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主义”概念辨析.doc_第1页
“封建主义”概念辨析.doc_第2页
“封建主义”概念辨析.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封建主义”概念辨析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目前国内普遍将西文feudal、feudalism与中文“封建”对译,实属不妥。最初的汉学家和中者(包括严复在内)并不这样做,严复译feudalism为“拂特制”。20世纪受西方古典进化论的影响,将西欧feudalism抽象化,按照西欧的模式解读中国和世界,据此严复首先将feudalism与“封建”对译,从此西欧和中国有了相同的“封建”。本文从学术史,特别是从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两方面,阐明西欧feudalism是欧洲发展的产物,只属于欧洲;中国的先秦是封建制,而且惟其符合中文“封建”之本义;秦代至清代是皇权专制制度。它们本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谁也不能涵盖谁,就中西中古社会而言则属于前近代时期不同的社会形式,不应该贴上同一个标签。     关键词  封建  封建主义  西欧  中国  中古时期         “封建”、“封建主义”等词汇在当今中国可谓俯拾地芥:将秦代至清代两千多年的传统社会称为封建社会,将帝王称为封建帝王,制度当然也是封建制度。“封建”话语不仅流行于学界,而且深入坊间,迷信是封建迷信,包办婚姻是封建婚姻,个人崇拜是封建遗毒等。另一方面,在欧洲,“封建社会”是前社会,西欧“封建社会”只经过几百年就长出近代文明,故西方学者至今仍在回顾和反思他们中世纪的价值,反思中世纪与近代文明千丝万缕的联系。     问题是,封建主义概念的本质是什么,有没有一个可以涵括中西的封建主义?不论要深入认识西欧与中国的过去,还是要进行中西历史比较,该问题都是不可回避的。此外,从基础和对外交流角度讲,也需要将“封建”概念明晰化和规范化。 先从中国方面说起。 _   年鉴学派第三代学者勒高夫所写的中古文明是一部关于西欧中世纪的全面、系统的综台之作,作者在英文版序言中指出,该书的主旨在于说明:中世纪是一个充满暴力,生活条件严酷的世界,同时也是特别具有创造力,奠定西方文明发展基础的时代。(jle goffmedieval civilization 4001500, oxford,1988)   一、“封建主义”概念在中国之由来   中国古代的“封建”实为“封土建制”、“封邦建国”的简称。大规模“封建”的事实发生在西周建国初年。灭掉“大邑商”后,地处西陲的周族如何统治这幅员广阔的土地,于是分封制度应运而生。分封的用意,是让王族的亲戚子弟率领族人到各地建立武装据点,以此为依托控制各个地区,从而形成拱卫宗周的态势。被封诸侯在封国内有世袭统治权。周天子是各封国诸侯的“大宗”,作为“小宗”的诸侯国必须服从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兵役。显然,先秦的“封建”有两重要义:其一,在形式上建立武装据点,解决幅员辽阔的国土(即家族)安全问题,防卫目标主要是异姓种族:其二,封国的原则是血缘关系,目的在于维护王族一姓的统治。司马迁称其为“褒亲亲,序骨肉,尊先祖”,所谓“亲亲建国”。     封建制度在春秋战国之际逐步瓦解,秦统一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实际上,终先秦之世,“封建”一词很少使用;倒是秦汉以后,有郡县制作为对立物,“封建”的特点才突显出来,该词出现的频率也增加了。二者孰优孰劣的争论,从秦汉以来迄未停止,分封制也迟迟未绝迹,只是渐行渐远,不再占据主流。“封建”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魏晋以降,封爵而不治民的制度也沿用“封建”之名。宋元时代,李防等辑太平御览设“封建部”五卷。继之,马端临写文献通考设“封建考”十八卷,一方面把“封建”从西周追溯到黄帝时代,另一方面又把秦汉至唐宋封爵而不治民(或曰“封”而不“建”)的制度也囊括其中。后者可称为“转义的封建”。总之,无论西周封建还是后来转义的封建,一直到清末,人们对“封建”一词的理解没有多少变化,如果说有所变化,那就是后来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甚至清末民初关于联邦制还是联省自治的辩论仍然在体制的含义上使用“封建”一词。但无论如何,此时中国的“封建”与“封建主义”无关,国人多数还不知西欧庄园或“庄园制”为何物,知者也不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因而与之相联系。     所以,最初的汉学家从不将中文“封建”译为feudalism。例如,19世纪英国汉学家李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了不少中国古典经书,遇有“封建”字眼,从不译为 feudalism,如左传中“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译为:raised the relatives of the royal house to the rule of states,that they might act as fences and screens to zhou(大意是:让王族的亲戚去统治诸侯国,以此作为周的屏障)。又如诗商颂殷武中“命于下国,封建厥福”;左传中“莫如兄弟,故封建之”;以及“封建亲戚”、“封建兄弟”等都作了类似的译文处理。李雅各等都是从本义上译介中文“封建”一词,即抓住王族血缘亲属建立诸侯国的本质。显然,依西人的眼光,中国西周的“封邦建国”与西欧中世纪普遍推行庄园制基础上的 feudalism不是一回事。 _  史记三王世家。       例如,李大钊1916年在论及省制问题时,就上溯至封建与郡县论,“古无集权、分权之语也。有之,则内重外轻云者,足当集权之义;外重内轻云者,足当分权之义焉。于是右集权者,则讴歌郡县;右分权者,则想望封建。求之往籍,封建与郡县之论战,盖至今而犹未有以决也。”(李大钊:省制与(1916年),李大钊文集(1),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4230页)       “莫如兄弟,故封建之”译为it still said that none were equal to brothersand advanced them to the rule of states;“封建亲戚”译为to raise the relatives of the royal house to the rule of states:“封建兄弟”译为to advance brothers to the ruie of states。(林志纯:封建主义问题,世界历史1991年第6期)   中国学者最初也没有将二者简单对译。严复首次将feudalism译为中文。1901年,严复的重要译著原富(亚当斯密著。现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问世,在这部译著中, feudalism译为“拂特之制”。大概严复发现西欧的feudalism对中国历史而言是陌生的,没有一个适当的中国词汇与之相应,于是取音译。严复在按语中明确说明自己对“拂特之制”的理解:“顾分土因而分民,于是乎有拂特之俗一国之地分几拂特,分各有主,齐民受理其中而耕其地,则于主人有应尽之职役,而莫大于出甲兵,应调发之一事。用拂特之制,民往往知有主而不必知有王。故地大民众者,王力不足以御临之也”。可见严复对西欧庄园制有一定观察深度,认为西欧拂特制(feudalism)与中国古典“封建”不同,所以说出“其建国本始之事如此,非必有锡土胙茅之事如中国也”。1903年6月,严复译穆勒的群己权界论(on liberty),对书中的feudalism仍取“拂特”之音译。     问题出在严复不久后发表的另一部译著社会通诠上。严复是带着急迫的心情来翻译这本书的,爱德华詹克斯的社会通诠(ejenks,a history of politics)原书出版于1900年,而严复翻译并将其出版是1904年。在这部书里,他第一次将feudalism译为“拂特封建制”或“封建制”,从而将西欧的feudalism与中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