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考察与创新.pdf_第1页
154.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考察与创新.pdf_第2页
154.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考察与创新.pdf_第3页
154.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考察与创新.pdf_第4页
154.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考察与创新.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考察考察考察考察与与与与创新创新创新创新 王永作 1 成海钟 2 (1.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南京 210036;2.苏州农业职业学院苏州 215008) 摘摘摘摘要:要:要:要: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土地及劳动者的组合,需要不断的变革创新,才能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以历代的土地制度的演变为研究对象, 通过其历史的考察, 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未能转化为资本主义的重要原 因之一,是农民未能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并以此来说明,当代经济的发展,亦需要不断变革创新土地经营制度, 土地出卖收入归农民、农业、农村,把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 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土地;制度;历史;现状 abstract:abstract:abstract:abstract: among the productivity factors, a group of the land and the laborers need change and innovation constantl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ep-going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study object of this text is the evolution of the past land systerm.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peasants in china have not removed from their land, which is one of the reason why feudal society can not transform to capitalist in china. in this conne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economic need to change and innovate land management system, and put the income by selling land into peasants, agriculture and villages , then remove peasants from their land. keykeykeykey word:word:word:word: land; system; history; condition 中国的封建社会,土地制度是私有的,地主、贵族和皇帝占有对土地的绝对支配地位,并拥 有最大部分的土地。 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及经营形式前后虽有变化, 然而这种变化并没有改变 所有制的实质。在隋唐时土地以庄田形式存在,在官庄、皇庄、官田、皇田等直接领有之下, 庄 田成为封建社会上层人物土地占有的主要形式。 自此, 租种庄田的农民一直未能从土地上转移出 来,束缚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 30 余年,农民已具备了从 土地上转移出来的条件,这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更大发展。 中国农民与土地制度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渊源, 我们必须对旧中国土地制度的传统与变化进行 深入的探讨。 当今土地制度出卖收入归属的合理与否及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 亦直接影响 到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意志。 一、土地制度的追溯一、土地制度的追溯一、土地制度的追溯一、土地制度的追溯 古往今来,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农业,必须具备的要素和条件,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而农 业的生产资料,主要是土地。因此,可以说土地制度是一种生息手段。土地制度包括,土地的所 有、占有、支配和经营等诸方面的关系。从纵向考察,中国的土地所有制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 表现形式:奴隶社会土地制度为国家所有;封建社会土地制度为皇室、贵族、地主所有,占大部 分,自耕农只占少部分的土地;新中国成立后土地为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为了理清这一问题, 可 以把土地制度寻根至先秦奴隶社会。 (一)先秦时期 公元前 221 年是先秦时期, 中国的土地所有制形态为国有或王有, 而井田制是国有土地的主 干。周王把井田分封给诸候和百官等贵族,贵族把领地再分配给农民耕种。此时的土地是不能买 卖的,各级奴隶主贵族对于土地只有享用权,而无所有权。“井田受之于公,毋得粥卖”。它是 奴隶社会国家的经济基础,体现了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部分。这里农民在井田上服役,各大 氏族中的家族, 在进行生产劳动时, 是使用“王”有土地来进行集体耦耕的, 而且是定期分配的。 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世界上差不多一切民族都经过从公有制到私有制的中间阶段的公社 所有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公社所有制或公有制,逐渐走向解体,起而代之的是由公有制 向私有制过渡的中间阶段。 西周中晚期以后,在井田制以外,一些奴隶主贵族又驱迫奴隶垦荒,增加份外田地,有时王 室也常将一些未垦辟的荒地或者山林随意赐给下级贵族, 实际上承认他们份外田地私有, 而不征 贡税。这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所有权逐渐下移,周天子的最高支配已渐消失,土地制度 由公有的井田制,逐渐演变为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二)秦汉三国两晋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 中国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 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阶段, 它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发展周期。秦王朝颁布法令:“使黔首自实田”,标志着经济上 土地所有制取代井田制,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由此形成。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已成了历史发展 的必然趋势,有不可阻挡之势。秦以后,土地经营的表现形式,分别出现了屯田、课田、占田三 种形式。 屯田制起于西汉、盛于曹魏。三国时,由于汉末的黄巾起义和军阀混战,曹魏得已推广。 西 汉贫民迁徙边疆土地,原是匈奴民族所占领的牧场,匈奴迁出后,土地没有主人,归汉室及其政 府所有,徙居到那里的贫民只是以佃农身份耕种政府的田,即是由政府贷与土地,这就是两汉在 边疆的屯田。从汉武帝(前 88 年)以后,皇帝常常把皇室所有土地、苑囿、陂、池假与贫民并 贷与田器。三国时期,曹操破黄巾,得资业、兴屯田。曹魏政府,从建安元年(196 年)建置屯 田、屯田除解决军粮这一问题外,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流民问题。通过强制、引诱、招徕、搜括, 使大量贫民耕种国家的屯田土地,也把为数甚巨的流民,束缚在国家屯田下进行耕作,在各级典 农官统率下垦种。 占田、课田制度始于西晋屯田制,到了魏末晋初,屯田客(佃农) ,被剥削得穷困不堪。从 曹魏政府到晋武帝泰始年间, 租税率提高到官八客二, 或官七客三。 政府也感到无法再进行压榨。 司马昭灭蜀汉的第二年(264 年) ,即罢屯田官。268 年,晋武帝又下诏书改典农官为郡县官。 到 了灭吴的一年(280 年) ,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占田制和课田制。西晋改屯田官为郡县官,屯田农 户亦成为普通农民, 所耕官田也就成为私田。 当时政府规定男子占田七十亩, 女子三十亩。 其外, 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田半之,女则不课。所谓占田,是准许农民占有的土地, 系 指各人自有耕种之田; 而课田则系向晋朝政府完纳征课而耕种之田地, 也就是向农民课取赋税的 土地。一夫一妇,配给丁男七十亩,丁女三十亩,合计百亩,此乃传统上一家百亩的遗规。西晋 的占田均属私有土地,占田制度并不禁止土地买卖,这是土地私有权的重要标志。占田制下农民 是小块土地的自耕小农。只需按照课田的数量征收生产物即地租,它也起到督耕的作用。 (三)北朝隋唐时期 土地制度出现均田制与庄田制,均田制起于北魏,庄田制始于唐代。 1、均田制。起于北魏拓跋氏皇族统治者,迄于中唐。北魏孝文帝(485 年) ,元宏采纳李 安世的建议,行均田制,颁布均田令。尔后北齐、北周、隋一直到唐玄宗末年(755 年) ,前后 约二百七十年都仿而行之这项制度。均给天下民田云:“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 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 田。”“诸有举户老小癃残无授田者,年十一已上及癃者各授以半夫田,年逾七十者不还所受, 寡妇守志者虽免课亦授妇田。”官吏则受公田。“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织公田;刺史十五顷, 太 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相付。卖者如坐律。” 拓跋氏,元魏的均田制度。后为北齐所继承,隋受周禅,授田之法,采行齐制。隋亡之后, 又把采自高齐的土地制度,传给李唐。由此看来魏、齐、隋、唐四代的田制,是一系相承的。 隋 文帝令自诸王以下至于都督,皆给永业田,各有差。多者至百顷,少者至三十顷,其丁男中男, 永业露田,皆遵后齐之制。大唐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令:田广一步,长二百四十步为亩;丁 男给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计一顷) ;其中,男年十八以上,亦依丁男给。老男、笃疾、 废疾、各给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者各给口分田三十亩,当户者,各给永业田二十亩,口分 田二十亩。 可见,唐兴、元魏、北齐土地制度而损益之。 唐自开国时起,在行施均田制的时候,法令还规定凡官员都有占田权,且所占田地数量是巨 大的,名目众多,上至唐高宗,下至开元,天宝年间,官员兼并盛行,令式逐渐失效,均田法亦 逐渐废弃,此过程大体如下列。 唐制,自王公以下,皆有永业田、亲王有永业田百顷,职事官一品六十顷,郡王、职事官从 一品五十顷、二品三十顷至九品。五品以上受田宽乡,六品以下受于本乡。这样多的一个官 僚体系,若干农民就失去应受的田地。 在京中及诸州郡县服务的文武官员,即京内外职事官,除私人拥有永业田外,还有部分职分 田(俸禄田) ,由唐政府九个品级授与。一品有职分田十二顷,二品十顷,九品。一顷五十 亩。 官员受永业田,职分田外,官署京司及州县皆有公廨田,供衙门公私之费。后废京官公廨田 改为俸赐,京外公廨田仍旧制。 2、庄田制。武则天时,僧寺拥有大量庄田,“天下公私田宅,多为僧寺所有”。唐中期, 贵族官僚无限占田,大土地日益突破均田制的限制,土地私有更加发达,使庄田在这时期盛行, 宋时达极盛。略如下述。 (1)唐代良将郭子仪,自黄峰岭至河池关(今甘肃一带)中间百余里,都是郭子仪私田, 举世无比。 (2)武则天女儿太平公主庄田。“田园遍于近甸膏腴”。“籍公主家,财货山积、 珍 物俟于御府,厩牧羊马,田园息钱,收入数年不尽。 (3)诗人王维亦有蓝田山庄(今西安东南), 王维诗曰:“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4)唐代良相裴度在洛阳午桥建别墅,白居 易诗言:“引水多随势,载松不趁行,年华玩风景,春事看农桑”。 可见,此时大庄小庄已遍布全国,庄田愈多,农民失地者愈多。唐时:“强家大族,畴接壤 联,动涉千顷,年登万箱。”“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依托强豪,以为私属”。 农民耕地被侵夺,使均田制日益破坏。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 年) ,腐化势力,发展到了 最高程度,安禄山与史思明造反,史称安史叛乱,至此均田法宣告结束。 (四)宋至明清时期 自唐代中叶后,封建统治者不再调整土地制度,同时对土地兼并不作任何限制,均田制破坏 后,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其庄田经济占主要地位,在庄田下的庄客,佃户等,农民怎样转移, 只 是从甲庄主转移到乙庄主那里,总是在地主阶级的压迫之下,附着于土地之上,如以自给自足为 主。 1、宋代,不仅私人兼并土地,且封建政府也参与土地兼并,这种畸形的发展,便达到了极 度。土地因兼并之故,集中于少数人之手,在宋已成了普遍现象。“强宗巨室,阡陌相望,而多 无税之田;使下户为之破产”。“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这是当时土地贫富不均 情况的写照。从金瓶梅词话也知,宋徽宗政和年间,豪宗奸民西门庆勾通县衙官,倚仗其势 力,夺民私田,在清河县一带占田无数。取其财物,作结交女性及献给当朝宰相蔡京的寿礼。 豪宗占田,同时政府又尝以土地赐给官吏更美其名曰职田,用以养廉。“诸路职官,各有职 田, 所以养廉也”。除了官吏职田, 及豪宗的私田外, 又有政府的公田, 公田实即私田。 地主(田 主)有土地,向佃户征取地租,于是政府中人,以政府名义,出而取买土地,以图收租。由此看 来, 宋代土地集中的方式以豪宗的私田为主。 土地的集中, 农民丧失了耕地, 遂不得不变为佃农, 佃农再贫下去,变为雇农。土地为私人兼并,形成了 “势官富姓,占田无限”的局面。致贫富 悬殊,农民暴动,种族战争,使宋亡。 2、元朝统治之下,土地为蒙古游牧贵族占领,以人民田为牧地,“今王公大人之家,或占 民田,近于千顷。不耕不稼,谓之草场,专放孳畜”。或被统治政府作为官田占有,或被僧侣占 有,或被武士占有,而官僚地主,强占民田尤为普遍。豪富之家,或占民田千顷。江南豪家, 广 占农田,恣意妄为,糜所不至。贫家纳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荆楚之域,至有售妻鬻子者。 “元之亡,亡于饥馑盗贼”。 3、大明统治建立之后,所有私有制的一切流弊,一律继承接受,并且其流弊便立刻表面化。 民田为地主和农民所有,官田为皇族、勋戚、官僚所有,已没有公田的意味,唯屯田较有公田的 意味。明之屯田,凡分三种,一曰民屯,安插无土农民;二曰军屯,可得军粮,减轻民众负担; 三曰商屯,募盐商于各边开种,谓之商屯。屯田发展之中,反而庄田的势力愈扩愈大。至后豪强 占屯田充庄田。 王亲国戚, 大小地主都疯狂地兼并土地, 直到屯田废也, 上下交困统治渐成动摇。 4、清朝统治期,土地制度基本上是沿袭明朝,满一入关,就联合汉族地主,成为全国封建 地主的总代表。清初土地兼并有所缓和,明朝贵族的封地和庄田,在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中, 更多地为农民所占有,并将无主荒田招民开垦,作为己业。所谓“与民田一体,给民为业”。 然 招垦条例中规定,“若有主,给还原主起科”。只要“原主出现,农民的土地所有权,立即化为 乌有”。整个说来,土地兼并之势,仍然没有改变。大官僚中,占地三千亩的水平,被看作不治 家产“好官”。 康熙时大学士宰相张英, 在安徽桐城置田千亩, 被认为是“寒素”之家。 乾隆时, “实心办事的”直隶总督李卫,在南京砀山有田四万多亩;和坤有田产八十多万亩,家奴也有田 万计。常熟县陆氏地主有土地 3655 亩,相对时代而言,贵族领地庄田,清代有所缩小。 此外,清王朝入关,定都北京后,通过政治暴力,先后以强力手段进行三次大规模圈地, 共 占民田 1720 万顷,约占全国 550 万顷耕地中的三十分之一。并将土地分与皇庄 13272 顷,王 庄 13338 顷,八旗兵丁 140228 顷。由此看出,广大农民通过明末农民起义得到的土地和开垦的 土地,又逐渐丧失。清代土地制度的经营,大致分为官田,旗地和民地之类。 土地制度的经营问题,清以前的封建社会是如此,处于封建未期的清王朝,仍然如此。虽然 清代的农业生产出现了雇工, 并有了长工和短工, 但其终身只是“管锄”“分收籽粒”的“男耕 女织”的农民。他们的社会经济结构信念是养家糊口,养儿育女增加人口,以自然经济为基干的 模式。因此,他们终不能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这种小农经济最终成为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桎梏, 行成了农民暴乱不断。 二、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影响和作用二、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影响和作用二、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影响和作用二、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先秦时代土地经营制度具有国有或王有的井田制, 在现实生活中久已 不复存在。国王是天下之大宗,所有的土地在名义上可以说是统属于国王的,随着奴隶社会及与 之相应的井田制的灭亡,封建社会的建立,土地制度的变革,使地主制经济代替了领主制经济。 (一) 在封建地主经济制度下, 土地制度维护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传统, 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在超经济的强制下,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手段,有土斯有财,土地成了财 富的象征,任谁有土地就可以有钱。因此,马克思认为,封建社会的土地生产物,地租化、赋税 化、商品化所积累的资金或社会财富,除其公共事业(如筑城、开河、治水、修路、运输)由中 央政府办理和村社制的遗留。这两种彼此互相加强的情形,可以解释为亚洲社会(中国也在内) 停滞的主要关键。除马克思所说的公共事业外, 其余积累的资金和财富,统治阶级不是用以享 受和胡乱消费外,就是用以购买土地、高利贷等,却没有用于形成新的生产方式的手段。 (1)封建社会土地的自由买卖,以及由自由买卖派生出来的土地兼并,成了封建社会土地 所有制的根本特点,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冲突,主要是围绕土地问题进行的。土地关系相当不 稳定,自发的调整时有发生,土地或集中,或分散。土地是由封建国家所有制、封建地主私有制 和自耕农民小块土地私有制三种形式组成而并存。 封建国家所有制只是地主土地私有制的一种补 充形式,是私有制形式不断地转换而已。唐中叶以后,地主阶级用庄田制的小农经济,取代了均 田制小农经济,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相对稳定性。在封建社会专制集权的统一,兵权粗暴地、蛮横 地扼杀和窒息了一切地方的,个人的积极性,以及主动精神和创造能力,特别是扼杀了工商业的 自由独立,整个社会按照一个人的意志运转,完全缺乏必要的生气和活力。大量的自耕农逐步佃 农化, 而不是变为准工人的无产者, 结果是破产的佃农的个体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越来越 紧密,这种缺乏活力的传统,使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成了保持封建的小农经济结构的稳定。在明 清时期,兼业的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使农民不能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从根本上限制了商品经济 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形成。 (2)中国封建的小农经济,使大官僚、大地主、大商贾纠结在一起。大官僚可以有庄田, 商贾可以成为土地所有者。土地所有者地主兼作商人,或各种作坊的经营老板,他们之间没有严 格的身份制加以限制。因此,他们之间没有形成尖锐的对立面。土地、商业资本、高利贷三位一 体的顽强结合。农民被农业、手工业结合的自然经济统治着。在地主经济下,地权集中与封建土 地关系不断重建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 (3)在上层建筑方面,中央集权对全国土地户口的严格控制,国家对工商业实行的压制政 策,使城市和农村形成了长期的对立。这种长期对立,在封建社会缓解矛盾的年代极少。对于脱 离农业,转移出来的农民进入城镇,统治阶级更是严加防范和制止。因而城市和农村难于比较长 时期地取得某种协调,更多地处于对立状态。即便是农民起义,也是保持着“男耕女织”的小农 经济,起义胜利后,建立的开明新王朝。农民在新王朝统治下,生活比较安定,有一块土地或租 佃到地主的土地耕种,能生存下去,也就心满意足了。 马克思曾在资本论著作里,以英格兰为例,大量的列举了英国的农业历史情况:在十五 世纪,英国人口的大多数,皆为自由的自耕农,甚至在十七世纪最后三十余年里,英国人口尚有 五分之四的农民。其中有部分人,除工资外,还分得小屋和四英亩或以上的耕地。可以看出, 他 们且与严格的自耕农同样享用公共土地。然而当时的王权,以强暴的手段,进行了土地圈围, 使 自耕农在土地上,遭受驱逐,并掠夺他们的土地。结果遂造成了无以比较的更多数的劳动者, 此 时农民转化为佣工。至十八世纪上半期,能租到若干小块土地,在农业劳动者看到,就算是幸运 了。在 1750 年顷刻间,小农制度消灭了,而农民则被转移出来,成为工业上的无产者。但是, 剩余的劳动人口,是蓄积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基础上财富发达的必然产物。过剩的人口, 形 成一个可以自由处理的产业预备军,它像是由资本出钱养成一样,绝对隶属于资本。被驱逐的人 们,都为求职而流入都市制造业上来,故都市和制造业的范围扩大了。小自耕农和小租地农遂转 落为日佣劳动者或佣工。“这种土地的圈围,势必提高食品的价格,并唤起人口的减少”。难怪 当时 1795 年,英国萨福尔克绅士要著论食品价格的高昂 。 西方的工业化、城市化是由封建家臣的分解,和突发的强制的土地的剥夺所造成。都市工商 业者要发展生产,有必要从农村争取劳动力,有必要打破束缚农民的各种封建规定,把死死束缚 在土地上的农民,从封建土地贵族手中转移出来,这种统治阶层的内部斗争,甚至于是你死我活 的正面冲突。 这样被转移出来的工资劳动,要想一被转移出来,即为新兴的制造业所吸收,当不可能。 于 是城市与农村,计件劳动与日佣劳动,都确立了法定工资率,农村劳动者被雇,以一年为期, 都 市劳动者被雇,则是依照自由契约。在十五世纪中,英国自耕农民,还一边为工资劳动者,一边 仍为自己耕作的小自耕。他们以土地耕作为副业,以工业劳动为主业,到十八世纪末叶,农民最 终才完全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了,成为工资劳动者。 美国著名历史学者海斯、穆恩、韦兰著的世界史也指出:当时英国“为了能够就业, 青 年人有时是全家离开了村舍和家园或者小农场, 去追随工厂。 这常把他们带到一些新城市去。 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兴起了许多新城市。如曼彻斯特、利兹、伯明翰和设菲而德都是这一时期 作为工厂中心而扩大并变富的地方明显例证。 英国“圈地”的过程如此迅速, 使得自耕农区须寻 找一些新方法来谋生, 一些人迁往殖民地, 另一些人到市镇去, 希望在工厂或矿山找到工作。 “它 引起了农村人口的减少”。由于农村人口的转移,资本的发展,“到了 1914 年,英帝国拥有地 球上大约四分之一的居住面积和四分之一的人口”的世界强国。 当今,在英国,农业似乎已成为一个边缘经济部门,它雇佣了不到百分之一的劳动者,生产 出大量剩余的糖和黄油积压在共同市场的货栈里。 四、新中国建立前后的土地制度变革四、新中国建立前后的土地制度变革四、新中国建立前后的土地制度变革四、新中国建立前后的土地制度变革 1、民国期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于 1912 年建立了民国政府。至 1920 年,八年间资本总额从 330824 千元增至 506620 千元,增长 50%;工人总数从 270717 人,增至 557622 人, 增长一倍多。 新设的本国银行共达 186 家, 实收资本总额, 从 3626 万余元, 增至 1925 年的 15816 万余元,并出现了先旋、永安、新新、大新等大型百货公司。 但是,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的北洋政府,同资本主义近代化根本不相适应,以致一度蓬勃发 展的资本主义经济,未能进一步发展,仍停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形状态。 19271949 年的南京政府,仍没有对土地制度进行彻底的变革,土地依旧是封建地主制占 主导地位的私有制。地主阶级只占农村人口的 5%,他们占有大量土地,同时军阀、官僚、土豪 劣绅都是地主的政治代表。富农是农民的最上层,约占农村人口的 5%。中国土地的百分之七八 十却集中在地主和富农手中。农村人口的 20%是自耕农(即中农) ,其余的为贫农和雇农,他们 主要靠租赁地主的地来维持生活。这一阶段,是内忧外患交相煎逼的多事之秋,依旧是一个近代 化未化好的旧中国,农民不可能从土地中转移出来。据估算,1949 年的全部近代工业产值,在 全国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仍不到 1/4。旧中国依然是一个以小农、小手工业经济为主,资 本主义极不发达的落后国家。旧中国的主要问题,大都出在政治的制度上,而不是出在经济体制 上。 2、新中国建立后。新中国在 1952 年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这一改革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基础上完成的。废除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是因为当时 80%以上的 农民要求分到土地。解决土地的最彻底办法是实行土地国有化,消灭土地私有制,从而解放农村 生产力,使农业得到最顺利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可以为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最有利条件。 但鉴于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土地私有制的传统,农民对土地国有化难以接受。因此,接收了孙中 山先生提出的“平均地权”主张,以后为平均地权明确规定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纲领。 把土地变为农民的私产,“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最彻底的办法是用平民革命的方法,发动 农民,无代价把没收封建地主的私有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来满足农民的要求。废除一切 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当时只是在农村根据地和解放区内的全国 1/4 人口(约 1.25 亿人)中实施,他的完成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实现的。土地改革有力地促进了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 农民以小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济, 成为农村经济结构中的基本形式。 先后成立了初高级农业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生产资料作价归公,集体劳动,统一经营, 统 一分配为特点的小型初级合作组织;社员的投工,按工分付给报酬,保留其土地私有权,便于农 民接受。高级农业合作社,废除了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的私有权。每户社员可有一定面积的公有 土地作为自留地,自行经营,土地无代价地转为集体公有。土地公有,在 1956 年为农业合作化 所完成。 接着,在 1958 年,建立了比高级社更高,规模更大的农村人民公社制度,人民公社的生产 资料分别归公社、大队和生产队所有,即“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土地、山林、水面、自留地、 宅基地归生产队社员集体所有。执行统一经营,统一分配,年终按工分付给报酬,这一政策把农 民严重束缚在土地上,农民不得转移外出打工,结果造成了农民收入长期得不到提高。农村集体 土地所有权处于一种完全无价格衡量的 “虚拟财产” 状态。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人 “农民集体” 只能是象征意义的所有者, 而不能将其所有的土地量化确定为具体的财产, 更不能进行社会财产 交换。其后果是 1957 年1976 年全国农民平均每年每人只增加收入 2 元。江苏这一富裕省份在 1978 年,人民公社社员人均现金年收入也只有 85.4 元,全年口粮 462 斤。 改革开放后的 1982 年,农村土地制度演变为:土地为家庭、联户和专业队实行联产承包制。 在土地制度现状中,经营权形态比所有权形态更为丰富,更为繁杂,原公社、大队、小队的“三 级所有”,已转变为乡、村、组集体所有。组在距今十年中已逐渐萎缩,村级经济组织已作为土 地所有权的代表。但其两个基本点没有变,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现今土地制度的经营主体 有三种类型,形式如下: 第一种为家庭经营型。土地的分配为“均田大包干”,农民按人、按劳或人劳比平均分配土 地,增人增地,减人减地,除按规定上交农税,提留和定购任务外,土地收入为农户所得。不利 的是:土地较碎,呈分散状态。现在大部分农村演变为“双田制”或少部分的“三田制”。把土 地联产承包田分为口粮田和责任田的双田制。有一些农村又增加了“经济田”,实行三田制。 口 粮田按人口均包,责任田按劳力均包;经济田实行规模经营,由大土地耕种者承包。这种种田大 户多在工副业发达地区形成。“双田制”或“三田制”可避免因人口增减导致土地的进一步碎 化。 也打破了“均田模式”。 口粮田与责任田类似于封建社会的占田与课田, 只是所有制有区别。 私有制土地农民可以买卖,公有制土地不可买卖,只有国家各级政府部门才可以买卖土地。 第二种为“集体经营型”。实行种植、管理、收割三统一,在有所差别的统一分配下,实行 联产计酬责任制。其组织形式有集体农场,生产作业队,农业车间。这种形式一般在二、三产业 比较发达,经济实力雄厚的地区,如华西村及苏南及浙江、广东一些经济发达区域。 第三种为“联片经营型”。土地的分配仍保持联产承包基本形式,主要是通过机耕、机收、 机灌、植保等系列进行有偿服务,使农业生产形成可观的规模经营。实施此法,一般是农民对农 业生产服务要求比较强烈,农民外出打工的人员较多,家中劳力不够及农业产业较发达的地区。 改革开放以后,土地制度变革的表现为,城市土地为国有,农村土地为集体所有。国家政府 对所有土地有经营和买卖权,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不得买卖。虽然家庭经营已呈现稳态, 然 而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内容一直呈扩张态势,分别出现了土地的租赁制、股份制、代营制等多种的 形式。其变化趋势为: (1)土地从无偿使用到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的有偿使用。土地无偿使用, 削弱了农民对土地的经营意识, 导致了农业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失衡。 (2) 土地转让代营。 由于二、 三产业的发展,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人数增多,务工经商户对土地不再依恋。土地转让代营不仅 是经营权中最具实质性的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关键。土地的转让代营,是其农业土地使 用经营权的扩张。 (3)从均田承包到投标承包或入股,实行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从事非农产 业的农户耕地,由产业化公司或大租地农业专业劳动者进行承包耕种。 这种扩张态势,主要是市场经济新体制,已经渗进了农村的每一个角落,市场经济要求一切 生产要素都能进入市场。因此,当土地进入市场后,土地的租赁制、股份制、代营制及有偿转让 将会普遍出现。可见,土地市场如没有一个好的体制相适应,其优越性也就难以发挥出来。这种 体制的变革,好比碳元素以不同的结构排列组合,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性质,软而耐高温的石墨, 脆而极硬的金刚石。2006 年 1 月 1 日,我国对农业税废止,这将对农村土地有偿使用,有偿转 让起到进一步的促进作用。因为,农民种田彻底告别延续了 2600 多年的皇粮国税,有了土地也 就等于有了稳定的收入和养老保障。 五、历史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五、历史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五、历史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五、历史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出现过井田制、屯田、占田、课田、均田制,以及唐后期大量出现的 庄田制等。这些地权制,特别是在唐中叶后的每个封建王朝的中后期,地主阶级兼并土地,大批 自耕农破产,沦为佃、雇农,影响着社会生产力。明清两代至民国,土地的所有制形式没有变化。 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构成,却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自耕农变化为佃雇农尤为突出。地主阶级对 佃雇农剩余劳动的榨取,已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的今天,大部分农村执行的“双田制”,口粮田是农民自己的吃饭田,责任田 是帮助政府解决城市人口的吃饭田。 它已初步改变了土地均田承包的现象, 这也是土地经营的一 种变革。均田承包制使绝大多数农户人人种地、家家纳粮,从社会分工及发展来看,又将会形成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农村土地均田承包,使 70%农民搞饭吃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第二、 第三产业及城市化的发展,为农民转移到农外就业创新了条件,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城市化建设, 有助于土地要素有偿流动,实现适度规模的现代农业经营。 当代中国告别了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 步入世界性的市场经济发展格局时。 小平同志说: “社 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 式、管理方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英国为例。在十七世纪,英国产生了一个小自耕农的新阶级。但是, 在 1750 年瞬间,小农制度消灭了,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成为工业上的工资生活者。随后, 农产品价格大幅度提高,为了生活能够好些,人们开始不愿意多生孩子。马克思引用蒲莱士博士 (dr.price)的话说:当土地归属到少数大租地农业者手中时,小农业家(几无需购买任何生活 资料的小自耕农和小租地农)结局要变为替他人提供劳动,必须赴市场购买一切需要品的人, 这 就是农副产品价格提高的自然方法,这也是英国资本主义形成的重要方法之一。 可以想像当今二三产业总产值已上升到 85%以上,农业总产值已下降到 15%以下,而农村农 业户籍人口比重仍近 68%。从世界城市人口发展趋势来看,一个国家农业与工业的产值达到相等 之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约再提高一倍多时,工农业的劳动力比重也达到相等。当今,农民从 土地上转移出来,进入第二产业开始受阻,而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性,已偏离了世界经济发展的 常规轨迹, 也背离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演变规律。 这说明我国有大量的劳动力从事低水平的农业生 产来支持其他产业的发展,资源配置极不合理,产业结构的总体效益还处于低水平阶段。与劳动 生产率密切相关的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经济增长拉动劳动力转移一个重要条件是劳动生产率 的提高。只有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之后,多余的劳动力才会被释放到更细化的劳动分工中, 在 新产生的行业领域内找到新的职业。 从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社会 分工的进一步分化,这样才能转移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近十几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外出打工,形成了大量的兼业农民,从经济发展来说,农民需 要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发流动,是行政手段难以制止的客观事实,需要创造 和寻求新的制度,来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现今户籍制度, 已阻碍了农民进入城镇, 成为完全工资劳动者的一堵巨大的城墙, 形成了“耕 者有其田”,“不耕者也有其田”的状况,制约着城乡一体化的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城乡 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要有根本的改革。 解放初期, 为保证城市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战略的顺利实 现,建立了户籍制度。形成了保护城市利益的福利保障体系,对农村人口流入城镇加以限制, 切 断了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的通道,构建了中国特有的二元社会结构。今天,由于二元户籍制度的束 缚, 乡镇企业虽然仍有发展, 城乡分离的二元社会构造使兼业农民及剩余劳动力仍被强制性地滞 留于小块耕地上。 这势必阻碍着城市的发展和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 结果造成了农村的停滞及农 业生产力的缓慢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将会难以发展。 今天乡镇企业的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已没有必要向英国当初那样,以强 暴的手段, 进行土地圈圈, 驱逐自耕农。 而只需用和风细雨的办法, 改革户籍制和土地使用制度, 使兼业农业劳动者,放弃土地,转移出来,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一批新的繁荣的小城镇将会 屹立在祖国的土地上。 可以想象农业生产基数大,消费基数小,产品需求弹性小,使农业商品化进程极为迟缓, 从 根本上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也阻碍着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 将促进农村工业,服务业的更大发展。全国 5 万个乡镇将会由于户籍制度的改革,而逐步发展为 建制镇,2 千多个县城将会上升为中小等城市。兼业农户进城后成为完全工资劳动者,土地经营 将会集中到适度规模耕地农业劳动者手中。目前,我们不能利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兼业农 户创造长期生存的条件,而应让占全国 70%以上的人口流入城镇,成为工资劳动者。这样才能构 建现代化的规模农业、集约型农业,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才能达到相近的水平,中国经济才能快速 发展壮大。 (三)土地承包制过渡为各种形式的抵押与有偿转让 在土地集体所有制产权下,土地经营的核心是建立合理的使用制度。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废除了土地私有制为公有制, 在农村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产权关系 似乎已明晰。但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任然处于一种无价格衡量的状态,只能是象征意义的所 有者,而不能将其所有的土地量化确定为具体的财产,更不能进行社会财产交换。还必须改变农 村现存的土地制度,明确农民的权利。先从法律上把土地还给农民,然后再考虑用市场手段来解 决农地征用问题,探索建立农地交易方面的制度。只有农民拥有了土地的长期使用权,才能改变 目前土地征用过程中价格偏低的状况, 才能保证农民在进入城市非农部门时能够支付转岗培训和 社会保障的成本。 就此土地经营应遵循下列原则,让农民获得土地支配权,这是解决所有农村、农地问题的起 点,也是农村其他制度设计与演变的起点。只有把土地还给农民,让开发商向农民要地,政府作 为中介部门。目前农地用于非农开发本身不是问题,而哪些农地用于非农、多少农地用于非农、 以什么价格投入非农、农地转让给非农的价格怎样确定,农民该得多少等等,这些决定权掌握在 谁手里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它们理所当然应该掌握在农民手里,允许农民土地使用权转让, 不 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 在市场经济中, 实现农村土地产权流转已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用了很多文字大量探讨土地经济问题,从不同立场、不同国家、 不 同历史背景条件下,论述了土地所有制,租佃制及地租、地价、地税、土地分配及级差地租等。 根据这些理论, 农民从土地中转移出来后, 逐步实行大耕地租赁制, 将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育。 实行土地制度经营方式的改革, 虽然历史阶段和各国国情不同而多其说, 但在发展商品经济客观 需要的大趋势上具有共性。因为,经济发展要进一步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所以科学地运用地 租、地价等方法,强化土地经营创新这才是发展生产力的关键。对农地产权流转应有偿转让, 也 可逐步转化为租赁制,这应成为今后土地革新的主要内容。农地产权有偿转让,要从当地实际情 况出发,尊重广大农民意愿,突破乡村社区的虚拟集体所有制限定,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农地流 转,进而提高农民对土地投资的积极性。 农村土地作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