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主城区步行系统存在问题及规划构想.pdf_第1页
重庆主城区步行系统存在问题及规划构想.pdf_第2页
重庆主城区步行系统存在问题及规划构想.pdf_第3页
重庆主城区步行系统存在问题及规划构想.pdf_第4页
重庆主城区步行系统存在问题及规划构想.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主城区步行系统存在问题及规划构想重庆主城区步行系统存在问题及规划构想 傅彦 【摘要】结合重庆主城区交通出行特征,分析现状步行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主城区居民出 行行为对步行设施提出的要求, 结合城市滨水空间及山体空间的特色, 提出不同功能的步行 系统规划构想,规划具有重庆“山城江城”特色的步行系统。 【关键词】重庆主城区 步行系统 规划 1. 重庆主城区地形特征分析重庆主城区地形特征分析 山即是城,城即是山,这是历史以来重庆特有的城市地理特征的真实写照。清末名臣张 之洞曾这样吟咏重庆:“名城危踞层岩上,鹰瞵鹗视雄三巴。”重庆现状主要建设区域在中梁 山和铜锣山之间,嘉陵江和长江流经的河谷、台地、丘陵地带。城市依山而建,道路高低不 平,建筑错落有致,因此也叫“山城”,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山城。以渝中半岛为例,它是 典型的低丘、台地地貌,整个半岛就是一个突起的山脊,朝天门海拔 168 米,解放碑地区平 均海拔 249 米,枇杷山海拔 340 米,鹅岭海拔约 400 米,而这些落差都是在 9 平方千米的 渝中半岛上,可以想象,城市的高楼大厦是怎样的起伏,道路是怎样的徊转,山城是多么的 有特色。在这样的地形条件下,步行一直是自古以来人们主要出行方式之一,据调查,历年 来步行占主城区交通出行方式 50%以上。 步行是短距离的主要出行方式之一, 也是各种交通方式的终端接驳, 步行交通成为当今 受鼓励发展的出行方式, 步行运动也成为很多人特别是老年人的一种健身方式, 城市步行质 量也成为反映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山地城市来说步行更具有特殊的意 义,人们已习惯在街上闲逛、购物、玩耍、交友等,步行成为山地城市居民不可或缺的一种 日常生活方式。 在重庆这样特殊的地形中,步行系统主要分两类,一种是平时生活中所走的通道,包括 道路两侧的人行道、人行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其主要依附于道路或者道路广场;另一种 则是由于重庆特殊的地形导致高差, 为了方便人们出行而专门修建的人行步道, 这些步道最 初的作用是交通功能, 而发展到现在正在逐渐转变为休闲健身功能, 前者基于依附于车行道、 或者道路广场,后者则独立于车行道,形成了重庆山城的特殊风貌。 2. 现状及规划步行设施存在问题现状及规划步行设施存在问题 根据步行设施的功能,将步行设施分为交通、休闲健身、商业三种类型: 交通型步行道位于道路两侧的人行道、城市入口广场(车站、码头等交通广场) 、 交通枢纽(地道、人行横道) 、上下交通连接(码头的梯道、上下高层梯道的连接)等地带 的步行道。 休闲健身型步行道位于公园绿地(公园步行系统) 、居住地主要公共绿地、城市沿 山、沿河等边缘地带(滨河步道)等地带的散步道。 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型与创新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1年年会论文集 409 商业型步行道通常位于城市商业中心或组团商业中心等地带的步行街(商业步行 街、地下步行商业街) 。 2.1 交通型步行道交通型步行道 渝中半岛地区是主城区内地形高 差最大的区域,也是旧的重庆的发源 地。由于地形起伏大,联系半岛除几条 有限的道路外, 大多都是一些步行的小 巷。长期以来,重庆人对坡坡坎坎和巷 子结下了特殊的感情。 结合半岛地区特有的地形地貌, 充 分挖掘和利用现状已有的步行通道, 在 渝中半岛共有九条步行道, 其中西南走 向有八条,东南走向一条。经过历史的 延续和多年的建设,第一步道(洪崖洞 东水门)全线贯通,步道与人行道 相结合的方式,具有指引标识,长约 1.2 千米; 第三步道(大溪沟水厂石板坡古城墙) ,该线除了大溪沟段以外已贯通,以改造修建的 步道为主,具有指引标识,长约 2.8 千米。其余步道利用人行道、原有梯道和局部修建改造 后都具有连通性,能为周边市民生活服务,但整体舒适性都较差。总的来说,渝中区已基本 形成了结构完善、功能独特的步行系统,构成了半岛地区居民工作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形 成结构完整、连续贯通、穿越半岛的交通系统。其主要特点如下: (1)区域内已形成了垂直与主要道路方向的、解决区域内南北向交通的步行系统,与 道路交通互为补充,弥补了半岛地区在南北方向上由于地形条件结构道路缺乏的不足。 (2)步行系统将渝中半岛上最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及重点建筑联系联系起来,结合绿 色通廊及城市阳台联系上下半城的步行梯道。 (3)十字金街地区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地下步行系统,较好地解决了行人过街与车行交 通的矛盾, 同时与轨道车站有一定的衔接, 形成了轨道地下步行街十字金街一体的中央 商务区的步行系统。 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1)由于现状建筑等原因,步行通道的较为狭窄,步行的舒适性较差。现状已建成的 步行系统中,宽度多在 23 米左右,但由于两侧商铺或摊贩的占用,实际可用宽度多在 1.5 米左右,在上下班时间步行通道较为拥挤,行人上下颇感不便,许多步道坡陡,尤其对老人 来说行走安全性较差, 同时, 步行通道在建设中没有较好地考虑到重庆夏天炎热多雨的气候, 没有考虑遮雨挡阴的设施,步行的舒适感不佳。 (2) 步行通道与交通设施衔接和统筹考虑不够。 步行系统并没有很好的与公交停车港、 轨道车站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居民步行到公交停车港或者轨道车道时,绕行较大,从心理 上对居民使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带来了负面作用。 (3)步行通道缺乏标识,行走没有方向感。 图 1 渝中半岛步行系统示意图 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型与创新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1年年会论文集 410 (4)步行通道在细节方面(绿化、照明、小品等)设计和施工等方面存在不足,如花 坛的随意摆放、座椅的缺乏等,还有待完善。 (5)大部分地区卫生条件较差,影响环境和城市形象。 2.2 休闲健身型步行道休闲健身型步行道 2.2.1 滨水空间滨水空间 休闲健身步道是重庆依山滨水的城市特点所延伸出来的, 主要位于社区休闲空间和户外 休闲空间,即公园绿地广场(公园步行系统) 、城市沿山沿河等边缘地带(滨河步道)户外 休闲空间的散步道等。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城市城依山临江而建。滨江地 带明显呈峡谷型地貌特征,陡坡多,缓坡少,江水落差 较大,沿江一带均为自然坡岸,环境普遍较差,一些地 区危岩滑坡严重,地形条件复杂,可利用的滨江资源相 对较少,这与平原地区的滨江地带有明显的区别。因此 早期的滨江路建设其实是一个沿江的综合整治工程。 在 1988 至 1997 年渝中区开全市先河,建成长滨路 和嘉滨路, 再后来主城各区陆续修建了沙滨路、 北滨路、 长滨路、南滨路等多条滨江路,截止目前为止,在主城 区范围内已建成了 7 条共计约 45 千米的滨江路。 随着滨 江路的建成,滨水区也整体得到开发和利用。 滨江路的修建在改善城市的交通、环境、景观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包括:1、 长滨路、嘉滨路的修建完善了渝中半岛的路网布局,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拥堵。 主要具有公路交通、 码 头建设、危岩整治和防洪的功能;2、长滨路结合滨 江公园的修建, 北滨路、 南滨路少量亲水观景平台设 施,增加了居民的亲水空间;3、南滨路、北滨路结 合沿江的用地开发, 增加了许多商业、 休闲服务等方 面的功能,促进了沿江经济的发展。 滨江路给沿线带来的巨大社会、 经济效益十分明 显。从主城区 90 年代以来的滨江地带道路建设的特 点,可清晰地看出滨江公共空间环境明显的变化趋 势, 更深层次反映出社会生活方式、 人们的思想观念、 城市空间结构等等变化趋势。 总的来说主城区滨江路 规划建设的功能演变可分为以下三代: 第一代滨江路以渝中区两江滨江路为典型, 主要是满足交通、防洪、滑坡治理、环境整治、码头 整治等功能。 第二代滨江路以沙滨路、部分北滨江路为典型,在满足交通、防洪功能的基础上, 交通、防洪及综 合 整 治 等 功 能 逐渐考虑了少量的 休闲、景观等功能 更加注中亲水、 景观功能的发挥 第一代滨江路 第二代滨江路 第三代滨江路 主城区滨江路功能演变 图 3 主城区滨江路示意图 图 2 滨江路发展历程示意图 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型与创新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1年年会论文集 411 在这期间逐渐考虑了绿化、景观等方面的公共活动空间。 第三代滨江路以江滨江路和南滨路为典型,在前两代滨江路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景 观、亲水空间等功能的发挥,滨江路同周围地带形成功能、空间上渗透,大量引入了多功能 的公共活动区,但就总体而言,仍不能满足人们亲水的需求。 主城区范围内的两江滨江路建设速度很快, 滨江路的建设在完善路网结构, 促进沿江滨 水区的土地开发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从最初只满足防洪功能的第一代滨江路到目前南 滨北滨具有休闲空间的第三代滨江路, 滨水区的建设模式和空间布局上都在不断的完善, 也 逐步的体现出人们对于休闲的生活方式和更贴近大自然的追求, 但由于种种原因, 也存在着 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早年修建的滨江路只考虑了防洪功能,多采用高架和直立挡墙的形式,对人们的 休闲观景需求并未考虑, 使得滨江路成为人们亲水的阻隔, 也限制了滨水空间的发展和利用。 如:渝中半岛滨江地带。 (2)滨江带整体亲水公共空间考虑不够,尤其针对一些生活休闲型的滨江地带。 (3)滨江亲水空间主要以点式发展,没能形成连续的滨江亲水空间带。 (4)滨江空间的步行、车行可达性较差,降低了整个滨江空间的使用功能。 (5)滨江空间的细节设计较差,安全设施考虑亦不充分。如:朝天门、北滨路的步道。 (6)滨江路的建设过于注重交通功能的需求。目前大部分滨江路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满 足交通功能的需求,新建的道路路况好、与周边道路的衔接少、车辆行驶时障碍少,从而导 致车速较快。交通功能的强化反而导致了人行功能的弱化,人行过街安全性差,滨江散步道 的噪声大,舒适性差,人们不愿在此停留,更不可能在此观景和休闲。 总体而言,主城区范围内已建滨江空间存在的问题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重交通和防 洪,轻景观和环境,缺少亲水空间”。目前很多建好的滨江路主要是“以车为本”,发挥主城 区交通主干道的职能,步道十分狭窄,过街系统也不太多。而沿江修建的防洪堤,建路时修 的高架桥,都让滨江路“亲水空间”遭到了破坏。因此,新时期滨江路的修建要做到既能一定 程度上分流交通,又能保护好生态环境,充分考虑环境景观效应,完善滨江路的步行交通系 统,继而增加市民的亲水空间。 2.2.2 山体空间山体空间 重庆是个两江环绕、四山分隔的山地城市。由东向西有明月山、铜锣山、中梁山和缙云 山,形成主城的四大肺叶,并与枇杷山公园、鹅岭公园、平顶山公园、沙坪公园等城市中的 山体绿地形成天然的氧吧。山体中古老的商贾之道随社会的发展,已失去原有的功能,渐渐 的归入沉寂;而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人们对休闲健身的 需求也增强, 而贴近大自然到这些天然的氧吧休闲旅游已成为都市人们周末假日放松休闲的 最佳选择。 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型与创新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1年年会论文集 412 对山体原有的古道进行重新开发后形 成可供人们休闲健身的登山步道,满足了 人们亲近大自然的需求,为人们提供了休 闲与健身的空间,同时也活跃了原有的商 贾之道, 更有利于山体景区的开发与建设。 但是在山体步道开发的初期还存在一些问 题: (1) 目前开发建设后可供人们登山的 步道还较少。 (2)步道的建设形式单一,目前都采 用原始的石梯登山步道。 (3) 步道相应的配套设施不齐全。 如: 缺少可供人们途中休息的座椅。 (4)步道缺乏安全设施。如护栏、照 明等设施。 (5) 对于市区内的山体公园没有充分的开 发利用。如平顶山公园等。 (6)登山步道的开发建设还处于初期,且主要分布在较大的山体空间内,与周边区域 的发展没有形成系统,整体可达性较差。 2.3 商业型步行街商业型步行街 主城区目前主要的商业步行街均在城市中心和四个副中心, 即解放碑、 观音桥、 沙坪坝、 南坪、杨家坪,也就是目前的五大商圈,均采用环道的方式进行交通组织,即车行按单循环 交通方式进行组织,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便于环道内部形成封闭式的步行街, 利于商业发展, 其弊端也很明显,环道内外人行不便,公交换乘不便,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步行街内外人行通道缺乏,行人出行不便。 (2)已有的人行通道使用效果不佳,未能形成系统,人行出行仍然不便。 (3)步行街的绿化、座椅、地面铺装等细节问题仍有待提高。 3. 主城区步行系统规划理念主城区步行系统规划理念 山地城市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 限制了非机动车出行, 人们一般选择步行和机动车两种 出行方式,交通出行方式呈现典型的二元化特征,同时出行距离、出行习惯、出行心理等与 出行方式之间也存在着自身的特征, 人的出行需求也存在差别, 分析这些特征将为步行空间 系统研究提供依据。通过调查,城市步行者都有以下特征: (1)距离特征:步行者因心理和生理的限制,以交通为目的的步行者距离不超过 5 千 米,最好不超过半小时;而由步行转换其他交通设施出行的距离一般不超过 300 米,而超过 500 米的心理距离感则感到太远。 图 4 主城区山体空间示意图 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型与创新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1年年会论文集 413 (2)线路特征:步行者特别是以交通为目的的出行者,一般都期望通过直接、快速的 步行线路到达目的地。 在以交通功能为主的步行通道中, 应较多地考虑减少步行者绕行的距 离,减少步行者在出行中对距离的厌烦心理。同时,步行的坡度必须适合行人行走。 (3)环境特征:步行者对于其步行的环境有着十分复杂而多样的需求。大部分步行者 希望步行环境是多样的、具有变换性的,期望步行环境有不同的铺装材料与路面条件、两侧 风格多样的建筑形式等。在铺装材料与路面条件方面,卵石、砂子、碎石以及凹凸不平的地 面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合适的,避免潮湿、滑溜的地面,路面尽量平顺,不要出现高差,如 果步行通道必须上下起伏, 宜选用坡道而不是台阶同时结合气候条件, 步行系统应与建筑结 合,为步行者提供遮阴挡雨等条件,为行人提供舒适的步行环境。 (4)设施特征:结合步行者行走特征,应在适当的地方布置座椅、绿化、小型广场、 雕塑、喷泉等。 总的来说,以交通通行为目的的步行出行,出行时间不宜超过 30 分钟,出行距离宜在 3000 米以内,由于以通过为主,通道应便捷,保持平顺、减少绕行。以休闲健身为目的的 步行出行,出行时间不宜超过 2 小时,出行距离宜在 10 千米以内,步行环境能吸引人停留, 景观怡人,座椅、绿化、小品等设施应更适合人驻足停留。 4. 步行系统规划构想步行系统规划构想 结合重庆主城区“山城”、“江城”的城市特色,依托城市内重要的步行区域、生态公园和 旅游景点,依山就势打造主城区步行系统,形成主城区特有的集山水、旅游、休闲健身等多 种功能于一体的步行空间,丰富居民出行方式,打造“绿色交通”。 4.1 规划原则规划原则 根据对主城区步行系统的功能和形式,充分结合步行者特征以及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 提出步行系统规划的原则如下: (1)整体性系统性原则 步行系统穿插渗透与城市综合开发的各个区域, 其规划 设计应当纳入整合城市公共空间中,建筑、空间环境及步行 通廊应融为一个有机整体, 各个构成要素要符合整体设计特 征和基调, 并应明确主次, 使整个体系秩序井然、 协调统一。 (2)因地制宜的原则 步行系统充分主城特有的山、 水结合的特征, 因地制宜、 依山就势,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与生态条件,顺应地形,使人 工环境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 个性鲜明地体现重庆独有的山 水一体的城市风貌。 (3)多种功能融合的原则 步行系统应是多种方式复合的网络体系,应包括人行 道、步行街、广场、公园、人行天桥、自动扶梯、建筑内的通廊、轨道车站等。 图 5 主城区步行通廊规划构想 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型与创新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1年年会论文集 414 图 6 主城区步行街区规划构想 (4)充分重视与交通系统的衔接 规划中充分重视步行系统与公交站点、 轨道车站、 停车 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