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学案1夏朝到秦朝的制度.doc_第1页
新课标学案1夏朝到秦朝的制度.doc_第2页
新课标学案1夏朝到秦朝的制度.doc_第3页
新课标学案1夏朝到秦朝的制度.doc_第4页
新课标学案1夏朝到秦朝的制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标学案1】夏朝到秦朝的制度 编写 张书林 审订 杨文楠 肖爱华【课标要求】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影响。秦朝统一,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的内容和特点、影响。2过程与方法:史料解读,问题探究,图表分析。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宗法制对我们今天认祖归宗仍有影响。秦朝统一奠定祖国统一基础,统一从此成为历史主流。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历史的特点,是维护国家统一、导致祖国历史绵延不绝的主要制度。【自主学习】考点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 (1)内容 王位世袭制:夏代禹传位于其子_,王位_取代了_。 行政管理制度:商代中央设有_、卿士、卜、祝、史、等官职;地方封_、_。 2西周分封制 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1)内容:分封_和人民。(2)对象: _、_和先代贵族。(3)瓦解:原因:受封的_势力日益强大,_衰弱。表现:出现了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4)影响:积极:加强对_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消极:受封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政治、军事、经济等大权,为春秋战国割据埋下隐患。3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_,解决贵族间在_、财产、_的矛盾。 (2)内容:_;大宗、小宗。 (3)特点:_继承制。 (4)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_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考点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 (1)皇帝称号的由来: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决定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从“五帝”中取一个“帝字,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以显示其权势和地位。从此,“_”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历代沿用。 (2)皇帝的权力:全国的_、_、_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由皇帝控制。 (3)皇帝制度的特点:_、一人独尊、_(也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特征)。 (4)本质:_,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1)构成:三公:兼理国家(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_。御史大夫:“掌副丞相”,负责执掌_,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_事务。太尉:负责全国_(实际虚设,秦始皇自掌军权)。九卿:丞相之下设诸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但不一定都是九人。(2)(特点)运行机制:中央三个主要官职_,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3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1)郡、县机构简介:郡: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由朝廷任命)。(2)影响: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4秦朝加强巩固统一的措施(1)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修建驰道;开通灵渠。(2)文化方面:统一文字。(3)军事方面:修筑抵御匈奴的长城,进行大规模移民。(4)法律方面: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5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重难讲述】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2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法制和分封制中,为政治制度的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集权”政治,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二、皇帝制度的本质与影响1本质:皇帝制度的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2影响:这种至高无上的皇权专制不仅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而且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它为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1不同点:(1)分封制是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 (2)分封的诸候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3)诸候国拥有很强的地主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是地主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4)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的权力的大小。2共同点:(1)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2)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地方行政制度(3)都曾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4)在中央管理地方制度方面,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和创新。四、正确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内涵(1)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君主专制解决的是君主个人专权与大臣民主集中的矛盾,也是君主与大臣的权力分配问题。君主专制虽然有利于中央政权的稳定,但容易造成君主的独断专行,使国家的兴衰成败维系于君主个人品质的优劣。同时,权力的过度集中,更容易导致朝中百官、王公贵戚争权夺利。(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中央集权制解决的是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关系,相对分封制来说,具有很大的进步性。它的加强,使地方的权力逐渐缩小,避免了频繁的地方叛乱或分裂活动,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3)专制与集权二者之间的联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要注意的是实行中央集权制并不意味着只能实行君主专制,也可以不是君主专制政体,如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在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时,大都采用中央集权制。一般情况下,实行君主专制政体的国家,都实行中央集权制,在封建社会尤其明显;而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也以君主专制政体为主,在古代尤为如此。随着社会发展,君主专制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并逐渐演变成为其他政体,如君主立宪制。2内容(1)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皇权成为封建国家的主宰和权力中心;(2)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3)从中央政权机构的三公九卿到地方郡县官吏,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3本质:君主专制,即封建专制主义统治。4特点: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握了人事大权。5意义:(1)对秦朝: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2)对后世:秦朝创建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巩固练习】1唐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害兄弟,夺得皇位,历来为史学家所非议。这是因为他违反了( )a中央集权制度 b分封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2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3在西周的宗法体系中,下列各项有资格成为大宗的包括周天子 鲁国国君 周天子庶母兄弟 受封的卿大夫a b c d4孟子梁惠王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a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b西周末期王室衰微 c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d战国时期群雄并立5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血缘关系。最能证明这一点的材料是( )a孔子说:“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b说文解字载:“宗,尊祖庙也” c左传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d左传载:“故王臣公,公臣大夫”6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较小( )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 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7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自然经济存在的需要 保护地主土地制度的需要 推动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a b c d 8(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引自司马光史记)这一段文字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诸侯争霸 b问鼎中原 c分封衰败 d天子遭难 9一位西方学者认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10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 ( )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11史记解读:“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12山东自古就有“齐鲁”之称。这个称呼依据的史实最早可追溯至( ) a夏 b商 c西周 d春秋时期13(2010广东卷)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14(2010新课标卷)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15(2010新课标卷)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16(2010上海卷)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17(2010安徽卷)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18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封建与宗法关系的说明,何者最为适当(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c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19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组成中央政权机构,其直接意图是( )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b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防止大臣专权自恣20以下关于嬴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嬴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倾向21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说:“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他得出“有叛人而无叛吏”的认识,是由于( )a分封制的确立 b郡县制的确立 c宗法制的确立 d三省制的确立22关于分封制的表述正确的是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体现了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关系体现了封建官僚机构对人民的压迫关系a b c d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材料讨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丞相绾”“ 廷尉李斯”“ 始皇”的观点各是什么?参考答案:【自主学习】考点1 1启 世袭制 禅让制 相 侯 伯 2土地 王族 功臣 诸侯 王权 地方 3统治秩序 权力 土地继承 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 特权考点2 1皇帝 政治 经济 军事 皇位世袭 君主专制 皇权至上 2政事 群臣奏章 监察事务 军政 相互牵制【巩固练习】1b2a3c4a5b6b7d 8c 9a10c11d12c13a 宗法制把家、国联系在一起,为人臣者忠于君主,为人子者孝顺长辈,忠孝观念根源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父系宗法制度。 (评:这道题可能有学生考虑到“忠君”,会选择“君主专制”,本题的干扰项有点难度。再看源头,忠君之源,依然是宗法制。)14a 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考查。材料主要意思为唐朝的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公天下”,郡县制官吏由皇帝任免比分封制下分封贵族爵位更利于国家政局的安定。故选a。15c 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此题也是对西周分封形势图的释读。答案为c。16b 此题考查第2分册第5课社会变革的内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急剧的变革。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各国之间不断开辟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也逐渐失效。所以根据材料叙述,应该是b。周朝,尤其是东周时期,正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17c 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d,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