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教学时间: 主备教师: 参与修改教师:全体初二级语文教师 1、知识目标:积累词语;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能分析并写作简单的新闻。2、能力目标:培养阅读能力 ,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把握毛泽东的写作风格3、德育目标: 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学习目标 导学图示 自主预习 交流质疑 合作探究 总结反思学生解疑释惑反馈与整理理 巡视指导导导组织与点评教师 教学重点: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新闻的有关知识。2、学习第一则新闻。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2遍,并给课文标好段序2、读谁下列加粗字字音溃ku退 要塞si 阻遏 锐不可当dng 歼jin 灭3、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4、我不理解的词语还有 5、结合有关资料,了解有关新闻的知识,并在课前展示。课堂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幻灯片1、2)二、交流质疑1、各小组展示生字词,并要求学生识记。2、小组指定发言人口头展示词语解释3、各小组交流新闻的有关知识。4、教师点拨新闻知识:(幻灯片3、4)(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4)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6)、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7)、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三、合作探究 (一)、初步感知课文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学生自渎、讨论、交流。重点指导: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二)、整体把握课文1、请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3、简要分析标题特点: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4、简要分析电头内容: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5、分析导语的语言特点: “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6、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四、课堂反馈1、把主体部分的内容列成表格 渡江部队渡江地点渡江时间渡江兵力渡过兵力2、课堂训练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第一则新闻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3、培养阅读能力 ,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 2、熟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很准确的词语 3、对三路军的叙述,写得最详的是 ,写得最略的是 一、引入新课二、交流质疑1、请学生参照所列表格内容,在渡江形势图上正确指出三路军队的渡江区域。(幻灯片5)2、小组交流预习作业3。 三、合作探究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2、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衔接,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4、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5、引导学生探究本文语言特点(由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加以分析)本文语言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1)、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结合练习二的第1题)例句: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其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24小时内即已” ,时间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 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至发电时止”,时界比“现在”更为确切。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例句: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压、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 对“要塞”用“控制” 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用“封锁” ,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 ,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2)、请学生就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并作简要分析。(结合练习二的第2题)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倘说“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21日”重复。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3)、渡江战役是有世界意义的重大事件,因此语言严肃、庄重。很多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在文中显得郑重得体。例如:“均是”、“即已”、“业已”、“至止”、“所遇之”、“甚为”、“然”、“诸县”等等。同时,这类词语使全文语言更凝练。6、课堂小结(幻灯片6、7)四、课堂反馈1、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锐不可当( ) 歼灭( ) 阻遏( ) 溃退( ) 高屋建瓴( ) 气势磅礴( )( ) 回肠荡气2、用正楷抄写上面的词组三遍 3、任选其中3-5个词组,组成不少于50字的语段 4、从括号内选出的词语填在文段中的横线上。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 (消灭 歼灭)及 (击溃击败 击退)一切抵抗菌素之敌, (占领 占据 拿下)扬中、镇压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把握攻下 控制)。我军前锋,业已 (控制 锋锁 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5、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 今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第二则新闻。2、学习新闻有关知识。 课前预习 1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2、指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和导语一、引入新课,出示课题(幻灯片8)二、交流质疑1、处理生字词(幻灯片9)2、各小组交流展示课前预习作业三、合作探究1、主体部分有没有直接就写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占领南阳的事?而是写什么?(幻灯片10、11)并据此为为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内容。(结合练习三)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又放弃南阳),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第四层(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第五层(王凌云到襄阳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2、这则新闻,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回顾南阳的历史?(幻灯片12)3、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成绩主要有三项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第二,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第三,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4、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异同两文的相同点: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两文的不同点: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5、课堂小结(幻灯片13)四、课堂反馈1、阅读下列对话,用一句话概括对话的主要意思。2002年5月2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莫斯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在两国总统的答记者问中,布什总统说:“武器已不再互相瞄准。”普京总统说:“任何手拿武器,哪怕是拿猎枪的都知道,让它退出弹药,远离人群,是最安全的。”2、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节选)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编者注:河南全省共有一百一十一座城市,我已占一0一座,敌仅余十座)。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以来,一年多时间内,除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以外,最大的成绩,就是在大别山区(鄂豫区)、皖西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即皖东一带)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极大地扩大了豫皖苏军区老根据地。除江淮军区属于苏北军区管辖外,其余各军区,统属于中原军区管辖。豫皖苏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现已联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这四个军区并已和华北联成一片。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激烈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左右,今后当有更大的发展。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在我强大的野战报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土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1)、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2)、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文中加点的“歼灭”一词能否换为“打挎”? (2)文中加点的“恢复”和“建立”两词顺序能否颠倒? 3)、文中引用白崇禧的话有什么作用? 4)、体会文中画线部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仿写一组句子。 本教案使用后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芦花荡教学设计教学时间: 主备教师: 张坤 参与修改教师:全体初二级语文教师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词语,掌握“蹿、寒噤、仄歪、张皇失措”等词的读音、词义,学会运用张皇失措。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描写人物和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孙犁小说语言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文中智勇双全的“老头子”,投身革命的大菱、二菱,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我们有理由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教学策略快速阅读法。让学生以较快速度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讨论法。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生字词,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白洋淀的地理环境及有关故事。教学过程一、导入: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最早的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刺秦王的壮士荆轲、三国勇士张飞、宋太祖赵匡胤;到了近代有小兵张嘎、在长长的铁道线上英勇杀敌的铁道游击队员等等今天我们学习来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去认识一位无名老英雄。让我们走进芦花荡。二、自主学习:1、扫除文字障碍、读音障碍、词语理解障碍。2、作家简介: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抗战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芦花荡是一短篇小说。 3、问题探究: 这是一片的芦花荡。(一片如诗如画的芦花荡、一片月明风清的芦花荡、一片静谧安宁的花荡、一片斗志昂扬的芦花荡) 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内容?(口述故事情节)作者笔下的“老头子”是个什么样的人?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可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 ”说话。重点探究事件发生的过程和意义。可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 ”的句式说话。三、品读研讨 1、小说的主角是谁? 老头子。 2、请用“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表现在_”说话,探究人物性格。 (学生小组讨论、补充完善) 预设: 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外貌:“撑船的是一个除非在白洋淀上。” 语言:“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心情:“悠闲”“编算” 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对女孩:喜爱; 对鬼子:满怀仇恨。 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勇:不带一枝枪; 智:设下计谋。 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上(核心性格) 四、品味语言 1、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请找出来,细心加以体会。(详见课文) 2、请你任选一句,谈谈你的审美感受。 预设: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比喻手法,体现出老头子的英勇、干练。 “鲜敕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语言清新隽永,柔婉秀美,富有诗情画意。 五、课堂小结 年近六十,照例该养养老了,我们的老英雄翅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特别是他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从他的身上,我们再一次分明感知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六、拓展提高,加深理解。 1给你一个想象的空间,请你设想一下敌人同我们的抗日同志对峙的结局如何。 2.芦花荡、荷花淀中抗日事迹四海名扬,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抗战事例。 3.大家说一说描写战争场面的成语。 (枪林弹雨;硝烟弥漫;刀光剑影;金戈铁马); 4.请同学们展开想像,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教师点拨: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 选三位同学口头回答,其余同学点评。 5.日本在战后经济发展较快,应该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迎接火热的经济大战呢? 交流自己的体会。(提示:我们不能老想着“南京大屠杀”,我们应该牢记国耻,发奋学习,在国际新一轮的经济大战中保持我们的势头六、作业布置: 1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个体现父爱或母爱的小片段。 2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八、板书设计 芦花荡 孙犁“老头子” 一切保险 (自信) 爱憎分明 过失(大菱负伤) (过于自信 民族 我没脸见人 (自尊) 英雄 复仇(竹篙砸鬼子) 智勇又全本教案使用后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蜡烛教学设计教学时间: 主备教师: 高林 参与修改教师:全体初二级语文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识记重点字词2、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3、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和引导法。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感悟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教学重点: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学难点: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教学策略:这一课是一篇自读课文,要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先出示自学提示后,让生通过多次朗读,完成自学提示的内容;之后,展示交流自学内容,最后归纳总结。教学准备:学生查找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了解在这次战争中侵略者犯下的罪行,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蜡烛这一课,你们应该都有用过蜡烛吧,那我考考你们:我们经常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用到蜡烛?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都代表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下这篇课文,并给每段段落标上序号。二、课堂讲授: 1.作者介绍: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2.看图片,介绍课文背景资料 1944年9月中,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3.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烧灼 桥头堡 地窖 匍匐 腋下 拂晓 瓦砾 颤巍巍 育乞西 契科拉耶夫 舀 鞠躬4.快速阅读,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5.阅读课文,用一句话说说这篇文章是赞美什么的?(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6.自主研读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写?(对蜡烛的七次描写对黑围巾的五次交代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三次写“跪”、三次写“爬”、三次“休息”)7.活动探究a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b分析人物形象 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她的形象(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c课文以蜡烛为题,试说说烛光的象征意义 (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d重点语句分析a、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说明它非同寻常,说明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礼物。)b、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说明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c、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改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以及烛光的背景。文章再次点出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喜烛,表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战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并且文中没说出真名,目的在于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而这种感情又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d、齐读最后两句话,并分析其含义。“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说说结尾两句话的含义。(“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8.总结写作技巧本文特别注意环境描写,用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文中多次对炮火进行描写,例如文中第16段“德国人还在轰击”,第18段“德国人还在开炮”,第27段“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等等,这样多次重复的描写,一方面渲染了当时的气氛紧张而激烈的战斗,另一方面也看出敌人的疯狂。与环境的恶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妇人的临危不惧。她不顾艰难,不顾年老体衰,亲自位烈士埋葬,所以老妇人在炮火中的行为就格外感人。)三、课堂小结 环境描写烘托气氛、烘托人物 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细节的描写蜡烛 感情的基调“敬爱”与“哀痛” 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四、作业布置1、课外阅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命的意义。2、揣磨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当时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成一段话。不少于一百字。思考提示:a、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么想的?b、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又心里是怎么想的?板书设计 3 蜡烛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蜡烛生命之光 两国情谊围巾沉痛哀悼 深沉母爱炮火环境危险 突出老人动作:跪、爬 (临危不惧、不顾生死)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本教案使用后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雨果教学时间: 主备教师: 奠志武 参与修改教师:全体初二级语文教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体会文章中铺陈和反语手法的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接受真是人类文明成果、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熏陶。教学重点 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接受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熏陶。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中反语手法的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语言。教学策略、朗读教学法: 本文语言精彩,充溢着浓浓的情感,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借声音传情,充分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深切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襟。、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揣摩语言,教师须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替换法、设问法深入理解句意。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生字词,了解英法联军侵华历史资料,查阅有关雨果的资料,阅读雨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客户拜访工作总结
- 2025至2030中国移动数字X射线系统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离婚协议中关于子女兴趣班费用分摊协议范本
- 企业竞业禁止协议赔偿及竞业限制期限规定
- 个人私有土地买卖合同中的土地权属证明与核实协议
- 2025至2030中国复合纸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离婚协议书共同财产分割与子女监护权协议范本
- 离婚子女医疗保健及生活费用承担协议范本
- 国有企业员工待岗期间社会保障与再就业援助合同
- 婚姻终止协议书:财产分配、子女监护及赡养义务承诺
- 蒙古舞课件教学课件
- “厂中厂”安全管理 指导手册
- 新一代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1-U5-教师用书 Unit 5 Pursue your dream
- 培训需求分析的课件
-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课件
- 过程方法培训课件
- 2025秋二年级上册语文上课课件 快乐读书吧:读读童话故事
- 皮具开发部管理制度
- 2025年高考英语全国二卷重点核心词汇归纳总结(复习必背)
- powerbi考试题及答案
- 涉嫌强奸和解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