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一单元《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导学案.doc_第1页
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一单元《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导学案.doc_第2页
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一单元《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导学案.doc_第3页
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一单元《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导学案.doc_第4页
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一单元《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导学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一单元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导学案班级_ 姓名_ 时间:今年9月8日 提起唐朝,弥天的阳光“轰”地冲向脑门,眼前一片明媚,绚烂无比。透过慢慢散去的金色雾霭,看见胡姬起舞、酒客微酣,弦音鼓点、灯闪歌呼,隐约还有众人的喝彩。分不清,是盛唐气象成就了这辉煌的诗歌,还是这华丽的字里行间,迷惑了我们对盛世的痴迷想象。初盛唐诗歌绚烂之极,数峰并起,前有陈子昂、初唐四杰,后有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派,高适、岑参苍凉豪迈边塞诗派,直到潇洒飘逸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的出现,诗歌艺术到了无以逾越的高度。唐王朝统治开明,民族心态健康自信,社会稳定繁荣,文化多元并蓄。凡此种种,都是唐代诗歌艺术兴盛的背景。国富、民殷,人们对文学艺术等精神追求尤为强烈,对现实中缺失的美好格外地向往,我想这恰是盛唐气象大气蓬勃的文化本源。后世学人,要学会在涵永品读中体会诗意之美,进而走进诗人的艺术世界,触摸诗人灵魂,感触那雄壮浑厚的盛唐气象,来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润泽我们的精神世界。多元,等等。应该说不止诗歌,这是整个唐代文学艺术的背景。但除此之外,我尤其看重的却是那时的人们对文学艺术的珍视和热爱。人们总是对现实中缺失的东西格外地向往,我于是常常怀疑这恰是盛唐情结最本质的所在。【单元导读】1、 知人论世,了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人张若虚的生平以及他们的诗歌特色。2、 整体感受诗歌意境,在诵读涵永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3、 通过诵读、读写结合、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活动,来学习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解读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学习目标】【学习计划】第一周晨读(20分钟)课堂安排(45分钟)课下作业(30分钟)星期一无课。熟读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完成将进酒导学案星期二背诵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讲读将进酒、借助导学案自学梦游天姥吟留别完成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星期三讲读梦游天姥吟留别阅读翰林特刊意象篇,摘抄笔记。星期四默写梦游天姥吟留别交流阅读感受,并交流片段写作,诗歌写意、诗歌解说词。完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星期五讲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兵车行导学案双休日搜集关于“文人与酒”研究型学习活动的材料,为完成研究性学习做准备第二周晨读(20分钟)课堂安排(45分钟)课下作业(30分钟)星期一无课。熟读兵车行、旅夜书怀完成兵车行导学案星期二背诵兵车行、旅夜书怀讲读兵车行,借助导学案自学旅夜书怀完成旅夜书怀学案星期三讲读旅夜书怀,借助导学案自学春江花月夜阅读翰林特刊现当代名家品李白、杜甫篇并做摘抄星期四默写兵车行讲读春江花月夜阅读翰林特刊之闻一多品评春江花月夜篇星期五交流阅读感受并交流片段写作,诗歌写意、颁奖词等。自由诵读选读文本,背诵最喜欢的三首。双休日以“梦回大唐我最欣赏的唐代诗人。”为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化散文。走进“诗仙”李白浪漫飘逸的诗歌世界 解读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知人论世,走近诗仙:(一)、生平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其先祖在隋代末移居中亚碎叶城,李白即出生在此。他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25岁前在家读书。25-42岁时为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理想和抱负离蜀漫游,几乎游遍了半个中国,写了许多优秀的诗篇,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才能;42-45岁得到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征如入京供奉翰林,因不向权贵低头而恳求还山。他长安三年时期的创作比前期具有更强的思想性和更深刻的政治内容;45-57岁漫游了12年,离长安不久他结识了杜甫,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个时期政治的腐败在他的诗中得到曲折的反映,使他的诗歌带有更加深广的忧愤。他生命中最后的5年正是安史之乱时期,李白先隐居庐山,后参加永王璘军报国平乱,但永王璘被肃宗灭后入狱,次年长流夜郎途中遇赦。62岁时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今安徽当涂县)令李阳冰处。有李太白全集。(二)、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1、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中心主题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怀抱理想,四出奔走,遇到的是嘲笑和冷漠,感到的是压抑和幻灭。他时而高歌理想,进而悲叹不幸,时而乐观,时而颓唐,时而激愤,时而消沉,矛盾着、激荡着。如将进酒、行路难;2、反权贵、轻王侯,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在诗中对权贵以及他们的荣华富贵常常投以强烈的蔑视。如梦游天姥吟留别;3、狂放不羁,追求个人自由。李白在黑暗的现实中找不到出路,森严的封建礼法和庸俗的社会关系又使他窒息,用此态度急切地追求着自由与解脱。如蜀道难;(四)对朋友及对人民的热爱。如丁都护歌、子夜吴歌。(三)、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1、形象个性化,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即便是叙事或写景的诗篇,也能使人感到有诗人的形象活在其中。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意象超越现实,很少对生活过程做细致如实的描绘。如古风(其十九)。3、夸张大胆。如望庐山瀑布 望天门山。(四)想像丰富而奇特。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独坐敬亭山。(五)语言清新、豪放,不拘于格律,不雕琢字句,一切统一于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四)、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首先,李白的诗歌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新高峰。在其诗中,理想主义、反抗精神、英雄性格得到全面的表现和进一步的发展并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他的浪漫主义精神渗透于各种题材,基调又是积极奋发的,他还以其天才的艺术创造力,极大地开拓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其次,李白以其诗歌创作的理论和实践,扫清六朝华艳柔靡的诗风,完成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伟业。第三,李白通过学习乐府民歌和建安以来优秀诗人的艺术技巧,使古典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都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李白的诗歌代表着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高峰。二、将进酒导学案:(一)、作家作品。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诗中记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作者于约天宝十一年(公元752),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饮酒赋诗,自称“酒中仙”的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李白喝酒时尽管也有愁,但所咏的诗是极其豪放的。将进酒就是其中的一首。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跳出了前人的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二)、基础知识。 解释下面加点词。朝如青丝暮成雪: 会须一饮三百杯: 钟鼓馔玉何足贵: 径须沽取对君酌: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三)、涵永诵读。(四步诵读法,由浅入深,步步深入)诗歌的音读:读正字音,读出语气,读准节奏;诗歌的意读:读出层意,读出脉络,读出主旨;诗歌的情读:读出感情,读出美感,读出真情;诗歌的美读:范读听读,抄读写读,默读背读(四)诗歌鉴赏。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1)诗开篇就是一组排比句。颍阳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抒发感情。这种表现方法,在古诗中叫:(2)黄河源远流长,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运用的修辞方法叫:(3)如果说“黄河之水天上来”是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那么“奔流到海不复回”是写什么呢? 答:(4)“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诗句悲叹什么?(回答不超过5个字) 答:人生短促。(5)从整体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句子,可以看出含有比喻。这比喻的意义是什么?(回答不超过6个字) 答:(6)这两个“君不见”的句子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但描写的角度不同。 前者的角度是: 后者的角度是: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1)在常人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当纵情欢乐。但句中并未直写痛饮狂欢,而是说“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2)但作者“人生得意”了吗?从诗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 3、“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何足贵。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1)“钟鼓馔玉何足贵”,显然不是酒后吐狂言,而是酒后吐真言。“古来圣贤皆寂”,其实说的是自己的“寂寞”。这里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 a、无奈 b、悲哀 c、愤激 d、欢乐(2)诗人要“但愿长醉不愿醒”,用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的例子。作者与他有什么相似之处? 答:4、“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1)“主人何为言少钱”照应上文哪一句? 答:(2)“与尔同销万古愁”照应了上文哪一句? 答:(3)作者为“与尔同销万古愁”,也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千金裘”。很我人评说这句诗写得好,表现出诗人豪放之情和狂放之态。为什么有如此之说?(五)读写结合:为将进酒写诗歌解说词,200字左右。(注:所谓“诗歌解说词”指的是对诗歌内容、诗歌所蕴含的意境、诗人所抒发的情感等方面用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的概说。) 三、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一)、作家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二)、基础知识。1、解题梦游: 天姥: 吟: 留别: 2、解释下列加线词我欲因之梦吴越: 栗深林兮惊层巅: 虎鼓瑟兮风为马: 失向来之烟霞: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6)势拔五岳掩赤城: 烟涛微茫信难求: (三)、反复诵读涵永,理清诗歌行文脉络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四)、文本鉴赏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3、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诗歌中作者梦游中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4、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5、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五)问题探究: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六)读写结合: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奇特的诗句进行诗歌写意,发挥想象、联想,扩展成400字左右的散文片段。 走进“诗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世界解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旅夜书怀一、知人论世,走近诗圣:(一)、生平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后迁巩县(今河南巩县)。杜甫的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35岁以前,为读书与壮游时期。他处于盛唐浪漫主义影响下,高唱着自己的壮志和理想。天宝三载在洛阳遇上李白。35-44岁,为困守长安时期。在当权者冷之下,在困苦磨练之中,对社会的认识清醒起来,打破了对盛世的幻想,预见到社会的危机。44-48岁,为陷贼与为官时期。在安史之乱中,他密切注视着时局的发展,用诗反映出每一个政治事件。48-59岁,飘泊西南时期。避乱于成都西南浣花溪草堂,后到夔州,57岁时病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二)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一,面对现实,讽谕时事。杜甫的创作活动主要是在安史之乱前后,他大胆地揭露矛盾,讽谕时事,表示自己的态度,指出解决的途径。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第二,反映人民的生活,同情人民的疾苦,并不断探求造成人民贫困的原因。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第三,热爱生活,描写生活。杜甫善于发现生活中光明的、美好善良的事物,并用蘸满热情的诗笔将其描绘下来,如春夜喜雨。对亲人感情深沉而执着,在战乱中这种感情尤为强烈,如望岳。(三)、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用“沉郁顿挫”四个字来加以概括。第一,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或将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中,从而揭示本质;或通过人物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介绍。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从小事或身边琐事写起,逐步推衍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第三,语言苍劲凝炼。苍劲就是苍老遒劲,凝炼就是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达到高度的概括。第四,诗歌体裁多样。五言、七言、古体、律体、绝句,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四)、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可以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诗人。他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传统,同时也批判地吸取了六朝以来诗歌在音韵、格律、遣辞、造句等方面的艺术技巧,将现实主义诗歌推向高峰。他既能继盛,又能首创,还能挽衰。应该特别指出,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直接开导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杜甫以前的诗人或者是借汉乐府旧题来描写时事,或者是全仿古题古意。这一种写法虽然有意义,但是文不对题。杜甫开始改变了这种情况,使诗题和诗的内容取得一致。他自创了许多新题,如用兵车行,不用从军行和战城南,用丽人行而不用长安有狭邪行,这样就为诗歌反映现实开辟了一条方便的道路。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一)、作家作品。1、写作背景: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 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时,他已经49岁了。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明确体裁: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二)、基础知识。你能读准、写准这些字吗?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 怒号 三重 茅 长 林梢 飘转 丧 乱 广厦 俄顷 大庇 见 此屋 (三)、诵读涵永,整体感知。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1、诗歌的音读:读正字音,读出语气,读准节奏;2、诗歌的意读:读出层意,读出脉络,读出主旨;3、诗歌的情读:读出感情,读出美感,读出真情;4、诗歌的美读:范读听读,抄读写读,默读背读。(四)、文本鉴赏1、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何区别? 2、体验性阅读: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 3、群童为何抱茅?诗人“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你能依据前面的诗句把叹息的内容仿写成两句诗句吗? 4、面对“夜雨湿屋”,“娇儿恶卧”, 杜甫无法入眠,他想到了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五)问题探究:杜甫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些字看来很平常,揣摩起来则含义丰富,你能在第三段中,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赏析一下吗。 (六)、读写结合: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诗歌写意) 三、兵车行导学案:(一)、作家作品。1、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资治通鉴记载:“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诗人的这篇长歌就是表现唐玄宗好战喜功、兵黩武敌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2、作者诗歌风格: 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法。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动。(二)、基础知识。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车辚辚( ) 哭声直上干云霄( ) 声啾啾() 生男恶() 陇亩 () 归来头白还戍边( ) 千村万落生荆杞( ) 2、解释下面加点词: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哭声直上干云霄: 行人但云点行频:去时里正与裹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山东二百州: 禾生陇亩无东西:役夫敢申恨: 信知生男恶: (三)、诵读涵永,整体感知。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体会作者批判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体验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思。1、诗歌的音读:读正字音,读出语气,读准节奏;2、诗歌的意读:读出层意,读出脉络,读出主旨;3、诗歌的情读:读出感情,读出美感,读出真情;4、诗歌的美读:范读听读,抄读写读,默读背读。(四)、文本鉴赏:诗歌三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 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句诗是从两个角度描写送别场面的。这两个角度是:_和_。 、“走”是跑的意思。诗中哪些动词表现出“走”的动作? _ (二)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 “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 、“行人但云点行频”的意思是频繁地征兵,许多唐诗研究专家认为,这“点行频”是全篇的“诗眼”。请分析其理由。 _ 、诗中例举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这一事例是非常典型的。为什么说是“非常典型”的呢?请简答。 _ 3、诗中从“边庭流血成海水”写到“汉家山东二百州”。 ()这里的写法与上面叙写的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方法有所不同。指出其不同之处: _ ()从“边庭流血成海水”写到“汉家山东二百州”,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 _ (三)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况。 、“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诗回答。 _ 、“租税从何出?”与哪一诗句照应? _ 、诗中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其作用是什么? _ 、诗人在诗中说: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这里反映出来的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诗人描写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的目的是什么?请简析。 _(五)、问题探究:关于杜甫的诗,历代都有名家评论,尤其对“诗史说”,几乎每一大家都要论及,你从这首诗的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这一特色? _ _ _ _(六)读写结合:结合杜甫的生平经历、诗歌成就、后世影响为杜甫写一则颁奖词,150字左右。_ _ _ _四、旅夜书怀导学案:(一)写作背景:本诗作于永泰元年(765),时年杜甫已53岁,本来他偕家人在成都草室生活安定,但给他提供帮助的成都尹严武去世,使杜甫的生活失去了依托,不得已杜甫只能离开成都。年事已高,再加上身集重疫,杜甫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是了,这首诗集中反映了他的这种心情。(二)诵读涵永,整体感知:1、从“旅”中,你能读出什么?_2、“夜”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_3、“书怀”和那些诗句对应?_(三)、文本鉴赏:(揣摩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1、首联描绘了“旅夜”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请用诗句中的字词加以分析。_2、首联写的是近景,颔联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_3、颈联议论的是得名和当官的问题,诗人对这两个问题持什么态度? _ 4、尾联还是“书怀”部分,但并非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试分析诗人借什么景抒什么情? _(四)、拓展延伸: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l)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_(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_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走进张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