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微生物活力对不同养分的响应.doc_第1页
黑土微生物活力对不同养分的响应.doc_第2页
黑土微生物活力对不同养分的响应.doc_第3页
黑土微生物活力对不同养分的响应.doc_第4页
黑土微生物活力对不同养分的响应.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环境 2008, 17(3): 1216-1220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535028);海外留学基金(07HWLX11S4);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创新领域前沿项目(SLYQY0602) 作者简介:宋斗妍(1984),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壤微生物学研究。E-mail: *通讯作者,E-mail: 收稿日期:2007-11-08 黑土微生物活力对不同养分的响应 宋斗妍 1,3,白震1,3,何红波1,解宏图1,2,张旭东1,2*,张明1,4 1.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所陆地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辽宁 沈阳 110016;2. 辽宁沈阳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研究站,辽宁 沈阳 110016;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4. 辽宁大学生命科学系,辽宁 沈阳 110036 摘要:土壤呼吸是土壤有机碳分解的主要生物化学过程,可反映土壤有机质的分解程度及有效养分供给水平,可用于评价土 壤微生物活力状况。通过设置 8 个养分处理,对黑土进行 41 d 的室内好气培养,考查了黑土微生物活力对不同养分响应的规 律。结果表明,单加 N 或 P 以及 NP 组合均不能提高黑土微生物活力;单加葡萄糖能够使土壤呼吸释放的 CO2累积量达到对 照的 10 倍以上,使黑土微生物活力显著提高。在可利用碳底物充足的条件下,N 的加入能够显著提高黑土微生物活力,土壤 呼吸释放出的 CO2累积量达到对照的 13 倍以上,显著促进土壤有机质中无机养分的释放,CN 交互作用显著;在 C 和 N 养分 都充足的条件下,P 的加入才能够对黑土微生物产生激发效应。不同养分状况下,黑土微生物活力达到峰值的时间不同,表现 为,CNP(C + N + P)处理土壤呼吸强度在第 3 d 达到最高值,CN (C + N)处理在第 5 天达到最高值,单加 C 和 CP (C + P)处理, 在 15 d 左右达到最高值。 关键词:黑土;微生物;土壤呼吸;养分 中图分类号:S1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8)03-1216-05 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的循环、 有机物质的合成与分解,是土壤C、N等养分的源 和库1,是土壤肥力质量最为灵敏指标之一。土壤 呼吸是指未受扰动的土壤中产生CO2的所有代谢 作用2,包括土壤生物和非生物两个方面的来源, 而土壤微生物的呼吸是主要的来源3。土壤呼吸是 土壤有机C分解的主要生物化学过程,通过土壤呼 吸作用,土壤有机质分解,释放出无机养分供作物 吸收利用。土壤呼吸强度用CO2释放量表示,可以 广泛地评估土壤微生物活力,土壤呼吸强度能够反 映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程度,以及土壤有效养分状 况,因此,可以作为土壤微生物总的活力指标或作 为评价土壤肥力的尺度。 尽管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及活力受养分限制4, 但有关土壤微生物对外源养分响应规律的研究结 果并不一致。C、N等养分不足通常会抑制农田土壤 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力5-6,例如,Kowalenko等7室 内模拟结果表明,N输入可以抑制休闲农田土壤呼 吸强度、降低微生物活力。然而,Pautian和Andren8 发现,施N与未施N处理麦田土壤具有相似的呼吸 强度;Galicia等9研究表明,在干旱季节,C、N、P的 加入对土壤微生物活力没有影响。Amador10等认 为,土壤总P质量分数处于较低(231 mgkg-1)或中等 水平(385 mgkg-1)时,P的施用能够刺激土壤呼吸, 铵态N的加入会抑制土壤呼吸;而在总P质量分数较 高(1.473 gkg-1)的土壤中,P的加入对土壤呼吸没有 影响,铵态N的加入刺激土壤呼吸。显然,土壤微生 物对外源氮磷养分响应规律受土壤磷素本底值影 响。 农田黑土是我国主要耕作土壤之一,土质肥沃, 自然肥力高,是我国粮食作物的主要产区。近年来, 由于过度开垦和农业经营方式的弊端,致使黑土有 机质质量分数大幅下降,影响了土壤微生物活力和 养分的供应状况11。因此,如何合理培肥黑土是一 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而关于黑土微生物活力对 不同养分的响应研究较少,如诸葛玉平 12研究了 长期施肥对黑土呼吸过程的影响。本研究设置8个 不同养分配施处理,通过对土壤呼吸过程进行室内 模拟,揭示土壤微生物活力对不同养分及养分组合 的响应,以期为合理培肥农田黑土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土壤 供试土壤为黑土,2006 年采自吉林省公主岭市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国家黑土肥力 与肥料效益长期定位监测基地”试验地(海拔 206 m,北纬 4326、东经 12440),土壤质地为粘壤土,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见表 1。 1.2 土壤呼吸过程模拟 原土风干,捡出杂物,过 2 mm 筛。设置以下 8 个处理:CK(对照)、C(单加 C)、N(单加 N)、P(单 宋斗妍等:黑土微生物活力对不同养分的响应 1217 加 P)、NP (N + P)、CN (C + N)、CP (C + P)、CNP (C +N+ P);每个处理设置 3 个重复。其中,C 为 10 mgg-1干土,N 为 1 mgg-1干土,P 为 0.5 mgg-1干 土。养分分别以葡萄糖(C6H12O6),硫酸铵(NH4) 2SO4 ,磷酸二氢钾(KH2PO4)溶液的形式在土壤预 培养一周后一次性加入,养分加入前高温灭菌(温 度 115 ,时间 20 min)。称取 30 g 土,放入 1 000 mL 棕色磨口广口瓶中,放入盛有 10 mL 0.3 molL- 1 NaOH 溶液的小烧杯用于吸收 CO2,瓶口密封,于 25 进行 41 d 的室内好气培养。用碱液吸收法11 测定土壤呼吸释放的 CO2量。用于滴定的盐酸浓度 为 0.05 molL-1,用硼砂标定。最初每隔 6 h 更换小 烧杯进行滴定,随着呼吸强度的变化,调节取样频 率。培养期间水分损失很小,忽略不计。 1.3 数据分析 利用 SPSS 13.0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单尾方 差分析 LSD 法对数据进行显著性检验,显著性水 平为 P0.05)。这说明,在可利用 碳底物短缺的情况下,P的加入也不能使黑土微生 物产生激发效应。这是由于限制微生物生长和活力 表 1 供试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Table 1 Properties of experimental original soil 土壤w(有机 C)/(g kg-1)w(全 N)/(gkg-1)w(有机 C)/w(全 N)pHw(碱解 N)/(mgkg-1)w(速效 P)/(mgkg-1) 黑土16.021.2412.666.15122.7010.923 图 1 单加碳源(C6H12O6)时,土壤呼吸释放 CO2 累积量随时间的变化 Fig. 1 The cumulative amount of CO2 after the addition of glucose only 图 2 不添加碳源,N, P 和 NP 处理土壤呼吸释放出的 CO2 累积量随时间的变化 Fig. 2 The cumulative amount of CO2 after the addition of nitrogen only, phosphorus only and nitrogen plus phosphorus 1218 生态环境 第 17 卷第 3 期(2008 年 5 月) 的首要养分是碳15,因此,在可利用碳底物较少的 情况下,即使施入养分N和P也不能使黑土微生物 产生激发效应。 2.3 添加碳源条件下,土壤呼吸对不同 CNP 养分 组合的响应 通过图1和图2结果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黑 土微生物活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可利用碳底物的限 制。只有在碳源充足的条件下,才能使黑土微生物 活力得到激发,因此,我们重点研究了在添加碳底 物的条件下,N,P的加入对黑土微生物活力的影响 (图3和图4)。 图 3 为不同养分组合,土壤呼吸释放 CO2累积 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显然,CO2累积量随时间的 加长而逐渐升高。图 4 为不同养分组合,土壤呼吸 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由图 4 可以看出,各处理 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均为随着培养时间的加长呈 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逐渐趋于稳定。这是由 于在培养的最初阶段,土壤中含有较多活性有机碳 为微生物提供能量,呼吸作用加强,随着培养时间 的增加,土壤中活性有机碳逐渐被土壤微生物所利 用且含量逐渐降低,土壤呼吸速率随之下降,释放 CO2的速率逐渐降低18。从图 3 可以看出,在 41 d 的培养过程中,对照处理土壤呼吸释放 CO2总量无 显著变化;而其它处理 CO2累积量均显著高于对照, 从高到低依次为 CN CNP CP CK(P0.01)。 CN 组合土壤呼吸释放的 CO2累积量显著高于单加 葡萄糖处理(P0.05)。CN 处理,在第 41 天土壤呼 吸释放 CO2累积量达 35 121.2 mLg-1,约为对照(2 704.6 mLg-1)的 13 倍(图 3);在第 5 天土壤呼吸速 率即达到最高值(5 781.87 mLg-1d-1),并且远远高 于单加葡萄糖处理在 14 d 达到的最高值(1 764.49 mLg-1d-1)(图 4)。显然,在可利用 C 底物充足的条 件下,N 的施入能更好的提高黑土微生物活力,C 和 N 的交互作用非常显著(P0.05)。该结果表明, 黑土微生物生长和活力既受可利用 C 底物限制又 受可利用 N 的限制。Smith19也报道了亚南极生态 系统中可利用 C 和 N 对土壤微生物活力的这种影 响。CNP 处理土壤呼吸释放出的 CO2累积量在第 3 天前与 CN 处理基本一致,3 d 后显著低于 CN 处 理(P0.01);而土壤呼吸速率则在很短时间内(3 d) 即达到峰值(8 125.64 mLg-1d-1),并且显著高于 CN 处理在第 5 天的峰值(5 781.87 mLg-1d-1);CP 处理,无论是 CO2累积量还是土壤呼吸速率均与单 加葡萄糖的处理基本一致。这个结果说明,C、N、P 配施能更有效地刺激黑土微生物群落,充分利用土 壤中各种养分快速生长,从而在极短时间内是微生 物活力水平达到峰值。但是,由于 CNP 处理初期供 给微生物利用的养分非常充足,促使微生物代谢活 性迅速增强,分解有机物质的速度极快,消耗掉了 大部分可利用养分,从而使得后期可利用 C 和 N 短缺,微生物活力迅速下降,表现出“后劲不足”。这 也是该处理在后期土壤呼吸释放的 CO2累积量低 于 CN 处理的原因。这一方面表明,黑土微生物的 生长和活力确实受可利用 C、N、P 等养分的限制; 另一方面也表明,外源养分 C、N、P 不同配比是影 响土壤微生物能否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不同养分 条件下土壤微生物活力呈现显著差异,其原因可能 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生理特性改变有关,其机理有 待进一步研究。 图 3 添加碳源的条件下,CO2累积量随时间的变化 Fig. 3 The cumulative amount of CO2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when glucose is added 图 4 添加碳源条件下,土壤呼吸强度随时间的变化 Fig. 4 The soil respiration rate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when glucose is added 宋斗妍等:黑土微生物活力对不同养分的响应 1219 3 结论 (1) 黑土微生物活力首先受到可利用 C 底物 的限制。不添加碳源,仅向土壤中施入 N,P 或 NP 同时加入,均不能提高黑土微生物活力;而向土壤 中单独加入可利用 C 底物(葡萄糖)能够显著提高 黑土呼吸强度,增强黑土微生物活力;这些现象证 明了该结论。 (2)单独加入 N,对黑土微生物活力有一定的 抑制作用,但这种抑制作用是短暂的,表现在碳限 制的状况被缓解后,黑土微生物第二种缺乏的养分 便是氮;在添加碳源(葡萄糖)的条件下,N 的施入 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呼吸强度,增加黑土微生物活力, 养分 C 和 N 的交互作用非常显著。 (3)单独 P 的施入亦不能显著提高黑土呼吸强 度,对黑土微生物活力无显著影响。而在碳氮养分 都充足的条件下,P 的施入能更好地刺激微生物生 长,提高黑土微生物活力。 参考文献: 1 PAUL E A, LADD J N. Soil BiochemistryM. New York: Dekker, 1981: 415-471. 2 SINSH J S, GUPM W H. Plant decomposition and soil respiration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J. Botanical Review, 1977, 43: 449-529. 3 ANDERSON J M, INESON P. A soil microcosm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to measurements of respiration and nutrient leaching 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1982, 14(4): 415-416. 4 DILLY O.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quirement of the micro-biota in soils of the Bornho-ved Lake districtJ. Plant and Soils, 1999, 212: 175-183. 5 MARSCHNER P, KANDELER E, MARSCHNER B.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in a long-term fertilizer experiment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03, 35: 453-461. 6 TEKLAY T, NORDGREN A, MALMER A. Soil respi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ropical soils from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land-uses at Wondo Genet (Ethiopia) in response to C, N and P amendments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06, 38: 125-133. 7 KOWALENKO C G, IVARSON K C, CAMERON D R. Effect of moisture content, temperature and nitrogen fertilization on carbon dioxide evolution from field soils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1978, 10: 417-423. 8 PAUTIAN K O, ANDREN M, et al. Carbon and nitrogen budgets of four agro-ecosystems with annual and perennial crops, with and without N fertilizationJ. Th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1990, 27: 60-84. 9 GALICIA L, GARCIA-Oliva F. The effects of C, N and P additions on soil microbial activity under two remnant tree species in a tropical seasonal pasture J. Applied Soil Ecology, 2004, 26: 31-39. 10 AMADOR J A, JONES R D. Nutrient limitations on microbial respiration in peat soils with different total phosphorus content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1993, 25(6): 793-801. 11 赵兰坡, 王鸿斌, 刘会青, 等. 辽平原玉米带黑土肥力退化机理研 究J. 壤学报, 2006, 43(1): 79-84. Zhao Lanpo, Wang Hongbin, Liu Huiqing. Mechanism of fertility degradation of black soil in corn belt of songliao plainJ. Acta Pedologica Sinica, 2006, 43(1): 79-84. 12 诸葛玉平, 张旭东, 刘启. 长期施肥对黑土呼吸过程的影响J. 土 壤通报, 2005, 6(3): 391-394. Zhuge Yuping, Zhang Xudong, Liu Qi. Effect of Long-term Fertilization on Respiration Process of MollisolsJ.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05, 6(3): 391-394. 13 FRIEDEL J K, MUNCH J C, FISCHER W R. Soil microbial properties and the assessment of available soil organic matter in a haplic Luvisol after several years of different cultivation and crop rotation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1996, 28: 479-488. 14 KLOSE S, MOORE J M, TABATABAI M A. Arylsulfatase activity of microbial biomass in soils as affected by cropping systemJ.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1999, 29: 46-54. 15 DILLY O, NANNIPIERI P. Response of ATP content, respiration rate and enzyme activities in an arable and a forest soil to nutrient additionsJ.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2001, 34: 64-72. 16 YOSHITAKE S, UCHIDA M, KOIZUMI H, NAKATSUBO T. Carbon and nitrogen limitation of soil microbial respiration in a high arctic successional glacier foreland near Ny-lesund, SvalbardJ. Polar research, 2007, 26: 22-30. 17 张东秋, 石培礼, 张宪洲. 土壤呼吸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20(7): 778-785. Zhang Dongqiu, Shi Peili, Zhang Xianzhou. Some advance in the main factors controlling soil respirationJ.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 2005, 20(7): 778-785. 18 郑立臣, 解宏图, 张威, 等.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中溶解性有 机碳的影响J. 生态环境, 2006, 15(1): 80-83. Zheng Lichen, Xie Hongtu, Zhang Wei, et al. Effects of different ways of returning straw to the soils on soluble organic carbon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2006, 15(1): 80-83. 19 SMITH V R. Moisture, carbon and inorganic nutrient controls of soil respiration at a sub-Antarctic island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05, 37: 81-91. 1220 生态环境 第 17 卷第 3 期(2008 年 5 月) The response of soil microbial activity to different nutrition conditions Song Douyan1,3, Bai Zhen1,3, He Hongbo1, Xie Hongtu1,2, Zhang Xudong1,2, Zhang Ming1,4 1. Key Laboratory of Terrestrial Ecological Process,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yang 110016, China; 2. National Research Station of Shenyang Agroecology, Shenyang 110016, China; 3.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 100039, China; 4. Biology College of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6, China. Abstract: Soil respiration is a main biochemistry process for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It can reflect the extent of the decomposi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the level of nutrition supplying. It also can be used as an index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