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报告(2015) .doc_第1页
江苏省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报告(2015) .doc_第2页
江苏省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报告(2015) .doc_第3页
江苏省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报告(2015) .doc_第4页
江苏省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报告(2015)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报告(2015)江苏省统计局科研所为准确把握我省信息化发展现状,加快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有效提升我省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水平,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信息化办)开展了2014年度我省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工作。评估工作由省信息化办会同省统计局牵头部署实施,省政府办公厅、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卫计委、省科技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通信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此次评估的主要任务是:依据评估指标体系,全面组织采集各省辖市、县(市、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相关统计数据,力求通过指标评价,深入了解全省各地区信息化发展现状,客观评价2014年度各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各地政府推进信息化工作提供决策参考。现将评估结果公布如下:一、 总体情况江苏省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参考国家发布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并结合江苏信息化发展实际设立。江苏省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由基础设施指数、产业技术指数、应用消费指数、知识支撑指数、发展效果指数5项分指数构成,主要用于对江苏省内各省辖市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估。2014年,我省积极推进智慧江苏建设行动,全面实施大中型企业智慧化推进计划,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全省信息化发展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根据测算,2014年江苏省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总指数为88.11,比上年提高1.44。组成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的5项分类指数继续保持在80以上,并均呈上升态势。其中,基础设施指数为88.78,比上年提高0.51;产业技术指数为90.67,比上年提高0.17;应用消费指数为88.12,比上年提高1.17;知识支撑指数为83.11,比上年提高0.42;发展效果指数为89.90,比上年提高4.97,增幅最大。表1 20132014年江苏省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情况比较年份基础设施指数产业技术指数应用消费指数知识支撑指数发展效果指数总指数2013年88.2790.5086.9582.6984.9386.672014年88.7890.6788.1283.1189.9088.11增长量0.510.171.170.424.971.44近年来,江苏省信息化发展水平在全国的位次不断提升,根据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信息化发展指数为66.56,其中,网络就绪度指数60.94,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指数69.38,应用效益指数72.19。江苏以综合指数82.49位列上海、北京、浙江之后排名全国第四位、省区第二位,其中网络就绪度指数76.43(全国第四,排名前三位的是上海、北京、浙江),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指数78.53(全国第七,排名前六位的是上海、北京、广东、福建、浙江、安徽),应用效益指数102.55(全国第四,排名前三位的是天津、北京、上海)。(一)全省信息化水平逐年提升,各方面均衡发展图1 2007-2014年全省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总指数趋势从图1所示的2007年-2014年以来的全部评估数据可以看出:我省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一直保持平稳向上发展态势,但2012年以后增速有所减缓。全省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总指数从2007年的68.3提升到2014年的88.11,增长率达到29.0%,这说明我省的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从图2所示的2013与2014年一级指标比较结果看,2014年的五个指标都较2013年有所进步,其中发展效果指数进步最大,增幅达到了5.9%。在指标内涵深化的情况下,连续三年5个一级指标指数均在80分以上,这表明我省信息化建设保持了均衡持续的发展势头。图2 2013年与2014年全省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一级指标比较(二)评估标准提高带来信息化指数增速放缓,但各市均比上年有所提高2007年以来,我省信息化发展增速最快的年份是2010-2011年,2011年信息化指数相较2010年增长了10.7%,而2011-2012、2012-2013、2013-2014年间的增长率分别为4%、2.5%和1.7%,这表明2012年之后,我省信息化指数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从表1所示的13个省辖市2010年至2014年的信息化指数来看,5年来大部分省辖市都保持了逐年增长的态势,但2012年部分省辖市(南京、无锡、常州、苏州)信息化指数都相较2011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2013年依然有2个省辖市(南京、无锡)的信息化指数低于2011年。这主要由于:从2012年开始评估指标做了较大改变,去除了部分基础性指标,原有的25个二级指标调整为20个,指标内涵明显丰富,评估标准有所提高,带来了信息化指数增速的放缓。可喜的是,在指标构成与2013年保持一致的情况下,2014年,各市信息化指数均比上年有所提高,且都已超过2011年的水平。表2 2010-2014年省辖市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总指数地 区2014年(新指标)2013年(新指标)2012年(新指标)2011年(旧指标)2010年(旧指标)全 省88.1186.6784.5681.2973.4南京市93.2793.0392.9793.1187.3无锡市91.4690.0289.4791.1280.7徐州市82.0479.5077.6373.1568常州市90.7789.5286.188775.7苏州市93.7393.2491.4291.7385.5南通市85.0883.1680.9177.7670.2连云港80.5078.4176.6672.6964.9淮安市80.9078.2876.4672.1362.9盐城市80.4078.3876.3171.7564.8扬州市84.8282.4981.2777.0471.3镇江市87.0786.0384.6680.6571.4泰州市83.4681.8679.1375.6769.4宿迁市79.7277.4073.9470.1862.1(三)信息化发展区域虽差距不断缩小,但仍差异明显2014年,全省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总指数相较2013年又提高1.44,延续了多年的信息化平稳发展态势。同时,2014年苏州市继续保持第一,是全省信息化指数最高的地市。分地区看,如图3所示,苏南地区五市仍继续领跑全省信息化发展,而苏北地区五市的信息化指数依然排名在后,我省信息化发展依然存在区域间的较大差距。图3 2013年与2014年全省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总指数对比从图4所示的三大区域分地区信息化指数对比可看出,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区信息化水平呈现明显三级梯度,苏中苏北地区的信息化水平明显落后于苏南地区。但同时也可看到,三年间三大地区信息化水平与全省一样保持持续增长态势,而且苏中、苏北与苏南地区间的信息化指数差距不断缩小。2012年苏南地区信息化指数高出苏中地区8.5,高出苏北地区12.74;2013年苏南地区比苏中地区高7.87,比苏北地区高11.98;而到了2014年,苏南地区比苏中地区高6.81,比苏北地区高10.55。不仅如此,2014年,苏北地区的信息化指数已经超过了80,达到了80.71,有了阶段性突破。图4 全省三大区域2013年与2014年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对比二、分指标情况(一)信息基础设施分析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化的前提和条件,基础设施指数由居民百户电脑拥有量、每百人拥有电话容量、每百人拥有宽带接入端口数、每百户家庭电视用户数、家庭宽带平均带宽五个二级指标构成。2014年度我省信息基础设施指数为88.78,近两年来各省辖市信息基础设施指数如下图。图5 2013年与2014年全省基础设施指数对比从评估结果看,我省信息基础设施指数持续进步,从2013年的88.27增长到2014年88.78,增长了0.51。2014年全省13个省辖市中已有12个基础设施指数在80以上,从13个省辖市具体指数看,本年度有9个市的基础设施指数相较2013年有所增长,3个市持平,苏州市以98.8的高分蝉联第一,只有常州市略有下降。这表明,在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我省多年来的投入取得了切实成效,电脑、电视、电话、宽带等基础设施的普及率显著提高,进而带动了全省居民信息化应用水平的不断提升。(二)产业技术分析产业技术指数反映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状况,它主要由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水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占信息产业比重、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重点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之和比重三个二级指标构成。2014年度我省产业技术指数为90.67,近两年来各省辖市产业技术指数如下图。图6 2013年与2014年全省产业技术指数对比从评估结果看,我省产业技术指数持续提升,从2013年的90.50增长到2014年90.67,增长了0.17。虽然在5个一级指标中该指标增幅最小,但含金量却比较大。苏南五市的产业技术指数都超过了90,苏北也只有两个市不到80。除南京在高位略有回落外,其他12个省辖市的产业技术指数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其中徐州、连云港市进步最快,分别比上年提升了8.46和8.2,淮安、南通、扬州、盐城、宿迁、泰州提升幅度也比较大,表明各省辖市的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普遍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三)应用消费分析应用消费指数主要考察信息技术在个人消费、社会服务领域的使用情况,它主要由人均信息消费额、银行卡消费占消费总比重、互联网普及率、国家教育信息化达标率、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五个二级指标构成。2014年度我省产业技术指数为88.12,近两年来各省辖市应用消费指数如下图。图7 2013年与2014年全省应用消费指数对比图从评估结果看,我省应用消费指数进一步提高,从2013年的86.95增长到2014年88.12,增长了1.17。13个省辖市的应用消费指数有11个相较上年有所提升,其中淮安进步最快,比上年提升了3.58,泰州、宿迁提升幅度也比较大,连云港市与上年持平,南京市在高位略有下降。但是,应用消费指数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指数最高的南京达到94.68,最低的连云港仅有79.23。苏南五市继续位居前列,苏北地市大多居后。在信息化发展方面亟待加大扶持苏中苏北地区建设开发力度,发掘信息消费增长点,促进全省信息化均衡发展。(四)知识支撑分析知识支撑指数反映地区间人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差异,它主要由平均受教育年限、信息系统集成支撑能力水平、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三个二级指标构成。2014年度我省知识支撑指数为83.11,近两年来各省辖市知识支撑指数如下图。图8 2013年与2014年全省知识支撑指数对比从评估结果看,我省知识支撑指数平稳提高,从2013年的82.69增长到2014年83.11,增长了0.42。全省13个省辖市除南京在高位略有回落外,其他12个省辖市的知识支撑指数较2013年度均有小幅上升或持平,其中扬州进步最快,比上年提升了2.01,南通、盐城、宿迁提升幅度也比较大。但是,苏北五市仍然没有一个市的知识支撑指数突破80,最高的徐州也只有79.05,反映出苏北地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而苏南地区增幅相对较低,这主要由于该地区人口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对较高,所以提升的空间相对较小。(五)发展效果分析发展效果指数反映信息化发展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效果,它主要由两化融合水平、政府网站绩效、“智能卡”融合服务水平、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应用水平四个二级指标构成。2014年度我省发展效果指数为89.90,近两年来各省辖市发展效果指数如下图。图9 2013年与2014年全省发展效果指数对比从评估结果看,我省发展效果指数大幅度提升,从2013年的84.93增长到2014年89.90,增长了4.97,这是5个一级指标中增幅最大的指标。13个省辖市除了扬州、泰州与上年持平外,发展效果指数均较上年有明显提升,其中无锡发展效果指数增幅最大,比2013年提高了5.0;宿迁指标发展效果指数首次超过80,达到81.51。三、情况分析与建议(一)统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评估数据显示,目前我省信息化发展仍然存在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部分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苏南各项指标达标情况普遍高于苏中、苏北地区。我们要统筹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应用,充分利用与四大运营商签订“十三五”战略合作协议的契机,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组织实施苏北地区宽带设施提升计划,加快宽带江苏、无线城市、高清江苏工程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普及;推动建设一批公共服务、重点行业和大型企业云计算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拓展大数据服务。(二)加快信息产业技术发展评估数据显示,2014年度产业技术指数增幅最少,主要原因是经济新常态下,我省企业利用新技术转型升级的难度不断加大,消费互联网领域缺少领军企业,部分企业的创新意识不强。我们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新要求,充分发挥江苏的科教人才、产业集群、区域创新等优势,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加快推进互联网与工业、农业、商贸、金融、文化、民生等融合创新;推进智能制造,提升先进制造水平;开展企业电商拓市环省行系列活动,促进企业智慧化提升;大力发展信息经济、平台经济,促进互联网在各行各业深化应用、跨界融合、创新发展。(三)努力提升信息消费水平随着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信息消费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我省部分地区对信息技术及产品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推广应用缺乏有效的支持引导,信息化公共平台的服务能力仍需提升,贴近“三农”需求的信息资源开发和服务不够,苏南和苏北、城市和农村间信息消费存在梯次差距。针对上述不足,要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促进信息消费的实施意见,加大对信息化发展和应用的投入,推进信息消费十大重点工程,对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进行指导,开展全省信息消费区域试点工作,组织实施全省促进信息消费应用示范试点平台遴选,积极开展农村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的创建,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江苏十佳app和公众号评选等系列促进信息消费的活动。要积极发掘信息消费增长点,推动信息化在社会领域推广普及和创新应用,促进终端融合产品创新和商业服务模式创新与广泛应用,培育信息消费热点,引导信息消费快速增长,带动消费结构升级,扩大信息消费对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拉动力。(四)推进智慧江苏重点工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