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集群行为演化机制及其调控策略的研究综述.doc_第1页
浅谈网络集群行为演化机制及其调控策略的研究综述.doc_第2页
浅谈网络集群行为演化机制及其调控策略的研究综述.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浅谈网络集群行为演化机制及其调控策略的研究综述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论文摘要 集群行为事件更容易在网络环境下发生,已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在信息社会中面临的社会公共安全问题。本文使用文献研究法,分析了国内外网络环境下个体行为、集群行为以及集群行为调控策略三个方面研究进展和成果,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该研究领域未来的三个研究趋势:网络环境下个体价值判断与信息决策的效应机制、网络集群行为的动力机制与演化机理以及网络集群行为的调控策略与矫治方法,根据研究的内容剖析了该领域一般采用研究路径及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成果能丰富当前网络集群行为的理论研究,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内容框架和研究思路。论文关键词 网络环境 集群行为 演化机制 调控策略一、引言在当今信息社会中,网络形塑了一个全新的社会行为场域,并因此导致各种全新社会行为的产生。多项研究发现,集群行为事件更容易在网络环境下发生,如周森锋事件、魔兽铜须门事件和海艺“辱师门”事件等。事实已证明,网络群体事件对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如何调控网络集群行为事件就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在信息社会中面临的社会公共安全问题。尤其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特定阶段下,我国网民的群体特征决定了网络集群行为事件更容易爆发。国内外一系列教训的深刻启示是,网络集群行为事件的有效调控不仅需要相关的政策与预案体系,而且迫切需要掌握网络环境下集群行为形成与演化的内在规律。自2007年以来,我国上演的数十起“人肉搜索”和“网络追杀令”事件往往起始于网络空间中个体的正义行为,经过短暂时间的累积,却能引起无数网民的广泛关注和网络聚集,并形成汹汹民意与公共舆论压力,有的演变为一场正义的华庭盛宴,有的却演变为一起聚沙成山的网络骚乱。一方面,2012年我国网民的数量达到5.13亿,越来越多的网民倾向于通过互联网参与社会监督、促进社会公平,因此在互联网空间中我国将会产生更多的网络集群行为事件;另一方面,我国网络公共危机安全研究起步较晚,大都从定性角度研究体系与机制构建,较少涉及网络群体事件中个体与群体的心理机制和演化机理,限制了研究成果的适用性,严重制约着政府公共安全管理部门调控网络集群事件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研究网络集群行为的演化机制及其调控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本文从网络环境下的个体行为、集群行为以及集群行为的调控策略三个方面,介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的进展与成果。首先,网络环境下个体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网络空间特征。吉登斯(2005)强调,网络空间中的时间与空间无限伸延,导致社会生活被不断重组,使人们越来越多的日常活动和工作可以在网上完成。国内学者(王卫东,2003;蔡佩,2005等)揭示了网络空间具有去中心性、平等参与性、匿名、快速复制与传递和去情境化等特征。(2)网络环境下个体行为的模式与特征。国内外学界(wellman,2003;黄少华,2006;)总结出 10种网络空间行为模式:网络交往行为、网络游戏行为、网络浏览行为、网络书写行为、虚拟社区行为、网络集群行为、博客行为、网络沉溺行为、角色扮演行为和虚拟性爱行为等。学者(冯鹏志,2001;屠忠俊,2002)认为网络环境下个体行为具有个性化、自由性、虚拟性、从众性、交互性和快速性等特征。尼葛洛庞帝(1996)和魏晨(2001)则强调,在网络空间中社会结构对于个人行为的制约被彻底消解,网络行为成为一种不受现实社会规则和结构制约的虚拟行为。(3)网络环境下个体的价值判断与行为决策。在网络空间中,个体行为的价值与情感判断受到其他网友的濡染,产生从众心理行为,存在有限理性特征。 kahneman和tversky(2002)通过修正期望效用理论提出了前景理论,认为个体在价值判断和行为决策过程中存在三种效应机制:确定性效应、孤立性效应和反射效应。前景理论中的三种效应机制准确描述了个体在不确定条件下的经济行为决策的过程与结果。其次,网络集群行为方面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1)网络集群行为的涵义及特征。周湘艳等人(2008)认为,网络集群行为是指数量众多的网民在非预期的特定阶段为达到共同诉求而通过网络集中参与的网络事件。集群行为具有自发性、无组织性和不可预期性。网络集群行为除具备一般集群行为事件的特性,也具有自身特殊的性质,包括:参与人数多但全身心投入者少,群体结构和行为特征带有网民群体特征的印迹,不可控性增大并容易引发新的社会危机。(2)网络集群行为发生的条件。尼尔·斯梅尔塞(1962)指出集群行为的发生有六个必要且充分条件:环境条件、结构性紧张、普遍情绪的产生和共同信念的形成、诱发因素、参与者的行动动员、社会控制。郑欣(2000)和沈晖(2009)等学者认为,网络集群行为发生需要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社会环境要素,包括社会利益冲突、道德失范、信仰危机等因素;二是网络信息要素,包括网络话语控制、信息冲击、网络监管等因素;三是心理行为要素,是指行为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因素,包括从众、暗示、感染、模仿、激动等因素。(3)网络集群行为发生的机理。网络集群行为的发生是信息刺激(外因)和网民认知(内因)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学者(史宇鹏,2001;沈晖,2009)认为,从时序上来看,网络集群行为的发生过程包含四个阶段:信息的制造与控制、网民信息认知产生偏差、唤起网民共同情境和暴力倾向逐级攀升,其中阶段三和阶段四存在互为因果和互相促进的关系。最后,网络环境下集群行为的有序管理研究深入开展。网络集群行为事件的调控从两个方面展开:(1)加强网络立法和监督,规范网民的网络言论。针对网络集群行为发生的外因,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干预信息制作和信息传播,发挥价值舆论的正向引导,规范网民的网络集群行为。(2)开展网民的认知-行为矫正。认知因素是网络个体行为演变成网络集群行为乃至带有暴力倾向网络集群行为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要改变网民的三种认知:对信息的认知、对情绪的认知和对行动的认知。社会管理工作者在介入和干预网民的偏差行为时,需针对这三种认知采取对应的矫治策略。综上所述,网络空间中的个体行为研究厘清了网络环境下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