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1.doc_第1页
煤矿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1.doc_第2页
煤矿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1.doc_第3页
煤矿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1.doc_第4页
煤矿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鄂尔多斯市乌兰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石圪台煤矿2013年目 录第一章 概 述11.1 煤矿概况11.2 矿井生产概况20第二章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252.1 矿井瓦斯危害252.2 矿井火灾危害272.3 矿井煤尘(粉尘)危害292.4 矿井水灾危害302.5 矿井顶、底板危害332.6 矿井电气事故危害362.7 矿井机械事故危害392.8 爆炸物品及井下爆破作业事故危害432.9 矿井其它危害442.10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存在的场所452.11重大危险源辨识46第三章 安全管理安全生产评估513.1 安全管理模式、制度的建立及其执行情况评估513.2 安全教育培训与安全管理人员资格、证照评估523.3 安全技术管理评估553.4 生产合法性与安全设施、设备检测校验评估563.5 安全专项资金投入评估57第四章 定性、定量评估574.1 瓦斯危害重大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估574.2 煤尘危害重大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估594.3 火灾重大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估674.4 顶板灾害重大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估734.5 水害重大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估754.6 矿井重大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估结果77第五章 各类重大危险源检测、监控措施795.1 安全管理措施795.2 安全技术措施79第六章 各类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976.1 方针目的与工作原则976.2 应急机构与职责976.3 应急响应996.4 现场恢复1042第一章 概 述1.1 煤矿概况1.1.1 地理位置及交通1、位置石圪台煤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境内,东胜煤田的北部,巴图塔井田的西南角,其地理坐标为: 东经:11006271100804 北纬: 392620 3927442、交通本矿位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境内,包神铁路在井田边缘通过,且在巴图塔站设有煤炭集运站,包头东胜为高速公路,东胜府谷二级公路从井田东部通过,包府支线苏家梁巴图塔公路在井田北部通过。井田西南距鄂尔多斯市政府所在地东胜区直线距离约25km,从东胜区到包头市108km,沿g210线南到陕西省榆林市204km,从东胜区沿g109线西到乌海市385km,沿g109线东到薛家湾镇120km、到呼和浩特市246km,其间有高速公路或二级公路相通。故本区交通条件十分便利。1.1.2地形地貌井田内的地形特征为东北高,西南低,地形标高为1160m1260m,高差为100m。以风积沙漠地貌为主,呈波状起伏,微地貌形态有新月形沙丘、沙垄等,流水地貌分布在井田西部的乌兰木伦河,河流两侧可见、级阶地,第四系萨拉乌素组湖积地层多为风蚀地貌。1.1.3 地表水系区内地表水系较发育,主要河流为位于井田西部的乌兰木伦河及位于井田东南部的乌兰木伦河支流考考赖沟,乌兰木伦河发源于鄂尔多斯市巴定沟,流径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于陕西省神木县汇入黄河,全长228km,流域面积8706km2,内蒙古境内长117km,流域面积3041 km2,为常年径流,年平均流量为337mm3,其中净水304 mm3,年含砂量44mt,据黄河水利委员会所设王道恒塔水文站历年观测成果,该河最大洪流量为13900m3/s(1989.8.2),贫水期流量一般为3.13m3/s。最低侵蚀基准面为1228.23m,最高洪水位为1238.66m。考考赖沟发源于工作区中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全长约6km,至石圪台井田东南角流入乌兰木伦河,该溪为常年性地表径流,流量一般为0.158m3/s,雨季有所加大,是神东煤炭公司的供水水源地。1.1.4 气象本区气候属于半干旱、半沙漠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春季多风,秋季凉爽,全年少雨,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降雨量多集中于每年7、8、9三个月,年降雨量为100.8593.5mm,年蒸发量为2297.42833.7 mm,是降水量的45倍。气温最高为36.6 (1975年7月16日),最低为-30.1(1974年12月14日),年平均气温为6.2。春冬两季风力较大,一般在4级以上,最大风力可达10级,年平均风速3.5m/s,风向多为西北风。冰冻期较长,最长冻土天数为167天(1976年)最大冻土深度为2.04m(1964年3月1日)。1.1.5地震及地质灾害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本矿区所在地东胜地震烈度为7度。1.1.6 周边矿井根据矿方提供,本矿井周边有四个矿井。位于本矿北部为乌兰木伦煤矿,西北部为华能井煤矿,东部为朝阳煤矿,南部为神木考考赖沟煤矿。乌兰木伦煤矿、华能井煤矿及朝阳煤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三个矿井均与本矿无矿权争议;神木考考赖沟煤矿位于陕西省境内,该矿井田境界与石圪台煤矿井田境界有小部分重合现象,重合部分位于石圪台煤矿井田东北部输水管道保护煤柱线范围内,虽然按照正常开采对本矿无影响,但两个矿井存在矿权争议问题,不符合有关规定。影响范围为长150 m,宽40 m,现双方在己方井田内已用永久密闭闭死,密闭为两道一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墙,中间充填5m的黄土。1.1.7 地质特征1.1.7.1 地层1.1.7.1.1 区域地层东胜煤田内大部被风积沙及黄土覆盖,基岩仅在乌兰木伦河、忽吉图沟等较大沟谷中零星出露,依据地面地质及钻孔等资料可知,区内地层由老至新有:上三迭统延长组(t3y)、中下侏罗统延安组(j1-2y)、中侏罗统直罗组(j2z) 、中侏罗统安定组(j2a)、上侏罗下白恶统志丹群(j3-k1zh)、第三系(n2)、及第四系(q)。东胜煤田区域地层见表1-3-1。1.1.7.1.2 矿区地层矿区内全部被第四系风积砂与黄土覆盖,没有基岩出露,据钻孔揭露资料,区内地层由老到新有:1、三迭系上统延长组:(t3y)岩性为灰绿、灰白色粗中粒石英砂岩,含较多的云母及少量的暗色矿物,中上部夹煤线或油页岩,该组地层为煤系地层的沉积基底,钻孔揭露厚度为2.0078.10m,平均19.01m。2、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该组为本区的含煤地层,岩性为青灰色、灰黑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灰白色、浅灰色各粒级砂岩与煤组成,该组地层的上部含煤性较好,发育的煤层厚度大,层位稳定,该组地层厚度为111.76203.82m,平均厚度为164.01m,全区发育,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3、侏罗系中统直罗组:(j2z)岩性为紫红色、灰兰色泥质粉砂岩,局部夹褐黄色泥岩条带,偶夹砂岩透镜体或砾岩层,呈透镜状产出。勘查区内由于遭受剥蚀,局部残存,厚度为0.7722.33m,平均厚度12.41m,勘查区内有10个钻孔揭露该地层,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4、第四系上更新统萨拉乌素组(q3s)在核实区南部边缘的考考赖沟两岸零星分布,岩性以灰褐色弱固结的亚砂土为主,局部见有胶结松散的细砂、粉砂,水平层理发育,厚度01.12m,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5、第四系全新统(q4)核实区内广泛分布,不整合于老地层之上,底部为更新统马兰组(q3m)黄土,岩性为淡黄色亚砂土,柱状节理发育,含钙质结核;下部为更新统淤积层,岩性为砂、粉砂及黑色土壤层,局部赋存;上部为全新统风积砂(q4eol),覆盖整个勘查区,据钻孔揭露,厚度为0.7076.47m不等,平均厚度为29.89m。地层厚度统计见表1-2-2。1.3.8.2 构造1.3.8.2.1区域构造东胜煤田大地构造分区属于华北地台鄂尔多斯台向斜东胜隆起区,具体位置处于东胜隆起区的中东部。东胜煤田总的构造形态为一向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走向由北向南呈弧形展布,煤田北部的高头窑、塔拉沟一带地层倾向s25ws30w,煤田中部的耳字壕、东胜区、塔拉壕一带地层倾向s45ws75w,煤田南部的布尔台、补连一带地层倾向s65ws80w,地层倾角一般为13,局部可达5。煤田内未发现紧密褶皱,但宽缓的波状起伏较为发育,波高一般小于20m,波长在500m以上。表1-3-1 东 胜 煤 田 地 层 一 览 表地 层单 位厚度(m)最小最大平均岩 性第四系q全新统q4068.2416.41 主要由风积砂层,次为河流淤积、洪积层。风积砂成份以细粒石英为主,沙流淤积层岩性为砂、粉砂或砾石,洪积层以砂、砾石为主。更新统q3 上部为淤积层,岩性为砂、粉砂及黑色土壤,底部为马兰黄土,岩性为淡黄色亚砂土,柱状节理发育,含钙质结核。不整合于老地层之上第三系r上新统n2010.144.43 上部为粉红色砂质粘土、亚砂土,下部为灰色、桔黄、棕红色砾岩夹棕红、棕黄色砂岩,分选及滚园度差,呈半胶结状态,松散。不整合于老地层之上上侏罗下白垩统j3k1zh7.37185.8585.86 上部以砖红、粉红及灰绿色的细、粉砂岩为主,局部含砾,泥质胶结,较疏松,具大型斜层理。下部为紫红、桔黄色的杂色砾岩及含砾粗砂岩互层,夹粉砂岩,砾石以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石英岩等组成。分选差,磨园中等,泥质胶结,较疏松。与下伏地层不整合中侏罗统j2安定组j2a11.2648.7427.47 为一套紫红、砖红、黄棕色中、细粒砂岩,中夹灰紫色砂质泥岩。底部为浅黄色,向上变为浅紫色的巨厚层状砂岩。与下伏地层假整合直罗组j2z15.56161.8596.07 上部为一套杂色的细、中粒砂岩,颜色为灰白、灰黄、灰兰、灰绿、灰紫色等,泥质或粘土质胶结。底部为厚层状的灰黄色中粗粒砂岩,局部相变为砂质泥岩。含较多铁质、泥质结核。底部局部含1号煤层。与下伏地层假整合中下侏罗统j1-2y上岩段j1-2y339.7084.0963.06 上部主要由灰白色中、细粒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2号煤组成。底部为灰白、黄绿色细、粉砂岩及泥岩,具小型波状层理及水平层理。中岩段j1-2y233.1078.3063.77 主要由灰深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细砂岩和3、4号煤组组成。底部为厚层状灰白色中、细粒砂岩,具波状层理、楔状交错层理和水平层理。下岩段j1-2y113.6696.9764.96 主要为灰、灰白色细砂岩、粉砂岩及灰黑色、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煤组成。含5、6号煤组。底部为灰色灰白色的细中粒砂岩,局部相变为粗砂岩或砾岩,发育大型槽状交错层理。与下伏地层假整合上三迭统t3y132.80 由灰绿色、灰白色细、中粒石英砂岩组成,含较多云母及少量的暗色矿物,粘土质胶结,局部地段顶部有明显的风化壳产物。表1-3-2 地层厚度统计表地 层 单 位地层厚度(m)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最大最小平均第四系全新统(q4)76.470.7029.89不整合侏罗系中统直罗组(j2z)22.330.7712.41假整合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第五段(j1-2y5)68.805.3537.75整合第四段(j1-2y4)52.8211.2743.66整合第三段(j1-2y3)18.9812.0514.23整合第二段(j1-2y2)60.5715.8749.86整合第一段(j1-2y1)48.978.2923.35假整合延安组(j1-2y)203.82111.76164.01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3y)揭露厚度78.102.0019.01煤田内断层不发育,仅在浅部发现较为稀疏的高角度正断层,断距均小于20m。区内无岩浆岩侵入,构造复杂程度属于简单类型。1.1.7.2.2矿区构造矿区基本构造形态与东胜煤田整体构造形态相一致,为一向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13,褶曲与断层均不发育,具有宽缓的波状起伏,无岩浆活动,属于构造简单地区。1.3.8.3 含煤地层及含煤性1.3.8.3.1 含煤地层区内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平均厚度为164.01m,据岩性、岩相组合特征及含煤性分析,将该组地层在区域地层划分为3个岩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为5个岩段,现自下而上分述如下:1、一岩段(j1-2y1)位于延安组下部,由煤系地层底界至6煤组顶界,含6号煤组,本段含煤14层,其中可以对比成层的为3层,即:6-1、6-2、6-3煤层。下部以灰色灰白色砂岩为主,局部含细砾或相变为泥质粉砂岩。上部为灰色泥质粉砂岩,局部夹砂岩透镜体,含植物化石,沉积基底不平,厚度变化较大,厚度为8.2948.97m,平均为23.35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2、二岩段(j1-2y2)位于延安组中下部,从6煤组顶界到5煤组顶界,含5煤组。本段含煤35层,一般为3层,其中可以对比成层的为3层。可分为5-1-1、5-1-2、5-2煤层,仅5-2煤层为零星可采的不稳定煤层,其它均为不可采煤层。下部以灰灰白色细粒砂岩为主,局部相变为粉砂质泥岩,夹有砂岩透镜体,上部以粉砂质泥岩为主,夹各粒级砂岩小透镜体,含有植物化石,该段厚度为15.8760.57m,平均为49.86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3、三岩段(j1-2y3)位于延安组中部,从5煤组顶界至4煤组顶界,含4煤组。本段含煤13层,其中可以对比成层的仅为1层,即4-2煤层,为全区可采的稳定煤层,为本区的主要可采煤层。该段岩性以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为主,局部夹小的砂岩透镜体,富含植物化石,厚度为12.0518.98m,平均14.23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4、四岩段(j1-2y4)位于延安组中上部,从4煤顶界到3煤组顶界,含3煤组,可分为3-1、3-2两个分煤组,本段含煤15层,可以对比成层的为4层,为3-1-1、3-1-2、3-2-1、3-2-2煤层,其中3-1-1、3-1-2煤层为全区可采煤层,3-2-1、3-1-2煤层为大部可采煤层。下部以泥质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夹有砂岩透镜体,上部以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为主,局部相变为细砂岩,含有植物化石,厚度为11.2752.82m,平均厚度43.66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5、第五段(j1-2y5)位于延安组上部,从3煤组顶板到延安组顶界,含2号煤组,本段含煤14层,可以对比成层的为2-1、2-2煤层,其中2-1煤层为大部发育的不可采煤层,2-2煤层为大部发育、零星可采的不稳定煤层。下部以细砂岩和泥质粉砂岩为主,夹有砂岩透镜体,中部以粉砂质泥岩为主,局部夹细砂岩小透镜体,上部为厚层状砂岩,仅局部相变为泥质粉砂岩,含植物化石,该岩段区内大部遭受剥蚀,残存厚度变化较大,厚度为5.3568.80m,平均厚度37.75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1.3.8.3.2 含煤性区内含煤地层为中、下侏罗统延安组(j1-2y),该组地层厚度为111.76203.82m,平均厚度为164.01m,全区发育,由于遭受剥蚀,厚度有一定变化。该组地层含煤719层,具有对比意义的13层。中上部煤层发育较好,厚度较大,含煤性较好;下部煤层发育较差,煤层较薄,且连续性差。区内有8层煤层为可采煤层,煤层总厚度为13.3219.18m,平均为16.88m,可采煤层总厚度为13.0718.21m,平均为15.28m,含煤系数为8.0210.98%,平均为10.23%,可采含煤系数为7.8911.65%,平均为9.26%,含煤性较好。1.3.8.3.3 煤层区内有8层可采煤层,即:3-1-1、3-1-2、3-2-1、3-2-2、4-2、6-1、6-2、6-3号煤层。不可采煤层共有5层,即:2-1、2-2、5-1-1、5-1-2、5-2。可采煤层的主要特征见表1-3-3。表1-3-3 可采煤层主要特征表煤号煤层厚度夹 矸岩 性稳定类型可采情况煤层间距最小最大最小最大顶 板夹 矸底 板最小最大平 均层 数平 均3-1-11.973.05粉砂岩细纱岩泥岩、泥质粉砂岩、细砂岩稳定全区可采13.052.720.2013.413-1-22.223.48砂质泥岩、粉中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细粗砂岩稳定全区可采12.782.9518.1934.943-2-10.152.480.130.23细粗砂岩泥质粉砂岩砂质泥岩、中细粒砂岩较稳定基本全区可采26.541.6110.1514.453-2-20.171.920.27砂质泥岩、粉中砂岩砂质泥岩砂质泥岩、细粗砂岩不稳定大部可采7.221.07124.3831.944-22.834.580.150.30砂质泥岩、粉细砂岩泥岩泥岩、粉细砂岩稳定全区可采27.154.27115.9423.246-11.081.52细砂岩、砂质泥岩中砂岩、砂质泥岩稳定全区可采21.201.343.1914.266-21.001.34砂质泥岩、粉细砂岩砂质泥岩、细中砂岩稳定全区可采5.471.191.978.916-301.05粉细砂岩砂质泥岩、细中砂岩不稳定局部可采6.120.64现将区内开采煤层由上而下分述如下:1、3-1-1煤层:全区可采,煤层厚度变化不大,属于稳定煤层,煤厚为1.973.05m,平均厚度为2.72m,与3-1-2煤层间距为0.2013.41m,平均12.78m,结构简单,不含夹矸,煤层顶板岩性多为泥岩和砂质泥岩,底板岩性以砂质泥岩为主,局部为砂岩。2、3-1-2煤层:全区可采,煤层厚度稳定、连续性较好,该煤层在核实区东部与3-1-1煤层合并。煤厚为2.223.48m,平均厚度为2.95m,为稳定煤层,与下伏3-2-1煤层间距为18.1834.94m,平均为26.54m。煤层结构简单,不含夹矸。顶板岩性以砂质泥岩为主,局部为砂岩;底板岩性一般多为砂质泥岩,个别孔为粉砂岩和细砂岩。1.1.7.3.4 煤的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1、物理性质本区煤呈黑色,条痕褐黑色,暗淡的沥青光泽,局部为油脂光泽、丝绢光泽。性脆,内生裂隙较为发育,并具水平、垂直两组节理,其中垂直节理较为发育。节理中常充填黄铁矿和方解石薄膜,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2、煤岩特征(1)宏观煤岩特征宏观煤岩组份以亮煤和暗煤为主,镜煤和丝炭次之,煤岩类型主要为半亮型和半暗型煤。(2)显微煤岩特征煤中有机显微组份含量很高,平均含量为91.0998.60%,其组成以镜质组和丝质组为主,镜质组为39.3271.60%,丝质组为21.8049.30%,半镜质组为4.8011.48%,稳定组份含量相对较高。无机组含量很低,平均含量为1.408.91%,其组成为粘土组为主,平均含量0.66-6.88%,其余均小于1%。根据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显微煤岩分类方案,各可采煤层除5-2号煤层为丝质暗亮煤外均属丝质暗煤。(3)变质程度煤的显微硬度为18.84-20.99kg/m2,镜煤油浸最大反射率平均值为0.38920.4683。煤的变质程度为低变质的烟煤i阶段。3、煤的其它物理性质(1)导电性本区煤变质程度低,和围岩导电性差别大,是相对的高阻层,其视电阻率值为96760m。(2)真密度和视密度经测试真密度值一般为1.431.59t/ m3,平均值为1.451.51t/ m3。视密度值一般为1.071.85t/ m3,1.50t/ m3以上测值点仅零星分布,平均值为1.251.35t/ m3。(3)透光率和可磨性各可采煤层浮煤透光率为7383%,原煤可磨性指数为5865%,属可磨性差的煤,但煤的可磨性在总体上有向下略增大的趋势,反映出区内煤层随深度的增加变质程度逐步增强。随变质程度的增强可磨性有变好的趋势 。1.3.8.3.5 煤的化学性质、工艺性能及煤类1、煤的化学性质(1)水分(mad)区内各可采煤层水分(mad)原煤测值一般为4.03%11.40%,平均7.83%8.94%,浮煤测值为4.03%11.54%,平均7.94%9.23%,原、浮煤变化较小。垂向上水分含量从上至下有逐渐增大趋势。(2)灰分(ad)各煤层原煤灰分产率(ad)为3.45%26.41%,平均值为7.28%12.85%,极值点少且呈孤立分布,浮煤灰分产率均小于10%,一般为6%以下,故本区煤层除3-2-2煤层为低灰煤外,其它均为特低灰煤,在垂向上中部煤层灰分产率较低。(3)挥发分(vdaf)可采煤层原煤挥发分产率为31.0450.16%,极值点少且孤立分布,数值变化较小,平均值为33.7636.29%,洗选后挥发分产率略有增高,为31.0744.03%,平均值为34.0636.81%,在垂向上挥发分产值率有向下减少的趋势。(4)固定碳(fcad)固定碳含量为27.5060.81,平均含量为51.5555.90%。数值变化小,标准差小于4.26,变异系数小于7%。煤经洗选后,固定碳含量略有提高,数值变化进一步减少。(5)发热量干基弹筒发热(qb.d)干基弹筒发热量为20.1331.05mj/kg,平均值为26.4529.55mj/kg ,数值变化小,洗选后发热量增高,浮煤发热量为29.7730.57 mj/kg ,平均值为29.8830.46 mj/kg,经统计和灰分产率呈较强的负相关。干燥无灰基弹筒发热量(qb.daf)干燥无灰基弹筒发热量原煤为26.2932.42mj/kg,平均值为30.5931.53mj/kg ,数值变化小,洗选后发热量增高,浮煤发热量为29.6631.96 mj/kg ,平均值为29.6631.35 mj/kg,经统计和灰分产率呈较强的负相关。干基低位发热量(qnet.d)干基低位发热量原煤为20.4629.59mj/kg,平均值为26.4528.03mj/kg ,数值变化小,洗选后发热量增高,浮煤发热量为28.6730.46 mj/kg ,平均值为29.6129.78 mj/kg,经统计和灰分产率呈较强的负相关。(6)粘结性和结焦性据巴图塔井田资料:煤的粘结指数,自由膨胀序数,胶质层最大厚度,奥亚膨胀度均为零,焦块熔合状况为“粉状胶结”,葛金焦型为“a”,少数为“b”,焦渣特征为ii类,表明区内煤的粘结性弱,结焦性差。煤在干馏时收缩较大,最终收缩率为43mm,收缩度为15% 。(7)有害元素各可采煤层含硫均较低,属特低硫煤。煤中氯、氟、砷、汞、镉含量很低,氯平均含量为0.03418510-6,氟平均含量为38110.3710-6,砷平均含量为12.4610-6,汞平均含量为0.0330.1410-6,镉平均含量为0.0160.50510-6。(8)煤类根据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5751-86),区内各煤层胶质层最大厚度和粘结指数为零,透光率在73%以上,原煤挥发分均小于37%,故该区所有煤层均属于不粘煤(bn31)。1.1.7.3.6 水文地质条件1、区域概况东胜煤田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东北部,海拔标高多在12001400m,地形中部高,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区内沿泊江海子东胜区潮脑梁一带地形较高,呈东西向延伸,海拔标高14001500m,构成区域性地表分水岭,俗称“东胜梁”。在其南北两侧河川、沟谷纵横分布,最高点位于东胜东南约18km处的神山上,海拔标高1584m。煤田内地形切割强烈,沟谷纵横,具侵蚀性丘陵地貌特征。煤田的南部为毛乌素沙漠北缘,北部为库布其沙漠南缘,上述地带具风积砂漠地貌特征。东胜梁南北两侧的主要沟谷有乌兰木伦河、勃牛川、罕台川、哈什拉川、西柳河等,均属黄河流域水系。这些沟谷除个别大的有水量较小的常年性溪流外,其余多为季节性沟谷,旱季干涸无水,雨季暴雨过后可形成洪流,水量较大,历时短暂,于东胜梁两侧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径流,最终注入黄河。煤田属温带半干旱高原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稀少且集中,日照丰富,干燥多风。2、区域水文地质特征东胜煤田发育的主要地层为中生界陆相碎屑岩,次为新生界半胶结岩层及松散沉积物。依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及水力性质不同,煤田内的含水岩组可划分为两大类:新生界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岩组和中生界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潜水承压水含水岩组。区域水文地质特征见表1-3-4。表1-3-4 东胜煤田水文地质特征表含水岩组地层时代厚 度(m)岩 性单位涌水量q(l/sm)水化学类型矿化度(g/l)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岩组第四系(q)036.19黄土、残坡积、冲洪积、风积砂。 0.000610.5787hco3cahco3ca.mg0.2070.38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潜水承压水含水岩组志丹群(k1zh)0500含砾砂岩与砾岩,夹砂岩及泥岩。0.00782.171hco3k+nahco3 ca.mg0.2490.300侏罗系中统(j2)0358砂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及泥岩,含煤线。0.0004370.0274cl.hco3k+na0.7140.95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133.28279.18为一套各粒级的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互层,中夹2、3、4、5、6、7六个煤组。0.000270.026hco3clk+na0.101.754二叠系上统延长组(t3y)078.75中粗粒砂岩为主,夹砂质泥岩、粉砂岩。0.0003080.253clk+nahco3.cl.so4na0.6601.4153、区域地下水的补给、迳流与排泄煤田内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其次为地表水,在煤田深部亦接受侧向迳流的补给。由于区内地表水体不发育,地下水的迳流条件较差,大气降水成为区域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第四系潜水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渗入补给,中生界承压水在深部则以接受侧向迳流补给为主。第四系潜水的迳流受区域地形控制,以“东胜梁”分水岭为界,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迳流而排泄出区外;该区年平均蒸发量2082.22535.0mm,强烈的蒸发亦是第四系潜水排泄的重要途径。碎屑岩类含水层的迳流受单斜构造控制,基本沿岩层倾向即南西方向迳流,在沟谷深切地段以泉的形式排泄;在地形变化较小的地段则以侧向迳流的方式排泄出区外。1.1.7.3.7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1、矿区水文地质概况本矿位于乌兰木伦河、束会川两河分水岭西侧,紧靠乌兰木伦河(据井田边界最近处约230m),为半干旱、半沙漠地区。地形东北高,西南低,植被稀少。附近最大的地表水为乌兰木伦河,长年有水,水量随季节变化较大。区内最大河谷为考考赖沟,发源于勘查区东北部龙王庙滩,经矿区东南边缘流向区外,汇入乌兰木伦河。区内风积沙广布,多为波状沙丘及平沙地,基岩没有出露,该层厚度0.70-76.47m,厚度变化较大,东部最薄,向西变厚。该层为透水不含水层。区内最低侵蚀基准点标高1165m。2、含、隔水层水文地质特征本区按地层岩性可划分两大类a、b、c、d、e、f六个含水层位,这些含水层由于受地层沉积厚度的不同和岩性变化及顶部地层被剥蚀的程度不同,其分布面积含水性有较大的变化。含、隔水层组合关系见表1-3-5。 (1)孔隙潜水含水层全新统风积沙(q4eol)a含水层区内广泛分布,常形成沙漠地形,钻孔揭露厚度0.7076.47m,平均为29.89m。该层未胶结,渗透性强,可直接接受大气降水的渗入,起到了维持补给地下水的作用。该层在地形低洼处含有少量地下水,多为透水不含水层。(2)侏罗系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层 b含水层区内该层大部分被剥蚀,仅有2个钻孔见到该层含水层,分布面积很小。表1-3-5 含、隔水层组合关系一览表时代组 合 关 系q4a含水层j1-2y第一隔水层(侏罗系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下同)b含水层(侏罗系细、中、粗砂岩,下同)第二隔水层(含2-3煤层)c含水层第三隔水层(含3-2煤层)d含水层第四隔水层(含4-2煤层)e含水层第五隔水层(含5-2煤层)f含水层第六隔水层(含6-2煤层) c、d含水层该层在区内大范围分布,为主要含水层,单位涌水量0.0088l/sm,渗透系数0.0116m/d,水质为重碳酸钙型水,水位标高为1254.99m。其中c含水层厚度059.95m,平均厚度29.19m,d含水层厚度1.231.54m,平均厚度17.11m。注:邻区抽该段水单位涌水量0.01680.0593 l/sm,渗透系数0.0368m/d。 e、f含水层由于该区仅抽一段j1-2y混合水,故渗透系数、单位涌水量同c、d含水层。其中e含水层全区分布,厚度为4.5837.74m,平均厚度17.82m,f含水层井田内分布范围较小,厚度025.62m。平均厚度7.37m。巴图塔井田抽该段水结果:单位涌水量0.0054 l/sm,渗透系数0.0166m/d,水质为重碳酸、氯化物钠型水,水位标高为1262.64m。(3)隔水层从第四系底界开始,至6-2煤层止,以煤层做为间隔标志。共有6个隔水层分布,与煤层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其中第一、二隔水层在井田内大部分剥蚀或切割厚度极不稳定。c含水层以下各隔水层(包括煤层),未受到剥蚀,厚度相对稳定。因各含水层分布面积及厚度变化较大,局部地段各隔水层厚度难以单独统计,故没再逐一做厚度划分。3、充水因素分析矿坑充水是影响矿井正常开采的主要因素,矿坑充水条件可以综合为两方面,即充水途径和充水水源。只有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矿坑水。(1)充水途径本区地质构造简单,基本表现为平缓的单斜构造形态,未发现大的断层及裂隙带,地表大面积被第四系风积沙掩盖。因此,本区充水途径浅部主要以顺岩层孔隙、裂隙渗透为主,深部则以沿地层层面及岩层的孔隙、裂隙侧向迳流为主。另外,煤层开采后,可使采空区产生顶板冒落,形成冒落裂隙带向矿坑充水。(2)充水水源区内可构成矿坑充水的水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及地下水。大气降水充水因素分析据伊金霍洛旗气象资料,该区年降水量为194.7531.6mm,平均356.4mm,降水多集中在每年的7、8、9三个月。由于勘查区全部被第四系风积沙掩盖,可直接接受大气降水的渗入(经验数据:渗入量约占降水量的5%左右)起到收集大气降水的作用,也起了维持补给地下水的作用。大气降水在该层滞留后经基岩风化裂隙和岩层层面缓慢渗入,补给下伏充水含水层,即发生间接补给。本区受大气降水影响的主要是3-1煤组,由于局部煤层顶板薄,大气降水可直接通过第四系沙层直接或间接渗入煤层中,使矿坑充水。地表水充水因素分析区内主要地表水为考考赖沟,发源于核实区东北部龙王庙滩,长年有水,下游沟口实测流量190500l/s,沟两侧堆积有较厚的第四系风积沙,从现有资料分析,在矿体未来开采时,地表水主要以地表迳流排泄于区外,渗入地下很少。只有在煤层顶板较薄处开采时,由于开采时的振动和采空后产生的冒落带,可使地表水沟通,造成矿坑充水。本区3-1煤组局部地段顶板较薄,开采时应避开这些地段,或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地下水充水因素分析矿井开采方式为井下开采,故地下水是矿坑涌水主要的直接充水水源之一。区内3-1煤组以上基岩因受剥蚀,局部较薄,有利于大气降水的直接或间接渗透补给,易形成地下潜水,在3-1煤组埋藏较浅处,在开采时潜水为主要充水水源。4、矿区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及复杂程度评估区内完全被第四系风积沙掩盖,易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且渗透性好,为一透水沙层。下伏地层可直接接受第四系沙层的渗透补给,因此,矿床以孔隙水、孔隙裂隙水充水为主,孔隙裂隙水具有较高的水头压力,单位涌水量均小于0.01l/sm,地表无大的水体及建筑,但各抽水段地质构造简单,无大的断层及裂隙带,矿井疏干排水不会引起地表变形。因此,井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但考虑到考考赖沟水源地保护、矿体位于侵蚀基准面以下等因素。该区水文地质类型应属第一第二类,第二型,属于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矿区。1、1、8 其他开采技术条件1、瓦斯根据储量核实报告,本区各可采煤层可燃物中气体含量较低,每克可燃物中甲烷平均含量为0.000.81ml,属低沼气煤层,co2平均含量0.090.23 ml。各煤层均属低沼气区co2n2带。根据内蒙古矿山安全与职业危害检测检验中心(内蒙古安科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有限公司)2011年9月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书(3-1-2煤层),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0.75m3/min-2.00m3/min.本矿井属低瓦斯矿井。该矿2012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书正在办理中。2、煤尘根据储量核实报告,本区各可采煤层在急速加热时火焰长度可达400mm以上,煤尘爆炸性指数为39%,属易爆煤层。根据内蒙古矿山安全与职业危害检测检验中心(内蒙古安科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有限公司)2011年9月煤尘爆炸性、煤的自燃发火倾向性检验报告(3-1-2煤层),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3、煤的自燃根据巴图塔井田资料,本区煤的变质程度低,燃点低,丝炭含量高,吸附氧的能力强,还原燃点和氧化燃点差为1642,除4-2煤层为较容易自燃煤层外,其余各可采煤层均为容易自燃煤层。据调查在邻区地表煤层出露处可见煤自燃的现象和遗迹,后石圪台煤矿煤的自然堆放期仅为2个月。根据内蒙古矿山安全与职业危害检测检验中心(内蒙古安科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有限公司)2011年9月煤尘爆炸性、煤的自燃发火倾向性检验报告(3-1-2煤层),煤的自燃倾向性等级属容易自燃。4、地温根据巴图塔井田精查勘探、准格尔召新庙矿区详查勘探资料,本区地温梯度为1.8c/100m,无地温异常。5、放射性据测井的自然伽玛曲线反映,本区未见大于70伽玛的异常,故不存在放射性危害的可能。1.2 矿井生产概况1.2.1 井田境界与资源储量1.2.1.1 井田境界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于2012年6月对本矿颁发了煤矿许可证证号为15000002010071120070529批准开采深度为1260m999m,井田境界有8个拐点,井田东西长2.2km、南北宽约11.5km。井田面积2.7694km2。1.2.1.2 资源/储量本矿储量核实报告最终评审通过的全矿查明地质资源/储量53.70mt(其中包括311煤层已采动资源/储量5.01mt,现保有资源/储量48.69mt,根据储量核实报告审定的保有资源/储量减去井田境界的煤柱,地面建筑物煤柱、铁路经过煤柱及采空区煤柱,经计算矿井设计可采储量27.48mt。2009年至今已开采原煤1.48mt,剩余可采储量26.00mt设计生产能力:0.45mt/a,服务年限:40a。1.2.2 生产系统和辅助生产系统1.2.2.1 矿井开拓与开采系统井田开拓方式采用斜井、平硐多水平综合开拓,共设三条井筒,分别为主斜井、副平峒及回风斜井,三条井筒位于同一个工业场地,主、副井和回风斜井井筒方位基本平行于南部井口边界线,井筒在312煤层落平后,布置水平集中运输巷、水平集中辅运巷和水平集中回风巷井筒特征如下:主斜井:井筒倾角16,井筒断面13.44,斜长130米。承担全矿井原煤提升任务,兼作进风井,井筒内布置胶带输送机,并设置行人台阶兼作安全出口。副平峒:井筒倾角6,井筒断面14.01,斜长320米。承担全矿井的矸石、材料、设备运输和上、下人员等辅助运输任务,并为矿井的主要进风井,同时兼作矿井的安全出口。回风斜井:井筒倾角6,井筒断面8.01,斜长376米。担负矿井的回风任务,是矿井的专用回风井,兼作矿井的安全出口,根据矿井的开拓布置以及井田特征,井田各水平场划分为一个盘区,盘区为单翼开采,开采顺序为前进式。矿井开采采用综采,一次采全高走向长壁后退式,全部垮落式采煤方法。现回采工作面为312煤层131204采煤工作面,平均煤厚2.95m,工作面长度150m,采煤机选用mgty300/700-1.1d型双滚筒采煤机1台,截深0.63m,液压支架选用zy6800/17/35型掩护式液压支架,支护高度1.73.5m,支架宽度1.5m,工作阻力6800kn,支护强度0.98mpa。备用回采工作面为311煤层131103采煤工作面.矿井现有一个综合机械化掘进工作面,掘进311煤层131102回风顺槽。1.2.2.2 矿井提升和运输系统1、主提升和运输系统、回采工作面为刮板输运机(sgz764/400)转载机(sgz764/200)破碎机(dlm1000)顺槽胶带输送机(bsp1040/800)一水平集中运输巷胶带输送机(dtl100/35/90)主斜井胶带输送机(dtl100/50/110s)。2、辅助运输设备材料采用防爆无轨胶轮车,胶轮车型号为wqz2j,2台,人员运送采用防爆无轨胶轮人车型号为wyc20/2j,1台。1.2.2.3 矿井通风与安全监视系统1、矿井通风系统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通风方法为机械抽出式,矿井在工业场布置2个进风井即主斜井和副平峒,一个回风井;服务于整个矿井服务年限,在一水平(312煤层)布置三条集中大巷,2条进风巷(集中运输巷和集中辅助运输巷)一条回风巷。矿井在回风井装有2台主通风机,一台工作,一台备用,风机型号为fbcdz6n018,转速980转/分,电机功率275kw。掘进工作通风采用压入式,独立供风,风流均引自新鲜风流,风机型号ebdn06/211,电机功率211kw。1.2.2.4安全监控系统矿井设有kj110-c型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该区安全实施地面设备有两台研华工控机,运程终端,通信接口装置、打印机、ups电源、线路避雷器,井下设备有10台jf-f8基本分站,甲烷、一氧化碳、温度、风速负压、粉尘、烟雾模拟量和开关传感器。1.2.2.5矿井排水系统矿井正常涌水量54m3/h,矿井最大涌水量110m3/h。在一水平建有中央水泵房和主、副两个水仓,水仓有效容积900 m3,能容纳8小时的正常涌水量,中央水泵房安装有三台md155303型水泵,一台工作,一台备用,一台检修,电机功率75kw,水泵流量155 m3/h,排水高度90m;排水管路选用内径为152,壁厚为5的无缝钢管趟,一趟工作,一趟备用。1.2.2.6矿井供电系统1、矿井电源,一回路引自乌兰木伦35kv变电所,6kv侧,矿井地面设置一台变压站6/10kv的变压器(容量4000kva)将6kv电压变为10kv,另一回路引自霍洛湾35kv变电站的10kv侧。石圪台煤矿地面建10kv变电所。一回路引自霍洛湾的110kv变电站以10kv电源送到石圪台煤矿地面变电所的10kv母线上;地面变电所设置容量为500kva、变压比为10/0.4kv的变压器2台供地面用电;10kv配电开关选用xgn2型高压开关柜,380v配电选用ggd2-380型固定式低压配电屏。2、井下供电井下供电电源,井下供电两回路电源分别由地面变电所10kv母线上,用10kv矿用电缆由主斜井运到井下中央变电所,井下中央变电所10kv采用单母线分段,在井下中央变电所设置容量为400kva,变压比为10/0.69kv的高压器2台,为井下中央水泵房和提供双电源,并为主斜井和大巷,胶带输送机供电。采掘工作供电源分别由井下中央变电所的10kv母线上引出通过高压电缆送到采掘工作面移动变电站。 井下中央变电所高压配电开关为kgs1型矿用一般型高压开关柜,低压配电设备为gky型矿用一般低配电柜。采煤工作面低压供电电压为1140v,掘进工作面低压供电电压为660v。1.2.2.7 矿井压风系统矿井在地面建有压风机房,设有sa-60a-7型空压机2台,配备电机功率为55kw,电压为380v。向井下送风的管路选用dn159型无缝钢管。1.2.2.8 矿井消防和防尘系统矿井地面建有300m3的日用消防水池(高位水池)2座,用于调节日常用水量,一座150m3的清水池,用于调节生产用水、井下洒水和贮存井下消防用水。井下消防洒水及设备供水管路选用无缝钢管,主井井筒部分和主运大巷供水管直径为108mm,副井井筒部分和辅运大巷管径为50mm,顺槽管径管径为50mm。井下消防洒水管径每隔100m,设置支管、阀门、主运输巷道每隔50m支管、阀门并配备dn胶管,以供清洗巷道和突发火灾时接管。井下洒水管径敷设到所有的采掘工作面,主运系统的转载点等需要洒水防尘,消防用水及巷道清洗的地点。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