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密实型沥青混合料的探讨研究.doc_第1页
超密实型沥青混合料的探讨研究.doc_第2页
超密实型沥青混合料的探讨研究.doc_第3页
超密实型沥青混合料的探讨研究.doc_第4页
超密实型沥青混合料的探讨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目 超密实型沥青混合料的探讨研究 学生姓名 李明洙 摘 要本文从沥青胶结料到矿料级配,从试验方法到施工工艺,对超密实型沥青混凝土进行系统的阐述和说明,其目标是提出适用于吉林省的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新型沥青混凝土。关键词:超密实型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级配优化方法,施工工艺2目 录第一章 绪 论1超密实型沥青混合料1 第二章 超密实沥青混凝土的研究2.1 传统浇注式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强度特性2.2 吉林省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的原材料分析2.2.1 吉林气候对路面的要求分析2.2.2 沥青胶结料的比选研究2.2.3 浇注沥青混凝土的集料选择2.3 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级配设计2.3.1 级配确定方法2.3.2 初定集料级配2.3.3 确定矿粉用量2.3.4 超密实型沥青混凝土设计流程图2.4 超密实型沥青混凝土设计实例2.4.1 超密实型沥青混凝土级配设计2.4.2 超密实型沥青混凝土性能试验2.5 浇注式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温度控制技术2.5.1 流动度及空隙率试验2.5.2 混合料性能试验2.6 本章小结3第一章 绪 论超密实型沥青混合料20062008年吉林省高等级公路建设局与东南大学合作,对传统浇注式沥青混合料的改进及地方化进行了研究。课题针对吉林省的气候特点和交通特点,通过对传统浇注式沥青混合料性能的评判,提出了对传统浇注式沥青混合料的改进建议。并通过对胶结料的改进、级配的改进和施工工艺的改进,提出了超密实型沥青混合料。超密实型沥青混合料不仅保留了传统浇注式沥青混合料的高耐久、高抗裂等优良性能,同时还提高了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其性能对比如表1.5所示。表1.5不同混合料性能对比性能指标传统浇注式混凝土超密实型沥青混合料级配日本级配下限改进级配胶结料用量SBS改性沥青8% (油石比)SBS改性沥青6.4%(矿料比例)+8%路孚8000(沥青比例)动稳定度(次/mm)(60)12826232弯拉强度(MPa)(-10)10.9411.21极限弯拉应变(%)0.68680. 6231弯拉强度(MPa)(15)9.639.26极限弯拉应变(%)2.622.37疲劳寿命(次)(15,600微应变)858031692318冻融劈裂强度比TSR(%)98.797.9由上表可以看出,超密实型沥青混合料的性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其原材料的成本较高,因此工程造价较高;同时由于其设计中仍沿用了传统浇注式沥青混合料的成型理念,因此潜在的性能并未能得到重复的发挥,且其施工工艺也尚待完善。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低空隙率可以带来良好的抗冻性、抗松散性能、抗疲劳性能及高耐久性,这些都是季冻区公路所急需的性能。但空隙率的降低也将带来高温稳定性下降、易泛油、沥青用量大、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作为一个新型沥青混合料,必须对其混合料性能控制指标和标准及施工控制标准进行明确规定。因此,开展对超密实型沥青混合料的系统研究,对于完善我国沥青混合料类型、提高我国季冻区公路的修筑水平和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1第二章 超密实沥青混凝土的研究吉林属于寒冷重冰冻地区,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抗水损害及低温抗裂性能要求较高,而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由于其抗水损害性能非常好,且低温抗裂性能较好,因此在吉林地区应用浇注式沥青混凝土有着一定的优势。然而由于传统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由于自身结构的特点,使得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高温稳定性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材料和设计方法的研究,对传统浇注式沥青混凝土进行改进研究,形成新的沥青混凝土类型超密实型沥青混凝土,在保持传统浇注式沥青混凝土性能优点的同时,提沥青混凝土的高温稳定性,保证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各方面使用性能。2.1 传统浇注式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强度特性传统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的高温稳定性主要要求其有较好的抗剪强度,根据库伦定理(3-1),要提高抗剪强度,需要提高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粘聚力的提高主要是由沥青决定的,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的矿粉用量比较大,主骨料在混合料中处于悬浮状态,因此要增大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的摩擦角,就要增大主骨料的内摩擦角。(3-1)其中:c为内聚力;为内摩擦角。根据传统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的强度理论,本章将从沥青胶结料和级配两个方面对浇注式沥青混凝土进行改进研究,通过选用较高粘聚力的沥青胶结料和内摩擦角较大的级配来提高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的高温稳定性,同时兼顾其它路用性能。2.2 吉林省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的原材料分析原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到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的路用性能好坏,因此针对项目所在地吉林省的气候条件及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的材料要求,对浇注式沥青混凝土所使用的原材料进行了比选分析,确定了合适的原材料。2.2.1 吉林气候对路面的要求分析本论文结合吉林省长春市的科研项目进行研究,因此首先对吉林省的气候条件对路面的要求进行分析。吉林地区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总的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干旱多大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多晴好天气,昼夜温差大;冬季漫长寒冷。全年平均气温大致为3-5,一月平均气温最低,一般在-18-20;七月平均气温最高,一般在2123。全区年降水量为650750毫米,暴雨多发生在69月,冰雹多出现在510月,其中5、6、9月为多,地区平均年雷暴日数在50天左右。全区日照时数一般在24002600小时。全年盛行西南、西、西北风,平均为34米/秒。由于吉林地区纬度处于美国纬度范围内,因此在此借鉴采用美国的温度研究成果,根据Superpave提供的计算路面下20mm的最高温度和路表最低温度的计算公式, (3-2)式中 T20mm路面下20mm的路面最高设计温度; Tair最高7d的温度的平均值;Lat工程所处的纬度。路面最低温度的确定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由SHRP研究人员提出的简单的假定路面最低温度与最低气温相同,这是一种较保守的假定。另一种是由加拿大研究人员提出的方法: (3-3)式中 Tair路面最低温度。根据公式,将长春的最高气温38和工程所处的纬度代入公式,可得路面下20mm的最高设计温度为56.7,由于浇注式沥青混凝土低温性能较好,对沥青的低温要求可以适当降低,因此采用加拿大公式进行计算,将路面最低温度最低气温零下36.5代入公式,得最低温度为-34.4,则基于温度的胶结料等级为PG58-34。根据东南大学江阴长江大桥浇注式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的研究,在达到沥青软化点以前,粘结力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小,动稳定度的降低幅度比较小;达到沥青结合料的软化点以后,虽然集料间的嵌挤力变化不大,但沥青结合料基本上处于流动状态,粘结力急剧下降。对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的贡献大幅度减小,所以在沥青软化点温度附近,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急剧下降;超过沥青结合料的软化点以后,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主要靠集料间的嵌挤力来提供,沥青的粘结力贡献很小。因此沥青胶结料的软化点一定要高于路面的最高设计温度,在正常路面使用中,根据路面最高设计温度,需将胶结料提高至少一个等级,同时考虑到浇注式沥青混凝土沥青用量比较大,属于悬浮密实结构,胶结料必须具有高的劲度以抵抗材料的蠕变,因此将胶结料再提高一至两个等级,最终综合确定设计的胶结料等级为PG7634。当浇注式沥青混凝土应用于桥面铺装时,考虑到桥面的特殊性,其路面温度通常比路面正常使用温度要高,因此其胶结料的软化点要比正常路面软化点高一两个等级,其软化点应大于80。2.2.2 沥青胶结料的比选研究沥青胶结料对于普通沥青混凝土路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普通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各项路用性能具有重要影响,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由于沥青用量比较大,因此沥青胶结料的性能显得更为重要。针对铺在正常路面上的浇注式沥青混凝土路面进行胶结料的比选研究,主要以沥青胶结料的高温性能指标和低温性能指标为重点,结合以往研究经验,选择软化点和直接拉伸试验(DTT)进行沥青胶结料的高温和低温性能分析,同时结合经济分析进行最终比选。本课题中主要选取以下沥青组合进行研究,各组合的掺量根据以往研究经验确定40-42,使得其软化点在76附近,软化点太高的话则成本会随之增加,因此选择满足要求的最小改性剂用量,具体见表2.1。软化点是道路沥青的最基本的一种性质指标,是我国道路沥青最常用的三大指标之一,直接与表示路面发软变形的程度相关联。因此,软化点是大多数国家用来说明沥青高温性能的指标之一。软化点的试验方法有好多种,我国采用的是世界上用得最广的环与球法。根据规范进行软化点试验,结果如表3-2所示。(2)直接拉伸试验(DTT)直接拉伸试验(DTT)是美国SHRP沥青结合料路用性能规范规定的低温抗裂指标之一。根据国外的研究,由于改性沥青的延性增大,BBR弯曲蠕变试验难以测试,因此Superpave规定采用直接拉伸试验来测试改性沥青的低温抗裂能力。由于DTT的目的是评价沥青胶结料的低温拉伸性能,所以要求采用经过旋转薄膜烘箱(RTFOT)及压力老化试验(PAV)试验后的残留沥青进行。SHRP的研究证明直接拉伸试验与沥青混合料的温度应力试验(TSRST)的破断温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对选取的各沥青组合胶结料进行了-24下的直接拉伸试验,拉伸速率为1mm/min,试验结果如表2.3所示。表2.3直接拉伸试验结果种类沥青组合破坏应变(%)13SBS改性沥青(60)湖沥青(40)0.4223SBS改性沥青(87)岩沥青(13)0.5133SBS改性沥青(97)Sasobit(3)0.8343SBS改性沥青(91)路孚8000(9)1.0153SBS改性沥青(91)TPS(9)1.93650沥青(88)路孚8000(12)0.56750沥青(89)TPS(11)1.5585掺量SBS改性沥青1.29(3)费用分析在分析选用何种改性沥青时,还应结合费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在分析时,计算组合沥青每吨的费用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4所示。表2.4 性能及费用表类型12345678软化点,75.376.576.879.178.077.678.576.3破坏应变,0.420.570.831.011.930.561.551.29每吨费用,元52004377448052608140480081704500注:不同沥青及改性剂费用可能随市场需求有所变化,费用数据仅代表本课题分析时费用。在软化点满足要求的基础上,3的SBS改性沥青和岩沥青组合费用最低,然而其低温性能不符合要求,破坏应变符合要求的为类型4,5,7,8,由于类型5和7的价格过高,因此根据各组合沥青的性能试验结果及费用分析,初步可以选定类型4和8,即3SBS改性沥青与9掺量的路孚8000组合及5SBS改性沥青,由于组合5和7的性能较好,因此当经济条件允许时建议采用。(4)流动性验证由于浇注式沥青混凝土需要具有较好的流动性以利于施工,因此对选出的沥青胶结料还需要进行流动性验证,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采用沥青组合4、8、5及7,如图3.1所示的日本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级配下限进行混合料的拌合,根据配合比设计流程,采用不同的油石比7.5%,8.0%,8.5%,9.0%,9.5%进行试验,然后测定其流动度,试验结果如表2.5所示。表2.5 流动度试验结果流动性试验(240)/秒最小试验结果技术要求沥青组合42820沥青组合88沥青组合512沥青组合710由试验结果可知,即使采用较大的油石比,沥青组合4的流动度也过小,施工存在困难,因此综合来看,沥青组合8比较适合。而费用较高的组合5和7的流动性也能满足要求。2.2.3 浇注沥青混凝土的集料选择尽管浇注式沥青混凝土属于悬浮密实结构,但是集料的作用仍然很重要,尤其是浇注式沥青混凝土产生变形后,集料之间将有较多的接触,集料需要有足够的强度来支撑。普通沥青混凝土路面的集料要求足够满足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的集料要求,因此在此借鉴普通沥青混凝土的集料质量技术要求。(1)粗集料集料采用玄武岩或者石灰岩皆可。粗集料应该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具有足够的强度、耐磨耗性。粗集料的质量应符合JTG F40-2004“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的规定,如表2.6所示。表2.6 JTG F40-2004沥青路面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指 标单位上面层标准其它层标准试验方法石料压碎值 不大于2628T 0316洛杉矶磨耗损失 不大于2830T 0317表观相对密度 不小于t/m32.602.50T 0304吸水率 不大于2.03.0T 0304坚固性 不大于1212T 0314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 其中粒径大于9.5mm 不大于 其中粒径小于9.5mm 不大于151218181520T 0312水洗法0.3mm部分) 不小于12T 0340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 不大于 3T 0333砂当量 不小于60T 0334亚甲蓝值 不大于g/kg25T 0346棱角性(流动时间) 不小于s30T 0345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志应除净。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的从矿粉仓流出,技术性能指标要求如表2.8所示。2.3 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级配设计2.3.1 级配确定方法由于浇注式沥青混凝土属于悬浮密实结构,因此在分析其级配时采用富勒法、Superpave等传统方法已不合适,仅仅按照国外的级配范围调整级配也不符合我国国情,因此有必要采用新的级配确定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提出采用两阶段设计法,即先将矿粉抛开,考虑将浇注式沥青混凝土中的粗集料的内摩擦角尽量增大,以提高高温稳定性,初定粗集料级配,然后研究所需添加矿粉的数量比例及对性能的影响等。在级配确定后,再进行流动度、空隙率等试验验证所确定的级配,最后进行级配的调整。2.3.2 初定集料级配浇注式沥青混凝土虽然是属于悬浮密实结构,根据式(2-1)可知,要增大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的摩擦角,就要增大主骨料的内摩擦角,嵌挤的级配结构具有较大的内摩擦角,从而形成较大的摩擦力。由于矿粉含量较大,因此在此考虑级配时先将矿粉抛开,首先设计结构良好的集料配合比,然后再考虑矿粉的添加量。在选择粗集料时,为了使集料内摩擦力最大,应选择嵌挤比较好的级配结构,在本课题中借鉴SMA的级配设计,依照逐级填充理论,将次骨架密实结构按一定比例对主骨架结构间隙进行完全填充,使整体集料级配达到骨架密实结构,并以贝雷法为设计和检验标准,对试验级配进行设计和检验。(1)集料级配的设计主要设计步骤如下:初步拟定集料级配组成,测定各种集料的毛体积密度和视密度;测定各组合成集料,即dPCS、dSCS、dTCS、0.075mm直至全部集料的干捣实密度和松散密度及相应的dPCS、dSCS、dTCS、 PCS 的粗集料级配以 CA 值指标予以评价,如公式(3-4)所示: (3-4)细集料中较粗部分与较细部分级配以 FAC 和FAf指标进行评价,如公式(3-5)所示:, (3-5)由于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的特殊性,在此不对矿粉进行检验,即不检验0.075mm筛孔通过率的指标。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得到一个较好的嵌挤级配,该级配中包含了一定量的矿粉,但是由于矿粉含量较少,无法满足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的流动性要求,因此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增加矿粉含量,通过不同间隔比例的矿粉增加量和不同间隔的油石比进行试验,确定所需添加的矿粉量及油石比,并通过路用性能试验确定该级配是否能满足浇注式沥青混凝土各项性能要求。2.3.3 确定矿粉用量新加矿粉量的确定方法为按照间隔为矿料总量3%的差值,在第一阶段设计的级配中加入一定量的矿粉,按照间隔为0.3%的不同油石比拌合,测定不同矿粉添加量和不同油石比的试件的空隙率,考虑到空隙率指标便于测定,而且也能较好的反映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的流动性状况,因此先以空隙率小于1为控制目标,选择空隙率满足要求的最小矿粉用量,然后再进行路用性能等的验证。试件采用自然流淌成型,具体示例如图2.2所示。图2-2为新加矿粉量分别为6、9、12,油石比分别为7.0%,7.3%,7.6%情况下9个沥青混凝土试件的空隙率结果,由图3.2可知,当矿粉增加量为所定级配的12,油石比为7.0%、7.3%及7.6%时,浇注式沥青混凝土试件的空隙率能满足PCS37.2116.9128.53SCS36.5817.9531.12TCS32.8116.2333.23PCS36.398.85SCS45.386.26TCS48.434.2小于PCS的细集料体积大于PCS的粗集料空隙率,小于SCS的细集料体积大于SCS的粗集料空隙,小于TCS的细集料体积大于TCS的粗集料空隙,说明级配良好。进一步评价集料级配不同部分之间的组成是否合理,根据公式计算得CA0.17,根据贝雷法级配设计参数建议范围,该值偏小,因此对级配进行调整,将4.75mm筛孔的通过率放大,调整为39.5,调整后的CA0.26,符合范围;继续验证,根据公式计算得FAC0.70,在建议范围内,FAF0.67,在建议范围内。表2.11贝雷法级配设计参数建议范围参数集料公称最大粒径1912.59.5CA0.35-0.500.25-0.400.15-0.30FAC0.60-0.850.60-0.850.60-0.85FAF0.65-0.900.60-0.850.60-0.85FAP0.70-0.900.60-0.850.60-0.85通过对级配的验证与调整,得出了如表2.12所示的级配,该级配具有良好的嵌挤结构。表2.12 设计所得初步级配粒径/mm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通过率%10094.572.539.523.52016.513.5119表2-12中所得级配为初步设计级配,该级配具有较好的骨架结构,但其所配制的混合料混合料具有较大的孔隙率,不满足超密实型沥青混凝土密水性的要求;为此根据浇注式沥青混合料高矿粉用量的特点,在上述设计级配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矿粉用量,按外掺法,按照间隔为矿料总量3%的差值,在第一阶段设计的级配中加入一定量的矿粉,按照间隔为0.3%的不同油石比拌合,测定不同矿粉添加量和不同油石比的试件的空隙率,由图2.4可知,当外掺矿粉用量为6%时,随着油石比的增加混合料的空隙率下降幅度较大,其下降速度明显快于矿粉外掺量为9%和12%的情况;表明在矿粉外掺量为6%时,混合料的空隙率仍是主要依靠用油量的增加。当矿粉外掺量为9%和12%时,其空隙率已比较接近,且随油石比增加空隙率的下降幅度也明显减少,特别是当油石比由7.2%增加到7.5%时,空隙率已趋于稳定;表明当矿物外掺量达到9%时,混合料的密实度已较高,不需要更多的自由沥青来填充孔隙,这种情况下沥青作为胶结料的效率是最高的,因此拟定采用外掺矿粉用量为9%。由此确定改进后的级配如下表所示。表2.13 超密实型沥青混凝土级配粒径/mm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通过率%10095.0 74.8 44.5 29.8 26.6 23.4 20.6 18.3 16.5 2.4.2 超密实型沥青混凝土性能试验(1)流动度及空隙率试验将按新级配按7.2%的油石比拌合好的超密实型沥青混合料进行流动度及空隙率试验,试验结果如表2.14所示。表2.14流动度及空隙率试验结果试验项目试验结果技术要求流动度试验(240)/秒1420空隙率试验0.8%1%表2.14的流动度试验和空隙率试验结果表明,流动度在技术要求范围内,空隙率在1以内,通过本课题方法确定的级配能够满足施工要求以及空隙率要求。(2)高温稳定性试验沥青路面在高温条件或长时间承受荷载作用,沥青混合料会产生显著的变形,其中不能恢复的部分成为永久变形,从而缩短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车辙是路面最有危害的破坏形式之一,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由于荷载作用超过路面各层的强度,车辙主要发生在沥青面层以下包括路基在内的各结构层的永久性变形,即结构性车辙;沥青混合料的侧向流动变形;冬季埋钉轮胎形成的磨损性车辙。第一类和第三类比较少,因此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主要针对流动性车辙而言的。研究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主要是针对沥青路面的流动型车辙而言的。为了防止出现这种类型的车辙,提高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能力有决定性的意义。影响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因素是很多的,可归纳为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内在因素主要反映在材料本身的质量上,而外部条件则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和交通条件。当外部条件与材料的内在因素结合在一起时就会对沥青路面产生综合影响。此外,路基、路面基层和路面结构组成及其施工质量也会影响到沥青路面的高温性能。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试验的方法很多,包括实验室圆柱试件的单轴静载、动载、重复试验,三轴静载、动载、重复试验,径向静载、动载、重复试验,简单剪切的静载、重复加载和动力试验,此外还有中空圆柱试件的动力、剪切试验,棱柱形梁试件的弯曲蠕变试验,小型模拟设备的车辙试验,大型环道、直道试验设备的足尺路面高温性能试验和现场试验路面的加速车辙试验。车辙试验是评价沥青混合料在规定温度条件下抵抗塑性流动变形能力的方法,通过板块状试件与车轮之间的往复相对运动,使试块在车轮的重复荷载作用下,产生压密、剪切。推移和流动,从而产生车辙。在试验过程中测定试件的变形与试件或车轮通过次数之间的关系,计算沥青混合料的变形率(RD)或动稳定度(DS)。本研究采用冻融劈裂试验。首先制作马歇尔试件,由于传统浇注式沥青混合料及超密实型沥青混合料直接流动成型,因此省却了击实过程,每组试件制作8个,其中一组4个在25水浴浸泡2h后测劈裂强度RT1;另外一组四个先25浸水2h,再在0.09MPa抽真空15min,然后在-18冰箱中放置16h,而后在60水浴中恒温24h,再在25浸水2h后测劈裂强度RT2;测试在MTS810试验机上进行。测出试验荷载的最大值,依据下列公式计算劈裂强度: (3-6)冻融劈裂试验强度比 (3-7)当一组测定值中某个数据与平均值之差大于标准差的k倍时,该测定值应予舍去,当试件数目为3、4、5、6时,k分别取1.15、1.46、1.67、1.82。强度比TSR越大,说明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的能力越大。将按日本级配下限和超密实型级配拌合好的混合料成型马歇尔试件,采用冻融劈裂试验检验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试验结果如图2-8所示。由图2-8可知,根据日本浇注式级配下限和超密实型级配制作的沥青混凝土试件冻融劈裂强度比都达到了97以上,表明二者均具有十分优异的抗水损害性能。2.5 浇注式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温度控制技术沥青是一种粘弹性材料,在低温下呈现弹性行为,在高温下呈现粘性行为,在其间的中等温度及时间条件下,沥青呈现典型的粘弹性行为。在施工过程中,沥青一般要加热到150以上,以达到良好的流动性,从而利于施工。随着改性剂的应用越来越广,沥青施工温度有逐步提高的趋势。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的施工温度尤其高,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通常在210以上。这么高的施工温度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首先是油耗的问题,较高的施工温度必然需要较多的柴油来加验、低温抗裂性试验、抗疲劳试验及水稳定性试验。(1)高温稳定性试验根据我国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对加入Sasobit的浇注式沥青混凝土试件及未降温施工的浇注式沥青混凝土试件进行车辙试验研究,试验温度为60,轮压为0.7MPa,由图2.11可见,采用添加Sasobit进行降温施工后,由于Sasobit具有提高高温稳定性的作用,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的高温稳定性比未降温施工时有所提高,表明采用添加Sasobit进行降温施工不会降低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的高温稳定性。(2)低温抗裂性试验本试验采用试验温度-100.5,加载速率为50mm/min,降温拌和及未降温拌和的浇注式沥青混凝土成型的车辙试验试件板切制成长250mm2.0mm,宽30mm2.0mm,高35mm2.0mm的棱柱体小梁,在-10条件下保温3h,跨径为200mm0.5mm,跨中加载。由图2.12可见,正常温度拌合与降温拌合的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的低温抗裂性能相差很小,表明降温施工方法对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的低温抗裂性能基本没有影响。(3)抗疲劳性能研究进行了降温施工后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的抗疲劳性能研究,并与未降温浇注式沥青混凝土进行了对比分析。本课题采用应变控制的荷载模式进行疲劳试验。采用UTM试验机进行试验,三分点加载,试件尺寸为50.0mm63.5mm381mm,试验温度15,微应变采用400,泊松比采用0.25,采用应变控制模式测定试件劲度降到初始劲度50的荷载循环次数。试验结果如图2.13所示。由图2-13可见,降温拌合后,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的疲劳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