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唯物论.ppt_第1页
第一章唯物论.ppt_第2页
第一章唯物论.ppt_第3页
第一章唯物论.ppt_第4页
第一章唯物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唯物论(物质与意识) 第一节 物质 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列宁的物质定义)及意义 1.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1)物质是各种具体物质形态共性的概括和抽象 (2)物质的唯一属性:客观实在性,即不以人的 意志为 转移.这说明了物质对意识的独立性。 (3)物质可以为意识所反映(物质具有可知性) 列宁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给物质下定义的:物质不 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但是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理论意义: (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 清界限. (2)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 (3)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 物质观划清界限.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原子、共性(一般)=个性(个 别),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没有正确解决 个别和一般、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 (4)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本体论和认识论、唯物辩证 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注意: 一元论: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世界有统一性 二元论:世界的本原是两个,世界没有统一性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心主义一元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 世界统一于精神 例题1.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实物、物质 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一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 抽象出来的”。恩格斯对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单 选)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2.列宁的物质定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划清界 限的关键在于列宁的物质定义(单选)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 c.把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作为物质本身 d.正确处理了物质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 二、运动观 (一)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及割裂两者关系的错误 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实在基础。 2.割裂两者关系的错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否认运动, 坚持静止、不动、不变的观点) b.唯心主义: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认 为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例题: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 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种观点是 (多选) a.否认运动存在的形而上学观点 b .主张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c .否认运动的主体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d.主张运动的主体不可知 (二)静止 1.相对静止的含义: (1)事物的位置未变(没有做机械运动) (2)性质未变(处在量变阶段)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相对稳定状态,相对 平衡状态 静止是运动的一般状态() 静止就是不动() 正确处理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及割裂两者关系的错误 (1)关系: 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相互依赖、相互包含、 相互渗透)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静即含动,静不舍动”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2)错误: 形而上学否认运动的绝对性,夸大相对静止 (天不变,道亦不变;飞矢不动) 相对主义诡辩论否认相对静止,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例题1.“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2010市直真 题,单选) a.否认静止的相对性 b.否认运动的绝对性 c.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认为静止是不存在的 2.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乃阴阳之动 静也。”“皆本物理之固然。”“静者静动,非 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动、静 ,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多选)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 注意以下命题属于辩证法命题: “一切皆流,无物常驻”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 相对静止是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例题1. 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 ,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 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 相互联系的。静止是(单选) 运动的普遍状态 b. 运动的内在原因 c. 运动的衡量尺度 d. 运动的存在方式 2.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单选) a.变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 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3.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 的辩证关系是(单选) a .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 .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c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4.我国汉代的董仲舒说: “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 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单选) a.唯物论观点 b.唯心论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5.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一直拖着不还,朋友 只好前去讨债,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皆流, 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 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被诡辩激怒的 朋友狠狠揍了他。欧布里德要去告他,朋友笑言“打 你的我是彼时的我,彼时的我非此时的我,你要告, 就去告彼时的我吧!”下列论断中犯了和欧布里德同 样错误的有(多选) a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b人不能两次他进同一条河流 c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d时进则退,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 (三)运动的规律性 1.规律: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 然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普遍性 客观性 重复性 稳定性) (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 有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被 消灭、被改变,违背它就会受到惩罚。 (2)主观能动性即意识能动作用:人在规律面 前不是消极无所作为的,而是可以认识和利用 规律。 例题1.规律的共同特点是(2010年市直真题,多 选) a.稳定性 b.可创造性 c.重复性 d.普遍性 2.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要求人们 (多选) a 认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b 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c 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发现和利用社会规律 d 在改造社会中改造社会规律和驾驭社会规律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及其意义 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客观规律制约人的活动);而正确发挥主观能 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人对客观 世界有能动作用)。 意义:要把严密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革命热情结 合起来,反对不尊重客观规律、片面发挥主观 能动性的“左”倾错误,以及以尊重规律为借口 、不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右倾错误。 例题1: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基本前 提是(2009年市直真题,单选) 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人对自然无属性认识的程度 c.人改造自然的决心和信心 d.摆脱自然界的束缚 2:下列见解中引导人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的是(多选) a.按图索骥 b.人为自然界立法 c.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时间的特点:一维性即不可逆性或一去不复返性 空间的特点:三维性 2.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说明时间和空间是 客观的,因此要树立时空观念,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一 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时空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时空的绝对性: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 时空的相对性:时空的具体特性及人们的时空观念是可 变的、有条件的。 4、时空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例题1::“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是说的时间 的(单选) a.绝对性 b.相对性 c.一维性 d.三维性 2:“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 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表明(单选) a.时间的特征是人的体验 b.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c.时间的特性是可变的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及意 义 原理:世界有统一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世 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 意义: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 元论的根本要求。 陈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不存在() 世界统一于存在() 注意: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 理的解决。”这表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的。 例题1: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单选) a.承认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b.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2.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曾经是新中国引以为自豪 的大型水利工程,然而由于该工程没有考虑 到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可能会造成三门峡水 库的淤塞这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三门 峡水库泥沙日益淤积,库容不断减少,对下 游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因此 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 一元论的根本要求,这个根本要求是(单选 ): a.世界是多样性 b.世界是统一性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一切从实用出发 第二节 意识 一.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产生的过程:所有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等生 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 识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反应特 性 ,这是合乎逻辑的” ()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不是纯粹的生物学进化过程 ) 劳动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的物质外壳、意识的表现形 式 从意识的起源得出的结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意识依 赖于物质。也就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例题1:科学家发现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 明意识的产生(多选) a.不是纯粹的生物过程 b.是社会的产物 c.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 d.人类意识和个人意识的形成过程都离不开社 会 2:“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 “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 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这说明(多选) a.没有独立存在的意识、精神 b.意识永远依赖于物质 c.语言是现实的意识,是意识的表现形式 d.意识也是物质的东西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或属性 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2.意识是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经过 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 (1)意识形式是主观的 (2)意识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来源或者对象 是客观的) (3)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注意: (1)个体意识具有主观差别,但原因是客观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2)意识具有主观创造性,但原型是客观的。 鬼、神等错误的意识归根到底来源于客观世界() 鬼和神是对客观世界的虚幻或歪曲反映() 错误的思想归根到底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例题1.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部红 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 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下 列与这段话哲学寓意相同的是(单选)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 真理往前走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 a. b . c. d. 2.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 、眼似兔、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 、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多选)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 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能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及表现、实现条件 1.意识能动作用:人所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 力 能动地认识世界物质的东西向观念的东西(意识 )的转化过程(意识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就不同,这 说明意识具有能动性) 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精神力量)向物质(物质 力量)的转化过程 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列宁:“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 界。”() 例题1.近一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 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 该主动积极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 ,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有(多选) a.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b.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c.事不避难,知难不难 d.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 2.先有工程设计,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单选) a.意识创造物质 b.意识决定物质 c.意识转化为物质 d.意识产生物质 2.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1)目的性和计划性 (2)主动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 反映事物的本质,不仅能把握现在,而且能追溯过去 ,预测未来。 (3)指导实践改造世界: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物 质,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能动地改造 世界。这是意识能动作用的突出表现。 (4)对生理有影响和控制作用 3.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条件(怎样才能正确地发挥意识 的能动作用即主观能动性): 前提是尊重规律、 途径是社会实践、 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条件 例题1: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但它 的正确发挥又是有条件的,其条件有(多选) a .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b .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 c .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d .必须坚持意识的绝对独立性 四.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割裂两者关系的错误 1.关系:物质决定意识(客观决定主观,意识反映物质, 主观反映客观,主观要与客观相符合,客观变化了, 主观要随着客观的变化而变化);意识对物质有反作 用或能动作用. 2.错误:机械唯物主义: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唯心主义: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韩非) 注意弄明白题干是讲新的意识、思想、观念、精神、理 论的产生,还是作用?如果讲产生,那么蕴涵的哲理 就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如果讲 作用,那么蕴涵的哲理就是: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例题1.宋代画家与可住宅周围有很多竹子。他在 一年四季注意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子的形状 、姿态有透彻的了解,因此画出的竹子生动逼 真。有诗云:“与可画竹子,胸中有成竹。”这 一事实体现的哲学道理(单选) a.意识就是物质世界本身 b.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2.如果把实际情况比作“地形”,理论就是“地图”,当 实际情况发生很大变化时,我们不能期望以“地 图”来修正“地形”,而只能用“地形”矫正“地图”, 用“地形”矫正“地图”的哲学依据包括:(省直 真题 ,多选)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物质决定意识 c.主观认识应与客观相符合 d.一切从实际出发 3.近年来,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 调控,从最早的“国八条”、“国六条”,到2007年对土 地的调控政策和第二套住房贷款调控政策,受此调控 我国楼市高房价松动,价格逐步回落;2008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