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王建平主编,学校健康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 社,2010年 侯曼主编,少年儿童健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 余小鸣主编,学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中国农业 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 【美】Phillipl.Rice著.胡佩诚等译,健康心理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 第一讲 现代社会与健康 一、健康的概念 (一)健康的概念及演变 健康是一个综合概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 ,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和要求,与物质生产、科 学技术、社会结构等变化密切相关。 健康(health)第一次出现实在公元前1000年, 最初和“神圣”(holy)一词同源,其早期含义 与“卫生”同义。其本义指向健全(soundness) 与完整(wholeness),包括体格魁梧机警、聪 慧以及精神的得救。 肉体与灵魂原始统一的自然健康观 在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并不具 有清晰的健康思想,常常以是否患病以及疾病的 严重程度来衡量健康与否。健康也就仅仅意味着 个体的基本生存。 人们普遍认为生命为神灵所赐,病痛为神灵之惩 ,常为治疗伤痛而求神问卜,形成巫术的经验的 古代医学。 朴素的唯物主义健康观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经验的积累,人类萌发 出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开始用推测和类比来判 定、解释生命体系。例:春秋战国时期“五行 说”将自然界一切事物用五种属性即金、木、 水、火、土来归类,运用阴平阳秘、五行相克 、天人合一等概念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及病理变 化。 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认为健康属于平衡问题,平 衡遭到破坏就是疾病,提出 “四体液说”,认为 有机体的健康决定于血、黏液、黄胆和黑胆四 种体液在比例、作用和数量上的平衡。将四种 体液在个体的比例归为气候的影响,有环境决 定论的倾向。主张摒弃超自然的神力,用理性 和系统的方法治疗病人。 机械的自然科学的健康观 16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细菌学、组织胚胎 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病理学等学科相 继形成,各种检测技术在医学研究和治疗 中的广泛运用,为人类许多现象提供物理 学解释。认为人体就是自己的发动机,疾 病就是由于机器某个部分发生故障而失灵 。这种观点重视用观察和实验来支持对疾 病的判断,忽视个体的社会性和生物复杂 性。将医生与机器维修工、保护健康与保 养机器混为一谈。 生物医学模式 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 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及遗传 学等学科体系的形成,人类逐渐以生物学的观点 来认识生命现象以及健康与疾病的关系。认为每 一种疾病均可在器官、细胞上找到对应的形态及 化学变化,并能找到特异的治疗手段。为疾病提 供有针对性的治疗提供了依据。但仅从生物属性 考察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忽视了人的社会性。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宪章中指 出: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 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健全状态” 1984年,“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时健康丧失的 终点”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定义:一个人 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 道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 。 身体健康是生理基础,心理健康是促进身体健康 的必要条件,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可以有效调整和 平衡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关系,道德健康是 医学道德的拓展,强调从社会公共道德出发,维 护人类健康,人人要对他人的健康承担社会公德 。其最高标准是 “无私利他”,基本标准是 “为己 利他”,不健康则是“损人利己、纯粹害人”。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的提出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国家研 究委员会提出的“关于疾病发生过程中心里和 身体互相影响”的医学另约研究课题。 现代生理心里科学研究表明:心身疾病的发生 主要由于“精神紧张”致使身体中植物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平衡系统受到破坏 而引发的。如;支气管哮喘、便秘、腹泻、消 化性溃疡、肥胖症、高血压、青光眼等。 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疾病已经远远不同于早期社 会的病菌侵害和影响,更多反映心身综合症状 。使心里变化或心里环境的改变致使生理产生 不适从而产生 “心身疾病” 。 链接:西方人易得抑郁症 (二)健康与亚健康 亚健康指无器质性病变的功能性改变,或由机 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 又叫“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亚健康的出现于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生活因 素、饮食营养因素以及心理行为因素等不稳定 状态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 疲劳综合症、内分泌失调症、神经衰弱、更年 期综合症等亚健康临床症状不容忽视。 有资料表明,人群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标 准与疾病者各占15%,而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 占65%左右。 世界卫生组织将“亚健康” 状态表述为24种症 状:浑身无力、容易疲劳、头脑不清爽、思想 涣散、面部疼痛、眼睛疲劳、视力下降、鼻塞 眩晕、起立时眼前发黑、耳鸣、咽喉异物感、 胃闷不适、颈肩僵硬、早晨起来有不快乐感、 睡眠不良、手足发凉、手掌发粘、便秘、心悸 气短、手足麻木感、容易晕车、坐立不安、心 烦意乱等。 医学界将亚健康状态划分为三种类型:躯体性 亚健康状态、心理性亚健康状态、情感性亚健 康状态。 二、健康的价值 1990年,联合国在其首个关于人的发展的报告 中就人的发展状况指出:“人的发展是一个扩大 向个人提供可能性的过程。原则上讲,这些可能 性也许是无限的。对于人来说,有三个可能是主 要的,那就是健康长寿,获取知识和拥有体面地 生活所需得资源。如果没有这三个基本可能性, 其他很多机会仍然无法得到。”没有健康的支持, 人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无法想象的。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指出:“一个人如无健康 ,智慧就不能表现、文化无从施展、力量不能战 斗、财富变成废物、知识无法利用” 健康是人的基本人权,是个体的基本需求,是社 会存在的先决条件。 健康是儿童幸福快乐的源泉。 健康是儿童有效学习的保证。 健康是人类生命质量得以提高的基石,儿童的健 康水平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三、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将21世纪人的健康标准从十个方面进行界 定: 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负担日常的繁重工作,而不 会感到过有充分休息分紧张和疲劳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处世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遇事不挑剔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能抵抗一般感冒和传染病 体重适当,身体发育均衡 眼睛明亮,反应敏捷,伤口不易发炎 牙齿清洁,无蛀齿,无疼痛,牙龈色泽正常,无出血现象 头发有光泽,无头皮屑 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世界卫生组织身心健康的新标准 快食 快眠 快便 快语 快行 良好的个性 良好的人际关系 儿童健康的主要标志 一、身体健康方面 1.生长发育良好,体型正常,身体姿态端正 (1)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等指标的数值均 在该年龄组儿童生长发育的正常范围内 (2)形态发育正常,如无脊柱异常弯曲、无扁 平足、身材比例符合该年龄发展的基本特点 (3)身体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正常,并处 于不断完善的过程 (4)身体能保持正常的姿势 (5)身体无缺陷和疾病 (6)食欲良好,睡眠较沉,精力较旺盛 2.机体对内外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1)具有一定的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少患病 (2)对环境及其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3)能适应多种身体位置的变化,如摆动、旋 转、身居高处等 3.体能发展良好 (1)各种动作能力不断增强 (2)肌肉比较有力,身体动作较平稳、准确、 灵敏和协调 (3)手眼协调能力发展良好 (二)心理健康方面 美国国立心理卫生研究所认为,当今美国最主要 的公共卫生问题就是心灵不健康问题,即使儿 童青少年,也难以逃脱来自身体、社会和文化 等方面的情绪上的困扰。随着饮血为生视野的 发展,机体疾病尤其是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威 胁相对变小,而各种生活事件和冲突引起的心 身障碍和疾患却在增加。 据统计,美国小学生中需要精神科医师帮助的约 占10%25%,统计表明,小学生每个班级平 均有38名情绪失调的儿童。 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 1.智力正常,符合其年龄发展特点。 2.具有良好的情绪特征,情绪愉快,积极情绪多 余校级情绪,情绪反应适度,逐渐学会调节和 控制自己的情绪。 3.个性特征良好,具有活泼开朗、乐观自信、积 极主动、独立性较强、谦虚、诚实、勇敢、意 志较坚强等。 4.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乐于与人交往、合 群、能与他人友好相处、行为能够比较符合社 会的要求和规范等。 5.具有良好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和行为,指导 爱惜自己、具有良好的生活于卫生习惯以及初 步生活能力等。 6.没有较明显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 紧张与心理健康 紧张,已成为当今人们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 问题之一,据估计,大约90%的疾病与紧张存在联 系。过度紧张能扰乱机体的平衡,改变植物性神 经功能,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对正在生长发育 中的儿童产生有害的影响,因此,帮助儿童应付 生活事件中的紧张状态是心理卫生的重要方面。 紧张的根源 索里和泰尔福德将学生心理紧张的根源归为学 校(包括进入新学校,在校功课不及格、不良 的人际关系、过重的学习负担等),家庭(包 括家庭破裂,父母是双职工)、各种社会问题 (包括机体同伴的压力)、职业选择(包括抱 负水平等)以及性爱(包括手淫及吸引异性等 )等。 四、影响健康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 也称物质环境,包括新鲜的空气、合理的膳食 、安全的设施、卫生的环境。 2.社会环境 如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教育、风俗习 惯、社会福利、社会人际关系等,对人的发展 和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 家庭的思想观念、文化程度、职业特点、个性 特征、行为习惯、对子女的期望、教养态度与 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 气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 工作文化的扩展是以家庭文化的萎缩为代 价的。 阿利霍希尔德 (二)机体自身因素 指机体的生物学因素和心理学因素。 遗传、先天发育、营养代谢、理化和药物损害、 微生物感染等生物学因素会影响一个人的发展与 健康。 一个人的情绪反应、认知水平、个性特征等心理 方面的因素,也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三)卫生保健设施因素 指社会为保护人们的健康、防治疾病提供 的有关预防服务、保健服务和康复服务。 (四)生活方式因素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文化 、传统风俗、规范等影响,特别是受家庭影响而 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模式和生活意识。 包括衣、食、住、行、休息、娱乐、社会交往等 方面。 博特将生活方式分为12个方面,它们是:应付方 式、决策方式、冒险方式、工作方式、自我保护 方式、环境保护方式、休闲方式、营养方式、寻 求快乐方式、消费方式、衣饰方式。 博特认为,健康行为取决于人们选择这些生活方 式的行动过程。 小资料 十大疾病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摘 要 影响全世界的十大疾病风险因素是:低体重; 不安全性行为;吸烟;酗酒;不安全的水、卫 生设施和卫生习惯;与固体燃料有关的室内空 气污染;高血压;高胆固醇;肥胖;缺铁。 上述这些因素导致的死亡合计占全球总死亡的 三分之一以上。其中,在亚太地区工业化程度 最高的国家,全部疾病负担中至少有三分之一 归因于吸烟、酗酒、高血压、高胆固醇和肥胖 。 链接1 儿童睡眠不足导致智力损伤、记忆力 下降至智商降低,还增加罹患早期心血管疾病 和行为等疾病的几率;还以导致肥胖和多动症 。 链接2 健康生活方式将患癌症率降三成:如 果人们采纳更健康的膳食结构,更多地进行锻 炼并控制体重,有三分之一的人可避免患上普 通的癌症。 链接3 生活方式健康 早逝风险减半。每年仅吸 烟致死一项就占到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以上,饮 食健康、保持锻炼且从不吸烟的女性死于癌症和 心脏病的风险减少了50%. 链接4: 现代生活将孩子禁锢在电视前,儿童易得“ 自然缺乏综合症” 据调查,北京市民慢性病的危险致病因素高于全国平 均水平。比如,北京市成年人中,男性吸烟率为57 ,有25的人日均饮酒量超过每天一两的要求,46 的人缺少体育锻炼。在居民日常饮食中,食用油和盐 严重超标。城市居民人日均盐摄入量为11克,是国际 标准的近两倍;农村居民盐的摄入量为17克,接近国 际标准的3倍。北京市卫生局监测调查显示,这些因素 导致了北京成年人中一半以上的超重或肥胖,高血压 患病率高达29,血脂异常患病率达31,糖尿病患 病率为6.6。为此,北京市政府编写首都市民健康 膳食指导,就是希望政府指导建议,帮助居民:限制 盐罐子、管好油瓶子、扩大粮袋子、丰富菜篮子、迈 出大步子,改变市民的一些不健康生活方式、少得病 、不得病。 反 思 生 活: 小小说:采访上帝 记者:您感到人类最奇怪的是什么? 上帝:一开始总是牺牲健康来换取金钱 ,然后又牺牲所有的金钱来恢复健康。 反思: 人为什么而活着?如果活着,那么怎样才 是有尊严的生活、良好的生活、人本的生 存? 人生存的异化实际上是人被“高级”生存的 优裕环境所奴役。 世界卫生组织渥太华宪章(1986)指出:“ 健康是人们在日常生活所居住的环境中创造的; 在此环境中他们学习、工作、玩耍和相爱”健康的 环境是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的前提,直接或间接影 响人们的生命质量。 据1977年美国的调查资料,在健康危害 因素中,人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占48.9% ,而环境、生物学因素和保健设施则分 别占17.6%,23.2%和10.3%。生活方式 对人健康的高控性。 生活方式的建立来自学习和模仿,主要 由个人选择。 改变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 个体的动机与健康价值取向 团体成员的相互影响 环境品质与生活方式的相互依存 社会习俗与宗教信仰。社会文明程度越低 ,社会习俗对生活方式的影响越大。 成人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个人清洁 规律生活 平衡膳食 锻炼身体 不吸烟 少饮酒 注意安全 定期健康检查 性卫生 家庭和睦 自尊自重 远离毒品 保护环境 膳食宝塔 膳食宝塔共分五层,包含每天应摄入的主要食物 种类。膳食宝塔利用各层位置和面积的不同反映 了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 1层 谷类食物每人每天应摄入250400克; 2层 蔬菜300500克 水果200400克; 3层 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125225克; 4层 奶类300克 豆类食物相当于干豆3050克的 大豆及制品; 5层 烹调油不超过25或30克,食盐不超过6克。 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 居民平均每天摄人烹调油42g,已远高于1 997年 膳食指南的推荐量25g。每天食盐平均摄人 量为12g,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值的2.4倍。同时 相关慢性疾病患病率迅速增加。与1992年相比, 成年人超重上升了39,肥胖上升了97,高血 压患病率增加了31。食用油和食盐摄人过多是 我国城乡居民共同存在的营养问题。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年)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多吃蔬果、薯类 每天吃奶、豆及其制品 经常吃适量鱼、禽、瘦肉 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 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 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 若饮酒要适量 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多吃蔬菜水果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大量研究表明,蔬菜水果的摄入可影响血压 与心血管疾病。哈佛大学的一项前瞻性研究表 明,每增加一份蔬菜水果,冠心病发病风险可 降低4;每增加一份绿叶蔬菜、十字花科蔬 菜、薯类,可使女性冠心病发病风险分别降至 30、24、22。结果提示:适当多吃水果 蔬菜特别是富含维生素C的绿叶蔬菜和水果, 可降低患冠心病的风险。 蔬菜一般深色好于浅色,叶部营养高 于根茎、叶菜高于瓜菜。 国际上有些国家已开始向公众提供各种健康膳食 建议。英国政府最新报告,如果全体英国人都按 照健康方式进食,英国每年可以少死7万人,这7 万人的寿命会增加10年。英国规定,晚9时以前 的电视节目中,不得播放任何低营养价值食品的 广告;韩国中小学校园内禁售可乐饮料、方便面 和油炸食品;法国议会通过议案,禁止在学校销 售可乐、高脂肪、高盐零食;瑞典要求停止用玩 具作为诱饵,吸引孩子吃洋快餐 。 WHO1997年建议18.5 kg/m224.9 kg/m2为成人 正常BMI范围,小18.5 kg/m2为消瘦,大于25 kg/m2为超重,大于30 kgm2为肥胖。 我国成人的健康体重是指体质指数(BMI)为18.5 kgm2-23.9kgm2之间,大于25 kg/m2为 超重,大于30 kgm2为肥胖。 体质指数(BMI )=体重(kg)/身高(m2) 近年研究已清楚证实,我国居民能量摄取与消耗 之间的差距仅为188.3kJ/d,远低于美国人 418.4kJ/d的水平。如以具体食物为例,相当于40 克米饭或是25克水饺(约2-3个)或5克豆油所含 能量。 儿童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个人清洁 规律生活 平衡膳食 少吃零食 锻炼身体 多喝白开水 注意安全 配合健康检查 适度表达感情 少看电视 关心环境卫生 国际健康促进大会 第一届:1986年 渥太华 发表渥太华宣言, 试图率先在发达国家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 战略目标。 第三届:1991年 瑞典的宋斯瓦尔 通过了以“创 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宋斯瓦尔 宣 言,将健康与环境两大主题连接。 第五届;2000年墨西哥 主题为“架起公平的桥梁” 重申为了实现人人健康和平等,各国应将健康促 进作为卫生政策和规划的基本组成部分。 第六届;2005年曼谷 主题是“针对健康的决定因 素,强调政策与伙伴关系” 第二章 健康教育 美国学者波伊尔(1983)认为,在学校教 育中没有任何知识比有关健康的知识更重 要,因为没有健康知识,我们生活中的其 他目标不可能得以成功实现。要想保证人 类的健康环境和生命状态,教育,尤其是 学校教育,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 。 学校健康教育标准 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 20052010年) 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及相关规 定,城乡各类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开展 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健康行为 要成教育,重点做好心理健康、控制吸烟 、环境保护、远离毒品、预防艾滋病、意 外伤害等健康教育工作。在各类学校中开 展健康促进学校创建活动。至2010年,中 、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城市、农村分贝 达到90%、80%;中小学生健康行为形成 率城市、农村分别达70%、60%。 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健康教育) 中小学全部开设健康教育课,依据学校 健康教育评价方案学校自评分得分大于 85分,“开课率”等5个项目总得分不得低于 自评分的95%。中专、中等职业学校及普 通高等学校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教育。 学校健康教育管理标准 1.有1名校长主管健康教育工作,由保健医生 (教师)负责业务指导管理,班主任(受过卫 生知识培训)具体负责。 2.学校开设卫生课要有师资、有教材、有课时 、有教案、有考试,有教具,有工作档案材料 。 3.以教委编发的健康教育课本为主要授课教材 ,每两周上一节健康教育课,并开展学生心理 咨询。 4.学校以板报、画廊、主体队会、知识竞赛、 电化教育等形式普及传播卫生知识。城市学校 在校园内或教学正厅设置一块以上,不低于2 平方米的健康教育专栏,并定期更换。农村学 校可根据实际,设置一块以上不低于1平方米 的卫生宣传栏或黑板报,并定期更换。 5.在校学生应掌握教委规定的健康教育课本 内容,全校学生健康教育考试及格率达 90%以上,卫生行为合格率达90%以上。 其他考核内容按照国家教委学校健康教 育评价方案执行。 第二章 学校健康教育 一、健康教育的含义 WHO(1969)健康教育的重点是人与行动。其 目标就是要劝说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明智 地选择现有的卫生服务和制定个人和集体决策 ,从而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和生活环境。 美国总统健康教育委员会(1973)提出:“健康 教育是连接健康信息和健康实践的桥梁。健康 教育激发人民接受并利用健康信息,形成有益 的习惯,避免有害的行为,从而使自己健康” Lawrence W.Green(1982)则言简意赅地阐明:“ 健康教育是综合各种学习经验,以促使人们主 动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 美国健康教育家大卫布尔克曼提出了K ( Knowledge )-A(Attitude)-B(Behavior)模式。健 康教育和其他的教育一样,关系到人民的健康 知识、健康态度和健康行为的改变,它致力于 引导人们养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使之达到最 佳的健康状态。 20世纪80-90年代,国际健康教育大会又提出“ 健康教育决不是一般卫生知识的传播、宣传和 动员,它着眼于行为问题,是人们建立与形成 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WHO在阿拉木会议上提出了“健康促进”,即健 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作。健 康促进和健康教育互为依存。 1.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如何促进健康行为形成的学科 2.健康教育目的是增进知识、激发情感、尤其是养成行为 3.健康教育关注个人健康行为的改变及影响这种转变的因 素 4.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于个人健康或社会健康 4 .健康以人的身心健康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5 .健康教育是以教育为中心的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 ,是自愿而非强制的 6 .健康教育需要社会行动和行政干预,这两项措施也是 推动健康教育的良策。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健康教育是传播健康知 识,改善健康态度,促使人们自愿地采取有利于健康 的行为,从而提高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健康教育的 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促进个体及群体健康行为的产生。 二、健康教育的历史 (一)健康教育的历史 健康教育的发展历史主要是以欧美公共卫生运 动和学校保健教育发展历史为轨迹,它包括四 个发展阶段。 1.健康教育与公共卫生活动 “健康教育”起源于人们对社会各种公共活动的 积极参与,这一时期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心是“ 人体生理解剖”如:1872年,俄亥俄州议会提 出“公共学校必须教授关于酒精和烟草对人体 产生危害影响”的法律,至此,酒精和烟草成 为“生理解剖”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二)健康教育与公共卫生教育 公共卫生早期的主要课题是环境卫生和传染病管 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细菌学和公共 卫生学的发展,“传染病的预防和管理”得到加强 。强调个人参加大众卫生活动并理解健康的必要 性,以及个人卫生的责任;到20世纪20年代,健 康教育已经变成和腹泻、污染、吐痰和性病相关 联的一个概念。这一时期,有关“安全教育”方面 的内容受到重视,其中,防止“产业灾害”和“交通 安全”等成为公共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健康教育与保健教育 健康教育内容是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 的。这一时期,“保健教育”内容受到重视,增 加了“急救处理”和“精神卫生”等内容。20世纪 60年代以后,健康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一下10 个方面:人体;协调的身体管理;精神卫生; 婚姻、家庭生活、子女养育的准备;感染症和 非感染症;消费者健康教育;防止事故和健康 教育;防止中毒、药物、催眠剂的危险;社区 保健;健康生活。 20世纪70年代以后,更加重视以社区为中心开 展的健康教育。 (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随着人们对健康教育的内容与范围的认识更加 深入和全面,健康教育所包含的内容除了原有 的健康教育内涵本身之外,还增加了能够促使 行为环境改变的组织政策、经济支持等各项健 康促进策略。 在美国,实施学校健康促进计划使学生在身心 健康及提高学业成绩方面受益,产生了积极影 响。对教师的健康行为习惯和健康形象也有着 积极地影响,带来了教师的“低旷课、高生产 和高士气”的结果。减少了教师的休假时间, 节约了外聘教师的课时费用。 三、学校健康教育的现状 教材: 目前,全国各地中小学健康教育教材“材”出 多门,大多数仅仅是过去生理卫生课本的翻版 。未能从实际需要出发,缺乏心理、社会适应 方面的内容,显得简单枯燥,学生不感兴趣。 美国的小学生可以坐在满壁形态逼真甚至 堆放着“骷髅”的教室听课,香港的健教课更是 在流动的车厢里进行,光电技术将人体奥秘展 示得浅显易懂,以致让学生在几十年后仍能记 忆犹新。 学校健康教育现状 2.教师 全国很少有师范院校设有健康教育专业, 大多由其他“副科”老师兼任,健教课也属 于副科之列,因而上课教师不用辛勤制作 教具,也不用费心思去改进教学形式和方 法,照本宣科了事。学校健康教育教师大 多由生物课、音乐课或者其他办公室人员 兼任。 学校健康教育现状 课时 教委明文规定:小学至初二年级必须开设健 教课,每周不得少于0.5学时,各校为完成任 务或迎接检查,也将0.5学时列入了课程安排 ,但真正落实的不多。常常被语、数、英等课 程挤占; 中学阶段最为重要的青春期教育常被列为自 学内容,徒增学生们的神秘感和不适应性;高 中阶段面临各种心理压力和社会适应疑难等, 反而没有心理健康的调适及教育的要求,也因 追求升学率而放弃这以教学形式。 学校健康教育现状 评价: 严格来讲,对一所学校的健康教育评价,除硬 环境外,应包含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常见病 控制、人格塑造,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控烟教 育等,这与教育界呼吁的素质教育殊途同归。 然而实际中,绝大多数学校把学校健康教育等 同于上健康课,健康评价仅限于学生有试卷及 试卷的分数;而实际上危害学生健康的疾病却 呈上升趋势,学生体质越来越差,形成学生知 识知晓率高形成率低的强烈反差,正式学校健 康教育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的结果,应引起 高度重视。 四、学校健康教育对策 规范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不等于学校上健康教 育课,也不是学校的事情,家长、社会 应积极参与,尤其是卫生单位、健康教 育专业机构应主动提供业务服务,指导 学校全面开展健教工作。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规划、监督和 领导,使各校健教工作从从属地位提到 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即行政、业务两条 线的管理模式。 学校健康教育对策 提高学校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素质 各大中专师范院校尽快普遍设立健教专 业以培养专门人才。可借鉴台湾、美国 、香港的模式。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采取多渠道培养提高现有教师队伍水平 ,可送出去进修,也可与当地或上级健 教专业机构合作,在职培训专业呢教师 ,以改变现有教师的知行结构。 取得美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师证书必修之专业科目 食物与营养 烟、酒和药物教育 社区/公共卫生 个人卫生 安全教育 家庭生活教育与家庭关 系 心理卫生 消费者保健 性教育 环境卫生 健康问题 人类生长与发 展 紧急伤病处理/急救 疾病 学校健康教育对策 规范教材编写,确保其完整性、规范性 、科学性 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教育、健康 教育等专门人员组成编写委员会,对常 识性知识尽量统一,而各地的地方病、 常见病也应因地制宜地编入教材。可将 教材分为统一的基础部分和地方特色的 地域性防治教育两部分。 学校健康教育对策 转变观念,营造健教是终身教育的氛围 健康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教育中 ,更伴随他们一生,尤其高中大学阶段的 学生,慢性预防、艾滋病教育、控烟教育 、心理咨询都是他们急需的,教育部门应 确保健教工作的多样性和延续性。 五、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观念更新 (二)人人参与 (三)传播与教育并重 (四)行政干预 六、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 1.健康教育的知、信、行模式 英国政府健康教育委员会主任(Cust,G)提出了健康教 育的知、信、行模式,试图表示知、信、行在卫生信息 与健康增进之间的关系。 知是学习和接受有关健康信息的过程;信对传播的信息 、信仰、并且形成一种信念;信就是将已知的、并且相 信的东西付之于行动。 知、信、行三者,知是基础,信是动力,行是目标。从 知到信再到行,三者之间只存在因果关系,不存在必然 性。在健康教育中,儿童健康态度和行为一般都是建立 在知识基础之上,接受的信息越多,掌握的知识越广, 态度和行为的倾向性越大。受信者可以知而不信,也可 以信而不行 。 布兰查德(Blanchard)提出,知识、态度、个体行为 和群体行为的转变所需的时间和困难程度是不同的,知 识的转变较易实现;态度的转变涉及情感问题,不仅较 为困难,而且历时也长一些;个体行为的转变比前两者 都更困难和费时,而群体行为的改变则最难达成,也最 花时间。 2.健康信念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是20世纪5060年代一些社会心理学家 提出的。这种模式的倡导者相信,健康信念是人接受 教育,采纳保健行为的关键 。 健康信念模式揭示了个体采取健康行为的多种要素: 相信由于自己行为方式的不当会遭遇疾病;相信疾病 会带来不良或严重的后果,适当的威胁认知能够促使 健康行为的发生和保持;相信所实践的行为有利于降 低生病的可能性及减轻疾病带来的严重后果;具有相 关的行动线索;相信自己有能力实践某种行为。 健康信念模式将健康行为的产生概括为三个不同的阶 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个人的认知、修饰因素和行为 的可能性。个人的认知包括疾病对个人的威胁等,包 括个人的疾病易受性的认知以及个人对疾病严重性的 认知,这两个认知交互作用的结果,成为健康行为形 成的必要条件。 儿童认知结构的改变是否能改变其行为,往往 是来自家庭、同伴的压力以及学校获得的健康 知识等综合影响的结果,有时候,家庭、同伴 等修饰因素的影响远远超过学校的影响力。 行为的可能性包括各方面对该健康行为的倡导 以及自己实践该行为的能力。 据此,在产生促进幼儿健康行为的实践中遵循 以下步骤:首先,充分让儿童对他们目前的行 为方式感到害怕,知觉到威胁与严重性;其次 ,让儿童相信一旦改变不良行为会得到有价值 的后果,同时认识到从认识到行为改变中可能 出现的困难;最后,使儿童感到有信心、有能 力通过努力改变不良行为。 3.健康教育的力场论模式 社会心理学家勒温(Lewin.K)1942年用场内力学的观点 解释环境中影响群体行为的各种因素,根据这种理论,行 为除了起源于个体或群体的具体特征以外,更受环境的影 响。 力场论揭示了健康教育的发生机制:行为是个人生活中的 两股力量,或在单独的条件下,或者在相互依赖的条件下 相互抗衡的结果,其中转变力量产生向目标方向转化的压 力。当转变力量强而抵制力量弱时,行为会朝目标方向转 化;当抵制力量强而转变力量弱时,就不会出现预期的行 为;当两者相等时,也不会转变。这一机制有助于解释健 康教育中言行不一的现象。 3.健康教育的力场论模式 运用这种模式,在儿童健康教育可采用三种策略转变 行为,即:(1)增强转变力;(2)减弱抵制力;(3 )同时增强转变力和减弱抵制力。 根据力场论,单从增加转变力而导致的行为改变,可 能只是暂时的,容易出现反复;如果单从减少抵制力 而导致的行为改变,却具有较为长久保持的可能性。 勒温把力场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认为:在群 体中,每个成员都占据一定社会地位,扮演一定社会 的角色。个体与群体之间常处于平衡状态,当这种平 衡被破坏时,会引起个体的紧张,这种紧张的刺激会 促使个体通过努力与群体获得新的平衡。在群体的影 响下,个体重新认识自己的行为,并转变自己的行为 ,才能与群体达到平衡。不同的群体会对个体产生不 同的影响作用。要想改变个体的行为,预期针对个体 ,不如从改变群体的规范着手,效果更好。因此,在 幼儿健康教育中,要重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四、计划性行为理论 计划性行为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菲什拜因( Fishbein)和艾甄(Ajzen)提出的,是目前改善健康 行为的主流理论,由理性模式发展而来。该理论强调 ,人们依据可靠证据作出理性的思考,然后做出决定 并表现行为。它强调行为是已经计划的,计划的过程 是为了达成个人的意图。 根据该理论,个人的意图是决定行为的要因。意图本 身由三个要素组成:第一,个人对特定健康行为的态 度;第二,社会既定规范和习俗,即个人相信别人认 为他应该如何表现;第三,对行为的控制,个人相信 自己已经具备充分的技巧和能力足以克服外界的困难 ,完成计划。 个人实施行为的意向来自于对该行为所持的态度和客 观规范的结合思考。如果个人预知到实施健康会有一 个积极的结果,他就会对行为的实施有一个积极的态 度;反之,如个人预知到实施健康行为的结果是消极 的,他的态度也将是消极的。 七、学校健康教育 是指通过校长、教师、家长和学校所在社区领 导的广泛合作,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积极地经验 和知识结构。 包括设置健康教育课程,创造安全的学校环境 ,提供合适的健康服务及开展学校健康教育规 划,让家庭更广泛的社区参与,以促进学生健 康。 不仅仅局限于健康教育课程,还可通过多种健 康教育活动,向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渗透。从学 校政策、安全、营养、环境、控烟、个人卫生 习惯、心理健康、卫生设施和社区参与等进行 全方位的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健康教育的意义 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业成绩的保 证 有利于提高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权利意识,是 对学生发展权的尊重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是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提高民族素质的重 要手段 链接: 据世界银行专家测算,过去40年,世界经济增长大约 8%10%课归因为健康人群。 我国卫生经济专家的研究表明,群过居民因疾病、伤 残和早逝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民圣餐总值的8%左 右,疾病引起的医疗资源消耗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 值的6%左右,且均有提高的趋势。 美国社会的一项分析表明,学校健康教育能够通过成 本“抑制政策”来提高生产力。分析估计,在高质量、 综合性学校健康教育上没投入1美元进行戒烟教育,社 会就可节约13美元以上的费用。 一般来说,如果对学校每投入1美元进行戒烟教育,政 府可以从中节省18.8美元用于治疗因吸烟引起的与健 康有关疾病的费用;对预防酗酒和药物滥用教育上每 投入1美元,就可以节省5.69美元直接费用。 (一)学校健康教育的目的 2008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 指导纲要指出:学校健康教育的目标是,通 过有计划地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 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 和技能,促进学生自觉地采纳和保持有益于健 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 危险因素,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链接:波兰学校健康教育目的 目的在于使学生建立对自身及公众健康的责任感 ,从而产生有益于健康的基金态度;其次,是 知识的传播及卫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具体为( 1)使学生理解对其自身及亲朋健康的责任; (2)改善和保护学生健康,预防疾病; (3)使学生知道对健康有益、有害,益于长寿 和减少寿命的因素; (4)使学生知道及时、有效地利用医疗卫生服 务和处于紧急状态时的自我照料。 (二)学校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要 求,将学校健康教育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 (1)提高学术技能和增长知识,即充分利用 一系列的教学技术,包括积极求知学习、同伴 间的交互学习和以调查为基础的学习获得健康 知识、增长健康技能; (2)健康与营养教育 (3)生活技能教育 (4)对学校教职员工开展的健康教育 此外,精神保健教育、安全教育等相关内容也 被认为是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 学校健康教育目标 健康教育是以促进健康为核心的教育。通过有 计划地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意 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 能,促进学生自觉地采纳和保持有益于健康的 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 因素,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 (1)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 (2)疾病预防 (3)心理健康 (4)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5)安全应急与避险 小学阶段生理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生理健康教育内容 人体解剖生理知识、个人卫生习惯与健康、合 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环境卫生、体育锻炼、预 防常见病、安全与意外伤害和预防性侵害等内 容。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积极的学习 动机,养成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会生活的心理指导,如学会简单的生活自 理技能,养成初步的自理习惯,保持身心健康 愉快;品格养成的心理指导,如帮助学生形成 自尊、自重、自爱、活泼、开朗、有同情心、 诚实等品格。 中学阶段生理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生理健康教育内容 人体解剖生理知识、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知识和 性知识、常见病与性疾病预防、合理的作息制 度、远离烟酒和毒品等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学会求知,确定正确的学习动机与良好的学习 态度,重视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掌握适合自 己的学习方法,创造性地对待学习;学会关心 ,学会交往合作,培养良好品德,告别少年, 迈好青春第一步;学会做事,养成爱劳动的品 质,培养动手能力,培养创造性人格特征。 中小学性教育的相关规定 水平1:“生命孕育,成长基本知识,知道我从哪里 来” 水平2:学习人的生命周期包括诞生,发育,成熟, 衰老,死亡;初步了解儿童青少年主要器官的功 能,学会保护自己. 水平3:学习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男女少年 在青春期发育的差异,男女第二性征的具体表 现,女生月经初潮及意义,男性首次遗精及其意 义. 水平4:学习热爱 生活,珍爱生命,青春期心理发 育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正确对待青春期心理变 化;月经期间的卫生保健常识,通经的症状及处 理;选择和佩带合适的胸罩的知识. 水平5;学习青春期常见的发育异常,婚前性行 为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避免婚前性行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规定 水平一: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用语,与同学友好 相处技能。 水平二: 水平三:保持自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水平四:不良情绪对健康的影响;调控情绪的 基本方法;建立自我认同,客观认识和对待自 己;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状况确定合理的学 习目标;异性交往的原则。 水平五:合理宣泄与倾诉的适宜途径,客观看 待事物;人际交往中的原则和方法,做到主动 、诚恳、公平、谦虚、宽厚地与人交往;缓解 压力的基本方法;认识竞争的积极意义;正确 应对失败和挫折;考试等特殊时期常见的心理 问题与应对。 中小学安全应急与避险的相关要求 水平一:常见的交通安全标志;行人应遵守的基本交 通规则;乘车安全知识;不玩危险游戏,注意游戏安 全;燃放鞭炮要注意安全;不玩火,使用电源要注意 安全;使用文具、玩具要注意卫生安全;远离野生动 物,不与宠物打闹;家养犬要注射疫苗;发生紧急情 况,会拨打求助电话(120;119;110) 水平二:游泳和滑冰的安全知识;不乱服药物,不乱 用化妆品;火灾发生时的逃生与求助;地震发生时的 逃生与求助;动物咬伤或抓伤后立即冲洗伤口,及时 就医,及时注射狂犬疫苗;鼻出血的简单处理;简便 止血方法(指压法、加压包扎法) 水平三:骑自行车安全知识;常见的危险标识(如高 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生物安全);远离 危险物;煤气中毒的发生原因和预防;触电、雷击的 预防;中暑的预防和处理;轻微烫烧伤和割、刺、挫 伤等的自我处理;提高网络安全预防意识。 中小学安全应急与避险的相关要求 水平四:有病及时就医;服药要遵从医嘱,不乱 服药物;不擅自服用、不滥用镇静催眠等成瘾药 物;不擅自服用止痛药物;保健品不能替代药品 ;毒物中毒的应急处理;溺水的应急处理;骨折 简易应急处理知识(固定、搬运);识别容易发 生性侵害的危险因素,保护自己不受性侵害;预 防网络成瘾。 水平五:网络交友的危险性 美国学校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目标 1.形成最初的个性,为独立人格的建立奠定基 础。让儿童获得正确的自我认同感,并形成区 别于他人的自主行为。并能够有效地获得调整 自己在学校的挫折和紧张情绪的能力。 2.养成相对的独立性。在教育方面的要求是倡 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形成对家庭和社会的基本 责任。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稳定的社会责任感 。 3.发展必要的社会技能。 美国学校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内容 划分为10个方面:社区健康、消费者健康、环 境健康、家庭生活、心理健康、预防伤害和安 全、营养、个人健康、疾病控制和预防;特殊 物品的使用和滥用。具体来看: 小学阶段:预防意外伤害、酒精或其他药物使 用预防,口腔和眼部卫生,环境健康,生长和 发育,营养和饮食行为,个人卫生,体育锻炼 和健康,预防烟草使用,以及预防暴力。此外 ,还有部分学生要求在预防怀孕、预防性传播 疾病(STD)和自杀上提供指导。 美国学校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内容 初中阶段的内容:酒精和其他药物的使用、成长 和发育、艾滋病病毒预防、性行为、营养和饮食 行为、个人卫生、体育活动和自杀预防。此外, 还有部分学生规定接受:心脏复苏术、死亡、免 疫或接种和自杀预防指导。 高中阶段内容:酒精和其他药物使用、情感和心 理健康、成长和发育、营养和饮食行为、HIV预 防、性行为、体育活动和健康、预防怀孕、STD 预防、自杀预防以及烟草使用。此外,还接受口 腔和眼部卫生以及免疫或接种的指导。 日本学校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目标: 总目标:理解、判断有关健康的教育内容以及 健康信息和健康服务,以此为基础考虑和安排 自己与他人健康的生活。具体包括: 1.保健行为与健康目标:理解保健行为与健康 的关系,理解影响保健行为的因素,能主动地 采取行动预防、解决健康问题。 2.维护健康领域目标:为维护人们的健康、安 全和环境,理解作为“有责任的市民”自觉行为 的必要性,并能为此采取行动。 3.发育和老龄化领域目标:应对人生的各阶段 或各自的健康状态,能各自结合自身制定生活 目标,以便更好地生活。 美国学者认为: 学校应给予学生营养与饮食卫生的教育 人们之所以吃这样的食品,是有许多理由的。 丰富的早餐对于生长发育和学习是很重要的 食品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食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育数据分析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
- 培训课件职场新人如何
- 云技术在教育的普及及伦理规范探讨
- 2025-2026(一)秋季第一学期德育工作计划:源头活水润心田百川汇海育新人
- 智慧城市规划与运营管理模式探讨
- 提升商业培训效果的游罐教学策略
- 培训课件准备好
- 抖音商户直播内容合规性检查制度
- 抖音商户直播话题标签选用制度
-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路径与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试卷及答案
- 高中英语必背3500单词表完整版
- 医疗岗位定编管理制度
- 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与运营管理
- 国家开放大学《药物治疗学(本)》形考作业1-4参考答案
- 基于深度学习的光学图像海面舰船目标智能检测与识别技术探究
- 快递站转让合同协议书范本
- 白酒质押贷款合同协议
- 2025-2030中国大麻烟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一年级家长心理辅导课件
- 工程采购水泵合同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