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6年9月 第17卷第5期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economic management college sep1, 2006 vol117 no15 收稿日期: 2006 - 06 - 25 作者简介:阳 鲲(1976 ) , 女,湖南湘乡人,广东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国关联翻译理论研究述评 阳 鲲 (广东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 摘 要 文献表明,我国关联翻译理论研究已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喜人局面 有宏观上的理论构建,微观上对 翻译现象的解释与应用,和中观上对翻译概念的剖析。关联翻译理论的研究成果也让关联翻译理论本身成了翻译学中不可 忽视的一支力量。本文梳理了国内关联翻译理论的重要研究成果,并对其中一些研究作了粗略的评论。 关键词 关联理论;翻译;关联翻译理论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 939x (2006) 05 - 0228 - 04 翻译研究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过程,是一种跨文化、 跨语言的示意 推理性质的交际行为。关联理论与翻译 的联系也由此可见。gutt最早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他认 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 理过程,它不仅涉及语码,更重要的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 行动态的推理,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作为交际的 翻译,在源语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人们对语码的选择所依 赖的也是关联性。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努力的目标,也是评 价译文的标准。译者应尽量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 的期待相符。要做到这一点,译者必须先通过原文的语音、 句法、语义、语用、文体等各层面的交际线索体察出作者 的交际意图,然后根据译文读者的潜在语境或认知环境, 在有关联的数个答案中选取关联性最佳的那一个( gutt, 1991)。 国内最早介绍关联翻译理论的当属林克难,他在1994 年介绍了gutt的 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 (第一版)中 的一些主要观点,总结了立论基础、基本论点和三个核心 观点(林克难, 1994) ,给理解原著有困难的读者提供了帮 助。此后,在讨论外国翻译理论的适用性时(林克难, 2003) ,又简要分析了关联翻译理论的重要概念 “context” 和 “ 最佳关联 ”,指出关联翻译理论又因此被称作 “ 最大 最小理论 ”(minimax theory)。林先生的第三篇相关论文从 “ 隐性翻译(covert translation)也是翻译 ”这个命题出发, 研究了关联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与重要概念,并在此基础 上探讨了如何泛化关联翻译理论,使其真正成为gutt一开 始就提出的那样,足以解释包括目的论翻译理论与文化翻 译理论在内的所有翻译现象的 “ 统一的翻译理论 ”(林克 难, 2004)。张春柏则对 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 (第 二版)按章做了全面介绍,使读者对该理论的全貌有了较 为清晰的了解,并指出了该书的三点不足(张春柏a, 2003)。正如屠国元和肖锦银 (2000)所言,对西方现代译 论进行引介,看似相当省心,但要做好也非易事,同样需 要有学术上的敏感性,才可及时捕捉到最新的学术动态。 我们觉得,上述两位都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较早提及关联理论于翻译有益的是中国语用学研究的 杰出人物何自然。他(1996)曾讨论了关联理论给予语用 翻译的启示。之后与张新红合作,在 “ 语用翻译:语用学 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一文中论述了如何从关联理论角度 看翻译的本质,绘制了翻译过程示意图(张新红、何自然, 2001)。这篇论文极具理论性和指导性 ,是相关的译学研究 者们常引的参考文献。孙华祥(2001)、欧阳利锋(2002) 也都探讨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从关联理论交际观的维 度思考翻译研究是孙昂(2003)的议题。 一、应用研究 在基础性的引入介绍工作进行的同时,学者们结合所 长,多方位探讨了具体应用方面的种种课题,将我国关联 翻译研究带入了一个纵深宽广的领域。我们拟将这些应用 研究,根据内容,大致分为以下五类。 11关联翻译理论具有强大解释力。持这一观点的学者 为数众多,赵彦春(1999)认为关联理论是一个强有力的 理论,它的使命虽然不是解释翻译,但却给翻译提供了一 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奠定了翻译本体论和方法论的理论基 础。他以关联理论为工具证伪(falsify)了翻译理论界的两 个超级酶母( supermemes) :不可译性和对等原则,由此佐 证了关联翻译的合理性和解释力。 王斌(2000)虽然重点在于论述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 的局限性,但也承认:若将翻译看成是跨文化的语言交际, 关联理论在这方土地上还是能说出个子丑寅卯的。他认为 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主要表现在可译性、信度与效度、 重译三方面。 822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孟建钢从最佳关联性的角度去解释翻译原则的二重性 问题,认为异化原则和归化原则的翻译策略的选择主要取 决于原语读者和译者的交际意图;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 性概念可有效地解释两原则的运用及其对立统一性(孟建 钢, 2002)。我们知道,异化和归化作为翻译研究中的热点 之一,已有专家学者从各个层面进行阐释,但孟的关联视 角无疑是一个新颖的补充。 张景华和靳涵身(2003)的看法是:关联理论之所以 对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是因为它从认识论到方法论为翻 译研究提供了一套有机连贯的理论框架。张景华(2005) 继承并发展了之前观点,认为关联理论对翻译的本体论具 有很强的阐释力,体现在它对翻译的解释中所蕴涵的辩证 思想。张春柏(2003b)通过重点讨论gutt关于直接翻译 的思想与文学翻译的实例,证明关联翻译理论对包括文学 翻译在内的跨文化语言交际有着充分的解释力。先前我们 提到的林克难(2004)也提出了关联理论的强大阐释力是 它的一大优势的观点。笔者认为,要让人信服地说明关联 理论是否具有强大阐释力,最好的方法也许是用实践来检 验,我们可以开展用这一理论来逐一解释各种翻译现象的 研究。 21关联理论与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在翻译研究中占据 重要地位,关联翻译理论必定被运用到文学翻译研究当中。 范勇(2003)从汉译英的角度探讨关联理论对翻译研究的 启示,具体分析了如何根据关联原则和认知语用学原理,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通过灵活调整和变通机制,尽可能传达 原文作者的意义和意图。 周红专(2001)、(2002)分别将关联理论运用到文学 作品翻译中含意的处理和古汉诗词英译。作者贯穿始终的 观点是:为了保证翻译的交际效果,译者在源语的理解和 翻译过程中对语码所追求的都是最佳关联。运用关联理论 评析中国古诗的还有赵彦春(2002)和孙昂(2004)。前者 通过对 诗经 中的 螽斯 几种译文评析,试图揭示翻 译中对等概念的本质:对等是受关联(原文和译文之间的 映射)和织综(译语语篇衔接和连贯网络)所制约的。后 者尝试从关联翻译理论对李白名诗 送友人 四种译文比 较与分析,用以论证认知环境、交际意图及最佳对等概念 在诗歌翻译批评中的可行性,为诗歌翻译批评提出另一个 可供参考的指针。还有研究者从关联理论角度对文学作品 中双关语以及习语的翻译进行了尝试(武选民, 2003;陆 荣荣, 2005)。 对于关联翻译理论,人们关注较多的通常是其示意- 推理模式和最佳关联原则,刘莉琼(2005)另辟蹊径,以 关联翻译理论中的诗性效果(poetic effect)为研究对象。 众所周知,文学欣赏过程中,读者要破除文学语言布下的 重重迷雾,特别需要咬文嚼字。 “ 咬文嚼字 ”所付出的比理 解日常语言更多的推理努力是为了获得比日常语言更大的 语境效果 诗性效果,这是诗性效果在文学翻译中保留 的必要性,作者还进一步探讨了保留的可能性和指导原则。 31关联理论与科技、实用文体、多文本类型的翻译 将关联理论与科技翻译相结合是姬鹏宏和曹志宏(2002) 的首创。他们结合实践,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分析了科技 翻译的基本要素:能动因素和静态因素。更重要的是,提 出了一个科技翻译机理公式。客观的说,作者对公式的论 证略显粗糙,这一公式的正确性还有待进一步推敲,也没 有明确 “ 机理 ”的涵义(似乎等同于翻译效度)。但毫无 疑问,他们的工作为众多科技翻译研究者指明了可以有所 作为的方向。 郑群(2000)也结合以认知语用观为导向的关联理论, 探讨的是科技文献翻译的教学。作者根据在中科院博士生 英语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从语境完整性和 最佳认知效果入手完善和发展科技翻译教学的思路,以期 对教学改革有所助益。 探讨关联理论与实用文体以及多文本类型的翻译研究 显得精彩纷呈,如关联翻译理论对商标词翻译的启示(彭 琳, 2003)、广告翻译与关联理论(曾立,2003;潘莉, 2003;刘卫东, 2001)、关联理论在网络新闻翻译过程中的 适用性调查(文军、邓春, 2003)、关联理论与旅游资料的 翻译(叶苗, 2005)、关联理论在幽默文本翻译中的运用 (徐庆利、王福祥, 2002;戴光荣, 2004)、话剧翻译的关 联观(周红专, 2001)。这些研究者们都在认真研读了理论 的基础上,将实践融入对理论的检验,探索了关联翻译理 论研究的发展前景。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文军和邓春开展的 实证性研究。他们通过访问30位网络新闻翻译者,运用假 设检验的统计方法对访问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验证了关 联理论在网络新闻翻译实际过程中的适用性和解释力。 41关联理论与话语分析中概念的翻译 话语分析是一 门具体研究人们如何通过真实的话语活动交换意义的学问 (朱永生, 2003) ,与关联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探索 关联理论与话语分析当中的一些概念的翻译这是关联翻译 研究中新兴的、尚有待大力开拓的一项。 李静(2003)的切入点是隐性连词的翻译,以关联理 论为基础,讨论原文与译文相似性的问题。马萧依据关联 理论,从认知角度分析了英汉话语标记语,并指出在翻译 过程中,译者首先要善于识别原文中的话语标记语,领会 其语用用意,理顺标记语前后话语之间的关系,并注意两 种语言使用的差异,灵活处理,译出标记语的语用功能 (马萧, 2003)。 51关联理论与口译 口译是一种即席的双语之间的口 头转换活动,从始至终处于动态之中,随着交际语境、交 际双方的心理、认知、语言及社会等因素的变化而进行着。 从关联理论透视口译的过程,有着独到的优势。但由于口 译相对于笔译来说,本来就易被忽视,因此探讨关联理论 与口译的研究也显得相对薄弱。 芮敏(2000)从关联性、语境假设、社交语境、语言 语境分析关联理论与口译的关系;莫爱屏(2003)应用关 联理论的明示-推理交际模式,阐释交传中 “ 说话人-译 员-听话人 ”的三元关系以及说话人和译员各自的推理明 示行为;黑玉琴(2003)认为,在动态的口译过程中译员 要进行认知推理,选择恰当的语境假设,寻找最佳关联, 推断出发话人的交际意图,并做出最佳的意义选择。 922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二、创新与批判 与前面两大方面比较而言,国内学者就关联翻译展开 的创新与批判研究较为匮乏,这也符合目前我国学术界的 现状:大部分学者文献综述能力不够,对西方的理论缺乏 融会贯通式的整体理解与把握。 11在关联翻译基础上的创新。王建国(2002)根据关 联理论所提出的 “ 交际的基本特征是意向性 ”指出,忠实 性的翻译是忠实于原交际;翻译是包括了两次交际的特殊 交际活动,因而忠实性的翻译必须能够再现原作者对其意 向性读者所做出的假设,让译文读者能够与原文读者一样 在推理原作者的信息意图时具有同等的推理空间。据此, 他提出了翻译的推理空间等距原则。两年后,他对这一原 则进行了补充,提出并论证了翻译的推理空间等距原则之 补充原则,还通过回译论证了这两个原则在翻译评价中的 作用(王建国, 2004)。看来作者要将 “ 翻译的推理空间等 距原则 ”进行到底。 唐拥军(2003)认为无论关联理论对翻译有多强大的 解释力,还是要回到翻译这一本体上来,因此借用关联理 论来调整和完善对等理论,提出了与 “ 最佳关联 ”一脉相 承的 “ 最佳对等 ”概念。并且指出关联理论与对等理论的 强强结合,能整合翻译的双重含义 翻译过程和翻译结 果。不过依本人愚见,作者还是不免 “ 落入俗套 ”,一是总 希望用对等来做翻译的标准,二是认为关联理论只能用来 解释翻译的过程。 之前提到的赵彦春(1999)的另一亮点是试图建构翻 译的理论模式。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涉及到静态的代码模式 和动态的推理模式,对这两种模式,可以通过一价译元 (univalent translation constituent)和 二 价 译 元( bivalent translation constituent)这两个层次来认识。由此赵得出了一 价译元-推理模式和二价译元-推理模式;从这两个模式 可以看出,翻译从本质上讲是语用的、交际的。在对赵的 模式进行借鉴和修正的基础上,李寅和罗选民(2004)提 出了他们的关联翻译的综合推理模式,并指出在翻译过程 中应注意:既要尽量保证原文与译文关联性体现层次的对 应,又要考虑到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在推理过程中达到的 关联度大小的对应。 李占喜(2005)的创新体现在他在关联理论和关联翻 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 “ 关联域 ”( register of relevance)这一 概念,探讨互文性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信息意图或交际意图 的文化缺损,旨在把互文性的探讨引入关联翻译理论领域。 这些学者的成果虽然还有待进一步佐证和完善,但是 作为引玉之砖,起到了拓宽我们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的治学 思路的作用。 21探讨关联翻译理论的不足。关联翻译理论自问世以 来,在翻译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围绕该理论的讨论、 赞扬持久不衰,持批评观点的也不在少数。 如蒋骁华(1998)在评介九十年代西方译论研究时, 对gutt理论的局限性这样表述:“ 该理论有一个重大弱点: 在谈理论时似乎游刃有余,而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往往力不 从心。 ”只是作者并未就此观点予以论证说明。李运兴 (2001: 6)则直接批评了gutt的 “ 关联理论就足够解释翻 译一切现象 ”的论断,认为其理论指导思想明显与新兴科 学的发展规律相违背。他(2001: 7)还指出,关联理论的 语境概念不可能给翻译的社会文化层次有什么揭示。其观 点值得商榷。 仅附带评述关联翻译理论不足之处的还有钱多秀 (2003) :gutt的 翻译与关联 没有形成翻译的语用学研 究所需的基本概念,也没有探讨该领域内这些概念的相对 重要性;另外, gutt假设了理想的翻译条件,很少把一些 外在因素考虑进来,如完成期限、费用、工作条件等。在 笔者看来,这两点批评后者或许属实,但前者却令人难以 信服。我们知道,gutt本意是想运用关联理论去创立一种 新的翻译理论,最后他意外地发现没有必要另起炉灶,关 联论完全可以用来解释已有的各种翻译理论以及各种看似 矛盾的翻译现象。他也深入探讨了诸如认知语境、明示、 交际意图、弱式暗含等关联理论的基本概念在翻译当中的 重要性。 打出 鲜 明 批 评 旗 帜 的 有 王 斌( 2000 )和 王 建 国 (2003)。前者认为关联翻译理论只重效度,不重信度,将 关联翻译原则等同于同化翻译,认为它无法解决翻译中文 化缺省的问题,更不能用来解释文学翻译。后者则从更广 泛的层面上分析了关联翻译的弊端:首先,由于关联理论 自身不足,将其运用到翻译中,有玄学性质,据此对翻译 做评介往往带有主观随意性。其次,作者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0652:2002 FR-D Loading tests on overhead line structures
- 【正版授权】 IEC 60794-1-119:2025 EN Optical fibre cables - Part 1-119: Generic specification - Basic optical cable test procedures - Mechanical tests methods - Aeolian vibration,Method
- emft考试试题及答案
- 建筑电工试题及答案
- 休克抢救面试题及答案
- 外科上学期考试题及答案
- 廉洁为民面试题及答案
- 产后饮食考试题及答案
- 小猪障碍测试题及答案
- 危运装卸员试题及答案
- 安全管理核心制度综合体系华润置地北京
- 第八章-高级土壤化学之土壤的氧化还原化学
- 市政工程方案设计
- 肠息肉切除术后的护理
- 中式烹调技艺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陕西华山的险峻之旅
- 苏教版分式章起始课-展示课件
- 《PLC与变频器控制》课件 1.PLC概述
- 手枪射击技巧
- 老年人排泄照护(老年专科护理课件)
- 西南18J202 坡屋面标准图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