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条文070511最终.doc_第1页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条文070511最终.doc_第2页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条文070511最终.doc_第3页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条文070511最终.doc_第4页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条文070511最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 (试行)(试行)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 二七年五月 II 目 录 1 总则总则.1 1.1 目的1 1.2 适用范围1 1.3 基本原则1 1.3.1 因地制宜原则1 1.3.2 科学性原则1 1.3.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 1.3.4 集中成片、综合整治原则1 1.4 引用标准1 1.5 术语2 2 建设目标建设目标.3 2.1 总体建设目标3 2.2 具体建设目标3 2.3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等级.3 2.4 耕地质量目标等别.3 3 建设条件建设条件.3 3.1 项目合法性3 3.2 现有基础设施4 3.3 水土资源4 3.4 其它4 4 工程类型区和工程布局工程类型区和工程布局.4 4.1 工程类型区和工程模式4 4.1.1 一级工程类型区4 4.1.2 二级工程类型区4 4.1.3 工程模式4 4.2 项目总体布局5 4.2.1 工程布局原则5 III 4.2.2 工程布局内容和要点5 4.3 单项工程布局5 4.3.1 土地平整工程规划布局5 4.3.2 灌溉与排水工程规划布局5 4.3.3 田间道路工程规划布局5 4.3.4 农田保护与生态环境工程规划布局5 4.3.5 农村居民点工程规划布局6 5 土地平整工程建设标准土地平整工程建设标准.6 5.1 一般规定6 5.1.1 平整耕地类型6 5.1.2 田块布置原则6 5.1.3 田面坡度6 5.1.4 土地平整单元划分6 5.2 耕作田块修筑工程6 5.2.1 条田6 5.2.2 梯田7 5.3 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8 5.3.1 土层8 5.3.2 耕作层8 5.3.3 土壤质地8 5.3.4 耕作层表土剥离及移土培肥9 5.3.5 改良土壤9 6 灌溉与排水工程建设标准灌溉与排水工程建设标准.10 6.1 一般规定10 6.1.1 工程建筑物等级划分10 6.1.2 灌溉标准10 6.1.3 排水标准12 6.1.4 防洪标准12 6.1.5 供水标准13 6.1.6 水质标准13 IV 6.1.7 抗冻胀标准13 6.1.8 地震烈度标准14 6.2 水源工程14 6.2.1 塘堰工程14 6.2.2 引水工程14 6.2.3 机井工程15 6.2.4 雨水集蓄工程16 6.3 输水工程17 6.3.1 灌溉渠道工程17 6.3.2 管道输水工程18 6.4 喷、微灌工程19 6.4.1 喷灌工程19 6.4.2 微灌工程20 6.5 排水工程20 6.5.1 排水沟工程20 6.5.2 暗管(沟)排水工程21 6.6 渠系建筑物22 6.6.1 一般规定22 6.6.2 水闸22 6.6.3 渡槽23 6.6.4 倒虹吸23 6.6.5 农桥24 6.6.6 涵洞24 6.6.7 跌水与陡坡25 6.6.8 斗门及农门(制口)25 6.6.9 量水设施25 6.6.10 隧洞25 6.7 泵站与农村输配电工程26 6.7.1 泵站26 6.7.2 输电线路27 6.7.3 变压器选择28 V 6.7.4 配电装置28 7 田间道路工程建设标准田间道路工程建设标准.29 7.1 一般规定29 7.1.1 田间道路分级与功能29 7.1.2 田间道路建设类型29 7.1.3 田间道路工程级别标准29 7.2 田间道29 7.2.1 田间道工程布置29 7.2.2 主要技术要求30 7.3 生产路31 7.3.1 生产路布置31 7.3.2 主要技术要求31 8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标准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标准.32 8.1 农田防洪一般规定32 8.2 农田林网工程32 8.3 岸坡防护工程34 8.4 坡面防护工程35 8.5 沟道治理工程36 9 农村居民点工程建设标准农村居民点工程建设标准.37 9.1 农村居民点规模分级37 9.1.1 规模分级37 9.1.2 不同工程类型区农村居民点规模级别标准38 9.2 农村居民点工程建设规划38 9.2.1 规划的原则38 9.2.2 规划的内容38 9.2.3 功能分区与布置38 9.3 农村居民点人口规模预测和搬迁标准38 9.3.1 人口规模预测38 9.3.2 人口搬迁标准38 VI 9.4 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39 9.4.1 用地内容39 9.4.2 用地规模预测39 9.4.3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39 9.4.4 建设用地构成比例39 9.6 公共设施工程40 9.7 农业生产、仓储设施工程40 9.8 道路工程及竖向规划40 9.8.1 道路工程40 9.8.2 竖向规划40 9.9 公用工程40 9.10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标准40 9.10.1 容积率标准40 9.10.2 建筑密度41 9.10.3 绿地率41 9.10.4 停车场41 10 附录附录.41 附录 A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 41 附录 B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模式组合表.43 1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 1 总则 1.1 目的 为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科学决策水平,合理确定项目的工程建设标准、项目投 资水平,提高项目效益,特制定本标准。 1.2 适用范围 1.2.1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范围内开展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1.2.2 本标准包括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建设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的引用方法、要点、注意事项。为 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项目施工、项目竣工验收提供技术依据。 1.2.3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局部地区或单项工程已达到本标准要求的,不宜新增相应的工程措施,应保 持现状或局部优化改进,项目区其余地区或单项工程按本标准执行。 1.3 基本原则 1.3.1 因地制宜原则 以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和工程建设实践经验为基础,合理划定工程类型区,考虑 生产、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根据各区域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方向和限制性因素,结合土地开 发整理的建设目标,确定不同区域内的工程模式、体系和建设等级。 1.3.2 科学性原则 尊重科学,以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基础,兼顾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做到技术先进、规划设 计合理、安全适用。 1.3.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以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为前提,节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使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空间分布与自 然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1.3.4 集中成片、综合整治原则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实现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 1.4 引用标准 下列规范、规程、标准所包含的相关条文,构成引用标准。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灌溉设计保证 率进行了修订。当下列规范、规程、标准出现新版本时,应按新版本执行。 1.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 50288-99) ; 2.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 50286-98) ; 3.防洪标准 (GB 50201-94) ; 4.供水管井技术规范 (GB 50296-99) ; 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5084-2005) ; 6.村镇规划标准 (GB 50188-93) ; 7.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95); 8.3110kV 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 (GB 50060-92) ; 9.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GB/T50363-2006) ; 10.喷灌工程技术规范 (GBJ 85-85) ; 11.泵站设计规范 (GB/T 50265-97) ; 1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坡耕地治理技术 (GB/T 16453.1-1996) ; 1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沟壑治理技术 (GB/T 16453.3-1996) ; 1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小型蓄排引水技术 (GB/T 16453.4-1996) ; 15.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GB/T 20203-2006) ; 16.土地开发整理标准 (TD/T 10111013-2000) ; 2 17.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 (SL 252-2000) ; 18.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 (SL 63-94) ; 19.地下水质量标准 (B/T 14848-93) ; 20.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 (SL/T 4-1999) ; 21.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 (SL 18-2004) ; 22.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SL 267-2001) ; 23.机井技术规范 (SL 256-2000) ; 24.喷灌与微灌工程技术管理规程 (SL 236-1999) ; 25.微灌工程技术规范 (SL 103-95) ; 26.水闸设计规范 (SL 265-2001) ; 27.水工隧洞设计规范 (SL 279-2002) ; 28.水工建筑物测流规范 (SL 20-92) ; 29.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03) ; 30.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04) ; 3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0-2004) ; 3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JTG D40-2002) ; 33.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J 014-97) ; 34.固化类路面基层和底基层技术规范 (CJJ/T 80-98) ; 35.水土保持沟骨干工程技术规范 (SL 289-2003) ; 36.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SL204-98) ; 37.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 (DL/T 499-2001) ; 38.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 (TD/T1007-2003) 。 1.5 术语 1.5.1 工程类型区 engineering type area 体现土地开发整理地域差异和工程组合特征的单元。在同一工程类型区,其建设条件基本一致, 对应工程建设内容基本一致。 1.5.2 工程模式 engineering pattern 为实现土地开发整理目标而确立的各项工程的组合方案。 1.5.3 工程关键指标 engineering key indices 表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的主要参数。 1.5.4 冬水田、囤水田 Paddy for water storage in winter 我省种植水稻等水生作物的农田,由于缺少灌溉水源,每年大春收割前后进行蓄水保水,以备第 二年大春作物用水。这种利用秋冬季节降水进行囤蓄大春灌溉水源而不种小春作物的农田,叫冬水田 或囤水田。 部分秋冬季囤蓄灌溉水源较深、水量较多的农田,不仅能解决本田的栽插水源,还可以解决其他 稻田的栽插水源,叫囤水田。 1.5.5 中低产田地 Middle-and-Low-Yielding Fields 由于土壤、地下水等的限制而造成的单产低于一般农田的耕地,如丘陵区的石骨子地、死黄泥田 地、平坝区低槽的下湿田和烂泥田等。 1.5.6 石骨子地 rock chip 发源于紫色砂页岩母质的耕地,母质较易风化,多为幼龄土,表现为土层浅薄、质地粗,耕地中 含有大量岩石碎屑的坡耕地,多分布于山丘地区的中、高台位。 1.5.7 坡改梯 Changing Slope Fields into Terrace 通过对坡耕地实施修筑土(石)埂、增厚土层、平整土地、整治坡面水系等工程措施,变坡耕地 为水平梯地或缓坡梯地,达到土壤保水、保肥、保土、高产稳产的目的。 1.5.8 田块 cultivation plot 田坎(埂)所围成的田块,是田间作业的基本单元,包括田面、田坎(埂) 、背沟。 3 1.5.9 植物护埂 Borders Protected by Plants 为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值,增加农林复合经营系统的稳定性, 将适宜的、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或灌木、矮乔木配置在梯田埂坎上形成的一种植物护埂生态田土坎。 1.5.10 挹灌 use spoon small amount to irrigate 一种传统的雨水集蓄型灌溉模式,它是采用水肥混合,人工窝、行浇灌,灌关键水和救命水的一 种局部灌溉和非充分灌溉模式,在四川缺水地区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中普遍采用。 1.5.11 山平塘 石河堰 pond 山平塘:拦截和贮存地表径流,蓄水量不足 10 万立方米的蓄水设施;石河堰:拦截溪河,抬高溪 河水位,修建在溪河岩石地基上的石坝(浆砌条石、砼重力坝或拱坝) 。 2 建设目标 2.1 总体建设目标 根据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通过田、水、路、林、 村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2 具体建设目标 2.2.1 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田块规则成形、田面平整、耕作土壤深厚、埂坎稳固,耕作方便,经 土地开发整理后的耕地质量等级要有提高,符合高产稳产基本农田的标准要求。 2.2.2 水:农田灌溉水源充足,灌溉保证率达标,灌排设施及坡面水系布局合理、配套完善。采用节 水型输配水和灌溉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工程设计经济、安全。 2.2.3 路:路网与项目区外主干公路衔接,路面平整,布局合理,配套完善,满足机耕、农业生产运 输和农民生活的需要。 2.2.4 林:满足农田防护需要和环境景观协调要求,起到保持水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作用。 2.2.5 村:实施农民新村建设,有条件地开展村庄整治,尽可能让居民住宅相对集中,节约住宅用地, 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2.3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等级 2.3.1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等别 根据项目建设规模,按表 2.3.1 确定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等别。 表 2.3.1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等别 单位:hm2 工程等别IIIIIIIVV 建设规模20002000160016008008004001m)和丘陵、山区小 口径管井。 2.工程布置。 1)井型选择:当地下水埋深大于 15.0m 时,选择管井;当地下水埋深小于 15.0m 时,选择大口 井。 2)优先开采浅层地下水,严格控制开采深层地下水。 3)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由专业队伍确定井位、井距、井数。 3.技术标准 1)管井 (1)管井结构:管井结构包括井口、井壁管、过滤器和沉淀管。管井轴线应垂直,最大倾斜不超 过 2。 (2)管材:根据井深、水质等,管井井壁管应选用钢管、铸铁管、钢筋混凝土管、塑料管、混凝 土管、无砂混凝土管等管材。各种管材的适宜深度应满足表 6.2.31 的规定。 表6.2.31 管井井壁管材适宜深度 管材类型钢管、铸铁管钢筋混凝土管塑料管混凝土管无砂混凝土管 适宜深(m)200400150200150100100 (3)管井过滤器 宜采用穿孔过滤器、缠丝过滤器、无砂混凝土过滤器。穿孔过滤器的滤水管,可采用钢管、铸铁 管、钢筋混凝土管、塑料管、混凝土管加工或预制而成;缠丝过滤器的滤水管,可采用钢管、铸铁管、 钢筋混凝土管加工或预制而成,也可用钢筋骨架管;滤水管壁滤水孔宜为圆孔或条孔。无砂混凝土过 滤器为无砂混凝土井管,连接后外部用 48 根竹片、镀锌铁丝捆扎以增加其整体性。管井过滤器外围 应填滤料,形成填砾过滤器。滤料应选用磨圆度好的硅质砂、砾石,中、粗砂含水层,填砾厚度应大 于 10cm,粉、细砂含水层,填砾厚度应大于 15cm。滤料上部应高出过滤器上端,底部宜低于过滤器 下端 2m 以上。 16 (4)管井应考虑一定长度的沉淀管作沉沙之用,沉淀管长度:浅井沉淀管长为 2.04.0m,深井 沉淀管长为 4.08.0m。 (5)管外部封闭要求:管井井管外部封闭应符合下列规定:滤料顶部至井口段,采用粘土球或粘 土块封闭 3.05.0m,剩余部分可用粘土填实;井口周围,浅井可用一般粘土夯实,厚度不小于 20cm;中、深井可用粘土球或水泥浆封闭,厚度一般不小于 30cm。 2)大口井 (1)单井出水量:可根据水文地质资料计算或实地抽水试验确定。 (2)井距:由水文地质资料确定地下水影响半径 R,井距不得小于 2R。江河畔大口井旱地井距 一般为 300400m,水田一般为 200300m。 (3)井位及单井控制面积:根据单井出水量,江河畔大口井旱地控制面积 1030hm2,水田控制 面积 515hm2。 (4)单井规划:井径一般 2.05.0m;井壁可用砖、石、预制混凝土块砌筑;井台高于地面 0.5m。 (5)井用水泵及配套动力机械应根据地下水埋深和设计出水量确定。机井动水位小于 6.0m 时, 可选择卧式离心泵,大于 6.0m 时,可选用深井潜水泵或长轴深井泵。 选配动力机功率时,电动机功率备用系数采用 1.11.3,柴油机采用 1.21.4。电动机配套的机井, 其装置效率不宜低于 55%;柴油机配套的机井,其装置效率不宜低于 50%。 (6)井壁:采用大开槽法施工的大口井,井筒宜采用砖石干砌,井筒壁厚宜为 5080cm。若井 径超过 2.5m,上部井筒宜浆砌。砖砌井筒每隔 1.02.0m 应设钢筋混凝土圈梁一道。 采用沉井法施工的大口井,宜采用钢筋混凝土井筒,井筒壁厚满足下列要求:井径小于 4m 时, 其壁厚上部为 25cm,下部为 3545cm;井径大于 4.0m 时,上部为 2530cm,下部为 4050cm。 (7)大口井进水结构:宜采用井底进水、井壁进水或井底井壁同时进水的结构型式。采用井底进 水结构时,井底应设反滤层,反滤层一般设 25 层,每层厚 2030cm,总厚度为 0.61.5m,靠刃脚 处加厚 20%30%。 6.2.4 雨水集蓄工程 1.使用条件: 四川丘陵、山地降雨较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季节性干旱严重。在土地开发整理中,应重视雨 水集蓄工程建设。 2.工程布置 1)雨水集蓄工程一般由集流工程、蓄水工程及节水灌溉工程三部分组成。 2)四川的集流工程一般不需要修建人工集雨面,只需在天然坡面或石山周边出口修建截流沟(渠) ,将雨水经沉沙池引到蓄水工程。 3)蓄水工程主要有蓄水池、水窖、山平塘等。 4)集流工程的集流能力应与蓄水工程容积相一致,不得布置集流量不足或没有水源的蓄水工程。 有条件时,蓄水工程的布置应尽量利用其他水源作为补充水源。 5)蓄水池位置应修建在距污染源较远的地方,避开填方或易滑坡地段,并作好防渗处理。应设置 梯步和护拦、泄水道,有条件池底宜设取水管和排污管,方便取水与安全。 3.技术标准 1)雨水集蓄工程蓄水池、水窖应按 5 级建筑物设计。混凝土池壁结构抗拉强度安全系数取 2.5, 抗剪强度安全系数取 1.55,浆砌砖、石池壁结构抗拉及抗剪强度安全系数取 3.3。 2)雨水集蓄工程设计灌溉保证率按表 6.1.2-1 确定。灌溉制度拟定应采用非充分灌溉和限额灌溉 方法,灌溉定额按表 6.1.4 确定。 3)对承担了人畜饮水任务的供水标准应按表 6.1.5-3 确定。 4)当集雨面来水量不足时,可考虑其它水源补充。蓄水池容积宜控制在 501000m3之间。水窖、 水窑容积宜控制 30100m3之间,深度不宜超过 4.5m。 5)四川雨水集蓄工程常采用砖、石浆砌结构及混凝土结构,浆砌水泥砂浆一般采用 17 M7.5M10,混凝土采用 C15C20。 6)应采用水泥砂浆分层抹面防渗,抹面砂浆标号应不低于 M10。 6.3 输水工程 6.3.1 灌溉渠道工程 1.使用条件: 灌溉渠道通常分为干、支、斗、农渠四级,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中一般为斗、农渠。 2.工程布置 1)渠道应选在各自控制范围内地势较高地带。干或支渠宜沿等高线布置,斗、农渠宜与等高线交 叉布置,渠线宜短而直。 2)渠道布置应有利于机耕,尽量避免深挖、高填、穿越村庄和布置在可能产生滑坡及其它地质条 件不良的地段。渠道边坡要稳定,不滑塌破坏。 3)渠道布置时,尽量利用原有渠道,渠系水利用系数应0.75。 3.技术标准 1)渠道设计流量和流速 渠道设计流量要能满足设计灌区灌溉高峰时段期的灌水要求。渠道流速应不冲不淤,渠道平均流 速应介于渠道不冲不淤流速之间。农渠流量宜控制在 0.050.10m3/s;斗渠流量宜控制在 0.200.60m3/s。续灌渠道加大流量,在设计流量小于 1.0m3/s 时,应按表 6.3.11 取值。最小流量不 小于设计流量 40%,相应最小水深不宜小于设计水深 70%。 表 6.3.1-1 续灌渠道加大流量的加大百分数 设计流(m3/s)2075 4)雾化指标 应根据喷头工作压力水头和主喷嘴直径的比值确定雾化指标,对于主喷嘴为圆形且不带碎水装置 的喷头,设计雾化指标应符合 6.4.13 的指标。 表 6.4.13 雾化指标 种类hp/d 值 蔬菜及花卉40005000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果树30004000 牧草、饲料作物、草坪及绿化林木20003000 注:hp 为喷头工作压力水头,d 为喷头主喷嘴直径。 6.4.2 微灌工程 1.使用条件 1)微灌主要适用于干旱缺水地区果园、苗圃、蔬菜、花卉、经济作物、温室和大棚灌溉。在土地 开发整理中可作为示范性建设。 2)微灌工程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微喷灌、滴灌、涌泉灌(小管出流)等灌水方式,微灌用水必须经 过严格过滤净化处理,滴灌系统只适用于清洁的井、泉水源。 2.工程布置 微灌系统首部与水源相接,输配水管道沿地势较高位置布置,支管垂直于作物种植行布置,毛管 顺作物种植行布置,滴灌宜一行作物布置一条毛管,微喷灌一条毛管可控制若干行作物。 3.技术标准 1)灌水管理:灌水定额、灌水周期和灌水次数应根据当地试验资料或通过实地调查确定。 2)管材:固定微喷灌管材选择 PVC 或镀锌钢管,地面移动管道选择带快速接头的 PE 管或凃塑 软管。滴灌管材以 PE 管为主。 3)管道配置:支管以上各级管道的首端宜设控制阀,地埋管道的阀门处应设阀门井。在管道起伏 的高处、顺坡管道上端阀门的下游,逆止阀的上游均应设进排气阀。在干、支管的末端应设冲洗排水 阀。 6.5 排水工程 6.5.1 排水沟工程 1.使用条件 排水沟为了排涝、排渍,规划在平原、河坝、山冲、山脚处。平原、河坝的排水沟走向要垂直于 溪河等承泄区;山冲排水沟走向为顺坡向下;山脚排水沟走向顺山脚导向下级排水沟。 2.工程布置 1)排水系统分级:排水沟工程一般为明沟自流排水。明沟排水系统布置应与灌溉渠道系统相对应, 可依干、支、斗、农沟顺序设置固定沟道,项目区可根据排水面积大小及负担任务,适当减少沟道级 数。 2)沟道选线:排水沟应布置在低洼地带,尽量利用天然河沟,排水干、支沟,应避免填方,排水 路线宜短而直,排水出路尽量采用自排方式。 3)排水沟与灌溉渠关系:排水沟应结合灌溉渠系和田间道路进行布置,在平原、平坝地区一般与 灌溉渠分离;在丘陵、山地区,排水沟可采用灌排兼用和灌排分离两种形式。高排水沟与低灌溉渠应 有机结合,将非行洪期排水沟的余水引入灌溉。 3.技术标准 1)排水标准 本省农田排水标准包括排涝标准和排渍标准。排涝标准和排渍标准见 6.1.3 款和表 6.1.3-1。沟道 21 设计水面应比两岸常年地下水位低 0.20.3m。 2)设计排涝流量 一般根据排水面积、设计净雨量、排水时间计算设计排涝流量或排涝模数。无资料时,设计排涝 模数可按表 6.5.11 执行。 22 表 6.5.1-1 排涝模数 单位:m3/s/万亩 类 型盆西平原区盆地丘陵区川西南山地区 水渍田、水田区1.11.21.11.21.01.1 旱地区1.31.51.21.41.11.3 3)排水沟纵断面 排水沟纵断面应保证下级沟道的沟底顺畅,排水沟的流速应介于不冲不淤流速之间,设计流速一 般取 0.3-1.0m/s。在通过设计流量时,上下沟道衔接落差一般可取 0.10.2m。排水农沟沟纵比降可选 择 1/10001/500。 4)排水沟横断面 排水沟断面要满足设计排涝流量的需要。土质排水沟一般为梯形或复式断面,石质排水沟一般为 矩形断面。灌排兼用时,应取用灌溉或排水二者较大流量为设计流量。土质排水沟道边坡系数,应根 据开挖深度、沟槽土质及地下水位情况确定。最小边坡系数可按表 6.5.1-2 的规定确定。 表 6.5.1-2 土质排水沟最小边坡系数 排水沟开挖深度(m) 土质 3 H0.75mH0.75mH0.5m 2)洞顶填土厚:涵洞顶部填土厚度不应小于 0.51.0m。小型圆管顶部填土厚度不应小于 0.4m。 3)圆管涵尽量采用标准跨径,以便使用定型设计和预制构件。 4)管涵管座:土基上的管涵应设混凝土或砌石管座,其包角可取 90135。 6.6.7 跌水与陡坡 1.使用条件 渠道或排水沟经过陡峻的地段时,可设置跌水或陡坡。 2.工程布置 跌水或陡坡的型式应根据跌差和地形、地质等条件确定。跌差小于或等于 5m 时,可采用单级跌 水或单级陡坡;跌差大于 5m,可采用多级跌水或多级陡坡。多级跌水可按水面落差相等或台阶跌差相 等的原则分级,每级高度不宜大于 5.0m。跌水与陡坡下游必须设置消能设施。 2.技术标准 1)建筑材料:跌水与陡坡一般用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砌筑。 2)跌口与上游渠沟道连接 跌口前应设与上游渠道(排水沟)连接的收缩段或扩散段,其长度 Le 应根据上游渠道(排水沟) 底宽 B 和水深 h 的比值确定。B/h 小于 2 时,Le 可取 2.5h;B/h 等于 22.5 时,Le 可取 3h;B/h 大于 2.5 时,Le 可取 3.5h。收缩段或扩散段底部边线与渠道(排水沟)中心线的夹角不宜大于 45。 3)跌口:跌口可采用矩形、梯形或台堰形。渠道流量变化很小或必须设闸门控制时,可采用矩形 跌口。跌水墙宜采用重力式。跌水消力池横断面可采用矩形、梯形。 4)陡坡底宽:陡坡宜一般采用等底宽式。 5)陡坡槽底坡降: 陡槽槽底部坡降可取 1/2.51/5,但陡坡倾角必须小于或等于地基土壤的内 摩擦角。 6)陡坡横断面:陡槽一般采用矩形,陡槽边墙较高时可采用梯形。梯形横断面边坡坡度应陡于 1:1。陡坡消力池可采用等底宽式或逐渐扩散的变底宽式,横断面采用矩形或梯形。 7)消力池:跌水与陡坡的消力池可采用矩形或梯形,底板衬砌厚度可取 0.30.5m。 6.6.8 斗门及农门(制口) 1.斗门、农门是调节、控制引入斗渠、农渠流量的进水建筑物。 2.斗门设在干或支渠渠岸的侧旁。农门设在斗(支)渠渠岸的侧旁。斗门、农门进水高程要满足 田块灌水要求,一般应高出平整后田面接水端 10cm 以上。斗门及农门一般以 90的引水角引水。 3.斗门可采用开敞式或涵管式,农门一般选用涵管式,采用预制混凝土构件安装。 4.斗门、农门的建筑材料有钢板、钢筋混凝土板、PVC 板等。 6.6.9 量水设施 1.使用条件: 量水设施布置在灌溉渠道的引水、分水进出口处。量水设施应与灌排建筑物结合布 置。有条件时可采用自记量水设备。 27 2.工程布置:量水设施布置在稳定、规则的缓坡渠段。 3.设备选择:可根据流量、比降、水流含沙量等不同情况,选用三角形量水堰、梯形量水堰、量 水喷嘴、巴歇尔量水槽、水跃量水槽或无喉道量水槽、水表量水设施等。 6.6.10 隧洞 1.适用条件:渠道傍山岭布置长度超过直穿山岭 5 倍,且山岭地质条件较好时,可选用隧洞。 2.工程布置 1)地质要求 隧洞宜选在沿线构造简单、岩体坚硬完整、上覆岩土层厚度大、水文地质条件有利及施工方便的 地区。进、出口洞脸应避免设在可能产生山崩、滑坡及其它地质条件不良的地段。 2)洞身选线 隧洞轴线宜短而直。必须布置转弯段时,转弯段弯曲半径不得小于 5 倍洞径(或洞宽) ,转角不宜 大于 60。转弯段两端应设置长度不小于 5 倍洞径(或洞宽)的直线段。 3.技术标准 1)隧洞比降:灌溉隧洞纵剖面宜采用低流速的无压隧洞布置型式,其比降一般为 1/10001/1500。 2)隧洞进、出口:灌溉隧洞进、出口宜设渐变段,并应与上、下游渠道平顺连接。出口渐变段可 结合设置消力池。 3)隧洞横断面形状及尺寸设计 (1)、类围岩的灌溉隧洞横断面形状宜采用圆拱直墙式,圆拱中心角为 90180; 、类围岩可采用圆形或马蹄形;洞顶岩层很不稳定时,宜采用高拱形。各种形状横断面的高宽比 宜为 11.5。对洞身较长、地质条件差异较大的隧洞,可根据具体地质情况分段采用不同的横断面形 状。 (2)灌溉隧洞横断面尺寸应根据进、出口高程和设计(加大)流量确定。 (3)衬砌隧洞洞内水面线以上的空间不宜小于隧洞横断面面积的 15%,净空高度不宜小于 40cm;非恒定流条件下,上述数值可适当减小;不衬砌隧洞,上述数值宜适当加大。 4)隧洞衬砌 隧洞围岩不完整、抗风化能力差的洞身要衬砌。 5)衬砌材料 衬砌材料选择浆砌条石、混凝土、条石或钢筋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15。 6)洞身分缝 衬砌隧洞,应根据围岩地质条件以及洞身情况分段,在各段之间应设伸缩缝,缝内应设防渗止水。 对围岩地质条件较均一的洞身段,可只设置施工缝。 7)洞身排水孔 衬砌隧洞设排水孔,孔距一般为 2.0m。 6.7 泵站与农村输配电工程 6.7.1 泵站 1.使用条件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地势较高、不能自流灌溉的农田,需由泵站提水灌溉。我省泵站工程以在 水库、河流、溪流、渠道取水灌溉的小型灌溉型提灌站为主。 2.工程布置 1)水源距灌溉渠首较远、水源地附近地势平缓的泵站,宜采用引水式布置;水源紧邻灌溉渠首的 的泵站,可采用岸边式布置或泵船。 2)使用动力有电动机和柴油机两种,应优先选用电力泵站。从经济角度考虑,不主张修建高扬程 (60m)泵站和二次提水灌溉泵站。 3.技术标准 1)设计流量、设计扬程 28 灌溉泵站设计流量应根据设计灌水率、灌溉面积、渠系水利用系数及灌区内调蓄容积等综合分析 确定。 泵站设计扬程按泵站净扬程(进、出水池设计水位差) ,并计入水力损失确定。 2)水泵 (1)提灌区设计流量和设计扬程应在选取水泵的型号铭牌标示流量和扬程范围之内。 (2)水泵能保证运行期内不发生汽蚀和动力超载现象,基本能在高效率区内运行。为了减少造价, 尽量选择卧式水泵。 (3)为了能满足提灌区不同时段提水量变化的需要,主机组宜选 24 台套;当流量在 0.5m3/s 以 下时,灌溉泵站可以采用单机组;较重要的灌溉泵站可设一台备用泵。 (4)泵站动力机应满足水泵配套的要求,应优先采用电动机。输电线路较长或运行时间较短的泵 站,可采用柴油机。 3)泵房 (1)泵房应布置在离水源、灌区近、电源近、地质条件好的地方。 (2)泵站分固定式泵房或移动式泵房。固定式泵房适用于站址处水源水位变幅较小、地质条件较 好的泵站;移动式泵房适用于站址处水源水位变幅较大、地质条件较差或地下水位较高的泵站。 (3)当泵房位于江河、水库边、有洪水威胁时,泵房的墙壁迎水面一侧应按防洪墙结构设计。 (4)泵房内布置时综合考虑主机组、管路、配电柜、检修场地、通道位置,机组宜采用一列式布 置;配电设备宜集中布置于泵房的一侧或一端;留有机组安装和检修的空间;门窗的布置应满足设备 进出、通风散热和采光的要求。 (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小,泵房建筑面积一般采用 1018m2。多采用砖混结构。 4)泵站进出水配套 (1)泵站前池应设置拦污栅。 (2)进水口管道管口应有足够的淹没深度,进水管直径不得小于水泵的进水接管或水泵进水直径。 (3)出水管可选择钢管、铸铁管、予制混凝土管及其配套设备。 (4)泵站出水管出口设出水池。出水管道的出口上缘应淹没在出水池最低运行水位以下 0.10.2m,末端应安装拍门或快速闸门。出水口的出水流速宜取 1.01.5m/s。 6.7.2 输电线路 1.输电额定电压:泵站宜采用专用直配输电线路供电。项目区内电气主接线的电源侧宜采用单母 线不分段,输电线路宜采用架空线路。 排灌电气输电线路电压,一般高压为 10kv,供电半径 15km 以内;低压为 0.38kv,供电半径 0.5km 以内。线路额定电压、输电容量及距离见表 6.7.2-1。 表6.7.2-1 线路额定电压及输送容量 额定电压(kv)输送功率(kW)输送距离(km) 0.38201000.5 10200200015 3520001000040 2.低压配电线路 1)导体截面 低压主干线路宜按经济电流密度选取导体截面,一般选铝导线(铝绞线、钢芯绞线)时,导线截 面 1625mm2。小型泵站线路导线截面的选择可参考表 6.7.2-2。 表6.7.2-2 小型泵站变压器进线导线截面的选择参考 低压主干线路导线截面mm2(铝绞线)低压主干线路导线截面mm2(钢芯绞线) 单站电动机容量 居民区非居民区居民区非居民区 29 3001000KW7070 100300KW35252516 100KW以下35252516 2)电杆及档距 在农村一般选用不低于 10m 的混凝土杆,集镇选用不低于 12m 的混凝土杆。 输电线电杆的档距宜采用 50100m。杆塔定位应考虑杆塔和基础的稳定性,并应便于施工和运行 维护。 3)接户线 高压接户线的档距不宜大于 40m。档距超过 40m 时,应按高压配电线路设计。低压接户线的档距 不宜大于 25m。档距超过 25m 时,宜设接户杆。低压接户杆的档距不宜大于 40m。 6.7.3 变压器选择 配电变压器容量选择,四川农村小型泵站变压器容量的选择可参考表 6.7.3-3。 表6.7.3-3 四川农村小型泵站变压器容量的选择参考 单站电动机容量与照明功率(kW)变压器容量(kVA)原、副变电压(V) 20030050010kV/380、220V 12014018010kV/380、220V 9010012510kV/380、220V 708010010kV/380、220V 55607510kV/380、220V 40506010kV/380、220V 30405010kV/380、220V 18.5223010kV/380、220V 10142010kV/380、220V 4040 水平阶长带状、破土面水平,无埂不定0.5-1.50,34040 反坡梯地长带状、破土面向内倾 a=510不定1.0-3.00,44040 鱼鳞坑 半圆形,破土面水平,坑坑相错,埂沿 山形呈弯月形,埂高和宽各为 20.030.0cm 0.5-1.50.3-1.00.2-0.630不限 插孔孔状,用于田坎地埂、渠岸等 孔径大于插条直径,孔深大 于根际深度 5cm 40不限 8.2.6 整地时间 表 8.2.6 不同类型地区整地时间 地类整地时间 盆西平原工程类型区造林一个月前整地 盆地丘陵工程类型区春季栽树应在前一年夏季或秋季整地,秋季栽树应在当年夏季整地 盆周山地工程类型区春季栽树应在前一年夏季或秋季整地,秋季栽树应在当年夏季整地 川西南山地工程类型区造林一个月前整地或提前半年整地 川西北高山高原工程类型区造林一个月前整地或提前半年整地 8.2.7 造林密度 37 造林密度根据造林用途及选择的树种确定,见表 8.2.7。 38 表 8.2.7 造林密度 单层林复层林树种 株行距(m)每公顷株数株行距(m)每公顷株数 柏木 1.21.211 694510005 1.81.811.5 30906660 马尾松 1.51.511.5 44406660 1.531.52 22203330 杉木 221.52 25054440 水杉 231.51.5 16654440 香樟 2322 16652505 大叶桉 421.52 12453330 桤木 1.521.51.5 33304440 331.52 11103330 垂柳 221.51.5 25054440 臭椿 1.521.51.5 33304440 231.52 16653330 楠竹 4534 495825 慈竹 3433 8251110 4544 495615 核桃 7755 195390 油桐 4433 6151110 6645 270495 板栗 4533 495825 7856 180330 柑桔 342.53 150240 4534 495825 桑 1.51.50.80.8 240330 2312 11654995 梨 6745 444015630 马桑 110.50.5 1000519995 大芭茅 110.71 1000514280 铁杆芭茅 110.50.5 1000540020 8.2.8 造林季节 盆西平原区、盆地丘陵区、盆周山地区宜春季或秋季造林;川西南山地区和川西北高原区宜雨季 造林。 8.3 岸坡防护工程 8.3.1 适用条件 对河流、溪沟、沟谷的下列地段可以设置护岸工程: 1.受山洪、泥石流冲刷有崩塌危险的山坡山脚; 2.有滑坡体的山脚,为防止滑坡和横向侵蚀,须修筑挡土墙的地方; 3.沟道纵坡陡竣,两岸坡壁容易崩塌的地方; 4.河流、溪沟处于弯道凹岸容易冲刷崩塌的地段; 5.有城镇人口或农田需要保护的河流、溪沟岸段。 8.3.2 工程等级和防洪标准 土地开发整理护岸工程的工程等级为 5 等 5 级,防洪标准一般采用 10 年一遇 36h 最大降雨。 8.3.3 护岸工程布置要点 1.堤线选择:要根据防洪规划、地形、地质条件、岸线变迁、上下游关系、结合拟建建筑物的位 置、施工条件、规模经技术方案及经济效益比较后确定。一般应大弯就势,小弯取直; 2.工程材料:根据筑堤材料可选择土堤、石笼堤、干砌石堤、浆砌石堤、混凝土堤等。 8.3.4 结构分类 护岸工程一般分为护坡与护基(或护脚)两种分部工程。护坡一般位于河床以上,护基(或护脚) 一般位于河床以下。 1.护坡 1)护坡型式:可以根据实际采用稳定边坡(边坡较缓)或前面加设挡土墙的两种结构型式; 2)堤顶高程:按设计洪水位加波浪爬高和安全加高值确定。堤顶安全超高值一般为 0.51.0m, 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3)堤顶宽:堤高 6.0m 以下,一般堤顶宽 2.04.0m。 39 4)边坡设计:要进行渗透性、稳定性分析计算,护坡边坡或挡土墙都要符合抗滑稳定和抗倾稳定 要求。 2.护基(或护脚) 1)适用条件:护岸工程处于第四纪冲积层地基时,可以考虑采用; 2)其它结构选用:可以选用内填块、卵石的铅丝或铁丝网的石笼护脚或抛石护脚。 3)石料采用:石料必须坚硬、无风化,直径一般 2040cm。 8.4 坡面防护工程 坡面防护工程包括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指水土保持林草种植,工程措施包括坡改梯、 截水沟、蓄水池、蓄水窖、沉沙凼、排洪沟以及附属的跌水和陡坡。 8.4.1 坡改梯 坡改梯指对小于 25的坡耕地改造成梯田或梯地。 8.4.2 截水沟 1.适用条件 1)截流沟一般修建在 25以下的坡地上。 2)山丘区坡面长、地形陡、暴雨强度大,坡面上无工程拦水措施,坡面下有成片农田、住户或重 要建筑物而受暴雨冲刷威胁必须保护的地方。 3)当项目区上部是荒坡或坡耕地,有较大坡面来水时,在交界处应布置截水沟。 4)项目区的山平塘等蓄水设施在其集雨区内径流来水量不足,需要引进区外洪水径流补充蓄水的 地方。 5)当急需预防可能出现滑坡时,在滑坡体有可能发生的边界以外 5m 处可以布置截流沟。 6)梯田内部为了使其不受暴雨冲刷威胁而修建的边沟、背沟。 2.布置要点 1)按使用性质分为蓄水型截水沟和排水型截水沟。蓄水型截水沟沿等高线布置,比降 1左右, 沟中可以每隔 510m 修建一个 2030cm 的小土埂拦截水。排水型截水沟沿等高线布置,比降 13。 2)截水沟断面要按 10 年一遇 24 小时最大降雨量设计。 3)当坡面较长时,可设多行间距均匀的截水沟,间距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小。 4)排水型截水沟的一端要与排洪沟连接,连接处须作好防冲措施,必要时应布置跌水和陡坡。 8.4.3 排洪沟 1.规划原则 当山丘区坡面较长、地形较陡、暴雨强度较大,截水沟汇集的雨洪可能造成山坡或山脚较大的冲 刷时,宜布置排洪沟。 2.布置要点 1)排洪沟一般布设在坡面截水沟的两端或较低一端,其终端连接山平塘、蓄水池、蓄水窖或溪河。 2)梯田两边的排洪沟一般与等高线正交,与两边的道路同向。 3)排洪沟位置应选择地质条件良好处,避开滑坡体;路线宜短而直,应尽量利用原地面的自然冲 沟。 4)排洪沟断面按 10 年一遇 24 小时最大降雨量设计。运行时应保证设计排洪能力,且不发生冲刷、 淤积或边坡坍塌等情况。 5)土质排洪沟宜按台面分段设置跌水,并且要作石料衬砌或铺设草皮等防冲设施布置。 8.4.4 蓄水池 1.适用条件 适宜在无条件兴建骨干水利工程的山丘地区。蓄水池一般单池容量 1001000m3。 2.规划布置 1)选址:应选择有一定汇流坡面或能利用泉水和其他补充水源、基础牢固(应避开填方和滑坡体) 40 、无污染、方便灌溉的地方布设。 2)蓄水池分类:形状多为受力结构好的圆柱形,少数为矩形;建筑材料选择有浆砌块石、条石、 砖和混凝土池等 3)蓄水池的数量和容积的确定:应根据汇水条件、灌溉面积、作物需水量设计。蓄水池深度一般 在 4.5m 以下。池沿应高出地面 0.1m 左右。 4)结构组成:蓄水池包括池体、入池梯步、栏杆、溢流水口、放水孔,其配套设施有引水渠和沉 沙凼、排洪沟等。池体宜在坚实基础上多挖少填(或不填) 。池壁可用混凝土现浇或条石、块石、砖等 浆砌,其厚度应满足防渗和结构设计要求。放水孔可与底部齐平或略高。溢流水口一般宽 0.40.6m, 深 0.20.4m,与排洪沟连接。房前屋后及路边的蓄水池应设栏杆,高 0.40.6m。 5)川西南山地区因蒸发量大,为防止蒸发,蓄水池应加盖或作防蒸发措施。 8.4.5 水窖 1.适用条件 为解决山丘区浇灌或人畜饮用水困难,适宜在缺水、蒸发量大、雨旱季分明、降水相对集中,无 条件兴建骨干水利工程的地方修建蓄水窖。一般单池容量 30100m3。 2.规划布置 1)选址:选择有来水、土层深厚坚实或不透水基岩上开挖成形,避免将水窖建筑在松散堆积层上。 2)水源:有雨水、泉水、裂隙水及提水入窖等。水窖大小应根据用水需求及来水选定。 3)结构组成:水窖由窖体、窖盖两部分组成。地面配套设施有引水渠、沉沙池、排洪沟等。窖体 一般为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