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冷藏链研究现状及分析.doc_第1页
管理论文冷藏链研究现状及分析.doc_第2页
管理论文冷藏链研究现状及分析.doc_第3页
管理论文冷藏链研究现状及分析.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冷藏链研究现状及分析 冷藏链研究现状及分析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冷藏链研究现状及分析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冷藏链研究现状及分析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近年来市场对于冷藏冷冻食品的需求量大大上升,为了保障此类食品的食用价值及食用安全性,冷藏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从冷藏链的概念出发,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冷藏链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并加以分析,就冷藏链配送系统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展望。关键词:冷藏链;tti;货架期;配送;vrp中图分类号:f2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100(2008)10-0082-05abstruct: since the market of frozen food is expanding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on cold chain has now become a focus issue in the logistics field. in this paper, we tried to overview and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es in the field of cold chain, based on which we also made an outlook of the future of cold chain distribution system.key words: cold chain;tti;shelf life;distribution;vrp0引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2005年,卫生部共收到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报告256起,中毒9 021人,死亡235人。2005年各地上报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中毒人数最多,占总数的43.0%,主要是由于食用了受细菌污染的食品而引起1。易腐、生鲜食品要在低温环境下才能保证质量、减少损耗,这就要求我们从生产地到最终消费者整个过程中都要对温度进行严格监控,遵守“不高于原则”(the never warmer than rule)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各个环节的温度都不高于设定的温度2。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是由不同的部门甚至公司完成的,为了使得整个过程的各阶段的温度始终处于控制范围,实现各环节低温环境的无缝对接,冷藏链的概念由此而生。1冷藏链研究现状1.1国外冷藏链研究现状冷藏链(cold chain)最早是由美国人阿尔贝特巴尔里尔(albert barrier)和英国人j.a.莱迪齐(j.a.ruddich)于1894年先后提出来的。但是,直到20世纪40年代,冷藏链才得以足够重视和迅速发展。1943年世界食品物流组织成立,主要目的是改善食品及其它货物在保存、配送过程中的冷藏技术、人才培训、信息沟通等。应该说国外食品冷链物流是随着食品安全理论和供应链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1959年美国皮尔斯柏利公司与美国航空和航天局联合开发航天食品时形成了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即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体系,是一种科学、简便、实用的预防性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体系,现被世界各国所采用3。随着供应链理论的发展,den ouden、zuurbier等学者于1996年首次提出了食品供应链(food supply chain)概念,并认为食品供应链管理是农产品和食品生产、销售等组织,为了降低食品和农产品物流成本、提高质量、提高食品安全和物流服务水平,而实施的一种一体化运作模式4。从政府宏观调控角度看,丹麦学者eva roth、harald rosenthal(2006)详细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向欧盟出口鱼类的整个冷藏链中,政府监控部门应处于整个链条的什么位置才能取能最佳效果,并给出了四种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5。加拿大学者simon jol、alex kassianenko(2007)提出冷藏链还应包括加拿大卡车联盟(cta)、加拿大独立零售商协会(cfig)和加拿大零售商配送中心协调委员会(ccgd)等联盟组织。他们认为只有在此类有政府引导背景的组织加入时,才能保证以haccp为基础的冷藏链可以从生产到最终消费者的各环节上没有弱点,从而使整个冷藏链一体化运行顺畅6。1.2国内冷藏链研究现状相对于国外发展较为成熟的食品冷链物流,目前国内对食品冷链物流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和标准,因此文献中出现了很多近似的称谓,比如(冷藏)食品物流、(食品)冷链物流、(食品)冷藏物流、冷藏链和保鲜链,或者简称为冷链。比较有代表的研究学者有:谢如鹤(1998)对冷藏链和保鲜链都有所研究,认为冷藏链是在低温下产、供、运、销易腐食品的系统。保鲜链不但要求低温条件,还要最大限度的保持其鲜活特性7。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已经于2001年就提出了低温条件下的食品冷链物流网络论,术语中称冷链(cold chain)是为保持新鲜食品及冷冻食品等的品质,使其在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配有专门设备的物流网络,并定义了温度保持在010范围内的仓库区域为冷藏区,温度保持在0以下的仓库区域为冷冻区,但业界各位学者对于冷藏链内涵的研究仍在继续。刘北林(2004)提出食品冷藏链(cold chain)是指易腐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直至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8。这种定义被广为接受,被称为低温条件下的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工程论。而韩宇红(2006)在认为该项“系统工程”是“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9,从供应链角度研究我国冷链物流。根据冷藏链中食品贮藏温度的不同,将食品冷藏链分为冷却食品的冷藏链(015)、冰鲜冰温冷藏链(以下至各自冻结点的范围内)、冻结食品冷藏链(-18)及超低温冷藏链(-45以下)等。该种分类方法主要是针对食品而言,在现实生活中,国外冷藏链中的易腐物品也包括了需要低温运输的医药类。本文所讨论的冷藏链仅限于食品范围。2冷藏链研究主要方向2.1冷藏链基础理论从研究的内容上来看,目前国内外对于冷藏链食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整个链条上温度的监控,冷藏链配送方案的设置以及针对易腐、生鲜食品的配送中心选址问题上。对于整个冷藏链的温度控制,许多学者提出冷藏链的低温运输技术和设备是关键。我国已经认识到了冷链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并早于1998年将低温运输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列为“九五”国家科技攻关的重要课题之一10。从原料的准备过程开始、预冷、速冻、冷藏、流通、配送、直至食品到达最终消费者,不同的冷藏设备应用于不同环节以达到全程温度控制的目的,具体技术设备如图1所示。但是冷藏链在食物运输过程中会因为很多客观因素而中断,影响商品的最终品质。k.likar、m.jevsnik(2006)对斯洛文尼亚首都的17家销售终端就散装禽肉、散装腊肠、黄油、鲜蛋等8种易腐、生鲜食品进行了调查,目的是为了研究在这些食品的运输过程中,冷藏链的运行情况如何11。该研究将17家终端按照规定面积分为三组:传统型食杂店(约12m2),自选型商店(约40m2)和超级市场(约1 000m2)。通过现场考察销售终端是否正确按照产品说明储藏放置食物,测量对比食品实际的品质保有期和标签标注的货架期,并通过一对一问卷随机调查顾客对于冷鲜食品品质的敏感度,发现大部分终端销售点的收货区温度不能达到冷藏链的要求,整个链条在此最容易中断,而温度的波动会比较大的影响食品的品质(含菌量上升);在卖场,销售人员更关心的是突出卖点,而不是商品的放置条件。虽然生鲜食品放在冷柜中出售,但是冷柜上方照明灯的热量直接散发在食品上,加速了食品的变质。顾客在选择此类食品的时候对于品质并不敏感,他们绝大部分仅仅察看商品标签上标注的货架期,埋下了食品安全问题的隐患。为了更有效地监控易腐、生鲜食品的实际运输储藏温度,保证食品质量,顾客需要比标注货架期更精准的方式获得食品品质信息。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