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哈尔滨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目 录摘要2abstract 3前言 4一、国际条约在缔约国适用 5(一)两种缔约程序的区别 5(二)缔约能力的欠缺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5(三)条约的缔结程序6二、我国对国际条约在国内适用的立场 7(一)中国条约法的理论与实践 7(二)国际条约在中国的适用 7(三)中国国际法律责任的实践 7(四)条约在中国特别行政区的适用8三、我国对国际条约在国内适用的立场 8(一)条约与国内法的关系 8(二)条约在国内法中的地位8四、解决国际条约在我国适用问题的立法建议9参考文献 13后记13摘 要研究国际条约在国内的适用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国际条约在各国适用的理论和实践的分析,详细地阐述了条约在我国的适用方式,效力等级和直接效力等问题。近年来,国际条约在我国的适用问题,随着我国缔结或参加的条约在数量上的迅速增加,以及条约实践问题的日益突出,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条约是通过什么方式被接受为国内法的一部分?条约与国内法孰为优先?个人能否在国内法院直接援用条约,维护自己的权益?本文试图结合条约在各国适用的理论和实践,详细阐述条约在我国适用的法律问题。 关键词: 国际条约 国内适用 缔约国适用 适用问题 立法建议abstractstudies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in the domestic suitable question, has the important theory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in the various countries suitable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analysis, elaborated the treaty in detail in our countrys suitable way, questions and so on potency rank and direct potency.in recent years,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in our countrys suitable question, concluded or the participation treaty along with our country in the quantity rapid increase, as well as treaty practice question day by day prominent, more and more aroused department concerneds interest, what way the treaty is accepted through for a national law part? the treaty and the national law shu are first? whether does individual invoke a treaty directly in the domestic court, maintains own rights and interest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unify the treaty in the various countries suitable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elaborates the treaty in detail in our country suitable legal matter. key word: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domestic is suitable the signatory state to be suitable the question legislation suggestion suitably前 言国际条约不仅是国际法的主要渊源,而且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工具,是国家之间相互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国家之间相互交往形成的法律关系具体内容一般都体现在国际条约中,很多国际争端都涉及国际条约的效力、履行与解释等问题,而且包括联合国在内的所有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人格和法律基础都来源于多边国际条约。国际条约法的基本理论就像国内法中的合同法一样,对整个国际法体系起根本性指导作用。现代国际社会中,国家间交往的日益频繁和国际关系在各方面的发展,使得各国间缔结的条约数量大量增加,条约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也就更加重要。按照。1986年3月21日签订的关于国家和国际组织间或国际组织相互间条约法的维也纳公约规定:“条约是指一个或更多国家和一个或更多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相互问以书面缔结并受国际法支配的国际协议,不论其载于一项单独的文书或两项或更多有关文件内,也不论其特定的名称为何。” 而中国学者认为条约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际法主体依据国际法确定其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一致的意思表示。按照条约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国际条约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其一,条约的主体必须是国家或其他国际法主体首先,只有国家和其他国际法主体才能缔结条约,自然人或法人不是国际法主体,故不能缔结条约。国家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国际法主体,也是条约最主要、最常见的缔约方。其二,条约必须以国际法为准这是区分合法条约和非法条约,平等条约和不平等条约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分条约和国家与外国法人、外国国民订立的各种协议的重要标准。其三,条约规定的是缔约各方在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首先,条约规定的是缔约方间在国际法上而不是在国内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其四,条约必须是缔约方以书面形式达成的一致的意思表示缔约方必须就条约的内容达成协议,具有一致的意思表示。国际条约在国际上并没有明确的分类,有些学者按照条约的内容条约的数目以及条约的缔约程序来进行分类。近年来,国际条约在我国的适用问题,随着我国缔结或参加的条约在数量上的迅速增加,以及条约实践问题的日益突出,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条约是通过什么方式被接受为国内法的一部分?条约与国内法孰为优先?个人能否在国内法院直接援用条约,维护自己的权益?本文试图结合条约在各国适用的理论和实践,详细阐述条约在我国适用的法律问题。一、国际条约在缔约国适用的基本理论条约的缔结和生效条约的缔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缔约方为在相互之间成立一项有拘束力的国际条约而完成的所有相关的法律行为和程序性事项。条约并没有统一的缔约程序,学界一般把条约的缔结程序分为复杂的缔结程序和简单的缔结程序,大多数条约采用简单的缔结程序。(一)两种缔约程序的区别是:复杂的缔约程序包括缔约方代表谈判、约文起草和议定、约文的认证、条约的签署、条约的批准以及批准书的交换等完整的程序环节,而简单的缔约程序则仅仅包括谈判、约文起草和议定、约文的认证和条约的签署,条约一经谈判代表签署或者换文即对其所代表的国家或国际组织产生拘束力,无须再经过批准等程序。条约采用复杂的缔约程序还是简单的缔约程序,并不影响条约本身的效力。我们再来看下缔约国的缔约能力,所谓缔约能力是指独立参加条约法律关系,并且直接承担条约义务和享受条约权利的能力。缔约能力与缔约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缔约权则是指国家和其他国际法主体内部某个机关或个人缔结条约的权限。缔约能力主要由国际法决定,缔约权主要由国家和其他国际法主体的内部法律决定。对于国家而言,通常是宪法调整的事项,对于国际组织而言,则一般是该组织的章程规定的范畴。缔约能力和缔约权也有某种联系:一方面,缔约能力是行使缔约权的前提,不具备缔约能力的实体根本无权缔结国际条约,就更无从谈起具体由谁代表该实体而行使缔约权;另一方面,缔约权则是缔约能力的补充,一个具备缔约能力的国际法主体要缔结国际条约,既要实现其缔约能力,还必须通过规定具体的职能部门来行使缔约权而完成。(二)缔约能力的欠缺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其一,缔约方逾越其缔约权的限制而订立条约。这类条约是无效的。其二,缔约机关逾越其国内法关于缔约权的限制而订立条约。对这类条约的国际效力问题,国际法学者提出两种解决方法:宪法主义和国际法主义。其三,受权缔约的代表逾越其权限而订立条约。对这类条约的效力,应分别情况予以解决。如果所缔结的条约需要批准才能生效,而其本国批准了该条约,则应认为批准是对具有缺陷的缔约行为的事后确认,从而该条约完全有效;如果其本国拒绝批准条约,那么除非附有特定限制的代表在其表示同意前已将此项限制通知其他谈判国,该国不得以此为理由主张该代表所表示的同意无效。国家是最基本的、最完全的国际法主体,毫无疑问,国家具有完全的缔约能力。现代各国的缔约权一般由国家元首、政府和外交部门来行使,而国家权力机关或立法机关对此有相应的制约权力。例如根据我国宪法第61条、第89条及我国缔结条约程序法第3条,国务院同外国缔结条约和协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的批准和废除,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外交部在国务院领导下管理同外国缔结条约和协定的具体事务。国际组织作为不完全的派生的国际人格者,其亦有缔约能力,但其缔约能力主要来自于组织章程明示或隐含的授权。1986年关于国家和国际组织间或国际组织相互间条约法的维也纳公约第6条规定:“国际组织缔结条约的能力依照该组织的规则”,明确了国际组织的缔约能力来源于该组织的特别授权条款,即所谓的“章程明示说”。公约序言中宣告:“国际组织具有为执行其职务和实现其宗旨所必需的缔约能力”,同时承认国际组织的缔约能力来源于该组织成员方的“隐含授权”,即所谓的“隐含权力说”。因此,国际组织的缔能力与国际组织的法律地位紧密相关,其缔约能力既受到其自身有限法律人格的限制,又随着国际组织法律地位及其职能活动的变化而发展。争取独立的民族基于民族自决权同样具有一定的缔约能力。争取独立的民族的国际法律人格及缔约能力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运动的蓬勃兴起和发展而逐步得到承认的。争取独立的民族在实现正式独立的过程中常与其母国缔结独立条约。如1967年英国与南也门民族解放阵线缔结有关南也门独立的协议,1974年葡萄牙和莫桑比克、葡属几内亚等争取独立民族的代表组织签订了一系列独立协议。必须说明的是,与国家相比,争取独立的民族在国际法上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是不完全的,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其缔约能力同样是不完全的。除了国家、国际组织以及争取独立的民族等国际法主体之外,一些非主权实体如联邦成员国或单一国内部高度自治地区一般不具有缔约能力。但如果经过该主权国家宪法授权,联邦成员和高度自治地区也可以具有特殊的、不完全的缔约能力。例如,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在中国恢复行使主权后实行“一国两制”,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在对外事务方面就体现为这些地区享有一定的缔约能力。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3条第3款规定:“中央人民政府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自行处理有关的对外事务”,第151条则更明确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可在经济、贸易、金融、航运、通讯、旅游、文化、体育等领域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单独地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关系,签订和履行有关协议。”第153条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尚未参加但已适用于香港的国际协议仍可继续适用。”(三)条约的缔结程序:1.条约的谈判和认证谈判是缔约双方为了就条约内容达成一致而进行的交涉,是缔结条约的第一步。谈判通常由宪法规定的拥有缔约权的国家机关进行或由它授权的代表代为进行。国家机关主要包括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外交部。2.条约的签署签署(signature)指完全签署,用以表示一国承受条约拘束力的同意。在一般情况下,除认证约文外,仅表示该方初步同意缔结条约,只有经过批准后才能接受其约束。3.条约的批准和批准书的交换、交存条约的批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缔约国的有权机关(通常是立法机关)依照本国国内法对其全权代表所签署的条约予以认可,从而在国内法上同意承受条约拘束的国内行为;二是指在国内的上述批准之后,签署国在国际层面上对缔约他方表示该国确定同意承受条约拘束的国际行为。4.条约的加入条约的加入(accession)是指未签署条约的国家表示同意承受该条约的拘束,从而参加该条约,成为该条约缔约国的一种意思表示。 5.条约的登记和公布(registrationandpublication)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80条第l款规定:“条约应于生效后送请联合国秘书处登记或存档及记录,并公布之。”联合国宪章第102条规定:“在宪章发生效力后,联合国任何会员国所缔结之一切条约及国际协定应尽速在秘书处登记,并由秘书处公布之。”根据上述规定,双边条约由缔约一方在条约生效后将条约送交联合国秘书处登记,多边条约则由保管者进行登记,条约登记的目的是将国际条约在联合国的专门条约集上予以公布并造表入册。以上就是国际条约在缔约国适用的基本理论,那么国际条约在我国又是怎样适用的呢?下一章讲开始介绍。二、我国对国际条约在国内适用的立场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条约订立者之一”,条约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及对外交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经过建国后近七十年的发展,我国关于条约适用的法律制度也日益确立、完善起来,因而,有必要对条约在我国的适用进行较深入的探讨。条约在我国国内的适用方式从各国实践看,条约在国内的适用方式主要有转化和接纳两种。前者不承认条约在国内法上具有直接适用的效力,后者则承认条约有这种效力。条约在我国国内法上适用的方式是哪种呢?笔者认为,总的来说,条约在我国国内法上具有直接适用性,我国采取的是接纳方式。下文将从我国的有关立法、司法等实践进行考察和分析:1立法的情况与许多国家不同,我国的宪法对这个问题未做规定,但规定有适用相关条约条款的其他立法却相当多。据笔者统计,从1979年至1998年二十年间,我国公布的规定有此类条款的法律文件有69件,其中此类条款约有109条。这些条款根据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第一类规定如我国缔结或参加的条约与本法有不同规定,则适用条约规定,但我国声明保留的除外。典型的如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3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同本法有不同规定的,适用该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第二类则不以条约与国内法的冲突为条件,直接规定在相关事项卜应适用条约的规定,如199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细则第3条:“商标国际注册,依照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办理。”第三类规定相关事项依陔法办理,但有条约的依条约。或者该法的未尽事宜,应依有关条约办理。如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第2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从事民用航空活动的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民用航空器适用本条例;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另有规定的除外。”又如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标志使用办法第23条:“本办法有关红十字标志保护性使用的规定未尽事宜,依照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的有关规定执行。”所谓条约在国内的“直接适用性”,是指在国际上有效的条约中包括的规则在国内有权机关的职权范围内,能够象国内法规则一样直接地得到适用,包括作为权利、义务主张的法律依据在司法程序中被当事人援引。从上述几类规定看,它们大都包括类似“适用相关条约”、“依照相关条约规定办理”等的明确表述,有些条款甚至明确规定应依照某具体条约办理。因而可以说,在这些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显然,条约可以不经转化而直接在我国国内适用。国际条约在中国的适用涉及三个问题:中国缔结条约的理论与实践,国际条约在中国的适用,中国国际法律责任的实践。但是由于我国没有宪法性法律从总体上规定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也没有规定国际条约如何在国内适用,国际条约在我国国内法上的法律地位具有不确定性。(一)中国条约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国际法学界历来重视对条约法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缔结条约程序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有特色的习惯做法。但中国长期没有制定缔结条约的专门法律,仅依据1954年第一届人大常委会关于同外国缔结条约的批准手续的决定和1958年国务院关于通过外国缔结条约程序的规定处理缔约问题,而这两项规定在1987年就失效了。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条约程序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缔结条约程序的法律,体现了我国在缔结条约程序方面的原则立场。(二)国际条约在中国的适用我国历部宪法对于条约与国内法的关系均未作直接规定,因此国际条约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并不明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条约程序法和相关法律,以及中国司法实践,中国适用条约的方式称为“混合适用”模式:国内法直接适用、将条约内容制定成国内法适用(转化适用)、只允许间接适用国际条约。(三)中国国际法律责任的实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真正拥有了承担国际法律责任的能力。在1949年的中央航空公司事件、1974年中日韩东海大陆架事件、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等涉及中国权益的事件中,中国依据国际条约的规定,充分利用国际法律责任制度维护自身的权益。同时,如在松花江污染事件中,中国也勇于承担自己的国际法律责任,保护受害邻国的合法权益。(四)条约在中国特别行政区的适用国际条约在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适用时国际条约在中国适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和澳门都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与外界有着广泛的联系与交往,适用数以百计的国际条约。特别是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地位和知名度。这既得益于香港通过适用国际条约在经济、贸易、金融、法律、科技等领域实施国际制度和规则,也表明香港离不开国际制度和规则。全面落实“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基本法的规定无疑是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继续保持繁荣、稳定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继续实行在各个领域的国际规则也是香港和澳门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条约的适用在香港和澳门之间有所区别,大致如下:香港特区和澳门特区的条约实践深受英国和葡萄牙影响,国际条约在香港特区政府立法施行之前,不算是香港本地法律的一部分,不能在香港特区直接适用,其地位低于制定法。而澳门特区的条约适用已从回归前依循葡萄牙传统采用直接适用方式,发展到直接适用与转化适用相结合,国际条约的地位优于澳门本地立法。作为现代国际法的主要渊源的国际条约,是国际法主体参与国际关系和进行国际交往的主要工具之一。国家作为现代国际法的重要主体,在国际合作与斗争中,通常就是以条约作为法律工具来实现自己的目的的。条约产生于国际社会的实际需要,因为国家,特别是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国际法调整的国际社会关系的越来越广,国际条约的地位也随之加强。根据“约定必须遵守”原则,国家一旦同意承受条约的约束,就承担了善意履行条约的义务。履行条约就是适用条约,条约生效后,就成为国内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从而丰富了国内法律体系。因此,适用条约就是缔结条约的终极目的。三、国际条约在我国适用的主要问题(一)条约与国内法的关系首先分析一下被称为“国际法的全部规则从应用范围来看包括哪些部分。本文赞同将国际法分为普遍国际法、一般国际法和特殊国际法的说法。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也支持这一观点。该条说:(一)法院对于陈诉各项争端,应依国际法裁判之,裁判时应适用不论普通或特别协约,确立诉讼当事国明白承认之规条者。根据该条,那些由“特别协约组成的国际法只拘束其当事国。可见,三种国际法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普遍国际法,是指对一切国家毫无例外地有拘束力的规则的总体。包括尊重国界、保护外交代表、遵守条约等规则。主要是共处法,当然也不排除合作法;一般国际法, 是指对包括主要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有拘束力的规则的总体。其中那些有广泛而非普遍拘束力但适于普遍适用的规则有成为普遍国际法的可能;特殊国际法,则只对少数国家有拘束力。可见,国际法并非对所有国家都有拘束力,只有普遍国际法才有这种性质。对每一个具体的国家有效的国际法包括全部普遍国际法、大部分一般国际法以及部分特殊国际法。国际法学与国际法不同。以上所提三种国际法不论哪一种,都应是国际法学的研究对象,对各国国际法学家都一样。普遍国际法因为对各国均适用,所以成为国际法学家们研究的重点。(二)条约在国内法中的地位采用纳入的方式之后,条约就可在国内直接生效。由于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效力等级不同,而条约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应考虑规定一个它们相互之间的等级顺序,以解决它们冲突时的适用问题。在把它们都看作广义的法律的情况下,根据“立法机关的不同以及上文所论述的理由,可如下划分它们的效力等级:(1)宪法;(2)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批准的条约,(3)国务院核准的条约,行政法规;(4)无须决定批准或者核准的条约,部门规章。在每一等级之中,条约高于国内法,目的是尽量避免出现违反国际义务的情况。当然,由于规定法律高于国务院核准的条约、行政法规高于无须决定批准或者核准的条约,上述违反条约义务的情况难免会出现。但在需要改变国内法的情况下,首先可考虑与条约其他当事国协商修改条约。即使这样不成,也不一定就严重损害国家利益。理由如下:(1)违反的是位次较低的条约,而位次越低的条约越不重要;(2)有的情况下可引用情势变迁原则,从而并不承担国际责任;(3)既然要通过国内立法来改变条约,首先就会权衡得失,不至使所失过分大于所得。到目前为止,国际条约的适用问题都是以逐个处理的方式在各有关的法律中加以规定的。从这些法律的规定来看,我国既以采纳方式直接适用国际条约,也以转化方式间接适用国际条约。此外,还有一些国际条约的适用则同时使用了采纳和转化两种方式。我国灵活性地以采纳、转化的方式适用国际条约,适应其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而是合理的、可取的,也是与许多其他国家的实践相一致的。但是,不容讳言,我国目前所采取的逐个处理的方式,即每次就某一国际条约或某类国际条约的适用问题做出规定的办法,不仅大大增加立法机关的工作负担,而且可能导致适用同类国际条约的方式不统一和使国际条约的适用处于不确定状态。此外,一些本可以以采纳方式迅速执行国际条约的案件,可能因我国立法机关未能及时制定与其相关法律,从而得不到迅速执行。所以,对这种逐个处理方式作适当的改进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需要保留我国在国际条约适用方式选择上的灵活性,视情况分别使用采纳或转化的方式;另一方面,应在法律上确定一项原则,以便决定国际条约适用方式的工作简便易行和更加规范化。这项原则应是:除需要制定补充立法间接适用的国际条约外,其他国际条约均可直接适用。至于哪些国际条约需要间接适用,则应在认真总结我国适用国际条约的经验的基础上,参考其他国家的做法,进行研究确定,并在有关的法律中一一列举表明。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尤其在中国宪法、立法法、缔约程序法中没有对国际条约的国内适用性问题做出如何明确规定时,处理国际条约与国内法的关系,就需要学者们的创造性思维。我们还是应当从我国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根据我国国情,同时吸收别国经验,使得这个理论问题最终得到圆满解决。 四、解决国际条约在我国适用问题的立法建议当前国际法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无论从内容形式上还是从价值取向上国际法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如此形势,解决国际条约在我国适用问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在下文中将从中国国际现状出发,结合国际发展的大趋势,对完善我国国际国条约适用问题提出若干构想。一、修改宪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要更好的处理法律规避问题,就应在宪法总则中对法律规避做出明确的规定。修改宪法,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关于国际条约适用的条款。笔者认为应当采用自动纳入的方式,并规定当二者发生冲突时,优先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从合理性角度看,这是最根本最有利于解决冲突的做法。首先,可以避免因宪法中未作规定而引起的具体适用中的无章可循的混乱状况。同时,从立法实践看,多数含有适用国际条约条款的法律也是这样规定的,这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代表着国际法集中化的趋势。二、在各有关法律中加入适用国际条约的条款因为修宪程序上的繁琐与实行上的不便,也可以沿用在具体法律中加入适用国际条约的条款,这是比较折衷也可以说比较现实的一项建议,但这一建议在实行中也会遇到困难。首先,到目前为止,凡含有适用国际条约条款的中国法律,大都带有涉外因素,那么对于像公民权利这类通常意义上没有涉外因素的法律是否也能适用,还需要依赖于观念上的根本转变。其次,如果宪法或法律上的规定不完备,不能与公约对应的话,即使加入直接适用的条款,在实际中也无法得以落实。再次,有些公约所规定的内容相当广泛,很难通过具体或个别的立法来分别加以适用,给立法作业带来很大困难,如公民权利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三、制定与国际条约内容相一致的国内立法,就是我国履行了国际条约。国际条约要求的是国家责任,只要缔约国完成了国家责任,就是履行了国家义务,而国家责任在国内就体现为制定统一的国内立法。从理论上来说,国家对于国民履行国际条约的义务必须加以保证,这种保证是一种特殊的保证,其保证方式就是制定相应的国内法,只要制定了相应的国内法,就是履行了保证,履行了条约。一个国家只要是制定了与其所缔结的条约内容相一致的国内法,就是尽到了国家责任,就是履行了所缔结的国际条约的义务。至于国内法适用得怎么样,法官如何解释法律以及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如何,都是一个国家的国内司法问题,与一个国家履行国际条约无关。反之,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制定与其所承担的国际条约义务相符的国内法,哪怕是国内所有各级法院都直接解释、适用国际条约,这个国家仍然是没有履行国际条约义务。四、制定、修改与国际条约相一致的国内法,也有利于行政、司法机关执法。我国的行政、司法机关本身就是执行国内法的机构,制定与国际条约相一致的国内立法,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便于统一,在依法行政中也就实现了国家的国际义务。这就是国际条约中所要求的透明度原则。反之,如果我国行政机关不依国内法办事,哪怕红头文件的内容符合国际条约中的义务,也是没有遵守透明度原则。因为,红头文件可以由各级行政机关作出,也可以随时废止。而司法机关本身就是执行国内法的机构,制定了国内法,使司法机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在执行中也遵循了国家的国际义务。五、制定(包括通过修改)与国际条约相一致的国内法,有利于国家正确地履行国际义务。国际条约的签定是由外交部和国务院的有关机构同外国政府之间签定的,只有外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