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政策研究.doc_第1页
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政策研究.doc_第2页
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政策研究.doc_第3页
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政策研究.doc_第4页
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政策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政策研究从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的高积累率谈起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失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已达2240.2亿元,其增长远远高于基金收入与支出的增长。失业保险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对非失业者提供物质帮助,使他们在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得以维持,从而为他们再就业提供缓冲期,使失业者尽快就业,同时还为失业者提供就业培训和指导。但是目前失业保险存在着基金结余无法合理使用的窘境,失业保险制度亟待进一步完善。一、失业保险制度回顾失业保险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由社会集中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对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失去工资收入的劳动者提供一定时期的物质帮助及再就业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标是通过保障尽可能多的失业者在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来维护社会稳定,缩小劳动者之间的差距。同时保证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促进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自1986年颁布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以来,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至1999年颁布失业保险条例,正式将失业保险纳入法制化轨道。2010年颁布的社会保险法将失业保险列为社会保险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用单独的篇章做了表述,在立法层面提供了保障。二、失业保险基金大量结余失业保险制度自建立以来,为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失业保险基金所应体现的功能也不断调整,在提供失业人员生活保障的同时,更应充分发挥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功能。近年来,失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不断增加,大量资金闲置,无法发挥效益。全国多个省市的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均存在大幅增加的趋势,滚存结余凸显一个过高的积累水平,且随着失业保险覆盖面的不断扩大,结余量仍将继续增加。表1:1994-2011年全国失业保险基金收支及滚存情况年 份失业保险基金收入(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亿元)全年发放失业保险金(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亿元)199425.414.25.152.0199535.318.98.268.4199645.227.313.986.4199746.936.318.797.0199872.656.120.4133.41999125.291.631.9159.92000160.4123.456.2195.92001187.3156.683.3226.22002215.6186.6116.8253.82003249.5199.8133.4303.52004291.0211.0137.5386.02005340.3206.9132.4519.02006402.4198.0125.8724.82007471.7217.6129.4979.12008585.1253.5139.51310.12009580.4366.8145.81523.62010649.8423.3140.41749.82011923.1432.72240.2注: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光盘版, 22-39;中国统计年鉴2010光盘版, 22-47;中国统计年鉴2011光盘版, 21-41;人保部201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从分年度失业保险基金结余来看,目前失业保险基金的滚存结余凸显出一个过高的积累水平,从2001年累计结余的226.2亿元,到2011年的2240.2亿元,十年增长了近10倍,年均增长率超过20%。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可以预测基金结余的水平还会继续增加,高积累水平与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初衷相违背。此外,在目前的制度设计下,失业保险基金没有一个能实现保值的投资计划。在缺乏投资和使用渠道的情况下它只会不断贬值,同时增加基金管理的制度风险。失业保险基金的过高积累并不是当下失业率低所致。目前劳动力市场面临极大的就业压力,亟需完备的失业保险、失业救济以及多样的失业预防的宏观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控来缓解就业压力。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失业保险过高的基金积累正反映出了现行制度的问题。 三、失业保险基金呈高积累率的原因失业保险基金呈高积累率的原因在于制度设计失衡,主要表现为失业保险金覆盖人群失衡、支出结构不合理、给付水平和统筹层次过低、保值增值能力不足等。一是失业保险基金覆盖人群失衡。从缴费人数上看,现行失业保险覆盖率只占城镇在岗职工的40%左右(表2),而被制度覆盖的40%的大部分是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稳定的就业岗位的职工。这样,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面临着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失业保险的大部分缴费是由城镇正规就业的国有企业和失业单位职工缴纳而形成的。有学者指出,自1999年失业单位人员参加失业保险后,每年对失业保险基金的“贡献”平均在200亿元左右。因为失业单位基本是不失业的群体,因而等于人为地给失业保险基金增加了一个隐形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郑秉文2010)。另一方面,大量的失业者却没有资格在失业时领到失业保险金。不仅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未被纳入,大量非国有企业就业、非正规就业和自谋职业的劳动者更是因为缺乏稳定的就业岗位和劳动关系而难以被现行的以正规就业岗位和稳定劳动关系为轴心构建起的失业保险制度所接纳,至今仍被排斥在失业保险制度之外, 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失业风险最大的群体。在现行覆盖人群失衡的制度框架下,2001年到2011年失业保险的失业保险覆盖率一直没有显著的变化,维持在40%的边缘。制度失衡的结果带来我国失业保险作用对象的错位,即如农民工的“有险无保”或事业单位人员的“有保无险”,造成目前高达1500多亿元的失业保险金发不出去,大量沉淀成为闲钱。二是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结构不合理。在失业保险金支出结构中,我国偏重单纯的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条例实施以来,提供给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金的支付占失业保障基金的比重较大。支出结构的偏离使失业保险金对就业的促进功能变得更加脆弱。1996年以来,用于发放失业保险金的支出占失业保险金总支出的比例逐年递增,1996年为50.92%,1999年达到65.68%,2000和2001年更高,分别达到78.58%和78.98%,2001年失业保险金总支出达111.8亿元,而包括促进就业在内的非失业金支付仅为23.5亿元,每年用于促进就业方面的投入仅占总支出的10%左右;2004年最高达16%,且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等地,而多数地方促进就业的投入比例不到10%,甚至不足5%。同时,由于失业保险基金无法发挥其作用,造成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的结余逐年递增。我国事业保险基金收入的增长远远快于支出,资金结余越来越大,大量资金处于闲置状态。从1998年到2006年,每年失业保险基金的收入在不断增长,基金收入的增长率也逐年提高,因此,失业保险基金历年滚存结余逐渐上涨。据了解,全国每个省都有结余,东部7个省市结余大多达几十亿,3个省超过百亿。一方面是领取失业金的人数过少,另一方面是失业保险基金大量结余。同时,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在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资金而面临困境的情况下,有必要反思并探讨如何更好的发挥失业保险制度的功能,特别是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就业、预防失业的作用,保证我国就业局势的稳定。三是失业保险金给付水平过低。建立失业保险的目的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参加失业保险人员在失业期间的收入,并增强整个从业人员及其家庭收入的稳定性。为了有效地确保失业者及其家庭的收入,应当使失业保险补偿制度尽可能地覆盖失业人口,并确保其最低标准的待遇水平。1999年与2003年相比,得到失业保险基金的失业人员由58万人增加到415万人,失业保险金受益比例由10%提高到52%;同期发放失业保险补偿的登记失业人员由271万人增加到741.6万人,发放比例由47.2%提高到92.7%,基本上覆盖了符合条件的登记失业人员。但是,就像失业保险制度主要覆盖城镇正规就业人群一样,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无法覆盖到大量的非正规就业的事实上的失业人员,更难以包括大量的短期处于失业状态的农民工。因此,中国目前失业保险制度的实际受益率远远低于登记失业人员的受益率。据估计,2001年享受到失业保险的人数为468万人左右,只占当时失业人口的1/5左右;2003年享受失业保险的人数达到741.6万人,但也达不到实际失业人员总数的1/2。受失业保险基金数量限制和失业人员规模的影响,中国失业保险金和失业补偿的总体水平不高。1994年到2003年,失业人员每年人均发放失业保险基金数量分别为258.3元和1771.8元,分别相当于同期全国职工平均货币工资的5.7%和12.6%。2000年补偿比例最高为18.2%,仍不到在职人员平均工资的1/5。2000年以后,由于失业保险发放比例没有大的调整,在职人员工资增长速度很快,导致失业保险补偿比例占在职人员工资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从中国失业保险补偿的受益率和替代率可以看出,尽管有了20多年快速的发展,中国目前失业保险及失业补偿的总体待遇水平还不高。在很多城市,失业保险水平只略高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 四是失业保险统筹水平低。中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使全国难以建立统一的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1999年开始实施的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在直辖市和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其他地区的统筹层次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大部分地区实际上是地级市层次的失业保险统筹。由于统筹层次较低,基金的整体承受能力较弱,从而造成了一些地区失业保险基金严重不足,而另一些地区则存在大量滚存结余。五是失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不足。失业保险不同于养老保险,基金长期积累的意义不大,如果大量结余不能实现“费”尽所用,在缺乏投资和其他使用渠道的情况下,很容易不断贬值,增加基金管理的风险。四、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政策选择随着失业保险基金来源渠道增多,统筹范围扩大,失业保险基金规模将越来越大,如何管好用好这笔庞大的资金,是当前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必须正视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制度,解决基金结余过多的问题。 一是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第一,要完善失业保险的有关统计数据,根据参保类型确定合理的缴费标准和待遇标准,确保失业保险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由于参保意识淡漠等原因,流动性较大和失业风险较大的群体没有被覆盖进来,覆盖进来的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就业比较稳定,再加上统筹层次太低和财政分灶吃饭等原因, 中国失业保险的“瞄准率”出现了严重偏差。失业保险制度的受益人对象应重点“瞄准”进城务工的有雇主的农民工群体和城镇有雇主的就业群体,以避免“剪刀口”的进一步扩大,这既是目前缓解失业保险基金压力的一个途径,也是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制度功能的本质体现。第二,适当提高或调整职工个人缴纳失业保险费的比例,使雇主与雇员各承担50%的缴款比例。第三,要大力提高失业保险的覆盖质量,确保失业保险费收缴率问题。第四,适当缩短领取时限和适度提高失业保险待遇水平。我国目前规定失业保险金的发放期限最长为两年,给付时间过长,不利于促进就业。过长的给付时间会削弱失业者失业后积极寻求工作的动机,且还会因为降低了自愿失业者职业搜寻成本,延长职业搜寻时间,使社会面临更大德失业压力和更高失业率。因此,在失业保险给付期限方面应该向缩短给付期限和增加给付水平的方向转变。第五,提高统筹层次。统筹层次低限制了失业保险基金的集中,降低了失业保险基金分散风险的功能。提高统筹层次,可以再较大的范围内调剂使用基金,抵御更大规模的失业风险。因此,应考虑提高失业保险的统筹层次,争取经过几年努力,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规定的省级统筹。二是失业保险制度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问题。将失业保险制度与社会救助制度相连接。对于那些接近退休年龄的长期失业者,需要建立一种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可以根据工龄、年龄及参加社会保险制度状况,适当延长失业保险待遇期限,或者提前进入退休状态,但其退休待遇将适当降低,以鼓励其回归劳动力市场。对于日益严重的青年失业问题,也应当在失业保险制度中有所体现,建议将部分失业保险金用于青年失业者的失业培训支出。对于外来民工、大量灵活就业人员的失业补偿问题,建议在一定时期内建立一次性的失业补偿制度。三是多渠道发挥失业保险的就业促进功能。第一, 可以建立失业保险应急储备金,针对局部地区突发事件造成的大规模失业,给予应急的失业补助。例如碰到地震洪水等灾害的时候给暂时无法工作、中断收入并且参加失业保险的工人应急性的失业补助。第二,可以给雇用长期失业者的企业补助,鼓励企业雇用难就业群体。第三,给予选择创业的失业者特殊的补助金,也可以以贷款资助的形式给予融资上的支持。第四,修改失业保险条例,加入就业促进的功能。毕业论文答辩开场白尊敬的主持人、评委老师:早上好,我是09春行政管理本科的学生x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论我国城市公共物品及其供给,指导老师是xxx老师。我的论文从确定题目、拟定提纲到完成初稿、二稿、三稿到最后的定稿,得到了x老师的精心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不论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突飞猛进,国家之间的经济界限渐趋模糊,但却使国家次级的经济形式城市经济的重要性日渐突出起来,城市之间的竞争正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重要依托。世界各国(地区)政府都正积极致力于培育和提高城市竞争力,而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则是推动城市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各国(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城市化不仅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支撑点,也是增进国民福利的重要手段,若处理不当则会成为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障碍。未来10几年,中国城市化将进入从40%发展到70%的国际公认的加速发展时期。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实现城市公共物品有效地供给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成为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研究我国城市公共物品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于是最终将论文题目定为论我国城市公共物品及其供给。其次,说说文章的具体结构。论文阐述了城市公共物品的定义及特点,分析了我国城市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现状及城市公共物品供给方式,着重探讨目前提高我国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方法:树立“公共财政”观念,转变政府职能 ;加快投资融资体制的改革,加大对城市公共物品的投资 ;改进政府对公共物品生产的管制方法 ;发挥市场与社会的力量,形成供给主体多元化格局等。只有切实做好对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才能使公共物品满足城市公众的需要,更有效地为社会和民众服务。唯有如此,和谐社会的建设才会事半功倍。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存在的不足:限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使得本论文对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探索不够深入,还需要继续进行思考和探索。最后,再次感谢x老师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所给与的悉心帮助与指导;其次我要感谢各位专业老师在这两年来我的教育与培养,使我初步掌握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知识,还要感谢本专业同学对我的关心与支持,和你们生活在一起的日子很快乐!也很难忘!恳请各位老师、同学们进行批评指正。谢谢大家!毕业论文答辩开场白尊敬的主持人、评委老师:早上好,我是09春行政管理本科的学生x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论我国城市公共物品及其供给,指导老师是xxx老师。我的论文从确定题目、拟定提纲到完成初稿、二稿、三稿到最后的定稿,得到了x老师的精心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不论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突飞猛进,国家之间的经济界限渐趋模糊,但却使国家次级的经济形式城市经济的重要性日渐突出起来,城市之间的竞争正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重要依托。世界各国(地区)政府都正积极致力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