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兴蒙乡蒙古族妇女服饰发展态势分析.pdf_第1页
云南兴蒙乡蒙古族妇女服饰发展态势分析.pdf_第2页
云南兴蒙乡蒙古族妇女服饰发展态势分析.pdf_第3页
云南兴蒙乡蒙古族妇女服饰发展态势分析.pdf_第4页
云南兴蒙乡蒙古族妇女服饰发展态势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民俗研究 ? 云南兴蒙乡蒙古族妇女服饰发展态势分析 常 雯 婕 ( 玉溪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 云南 玉溪 653100) 关键词 兴蒙乡; 蒙古族; 民族服饰; 发展态势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 世界多元文化共同发展和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时代, 各种外来思想、 价值观、 道德理念等文化元素的进入, 各民族文化在不断的交流融合中, 兴蒙乡蒙古族妇女服饰 也呈现出新的演变态势, 主要是日益处于边缘化地位, 因此, 我们更多地关注民族文化的生存与 发展问题。 作者简介 常雯婕, 硕士, 讲师, 主要从事民俗与民族服饰研究。 中图分类号 k892. 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9506( 2011)05- 0029- 06 兴蒙乡位于云南玉溪市通海县杞麓湖西, 是云南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乡, 距省会昆明 129 公里, 距玉 溪 39 公里, 距通海县城 11 公里, 交通便捷。辖区面积 4. 77 平方公里, 有 5 个自然村, 6 个村民小组, 总人 口 5 665 人, 其中蒙古族 5 441人, 占总人口的 96 % ; 耕地面积 3 335 亩, 人均耕地0. 59 亩?。境内地势平 坦, 依山傍水, 土地肥沃。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餐饮业, 是典型的农业乡。兴蒙乡蒙古族是 1253 年忽 必烈率大军平定云南大理国后, 镇守曲陀关而落籍通海的蒙古族后裔。750 余年来, 生活在通海兴蒙乡的 蒙古族, 由骑马弯弓变为撑船荡浆, 由逐水草而居的牧民变为下海捕鱼的渔民, 再到今天屯垦农作的农民 或商人。独特的民族语言、 民族服饰和生活习惯, 是兴蒙乡蒙古族的主要外在特征。其妇女服饰既承袭了 北方蒙古族的服饰特点, 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有所发展变化, 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 不同于其它民族、 自 成一体的民族服饰, 仅在当地蒙古族妇女中穿着。可以说, 在长期的社会变迁中, 兴蒙乡蒙古族人民在与 各民族的融合与交流中,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其服饰具有独特的风韵, 文化底蕴较为丰厚。 一、 兴蒙乡蒙古族妇女服饰现象特征 如果说服饰是一个民族最为显著和直接的外在标志, 那么, 无论一个民族怎样迁徙变迁, 其主流特征 总会在某种形式下得到延续或变化发展。云南兴蒙乡蒙古族也一样, 作为蒙古族, 其服饰文化就延续了这 种主流特征, 并在迁徙变迁过程中变化发展。根据笔者查阅相关资料显示, 传统的蒙古族服饰为长袍, 一 年四季男女老幼都穿, 称为? 蒙古袍?, 春秋穿的是夹袍, 夏季穿单袍, 冬季穿棉袍或是皮袍。男性蒙古袍比 29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第 27 卷)2011 年第 5 期? journal of yuxi normal university vol. 27 no. 5 may.2011 ?通海县兴蒙乡政府 2009 年统计数据。 较宽大, 以显示男子奔放豪迈的英雄气概。而女性蒙古袍则较为紧身, 为了更好的显示女子苗条的身材。 蒙古袍一般比较宽大, 手袖长、 细, 而高领、 右衽则是蒙古袍的显著特征。兴蒙乡蒙古族虽然早已远离了北 方草原的游牧生活, 至今已在云南彝族文化圈生活了 750 年, 但是这种主流特征却得到了较好的保留与延 续。而最能表现其特征的, 主要就是妇女服饰。 具体的说, 现在妇女服饰主要以年龄为阶段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发展状况, 并且在日益交织、 发展变化。 青壮年妇女穿着基本汉化、 西化, 而 50 岁以上的妇女则更多的穿着本民族的服饰。其中最有特色的要数 头饰和上装, 兴蒙乡蒙古族妇女的头饰根据年龄、 身份等变化分为 5 种。第一种, 妇女在青少年时期会戴 一顶黑色的? 凤冠帽?, 将头发梳成两根辫子并将辫尾用红线扎紧, 两根辫子分别从后脑勺沿着帽边绕到额 头正上方并交叉固定在凤冠帽上, 辫尾的发丝顺着脸部两侧自然垂下, 像两只角, 再在帽尾系两朵红丝线 扎成的红樱, 称为? 喜毕?( 音译, 也有的译为? 新苾?) 。第二种, 结婚以后的少妇不再戴? 凤冠帽?, 改用一块 长约 1. 6 米的黑布折成 5 厘米宽的包头巾围在头上, 称为? 聪兀丝?( 音译, 也有的译为? 撮务施?、 ? 聪兀 思?) , 发辫绕在? 聪兀丝?外, 发辫后依然可以系? 喜毕?。第三种, 生过小孩后的妇女, 头发全部盘绕到头 顶, 用黑色包头巾包严头发, 头发不能露在外面, 也不能再系? 喜毕?。第四种, 青壮年妇女在劳动的时候, 为了遮太阳、 避风雨, 常常将一块长约 1. 6 米的黑色围腰布折成约 10 厘米宽的布带围绕在聪兀丝上。第 五种, 中老年妇女在劳动的时候把围腰布顶在头上, 再用围腰带绕在头顶, 有的是在聪兀丝上带一顶白色 的布制凉帽或草帽遮蔽阳光。 兴蒙乡蒙古族妇女的上装由三件组成一套, 三件衣服颜色不同, 长短相间, 称为? 三叠水?( 也称? 三件 衬?或? 三滴水?) 。第一件是贴身衬衣, 颜色有白、 杏黄、 浅蓝、 玫红等, 冬季采用较厚的面料缝制, 夏季则采 用薄、 透的面料。第一件衬衣是高领, 衣服长至臀部, 袖长至手腕, 领口和袖口均镶( 绣) 有以桃红色为主色 的花边图案, 图案的样式有锁边花边、 鱼网式花边、 狗牙花边、 龙鳞花边、 行节花边等。第二件衣服穿在中 间, 称为内衣, 是圆领面襟长袍, 颜色多为大红、 天蓝、 绿色等, 面料多采用京绒、 丝绒, 夏天则采用较薄的面 料制作。第二件衣服的衣长、 袖长与第一件衣服相同, 袖口内部镶有宽 12 厘米左右的龙鳞花边图案, 颜色 多为天蓝、 黄色、 桃红、 粉绿、 黑色等, 穿衣服的时候将第二件衣服的衣袖向上反卷至肘关节, 露出内部的花 边图案, 恰好与第一件衬衣袖口的花边图案相衔接。反卷起的袖口除了美观之外, 还兼有口袋的功能, 可 以在外出的时候装钱。据白阁村专门做本民族服装的奎云仙介绍: ? 有一年上北京, ( 我们) 就在衣袖里装 了几千块钱, 玩了一圈回来, 一点问题也没有, 安全得很。 ? ? 第二件衣服的面襟胸部右边镶有一道弓形带 状弯尖图案。第三件是衣长及腰, 无领无袖的对襟式夹布坎肩( 兴蒙乡妇女称之为? 小褂?) , 小褂的面子颜 色有天蓝、 白、 浅黄、 青、 黑等, 里子一般是蓝色、 白色等颜色, 小褂正反两面都能穿。夏天则是单层的, 颜色 与冬天夹衣面子的颜色一致。第三件小褂在穿着时, 只扣领口处第一颗纽扣。? 三叠水?领口和袖口的花 边在刺绣的时候都要加入金线亮片装饰, 显得十分华丽。 兴蒙乡蒙古族妇女下装多穿西裤, 裤子的颜色通常是黑、 青、 白、 蓝等颜色。腰间扎一条宽约 10 厘米 的布腰带, 腰带两端各绣有长约 20 厘米、 宽约 10 厘米的花边图案, 花边图案的颜色仍然以桃红色为主, 有 金线亮片装饰。腰带图案的样式有锁边花边、 鱼网式花边、 狗牙花边、 龙鳞花边等。腰带图案除了与第一 件贴身衬衣袖口的图案基本一致外, 还与上衣? 三叠水?的领口、 袖口图案一致。腰带两端均系有 10 余朵 用毛线或是丝绒线编扎的红樱, 红樱的颜色有大红、 桃红、 黄色、 绿色、 白色等。腰带扎在腰间时, 两端的花 边图案和红樱从第二件内衣衣角下坠至臀部, 更加使整套服饰层次分明, 色彩艳丽。兴蒙乡蒙古族妇女日 30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奎云仙, 通海县兴蒙乡蒙古族民族服装制作人, 蒙古族, 45 岁。采访时间、 地点: 2010 年6 月 11 日, 通海县兴蒙乡, 白阁村, 奎云仙 的家。 常穿的鞋子与汉族一样, 劳动时穿布鞋, 早晚及休闲时穿高跟鞋、 凉鞋、 皮鞋等。 由现今兴蒙乡蒙古族妇女的服饰中, 我们可以看出: 兴蒙乡蒙古族妇女服饰承袭了北方蒙古族传统服 饰的典型形态特点。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 对外交流的增加, 经济全球化、 世界多元文化共同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深 入发展, 各种外来思想、 价值观、 道德理念等文化元素的进入, 各民族文化在不断的交流融合中, 呈现 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这种交流融合, 带来了兴蒙乡蒙古族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但是, 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种交流融合的另一面, 即: 民族传统文化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种冲击对 云南的土著文化尤其明显, 兴蒙乡蒙古族服饰就属于这种情况。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无论是人们的 日常着装, 还是红白喜事、 节日庆典的盛装, 最突出的现象就是城市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而且越来越 强烈, 而城市化的特点就是西化的倾向。因此, 现在兴蒙乡蒙古族服饰的发展正在越来越趋向于城 市化和西化的发展态势。这样, 在外来文化冲击下的大环境中, 蒙古族的审美心理也在产生着变异, 有的传统规范动摇了, 民族自身渴望变革的要求日益明显。如妇女服饰中的面料已经由各种乔其 纱、 缎条绢、 光泽型面料替代了过去的棉布、 土布。现在的年轻妇女中穿蒙古族传统服装的人越来越 少, 在日常生活中, 更多的年轻人选择了方便实用的 t 恤衫和牛仔裤, 节日庆典则多选用西式服装。 总起来看, 这种发展趋势主要呈现多元化特点: 二、 现代多元文化的影响与民族服饰传承的式微 现代服装设计的一大宗旨是实用, 因此今天的服装多以宽松、 自然、 实用为美。现在流行的牛仔装、 休 闲服、 棉麻服装等都具有穿着随意、 舒适自然等特点, 既实用又美观大方, 服装的实用性在审美构成中占据 了相当大的比重。众多的民族服饰也向着简练便捷的形制发展, 如苗族、 白族、 哈尼族、 彝族妇女在日常生 活中已经很少穿繁杂的民族盛装, 经常就是穿一件短上衣、 一条筒裙, 脚穿凉鞋或是赤足。和其他少数民 族一样, 兴蒙乡蒙古族青年女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穿着也是汉族或是西式服饰, 与周围生活的汉族、 回 族、 彝族装束无异。笔者在兴蒙乡白阁村走访的时候观察到, 穿着兴蒙乡蒙古族服装的大多是年纪在 50 岁以上的老人, 即使是中年妇女, 在劳动的时候也更喜欢穿汉族的服装。而且, 令笔者困惑的是, 该乡一户 专门缝制蒙古族民族服装的女店主穿的也是一件 t 恤和长裤, 女店主奎云仙告诉笔者: ? 做活计的时候穿 汉族的服装方便一些。 ? ? 根据笔者调查, 现今兴蒙乡蒙古族年轻妇女穿戴本民族服饰的机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参加? 那达 慕?大会或是? 忆祖节?、 ? 鲁班节?等重大节庆活动或重要的文化活动; 结婚时穿, 参加婚礼的宾客却是可穿 可不穿; 有尊贵的客人来时, 穿本民族服装献哈达, 用餐时唱兴蒙乡蒙古族祝酒歌? 三杯杯?。除此之外, 绝 大部分时间都是穿较为简便的汉族服装。目前较为流行的韩版、 瑞丽风格服饰、 牛仔服、 板鞋、 旅游鞋等, 在兴蒙乡蒙古族青年妇女的身上都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充分体现了服装的实用性已成为兴蒙乡蒙古族妇 女选择服装时的首要因素。而且, 笔者感受到, 目前兴蒙乡蒙古族民族服饰传承的式微还在于: 传统民族 服装的价格过高。这是直接影响人们日常穿用蒙古族服饰的重要因素。本来, 随着近 20 年来民族认同感 的日益强烈, 人们日常穿戴蒙古族服饰的现象会越来越普遍。但是, 实际情况却很复杂。一方面, 民族认 同感的日益强烈促使人们越来越热爱自己本民族的文化, 如在更多的时间和场合穿着蒙古族服饰; 另一方 31 常雯婕: 云南兴蒙乡蒙古族妇女服饰发展态势分析 ?奎云仙, 通海县兴蒙乡蒙古族民族服装制作人, 蒙古族, 45 岁。采访时间、 地点: 2010 年6 月 11 日, 通海县兴蒙乡, 白阁村, 奎云仙 的家。 面, 现代社会或现代生活的多元化, 特别简便实用、 甚至快节奏, 使得人们更多地接受外来的东西, 例如穿 着城市化、 西化的服装。然而, 从近年来的情况看, 蒙古族民族服装的价位过高确实影响了人们对本民族 服饰的穿用程度。对此, 上述那位专门缝制蒙古族民族服装的店主奎云仙告诉笔者, 制作一套普通的兴蒙 乡蒙古族民族服装的费用是 300 元左右, 小褂上的银圆扣和银花牌是银色的金属或是镀银。如果是结婚 或有钱人家制作的服装, 要将小褂上的银色圆扣和银色花牌更换为纯银质地, 一套服装的价格就要根据银 的时价涨到 900 元 1 000 元不等, 如果还要将服装的面料更换为更好一些的用料, 则价格还要更贵。兴 蒙乡近年经济总收入虽然呈上涨趋势( 资料显示, 2009 年兴蒙乡经济总收入 13 807 万元, 人均收入 4 146 元, 比2008 年人均 3 965元增收 199 元?) , 但与周围的汉族、 回族相比, 人均收入还存在一定差距, 购买一 套本民族普通服装需要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年人均收入的 1/ 13, 购买一套纯银扣子的服装, 则需要年人均 收入的 1/ 4。显然, 这是很多兴蒙乡蒙古族普通家庭难以承受的。而现在市面上的汉族服装, 高中低档价 位齐全, 选择余地大。笔者在兴蒙乡农贸市场中看到, 售卖服装的摊位上几乎全都在出售汉族服装的, 每 件衣服( 或裤子) 价格从 10 元到 100 元不等, 各种面料、 款式、 颜色均有。从经济收入上看, 这些服装的价 位比较符合兴蒙乡蒙古族普通农民家庭的经济收入情况。 而且, 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 尤其是网络、 电子信息的快捷传播, 使地球 越变越小, 至少在文化方面, 民族与民族之间, 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差异正在变得越来越小。外来多元 文化正在冲击着兴蒙乡蒙古族原有的文化, 抑或是二者正在碰撞、 实现某种交流与融合。但是, 目前出现 的特征却是: 单一的汉化、 城市化与西化的趋向越来越明显。笔者实地的调查就印证了这一点: 如通海县 傣族居住分散, 长期与彝族、 汉族杂居, 各民族的文化习俗不断交融, 本民族的一些基本特征如服饰、 语言、 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已经消失。就兴蒙乡而言, 蒙古族的一些传统服饰形制的理念和意蕴有可能成为时尚 元素融入国际服饰潮流中。而有些传统的服饰工艺, 尤其是民间手工艺则不可避免地面临衰落的命运。 例如, 妇女服饰中较为重要的绣花鞋已经随着制作绣花鞋的手工艺人的去世而逐渐消失。在节庆活动中, 妇女所穿的鞋子都以皮鞋为主。因此, 在多元化背景影响下, 兴蒙乡蒙古族服饰式微的倾向越来越突出, 如果继续照此发展下去, 势必造成其部分服饰文化特征传承的中断。 当然在历史上, 兴蒙乡蒙古族本来是一个外来民族, 经过 750 多年的发展, 他们早已是一个地地道道 的土著民族。因此, 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方面, 兴蒙乡蒙古族有着其独到的地方。他们对待不同的文化, 总是善于学习不同之处, 吸取其他民族的文化因子来丰富自己, 发展自己的文化, 真正做到了? 和而不同?。 实际上, 就服装来说, 兴蒙乡几百年来, 蒙古族妇女服饰既有明显的外来文化的特点, 又保持其自身的主流 文化。但是, 现在面临的问题是: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 越来越趋于式微的民族传统文化、 或者如本文所讨 论的民族服饰如何得到保护与传承。毕竟, 同样面对日益强烈的民族认同、 民族大家庭的重新回归, 民族 传统文化是其回归与认同的精神基础, 而民族服饰, 则至少是其回归与认同的某种形式的一种依托。 三、 多元认同、 重视回归与民族服饰的新变化 民族认同是以自我认同为基础的, 与该民族的历史记忆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它是一个群体在共同 的历史归属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归属意识。费孝通把? 民族认同?的发生看作是一种? 人己之别?形成的 过程。梁启超则将它看作是与异族相接触时? 对他而自觉为我?的过程。对此, 蔡元培讲得更为具体: ? 凡 32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通海蒙古族乡政府 2009 年统计数据。 种族之别, 一曰血液, 二曰风习。 ? ?柳亚子也说: ? 凡是血裔、 风俗、 言语同的, 是同民族。血裔、 风俗、 言语 不同的, 就是不同民族。 ?在原始先民及宗教社会中, 血缘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 当代兴蒙乡蒙古 族说自己是蒙古族的时候, 他们首先强调的也是一种血缘认同感。如保存于兴蒙乡三圣宫的?敕授宣慰司 总管始祖公讳阿喇帖木耳蒙古右旃墓志?中有: ? 吾家籍原蒙古, 随大元入中国?的记载。兴蒙乡后山墓地 中的?明、 清故赵氏门中历代先远昭穆考妣神主之墓志?中也有记载: ? 吾家系蒙古籍, 自蒙古入滇。 ?现存于 兴蒙乡三圣宫的?下村以垂永久碑?中也有描述: ? 盖闻本村原籍蒙古, 自元时随旃元帅往任滇南, 镇守曲陀 关, 流落河西东门外土住。 ?这些碑刻记载能清楚的看出兴蒙乡蒙古族的血缘认同感。 这里, 我们能明显看到: 兴蒙乡蒙古族的文化变迁明显的带有某种被迫性。当元朝灭亡后, 蒙古士卒 无法回到北方草原, 只能在当地定居, 为了生存与发展, 他们跳下马背, 撒起渔网, 操起耕犁, 由传统的游牧 民族变为渔猎民族, 再变为南方农耕民族, 在自然生态环境中依次进行了渔猎经济文化和农耕经济文化的 转变。由于朝代更迭及交通、 信息落后等条件的制约, 兴蒙乡蒙古族与北方蒙古族的交流逐渐减少, 甚至 中断。但是, 他们始终保持着蒙古族的族称, 穿戴蒙古族服装, 用蒙古语言进行交流, 始终保有一腔对故乡 人民的怀念之情和无法更换的民族自我意识, 虽然语言、 服饰及头饰受其他文化的影响早就在发生变化。 或者仅就服饰而言, 虽然在服饰的形制、 颜色及刺绣纹样上有所改变, 但至今仍保留了高领、 右衽、 尚青的 民族传统样式。 近 20 年来, 兴蒙乡蒙古族重视回归, 其民族意识日益升华。随着与北方蒙古族的交流日益加深, 他们 在认同自己是? 蒙古人?的同时, 也认同周围的环境带给他们的客观改变。所以, 他们一方面对传统发扬光 大, 另一方面又接受认同与创新。二者沿着各自的认同轨迹运行, 而这个过程也是他们自由选择的过程。 所以, 形成了与北方蒙古人? 合而不同?的文化圈, 过着另一种图景的蒙古人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 在 多元文化认同、 特别是国家政策的保护下, 兴蒙乡蒙古族的经济社会得到了健康而快速的发展。由此, 其 文化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表现在服饰上, 一方面是具有蒙古族传统特征的服饰样式的回归, 尽管兴蒙乡 的蒙古族早已远离了马背; 一些早已消失的服饰样式也被发掘、 或者被重新整理、 推出, 人们在自己民族的 节日盛典时穿在身上, 展现其民族自豪感; 一些保持了蒙古族服饰传统的主要特征, 又吸收、 融合了其他民 族文化特征的服饰也大量出现。另一方面, 却又是牛仔装、 t 恤、 西式服装、 休闲服大量流行, 表现出富裕 起来的兴蒙乡蒙古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可以说, 蒙古装、 现代服饰并行不悖。这是当下兴蒙乡蒙古族妇女 服饰呈现出的新变化。 总之, 现在兴蒙乡蒙古族服饰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但是在这种变化面前, 我们却深深感到: 外 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矛盾, 现代人的物质精神文化需要的不断改善、 传统文化的保持与传承的矛盾, 或者 说是民族文化与西化的矛盾。进一步说: 是建设现代国家与如何解决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持与传承的矛盾。 这些问题的解决, 还需要我们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四、 结? 语 全球化的 21 世纪是一个开放的、 多元化的新世纪。它给人类方方面面带来深刻的影响, 乃至改变人 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当然, 作为问题的另一面( 具体到本文的研究对象) , 我们更应该看到, 全球化 33 常雯婕: 云南兴蒙乡蒙古族妇女服饰发展态势分析 ? ? ? 蔡元培. 释仇满( 1903 年) m / / 蔡元培选集. 中华书局, 1959: 2. 柳亚子. 民权主义! 民族主义! m . 复报, 1907, ( 9) . 宏英. 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研究? 以云南蒙古人的历史记忆为中心 d . 呼和浩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 对民族文化及其载体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使之越来越处于边缘化地位, 兴蒙乡蒙古族本土的服饰文化 即如此。由此, 也促使我们更多地关注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虽然, 全球化也可能促成传统服饰文 化的复兴( 例如旅游业中的民族特色游能成为地方的某种产业, 某一民族的服饰成为某种旅游商品等) , 激 发人们对本土服饰文化意识的觉醒。但是, 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持、 传承与发展, 尤其是在新形势下的可持 续发展性, 这是现代化、 国际化或者全球化走向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这些问题既需要政府的重视, 也需要学者们进行更多、 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杜玉亭、 陈吕范. 云南蒙古族简史 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63. 2 杜玉亭. 通海县兴蒙乡蒙古族社会历史考察m / 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 ( 五).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 社, 1991. 3 邓启耀. 变迁中的高原蒙女m .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5. 4 方慧. 蒙古族? ? 通海兴蒙乡m .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1. 5 高发元. 云南民族村寨调查蒙古族? ? 通海兴蒙乡m .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1. 6 马丽华. 云南通海蒙古族生存发展的心理素质 j .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3, (1). 7 杨巴雅尔, 王静安. 从滇、 川蒙古族文化现状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 会科学版, 2004, ( 5) . 8 单江秀. 生态环境中的人类活动及文化创造? ? 以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的变迁为例 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