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农业经济思想与理论演变及其启示.doc_第1页
西方农业经济思想与理论演变及其启示.doc_第2页
西方农业经济思想与理论演变及其启示.doc_第3页
西方农业经济思想与理论演变及其启示.doc_第4页
西方农业经济思想与理论演变及其启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农业经济思想与理论演变及其启示第1期researchinagriculturedevelopement理论探究doi:10.3969/j.issn.1673-9205.2010.01.001西方农业经济思想与理论演变及其启示李泉(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丰十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和物质基础.系统回顾西方现代农业经济思想和理论演变.有助于我们从中汲取丰富经验和得到重要启示.更重要的是,检视农业经济思想和理论的历史嬗变.可以为我国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依据.关键词:农业经济;西方农业经济思想;理论演变;历史考察中图分类号:f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205(2010)01000303studyonthehistoryoftheagriculturaleconomicdevelop-mentanditsthoughtsinthewestliquan(schoolofeconomicslanzhou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o00)abstract:agncultureplaysamoreandmoreimportantroleinthenationaleconomicdevelopmentinthelongrun,andalsoitistheverycriticalbaseforthesocialismnewruralconstrueture.fromtheoverseasstudyonthethoughtsandideasoftheagriculturaldevelopment,basedonthereviewsofthedevelopmentoftheforeignthoeryandthespecialityoftheagriculturalecominy,thispaperholdstheviewsthatthestudyontheagriculturaldevelopmentisveryhelpfulatpresent,andthatitisveryimportantandbasicforustodevelopthemordernagricutura1.finally,thatisgoodforthegovernmenttotakesomebetterpoliciestopro?motetheagricuturaldevelopment.keywords:agriculturaleconomic;agriculturaleconomicthoughtsandthoeriesinthewest;theoriesdevelopment;historicalresearch1西方农业经济思想发展演变1.1西方古代农业思想古希腊着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古罗马农学家m.t.瓦罗和-j.m.科卢梅拉等都在农业发展方面有重要的思想.并且深刻地影响着后来的农业发展实践.特别地,色诺芬(xenophon)在其所着的家政论书中最早提出了农业发展对经济的重要性问题,强调农业生产中关于分工,技术等各种现代农业发展因素的作用.他认为农业是其他技艺的母亲和保姆.农业若兴盛其他行业也兴盛;倘若农业一旦衰落,则海上和陆上其他一切产业活动部门也随之凋敝这一强调农业为本的思想主张,一直影响到l8世纪末期.2.2西方近代农业思想1764年,英国农业和农业经济着作家杨(a.young)出版了农业经济,首次从近代经营理论的角度论述了农业经济原理和农场经营原理:1766年,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adam.smith)在国富论中讨论了农业劳动生产力的增进和土地肥力递减问题.他认为”耕作优良的土地其数量一定和农地自然生产的肥料量成比例.而农地自产料量,又一定和农地所维持的牲畜数成比例”等等都是对农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威廉?配第(william.petty)曾提及的”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是对农业经济发展最先决的,基本的,经典的概括;之后,以弗朗索瓦?魁奈(francois.quesnay)为代表的重农主义学派认为在总结经济发展和历史经验的过程中,将分析的重点集中到了生产领域,对生产系统作出了开创性的解释.他们从生产的结构分析人手对各个生产部门作用和功能做了定义.进而在此基础上经济系统的运动可能性.德国农业经济和农业地理学家约翰?杜能(johann.thunen)围绕农产品的运输与农业生产区域的关系问题,提出了农业区位论,充分讨论了农业,林业,牧业的布局,成为农业地理学的源头;l875年德国农学家泰尔(a.thaer)在其陆续刊印的合理的农业中强调了合理的农业应该是科学的农业,他从资本主义的经营原则出发,提出了农业生产如果不能.继续带来尽可能多大收益即使维持高产也没有实际意义的思想.1.3现代农业思想1917年.德国农业经济学家爱瑞博(f.aereboe)出版了农业经营经济学概论,重点论述了农业经济组织集中论述了农业经营单位的内部组成外部条件和发展趋势,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农场经营管理方面的经济问题:1926年美国经济学家布莱克(j.black)出版了生产经济学导论,运用近代经济学中理论探究农业开发研究常用的数量分析法,对农业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着重对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证,强调进行农业生产经济的理论研究时要能适应外界条件的变化注意做好动态的考察.1950年代以后,农业经济学基础研究急剧拓展,一方面,分化出宏观农业部门经济研究方向,如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cge模型,非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一模拟的cge模型,主要研究农业小部门化的经济机理农业部门与其他部门协调发展的机制等;另一方面.细分为由农场经营研究和农业生产研究发展为地区生产组织经济研究和农业生产操作经济研究,如最有影响力的美国的农业生产空问布局模型和墨西哥的农业计划模型.,目前,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地区农业生产结构最优配置模型有土耳其的地区农业模型,地区的农业模型和以这两个模型为基本模型建立的其他模型如黑龙江农业政策分析模型一hapa模型1980年代以来,提出了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来增加生产以便使农业技术达到最大限度效率的农业操作基本思想;农业自由化的理论和农业震颤理论则主要分别是围绕关贸总协定和乌拉圭谈判的争论,针对石油危机对农业的影响形成的.同时,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应用,如农业产业地位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产业政策理论等,使得农业研究逐渐过渡到了农业产业研究.到二十世纪后期.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使农业发展研究开始注重农业发展中产权,制度,组织等的作用.交易成本分析也被引入了农业发展的分析中,这些都极大的推动了农业发展的研究.2西方现代农业发展理论演变2.1舒尔茨的农业经济理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经济学家普遍重工轻农,他们把经济发展等同于工业发展.认为农业对经济增长无所裨益,甚至还拖了工业的后腿.西奥多?舒尔茨(e.schuhz)坚决反对轻视农业的观点,认为农业绝不是消极无为的,相反,它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但舒尔茨同时也强调,对于经济增长,传统农业很难做出什么贡献,惟有现代化的农业,才能推动经济腾飞.因此,如何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也就很自然地成了要讨论的中心问题.舒尔茨认为,即使在传统农业中.农民也并不愚昧,他们精明能干,锱铢必较,时刻盘算着怎样才能少投入,多产出,生产要素在他们手里,被配置得恰到好处,达到了最佳状态,即便是学识2010定渊博的专家,也不可能再作哪怕是一小点改进.所以,企图通过重新配置现有生产要素.来改变传统农业,只能是一厢情愿.同时,传统农业中投资低的现象的确存在,但其根源不在于储蓄少或缺少企业家.而在于投资收益率太低.刺激不了人们投资的积极性.结果传统农业就像一潭死水,毫无生机.人力资本是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这是舒尔茨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他多次借鉴历史事实,来论证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舒尔茨还指出.西欧早期工业化中没有文化的劳动者的确功劳不小,但这是因为当时资本极为缺乏,而且技术水平低下.在今天,此路已经不通.如果农民素质跟不上物质资本的要求.传统农业不可能旧貌换新颜.舒尔茨乐观地指出.农业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已不容置疑.但是,政府必须向农业投资,这不仅要注意投向.还要对农民给予指导和鼓励.”一旦有了投资机会和有效的鼓励,农民将把黄沙变成黄金”.2.2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近年来.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战略构思,模式和准则,逐渐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同.但在农业持续发展的理论方面仍存在多样化的概念和论题,目前还尚未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然而,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谋求农业生态系统中各要素及其相关各系统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有序化与整体性持续运作的过程.其核心是农业系统能否保持良性循环和生产力和可持续性.因而,农业系统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和系统控制理论等客观上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其中,农业系统理论认为,农业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农户,一个农场的经济活动,而是包括大到全国,乃至全球尺度的多层次的系统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讲,每一个层次的系统都是独特的.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研究,应着眼于特定层次的农业系统的持续性分析.生态经济理论则在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提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只有从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各个方面作出根本性调整.才能适应新的生态环境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点应在于遵循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循环和再生”原理.以寻求农业发展在经济上既能尽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而又有利于维护资源和环境基础的最佳”切合点”.系统控制理论提出农业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系统确定,系统分析到系统调控的各个第1期researchinagriculturedevelopement理论探究环节都是紧密联系的,而着眼于农业生态系统的特质首先作出区域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或非持续性的结论.是实施系统控制及其现代农业发展战略调整的基本前提和依据.2.3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理论技术选择论认为,农业现代化就是利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因此,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选择合适的技术对原有农业进行改造,实现农业现代化技术是关键.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是舒尔茨,林毅夫等人.制度选择论将农业现代化作为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即包括生产技术的现代化也包括一些基本制度的现代化,而且这些制度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前提.该理论还认为影响农业发展的宏观制度主要包括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微观方面主要是以土地为核心的产权制度,城乡制度,财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投入制度.其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是诺斯,托马斯等新制度经济学家.工业依附论为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工业现代化的基础上.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拉尼斯,费景汉,海亚密以及于亩=坦等人.美国学者费景汉,拉尼斯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理论模型建立了丁业经济发展的_二阶段理论模型.模型中就提出了关于农业不断发展中依靠t业现代化的基础进行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农业部门转移,工资等问题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化论认为城市化对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影响,大力推进城市化实现农村生产要素与城市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代表人物主要有舒尔茨,梅尔等.人的现代化论认为人是现代化的主体,只有实现了人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主体是农民,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农民实现了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该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是一些社会学家.农业产业论认为实行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最佳选择.3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讨论与展望我国始终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有关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也就成为国内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其研究机构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国内对于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的探讨最早见于建国后的1954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农业.1955年,中央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国防,科技的现代化并称为四个现代化.1978年底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界围绕该问题就传统农业改造,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农村税费制度,农产品流通体制,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农村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经济组织,农业风险,农村社会保障等相关农业发展的重要重点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1990年代中后期,面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所带来的农业发展困境,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和农村社会发育迟缓等问题.以温铁军,陆学艺,林毅夫,李昌平,吴敬琏和陈锡文等为代表,国内就现代化进程中的”农”问题形成原因,现实网境及其解决思路与途径展开了多维度的讨论与反思,并由此推动了自2004年以来连续出台多个指导”农”丁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从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到发展现代农业,成为推进礼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农村长期稳定发展的理论研究的纲领性战略指导.反思不难发现.就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特殊性问题中国化研究方面,特别是”农”问题表现集中的西部地区,必须通过经济重建,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加快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通过生态重建.有针对性地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通过社会重建,走农村城镇化之路提高农村社会发育程度;通过制度重建,以适当的制度选择和制度安排,解决社会发育迟缓的问题:通过文化重建.塑造新型农民,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实施文化扶贫和管理扶贫;通过城乡关系重建,协调城市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协调城市丁业与乡镇工业发展的关系,通过城乡联动,建立一整套适合西部实际的,行之有效的农业反哺机制.但是,困难还远未破解,”十二五”及未来更长时期,有关后税费时代我国农民增收面临的新问题及解决思路,我国农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政策主张,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农牧区生态产业发展的模式与对策,农村扶贫资金投向与效应研究,发展劳务经济背景下农村长远发展的现实问题与对策,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移民的新思路与对策等诸多问题,我们有必要立足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主要难点,发展模式与机制,实现途径,政策体系的特殊性进行系统,重点和专题研究,在总结同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吸纳国外农业经济发展思想中的有益成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下转第33页)第researchinagrlculturedevelopement一是抓好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产业发展制约因子;二是鼓励工商企业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租赁制等多种方式参与投资设施农业,综合运用财政贴息,财政补助等手段,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更多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和产出效益.结合我县水产养殖,茶,早同竹,蘑菇,经济林果,积极发展微孔增氧,钢架大棚,连栋大棚,菇房,棚架,配套喷滴灌等,逐步走上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发展的路子:三是以全县生态农业,特色产业及观光农业整体规划为依托,融合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大力发展集高效,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增强产业延伸效益.3.4强化产品质量控制,创建产业优品和名品,拓展高效农业发展能力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是高效农业的重要基础,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关键是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强化产品质量控制,推进标准化生产,大力提升农产品内在品质.以”同城湖”牌螃蟹做法为引导.做好全县茶叶,蘑菇等其它产业品牌整合工作,积极培育名牌农产品,支持和协助龙头企业升级.扩大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的社会影响,实现产品,企业与市场的有效对接.3.5加大政策配套服务,优化产业机制和保障,营造高效农业发展环境要把高效农业规模化真正摆上重要工作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全力推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理顺高效农业规模化管理体制.具体抓好四个方面:一是要形成有效投入机制.县积极开展全县涉农(上接第5页)策借鉴.倒退和停滞都没有出路,越是在困难面前,我们越是要正视困难.就像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一样,面对诸多能够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取得成功的改革战略与策略,我们可以自由地进行组合.反思历史,检讨历史中的思想火花和有益主张,有助于我们在可能的组合中找出最优的改革政策组合,有助于农村地区和整个中国最终全面进入现代化发达社会.工作研究资金整合,以县域优势产业为平台,整合各部门,各渠道安排的涉农专项资金,围绕总体规划,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优势互补,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实现项目建设提档升级,加快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不断打造我县产业的亮点和精品.二是要出台有效激励机制.县里要制定出台鼓励投资农业的优惠政策,降低投资农业门槛.引导各种资源要素流向农业,农村,加快高效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