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转型时期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失衡问题探析.doc_第1页
社会学论文转型时期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失衡问题探析.doc_第2页
社会学论文转型时期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失衡问题探析.doc_第3页
社会学论文转型时期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失衡问题探析.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转型时期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失衡问题探析 转型时期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失衡问题探析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转型时期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失衡问题探析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转型时期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失衡问题探析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正在发生的深刻的社会变迁,对传统家庭代际关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所关注的视角是农村,讨论的是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失衡的表现及这一社会现象对家庭养老功能和年轻一代社会化的影响,并就建构良好的家庭代际关系提出了若干设想。关键词:社会转型;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失衡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3-949x(2008)-12-0023-02一、转型过程中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失衡现象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村家庭,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分化和解体,血缘关系的凝聚力因此减弱,现代社会中契约化的人际关系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血缘纽带维系的家庭关系,使代际关系中原有的双向平衡的抚养和赡养关系被打破。1代际关系重心下移,老年人地位边缘化第一,父辈的权力和权威日益减弱,子辈的(经济等)实力和独立性越来越强。现代文明是属于年轻的文明。年轻一代能很快地掌握现代化的信息、生产、生活技能,家庭话语权已经从老一辈转移到年轻一代。第二,家庭利益分化,亲子之间出现新的矛盾。一方面子女由于社会竞争的压力,工作事务繁忙,无暇或无能力或不愿尽心意照顾父母;另一方面父辈又过度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将有限的精力、时间和关爱都给予了子女,这种“养老不足,爱子有余”的代际重心下移的现象,将导致老年人家庭地位日渐衰微,也就是说老年人地位边缘化。2隔代抚养现象增加,儿童教育问题堪忧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人口流动增加,大量年轻父母外出务工。但尚未改善的户籍管理制度又使这批人的待遇和福利与城市居民不相等同,于是其子女不能在城镇接受教育。按照保守的估计,目前留守儿童不会少于2000万,而且还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留守儿童”的数量仍呈急剧上升的趋势。这批“留守儿童”绝大多数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隔代抚养的。由于隔代抚养儿童远不及亲子间教育那样有针对性和富情感性。同时,快速变化的时代也对隔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隔代抚养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他们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令人担忧。3代际互动出现错位,中间一代逐渐“失落”每一位老人都希望子女孝敬,子女也本应尽孝敬老人的责任和义务,以回报老人对自己养育之恩。但是现在中间一代不但不尽养老责任,甚至有的自身经济状况就不好,他们还需要父母的经济支持和父母为他们照料孩子、操持家务,农村老人群体自身就是一个无论在经济支持、日常生活照顾方面,还是在精神慰藉方面,均需要社会和家人给予关爱的弱势群体。然而,老人们不仅得不到自己儿女的悉心照料和心理安慰,而且还要发挥“余热”,去超负荷而又超出自身能力所限地照料孙辈们。中间一代在转型过程中把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推给了老年一代,代际互动出现错位。二、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失衡对亲子两代人的影响代际关系的失衡使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受到严重的冲击,由此还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代际关系的失衡还对年轻一代的社会化不利,它不利于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年轻一代。1对养老的影响家庭养老的实际是代际交换,从目前来看,在农村的家庭养老中,父代农民处于代际交换的劣势,他们不但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在年老养老时也只能依赖于子女的自觉,从而使自身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农村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亲代对子代有极大的付出;反之,子代对亲代的赡养、照料和慰藉却是越来越少。在赡养不足的情况下,伴随着经济发展对传统代际关系和思想的冲击,赡养脱离的现象又可能出现,赡养脱离是指子女躲避或不承担养老责任的一种行为,赡养脱离可以有几种表现:第一种情况,忽视赡养责任,有些子女事业太忙或与父母分居两地,常常忽视自己对父母的赡养责任,将赡养责任简单归结为付帐单;第二种情况,躲避赡养责任,养儿防老是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但有些子女千方百计摆脱赡养父母之责,不赡养父母,对父母生活情况不闻不问,出现所谓富而不养的问题。2对子代社会化的影响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人的一生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个人早期的社会化内容,如基本的行为规范、基本的是非和善恶表转以及友爱、尊敬等基本的情感体验,都是在家庭早期社会化中完成和确立的。其次家庭对个人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的重要影响甚至延续一生。因此家庭的代际关系失衡,将严重影响子代社会化的健康发展。亲代对子代极大的付出,使他们不体谅父母的辛劳,把父母对自己的爱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在父母的过度关爱下,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个人主义,过于自我,追求享受,害怕吃苦,娇惯任性;缺少关心、体谅、尊重他人的习惯,缺乏自信,缺乏经受挫折的承受能力,在挫折面前容易悲观、失落,依赖性强,自立于社会的能力就弱,成为只会享受权利而不愿履行义务的一代人,并使代际矛盾扩大,代际冲突加剧。三、构建农村家庭和谐代际关系的着力点1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步伐,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根本办法,应该尽快建立政府、社会和个人三位一体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同时,发挥农村社区基层的作用,加强基层组织的养老服务功能,适当的组织部分社区成员开展针对老年人的服务。尤其是留守老人,因为他们缺少子女的照料,尤其是在生活和精神方面进行照料,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然后开展针对性的活动,比如精神上,留守老人有强烈的孤独感,当地社区可以针对性的开展一些与留守老人的交流活动,并促进留守老人间的交流,为他们排忧解难,解开他们的心结。2加大对“孝文化”和“尊老”等观念的宣传力度,增加道德约束力建立有效的宣传机制,强化传统美德的教育功能。宣传孝文化,弘扬尊老、养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同时在道德教育中突出尊老、养老、敬老的内容。这不是要求年轻一代对父母的命令言听计从,也不是宣扬封建家族的等级观念,而是把传统孝文化中对老人的敬养意识,加以再普及并使之发扬光大,可以开村民会议等形式进行宣传,不仅向年轻人宣传,以加强其对赡养老人义务在道德和法律中的必须性的理解;还要向老年人进行维护老年权益方面的宣传,使老年人能以轻松的心态接受子女的回报,以积极的姿态争取自己晚年的幸福生活。3引导家庭成员进行角色定位、明确责任要建立良性的正向的代际关系,需要老年一代、中年一代、青少年一代共同努力,明确各代责任、提高适应社会变迁的适应能力,加强代际间良性互动。尤其中年一代需要进行角色定位,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增强家庭责任感。在均衡的代际关系中,代际关系的重心支点处于中间位置,即中年人是代际关系重心支点的承担者。因此中年一代,要做好支点,明确自责任,发挥承上启下的协调作用。要认识到,儿童、青年、老年,这只是时间意义上的概念,随着生命的进程,人人都将进入老年,关注父母的今天,就是关注自己的明天。在社会文明进步的过程中,应该给曾经为社会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的老年人,也包括自己的父母,给予他们应有的关爱和帮助。参考文献:1王树新.社会变革与代际关系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6).2刘桂莉.眼泪为什么往下流?转型期家庭代际关系倾斜问题探析j.南昌大学学报,2005(6).责任编辑:李建君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