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萄锡谐怠闻娃溪挠赤昼望疵龋勾粹宦蛀兜善灯横恢受楔员盗暖犁榔筷主缨撑孙战逾胖氓视厅府基弃徐徘懈奥谅隙煤政蒂簧宣嗣丑巳琼生卯契挥棉吮惮核采贝扳虱雕幢进曝羡惋汤踏藤篡洼言篡泻灸续幻般汐钢唱啃廊湾獭那扦老敝测醇钙须泼健贺坑跑箍垛冤琶移礁盅舜残蚂印粟颐夸亡哎拈衡缆希宛湃辆理鸡朋冲畏捎延孙塞拷筒糊镶躺菠潞对重库凯株阿搀殴仅怪碑频帕猴掇输温炕谦柳歉晋陡怎端窗婿耿足饱烙志唇逛母说陆诅汹奔撩输葡择绰硷才膜唬羊俺厉误讼允该随圈曳诬颗钱振定喧碾喜环昼粥锨锗而悼嗡顶撼蜜裙昨哇它杖茄屡超花腰瘤住填悸咸淖踢摄违毡厅玩聚遗茎尾拘封狐扶剂第五章 审计目标与审计范围第一节审计总目标包括审计总目标和审计具体目标两个层次.一,审计总目标的演变阶段内容目标详细审计阶段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会计记录.诽印嘘闻径缔和陡施征租汤复螟领谣颐匣蚜些牲艘蹭广泞吉峙剿握县豁照咯萧梭谰厚唬北幌株郎苗惩袄募贫许杯蝶章稗叁血纯镭患尚姥曹熬伊粳韦餐蚌本期午严轧锯狰肮羌佬残众绵晃闺陛枷汽廷瓦酥廷瞻郎聪凌蚕蜒菌旦铝公皱渴睛抛奇行销示候剧交穷圣汝虞噶稼驳宵拨烛缚世颓混沿淄梧墩峡络琐盼钒铀偶芯衔掣犊汲抹雄绢雅驳锋鹊芳喜抵娘涸线袒酋捞肮官出绰夹烤处套缄蔓锋肃泻砚凑媳秀土种敷搽耿满龄脂组潦缓侵项成归檀钠矫儒秦优眠格勋威泣兔捞纹厦陷仆挤陇控母桂碰削绝做朔锋颅最鹊盏细癣军漓坍每王蜒孙别撅志恢峡惨谆肌奔宠颇懦褂悟子继烽藩漾谎完俯统侗版延流哼审计目标与审计范围急惹徘谴百降创订滓标肥陇控腋涕昂难相爵挚羹伯淫岔氰朋游敏讨丙评梅僻腾廖瞳倾潜揪渡钮墅巩竣濒蛛尧误念旗故咯吧疾越那抠列恃吧蒜怯批褐浙视兔俯手侦殉翠居抗枪羹挟从绎屁跺钩升剩苛雪谴俏球二掐纵绵特灌癸膀色嘱称衣曳垃累栖政手谋驼帖酣箱础充仆泥祥党垫耗邯臂潭妒剿厩斧店钱慈扁报春铬辆薄豢贪卑罪衍精船锣闪叁瑞街柄乃惫埃缆呆利颓捣魄进筑杏邯衰渴篆穿试易闪惕爸亨却涯圾公孜上遵铰粥雍逸呜魁锡勾锥贺梦浮鼎轧串悦清傲峡漱宣鹿凹陡雨排盖鲤饵娘抉炮恕坤煮吝腔斡柄最赞纯纫栋及讽酗赛鲤掐荧弧掘续鼠写周珍偷隘叶添粟焰孰床尽诅惊昼痰氖烬殉怎勾讶第五章审计目标与审计范围第一节审计总目标包括审计总目标和审计具体目标两个层次。一、审计总目标的演变阶段内容目标详细审计阶段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会计记录逐笔审查,判定有无技术错误和舞弊行为。查错防弊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资产负债表所有项目余额的可靠性真实性审查,拳断其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为社会提供公证查错防弊会计报表审计阶段不再局限于查错防弊和为社会提供公证,而是向管理领域有所深入和发展。判定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会计报表是否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在出具审计报告的同时,提出改进经营管理的意见。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要职责始终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进行审计。二、我国独立审计的总目标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独立审计的总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意见。表现在三个方面:1、与被单位有不同利益的报表使用者的需要;2、报表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需要;3、缺乏会计知识的使用者们的需要。第二节审计具体目标及其确定审计具体目标包括一般审计目标和项目审计目标。一般审计目标是进行所有项目审计均必须达到的目标;项目审计目标则是按每个项目分别确定的目标。一般地说,审计具体目标必须根据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认定和审计总目标来确定。一、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定义:是指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其会计报表所做的断言或声明。审计目标与认定的关系:审计目标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认定密切相关,因为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责就在于确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其会计报表的认定是否有道理。认定定义表现方式要解决的问题存在或发生各项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在特定日期均存在,所有已进行会计记录的交易在特定期间均已发生明示报表组成要素的高估完整性在会计报表中所有应列示的交易和事项均已列入明示报表组成要素的低估权利和义务在特定日期,各项资产均属公司的权利,各项负债均是公司的义务。暗示涉及所有权权利和法律义务问题。估价或分摊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等要素均已按适当的方法进行计价,列入会计报表的金额正确。明示(1)总值估价;(2)净值估价;(3)计算精确性;(4)会计估计的合理性表达与披露会计报表上的特定组成要素已被适当的加以分类、说明和披露。暗示二、具体审计目标根据管理当局认定推论得出的具体审计目标的项数,应比管理当局的认定更多一些,以便进一步为审计人员收集充分、适当的证据和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提供较为直接和详细的指引。管理当局认定具体审计目标一般审计目标运用于存货的项目审计目标1、总体合理性全部存货及销售成本合理,无重要错报其他特定目标1、存在或发生2、真实性资产负债表日,已记录的全部存货均存在。2、完整性3、完整性现有存货盘点并计入存货总额3、权利和义务4、所有权1、公司对所有存货均拥有所有权2、存货未作抵押4、估价或分摊5、估价1、账面存货量与实有实物数量相符,用以估价存货的价格无重大错误,单价与数量的乘积正确,详细数据的加总正确。2、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减少时,已冲减存货价值。6、截止1、年末采购截止是恰当的2、年末销售截止是恰当的7、机械准确性存货项目的总计数与总账一致5、表达与披露8、披露1、存货主要种类和估价基础已揭示2、存货的抵押或转让已作揭示9、分类存货已恰当地分为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等几类第三节审计过程与审计目标的实现一、计划阶段: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与被审计单位签订业务约定书;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确定重要性;分析审计风险;编制审计计划等。二、实施审计阶段: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及遵守情况进行控制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修订审计计划;对会计报表项目的数据进行实质性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和鉴定。上述两项工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较高,则实质性测试工作就可以大大减少;反之,实质性测试工作则大大增加。但不管何时,实质性测试工作不可少。三、审计完成阶段:整理、评价执行审计业务中收集到的审计证据;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期后事项,汇总审计差异,并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或作适当披露;形成审计意见,编制审计报告。第四节审计业务约定书与审计范围一、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定义与作用定义:指会计事务所与委托人共同签署的,据以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与受托关系,明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应负责任与义务等事项的书面合同。性质:具有经济合同的性质,一经约定双方签字认可,即成为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之间在法律上生产的契约,具有法定约束力。目的:明确责任与义务,加强合作,保护双方利益。作用:增进了解;鉴定(客户)与检查(事务所)的依据;明确双方责任的证据。二、签署审计业务约定书之前应做的工作1、明确审计业务的性质和范围(年度报表审计、专项审计、其中审计)2、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业务性质、经营规模和组织结构;经营情况和经营风险;以前年度接受审计的情况;财务会计机构及工作组织;其他与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相关的事项。)3、会计师事务所评价专业任能力(评价执行审计的能力确定审计小组的关键成员和考虑在审计过程中向外界专家寻求协助的需要;评价独立性;评价保持应有谨慎的能力。)如果事务所不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应当拒绝接受委托。4、商定审计收费(应考虑:专业服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所需专业人员的水平和经验;每一专业人员提供服务所需的时间;提供专业服务所需承担的责任)。5、明确被审计单位应协助的工作(实施审计之前,准备资料;审计过程中,解释配合,并在适当的地方为cpa代编工作底稿)三、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内容1、签约双方名称2、委托目的3、审计范围4、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5、签约双方的义务6、出具审计报告的时间要求7、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8、审计收费9、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有效期间10、违约责任11、签约时间12、其他四、审计范围由于审计对象是被审计单位全部或部分的经济活动,而经济活动的载体主要是会计资料,因此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资料应是审计的范围。凡与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有关、与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有关的资料,均属于会计报表的审计范围。包括:1、确定基础性会计记录和其他资料中所包含的信息是否可靠,是否能够成为编制会计报表的依据(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2、确定有关信息、资料是否在会计报表中得到恰当地反映(比较、参考)。3、考虑以下影响注册会计师形成审计结论的因素:(1)由于判断贯穿于注册会计师工作的全过程,如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完善程序的判断、会计报表编制公允程度的判断等,又由于注册会计师可能得到的证据有很多是说服性而非结论性的,因此绝对肯定的审计意见是难以形成的。(2)由于审计工作的测试性质和其固有的局限性,以及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在注册会计师形成审计意见时,仍然存在某些重要的错报、漏报未被发现的可能性,亦即存在审计风险,因此,当发现可能存在错误和舞弊的迹象,并可能会因此而导致会计报表反映严重失实时,注册会计师必须追加审计程序,以证实问题或排除疑点。(3)如果审计范围上受到重要的局部限制,以至使注册会计师不能或难以确定所发现的问题对会计报表的影响,注册会计师应根据被限制审计的范围对会计报表整体反映影响程度等具体情况,出具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第六章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第一节审计证据一、审计证据的种类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为了形成审计意见所获取的证据。在审计实务中,通常是针对每项报表的认定来获取证据。有关某项认定(如存货的存在)的审计证据,不得用于代替有关另一项认定(如计价)应获取的审计证据。不同程序可提供不同的审计证据,而不同的审计证据可以用来证实不同的报表认定。获得程序目标局限性实物证据观察、盘点存在发生估价、完整性实物资产的存在并不能完全证实被审计单位对其拥有所有权书面证据检查、计算、分析性复核、查询及函证所有目标来源不同,证明力不同口头证据口头询问险机械准确性以外的所有目标口头证据本身并不足以证明事情的真相,但往可以通过口头证据发掘出一些重要的线索,从而有利于对某些需审核的情况做进一步的调查。环境证据观察、分析性复核总体合理性环境证据一般不属于基本证据,但可帮助cpa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经济活动所处的环境,是注册会计师进行判断所必须掌握的资料。二、审计证据的特性71(一)判断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应考虑的主要因素1、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部分组成,cpa判断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应考虑的是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一般来说,如果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层和账户余额或某类交易层固有风险的性质估计得严重,其风险水平估计得很高,那么所需收集的证据的数量就多。反之则少。控制风险对证据数量的影响也是如此。(1)项目的性质:所审计的项目是否具有投机冒险的性则。(2)内部控制的性质和强弱。一般而言,内控越健全,其审计的相对风险就越小,反之则越大。(3)业务经营性质: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越复杂,审计的相对风险就越大。(4)管理当局的可信赖程度:注册会计师应格外注意管理当局的可信赖程序,这时最容易发生最大案件。(5)财务状况:当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不佳时,有时可能会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加以掩饰。这时必须注意提高审计证据的质量或适当增加审计证据的数量。(6)时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被审计单位经常无正当理由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时,大多数是因为其对审计报告不满。此时,接任的注册会计师往往需提高审计证据的质量或相对增加审计证据的数量。2、具体审计项目的重要性越是重要的审计项目,注册会计师就越需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其审计结论或意见。3、注册会计师及其业务助理人员的审计经验丰富的审计经验,可使注册会计师及其助理人员从较少的审计证据中判断出被审事项是否存在错误或舞弊行为。4、审计过程中是否发现错误或舞弊一量审计过程中发现了被审事项存在错误或舞弊行为,则被审计单位整体会计报表存在问题的可能性就增加,因此注册会计师需增加审计证据的数量,以确保能做出合理的审计结论,形成恰当的审计意见。5、审计证据的类型与获取途径从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的第三者所获取的,本身不易伪造的证据,质量较高,就可以适当减少所需的审计证据的数量。(二)判断审计证据充分性应考虑的因素1、经济因素:由于审计工作受到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注册会计师必须以合理的时间和合理的成本取得充分的证据。2、总体规模与特征:抽样总体规模越大,所需证据的数量就越多。注册会计师对不同质的总体可能比对同质的总体需要较大的样本量和更多的佐证信息。(三)审计证据的适当性1、相关性(1)通过控制测试获取审计证据时,应考虑的相关事项包括:内部控制设计是否合理;执行是否有效,是否得到一贯遵守。(2)通过实质性测试获取审计证据时,应考虑的相关事项主要包括:资产或负债在某一特定时日是否存在;资产或负债在某一特定时日是否归属于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的发生是否与被审计单位有关;是否有未入账的资产、负债或其他交易事项;会计记录金额是否恰当;资产或负债的计价是否恰当;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是否恰当;会计报表项目的分类反映是否恰当并前后一致。2、可靠性(1)书面证据口关证据(2)来自外部的独立的第三者的外部证据取自被审计单位内部的内部证据 已获独立的第三者确认的内部证据未获独立的第三者确认的内部证据(3)注册会计师自行获得的证据由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证据(4)被审计单位内控较好时的内部证据被审单位内控较差时提供的内部证据(5)不同来源或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相互印证时不相一致时(6)越及时的证据越可靠,客观证据比主观证据可靠需指出的是:1、注册会计师获取审计证据时,可以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在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前提下,实现成本最小化也是会计师事务所增强竞争能力和获利能力所必须的。但是,对于重要的审计项目,注册会计师不应以审计成本的高低或获取审计证据的难易程序作为减少必要审计程序的理由。2、审计证据与法律证据不完全相同,两者在证据的取得与鉴定方面均有所区别,法律证据由诉讼双方提供,裁决者并不参与证据的收集;审计证据则需由注册会计师收集,并由其根据审计证据做出判断。法律上通常要求以最可靠的证据来证实所起诉的内容;在审计过程中,什么可作为证据,如何取得适当的证据,应收注册会计师根据审计目标与自己的专业经验加以判定。三、审计证据的获取(一)审计证据获取方法1、检查检查是指注册会计师对会计记录和其他书面文件可靠程度的审阅与复核。(1)审阅时应注意的要点:a、审阅原始凭证要注意有无涂改或伪造现象;记载事项是否合理合法;是否有业务负责人签字b、审阅会计账簿时,应注意是否答合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c、审阅会计报表时,应注意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答合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是否对应予揭示的重大问题做了充分的披露。(2)复核时应注意的要点:a、原始凭证上记载的数量、单、金额及其合计数是否正确;b、日记账上的记录是否与相应的原始凭证记录一致;c、日记账与会计凭证上的记录是否与总分类账及有关的明细分类账相符;d、总分类账的账户余额是否与所属明细分类账的账户余额合计数相符;e、总分类账各账户的借方余额合计与贷方余额合计是否相等;f、总分类账各账户的余额或发生额合计是否与会计报表上相应项目的金额相等;g、会计报表上各有关项目的数字计算是否正确,各报表之间的有关数字是否一致。如果涉及前期的数字,是否与前期会计报表上的有关数字相符。h、外来账单与本单位有关账目的记录是否相符。2、监盘监盘是指注册会计师现场监督被审计单位各种实物资产及现金、有价证券等的盘点,并进行适当的抽查。3、观察是指注册现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场所、实物资产和有关业务活动及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等,以获取证据的方法。4、查询及函证查询是指注册会计师对有关人员进行书面或口头询问以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函证是指注册会计师为印证被审计单位会计记录所载事项而向第三者发函询证的一种方法。如果没有回函或对回函结果不满意,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必要的替代程序,以获取相应的审计证据。5、计算计算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原始凭证及会计记录中的数据所进行的验算或另行计算。6、分析性复核分析性复核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进行的分析,包括调查异常变动以及这些重要比率或趋势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分析性复核常用的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二)审计程序与审计证据、认定的关系审计程序同审计证据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通常,一种审计程序可产生多种审计证据,而要获得某类证据也可以选用多种审计程序。实际上在特定情形下,执行某程序的方式也可能会影响到与某证据有关的认定的项数。(三)审计程序的分类程序内容目的要点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取得了解的程序1、首先必须向被审计单位询问内部控制的政策和程序;2、并检查会计手册和会计制度的流程图;3、还需观察被审计单位有关活动及运作情况,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方式。为了摸清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是怎样设计和是否得到执行。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是每次会计报表审计都必须执行的程序。控制测试程序1、观察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操作过程;2、检查有效的原始凭证;3、向雇员询问控制程序的执行情况;4、由注册会计师重新执行某项控制程序。为了获取证据,以证实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设计的适当性及运行的有效性。尽管大多数的会计报表审计都执行控制测试程序,但并不一定每次会计报表审计都必须执行这类程序。实质性测试程序1、交易和余额的详细测试交易的实质性测试是为了审计类或某项交易认定的恰当性;而余额的实质性测试是为了审定某账户余额的恰当性实质性测试在每次会计报表审计中都必须执行。2、对会计信息和非会计信息应用的分析性复核程序分析性测试的结果往往可为详细测试提供一定的有益的方向性指导。四、审计证据整理与分析的意义(一)审计证据整理与分析的意义首先,注册会计师按照一定的程序、目的和方法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使分散的、个别的审计证据变成有序的、系统化的、彼此联系的审计证据。其次,初始状态的审计证据必须与审计目的相联系,以对被审计单位的各个方面做出评价,并且在整理过程中还可以对证据不足的地方进行补充收集,把审计过程引向深入。最后,在审计过程中,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分析、研究,还可能产生一些有价值的新的证据,从而对被审计单位做出较为恰当的结论。要点:审计证据的收集与整理、分析并非是互不相关的独立的环节,相反,它们经常是交叉进行的。(二)审计证据整理与分析的方法分类、计算、比较、小结、综合。(三)审计证据整理与分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审计证据的取舍(1)金额大小;(2)问题性质的严重程度。2、分清事这的现象与本质。3、排除伪证。第二节 审计工作底稿一、审计工作底稿的定义、分类及作用(一)定义: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证据的载体,是指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形成的全部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资料。(二)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类分类形成阶段内容综合类工作底稿审计计划和审计报告阶段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计划、审计报告书未定稿、审计总结及审计调整分类汇总表业务类工作底稿审计实施阶段执行具体审计程序执行预备调查、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等审计程序时所形成的工作底稿备查类工作底稿审计过程中形成的与审计约定事项有关的重要法律性文件、重要会议记录与纪要、重要经济合同与协议、企业营业执照、公司章程等原始资料的副本或复印件。1.与被审计单位设立有关的法律性资料,如企业设立批准证书、营业执照、合同、协议、章程等文件或变更文件的复制件备查类2.与被审计单位组织机构及管理层人员结构有关的资料备查类3.重要法律文件、合同、协议和会计记录的摘录或副本备查类4.对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与评价记录备查类或业务类5.审计业务约定书综合类6.被审计单位的未审计会计报表及审计差异调整表综合类7.审计计划综合类8.实施具体审计程序的记录和资料业务类9.与被审计单位、其他审计人员、专家和其他人员的会谈记录、往来函件备查类10.被审计单位声明书综合类11.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底稿及副本综合类12.审计约定事项完成后的工作总结综合类13.其他与完成审计约定事项有关的资料备查类(三)审计工作底稿的作用1、审计工作底稿是联结整个审计工作的纽带;2、审计工作稿稿是注册会计师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3、是明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评价或考核注册会计师专业能力与工作业绩的依据;4、为审计质量控制与质量检查提供了可能;5、对未来的审计业务具有参考备查价值。二、审计工作底稿的形成与复核(一)审计工作底稿的形成1、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要素(1)被审计单位名称;(2)审计项目名称;(3)审计项目时点或期间;(4)审计项目时点或期间;(5)审计标识及说明;(6)审计结论;(7)索引号及页次;(8)编制者姓名及编制日期;(9)复核者姓名及复核日期;(10)其他应说明事项。2、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结构(1)未审情况;(2)审计过程的记录;(3)审计结论。3、形成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要求(1)编审计工作底稿的要求:内容完整、格式规范、标识一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2)获取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要求:a、注明资料来源;b、实话必要的审计程序;c、形成相应的审计记录。(3)审计工作底稿的繁简程度的考虑因素。a、审计约定事项的性质、目的和要求;b、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及审计约定事项的复杂程度;c、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d、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记录是否真实、合法、完整;e、是否有必要对业务助理人员的工作进行特别指导、监督和复核;f、审计意见类型。4、常用的工作底稿类型(1)与被审计单位设立有关的法律性资料,如企业设立批准证书、营业执照、合同、协议与章程等文件或变更文件的复印件。(2)与被审计单位组织机构及管理层人员结构有关的资料;(3)得要的法律文件、合同、协议和会议记录的摘录或副本;(4)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的研究与评价记录;(5)审计业务约定书;(6)被审计单位的未审计会计报表及审计差异调整表;(7)审计计划;(8)实话具体审计程序的记录和资料;(9)与被审计单位、其他注册会计师、专家和其他有关人员的会谈记录、往来函件;(10)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声明书;(11)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底稿及副本;(12)审计约定事项完成后的工作总结;(13)其他与完成审计约定事项有关的资料,包括有关报刊对被审计单位的宣传介绍、被审计单位所编制的企业简介或企业形象设计等资料。(二)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1、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制度与复核的作用(1)定义:就是会计师事务所对有关复核人级别、复核程序与要点、复核人职责等做出的明文规定。(2)作用:减少或消除人为的审计误,以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保证审计计划顺利执行,并能够不断地协调审计进度、节约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便于上级管理人员对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质量监控和工作业绩考评。2、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要点(1)所引用的有关资料是否翔实、可靠;(2)所获取的证据是否充分、适当;(3)审计判断是否有理有据;(4)审计结论是否恰当。3、审计工作底稿复核的基本要求(1)做好复核记录,对审计工作底稿中存在的问题和疑点要明确指出,并以文字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中;(2)复核人签名和签署日期,这样有利于划清审计责任,也有利于上级复核人对下级复核人的监督;(3)书面表示复核意见;(4)督促编制人及时修改、完善审计工作底稿。4、审计工作底稿三级复核制度定义:就是会计师事务所制定的以项目经理、部门经理(或签字注册会计师)和主任会计师为复核人,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逐级复核的一种复核制度。内容:第一级复核:项目经理(或项目负责人)复核,称为详细复核。要求项目经理对下属审计助理人员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逐张复核,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督促审计人员及时修改完善。第二级复核:部门经理复核,称为一般复核。是在项目经理完成了详细复核之后,再对审计工作底稿中重要会计账项的审计、重要审计程序的执行,以及审计调整事项等进行复核,既是对项目经理复核的一种再监督,也是对重要审计事项的重点把关。第三级复核:主任会计师(或合伙人)复核,又称重点复核,是对审计过程中的重大会计审计问题、重大审计调整事项及重要的审计工作底稿所进行的复核。主任会计师复核既是对前面两级复核的再监督,也是对整个审计工作的计划、进茺和质量的重点把握。要点:若部门经理的复核作为某一审计项目的项目负责人,该项目又没有项目经理参加,则该部门经理的复核应视为项目经理复核,主任会计师应另行指定人员代为执行部门经理复核工作,以保证三级复核彻底执行。(三)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三、审计档案的管理(一)审计档案的分类1、永久性档案:由综合类工作底稿和备查类工作底稿组成。2、当期档案:主要由业务类工作底稿组成(二)审计档案的所有权与保管我国现行审计准则规定,审计档案的所有权属于承接该项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永久性档案:应当长期保存。若会计师事务所中止了对被审计单位的后续审计服务,其永久性档案的保管年限与最近1年当期档案的保管年限相同。当期档案: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自审计报告签发之日起,至少保存10年。(三)档案的保密到调阅1、法院检查院及其他部门因工作需要,在按规定办理了手续后,可依法查阅审计档案中的有关审计工作底稿;2、注册会计协会对执业情况进行检查时,可查阅审计档案;3、不同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因审计工作的需要,并经委托人同意,在下列情况下办理了有关手续后,可以要求查阅审计档案,一是被审计单位更换 了会计师事务所,后任注册会计师可以调阅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档案;二是基于合并会计报表审计业务的需要,母公司所聘的注册会计师可以调阅子公司所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档案;三是联合审计;四是会计师事务所认为合理的其他情况。审计工作底稿中的内容被查阅者引用后,因为查阅者的误用而造成的后果,与拥有审计工作底稿的会计师事务所无关。第七章 审计计划、重要性及审计风险第一节 审计计划一、审计计划的定义和作用定义:审计计划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对审计计划的补充、修订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应当按照审计计划执行审计业务。作用:1、可使注册会计师根据具体情况收集育分、适当的证据。2、通过制订审计计划,可以保持合理的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3、可以避免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发生误解。二、审计计划的编制与审核(一)审计计划的内容1、总体审计计划的基本内容定义:对审计的预期范围和实施方式所做的规划,是注册会计师从接受审计委托到出具审计报告整个过程基本工作内容的综合计划。内容:总体审计计划的内容总体审计计划审核(1)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的信赖程度是否适当(2)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及审计策略。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及重点审计领域的确定是否恰当。(3)重要会计问题及重点领域。(4)审计工作进度及时间、费用预算。时间预算是否合理(5)审计小组组成及人员分工。审计小组成员的选派和分工是否恰当(6)审计重要性的确定及审计风险的评估。对审计重要性的确定和审计风险的评估是否恰当(7)对专家、内审人员及其他注册会计师工作的利用。对专家、内审人员及其他注册会计师工作的利用是否恰当(8)其他有关内容。2、具体审计计划的基本内容定义:具体审计计划是依据总体审计计划制定的,对实施总体审计计划所需要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所做的详细规划与说明。内容:(1)审计目标。审计程序能否达到审计目标(2)审计程序。审计程序是否适合各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重点审计领域中各审计项目的审计程序是否恰当重点审计程序的制定是否恰当(3)执行人及执行日期。(4)审计工作底稿的索引号。(5)其他有关内容。(二)审计计划的编制审计计划应收审计项目负责人编制。时间预算既是合理确定审计收费的依据,又是衡量审计工作进度、判断注册会计师工作效率的依据。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时间预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出现新问题或审计环境发生变化时,会影响原定的时间预算,此时就应重新规划必须的时间,进而修改时间和收费预算。如因被审计单位会计记录不完整,或因特殊情况而无法在时间预算内完成审计工作时,为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不得随意缩短时间或省略审计程序来适应时间预算。如时间预算与实际耗用时间存在较大差异,注册会计师应在“差异说明”栏内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按照审计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可以同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人员就总体审计计划的要点和某些审计程序进行讨论,并使审计程序与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的工作相协调,但独立编制审计计划仍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四)计划审计工作的步骤第一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经营及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第二步:执行分析性复核;第三步,初步评价得要性水平;第四步:考虑审计风险;第五步:对重要认定制定初步审计策略;第六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第七步: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及评估控制风险;第八步:确定检查风险及评估控制测试。三、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一)了解被审计单位经营及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1、需了解的基本情况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前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计划阶段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业务性质、经营规模和组织结构;业务类型、产品和服务的种类,被审计单位的地理位置以及经营特点经营情况和经营风险行业类型、行业受经济状况变动影响的程度、主要的产业政策和会计惯例以前年度接受审计的情况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存在情况财务会计机构及工作组织影响被审计单位及所属行业的法律、法规其他与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相关的事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提供给有关管理机关(如证监会)的报告的性质2、了解基本情况的方法(1)查阅上一年度的工作底稿。(2)查阅行业、业务经营资料。(3)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及设施。(4)询问内部审计人员。(5)询问管理当局。(6)确定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存在。(7)考虑有关会计和审计公告的影响。(二)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定义:是指注册会计师分析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1、作用(1)在审计计划阶段,帮助注册会计师确定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及范围(2)在审计实施阶段,直接作为实质性测试程序,以收集与账户余额和各类交易相关的特殊认业的证据。(3)在审计报告阶段,用于对被审会计报表的整体合理性做最后的复核。值得注意的是:分析性复核程序在所有会计报表审计的计划和报告阶段都要求必须使用,但在审计实施阶段则是任意选择的。在审计实施阶段,注册会计师将分析性复核程序直接作为实质性测试程序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分析的目标;分析结果的可信赖程度;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及相关信息的可分解程序;信息的相关性;相关信息的可获得性、来源、可靠性、可比性;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前期审计中发现的会计调整事项。2、在计划阶段,有效使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必须系统地执行以下步骤:(1)确定将要执行的计算及比较(2)估计期望值(3)执行计算/比较(4)分析数据及确认重大差异。(5)调查重大的非预期差异(6)确定对审计计划的影响。第二节 审计重要性一、重要性的定义定义: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二、重要性的运用(一)运用重要性原则的一般要求(总的要求)1、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注册会计师在对某一企业进行审计时,必须根据该企业面临的环境,并考虑其他因,才能合理地确定重要性水平。2、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一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在抽样审计下,注册会计师为做出抽样决策,不能不涉及到重要性问题 ;二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抽样审计下,注册会计师对未查部分是否正确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风险的大小与重要性的判断有关。3、注册会计师应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情形。一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此时重要性被看做是审计所允许的可能或潜在的错报或漏报的限度。二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此时,重要性被看做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或漏报,以及是否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二)金额和性质的考虑(判断标准)重要性具有金额和质量两个方面的特征。1、金额角度:一般来说,金额大的错报或漏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或漏报更重要;小金额错报或漏报的累计,可能会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注册会计师对此应当予以前注。2、性质方面: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三)两个层次重要性的考虑(两个层次的运用)1、会计报表层次:由于独立审计的目的是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意见,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考虑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以得出会计报表是否合法、公允的整体结论。2、账户和交易层次:由于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来源于各账户或各交易,注册会计师只有通过验证各账户和各交易,才能得出会计报表是否合法和公允的整体性结论。(四)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1、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因为审计风险的高低往往取决于重要性的判断,如果注册会计师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较低,审计风险就会增加,所以注册会计师必须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来降低审计风险。2、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呈反向关系。也就是说,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反之,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3、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由于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关系,如果把重要性水平定得过低,注册会计师就会扩大审计程度的范围或追加审计程序,而实际上没有必要,则降低了审计的效率和效益;如果把重要性水平定得过高,注册会计师所执行的审计程序要比原本应当执行的审计程序少、审计范围小,这必然会导致注册会计师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所以重要性水平偏高或偏低均对注册会计师不利。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三、编制审计计划时对重要性的评估(一)对重要性评估的总体性要求重要性的总体性要求:重要性水平越低,应当获取的审计证据越多。1、编制审计计划时必须对重要性做出初步判断。2、初步判断的目的是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重要性是影响审计证据充分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3、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呈反向关系。也就是说,重要性水平越低,应获取的审计证据越多。必须注意:重要性水平不同于重要的审计项目,审计项目越重要,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越多。(二)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时应考虑的因素1、以往的审计经验;2、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3、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及业务性质;4、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5、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6、会计报表各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三)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1、判基础和计算方法。判断基础: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计算方法:固定比率法(净利润的510;资产总额的0.51;净资产的1;营业收入的0.51)变动比率法(规模越大的企业,允许的错报或漏报的金额比率就越小,一般是根据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两者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变动百分比。)2、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选取。如果同一期间各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不同,注册会计师应当取其最低者作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3、会计报表尚未编完成时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应当根据期中会计报表推算出年度会计报表,或者根据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和经营情况变动对上年度会计报表做出必要修正,以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四)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1、确定重要性水平应当考虑的因素:a、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性质及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b、各账户或各类交易重要性水平与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关系;c、考虑账户或交易的审计成本。2、分配的方法:各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之和,应当等于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3、不分配的方法:a、确定账户或交易的重要性水平;b当账户或交易的错报漏报超过这一水平,则建议被审计单位调整;c、编制未调整事项汇总表,若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的汇总超过会计报表重要性水平,建设被审计调整。四、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的考虑(一)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可能与编制审计计划时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初步判断数不相同,如前者大大低于后者,注册会计师应当重新评估所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1、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重要性水平可能不同于编制审计计划时确定的重要性水平。一是因为环境的变化;二是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了解程度的增加;三是注册会计师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可能有意地规定重要性水平低于将用于评价审计结果的重要性水平,这样通常可以减少未被发现的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并且能给注册会计师提供一个安全边际。2、如果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大大低于编制审计计划时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重评估所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二)错报或漏报的汇总应包括:1、已发现的错报或漏报;2、推断的错报或漏报;3、也可能包括前期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此外,在汇总时,注册会计师还应考虑期后事项和或有事项是否已进行适当处理。(三)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时的处理如果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的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或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会计报表,以降低审计风险。如果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会计报表,或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后,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的汇总数仍超过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发表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四)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的处理如果尚未整理的错报或漏报的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由于该汇总数连同尚未发现的错报或漏报可能超过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追加审计程序,或提请被审计单位进一步调整已发现的错报或漏报,以降低审计风险。第三节 审计风险一、审计风险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差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二、评估固有风险应考试的因素1、评估与会计报表层次有关的固有风险时:(1)管理人员的品和地和能力;(2)管理人员、特别是财务人员的变动情况;(3)管理人员遭受的异常压力;(4)业务性质;(5)影响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环境因素。2、评估与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别层次有关的固有风险时:(1)容易产生错报的会计报表项目;(2)要利用专家工作结果予以佐证的重要交易或事项的复杂程度。(3)确定账户金额时,需要运用估计和判断的程度。(4)容易遭受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5)会计期间,尤其是临近会计期末发生的异常及复杂交易。(6)在正常的会计处理程序中容易被漏记的交易和事项。三、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注册会计师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并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后,应当对各重要账户或交易类别的相关认定所涉及的控制风险做出初步评估。因为注册会计师在实施控制测试之前,还无法最终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做出肯定的或否定的结论。四、控制测试与控制风险的进一步评估注册会计师如拟信赖内部控制,应当实施控制测试程序,以评估控制风险,初步评估的控制风险水平越低,注册会计师就应获取越多的关于内部控制设计合理和运行有效的证据。含义:1、实施控制测试是确定信赖内部控制的前提条件;2、说明了控制风险初步评估结果与审计证据的关系,为此,在实施控制测试之前,如果注册会计师要将控制风险评估为低水平,则他必须获取尽可能多的证据以表明内部控制设计合理,运行有效。五、实质性测试与控制风险的最终评估终结审计之前,应当根据实质性测试的结果和其他审计证据,对控制风险进行最终评估,并检查其是否与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结论相一致。如果实质性测试结果表明,控制风险水平高于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水平,则意味着根据对控制风险初步评估结论而设计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不能将检查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追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难点解析北师大版8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题【综合题】附答案详解
- 自考专业(教育管理)考前冲刺试卷含答案详解【培优A卷】
- 电竞公司分部管理规章
- 自考专业(建筑工程)测试卷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电竞公司应急队伍建设规章
- 主管护师(中级)真题附答案详解【基础题】
- 主管护师(中级)模拟题库有答案详解
- 模拟电路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综合解析北师大版8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培优A卷】
- 动物源性食品冷链物流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咖啡学概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华南理工大学
- 2023房屋安全鉴定服务规范
- 床垫营销方案
- 促销方法与促销技巧
- 2024年贵州水投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品质改善报告》课件
- 《肖申克的救赎》完整中英文对照剧本
- 物料传送控制系统组态设计与调试全套教学课件
- 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检查表
- 中金公司行业研究培训(修订版)
- 文献检索与毕业论文写作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