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论文杨慎对苏轼文学家族的批评.doc_第1页
语言文学论文杨慎对苏轼文学家族的批评.doc_第2页
语言文学论文杨慎对苏轼文学家族的批评.doc_第3页
语言文学论文杨慎对苏轼文学家族的批评.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杨慎对苏轼文学家族的批评 杨慎对苏轼文学家族的批评 杨钊(重庆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重庆永川402160) 【摘要】作为有明一代非常重要的巴蜀文人杨慎,学问博洽,茹涵既富,根柢盘深,方能在七子笼罩文坛之时,独立门户,有所创获。故杨慎的文学创作是基于其自身的文化积淀,其中之一是潜在地受到蜀文化的影响。杨慎对蜀文化的发展传承展开分析,又特别是对宋代三苏的文学成就展开全面批评,其中的重点是对文风和学风的批评。 【关键词】杨慎;三苏;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004(2011)01-0063-05 作为有明一代非常重要的巴蜀文人杨慎,一生著述颇丰,尽管被流放边地,幽讨冥搜,不遗余力,著述渔猎四部七略之间,为文绮丽雅奥,对明清文风和学风多有影响。 杨慎生于蜀,长于蜀,其一生中的不同的人生阶段与蜀中文人多有交游,文学上相互激荡,且杨慎对蜀文化的发展多有论述,尤其是对于巴蜀文人中最富盛名的“三苏”论述颇多,其中的重点是对其文风和学风的批评。 一、苏洵苏洵在文学上,擅长于史论、政论,文章风格略带纵横家气,文笔老练。苏洵有感于大唐王朝文章斐然而史才难得,即使是刘知几的史通,世称其书讥评古今,“详且博”,然而“多俚辞俳状”,不合史之纪事,感叹曰:“夫知其难,故思之深,思之深,故有得,因作史论三篇”(史论引)1227茅坤评曰:“老泉史论三篇,颇得史家之髓。”2339杨慎对苏洵的史论文章同样高度称美,曰:“苏老泉云:唐三百年,文章非两汉无敌;而史之才宜有如丘明、迁、固,而卒无一人可与范晔、陈寿比肩。公矣乎?其论乎?盖虽韩愈顺宗实录亦在所不取也。而宋儒乃以五代史并迁,此不足以欺儿童,而可诬后世乎?”(老泉公论)3380杨慎取苏洵史论序之说,阐明史才的缺乏,史论的困难,由是批评收稿日期:2010-07-05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重点资助科研项目“杨慎与明代巴蜀文学研究成果”;重庆文理学院2009年资助科研项目(项目号:y2009wc21)“杨慎文学特点论考”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杨钊(1966-),男,四川省南部县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巴蜀文化的研究。宋人对五代史的厚爱,是为一己之私。杨慎杨子卮言经史相表里对苏洵“经史之相表里”的观点更是多有同感,曰:苏老泉曰:经以道法胜,史以事辞胜。经不得史,无以证其褒贬;史不得经,无以要其归宿,言经史之相表里也。元儒山东云门山人张绅士行序定宇陈氏通鉴续编衍其说云:史之为体,不有以本乎经,不足以成一家之言。史之为体,不有以补乎经,不足以为一代之制。故太史公之史,其体本乎尚书。司马公之鉴,其体本乎左氏。朱子之纲目,其体本乎春秋。杜佑之通典,其体本乎周礼。惟易、诗之体未有得之者,而韩婴之韩诗外传,邵雍之皇极、演易,可谓杰出矣。此论甚新,余尝欲以汉唐以下事之奇奥罕传汇之,而以苏、李、曹、刘、李、杜、韩、孟诗证之,名曰诗史演说,衰老无暇,当有同吾志者。4638杨慎诗文祖述六经的观点,是与苏洵对经史相表里的论述相类似,且杨慎亦赞同诗史互证,这亦是杨慎考证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苏洵有谥法四卷,四库全书总目认为自周公谥法以后,历代言谥法者有刘熙、来奥、沈约、贺琛、王彦威、苏冕、扈蒙之书。然皆杂糅附益,不为典要。而苏洵是奉诏编定六家谥法,“然较之诸家义例,要为严整。后郑樵通志谥略,大都因此书而增补之。且称其断然有所去取,善恶有一定之论,实前人所不及。盖其斟酌损益,审定字义,皆确有根据,故为礼家所宗。”15702杨慎升庵集谥号曰:“苏老泉云:妇人有谥,自周景王之穆后始;匹夫有谥,自东海汉隐者始;宦官有谥,自东汉之孙程始;蛮夷有谥,自东汉之莎车始。然黔娄之谥,即匹夫之谥也,不始于东汉矣。”3421杨慎概括苏洵对妇人、宦官、蛮夷之有谥号的历史的考察,以表出之,说明苏洵对礼法的精通。 二、苏辙升庵诗话苏子由四绝句曰:“泉流逢石缺,脉散成宝网。水作璎珞看,山是如来想。”(璎珞岩)“岩花不可攀,翔蕊久未堕。 忽坠幽人前,知了观空坐。”(雨花岩)“白龙昼饮潭,修尾挂石壁。幽人欲下看,雨雹晴相射。”(白龙潭)“苍壁立积铁,悬泉泻天绅。行山见已久,指与未来人。”(陈鼓漈)此四诗,泉既奇,诗亦称,何异王右丞。 苏子由题李龙眠山庄图四诗,奇景奇句,可诵可想。放翁谓“子由诗胜子瞻”,亦有见也。漈,闽中水名,郑樵号“夹漈”可证。6710-711杨慎对苏辙题李龙眠山庄图四诗的评价是:“奇景奇句”,用奇句描绘山庄奇异之景,如雨花石首二句描写水撞击岩石所形成的岩花,给人以错觉,不可攀摘,花蕊不会凋谢,接下来两句,笔锋陡转,想象水花忽然飘然坠落在幽人前,花与人皆空寂。所谓的“可诵可想”,指苏辙诗句语言流畅,所写景物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何异王右丞”,指苏辙诗歌有王维辋川遗意,景物清幽而具有禅意。 杨慎认为苏辙不但写诗文,且善于评诗论画。 升庵诗话半山用王右丞诗曰:“王维书事诗: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洪觉范天厨禁脔云:此诗含不尽之意,子由所谓不带声色者也。王半山亦有绝句,诗意颇相类。”6704惠洪天厨禁脔所引子由之语,系概括苏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文中语:“公之于文,天材有余,丰约中度,雍容俯仰,不大声色而义理自胜。”71432苏辙论述欧阳修之文不重辞藻的浓艳而自然寄寓义理,惠洪以之分析王维诗歌在清新中富有意趣。又升庵集子由论书曰:“苏子由云:商人之书简洁而明肃,其诗奋发而严厉。非深于文者不能为此言。”3360苏辙商论认为国家的风俗和国势的强盛与否,与文章、书法的风格相联系,曰:“见夫诗之宽缓而和柔,书之委曲而繁重者,举皆周也。而商人之诗骏发而严厉,其书简洁而明肃,以为商人之风俗盖在乎此矣!”71574茅坤评曰:“此文如天马行空,而识见亦深到。”2783认为苏辙不但文思飘逸不定,且识见独到。而杨慎则认为苏辙如是精彩之论,“非深于文者不能为此言”,强调苏辙为文的用心,思考的慎密。 三、苏轼苏轼是蜀中宋代文人的典范,成就斐然,不止文学一途。 (一)杨慎评述苏轼的学问之道升庵集苏公读书法曰:尝有人问于苏文忠公曰:公之博洽,可学乎?曰:可,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里官制,兵法货财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核矣,三五错综,八面受敌,沛然应之而莫御焉。此言也,虞邵庵常举以教人,诚读书之良法也。5p717苏轼与王庠论及读书之法,意即读书每次不可贪多求全,“作一意求之”,从某个角度去细读,只求一得,夫如是,他日学成,不同于广泛涉猎者,每得一意必深求之,不是简单的浮光掠影。真德秀西山读书记力挺此法,并总结曰:“以我观书,则处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8759元人虞集杜诗纂例序曰:“文忠之学未始果出于此,要之读书之良法也。”9434杨慎于是特以表出之,强调读书之法的重要,是对学问之道的探讨。3 升庵集文字之衰曰:苏子瞻云:“文字之衰,未有如今日者也。其原出于王氏,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己。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颜渊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学同天下。地之美者,同于生物而不同于所生,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此则王氏之同也。”(按:答张文潜书)然是时学者,不敢异王氏者,畏其势也。南渡以后,人人攻之矣。今之学者,黄茅白苇甚矣。予尝言:宋世儒者失之专,今世学者失之陋。失之专者,一骋意见,扫灭前贤;失之陋者,惟从宋人,不知有汉唐前说也。宋人曰是,今人亦曰是,宋人曰非,今人亦曰非。高者谈性命,祖宋人之语录;卑者习举业,抄宋人之策论。其间学为古文歌诗,虽知效韩文杜诗,而未始真知韩文杜诗也,不过见宋人尝称此二人而已。文之古者,左氏国语,宋人以为衰世之文,今之科举以为禁约。诗之高者,汉魏六朝,而宋人谓诗至选为一厄,而学诗者但知李杜而已。高棅不知诗者,及谓由汉魏而入盛唐。是由周孔而入颜孟也。如此皆宋人之说误之也。吁,异哉!3447杨慎赞美苏轼的怀疑和反省精神。苏轼批评宋人为文一味的模拟王安石,而无创新,是固陋和盲从,宋代文学之不振,就在于尽管王安石为文为美,但人人模而仿之,是“同”而非“和”,雷同划一,缺乏个性。杨慎申其意,批评宋儒和明儒之弊:宋儒之弊在于“专”,不读六经,扫灭前贤,自为己说,随意臆测古代典籍;明儒之弊在于“陋”,因陋就简,以宋人之是非为是非,好高骛远者空谈性命,祖述宋人语录,卑者汲汲于举业文章,抄录宋人策论,即使学习诗赋,门径差也,学韩文李杜,仅仅因为宋人曾经赞美,未曾真正体会诸家诗文之妙。在杨慎看来,文当习春秋、左传、国语,诗当学汉魏六朝,但是宋人不由,而今人袭之亦然。 (二)杨慎评述苏轼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杨慎认为苏轼在对历史人物的批评和取舍中,所追求的是一种高洁的人格。如升庵集鲁仲连颜蠋曰:东坡于战国之士,取鲁仲连、颜蠋,而皆惜其未闻道,亦名言也。3360东坡志林颜蠋巧于安贫详载颜蠋气节高洁之事,曰:“颜蠋与齐王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蠋辞去,曰: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不宝贵也,然而太璞不完。士生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蠋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娱。嗟乎,战国之士未有如鲁连、颜蠋之贤者也,然而未闻道也。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是犹有意于肉于车也。晚食自美,安步自适,取其美与适足矣,何以当肉与车为哉!虽然,蠋可谓巧于居贫者也。未饥而食,虽八珍犹草木也;使草木如八珍,惟晚食为然。蠋固巧矣,然非我之久于贫,不能知蠋之巧也。”1087实际上此论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认为鲁仲连、颜蠋在战国之时为忠且贤者。如鲁仲连,东坡所欣赏者在于其飘逸的名士风范,不计功名,而谈笑间排忧解难。“何如鲁连子,谈笑却秦师”,苏轼认为对孟郊昌其诗、或昌其身,不如昌其气、昌其志,“志一气自随”,浩然之气盈而塞天地之间,才有鲁仲连的壮举:折辛垣衍帝秦之议,罢燕将聊城之守,卒隐于东海(韩退之<孟郊墓铭>云:以昌其诗。举此问王定国,当昌其身耶,抑昌其诗也?来诗下语未契,作此答之)111805。其次,基于“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答毕仲举书),认为鲁仲连、颜蠋虽然安于贫贱、鄙视功名,然而犹未得道。“安步而当车”,意即缓缓步行,当作坐车;“晚食以当肉”,谓饥而后食,其味比于食肉。尽管他们甘于淡泊,但是未能如佛教的出生死、超三乘,道家的一生死,齐万物,“晚食自美,安步自适,取其美与适足矣,何以当肉与车为哉”,忘掉肉与车之喻,才为得道。“美恶在我,何与于物。”所以苏轼劝勉朋友需悠游于山水之中,体会到“齐宠辱、忘得丧”之乐,达到一种褪去世俗名利得失、荣辱贵贱、忧喜苦乐的超然境界(苏轼答毕仲举书)121671-1672。杨慎赞同此,或与其人生处境有关。早年的才华出众、志得意满,被贬后的处境艰难两相对比,从而透悟人生。 (三)杨慎对苏轼文学成就的全面批评 1.对苏轼诗歌多样化追求的评价。如杨子卮言翰林撰致语曰:宋将御前内宴,翰苑撰致语,八节撰帖子,虽欧、苏、曾、王、司马、范镇皆为之,盖张而不弛,文武不能,百日之蜡,一日之泽,圣人亦不之非也。成化中,黄编修仲昭、庄检讨昶不撰元宵词,又上疏论列以去,以此得名。然自是而后,内外隔绝,每有文字,别开倖门,有文华门、仁智殿辈,每得美官,甚至蠹政害人,曷若仍旧之愈乎!愚谓于骊语中,寓规谏意,如六一公:“玉辇经年不游幸,上林花好莫争开。君王念旧怜遗族,长使无雚保厥家。”亦何不可。南唐李后主游燕,潘佑制词云:“楼上春寒山四面,桃李不须夸烂熳,已失了春风一半。”意谓外多敌国而地日侵削也,后主为之罢宴。填词如此,何异谏书乎!工执艺事以谏,况翰苑本以文章讽谏乎!诸公毋乃未习声律而托为此乎?4691致语,古代宫廷艺人在演出开始时说唱的颂辞。 宋史礼志:“(元祐)三年六月,罢春宴。八月,罢秋宴,以魏王出殡,翰林学士苏轼不进教坊致语故也。”132688帖子词,宋代八节内宴时翰林院侍臣献给宫中的诗,粘贴于阁中门壁,大都为五七言绝句。赵翼陔余丛考帖子词认为,宋时八节内宴,翰苑皆撰帖子词,如欧阳公、司公温公集中皆有之。词大多“皆庄丽可诵,见太平景象”。认为“润色太平,翰林本职,欧阳、司马何害其为名臣,亦何损于朝政乎?”14632杨慎认为宋翰林所撰的致语和帖子词,尽管为骈俪语,但是其中“寓规谏意”,如潘佑制词,故不必废除。 升庵诗话谚语有文理强调谚语的重要性,杨慎认为陆泳吴下田家志所载的言语与庄子和诗经豳风七月相合相参,由是得出谚语的重要性在于:“先儒皆以解经,不但诗词之资而已。”列举大量的事例说明诗歌大家,亦常常将谚语巧妙的化于自己的诗歌之中,苏轼亦然。“炮车云。东坡诗用之:今日江头风势恶,炮车云起雨欲作。”“霜淞打雪淞,贫儿备饭瓮,则东坡诗所谓敢怨行役劳,助尔歌饭瓮也。”6976-9782.对苏轼诗歌的探源和阐释其意。杨慎对苏轼诗歌的批评之一是借助其学识的渊博,或征引典籍,钩深致远,探索源流,指出苏轼诗有所祖述;或旁征博引,探赜索隐,阐释苏轼诗歌之意蕴。如坡诗月明看露上曰:苏东坡诗八首,大率皆田中语,其第四首云:“种稻清明前,乐事我能数。毛空暗春泽,针水闻好语。分秧及初夏,渐喜风叶举。月明看露上,一一珠垂缕。秋来霜穗重,颠倒相撑拄。但闻畦垅间,蚱蜢如风雨。新舂便入甑,玉粒照筐筥”云云。此诗叙田家自清明至成熟,曲尽其趣。注未能尽发其妙,今补之于后:“渐喜风叶举”,秧初立苗后,得风则长。吕氏春秋所谓“夬心中央,帅为冷风”是也。“月明看露上”,农夫云:“秧苗得露,皆先润其根。由根上节至叶,稍垂一点,月明窥见其上。”洪舜俞平斋集有魏城晚凉倚窗观稼二绝云:“晚风不动稻苗平,叶叶头边沆瀣明。井养不穷功用在,谁将易象细推评。”其二云:“飞明一点上苗端,难作建党露雨看。碧眼道人参解得,黄河夜半泝昆湍。”以此补坡诗注,真妙也。此事奇,坡诗咏之奇,平斋二诗注之又奇,特表出之。6705-706苏轼东坡八首序曰:“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 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庶几来岁之入以忘其劳焉。”据此,则知诗为作者稼穑劳动的亲身体验,绝非一般士大夫书斋悯农的苍白呻吟。此处所选的是第四首,全诗计八句,整体观之,更见其妙。其中“针水闻好语”句后自注曰:“蜀人以细雨为雨毛。稻初生时,农夫相语稻针出矣”;“蚱蜢如风雨”句后自注曰:“蜀中稻熟时,蚱蜢群飞田间,如小蝗状,而不害稻。”从两处注释可以看出,诗歌为作者“躬耕其中”的切身感受,故体物最深,而诗歌的最后四句,揭示主题:“我久食官仓,红腐等泥土。行当知此味,口腹吾已许。”111079-1081体会到垦辟之劳,才能珍惜劳动成果,品味到收获的喜悦。杨慎对此诗评为“大率皆田中语”,所强调的是苏轼体物深切,而语言浅近而有意趣,为了体会诗家三昧,杨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