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土地利用与整治研究社区土地整理模式.doc_第1页
社区土地利用与整治研究社区土地整理模式.doc_第2页
社区土地利用与整治研究社区土地整理模式.doc_第3页
社区土地利用与整治研究社区土地整理模式.doc_第4页
社区土地利用与整治研究社区土地整理模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 安沟社区土地整理模式目的通过工程方法与生态方法的综合运用,探讨和实践基于景观格局土地整理的生态、工程设计。方法综合运用土地利用与规划、gis空间分析和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进行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土地整理的实证研究。结果 以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为核心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划定土地利用的管制区域、土地整理的重点区域,总结了具体土地整理的生态工程措施。结论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进行土地整理,从小流域土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入手,以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为核心的小流域土地整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更多还原 土地整理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1。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国内关于土地整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整理技术研究2-5、土地整理潜力研究6-9、土地整理的景观格局与过程和生态效应研究10-18、土地整理产权研究19-20等。通过文综合比较,可以发现近年来关于土地整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新的方向: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进行土地整理已国际国内的趋势,利用gis技术与方法改善了传统方法的不足,提高了土地整理的工作效率,同时,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坚持以流域为基础进行小流域土地综合整理。 本文从小流域土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入手,提出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的小流域土地整理模式。并以延长县安沟乡为例,综合运用土地利用与规划、gis空间分析和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进行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土地整理的实证研究。为其中心社区规划建设和发展,提供基础依据参考,促进城乡统筹。 1 研究区概况1.1 基本情况1.1.1 自然概况 安沟乡地处延安市延长县城东南25公里处,全乡辖25个行政村,61个自然村,2174户,8372人。全乡地势整体西南高,东北低,以安沟河小流域为主体,流域两侧为沟坡塬峁。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095648110910,北纬36212936337。全乡分区基本上是由自然地貌分割而成,西、南两翼以黄土丘陵隆起带为界,北部以东西向坡脊线为界,由西、南、东三面形成自然分水岭。安沟河河口呈三角形,经雨水冲刷沉积形成冲积平地,为安沟乡安沟村村域,安沟乡政府驻地。全乡绝对高程由713 m到1372 m左右,相对高差659m。地貌类型呈塬地、坡地和谷地,由此形成三种景观结构:塬地以种植果木林苗为主,坡地以灌木林地为主,平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在林、农结合带,受农民开荒影响,植被类型不固定,在现状调查时多以零星果园为主。全乡土地肥沃,光照时长,暖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冷暖干湿明显。冬季在强大的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下,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春季因极地大陆气团很快削弱,热带气团逐渐北进,大地回暖快,降水随之增加;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是一年中降水最大季节,雨量集中,多雷阵雨、冰雹天气,并伴有强劲大风;秋季为暖湿气团与干冷气团交替期,初秋多连阴雨,气温骤降,晚秋多高爽天气,由半干旱转干旱。年平均气温10.4,南北差0.5,东西差1。最冷月份1月,均温5.4,最热月份7月,均温24.1。各季节雨水分配不均,气温昼夜差别较大,积温有效性高,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年降雨量565.7毫米,南北差16.5毫米,东西差65.4毫米,雨热同期,20%的降雨量集中在79月。年干燥度为1.5-2.0。无霜期170天。风、旱、冰雹等自然灾害较多,是影响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区内有水库一座,为安沟水库,坝址位于延河一级支流安沟河下游,距县城15公里。安沟水库枢纽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向延长县城供水。水库正常蓄水位871.04米,总库容660 万立方米,工程设计每年向城区平均供水127万立方米,与现有水源联合运用可基本满足延长县城生活和工业用水需要。图1 安沟乡区位图1.1.2 社会经济概况全乡土地面积202.4平方公里,耕地1.6万亩,苹果21950亩,人均2.6亩,在村人均3.7亩,其中挂果16450亩,幼园5500亩。历年来累计退耕58665.15亩,其中退耕还林30619.55亩,荒山造林28045.6亩,共涉及2089户,8102人。安沟乡以苹果种植业和畜牧业为支柱产业,2011年全乡经济总收入1.19亿元,产值1.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46元。基础设施方面,渭清线横贯全乡。全乡大力发展沼气生态工程建设,到2011年累计建成822口 ,使用率86.7%。建成沼气后续服务站4处,果树三沼综合利用2.5万亩。已完成东卓、踅粱、张家山、朱家河等油路工程,新增安沟等8处集中供水工程,水窖426眼,水井372眼。公共设施方面,安沟乡有卫生院1个,图书阅览室1处,中心小学1所,村卫生室18个。社会保障方面,全乡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3%,参合7786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参保4591人,实际保人4282人,参保率为93.27%。全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603户,809人,每月兑现79260元。共有五保户31人,年发放补助93000元。乡敬老院现有工作人员4人,已入住13人。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2.1 数据来源 (1)调查访谈:采用同政府工作人员座谈、25个行政村调研和每个行政村20%的比例典型农户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土地利用的相关的调研与复查。调查内容包括家庭成员构成、家庭收入、土地经营、劳动力就业、空心村整治和新村建设意愿等方面。调研采用定量化访谈和自由回答式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共得到乡镇总体基础调研报告一份,行政村调查问卷24份,农户有效问卷281份。(2)图上量算:安沟乡政府提供的2009年成图的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1:10000地形图以及从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网站下载的遥感影像数据。2.2 数据处理(1)以tiff格式的安沟乡2009年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和1:10000地形图为基本图件,参照google earth卫星影像,结合野外调查,运用扫描地图矢量化软件geoway,经过坐标转换、几何校正,得到的安沟乡1:10000土地利用图和1::10000地形图的矢量图。(2)按照中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和研究的具体目标,把土地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等6种类型,利用arcgis10.0软件,提取农村居民点信息,制作土地利用类型矢量图和农村居民点分布图。(3)以土地利用类型矢量图为依据,运用arcgis10.0软件,选取有关指标,对土地利用的规模、形状、分布进行景观格局分析。(5)以1:10000地形矢量图为依据,运用arcgis10.0软件,选取相关环境因子,对土地利用的规划整理。3 土地整理规划3.1 整体思路土地整理需要借助一系列的生物、工程措施,在此过程中必然会对原有生境产生一定的扰动,打破原有的生态状态。所以关注土地整理过程中的生态效应就显得十分必要,土地整理实质上是在重塑土地的生态系统。景观生态学关注景观的的格局与过程,尺度与效应。景观生态学注重研究空间格局的形成、动态以及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关系21。景观格局是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镶嵌体在景观空间上的排列。它是景观异质性的具体体现,同时又是不同时空尺度上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学术界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及其演变开展不同时空尺度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的定量化研究,是景观格局变化研究的一个特点。将景观生态学应用于土地整理就是基于农田景观整体性原理,在开展土地整理时,将组成农田景观的各要素看成是一个整体,统筹规划,综合整治。本研究区土地整理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在整理区范围的划定上,结合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具体地理环境区位,以完整的流域面积为单元,将区内耕地、林地、园地、居民点、水域、道路、未利用地等全部纳入待整理范围,分析景观格局与过程(土地利用过程),按照土地承载力确定各类用地面积;其次,从影响耕地生产的各因素着手,分析主要因子:地形和水文要素,基于此分析结果,确定土地利用主要方向和区域,划定土地平整的重点区域,拟定土地整理工程方案,调整不合理的基质和斑块;第三,从维护区域内农田景观安全格局出发,修建基础设施,安排区内交通设施,修建必要的水土保持设施。图2 土地整理技术路线图3.2 土地利用现状与过程分析经过多年人类活动,安沟乡形成了两种稳定的基质单元:一是草地,位于谷口和冲沟两岸的坡地;二是林地,位于山坡顶部和陡坡地。同时,在农田和林地之间,分布着另外一种不稳定的基质单元果园。由于缺少统一的林果规划,栽植的果树间隙大、树种单一,土壤裸露多,局部水土流失严重。在上述基质单元内,还分布有零星的居民点、水塘、荒草地等斑块;贯穿于基质和斑块中间,是由河流、道路组成的廊道系统,构成了完整的景观生态系统。安沟乡现有总土地303598.5亩,土地利用以耕地、塬地、林地、建设用地为主。2011年,耕地32000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园地35200亩,占总土地面积的6%,林地48000亩,占总土地面积的8%,村庄建设面积5833.5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安沟乡具有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村镇的特点,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在土地利用结构中,林地比例最高。村庄数量多,布局极散,用地空废化程度高。人均宅基地面积约250平方米。随着安沟乡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转移,以宅基地废弃和村庄土地闲置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成为城乡统筹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在安沟村村域内,正在规划建设一个中心社区,主要是为高家川村水库移民准备的。中心社区地处延长县城东南25公里处,乡政府驻地。项目计划完成600户,2400人的移民搬迁任务。社区建设一期,招标总面积12857.73m2 ,总投资1730.37万元。主体位砖混结构,6层4栋15个单元,总计180户,于2012年8月份竣工。整个社区规划时间3年完成,总投资8000万元,人口达到3000人。一方面,自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安沟乡内林地面积逐年增加,果树面积逐年增加,耕地面积向破碎化发展。这种不断变化着的土地利用方式,对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安沟中心社区的建立,乡民居住与生产用地距离阻力势必增加。如何科学引导和改善当地的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土地产权关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真正的价值,是研究区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之一。表1 安沟乡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图3.3 土地利用垂直地带性研究区土地利用的现状过程,主要从耕地限制因素、植被分布与扩散、中心社区建设迁村并点3 个方面进行分析。耕地的限制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和社会人文因素,但总体而言,自然因素是基础,即耕地开发受到当地资源环境的约束。在自然因素方面,耕地开发利用程度,主要受到地面坡度、土壤质地、土层厚度、水资源供给能力、耕作难易性、水土流失强度等因素影响。其中地面坡度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而水土流失是造成坡地土层厚度减少的主要因素。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存在一定的垂直地带性,根据垂直地带性将耕地分为高山地、塬地和沟坡地三大类:高于塬地是高山地,高山地包括山顶地和山坡地;塬地分为塬地和塬缘地,塬缘地的边界以塬边坡度5为限;沟坡地分为坡地和漫滩地,间或夹杂塌地和阶地,坡地以黄土休止角45为限。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应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大于25)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的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同时结合中心社区建设选址和居民点的迁村并点,在植被现状保护的现状下,可以适度调整耕地的分布与利用强度。借助gis软件与技术的支持,在多种地理背景数据的基础上,以dem为基础数据集,采用arcgis技术及多种空间分析方法,进行了坡度分级、地貌分类、坡向分类等方面的数据处理,具体提取划分了安沟河小流域。(1) 按照小流域规划的具体要求,坡度划分为0-5(平地),5-15(缓坡地),15-35(中坡地),35(陡坡地)共4个等级。(2) 在流域规划中,一般仅将坡向区分为两种类型,即阴坡和阳坡,其最常用的划分指标为在360方位角内,90-315范围内为阳坡,315-360和0-90之间为阴坡。(3) 黄土梁峁丘陵沟壑区,正负地貌特征典型,基本地貌类型有梁峁地、塬地、沟坡地和沟底地,其分布状况及面积比例对于流域规划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是流域规划和治理的主要本底数据之一。(4) 为了方便基于gis的土地评价,本文借鉴andrew weiss的研究成果,引入坡位指数(topographic position index(tpi)的概念,以综合评定地形。坡位指数是2001年weiss在esri国际大会上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其主要思想是确定研究目标点与其周围地形的位置关系。其基本思想是:用某点高程与其周围一定范围内平均高程的差,结合该点的坡度,来确定其在坡面上所处的部位。它在地貌分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tpi=(z-z,g) 其中,tpi为坡位指数,z为地表某点的高程,为该点周围一定范围的平均高程,g为该点的坡度。 图3a 土地利用的垂直地带性 图3b 坡位分类图 图3c 坡位分类示意图表2 坡位分类坡位分类代码名称释义1ridge山脊,tpi 1 sd2upper slope上坡,0.5 sd tpi 1 sd3middle slope中坡, -0.5 sd tpi 54flat slope平(坦)坡,-0.5 sd tpi 0.5 sd, slope 55lower slope下坡,-1 sd tpi -0.5 sd6valley谷底,tpi 35坡向20阳(100)阴(40)流域汇水强度10极强强较强较弱弱利用现状10果园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表4 土地适应性评价分级标准表土地适应性评价分级标准 适应性等级 psi 适应性等级 psi最适宜 70较适宜 50-60适宜 60-70不适宜 50 图5a 安沟乡土地利用现状图 图5b 土地适宜性评价图 图5c 重点整理区域分布图3.5.3 重点整理区域如图,在图5b中,对于土地适宜性差的区域进行集中整理。在土地利用的垂直地带性的指导下,宜农则耕,宜林则退耕或还草。进行沟道综合整治,坚持建设高标准农田。为保护退耕还林效果,耕地区的地面坡度一般不大于15,以此坡度设限,进行林地和耕地范围的划分:坡度低于15,以耕地为主;坡度介于1525之间,以林为主,可兼种林果;坡度高于25,以林为主。上述各类土地面积同时满足水资源供需要求。3.6 工程与生态措施3.6.1 生态工程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原理,结合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其目的是将生物群落内不同物种共生、物质与能量多级利用、环境自净和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与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相结合,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如利用多层结构的森林生态系统增大吸收光能的面积、利用植物吸附和富集某些微量重金属以及利用余热繁殖水生生物等。本文的生态工程侧重于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以工程设计为基础,采取农田防护、生物栖息地保护、自然景观保护及景观美化、污染隔离等系列工程设计,以保护和构建土地利用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生态工程设计汇总图表5。表5 生态工程设计汇总工程类型建设内容生态设计农田防护生态工程农田防护林工程、农田排洪防涝工程、农田护坡工程(沟渠、路护坡、田坎硬化或树篱建设等)建设树篱、防护林、草皮带、篱笆、沟渠、道路、作物边界形式的条状结构;在坡地梯田沿等高线修建蓄水田埂生物栖息地保护工程生物廊道(农田道路、田坎、沟渠等的覆盖)建设工程、农田斑块建设(如人工林地、草地等)、湿地保护工程(如坑塘水面等)支路采用砾石或镂空水泥板,田间道路采用泥沙路面并种植草皮;渠道和排水沟内设计生态板;土壤剖面重建时采用表土整体剥离和回填;在田间地头建设生物休憩林、生物廊道自然景观生态工程对具有明显地域特点和重要生态功能的天然林地、草地、水体、裸岩等自然景观重点保护设计适应生物生存的洼地、水边湿地以及不受人类强烈干扰的大型林地岛屿;建立包括杂草带、草原带、灌木林和果树带等景观类型的生态补偿区污染隔离带工程防止生产生活垃圾污染源污染农田边界以外的绿色隔离区建立岸边植被缓冲带,即位于河流和水体岸边的林网带、草地;建设包括散生树木、树丛、小池塘等多种复合结构的带状结构景观美化生态工程观赏性植物的种植、农田建筑物的设计、农业主题公园的建设和名胜古迹的保护等注重在土地整理规划中建设休闲公园、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农田建避雨亭、主要田间路桥梁建休闲亭、文化名胜古迹周边建设绿化隔离带、农业观光采摘园3.6.2 防洪和水源保护工程(1)防洪标准。依据延长县防汛办提供资料,安沟及其支流沟道集镇按3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山洪按十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左岸需修防洪堤进行防洪。右岸要沿岸确定出治导线,不能在治导线范围内设障或建设,以免影响行洪。(2)防洪措施。区内按3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控制最小沟道宽度15米,有必要时,两岸可修建防洪堤。相关地段按10年一遇标准修建排洪渠,控制渠宽两米。将防洪线划为污染物隔离带,杜绝上游污染物进入水库。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在种植物时,尽量选用少打或不打农药的作物,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6.3 居民点保护居民点安全包括:保护居民点免受洪水冲刷,减少居民点污染物排放。按照中心社区的规划,对新建居民点,其选址应避开地质灾害发生区域(包括滑坡、泥石流等)。对于居住人口多、村庄形成年代长的居民点进行“圈地”保护,即划定居民点红线,禁止拆迁、重建;对于居住人口过少、居住环境恶化的居民点,应向中心社区归并。对居民点实施保护,主要是按照现有房屋布局,重新规划村庄内的排水和交通设施,使之与项目区外排水系统和交通道路相连接。对居民点产生的粪便、垃圾等污染物,通过继续加强建设沼气、垃圾转运等措施,转化或降低影响。4 不同土地类型土地合理利用的方式与生态措施4.1 高山地4.1.2 高山顶地的利用与保护高于塬地是高山地,高山地包括高山顶地和高山坡地。高山顶地,多为土石过渡带,土壤侵蚀以冲刷为主,石质山或半石质山土层甚薄,大面积为裸露岩石,属于低覆被石质山地中度侵蚀区,侵蚀模数约为1000一2000/km2.年。伴随水土流失负面效应的积累,此地带土层极薄,农用已相当困难,果树也难成活,只能种一些耐旱树木和灌草乡如油松、草首褶、柠条等,恢复植被覆盖,防止径流冲刷。4.1.3 高山坡地的利用与保护 高山坡地,是山脚线以上一直到峁梁顶线,坡势平缓,坡度一般小于15。,为较强烈侵蚀类型区乡侵蚀模数2000一5000t/km2年,主要侵蚀类型是面蚀、细沟侵蚀.该区土地贫膺,且十分干旱。因此只能种植耐旱耐膺薄作物,产量较低。在这一带主要水保措施是等高耕作,留茬收获,或打地埂和坡式梯田。这些措施在坡长不大,地势平缓的高山坡地是很有效的于只要防止径流产生,使降雨就地入渗,就可以避免严重的水土流失,而筑高标准的水平梯田,从经济效益上考虑并不是很理想。从土地利用的现状出发,种植经济林木或者生态林木,既可在经济上做到保值增收,同时也是治理和防护高山坡地的有效措施。4.2 塬地4.2.1 塬地的利用与保护 黄土塬为顶面平坦宽阔的黄土高地,又称黄土平台。其顶面平坦,边缘倾斜35,周围为沟谷深切,它代表黄土的最高堆积面。地貌学上把面积不足10km2塬面称为残垣,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黄土塬多为残塬。塬面土地的利用近似平原,塬面地形平坦,日照充足,相对而言,是最优的农用地。现状利用中,塬面土地以果园和耕地为主,边缘或分布着条带状的村庄建设用地。一般塬面水浇果园,苹果每亩产量达3000kg,产值在18000元以上。塬地保护和利用的重点是要保避免现有塬面优质耕地被逐渐蔓延的村庄建设用地侵占,村庄建设要有规划、有秩序。不断加强耕地的质量和农田设施建设,完善田间排水系统,坚持科学化果园建设,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4.2.2 塬缘地的利用与保护 塬地边缘地带与沟坡存在在一定的缓坡过渡带,其倾斜度一般为3-5,即塬缘地。塬缘地带是塬面保护工程的重点区域。采取两种筑坎措施:一是生物制埂,即沿塬缘面一定距离沿等高线修筑土梗,在土埂外侧植草或种植花椒、柳墩等经济作物;二是严格限制土埂高度在0.5 m 以内。同时,梯田田坎应高于田面20 cm 以上,这样可以拦蓄地面径流和泥沙,保护和减少塬面土壤肥里随水力侵蚀而被带走。4.3 沟坡地4.3.1 陡坡地的利用与保护陡坡地(陡坡旱作果粮间作带),是整个流域侵蚀最严重的部位,坡度一般大于20,为极强烈侵蚀区,侵蚀模数大子10000t/km2年,沟蚀相当严重,“v”型支毛沟十分发育,并且正在切深拓宽,导致土地切割破碎。因此该区应以治沟为主,沟坡兼治,防止沟谷继续发育。主要措施:一是固定沟坡,严禁陡坡开荒,保护自然植被,人工种植柠条和草音洽;其次是沟头围捻和打容坊坝,从上到下层层设防,节节控制,拦蓄泥沙,沟坝地大块种粮,小块种树。陡坡地的治理主要是修筑水平梯田、由于干旱又无法灌溉,大量种植果树不适宜,产量较低,只能在面积小,耕种不方便的零碎梯田种植果树,大块梯田应以粮食作物为主,如耐旱的谷子、大豆、土豆等等,当然也可实行果粮向作,如经济收入较高而义耐旱的杏树可以适量种植。总之,果粮间作的规模和比例都应因地制宜,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长远利益考虑,同时还必须考虑当地的粮食生产和其它生产的宏观布局。4.3.2 缓坡地的利用与保护 缓坡地(缓坡梯田果林带),其地貌部位属于黄土丘陵的坡脚区,坡度相对较缓,一般小于15以面蚀为主,为较强度侵蚀类型区,侵蚀模数200t一5000t/km2年。土层深厚、土质较好,但离水源较远,如引水灌溉,投资大。因此对该带治理租生产必须考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成片栽种果树林,既可截流固土减少水土流失,而且经济效益也很高。由于坡度较缓,可修筑高标准的宽幅梯田,投资少,见效快,在有一定经济基础以后,可以实现自动化的高效的灌溉,如滴灌,可天大提高果园的经济效益。一般水浇果园,苹果每亩产量达2000一3000kg,年产值在10000以上。因此缓坡梯田林来带也是当地人们解决温饱以后,走向小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4.3.3 漫滩地的利用与保护 河滩地,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水源条件较好,可以灌溉,土壤侵蚀轻微,这一带是早涝保收的基本粮田,是解决当地人们的“吃饭问题”的重要依托,种植作物应以小麦、玉米为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增加技术投入,包括耕作制度的改进,品种的更新,全价营养施肥方法的推广,以及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5 结论 (1)基于gis和景观生态学丰富了土地整理景观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为土地整理规划与可行性研究中景观效益评价提供了参考。 (2)基于土地利用的垂直地带性,提出了不同类型的土地的合理利用方式及生态措施。(3)通过工程方法与生态方法的综合运用,初步探讨和实践了基于景观格局土地整理的生态、工程设计。参考文献1罗明,王军.中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及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2001(2):33.2 许联芳,刘新平,王克林,谭和宾. 桂西北喀斯特区域土地开发整理模式与持续利用对策研究以环江毛 南族自治县为例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3(0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