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ppt_第1页
生物工程.ppt_第2页
生物工程.ppt_第3页
生物工程.ppt_第4页
生物工程.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安全 王晶晶 201321563130 一 基因工程的潜在威胁 很多经基因改造的农作物、动物经过加工成为食品,虽 然基因工程技术可大大提高食品的产量和质量,但也可能引 起食品成分非预期的改变,对食用者的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 。这体现在:是否套合有新的过敏原,抗昆虫农作物是否含 有残留的抗昆虫内毒素,抗除草剂农作物是否最终导致除草 剂用量增加,引起除草剂在食品中残留。抗病毒农作物中合 有的病毒外壳蛋白基因是否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如果致病力 强的基因改造微生物从试验室逸出并扩散。由于人类对这些 新的徽生物无免疫力。是否可能会造成疾病流行。 二 转基因作物与食品的安全性 1.转基因作物与食品的类型 -植物性转基因食品 -动物性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微生物食品 -转基因特殊食品 转基因作物 转基因动物 2.转基因作物与食品的安全性 l转基因食品是从实验室中走出来的,是人工制造出来 的。在讲究自然、生态、健康消费的今天,转基因食 品被不少人视为“异类”,被打入“冷宫”。可以说,转 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倍受人们的质疑。根据国际通行的 生物安全评价办法,按照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动植物 、微生态和生态环境的危害程度,农业转基因生物可 分为4个等级,即安全等级I(尚不存在危险)、安全等 级II(具有低度危险)、安全等级I(具有中度危险)、 安全等级Iv(具有高度危险)。可见,对转基因食品的 安全措施是有的,只要坚持“预先防范”的原则,是完 全可以确保转基因食品安全的。 3.转基因作物与食品安全性的争论 人类通过几千年自身实践所选择的食品已相对固定,转基因 食品从根本上动摇了这一基础。目前,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 争论基本分为3类:一是会不会危害人体健康,二是会不会 危害农业生产,三是会不会危害生态环境。除了这些从自然 科学角度来看的争论以外,从社会科学角度来讲,转基因食 品还受制于消费群体的观念、社会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经 济贸易甚至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存在着市场风险,从而 广泛地引起人们的争论。 三 转基因作物与食品安全的管理 l1.国际上转基因作物与食品安全管理现状 美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美国对转基因生物及其 产品的态度相对宽松,认为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并认为 对产品本身的管理比对产品生产加工过程的管理更重要。 1992年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制定了转基因作 物及食品管理条例;2001年,美国出台转基因食品管 理草案 欧盟认为转基因食品在本质上是不安全的,欧盟注重产品的 加工制造过程。欧盟1990年就发布了有关转基因生物管理的 指令;2002年欧盟200118EC指令生效强化了有关 转基因生物风险评估和审批决策过程的管理规定生产商在 转基因生物投放市场的各个阶段必须向公众透露相关信息, 并实施标签制度和注明产品来源;2003年,欧盟颁布转基 因食品和饲料的管理条例和转基因生物追溯性及标识办 法以及含转基因生物物质的食品及饲料产品的追溯性管理条 例. 三 转基因作物与食品安全的管理 日本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日本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和 管理模式介于美国和欧盟之间。1991年,日本厚生省制定了 转基因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安全性审查准则。1999年,农林水 产省公布对24种含转基因成分的食品加贴标签的规范标准, 并要求对转基因生物和非转基因生物原料实行“分别运输”; 2001年,日本发布转基因食品检验法,规定转基因食品 进口时,由检疫所进行抽样监控检查,以确保进口转基因食 品的安全性。 三 转基因作物与食品安全的管理 2.我国转基因作物与食品安全管理现状 l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 制度正经历一个快速变迁的发展过程。2000年,由国家环 保总局牵头制定了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2002年, 农业部颁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 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 识管理办法;2006年,农业部发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 加工审批办法规定了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应具备 的条件:2007年,卫生部颁布实施了新资源食品管理办 法。 3.如何面对转基因食品 对于转基因食品的风险,可通过有效管理来消除。法国不少 专家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态度是,首先要申报,不允许企业擅 自销售没经过权威部门许可的含转基因原料的食品。 实际上,自然界中的基因重组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人类今天 种植的普通谷物正是几千年来自然选择和人为选择的结果。 我们在吃这些食物时,就吃进了从这种食物的野生亲缘种来 的抗病基因和各种其它基因,这是一般人没有意识到的。 四 生物武器 1.生物武器的历史 生物武器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二十世纪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阶段,自三十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三阶段,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末至七十年代末。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从二十世纪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主要研制 者是当时最富侵略性的德意志帝国。战剂仅限于少数几种细 菌,如:炭疽杆菌、马鼻疽杆菌和鼠疫杆菌等。生产规模很 小,施放方法很简单,主要由特务潜入对方,把装在小瓶中 的细菌培养物秘密污染水源、食物或饲料。1915年俄国反间 谍机关曾在彼得堡捕获一名带有鼠疫杆菌培养物的德国间谍 。1917年,德国间谍曾在美索布达米亚用马鼻疽杆菌感染协 约国从中东购买的4,500头骡子。这些撒布生物战剂的尝试 虽然并未对战争造成重大影响,但却引起人们对生物武器的 重视 第二阶段 1936年,日本在我国东北地区建立了大规模生产生物武器的 工厂,即设在哈尔滨附近平房的“731”部队,司令官为细菌战 的积极鼓吹者日本军医中将石井四郎,该部队有工作人员约 三千人,每年经费约1,000万日元,细菌战剂每月的最高生 产能力为:鼠疫杆菌浓稠菌液300kg,炭疽杆菌600kg,伤 寒杆菌800kg,霍乱弧菌1,000kg。“731”部队曾残酷地用活 人作实验,因此而丧生者至少有3,000人。设在南京的“荣” 字第 1644部队和设在广州的 “波”字8604部队也都是日本研 究细菌武器并培训细菌战人员的机构。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末至七十年代末。主要研制者 是苏联和美国。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战剂种类除细菌外扩大 到细菌毒素、病毒、衣原体、柯克体、立克次体和真菌;剂型 除液体外,还有冻干的粉剂;施放方式以气溶胶为主;运载系 统除飞机以外还有火箭、导弹; 杀伤范围扩大到数百至数千 平方公里。 2.生物武器的特点 l第一,面积效应大,具有传染性。生物武器的单位重量的 面积效应大。许多生物战剂能从病人体内不断排出,使周 围健康的人受到感染,大面积传播蔓延,造成传染病流行 。第二,危害时间长。有些生物战剂危害时间较长,例如 生物气溶胶对人畜的危害时间是白天为2小时左右,夜晚 为8小时左右.第三,只杀伤生物。生物战剂只能使人、畜 或农作物等生物致病或死亡,而对建筑物、武器装备等无 破坏作用。第四,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温度、日光、降水 等自然条件都能影响其活性。另外,生物武器还具有致病 力强、难侦察发现及生产成本低等特点。 3.基因武器 基因武器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的新型生物战剂,又称 作第三代生物战剂。基因武器将是现代新概念武器的又一发 展方向。基因武器按人们的需要通过基因重组,在一些致病 细菌或病毒中接入能对抗普通疫苗或药物的基因,或者在一 些本来不会致病的微生物体内接入致病基因而制造成生物武 器,尤其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它能改变非致病微生物的遗传 物质,使其产生具有显著抗药性的致病菌,利用人种生化特 征上的差异,使这种致病菌只对特定遗传特征的人们产生致 病作用,从而有选择地消灭敌方有生力量。 4.病原微生物武器用于战争 按照对人体杀伤力的强弱,生物武器可分为致死性战剂和失 能性战剂。其中致死性战剂指病死率超过10%的。 根据生物战剂的形态和病理可分为细菌类、病毒类、立克次 体类、衣原体类、真菌类和毒素类生物战剂。 根据生物战剂有无传染性,可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种, 其中传染性生物武器的危害显然远远超过非传染性。 4.病原微生物武器用于战争 在20世纪的战争中,生物武器主要的释放方式为利用飞机投 弹,施放带菌昆虫动物。例如一战时德国就向协约国空投沾 染了微生物的食品和日用品,当地人捡起来食用时即发生感 染。 60年代以后,苏美等国先后发展出以气溶胶方式来投送生物 武器。现在,军队既可以利用飞机、舰艇携带喷雾装置,在 空中、海上施放生物战剂气溶胶;也可以将生物战剂装入炮 弹、炸弹、导弹内施放,爆炸后形成生物战剂气溶胶,随风 飘散。 5.生物武器的威胁及其防范 相对于常规武器和核武器、化学武器等,生物武器最大的特 点是有传染性。除此之外,生物武器的携带和投放相对简单 。生物武器最可怕的一点是无差别的杀伤,一旦爆发了,如 果防治不得力,可能造成疫情不断蔓延,而且不会区分军队 和平民,对一切疫区的人无差别杀伤,甚至平民遭受的伤害 更为严重。再加上其使用门槛低,易于扩散,这就造成生物 武器的存在和使用成为对人类社会安全稳定的严重威胁。 5.生物武器的威胁及其防范 1971年,苏联、美国、英国等12国向联合国提出了禁止生 物武器条约,并于1975年正式生效。其主要包括,签约各 国不能制造生物武器,销毁已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