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论文《肇论》篇目编排问题略论——兼谈东晋南北朝佛学思想.doc_第1页
国学论文《肇论》篇目编排问题略论——兼谈东晋南北朝佛学思想.doc_第2页
国学论文《肇论》篇目编排问题略论——兼谈东晋南北朝佛学思想.doc_第3页
国学论文《肇论》篇目编排问题略论——兼谈东晋南北朝佛学思想.doc_第4页
国学论文《肇论》篇目编排问题略论——兼谈东晋南北朝佛学思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肇论篇目编排问题略论兼谈东晋南北朝佛学思想 摘要:肇论所收各篇目的编排在不同的文献或是注疏中有不同的次序,对此问题前辈学人多有论及但缺少系统的整理。本文拟从此小问题出发,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考察肇论篇目的3种编排次序,分析其各自形成的原因,力图呈现1个对此问题比较完整的看法。本文认为此问题与文献流传过程中的改动因素有关而更重要的是与不同文献所产生的不同时期的思想状况有关。所以将结合佛学思想史来谈,正因如此,也将对整个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佛学理论发展作1个粗线条的描述,以肇论之1斑窥当时佛学发展之全豹。 关键词:肇论 篇目次序 引言僧肇(公元 384-414)是东晋106国后秦时期重要的佛学家,虽然天妒英才,310而殁,但是其精深的佛学思想却在中国佛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后人讲僧肇的作品多用肇论作为其代表,而肇论及其注疏在历史上有很多版本,有些在各篇目的次序安排上有所差异,本文拟从几个具代表性的文献出发,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同时也可顺着文献的流传和接受史,看1代佛学思想发展之概貌,以对此问题作1个比较系统的论述。关于肇论,有1些学术上的疑点,在进入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前,有必要作1个简单的交代。首先是肇论所包含的篇目问题,对于现在通行的肇论所包含的篇目(即宗本义、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以及论主与刘遗民的往来书信)学者间有不同意见,主要是认为宗本义、涅槃无名论作者可疑;第2是肇论的结集年代,现在已经比较难以考证出确切的年代,有学者认为应不晚于陈小招提寺僧慧达作肇论序的年代,有的则认为应以慧达的肇论疏出现的年代为下限3,但是这里又牵涉到此疏的作者及其年代问题,颇为复杂,但又很重要,下文将详述。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是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出现的篇目编排次第不同的肇论文本,主要是以高僧传的叙述与现通行本及惠达4肇论疏为比较对象,结合不同时期佛学发展的具体状况、文献的流传状况,探讨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为了叙述的方便,在未对上述疑问作出确切考订的情况下,先以比较通行的观点作为叙述的基点,即将宗本义和涅槃无名论作为肇论的组成部分(但因在高僧传及肇论疏中阙宗本义故在讨论篇目次第时取3者共有的,略去宗本义),并先将其最早的结集时间大约定在晋以后5到陈肇论序产生这个时间段内。关于我所要讨论的这个问题,前辈学者已有不少述及的。比如,汤用彤先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部分章节中略有论及6;石峻的读慧达肇论疏述所见有过讨论7;日本学者在肇论研究中也有1些相关的论述,比如牧田谛亮的关于肇论之流传8;韩国学者孙炳哲在其博士论文肇论通解及研究中有过比较集中的讨论9;另外1些台湾地区研究者的论文中也多有论及的,比如涂艳秋的僧肇思想探究、李明芳的僧肇中观思想研究10等等。以上这些论著都是对我写作过程很有帮助的资料,其中,有些论著对于我要讨论的问题只是稍有涉及而没有深入,有些则讨论得比较深入详细,都对我很有启发。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虽然不大,但是牵涉到的方面还是很多的,甚至可以窥此1斑而见整个时代佛学思想之流变的全豹,前人的讨论并没有面面俱到,要想完全考虑周全并完整地展示出来,还需花1番功夫。我在此做1些添蛇足的工作,希望梳理1下前人的观点,并提出1些自己的看法。1关于肇论篇目的编排次第,大约有以下几种11:1、据梁慧皎高僧传记载:因出大品之后。肇便著波若无知论凡2千余言。竟以呈什。什读之称善。乃谓肇曰。吾解不谢子。辞当相挹。时卢山隐士刘遗民見肇此论。乃叹曰。不意方袍复有平叔。因以呈远公。远乃抚机叹曰。未常有也。因共披寻玩味更存往复肇后又著不真空论物不迁论等。并注维摩。及制诸经论序。并传于世。及什之亡后。追悼永往翘思弥厉。乃著涅槃无名论12此为僧肇的写作顺序,即般若无知论(与刘遗民的书信来往)-不真空论-物不迁论-涅槃无名论。2、陈慧达肇论序中说:“夫大分深义。厥号本无。故建言宗旨。标乎实相。开空法道。莫逾真俗。所以次释2谛显佛教门。但圆正之因。无上般若。至极之果。唯有涅槃。故末启重玄。明众圣之所宅。”查唐释元康肇论疏,宋文才述肇论新疏、肇论新疏游刃,宋遵式述注肇论疏、明德清述肇论略注13,这些历代注释均按现通行的次序为肇论作注,而且大正藏中所收的肇论14文本正是这个次序。这是通常认为的肇论篇目的编排次第,即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与刘遗民的书信来往)-涅槃无名论。3、日本续藏经中存有惠达肇论疏152卷,查此疏中篇目的编排次第独与他者不同,以涅槃无名论、不真空论为上卷,般若无知论(与刘遗民的书信来往)、物不迁论为中卷,缺下卷。下面依次论述。2据梁慧皎高僧传记载:释僧肇。京兆人。家贫以佣书为业。遂因缮写。乃历观经史备尽籍。爱好玄微。每以庄老为要。尝读老子德章。乃叹曰。美则美矣。然期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也。后见旧维摩经。欢喜顶受披寻玩味。乃言。始知所归矣。因此出家。学善方等兼通3藏及在冠年而名振关辅。时竞誉之徒莫不猜其早达。或千里趋负入关抗辩。肇既才思幽玄又善谈说。承机挫锐曾不流滞。时京兆宿儒及关外英彦。莫不挹其锋辩负气推衄。后罗什至姑臧。肇自远从之。什嗟赏无极。及什适长安。肇亦随返。姚兴命肇与僧叡等入逍遥园助详定经论。肇以去圣久远文义多杂。先旧所解时有乖谬。及见什谘禀所悟更多。因出大品之后。肇便著波若无知论凡2千余言。竟以呈什。什读之称善。乃肇谓曰。吾解不谢子。辞当相挹。肇后又著不真空论物不迁论等。并注维摩。及制诸经论序。并传于世。及什之亡后。追悼永往翘思弥厉。乃著涅槃无名论。晋义熙10年卒于长安。春秋310有1矣。16从上述的记载中,我们大略可以看出1些当时佛教发展的状况来。所谓“汉魏法微,晋代始盛”17,佛教到了晋代特别是东晋,才开始进入了繁盛时期。西晋以后,自“8王之乱”后又进入了长期处于战乱的“106国”时期,而晋室南渡后则建立东晋王朝偏安1隅。在这样的乱世中,宗教是人民和统治者都亟需的;而当时玄学的风行和发展也为佛教思想的进1步传播,特别是大乘般若空学的勃兴提供了思想基础,因为两者虽是异质的文化,却有不少可以比附的地方。18僧肇就生活在106国时期佛教最昌盛的年代,即后秦姚兴时代。这是1个般若思想盛行的时代,“般若经之传译,始于汉末。及晋惠帝时,朱士行所得放光行世之后,斯学遂转盛。而般若本无、玄学贱有,因契合而益流行。格义沟通内外,般若新兴,此法当有所助力。道安时代,东西诸讲习无不以般若为业。而安公提倡亦最著辛劳。姚秦时僧肇破异计有3,所谓心无、即色、本无也。僧睿已言及6家,然不知其何指。刘宋昙济乃著6家7宗论。”19处于这种背景下的僧肇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般若思想的影响,所以般若学的1些经典译出后,他马上作了般若无知论,阐述了他对“空”的理解。之后不真空论阐述了中观学性空假有的思想。“但是,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这1人之常情仍然翻妨碍着人们接受佛教的空理。为此,僧肇又提出了物不迁论来闲人之常想。”20而涅槃圣果则是佛教修行的最终目的,是当时佛教探讨的话题之1(还未兴盛),对于它的阐释也是僧肇佛学理论完整性的保证。在上秦王表中有这样的记载:“在什公门下,10有余载,虽众经殊致,胜趣非1,然涅槃1义,常以听习为先。”此说不1定确切,但即使当时涅槃学说没有大盛,恐怕已有1定影响,僧睿在喻疑论中尝说:“什公时虽未有大般泥洹文,已有法身经,明佛法身,即是泥洹,与今所出,若合符契。”这应该还是比较可信的。这3种次第中,高僧传中的记载因为是按作者创作年代排序,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当然,这种排列的次第虽然还没有体现出肇论结集后各篇目间的逻辑张力,但是仍然展示出了作者自身思想演进的历程,也反映了僧肇生活的时代的佛学发展的进程,不失为理解肇论的1种路数。213本文要重点论述的是通行本肇论的篇目编排次序与惠达肇论疏篇目次序及2者间的差别。通行本肇论的篇目编排次序从肇论序、大正藏所收肇论以及历代疏本中都可以看出。1般认为,通行本肇论中各篇目的编排次序很好地体现了僧肇佛学思想的逻辑体系,“第1物不迁论,明有、申俗谛教;第2不真空论,明空、申真谛教;第3般若论,明因、申般若教,第4涅槃论,明果、申涅槃教。”22通行本肇论的篇目编排次序是很讲究思想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并非随意而为。这1点慧达在肇论序中已有所述:“余谓此说周圆。罄佛渊海。浩博无涯。穷法体相。虽复言约而义丰。文华而理诣。语势连环。意实孤诞。敢是绝妙好辞。莫不竭兹洪论。所以童寿叹言。解空第1。肇公其人。斯言有由矣。彰在翰牍。”许抗生先生在僧肇评传中认为,此4篇论文构建了僧肇的完整的佛学思想体系。“它们既讨论了客观世界,探究了世界之真谛,同时有讨论了主观世界,探究了人生之真谛。前者(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谈的是大乘空宗佛学的世界观,后者(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讲的是佛教的人生解脱说与理想的境界说。前者研究的是宇宙本体论,是僧肇佛学的理论基础;后者研讨的是佛教的人生论,是僧肇佛学的根本宗旨和目的。”23“这4篇论文既讲了佛教的根本宗旨追求人生的解脱而达到理想的涅槃境界,又讲了实现宗旨和理想的佛教哲学理论基础(不真空观),从而比较完整地建立起了僧肇的大乘空宗佛学的思想体系。”24这是将僧肇的佛学体系分本体论和解脱论来理解的。当然这是后人对这种编排次序作的个人化的阐释,虽然阐释的原则都是4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但是具体的关系又是见仁见智的了。比如,汤用彤先生对此4文结构的理解就又有不同,他认为,“其(僧肇)所著诸论中,当以物不迁论为最重要。”理由是“此论即动即静之义,正以申明即体即用之理论。”25这就奠定了肇公的理论基础。而不真空论是谈体的,般若无知论是谈体用关系的。至于涅槃无名论,汤先生认为非僧肇所作,也就没有作过多评论。这里其实是以“双非”式的中观思想作为理解僧肇思想的中心,而僧肇在物不迁论中论证动静关系时即认为“必求静于诸动,不释动以求静”、“静而常往,往而常静”,这种即静即动,动静1如的思想正体现了体用1如的观念,所以汤先生认为物不迁论是最重要的,是奠基性的。而不真空论和般若无知论都是在这种即体即用的观念统领下来谈的,所以将物不迁论置于首位是很恰当的。这是汤用彤先生对通行本肇论篇目安排的理解。对于今人而言,结集者作此安排时的想法已难确切得知,所以说,后人对于这个系统的阐释也就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只要能够自圆其说,都是可以被接受的。汤先生和许先生的说法也不是所有的说法,还有其他的解释路径。但是我们还是有1个基本的立足点,就是通行本肇论4篇目的次序是确定的,所以我们仍然可以问,结集者何以单将与般若学密切相关的3论放在最前,这种看似的偶然性中是否包含有某种必然性?对于僧肇佛学理论结构的阐释可以因人而异,但是现有的对这个安排系统的解释仍多将物不迁论、不真空论(都可以看作是般若系统内的)当作4论中基础性的文本,这些多少可以反映出结集者对般若理论的重视,因此这个次序的本子的结集时间很有可能是在盛行般若学说的时代,有可能是晋末宋初,也有可能是梁陈之际。 4相对而言,惠达肇论疏的编排次序细究起来的话应当是比较复杂的问题,这里作重点讨论。首先有必要就这个文献的1些相关问题作1个交代。相对于通行本,这部疏缺了宗本义1篇,这是很大1个不同,而且文首也没有慧达的肇论序。关于肇论序,前文已有述及,1般认为作者是陈朝小招提寺的慧达,这个慧达,有学者认为即是作疏的惠达,也有学者持反对意见。汤用彤先生认为此惠达可能是陈慧达之误,26又说“据现存日本续藏经中所谓之慧达肇论疏,4论次序与通行本不同,而且似阙宗本义。日本僧人称其为慧达所作,但不悉即小招提寺僧否。此为肇论疏之最古者,决在唐以前,甚可贵。”27吕澂先生的意见是认为此2者非同1人,主要的证据是在慧达的序中并没有提及自己有作过疏,唐时元康的肇论疏中也未提及有惠达的疏,而且在惠达疏中有“招提意”的说法28(两处),似非本人口气。石峻在其读慧达肇论疏述所见中亦有所考证,认为“原录作晋慧(惠)达,实误。盖晋并州竺慧达,本名刘萨阿者,年代较肇早,当不得作肇论疏也”。29我的看法是序和疏的作者不是1个人。补充1点说明,在惠达疏中并没有慧达的序文,如是1人所作似不当不收入疏中;如果说是1人所作,而在作疏时尚未作序,则因为序中也丝毫未提及疏,似乎较难说通。肇论疏的创作者应该为惠达,创作年代在唐之前是可以肯定的,汤用彤和石峻先生都有提出,主要证据是日人安澄中论疏记(801-806)已有称引,而疏中所引著作皆出自南北朝之前。30对这部肇论疏的作者和时代问题略作交代,我们可以讨论其对肇论篇目的安排次第了。上文已列,续藏经中惠达肇论疏对肇论诸文的安排次第为:以涅槃无名论、不真空论为上卷,般若无知论(与刘遗民的书信来往)、物不迁论为中卷,缺下卷。这样的次序安排很是奇怪,既非按作者的写作次第来,也不是传统意义上讲的按照肇论整体的逻辑次第来的。前两种次序都有其合理性,如此看来“唯慧达肇论疏最无理序,未知是否陈时肇论的次第即是如此。”31但是简单地作出这种判断似有不妥,事实上情况并非这么简单。据石峻先生的考证,这种编排次序与疏文本中自身所表达的次序又有不同,这就使问题变得很混乱。石峻的这个发现,证据有2:1是惠达肇论疏在解释物不迁论时说:上明佛果,此下2论明生死。因果相对,上则辨果,此则论因。有境智相对,上已明智,此复辨境。今此2论,先观俗入真,故不迁明俗,不真明真也。第2是在解释不真空论时说:若如两不释意,此亦并俗。何则,上明不迁,正就今昔以明不迁。今明不真之文,亦就俗法以明不真而上不迁论,正对执教之人明有诸法不动不迁,今明不就,直就万法以明即空之真。石峻据此判断,物不迁论当在不真空论之前,而在涅槃论之后。李明芳先生在其博士论文中对肇论疏特殊的次第安排的历史形成原因有过比较详尽的考证,对整个问题作出了比较圆满的解释。他认为肇论疏写作时所见肇论篇目次第为涅槃无名论-般若无知论(与刘遗民的书信来往)-物不迁论-不真空论,是与疏文自身叙述的次序相符的,32当时的疏也确实是按此次序来写的,只是因后人合卷而呈现现在续藏经中的2卷本形态。最终的结论是,惠达肇论疏原本可能为单篇论疏,经后3 人合集、合卷后始命名肇论疏,由此,要考虑肇论的篇目次第及编纂时代问题,慧达肇论疏可不列入考虑,而仅应以陈慧达肇论序为准。33李文考证肇论疏的次第纯粹是从文献学的角度出发的,从文献历史流传的过程复原文献原貌,有1定的道理,解决了石峻发现的疏的文本所暗示的次序与实际次序不同的矛盾,但是他得出的结论仍有漏洞和可以完善的地方。比如,认为疏原来为单篇论疏,这样疏文中所描述的各篇目之间的次序关系的文字如“上明佛果,此下2论明生死。因果相对,上则辨果,此则论因。”就无法解释了;又,虽然解释了肇论疏所见肇论次序到续藏经中肇论疏次序的嬗变过程,但是对原来的次序即涅槃无名论-般若无知论(与刘遗民的书信来往)-不真空论-物不迁论与通行本的次第的不同没有作出解释。而这也正是我们要结合哲学史、佛学思想来考察的问题。我的看法是,肇论疏对肇论篇目的排序问题,我们无法从篇目的创作时间顺序上解释,也难以从中分析出有清晰的逻辑思路的安排,所以从文献学角度的考察是必要的,但又不应仅仅从文献学的角度考虑,而应当结合各个文献产生时代的学术背景综合考虑,即从哲学史或者说思想史的角度去考虑。前文之所以要花比较大的篇幅来交代惠达肇论疏作者和写作的年代问题,主要是想要结合当时的思想发展来考虑疏文对肇论篇目次序的安排问题。前面讲到,在僧肇生活的年代,般若学说已经在中国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从佛法初传到东晋106国,经过支谶、罗什、道安、慧远、支愍度、支遁、竺叔兰、竺法汰等众多僧人的译经和讲经,般若学在中土大盛。到了道安的时代(312-385),“东西诸讲习,遂无不以般若为业。”刘宋昙济著6家7宗论,说明当时讨论般若的派别已经很多了。但是细细分析,其中另有值得注意的细节,生活在晋宋之际的道生的经历和思想多少可以反映出当时佛学发展已非般若1统天下的状况了,之后经历了刘宋、萧齐,在佛教史上出现了1个比较大的转变,即涅槃学说成为般若学说流行时代中的另1股思潮而异军突起。“南朝佛学自晋宋之际道生倡导涅槃学之后,涅槃学风行1时,般若学反而沉寂了下去,以此僧肇的涅槃无名论尤为时代所重,在这1思想指导下编纂的肇论,很自然就把无名论当作最重要而列为首篇了。梁代以后般若玄风复阐,3论之学又再次兴盛起来,在这种思想影响下重新按照原有的般若学系统重编了肇论。小招提寺僧慧达所见到的肇论就是这1重编了的本子。”34具体地讲,法显从印度求法归来是416年,当时带回大涅槃经的基本部分,418年译出,是为6卷本的大般泥洹经,这是涅槃类经的初传,此时道生在南方对涅槃学说已颇有研究,在未见410卷本涅槃经的状况下得出了1阐提也可成佛的结论,后北凉昙无谶于421年译出大本涅槃经证实了道生的说法,道生因其“孤明先发”遂被称为“涅槃圣”。刘宋时,两种涅槃经的译本合起来改订成“南本”,元嘉(424-452)时又有1些相关经籍译出,像如来藏经,楞伽经等,使得涅槃学说更为广传。大涅槃经圣行品中有这样的记录:“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稣,从生稣出熟稣,从熟稣出醍醐。”35这是用譬喻,讲的是众多佛经之间的体系,“佛亦如是。从佛出生102部经。从102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36宣扬涅槃是各经中的精粹,这多少影响到当时“判教”的倾向性。涅槃的地位变得很高,在建业是1个讲习的中心,庐山也形成1个系统,到梁代出现了涅槃经集解。在北方,自出现大涅槃经的译本后,涅槃学说也很受欢迎,僧渊、昙度、道登、昙准、僧妙、昙延等法师均有讲习,影响很大。当时在涅槃师说流行的同时,还有1些其他的师说,成实和毗昙是影响比较大的,特别是成实的风行,使3论甚至般若的势头大减,这对于破除般若初传时的统治地位,为其他学说,比如涅槃学说的发展提供空间是有1定好处的。梁慧皎高僧传中将涅槃无名论中开宗第1全文引用,这多少反映出当时人的想法,由此可见即使是到了梁时对于涅槃学说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好景不长。在南方到了陈代,“由于3论天台两家兼讲涅槃,影响日大,涅槃师说就此逐渐地衰微。”37而在北方,由于地论师是兼讲涅槃的,后来“地论师势力逐渐扩大,北方将涅槃的相形见绌,也就日趋0落了。”38这是从涅槃师自身的问题去分析其在梁陈之际衰落的原因的,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般若、3论的学说虽然1度湮没无闻,但是从来没有断绝。“齐梁2代,般若3论,亦有学者,然善者既少,仍不广行。此学之行,端赖摄山诸僧。摄山僧朗,始以3论命家。传其学于僧诠。僧诠传之兴皇法朗。兴皇法朗,在陈时大为时所重。弟子众多,其中隋之吉藏,遂使3论之学,重振于华夏。而齐周顒作3宗论,梁武帝讲般若,均与此学之兴有甚大之助力焉。”39般若学留下的星火到了梁代就有复兴的迹象了,这与当时的社会思想背景是分不开的。梁代有所谓的玄学的“复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篇中说:“自于梁世,兹风(玄风)复阐,庄老周易总谓3玄。武皇简文,躬自讲论实为盛美。”40可见,到了梁代玄风又起,到梁中后期,帝王的推崇更是推动了其发展。此股风潮到了陈就很显著了。查惠达肇论疏,其中提到玉篇,此书完成于梁武帝大同年间的534年,所以此疏的年代当在534年之后。当时玄风已经刮起,但是惠达可能仍是依据齐、梁间结集的涅槃系统的肇论作为其作疏的底本。而此种玄风之下,于佛学来讲,般若之学的兴起几乎是必然的,因为般若之学与玄学的关系很密切,这1点我们在分析般若初兴的原因时已有涉及。所以如果处于梁末陈初的惠达尚未用般若系统的肇论,那么到陈小招提寺僧慧达作序见的则必是般若系统的肇论了。另有1点不可忽视的是,涅槃、般若,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还是有其内在的1致性的。侯外庐先生在中国思想通史中就说过,般若学与涅槃学是相通的,涅槃经北本且明言涅槃源出般若(卷8、卷14)。41这种观点也是比较通行的。这1点应该是两股力量在短期内可以消长转换的内部动因。应该说,东晋南北朝之际的整个社会政治很混乱,政权更替,战乱频繁,给佛教以发展的空间;而佛教本身的发展也开始呈现出纷繁的趋势,从汉的佛法初传到各类经籍的大量译出,促使了佛学理论的完善和中国化,进而各大城市的伽蓝林立,各种教团的独立成型,可以说,整个中土的佛教发展已经初见规模。这个时期佛学发展无论是从地域还是理论本身都可以找到很多线索,般若和涅槃之间的消长只是其中之1,虽不足以展现全貌,但是在当时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以涅槃为首的肇论以及惠达的肇论疏这样注疏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说,我们在这可以作出1个假设,即惠达肇论疏所见的肇论就是出现在涅槃学说盛行的齐、梁之际,而惠达肇论疏本身则当作于梁末陈初42。但是当时“肇论”的提法尚未流行,而且涅槃盛行的时间并没有持续很长,所以其他同时的文献中没有什么记载,现在也没有与惠达肇论疏编排次序相同的疏本留下来。陈小招提寺慧达作肇论序的时候,所见的肇论的篇目编排次序已是与现在通行本相同的了,所以当时可能已经没有什么按涅槃系统编排的肇论流通了。至于肇论的最初的结集时间,有可能即齐、梁之际涅槃学说兴盛1时的时候;也有可能是在惠达疏出现之前的晋、宋时代就有与通行本肇论编排次序相同的本子,如果是这样的话,也就是说,到了梁代左右,就有两种不同编排次序的肇论同时流传,1种是般若系统的,1种是涅槃系统的,而涅槃系统的本子很可能随涅槃学说的衰落不久就佚失了。最后要交代1下的是,惠达疏文中有“招提意”云云,如果此“招提”是专指陈小招提寺僧慧达,则惠达疏的创作年代就将在陈之后了。对于这个问题,我以为,惠达可能并非特指陈小招提寺的慧达法师,虽然“当陈时名达之者。非止1人。故标其寺。以为別也。有本直云小招提撰。撰者撰集。非是制作。应言作。不应言撰也。直言小招提不言名者。江左敬法師。不呼其名。故但标其寺耳。”43但是元康又说:“爰及宋齐梁陈6代以來。佛教兴盛。伽蓝精舍接栋连甍。名字相参。往往而有。即如庄严寺。則有大庄严妙庄严。招提寺则有大招提小招提也。大招提是梁时造。小招提是晋时造。”44作序之慧达为陈时人,是时已有大小招提,所以惠达要用简称当用“小招提”而非“招提”,以别大小,且“招提”1词后大有泛指寺庙之意,所以惠达文中“招提意”的确切所指已难弄清,不应轻下论断。既非专指慧达,则疏出于序前的可能性就可成立了。结论探讨肇论篇目在历史上的不同编排次序,这本身是1个很小的问题,但是如果深究其中的原因,还是可以从中看出佛学发展的思想脉络的,所以也不失为1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历史上各种不同的编排次序中,慧皎在高僧传中的描述是依僧肇的写作的时间次序来的,这1点慧皎讲的很清楚,这个次序反映了东晋时期的中国的佛学发展状况,般若初盛,3论始兴,涅槃理论已传入中土但尚未得到完全重视;也反映了僧肇自身对佛学的认知和论证历程。而通行本肇论的篇目安排,自慧达的序以来历代都有这个系统的注疏,最为普遍。这个编排方法反映了结集者的佛学素养和其对僧肇理论体系的认识,可以说是按照逻辑来编排的,同时也反映了晋末南朝初期或者南朝后期般若理论最为兴盛的局面,所以才有这个以般若为核心构成的系统。日本续藏经中保存的所谓“晋惠达”的肇论疏当是肇论最早的疏本,也是疑问最多、最需考订的疏本,其创作年代当在南朝宋、齐左右涅槃学说1度兴盛的时段,最初的篇目次序当为涅槃无名论为上卷,般若无知论(与刘遗民的书信来往)为中卷,不真空论和物不迁论为下卷,这也是与疏文内容所显示的次序1致的,也反映了涅槃学说兴盛1时的状况;后经历代传抄特别是流传到日本后的传抄出现的卷帙的拆分、合并,导致现在的文本卷首卷尾题记混乱,次序也变为续藏经中的以涅槃无名论、不真空论为上卷,般若无知论(与刘遗民的书信来往)、物不迁论为中卷,缺下卷,因为原来的下卷内容已拆分并入上中2卷了。但是以涅槃为首编排的肇论或是其疏本现今只有惠达的本子了,这应该说与梁陈般若思潮的再兴不无关系。当然,本文还仅仅是从文献内部篇目编排次序的角度去考察文献在历史中的流变,这就需要挑选篇目次序不同的最具代表性的文献,至于其他更多的注疏本文就没有作过多的考察,但是仅此我们也可以在弄清1个文献的1些疑问的基础上进1步了解当时思想发展的状况。当然,这首先需要从大的思想背景下去考察文献,而不是单纯地从文字考据等方面孤立地考虑,这样可能才能使结论更为完善,而所做的工作也不至于沦为饾饤之学。参考文献:藏经及古籍:大涅槃经,北凉昙无谶,大正藏第11卷。肇论,后秦僧肇,大正藏第45卷。肇论疏,唐元康,大正藏第45卷。肇论新疏,元文才,大正藏第45卷。高僧传,梁慧皎,大正藏第50卷。弘明集,梁僧祐,大正藏第52卷。出3藏记集,梁僧祐,大正藏第55卷。肇论疏科,宋遵式,续藏经第96册。夹科肇论序注,宋晓月,续藏经第96册。注肇论疏,宋遵式,续藏经第96册。肇论新疏游刃,宋文才,续藏经第96册。肇论略注,明德清,续藏经第96册。肇论疏,晋惠达,续藏经第150册。颜氏家训,北齐颜之推,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12月第1版。书籍: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