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突发公共事件中信息封锁现象的组织传播 我国30年来改革发展已经引起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目前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据人民网报道,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逾百万,经济损失约占中国gdp的%左右。 从最近几年的案例分析,突发公共事件大多发生在县域一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往往存在信息迟报、漏报、瞒报的情况,这样直接导致决策时间的延误和决策本身的失误。县级政府也往往被迫坐在燃烧起来的火药桶上。因此,专家们呼吁,县级政府需要探索建立运行良好的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分析和通报制度。 组织传播理论认为,在政府工作系统的流程中,信息最为关键。信息的收集、传递、储存和恢复是政府运作中的关键行为,并在县域突发公共事件中扮演着左右事件发展的角色,影响着整个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事实上,自从2003年sars以来,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制定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预案,从网络检索看,全国上下,从省级政府开始一直延续到乡、镇政府,大都有规章,有制度,有预案。但为什么到了关键时刻,这些预案又形同虚设?媒体和网民们普遍惊呼遭到信息封锁了呢?在这里,我们不讨论县级政府中可能存在的故意封锁信息问题,因为故意封锁信息已经是涉及违法的行为。我们只从理论角度来讨论因为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工作方法和机关工作作风问题,尤其是隐含在能力、方法和作风背后的一些深层次因素,并因之导致突发公共事件中信息匮乏、信息模糊而引起的信息封锁的问题。以此作为各级政府今后有效防止突发公共事件中信息封锁现象的决策参考。 县级政府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信息匮乏、信息模糊以及信息封锁,实质上反映了政府信息处理中领导者个人理性和集体智能的欠缺。公共事件信息传播包括所有相关部门参与者的信息搜寻活动,以及类似的信息集体加工和存储过程。对于政府参与者个体掌握信息的性质,理性选择和有限理性学说之间一直存在着争论。第一种理论的出发点是假定政府所有参与者都掌握充分的信息;第二种观点认为参与者得到的信息并非十分全面,然而,如果按照有关的政府决策参数来衡量,参与者还是应该掌握了足够的信息。笔者以为,县级政府集体层次上信息的性质,不仅取决于人们对充分信息的理解,而且还取决于有限理性支配下的人们如何处理导致集体选择的信息,正是在这个环节,信息模糊导致信息匮乏,信息匮乏产生信息封锁。 一、信息模糊。信息的模糊性包括所有强调政府信息的无法预测性和易变性的理论。在社会迅速发展和变化的时期,政府信息的模糊性表现得更为明显。其一是政府工作目标本身的模糊性。政府的工作目标和决策常常只是松散关联的。一个县级政府对自己的目标的表述常常是很理性的,但实际政府运作过程与这些理性目标又常常是背道而驰的。这其实很容易理解,因为目标的表述是由政府主管部门作出的,他们只是众多利益集团中的一部分。在政府具体运行过程中,还有许多其他群体参与进来,反映了各种利益的冲突和妥协。因此经常表现为多变性和不一致性,甚至出现政府目标替代现象。这也是人们常说的“议在会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掉在地上”的意思。其二是政府部门普遍存在的官话套话。官话套话的根源在于官僚交流语言中的独白形式,健康的政府行为被理性所组织化的官僚行为所取代。由于话语和说话者的实际意图相分离,因而不能把官员个人的行为与他的言辞等同起来,经常与上级打交道的明智的下级也就逐渐学会了把信息与意义分别开来。这样,聪明的下级自然也就不会把突发公共事件预案与实际运作等同起来了。责怪官僚说话带官腔其实是误把单向度的独白当做是健康的社会对话。所以人们往往感觉很难与官僚体制下的人有真正的交流,不仅解决不了问题也没有实际的社会意义。但是,这种独白式的官话套话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里,可以给官员们为保持自己行动的一致性而改变他们行为的解释空间,增强了他们应变突发事件时的弹性,也因此产生了信息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信息在特定的情况下不仅能够保护官员不被上级的仔细审核来维护其权力职位,而且还会混淆接受者对任务的理解。 二、信息匮乏。应该说,信息模糊只是造成信息匮乏的一个间接原因。其直接原因之一是突发公共事件本身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造成了县级政府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客观地说,县级区域内有些事件发生的概率总体上是非常低的。但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往往会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发生,而且后果极为严重。其二是墨菲效应。党政机关在干部使用方面,往往把低层岗位上成功的干部提升到具有权力和影响力的地位,这些人在新的位置上往往就成了不称职者。即使以后可能成为称职者,也会引发干部系统性的样本偏见。他们容易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过去的行动,这些行动当然包括上下搪塞、左右糊弄的策略,从而夸大了他们自己在未来规避风险和取得更大成功的能力。由于成功的干部个体得到晋级,而成绩平平者受到忽视,因此,在解释过去时,干部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使这些实际不称职者更加有信心自以为是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这种充满自我肯定的乐观主义就很有可能导致愚蠢的类似信息封锁之类的政治冒险行为。 三、信息封锁。造成信息封锁的原因很多,既有故意封锁的原因,也有无意识行为所造成的封锁事实。原因其一是确实存在无意识的信息过滤现象。组织传播的结构理论认为,组织中的每个人、每个组织环节都是一块海绵,他们在组织中往往起着一种消极的过滤作用。而且每个“过滤器”都与众不同。它把外界信息一一过滤,编织出一个只有自己才能看到的世界。人们之所以对同一公共事件反应千差万别,根本原因就是“过滤器”不同。举个例子说,假设你在飞机上熟睡,突然在高空中遇到了强气流颠簸而惊醒,如何认定飞行员不向大家发警报或作解释呢?是强烈抗议飞行员不顾乘客死活只忙于自己背降落伞?还是除了脑袋随着飞机颠簸稍许晃动又若无其事地继续安睡? 这完全取决于你独特的精神“过滤器”判断的结果。一个人的“过滤器”就像他的指纹一样持久而独特,并且无时无刻不在工作。在所有你可能去做,可能感觉和可能思考的事情中,你的“过滤器”不断引导你应该怎样去做。作用在组织环节的过滤器,则随着政府层级的递升呈指数上升。层级越多,信息传播中的过滤就越多。美国一 项著名的组织传播状况调查显示,信息向上传播时,假如在最初的级别中收到的信息为5 000项,并假设每经过一级过滤一半的信息,那么到了第六级时剩下的信息连80项也不到。信息在下行传播中,好像经过一个个漏斗,层层过滤,如果政府的原始信息是100的话,口头传播经5个层次,到达最后一个受信者那里时,就只剩下20%了。 其二是 “守门人”现象。这一模型近似于过滤器模型,但含义略有不同。“过滤器”在过滤信息时更多的是无意识过滤,而“守门人”却是有意为之。“守门人”理论是由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在研究群体传播的过程时,他认为信息的传播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根据公正的规则或者是“守门人”的标准,决定信息是否可以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组织结构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守门人”。守门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比如说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和升迁发迹而为自己的错误辩解的干部就是这样的守门人。有时,关键部门的秘书、助理、协调部门等等都可能成为守门人。守门人的把关行为可以分为抑制与疏导。前者是指守门人准予某些信息传播的行为,后者则是指禁止一些信息传播或将其暂时搁置的行为。守门人“把关”的标准主要是来自于政府工作规则、自身原有经验、看法、兴趣等等总和的预存立场。同时,也受到周围环境如上级、同事以及舆论的影响。不管这些行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可能成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杀手。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是罗杰委员会的一名成员,该委员会曾调查了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空难事件。在今日物理的一篇文章中,费曼叙述了他在罗杰委员会工作的经历。费曼观察到,下属经常有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但没有传递给管理者费曼证明了在马歇尔宇航中心的工程师和中心管理者们在许多问题没能达成一致意见。他让3位工程师写下在发动机失灵时飞行失败的概率,工程师们的预测概率是1比200。他又让一位管理者估计失败的概率,管理者的预测竟然是1比10万!这种巨大悬殊的不一致让费曼目瞪口呆。其实,这就是组织传播中常见的“守门人”制造的戏剧性现象。 其三是故意曲解。它是指对信息的操纵,使得接收者积极地知觉曲解后的信息。个中缘由一方面是政治过程中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人们会策略地使用信息,另一方面是基层政府故意掩盖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很清楚的,这是因为权力方向控制了信息的价值。县级政府对乡镇政府进行业绩评价及其干部提升,基本上是从基层干部自己汇报上来的信息中知觉到的,这就必然导致“报喜不报忧”现象的屡禁不止。因为侥幸心理是人的天性。 还想说说媒体报道。凡出现突发公共事件的地方政府,都非常期待引导媒体客观公正地,说白了是对自己有利方面的报道,其实这是很困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竞争已经是刀光剑影,一般媒体都靠“人咬狗”的新闻吸引眼球,藉以提高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因此,突发公共事件的地方官员,一方面心存侥幸,期待媒体的良心发现;另一方面则对媒体咬牙切齿,认为世上本太平,媒体多搅事。然而,在这个网络信息的社会里,如果没有大众媒体的“搅事”,我们的社会进步可能就会延缓好多年。正如齐惠在县域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一文所说,当今社会,几乎所有突发公共事件都受到媒体和大众关注,相当一部分受到媒体和大众舆论的左右,甚至还会出现舆论一边倒的“民间定案”行为。信息化时代,报纸杂志、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多渠道的信息传递使封锁消息成为不可能,也不现实,有时更会适得其反,越捂越炸。因此,各地县级政府需要运用组织传播的理论思维,以对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探索基层政府信息传播的规律,切实解决干部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立足于未雨绸缪、切实防范于未然。同时,建立实际有效的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分析和通报制度,才能使突发公共事件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主要参考文献: 人民网:公共突发事件我们如何应对,/gb/46737/3895401.html 中国新闻网:县域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 /20090211/n262177 313 .shtml 3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纸品清洁合作协议书
- 2025年羟丙甲纤维素项目建议书
- 2026届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福州一中化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知识题库-水泥工艺管理知识入职考试题(附答案)
- 2025年医院护理患者发生跌倒或坠床的应急预案及流程
- 2026届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波峰中学化学高一上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
- 2025年GPS电子探空仪合作协议书
- 2025购车合同协议书样本
- 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一中2026届化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力学计量标准器具项目建议书
- (新)部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讲解教学课件
- GB/T 42430-2023血液、尿液中乙醇、甲醇、正丙醇、丙酮、异丙醇和正丁醇检验
-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知识试题与答案
- 提高管床护士对患者诊疗信息的知晓度PDCA记录表
- 某园区综合运营平台项目建议书
- 孕期患者非产科手术的麻醉
- 养老机构临终关怀服务手册
- 母婴产品抖音运营方案
- GB/T 27007-2011合格评定合格评定用规范性文件的编写指南
- GB/T 23445-2009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
- 职业史证明【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