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在英语教学中纳入中国文化的重要性.doc_第1页
试论在英语教学中纳入中国文化的重要性.doc_第2页
试论在英语教学中纳入中国文化的重要性.doc_第3页
试论在英语教学中纳入中国文化的重要性.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7年(第36卷)第3期文化教育甘肃科技纵横摘要:本文针对英语教学中因忽视中国文化教育而导致的“中国文化失语症”,从强化中国文化教育是传播中国文化的趋势所需,是学习英语的必要参照,是跨文化交际的学识支持这三个方面阐述其重要性,以便引起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的重视。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交流导入中国文化近年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度出现了忽视中国文化教育的倾向,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他们纷纷著文表示看法,指出这是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英语教学在一味强调英美文化教育的同时,忽视了本国文化我们自己的根基。造成英语学习者盲目崇拜英美文化,英美生活方式,不少学生出于出国深造的功利目的学习英语,而把中国文化尘封在被学业遗忘的角落。长此下去,我们培养的学子只能是略知英美、不懂中国的庸才,后果不堪设想。这样的教与学,更为严重的是背离了英语教育的目的培养具备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专业人才。为澄清思想,以正视听,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在英语教学中纳入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上下五千年,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一笔饮誉世界、为人类共享的巨大精神财富。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人类的文明进步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如英国著名学者汤因比在展望21世纪一书中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和墨家的仁爱、兼爱思想学说是医治现代社会文明病的良药”。他指出,儒家的仁爱“是今天社会所必需”,“墨家主张的兼爱,过去只是指中国,而现在应作为世界性的理论去理解”。当今世界应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制止战争,远离灾难,维护和平,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这与孔子老早就提出的“仁”、“和”主张如出一辙。正因如此,世界上有不少的国家在专门研究儒家学说,其深入细微程度不亚于中国。有的企业还把“以和为贵”张挂起来,作为管理格言教育职工增强团队意识。外国人历来看重古老而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长城、都江堰、敦煌莫高窟、秦兵马俑等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为举世闻名的东方奇迹。我国的京剧艺术、绘画及书法艺术、武术、原生态民歌以及琳琅满目、精美绝伦的各种工艺美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博得世界各国人民的钦羡和喜爱,这说明越是具有民族性就越具有世界性,难怪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也提出了“东学西渐”的理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我国主张增进国际关系、扩大对处交流,学习它国优秀文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要走向世界,世界要了解中国,这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对外开放,传播弘扬中国文化,成为一种顺应世界潮流的趋势。外国人与中国人交流,是想通过你流利的英语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你所拥有的中国文化的相关知识,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传播中国文化,是我们培养出的英语人才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主要工作内容。现在的莘莘学子,总有一天会就业谋职,走进外交、商务、传媒、艺术各个领域同外国人交流,如果学校忽视中国文化教育,学生放松中国文化学习,知识苍白贫乏无力,你又如何去履行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呢?以上是为重要性之一。再从语言学习角度看,中国的文学,汉语言逻辑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交流思想的工具。目前学生中的重理轻文、重外轻中是不可取的。我们生活在以汉语为母语的语境中,要学习目的语-英语,是以汉语为媒介和工具的。汉语是学习英语的起点和参照物。教师上英语课,用汉语来表述英语的语法规律。打开英语课本,凡解释、说明方面的内容也都是用汉语描述的。一个学生,从小学读到大学,已经学到了一定的汉语语法知识,但不注意复习巩固,又不懂得汉语是学习英语的参照物,学习英语是很吃力的。学习英语,实际上是由汉语习惯向英语习惯转移的一个过程。一个具备一定汉语语法知识的学习者,往往采取“英汉对比”的方法学习英语。汉语同英语,都是以语素组词,进而组词成句,都有许多相似相同的地方,使你易于接受从而学懂了,这叫“正迁移”。学到二者根本不同的地方,你脱不开多年形成的汉语习惯转不过弯来,这叫“母语干扰”,则会产生“负迁移”。正迁移有利于英语学习,负迁移阻碍英语学习,导致学习者出现差错,成为英语学习中的主要困难。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差异、差错,反而提醒了学习者的注意力和辨别力,使你明白了某种意思汉语习惯怎样表达的,英语习惯又是怎样表达的。无论正迁移的领悟,还是负迁移对差异的发现都离不开汉语知识,即对中国文化汉语言逻辑的学习、再学习。在学习英语,即汉语习惯的转移过程中,其关键就在于如何增多正迁移减少负迁移,或者纠正负迁移差错,使其变成“正迁移”。英语与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的差异。“文化是语言的底座”。每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修辞手法和表现方式都受到不同文化观念、形态和思维方式的影响。现就写文章而言,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人与中国人是不同的。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分析思辨式的,他们性格热情奔放,倾向于自然与人的“对立”,讲求理性思考,提倡抗争精神,写起文章开门见山,直抒已见,层层剖析,得出结论。写出的句子以形统神,严谨规范,是一种以限定动词为核心,控制各种关系的空间性树型构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曲线式的,性格内敛含蓄,讲求“天人合一”。写起文章讲求“文贵于曲”,不直截了当切入主题,而是围着主题绕圈子,总是要铺垫烘托一番,最后才切入主题。汉语的句子一般多为“主、谓、宾”句,另处附加定语、状语、补语,以语义关连和表达功能为主,讲求语义、逻辑、韵律的互为映衬,浑然一体。加之,语言符号汉字的表意性以及数量繁多,语汇中的同义词、近义词很多,遣字造句有宽泛的选择余地。综上,英语学习者只有学好汉语语法知识及中国文学,了解不同的语言出自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理念,才能在英语学习中自如运用“英汉对比”之法,实现由汉语习惯向英语习惯的转移。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忽视中国文化教育的倾向的确令人遗憾,令人堪忧。许多有较高英语水平的青年学者在与外国人对论时,表现出了中国文化知识的贫乏苍白,顾左右而言其它的尴尬。显示不出古文化大国应有的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已造成国际间跨文化交流的负面影响。南京大学从丛教授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中国文化失语症”。这实际上是对忽视中国文化的一个警示。在跨文化交流中,身为青年英语学者,大多从事的是翻译工作。大凡中国优秀的英语翻译家,都是国学知识渊博、中国文学功底深厚,他将英语习惯转移为汉语习惯,使中国读者显易地、准确地读懂了英美作品,达到了了解英美文化的目的。而一个低劣的翻译者,也只能是查字典、搬辞汇的“硬译”,其结果是:(下转140页)试论在英语教学中纳入中国文化的重要性赵晓梅,马魁(兰州城市学院外语系,甘肃兰州730070)3跨文化交流的学识支持1传播中国文化的趋势所需2学好英语的必要参照139甘肃科技纵横文化教育2007年(第36卷)第3期(上接139页)使中国人不知所云,让外国人啼笑皆非,何以谈到跨文化交流呢?学校应培养这样的英语学习者,既能把汉语翻译成英语,符合外国人的语言习惯,又能把英语翻译成汉语,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准确无误且有利于对方理解语意。如果不加强汉语知识、中国文化方面更多知识的学习,是根本不行的。为此,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中西文化教育必须并重。加深认识中国人学习英语是两种文化由碰撞达到融合的过程,通过在英语教学中纳入中国文化教育,给学生充电、热身,以利在未来的跨文化交流中具备双文化能力,施展才华,报效国家。参考文献:【1】司显柱.论英汉民族思维模式、语言结构及其翻译【j】.外语学刊,1999.2.【2】grittner,f.m.2005.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s.harper&row.【3】王才勇.跨文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化【j】.社会科学(沪),2004.3.摘要:文言实词学起来陌生又繁多,要顺利掌握困难较大,若能运用好学生较熟悉的成语这座桥梁,引导学生走向古代汉语中的文言实词,则能使耗时费力的文言实词教学变得轻松容易,且效果显著。关键词:文言实词教学联系成语中学文言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文言实词的教学。文言实词距今年代久远,数量众多,绝大多数又有多义性和特殊用法,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因而学习起来既陌生又繁多,要顺利掌握困难较大。心理学更主张意义识记,即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找到新材料和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使新材料成为已有知识系统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既容易理解又容易记忆,并成为有用的东西。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或短句,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对它较熟悉。又因为成语来自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或口头语,所以保留了一些文言实词的通假、一词多义和活用等现象。若能运用好学生较熟悉的成语这座桥梁,引导学生走向古代汉语中的文言实词,则能使过去耗时费力的文言实词教学变得轻松容易,且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固。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明显效果。下面,笔者从文言实词的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四个方面作以说明。诗经邶风静女“爱而不见”与成语“图穷匕见”中“见”都通“现”“,出现”的意思。六国论“暴秦之欲无厌”论语“学而不厌”与成语“贪得无厌”中“厌”都通“餍”“,满足”的意思。如“济”:(1)离骚“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与成语“同舟共济”,“济”都是“渡水”的意思。(2)中山狼传“先生岂有济乎物哉”与成语“缓不济急”、“杀富济贫”“,济”都是“救、救济、接济”的意思。在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中“,济”又引申为“帮助、扶助”的意思。(3)赤壁之战“若事有不济,此乃天也”“、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与成语“假公济私”,“济”都是“成、成就”的意思。再如“名”:(1)游褒禅山记“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与成语“莫名其妙”、“不可名状”“,名”都是“说出”的意思。(2)史记佞幸列传“(邓通)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与成语“不名一文”“,名”都是“占有”的意思。(3)汉书武高帝纪“兵出无名,事故不成”与成语“师出无名”“、名正言顺”“,名”都是“说法、理由、名义”的意思。(4)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与成语“名山大川”,“名”都是“有名”的意思。(1)词义缩小:程度减弱,史记屈原列传“善自怨生也”、过秦论“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与成语“以德抱怨”,“怨”都是“恨”的意思,如今则是“不满意”。范围缩小,送东阳马生序“左佩刀,右备容臭”与成语“乳臭未干”,“臭”读“xi”“,气味”的意思。如今专指难闻的气味,读“chu”,如臭味相投。义项减少,荀子劝学、周吕尚阴谋“:杀一以惩万,赏一而劝众,此明君之威福也。”与成语“惩恶劝善”“、赏一劝众”、“罚一劝百”、“乐事劝功”“,劝”都是“鼓励”的意思。赤壁之战“肃劝权召瑜还”与成语“劝人改过”“,劝”都是“规劝、劝说”的意思;如今只剩下“规劝、劝说”的意思。(2)词义扩大:过秦论“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与成语“固若金汤”“,金”都是“金属”的意思;如今则只指“黄金”。(3)词义转移:古诗十九首“泣涕零如雨”与成语“感激涕零”“,涕”“、零”分别是“眼泪”“、滴落、流下”的意思。再如汉书苏武“置币遗单于”与成语“卑辞厚币”“、币重言甘”“,币”都是“礼物”的意;如今则是“钱”。(4)褒贬色彩的变化: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与成语“乖僻邪谬”、“违世乖俗”,“乖”是“乖张、偏执、不驯顺”的意思,贬义,如今是“听话、安顺”的意思,是褒义。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与成语“诽谤之木”“,谤”都是“公开议论”的意思,中性词;如今则是“诽谤、恶意中伤”,贬义词。文言实词的各类活用现象也遗留在一些成语中。(1)名词活用作动词:如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与成语“一鼓作气”“,鼓”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击鼓”的意思。(2)名词活用作状语:陆游的离词“念昔平水土,棋布画九区”与成语“星罗棋布”“,棋”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象棋子似的分布”的意思。(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五人墓碑记中“不能容于远近”与“舍近求远”“,远”与“近”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近的(地方、人、物)”的意思。(4)使动用法:训俭示康“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