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论文)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互动研究——以凤凰县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当前,为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三农”问题,经济学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的方法。民族地区的“三农”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我国其他地区的“三农”问 题的解决方法相比较,有其共通性。我国的少数民族居住地与发达的汉族地区相 比人烟稀少,范围广阔,大多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下,广大农村地区尚处 于传统的农耕文明发展状态。但总的来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都拥有着原始秀 美的自然环境,这与经济发达地区越来越恶劣的环境相比,具有很好的自然环境 优势;同时,少数民族地区拥有自然与历史遗存相结合的农业和农村景观,传统 的农耕文明,相当多的地方完整的保留了淳朴厚重的民族风情。 因此,利用民族地区农村的资源优势来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发达地区和少数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乡村旅 游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产业, 它利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 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村野自然风光和当地民俗民风为吸引物来满足旅游者娱 乐,求知,回归自然的一种旅游方式。并且具有投资规模小,见效快,小单元操 作,对经营管理人员的知识技能要求不高,环境污染小等特征。具有这些特点的 乡村旅游产业,特别适合在那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而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 乡村地区发展,能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有效手段。这些 年乡村旅游的发展实践证明,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适宜的乡村旅游开发,能 推动这些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为这些地区 乡村旅游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条件。 笔者 2009 年暑假到湖南省凤凰县冬就村和老洞村实地考察当地的乡村旅游 发展状况, 围绕湖南省凤凰县冬就村和老洞村的乡村旅游开发情况以及当地的旅 游和新农村建设情况,分析现存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特点。通过发展旅游,促 进了当地农村社区发展,使农村,农业,农户发展得到很好的结合,使得当地村 民不用离开故乡就可以就业,改善了生活水平和精神风貌,有效的促进了当地乡 村社会文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同时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同时又带动了 乡村旅游的顺利进行。但同时冬就村和老洞村乡村旅游在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 题,因此针对性的提出促进当地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互动研究以凤凰县为例 ii 如发挥村民主体作用,保护生态资源和环境,加强民族人才培训以及资金投入, 完善乡村社区的法制工作等。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经济;新农村建设;互动研究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chinese long-standing “ three-dimensional rural “ issues concerning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economists proposed to buil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mpared with other areas of china,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an be us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 three-dimensional rural“ issues in minority areas. compared to the well-developed areas of han nationality, the minority areas has less population, wide-ranging, and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s still low. whats more, the majority of rural areas are still in the state of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but overall, chinas ethnic minority areas have the most original and beautiful natural environment, compared to the developed areas where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s getting worse with the harsh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ethnic minority areas have the traditional farming civilization and the agriculture and the rural landscape which is remains of the natural and historical combination, quite a number of places completely preserve simple massive ethnic customs. therefore, to use the national resources to rural areas is the way to make rural economic more prospered, and narrow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ethnic minority and the developed areas in han nationality, and it is also the key to solve the “three-dimensional rural“ issues. as a kind of tourism industry, rural tourism is a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modern tourism, which use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resources of minority ethnic groups, natural scenery and folk customs to attract tourists to travel. the investment on the rural tourism is small and could get profits quickly and has les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eanwhile the participants neednt be well-educated. therefore the rural tourism is adapted to under-developed rural areas which has plentiful natur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and it can be a way to realize the building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互动研究以凤凰县为例 iv the experience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have proved that proper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s appropriate to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minority areas. at the same time, he building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can provide foundation conditions for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summer of 2009 i went to dongjiu village and laodong village of fenghuang county in hunan province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those areas. both of dongjiu village and laodong village have beautiful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based on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dongjiu village and laodong village rural tourism in fenghuang county,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on situation between the local rural tourism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analyze the existing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tourism.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t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rural community and good combination of rural, agriculture and farmers and also it has made the local people need not leave home to find job, improved living standards and spirit, and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 with the villagers of the local rural community and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whil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lso will make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 smoothly. there are also existing some problems in dongjiu village and laodong villages rural tourism, proposed new policy methods and proposals to promote 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local rural tourism and rural development, such as let the villagers play the main role to participate in the rural tourism; protect the ecologic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promote rural civilization, strengthen nat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and enhance capital investment, improve the legal work in rural communities. key words:rural tourism;the rural economy;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nteractive survey;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由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 “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同时,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是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 而乡村旅游是振兴 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民族地区“三农”的问题解决和其他一些地方的“三农”问题相比,有共同 之处,也有其特殊的解决方法。一般来讲,民族地区的农村拥有丰富旅游资源, 因此可利用民族地区的先天资源优势, 结合传统农业和农村与现代旅游业开发具 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 能成为我国少数民 族地区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有效手段。 同时,这些年的乡村旅游发展实践证明,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适宜的乡 村旅游开发,能推动这些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同时,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过 程中也为这些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条件。因此,分析乡村旅游发展产 生的问题,探讨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以及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民族 地区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发展, 提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快乡村旅游的 发展对策,促进乡村旅游“以旅促农”建设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利用假期实地调查湖南省凤凰县冬就村和老洞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发 现凤凰县各民族村寨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以乡村自 然,人文环境为依托,开展旅游活动,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培养当地人的环境 保护意识,促进了农村社区发展,加强环境建设,促进了乡村社会文明,促进农 村,农业,农户发展的高度结合。 但是目前冬就村、老洞村发展乡村旅游过程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利益分配 不均,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落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因而需要通过乡村旅游开发理论的研究,寻找一条适宜民族地区乡村 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互动研究以凤凰县为例 2 旅游的和谐发展道路,以发挥乡村旅游促进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建设 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 (二)研究意义 1.有利于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 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后,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诸多问题逐渐地暴露出来。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农业生产还是延续了传统的农耕方式, 农 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民就业以农林牧渔等为依托,就业面狭窄,收入水平低;整 体上讲我国农村经济还是在传统模式上缓慢发展。农业、农民、农村这些统称为 “三农问题” ,中国的“三农问题”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农”中的 许多问题与中国社会长期形成的城乡之间的不平等和城乡差别有着直接关系; 在 我国,长期的相对单一的农业经济则严重地束缚农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 内部体制和结构的缺陷,也是造成“三农”问题现状的重要原因。 乡村旅游是振兴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那些经 济发展水平低,而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改善乡 村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打破乡村地区相对封闭的经济社会运行环境,推 动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通过发展旅游,可以提高当地少数民族 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人们的商品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人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民族地区都在适度合理的发展旅游业。因此,研究民族地区 乡村旅游正确的开发模式能够真正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带动农村其他 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乡村社区居民带来良好的福利, 促进当地社区居民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 并推动旅游地区 的和谐建设和文明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2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民族地区大部分都处在贫困边远山区,相对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低,交通不 便,与外界接触甚少,生态环境相当脆弱,一旦盲目开发旅游导致其环境遭到破 坏,便不可再恢复。许多研究研究表明:民族贫困地区极易在“旅游扶贫”的名 义下放任竭泽而渔的开发行为,进而造成地区经济“资源空心化”现象。本文研 究的主体就是以凤凰县老洞村和冬就村为例,这两个村是纯苗族聚居地,开发旅 游前, 乡村自然环境良好, 但由于近几年开展了乡村旅游, 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还有因为开发者对当地的社会生态资源过度开发造成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因 此,本文选择这样具体的案例分析,总结一些对策建议,是为了寻找适宜冬就村 和老洞村发展旅游的对策,更好的解决当地的环境问题,以便当地在今后发展乡 村旅游中,为村民谋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 3有利于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互动 乡村旅游和新农村互动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越来越关注的焦点和工作重心。 多年来的乡村旅游发展实践证明,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适宜的乡村旅游开 发,的确推动了这些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一般来讲,民族地区的农村拥有丰富旅 游资源,因此可利用民族地区的先天资源优势,结合传统农业和农村与现代旅游 业开发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 实践证明,乡村旅游带给农民,农业,农业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增加了 农民的就业,脱贫致富;促进农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增加了附加值; 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等。因此,可以说乡村旅游是我 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 能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现新农村建设 目标的有效手段。同时,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也为这些地区乡村 旅游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条件。 各级政府按照新农村建设提供的标准即 “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来建设新农村,投入大量的资金, 振兴农村基础教育, 改善村容村貌等, 为乡村旅游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和文化基础。 因此,分析乡村旅游发展产生的问题,探讨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以及与农村经济 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发展,提出新农村 建设背景下加快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促进乡村旅游“以旅促农”建设新农村具 有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 关于乡村旅游的起源看法不一, 大多认为 19 世纪中期乡村旅游起源于欧洲, 在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主要发达国家兴起。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 国外学者对于乡村旅游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完善,至今已有一百年历史。从 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互动研究以凤凰县为例 4 20 世纪 40 年代起,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在乡村旅游的内涵论述方面,20 世纪 60-70 年代以后,关注焦点主要围绕农业旅游方面,并且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关 怀,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促进乡村人口就业、以及对村民生活水平的 改进;后来,亚、非洲等国家也开始研究乡村旅游,除了农业、农民仍旧是专家 研究关注的乡村旅游课题以外, 研究内容还延伸到了乡村旅游对于当地的社区经 济效应影响,以及乡村旅游与当地农业,农民,农村互动结合情况等。 1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 要研究乡村旅游首先得从研究乡村旅游的内涵着手,即理解什么是乡村旅 游。但由于乡村旅游在每个国家具体实施方式不一样,因此关于它的概念理解也 存在一些差异。 tung 和 gilbert(1990)认为在农村社区,农民参与到旅游中来,并为旅游 者提供食宿,向导等条件;另外,可以让游客参与到其农事活动便是乡村旅游 1。 芬兰乡村发展委员会在 1996 年提出乡村旅游的概念,认为乡村旅游是指在芬兰 乡村社区,系统协调乡村旅游,开发乡村自然及人文资源,创造能够既能吸引国 内旅游者的乡村旅游产品,又能开发创造吸引国外游客的旅游产品,在整个芬兰 乡村地区,乡村旅游可以被建设成为农户增加就业和提高收入的重要源泉。 美国学者 ady milman 和以色列学者 arie reichel(1999)的研究表明乡村 旅游是在农村社区开展的并以当地自然环境资源及民俗风情为依托的旅游, 具有 农村区域的特性,并且对旅游企业的规模要求不大,并要求旅游的开展要遵循可 持续发展原则,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 2。 对乡村旅游的概念阐述的比较全面的是英国学者lane (1994)认为乡村旅游 不只是农业方面的旅游参与活动,而是一种复杂的多方面结合的旅游类型。除了 农业旅游与农庄旅游等内容外, 还有一些区域的文化传统以及一些边远民族地区 的民俗旅游活动,实际的乡村旅游展开方式是由当地的自然经济,历史环境地理 环境所决定,因此乡村旅游形式呈多样化 3。 2关于乡村旅游的社区效应 20 世纪 60-70 年代,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农村经济 1 刘伟等: 以色列乡村旅游发展迅速载于世界农业1998 年第 7 期。 2 沈和江: 区域乡村旅游发展表现形态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 页。 3 bramwell b., lane b. r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rur-development, uk: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 1994.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缺乏活力,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农村萧条经济萧条,导致城乡发展差距越 来越大。一些国家地区率先在农村开展乡村旅游,随着旅游给当地农村社区带来 实实在在的功效, 当地政府开始把乡村旅游确定为发展当地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 和方法,因此,国外学者首先从乡村旅游对于当地社区的经济影响展开研究。80 年代后, 学术界的研究焦点集中放在乡村旅游促进农业经济的振兴以及提高农民 就业的社会影响。此后,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涉及了更广的层面,如在乡村旅游 开展过程中乡村社区的参与,以及居民的收益是否分配公平等各个方面。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国外学者 fleischer 和 felsenstein (2000) ,他们 采取以色列为案例,研究当地政府开展乡村旅游在资金上的投入情况,认为乡村 旅游不光对于该社区农户的收入提高有明显效果, 而且对当地妇女的就业以及地 位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1。 尼尔森(nilsson p.a.k.,2000)等人比较了不同国家的乡村旅游,由于乡 村旅游的规模都不是很大,因此收益较小,虽然农户获得了一定得收益,但只构 成其收入很小一部分 2。 奈特(knight j,1996)研究了日本的乡村旅游,发现日本的乡村旅游是由 迁入城市的人回老家进行探亲或节日活动等带动了该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 现今 旅游发展不只局限于本地区居民,还包括海外游客,乡村旅游对日本乡村社区居 民经济收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发展旅游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利益大部 分为少数人所得,游客大量涌入造成道路拥挤和公共设施被占用,并对当地自然 环境构成危险 3。paul brunt 和 paul courtney(1999)以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 为研究中心,认为旅游的发展在一个乡村社区会形成两种极端,在乡村旅游开发 程度较低的社区,旅游使得社区居民增长了文化见识,增加收入;也使得社区提 高经济效益和促进社区提高文明程度;然而,随着旅游开发的进一步深入,在旅 游发展程度较高的乡村社区, 由于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精神文化建设跟不上旅游的 发展步伐,因此会造成一些地方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和犯罪率上升等问题 4。卡 1 aliza fleischer, daniel felsenstein, support for rural tourism-does it make a differenc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22(2000)pp.1007-1024. 2 per a. ke nillson, staying on farms-an ideological background,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 29(2002)pp.7-24. 3 john knight, competing hospitalities in japanese rural tourilism, annals of turism research, vol.17 (1996) pp.165-180. 4 paul brunt, paul courtney, host perceptions of sociocultural impact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26(1996). 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互动研究以凤凰县为例 6 曼(akama,1996)研究了肯尼亚乡村旅游,认为该社区由于旅游收益分配的不 合理,农民并没有从旅游中获益,反而因为旅游导致一些负面效应,旅游收益被 开发者拿走,当地社区环境遭到破坏,为发展旅游付出了环境代价 1。 3关于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 关于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研究主要有国外一些人类学家的研究理论, 他们对 于民族地区展开的乡村旅游研究一般采取典型的案例, 对当地开展旅游后给少数 民族居民造成的正面及负面影响进行描述。 美国人类学家史密斯(1989)首先对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托六甲人生活的社 区开展的旅游进行研究, 认为这种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主要是以当地特有的文化 传统、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特色的民族风情为特色吸引外来游客开展的旅 游。这种旅游吸引一些城市地区人口到边远的地区,在大山和农村社区观察人与 自然地关系,感受一种和都市生活完全不同的经历。史密斯以经济社会发展落后 的托六甲人为案例分析,描述他们生活的社区开展旅游后对文化,社区居民生活 的影响, 以及开展乡村旅游后对后进民族传统工艺的恢复和保护有一定的积极效 果 2。 国外学者tovar和cesar研究了大西洋地区生活在一些岛屿上的土著民族地 区开展的旅游,认为旅游是当地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旅游改变了岛上 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改善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居民 的生活水平状况 3。国际旅游人类学者科恩在研究民族旅游时发表东南亚:民 族旅游 ,他在文中强调, “民族旅游由于自然生态和文化方面的独特性,差异性 来吸引游客, 而这些外国或本地来的游客生活的在不同文化, 社会或政治氛围中, 因此旅游者在参与旅游中观察到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 这些旅游目的地的民族不 仅被认为有明显的身份特性,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被贴上民族,少数民族,原 始的,部落的乡下的或农民的标签的民族旅游,也属于乡村旅游得一种 4。总而 言之,以上专家均认为民族旅游是以当地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来吸引游客 而开展的一种旅游。 1 john s. akama, western enviornmental values and nature-based tourism in kenya, tourism management, vol.17 (1996) pp.567-574. 2 valenel. smith. 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989.4. 3 tovar, cesar and lockwood, social impacts of tourism: an australian regional case study 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08, 10 (4). 4 杨慧: 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 19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4关于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民族地区在一开始盲目开发乡村旅游获得收益, 主要以牺牲当地的自然资源 为代价,因此,针对民族地区特点,国外专家在探讨乡村旅游的开展模式,提出 的创新模式主要有“乡村大舞台模式” 、 “生态博物馆模式”等。 mac cannell 首先提出了“舞台化”概念,遗产的舞台化,尤其是民族文化 的舞台化,是继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可以避免旅游带来的外来文化冲 击,避免传统社区过于商品化、庸俗化,乡村社区在开展旅游中,把乡村文化景 观及其民族传统文化通过舞台化的歌舞,戏曲,工艺等表现出来,形象生动,大 大吸引了外来游客 1。 “生态博物馆模式”指在一些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向外来游 客自由展示自己的传统工艺制作,这样一来既保护了传统的工艺,又能满足游客 的需求,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实现社区的和谐。 (二)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述评 1关于乡村旅游概念 在我国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实际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学者对于乡村旅游 的研究已在积极探索中,但是对乡村旅游的概念理解各有不同,因此目前对乡村 旅游的概念还没达成一致,根据近几年来的文献,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乌恩(2002)从乡村旅游认为乡村旅游以传统的乡村为展开区域,依靠当地乡 村自然环境、风景、物产以及乡村生活的为旅游吸引物来吸引国内外游客,在旅 游初期乡村旅游不需要过多的资本投入,也不投入很高的技术支持,社区开展乡 村旅游是依赖自然资源优势,但他认为“乡村旅游”归属于“农业旅游”的一种 类型 2。 著名旅游学者杜江(1999)指出乡村旅游以农村乡野自然风光、 农事生产活动 来吸引外来游客,游客来到乡村可以休闲度假,或者参与轻松的农业生产劳动, 获得轻松愉快的心情,又获得锻炼和回归自然等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3。黄海珠 (2009)认为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是传统农业和农村与现代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 种旅游产业,利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田野风光、民风民俗 1 mac cannell, d. (1973) staged authenticity: 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 australi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9(3): 589-603. 2 乌恩,蔡运龙,金波: 试论乡村旅游的目标,特色及产品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 年 24(3)。 3 杜江等: 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载于旅游学刊1999 年第 1 期,15-18。 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互动研究以凤凰县为例 8 活动来吸引城市居民来到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旅游者可以获取精神享受,参与旅 游的少数民族社区居民可以获得一定得报酬 1。 沈和江(2009)认为乡村旅游就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以乡 村自然风貌,居民生活方式来吸引城市居民,表现了人们对生态,自然,田园的 向往,但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农业旅游;同时认为乡村旅游促进城市和乡村之间 协调发展,促进了城市和乡村融合,由于开展旅游,先进文化,先进技术流通到 农村,农民素质得到提高,丰富了农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有利于新农村建 设的顺利进行 2。 2关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效应 我国拥有 56 个民族,尤其是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独具特色,保存也比 较完好,具有发展高端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因此,乡村旅游能够成为民族地区 反贫困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之一。20 世纪 80 年代末旅游业正式作为贫困山区消除 贫困的重要措施开始受到国内专家们的关注。 周歆红(2002)认为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在旅游发展中增加经济利益和获得 就业发展机会以及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是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 3。罗永常(2003) 提出在民族地区开展乡村旅游要是没有形成正确的旅游开发模式, 以及没有村民 的参与,旅游扶贫,会造成民族地区更大的贫困 4。刘向明和杨智敏(2002)提出 了民族贫困地区极易在“旅游扶贫”的名义下过度开发耗尽当地自然资源,进而 造成社区“资源空心化”现象。旅游扶贫过程中应该正确对待贫困,民族地区旅 游扶贫并不是只看眼前经济利益, 而是用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看待旅游扶贫方 式。因此要合理开发乡村旅游,既能促进社区的经济发展、增强社区居民文化素 质、精神风貌,又能够有效利用旅游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向外界了解当地 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民俗文化 5。 胡锡如(2003)认为乡村旅游开发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实施生态旅游扶 贫,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6。毛勇(2002)探讨了在农村贫困地区开展旅游扶贫方式 上要适度开发,适宜当地地区文化特点,基层政府转变思想观念,逐渐提高村民 1 黄海珠: 民族旅游村寨建设研究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44-45 页。 2 沈和江: 区域乡村旅游发展表现形态研究 ,中国矿业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5-6 页。 3 周歆红: 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 ,载于旅游学刊2002(1) ,17-21。 4 罗永常: 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载于贵州民族研究2003,2。 5 刘向明, 杨智敏: 对我国“旅游扶贫”的几点思考载于经济地理2002,2,241-242。 6 胡锡如: 云南旅游扶贫的三种模式载于经济问题探索2003,5,109-111。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素质。虽然当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通过农村旅游开发,达到增加农民收 入的目地,但一定要注意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的保护,以及发挥人的能动作用, 即社区居民主导作用和基层干部引导作用 1。李永文和陈玉英(2004)认为乡村 旅游应当为促进当地资源,人和效益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民族地区应适度进行 旅游扶贫开发,珍惜保护旅游自然资源,培养新型农民,坚持社会效益及生态环 境效益目标的和谐统一,真正让贫困地区达到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2。 3关于民族地区开发乡村旅游的社会影响 我国民族地区开展的乡村旅游的社会影响研究主要围绕乡村旅游的发展对 当地的农村社会经济生活,民族民俗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少数民族居民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持什么样的态度等方面。 田茂军(2004)研究湘西地区民俗旅游,分析旅游的开展给当地社区带来一 系列问题,民俗文化过度商业化,庸俗文化取代,因此乡村旅游的开展应适度开 发民俗文化资源 3。邵志忠和杨通江(2004)认为在西部民族地区开展的旅游, 对西部乡村社会的人文生态环境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通过开发乡村旅游给封闭的 农村带来先进市场信息,使得乡村居民增加了收入,增强了现代商业竞争意识, 但当地居民不再像以前那么纯朴,商业气息过浓,将会逐渐以前的田野生活景象 不复存在 4。史继忠和何萍(2005)以云贵高原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乡村旅游为案 例,研究表明当地由于开展旅游,当地优秀的民族文化被发掘出来,少数民族居 民不只增加了收入,而且有效发展和保护了民族文化,使得民族文化被大多数人 所了解 5。岳坤(2003)研究了云南省的泸沽湖下落水村为例,分析旅游发展在 当地毛难族文化的影响,虽然旅游给当地人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 生活水平,增加了社区福利,当地毛难族文化由于游客以及外来开发者进入该社 区,带来商业文化,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但是总的来说,当地传统文化 被外界知晓,还是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 6。 罗平等(2006)以西双版纳傣族为例,研究发现通过发展傣族旅游促进了当 1 毛勇: 农村旅游扶贫的适应性条件及应注意的问题载于农村经济2002 年第 10 期,第 63-65 页。 2 李永文、陈玉英: 旅游扶贫开发的 rhb 战略初探 ,载于经济地理2004 年第 4 期,360-365 页。 3 田茂军: 保护与开发:民俗旅游的文化反思以湘西民俗旅游为例载于江西社会科学 2004,09,227-230。 4 邵志忠, 杨通江.: 人文生态旅游开发与西部乡村社会发展 ,载于广西民族研究 ,2004,3,93-96。 5 史继忠, 何萍: 论云贵高原山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载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105-108。 6 岳坤: 旅游与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存以泸沽湖畔落水下村为例载于民族研究2003 年第 4 期, 1114-115 页。 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互动研究以凤凰县为例 10 地居民恢复和发展一些了早已经被当地人淡忘的传统文化, 但同时由于现代商业 文化侵袭使得参与民俗旅游的傣族的传统价值观降低,开始变得唯利是图,不像 以前那么纯朴,给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等负面作用 1。蒋丽芹(2005)以贵州省 侗族村寨旅游为例,认为少数民族在开发特色旅游获得经济收益的基础上,应该 强调民族特色,避免开发方式单一、雷同,注重个性和特色,尤其要注重民族文 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2。 4关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目前研究我国的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论文和著作很多, 主要集中在乡村 旅游与农村经济关系及怎样更好的促进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互动的开发模式 等方面的研究。虽然研究呈发展趋势,但研究不够深入,具体的乡村旅游实例较 少,问题还很多。研究视角主要是在一些发达的城市周遍的农村地区,多数是城 市市郊,针对边远的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研究文献不多。尤其很少有专门针对民族 地区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和当地社区的互动, 也很少见到专门研究 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发展的理论。 李德明、程久苗(2005)认为乡村旅游是新世纪我国农村发展和旅游产业发 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开展乡村旅游对我国农村 经济发展意义深远 3。向宏(2004)提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是解决民族地区 三农问题的新途径;能促进民族地区农村改革的稳步推进;促进民族地区农 业结构的稳步调整;促进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民族地区农民收入稳步 增长;促进民族地区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 。金利平等(2006)认为 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以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是促进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农村旅游资源,能有 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劳动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民族地区乡村 旅游,为远在城市的旅游部门来说,指出了发展新型旅游方向;新型旅游是我们 广大农村来说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4。 吴云超(2008)认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旅游资源 1 罗平等: 旅游开发进程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载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 年第 1 期。 2 蒋丽芹: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载于江南大学学报2005, (4) 。 3 李德明,程久苗: 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载于人文地理2005(3),第 84-85 页。 4 金利平等: 民族地区乡村游与新农村建设以湖南凤凰县老洞村为例载于吉首大学学报2006 年 11 月。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的综合利用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繁荣农村经济,促进社会和谐。但同时 当地在开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导致当地社区环境恶化,交通拥挤,噪音污染等负面 影响,给居民造成不便 1。郭焕成(2006)认为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项目, 是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各种相关资源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是解决“三 农”问题的一个途径。同时分析了乡村旅游特点及西部发展乡村旅游优势的基础 上,探讨乡村旅游与解决西部“三农”问题的关系 2。卢世菊(2005)认为适当的 开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能使民族贫困居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并且能够 调整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产业结构、带动传统农耕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对建设社 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意义深远 3。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全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论述乡村旅游和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 第一章首先论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比较全 面地回顾了国内外专家对乡村旅游的论述, 并且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对民族地区开 展乡村旅游的看法, 以及国内学者关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关系的研 究。 第二章论述了乡村旅游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相互联系, 目的一致性研究以及 乡村旅游和我国新农村建设互为依赖的关系。 第三章围绕湖南省凤凰县冬就村和老洞村的乡村旅游开发情况以及当地的 旅游和新农村建设情况,分析现存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特点。 第四章分析了冬就村和老洞村乡村旅游在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针对性 的提出促进当地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如发挥村民主体 作用,保护生态资源和环境,加强民族人才培训以及资金投入, 完善乡村社区 的法制工作。 1 吴云超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经济学思考载于经济师2008,(2) 。. 2 郭焕成: 发展乡村旅游业,支援新农村建设载于旅游学刊2006, (3) 。 3 卢世菊: 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载于贵州民族研究,2006, (2) 。 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互动研究以凤凰县为例 12 (二)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文献综述、 实证分析、 数据分析以及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分析了乡村旅游对我国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分析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与农 新农村建设互动的关系,分析湖南凤凰县冬就村和老洞村的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以及开发模式,提出当地存在的乡村旅游开发问题,采用具体实例探讨了乡村旅 游发展与我国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更好的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1文献综合研究 收集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的大量文献资料,特别是关于民族地区、边远山区 发展乡村旅游及民俗旅游的文献资料, 希望能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 析归纳总结。 2数据分析 利用我国政府部门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政府旅游部门所发布的相关数据, 通 过科学的方法推导演算出乡村旅游和民族地区农村经济互相促进发展的相互关 系。 3实例分析 利用研究生暑假实地调研,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了解湖南凤凰县冬就村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云山学校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游戏化营销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虚拟家装设计与空间预览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电动汽车快速换电部件技术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输液业务知识培训课件
- 网红品牌全案营销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农产品农业物联网传感器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辐射安全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教育精准扶贫项目实践与成效评估报告:教育扶贫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方法研究001
- 2025年教育直播平台在线教育服务质量提升研究报告
- 集团海外业务管理手册(专业完整格式模板)
- 高危儿培训计划和方案
-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全套(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表格记录全套)
- 路灯CJJ检验批范表
- 肛肠科年度汇报总结
- 鸡蛋合作合同范本
- 外研版英语九年级上册-Module1-12作文范文
- 民用无人机操控员执照(CAAC)考试复习重点题库500题(含答案)
- 学校生活指导老师面试问题
- 安防项目视频周界报警系统招投标书范本
- 烹饪概论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