场分析济南市是山东省省会,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是山东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济南市地处山东省八大旅游区旅游建设布局的中心点上,与泰安、曲阜等构成“山水圣人”旅游国线,是青岛、烟台等海滨旅游区、潍坊民俗旅游区、淄博齐文化旅游区、东营黄河口旅游区、梁山阳谷水浒旅游线及菏泽牡丹花会的重要中转城市。济南的自然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泉城”济南饮誉海内外,有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等四大泉群以及百脉泉、洪范池等七十二名泉。“泉城”印象已经在国内外旅游市场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辖区内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有5个4a景区,即灵岩寺景区、跑马岭景区、趵突泉、大明湖和红叶谷生态文化旅游区;3a景区有五峰山旅游区;2a景区3个,即卧龙峪景区、齐长城旅游区和白云湖旅游区。济南市历史文化悠久,是1986年12月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沿海开放城市,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济南地处齐鲁文化中心,它素有“齐鲁雄都,海佑名城”之称,其文化可追溯到八、九千年前,先后经历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时期,自商代起进入人类文明社会,历史文化资源深厚。所开发的旅游产品涵盖观光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民俗旅游、度假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以及工业旅游、森林旅游等,但是,与国内资源地位相近的优秀旅游城市相比,济南旅游业不论是在发展规模,还是在发展速度上,与其地位极不相称,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2008年,接待国内游客2300.3万人次,增长15.6%;接待入境游客17.03万人次,增长6.0%。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204.9亿元,增长18.7%;旅游外汇收入8339.6万美元,增长17.9%。实现旅游总收入210.7亿元,增长18.5%。近年以来,德州市旅游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8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654.6万人,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28.6亿元:接待入境游客2.87万人,实现外汇收入895.74万美元。德州旅游发展也存在不足:产业化水平低、产业要素发育不完善;产品结构单一,低层次观光旅游为主,休闲、度假产品开发滞后;旅游综合收益不高等。随着德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德州旅游市场还有巨大潜力可挖。3、齐河县旅游业市场分析齐河县旅游业的接待规模、市场结构、消费档次是开发“山东省齐河县黄河生态旅游文化大观园”项目的依据,也是该项目制定营销策略的基础。齐河县旅游业正在崛起,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据统计,2005齐河县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00万人次,旅游收入800万元左右;2006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30万人次,旅游收入1500万元左右。2009年3月份国科高尔夫在韩国高尔夫杂志进行了宣传推介,并与济南市南部的九顶塔民俗风情园、红叶谷等旅游景点组成旅游线路,有效地吸引了客源。国际市场也在不断扩大,接待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增长快速。3.3市场需求分析及项目竞争优势未来五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提升期。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从国际环境看,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当今时代的潮流。未来5年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总趋势,欧美发达国家在全球出入境旅游市场中仍保持传统优势,但增速放缓。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太国家和地区则将保持较快增长。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市场。我国旅游业将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仍处于发展的黄金期。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更加繁荣进步,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旅游市场方兴未艾,呈现出越来越繁荣的市场发展局面,市场需求潜力巨大。1、项目竞争优势(1)区位优势地理区位。齐河黄河北展区位于齐河县城的东南,距县城约10公里,占地63平方公里,堤线长22.8公里。地处齐河最南端,与济南隔黄河相望,是齐河对接济南、济南向齐河辐射的前沿和窗口,是山东省大济南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区位。省道804横贯东西,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公路纵横南北,一道坝、二道坝环绕整区,外加五条防汛道路,同时即将完成的“七桥一隧”的交通网络,形成了便捷的内外部交通网络和路网框架,使其交通区位更加优化。经济区位。从大空间范围讲,该区位于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华东地区北部,北属环渤海经济圈,东连山东半岛城市群,南可接长三角经济圈,西通华中北部崛起带,受到多个经济圈的辐射,具有承东启西、通达南北的经济区位条件。文化区位。齐河文化底蕴深厚,县城晏城因春秋齐国正卿邑暨而得名,是龙山文化发源地之一。齐河地处鲁西北平原,形成了独特的鲁北民俗,同时,百里黄河过境,促进了黄河文化、齐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和水利文化等相互融合。旅游区位。是近郊城市休闲功能的重要潜力区,是济南北部环城游憩带上的重要一环,是推进乡一体化的重要战略区。该区靠近山水圣人旅游区,在济南半小时车程范围内,距离主要客源市场近,市场潜力大。(2)产品优势本项目总占地2300亩,由“齐晏古城”景区、“海洋极地世界”景区及“齐晏度假村”三部分组成。“齐晏古城”景区部分,拟将中国古城文化和中国古老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完美结合,将历史当中曾经闪烁辉煌的经典建筑重现于世,突出以齐晏文化为基础,打造齐鲁文化大观园,再现耿济古城、稷下学宫之风貌,全面展示儒家文化、晏婴文化、香炉文化等灿烂的中华文化精髓;“海洋极地世界”景区部分以独特的海洋水族特色,展示美丽的海底世界,具备欣赏及科普教育双重意义;齐晏度假村则依托齐河县黄河北展区优美的自然风光,以高起点绿色环保设计,完善的配套,舒适的环境,为旅游者及济南都市圈提供休闲度假、会议、高端商务、温泉洗浴、康体健身活动等功能,配套完善旅游产业链。高品质的新兴旅游产品在与成熟的旅游产品竞争时,往往会取得较大的市场优势。将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picc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 电缆网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电线电缆生产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电线外贸知识培训课件
- 电站安全知识教育培训课件
- 高级生化课件
- JAK3-IN-17-生命科学试剂-MCE
- 保定普高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 高校艾滋病防治知识课件
- 电火花培训知识课件
- GB/T 9258.2-2025涂附磨具用磨料粒度组成的检测和标记第2部分:粗磨粒P12~P220
- 2025 年小升初吕梁市初一新生分班考试语文试卷(带答案解析)-(部编版)
- (2025)公务员考试时事政治题库及完整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5年政工师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检验检测人员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奢侈品礼品包装消费行为与品牌战略分析报告
- (2025年标准)个人转款协议书
- 2025年电力交易员(高级工)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区域检验信息管理系统规划书
- 冷库安全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澄海玩具行业出口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