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七章 化痰药【学习要求】1掌握化痰药的含义、功效、主治,熟悉配伍应用和使用注意。2掌握半夏、天南星、白芥子、桔梗、旋覆花、瓜蒌、川贝母、浙贝母、竹茹、苦杏仁、枇杷叶、百部、桑白皮、葶苈子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用法和使用注意。3了解其它化痰药的功效特点。过去是和止咳平喘药在一章。在临床上咳嗽、气喘、痰多同时出现,从药性上看化痰药不少兼有止咳平喘作用,所以把它们放在了一章。这不好,因为按功效分类,每一章主要功效2-3种不符合分类原则。所以现在独立成章。互相兼有这是允许的。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痰证的药物叫化痰药。什么叫化痰,化痰就等于祛痰加消痰两种功效的统称。中医的痰与日常生活中的痰相通又有很大区别,人体的痰是属于人体的水液代谢失常,水液停留在人体的局部,进一步变得比较稠浊而产生的一种病理产物称为痰。这个痰可以在肺窍里,即呼吸道里,引起咳嗽、气喘或通过咳嗽出来的分泌物,这叫狭义的痰。痰一旦形成后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在人体的任何部位都可形成痰,即广义的痰,有人又分别称为有形的痰和无形的痰,但有人反对这样说,水湿停滞浓稠之物都有形,只不过在体内看不见。化痰就是针对广义痰,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继发引发其他病症的病因,痰阻心窍,心神失常,和瘀血一样有两重性,对痰有治疗作用,传统上称为化痰,让呼吸道的痰咳出来,保持呼吸道畅通。治疗肺窍的狭义痰的习惯上叫祛痰。对广义的痰,能促进它消散、消失、消除,一般称为消痰。如果既能祛痰又能消痰就称为化痰。这是有关化痰功效认识的发展。过去分不清祛痰、消痰、化痰。痰停在肺窍,阻在肺窍里,主要是咳喘痰多。广义的痰,可上蒙清窍,痰浊阻滞,清阳不升,清窍失养,可引起眩晕,痰浊闭阻心窍,痰扰心,心功能失调,出现癫狂或癫痫,精神失常。精神失常的主要病因就是痰浊阻心,痰扰心神,狂和癫就相当于精神失常、精神分裂症,患者安静的不吵不闹,抑郁的称为癫证,吵闹不休、打骂、动手动脚的称为狂症,有的平时如常人,突然发生昏仆倒地,喉中痰鸣,四肢抽搐,有怪叫声,民间叫羊癫疯,医学上称癫痫。这也是痰浊阻心病症。痰也可影响肝的功能,肝风夹痰,引起小儿惊风、中风,包括癫痫,出现痉挛抽搐,一般称为风痰。也就是肝风夹痰。痰还可以到肌肉、经络,出现局部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或出现瘰疬、瘿瘤、痰核等等就是痰在肌肉和经络。还有过去书上说的阴疽流注,阴疽就是说它表面不红不肿,很不容易溃破,但一旦溃破以后,脓液长期都不干净,很难愈合,相当于深部的脓肿,包括一些骨关节的结核,一般称为阴疽。多发性的就称为流注,它循经络此起彼伏,这个地方好了另外的地方又溃破。所以这个痰可以在肺、在脾胃,在脾胃的引起痞满,恶心呕吐,阻滞了清阳,上犯清窍,出现眩晕为主的。在心,闭阻心窍,主要是癫狂或癫痫。肝风夹痰,惊风,癫痫这一类。在肌肉、经络,就局部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或出现痰核(小的在皮下的)。痰核长在颈部叫瘰疬。比较大的痰核在皮下的叫瘤。长在颈下的瘤叫瘿。这些都是化痰药的主治证。治疗肺窍的痰就是祛痰药,治疗广义的痰就是消痰药,二者都治的就是化痰药。临床上常常根据痰的性状,狭义的痰的症状和全身一些不同表现,又把痰证分为温痰、寒痰、热痰、燥痰、风痰。一般说如果肺窍的痰比较清稀和量多,容易咳出,加上有其它湿象(舌苔较腻、深重)叫湿痰;也有广义的湿痰证,就是广泛的湿浊内阻的一些象征;如果湿痰基础上进一步清稀如水,加上全身寒象(舌苔很淡,苔薄,畏寒,脉沉)就叫寒痰;寒痰和湿痰都是量多清稀,只不过寒痰量更多更清,更容易咳出,全身寒象更明显;热痰。狭义的较粘稠,色黄,全身热象(舌质偏红,口渴,舌苔不腻,色黄或其他热象,心烦等);另外一种就是狭义的痰,干燥,如米粒状,兼有口燥咽干,不容易咳出,较粘滞,称燥痰;寒痰,湿痰,热痰都有狭义广义之分,燥痰无广义的。另外在肝风的同时也痰多就叫风痰。根据不同症状就在功效上区分。如湿痰就叫燥湿化痰,如治疗狭义的湿痰就叫燥湿祛痰。对寒痰的叫温化寒痰,狭义的寒痰叫温里祛痰或温肺祛痰等等。针对热痰的叫清热化痰,狭义的热痰叫清肺祛痰、清热祛痰;燥痰的叫润燥化痰或润肺祛痰;对肝风夹痰的称祛风痰(是复合功效,包括息风止痉和化痰或祛痰、消痰)。前人还用豁痰、导痰、滑痰、涤痰、坠痰、滚痰等。豁痰是治窍中的痰,心窍肺窍;导痰是作用稍强写。凡具有祛除或消除痰浊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痰、咳喘三者,在病机上相互影响。咳嗽喘息病证每挟有痰涎,痰浊壅盛又能刺激或阻塞气道,引起咳嗽气喘。而化痰药多兼止咳平喘之功,止咳平喘药亦多有化痰之效。所以,这两类药合于一章,总称之为化痰止咳药。 化痰药适用于各种痰证。痰是一种病理性的致病因素,既是人体水液代谢和津液运行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可作为致病因素引起多种病证。它“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故痰之为病,部位广泛,病证复杂,随痰浊停留阻滞的部位不同,症状特点各异。如痰停脏腑,阻于肺窍,则发为咳喘有痰;阻于胸中则为胸痹;停于脘腹发为痞满证;若痰浊上蒙清窍可引起眩晕、痫证、癫狂;肝风夹痰上犯可致中风、惊风;痰阻经络则可见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火互结形成瘰疬、瘿瘤;痰凝肌肉,流注骨节发为阴疽流注等。一般说来,化痰药,主要用于痰多咳嗽或痰饮气喘,咯痰不爽等证。若痰流于经络,肌肤所致的瘿瘤瘰疬,阴疽流注;或痰浊蒙蔽心窍引起的癫痫惊厥、中风等证,因病机上与痰有密切的关系,故亦可用化痰药治疗。应用本章药物,除应根据病证不同,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化痰药,因咳喘每多夹痰,痰多易发咳嗽,故化痰、止咳、平喘三者常配伍同用。痰、咳、喘是病之标,非病之本,故临床须审症求因,辨证论治。张介宾倡导“见痰休治痰”,即应根据痰、咳、喘的不同病因病机而配伍,以治病求本,标本兼顾。如外感而致者,当配解表散邪药;火热而致者,应配清热泻火药;里寒者,配温里散寒药;虚劳者,配补虚药。此外,如癫痫、惊厥,眩晕、昏迷者,则当配平肝息风、开窍、安神药;痰核,瘰疬,瘿瘤者,配软坚散结之品,阴疽流注者,配温阳通滞散结之品。某些温燥之性强烈的化痰药,凡痰中带血等有出血倾向者,宜慎用,否则有促使出血之虞。麻疹初起有表邪之咳嗽,一般以清宣疏解为主,不宜单用止咳,尤不宜用温燥或有收敛之性的化痰止咳药,以免助热敛邪而影响麻疹的透发。第一节 化痰药一、含义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痰证的药物,称化痰药。痰证,是人体脏腑功能及气血不和,水湿、津液停积于局部,或变为较为稠浊之物,而引起的多种病证的总称。二、功效与主治化痰药均具有化痰功效,主治痰证。痰既是水液代谢与津液运行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一种致病因素。其“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在脏腑,或在经络”,所以痰证复杂,其致病病位广泛,随痰浊停留阻滞的部位不同,症状特点各异。如痰停脏腑,阻于肺窍,则发为咳喘有痰;上蒙清窍可引起眩晕、痫证、癫狂;肝风夹痰可致中风、惊风;痰阻肌肉、经络,可见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口喎斜、瘰疬、瘿瘤、痰核等。以上均为该类药的适应范围。一般根据病性,又将痰证分为湿痰、寒痰、热痰、燥痰等证。湿痰、寒痰证,常以咳嗽气喘,痰清稀量多而色白为特征,前者还伴见湿邪致病的全身其他表现,后者则伴有寒象;而眩晕、肢体麻木等,亦可由湿痰、寒痰所致。热痰证,以咳嗽气喘,痰黄粘稠为主症,并伴热象;燥痰证,常见痰干粘稠难咯,干咳等,并兼见其他燥象。痰核、瘰疬、瘿瘤及痫证、中风等,亦有属痰火所致者。三、性能特点燥湿化痰或温化寒痰的药性温或温燥;清热化痰,清肺祛痰或润肺化痰,润燥化痰的药性偏寒凉或凉润。药味主要取决它真实滋味,更主要是反应药物的性状,因为五味理论中没有哪种味与化痰关系密切,稍稍有点关系的是咸味,咸能软。广义的痰如果形成瘿瘤、痰核、瘰疬时,需要软坚散结,能软化的可能与咸有一点点关系。所以标的以真实滋味为主。所以温燥性的化痰药多有刺激味道,强调它的辛味。对清热化痰、润燥化痰的是甘味、苦味,有一些消痰药治瘿瘤、痰核、瘰疬的这一类,咸能软,它大量来源于海洋,海水咸,也多是真实滋味。归经,95%的都能祛痰,所以主要归肺经,少量的如昆布、海藻、黄药子不治肺窍之痰,不归肺。治广义之痰看主要作用于哪一类痰,主要用于癫狂的归心经,治疗风痰的归肝经;治痰引起的痞满、恶心,归脾胃经。少量的有毒性,以升浮为主,排痰是升。本章药物主治病证有寒有热,其药性有的偏温,有的偏寒。而药味多根据药物的某些作用特点,并结合实际滋味来确定。如部分药物具有辛麻味,或兼有宣肺、利气之功,则标辛味;部分药物来源于海生植物及动物贝壳,并有消痰散结之功,则标咸味。“肺为贮痰之器”,故本章药物主归肺经;部分药物因可主治心、肝、脾之证,则可兼归以上三经。少部分化痰药具有毒性。四、配伍应用就是寒热虚实。有表寒的,配发散风寒药;有里寒的配温里药;表热配发散风热药;里热配清热药;虚是阳虚、气虚,不能运化或宣化水湿,停滞而为痰浊,常配补气、温阳的药;当然燥痰,也与肺阴虚有关,配补阴药;补虚尤其是补气健脾,脾胃生痰之源。实,除了寒热以外,痰本身就是湿浊凝聚局部而成的实证,所以痰证往往湿浊内盛,药配伍除湿的,化湿、燥湿、利水渗湿药;痰郁阻气机,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所以前人说,见痰不治痰,主要治气,所以常常配伍补气药,有利于各种痰证的治疗。痰常常痰瘀互结,形成有形的结块,所以配伍活血化瘀药。另外就是痰引起的症状,如痰在肺就咳嗽,配伍止咳平喘的;痰在心,心神不宁,心神失常,配伍安神药、开窍药;如痰在肝,肝风夹痰,配息风止痉药。应用化痰药,除根据不同痰证针对性地选择(如湿痰证,选燥湿化痰药;热痰证选清热化痰药)外,还当根据其病机及兼证作适当配伍。痰易阻滞气机,“气滞则痰凝,气行则痰消”,故常须配伍行气药,以增其效。“脾为生痰之源”,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聚生痰者,应与健脾燥湿药配伍,以标本兼顾。痰阻肺窍易发咳喘,而咳喘每多夹痰,宜与止咳平喘类药物配伍。火热与痰互结所致热痰诸证,当配伍清热泻火药。寒痰咳喘或湿痰诸证,宜与温里散寒或燥湿利湿之品配伍。此外,癫狂、痫证、惊风、眩晕者,可与息风止痉、开窍、安神药配伍;瘿瘤、瘰疬等证有痰瘀互结者,可与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品配伍。五、使用注意1.因证选药。根据不同的痰证选药。温、寒、燥、热的不同,狭义广义的痰不同而选药。三因制宜,寒痰、温燥性的可重一点等。中病即止,消而不伤,不要伤津,症候禁忌,温燥性的对热痰、燥痰有出血倾向的,尤其是咳嗽、咳血的不宜。偏寒的寒证要慎用。有毒的,孕妇不宜。1.本章中某些具有较强的刺激性且又温燥的药物,不宜于热痰、燥痰证,并忌用于痰中带血或咯血者。2.少数药物有毒,应当在规定剂量范围内使用,并多用炮制品,且孕妇慎用或忌用。3.脾虚者用贝壳及矿物类药作丸散时,当注意与健脾、消食促进运化之品配伍。4.本类药中,有属“十八反”中配伍禁忌者,一般应避免同用。化痰药主治痰证,痰从性质上,有寒痰、热痰,燥痰、湿痰之分,化痰药的药性相应有温燥与凉润之别,可分为温化寒痰药与清化热痰药二类。温化寒痰药,药性多温燥,有温肺祛寒,燥湿化痰之功,主治寒痰、湿痰证,表现为咳嗽气喘、痰多色白、苔腻,并伴有畏寒胸痞,肢体倦怠,以及由寒痰,湿痰所致的眩晕、肢体麻木、阴疽流注等。临床应用时常与温散寒邪,燥湿健脾的药物配伍,以期达到温化寒痰、湿痰的目的。代表药物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等。清化热痰药,药性多寒凉,有清化热痰之功。部分药物质润,兼能润燥;部分药物味咸,兼能软坚散结。主治热痰证,如咳嗽气喘,痰黄质稠者。其中痰稠难咯,唇舌干燥之燥痰证,宜选质润之润燥化痰药;如痰热痰火所致的癫痫、中风惊厥、瘿瘤、瘰疬等,均可用清化热痰药。其中痰浊坚结之证,当用咸味软坚之品。临床应用时常与清热泻火,养阴润肺药配伍,以期达到清化热痰,清润燥痰的目的。代表药物贝母、瓜蒌、竹茹等。 化痰药应用时除分清不同痰证而选用不同的药物外,应据成痰之因,审因论治。“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则津液不归正化而聚湿生痰,故常配健脾燥湿药同用,以标本兼顾。又因痰易阻滞气机,“气滞则痰凝,气行则痰消”,故常配理气药同用,以加强化痰之功。 温燥之性的温化寒痰药,不宜用于热痰、燥痰之证;药性寒凉的清化热痰药、润燥化痰药,则不宜用于寒痰与湿痰证。1. 化痰药的含义: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痰证的药物,称为化痰药。2.化痰药的功效与主治:化痰药具有化痰功效,主治痰证。常用于痰阻肺窍之咳喘有痰;痰浊中阻,上蒙清窍之眩晕、痫证、癫狂;肝风夹痰上犯之中风、惊风;痰滞肌肉、经络之肢体麻木、口眼歪斜、瘰疬、痰核、阴疽流注等病证。根据病性不同,痰证又分为湿痰、寒痰、热痰、燥痰。湿痰、寒痰证常以咳嗽气喘,痰清稀量多色白为特征,前者伴见湿邪致病表现,后者伴寒象;而眩晕、肢体麻木、痰核、阴疽流注等有湿邪表现或寒象者,亦属湿痰或寒痰证。热痰证,常见咳嗽气喘,痰黄稠,并伴热象;燥痰证以痰干结粘稠难咯,干咳为主,还兼有其他燥象;瘰疬、瘿瘤、癫狂、痫证、惊风、中风等若兼热象,多为痰火所致,属热痰证范畴。以上均为化痰药的适应范围。3.主要有关功效术语的含义:化痰:是指消除痰浊,以缓解或消除痰证的治疗作用。祛痰:是指祛除阻于肺窍之痰,以减轻或消除痰阻肺窍之咳喘等证的治疗作用。消痰:是指消散郁滞于经络之痰,以缓解或消除痰浊郁结成肿块的病证(如瘰疬、瘿瘤、痰核等)的治疗作用。燥湿化痰:是指药性温燥的药物,改善或消除湿痰、寒痰证的治疗作用。清热化痰:是指既能化痰,又兼能清热的药物,改善或消除热痰证的双重治疗作用。4.化痰药的性能特点:化痰药的主治病证有寒有热;燥湿化痰药主治湿痰、寒痰证及咳喘偏寒或夹湿者,故多为温性;清热化痰药主治热痰及咳喘偏热者,药性多为寒凉。5.化痰药的配伍原则:根据痰咳喘三者间的关系予以配伍:痰多易诱发咳、喘;而咳喘又每多夹痰,其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故化痰、止咳、平喘药三者常配伍使用。根据病因病机予以配伍:痰浊易阻碍人体气机,而气滞又可使湿聚生痰,即“气滞则痰凝”,其互嘤跋欤驶狄胄衅湮椋猿兄谔凳础捌性蛱迪保弧捌抵础保椴辉嗽蛱凳谏殖氩蛊锸湮椋灾尾蟊荆灰蛲飧卸辗却伺湮榻獗硪环我跣橹煽日撸擞氩狗我跻湮椋环紊銎橹麓唐撸湮椴挂娣紊鲋囊铩?br根据邪气偏盛不同予以配伍:痰咳喘而里热偏盛者,与清热泻火药配伍;阴寒内盛者,与温里散寒药配伍;湿邪偏盛者,与化湿或利湿药配伍;燥伤肺阴者,宜配伍养阴润肺药。6.化痰药的使用注意:注意辨清痰的不同病证特点,选择与病证相宜的化痰药。如湿痰、寒痰,宜选燥湿化痰药;热痰者,宜选清热化痰药。凡痰中带血或咳嗽咯血者,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化痰药,以免加重出血;药性温燥之品,不宜用于阴虚有热者。 少数化痰药有毒,应在规定剂量范围内使用,并注意多用炮制品;孕妇慎用或忌用。半夏【出处】 -神农本草经【来源】 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 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 的块茎。主产于四川、湖北、江苏等地。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采挖。除去外皮及须根,洗净,晒干,为生半夏。一般用姜汁、明矾炮制后入药。半就是中间的意思,地上部分长珠芽,象绿豆那么大,圆圆的,在阴历5月就掉在地上生根发芽,5月半夏生,5月是夏天的中间,故名。半夏有毒,须经炮制后使用。一般取生半夏,用水浸泡,漂至口尝仅微有麻辣味,再与生姜、白矾同煮至透,取出晾干,闷润后切片,称姜半夏。取生半夏浸漂法同姜半夏,再置甘草石灰汤中拌匀,浸泡至内无白心为度,捞出阴干,称法半夏。取生半夏用水浸漂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晾干后加白矾共煮透,取出切片,再晾干入药,称清半夏。取经制后的半夏或法半夏,用竹沥拌透阴干入药,称竹沥半夏。取浸泡后的生半夏晒干,研成粉末,用姜汁、面粉调匀,经发酵制成的,称半夏曲。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功效与应用】燥湿化痰,止咳,降逆止呕,消肿散结止痛。燥湿化痰、止咳。温燥性比较强,既能祛痰又能消痰,是治疗湿痰的要药,尤其是治疗温痰、咳嗽的要药,因为它有良好的止痛作用。湿痰咳嗽第一要燥湿,半夏能燥湿,常配伍陈皮、橘皮,增强其温燥作用,对狭义的痰,半夏燥湿祛痰,促进痰的咳出,橘皮也有这个作用,如二陈汤就是二者,互相增效。半夏止咳嗽上气。现在研究半夏有很强的镇咳作用。如果湿痰在经络、肌肉,它可消痰,促进痰核肿块的消散,经气通畅,疼痛也会缓解,故写成消肿消结止痛。所以用于瘿瘤、瘰疬或阴疽的肿痛而燥湿消痰。当然有的认为它有一定的攻毒作用,是有那么一点点作用。消痞散结。消除痞闷,治疗痞闷的病症或散结(也是消痰作用)。治疗结胸、痰气阻结在咽喉的梅核气,为什么出现痞和结,就是痰浊阻滞的广义的痰,半夏燥湿消痰,可消肿散结和消痞散结,而且湿痰阻滞,清阳不升引起的眩晕头痛也可用。它又是止呕的圣药,能降胃气,降逆止呕,不管寒热虚实都可配伍使用,有胃寒的配伍温胃止呕的药(生姜、丁香这一类),有热的配清热止呕的(芦根、黄连、枇杷叶、竹茹),虚的,配伍补气健脾的,饮食积滞的配伍消食的,但它本身是燥湿化痰的,所以痰湿引起的恶心呕吐最佳,所以治疗寒痰呕吐,寒饮的呕吐,配伍生姜,互相相须为用。半夏有毒,生姜又杀半夏毒,功效增效,又减毒。各种呕吐都用,如孕妇的恶阻,妊娠初期的恶心呕吐也用(但要注意它有毒,要慎用)。它为什么又治寒痰,因为寒痰有湿痰,需要燥湿化痰,但半夏温性不够,要加其它温里药。它的毒性是含有苛辣素,对皮肤、口腔、咽喉有很强的刺激性,轻微的局部发麻发红、灼热疼痛,严重的起水泡,引起呼吸困难,所以,内服要炮制。加姜或明矾相畏相杀,尤其明矾比生姜好,降毒性。在久煎中降毒,煎到没有麻味。 1燥湿化痰,用于湿痰证。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不化湿,痰涎壅滞以致出现痰多,咳嗽,气逆等症。本品入脾、肺二经。辛温而燥,善燥湿浊而化痰,为治湿痰要药。尤善治脏腑之湿痰。治痰湿阻肺之咳嗽气逆,痰多质稀者,常配陈皮、茯苓等同用,以增强燥湿化痰之功,如二陈汤。若兼表寒,痰多清稀,可与麻黄、桂枝、细辛、干姜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品同用,如小青龙汤。治湿痰眩晕,则配天麻、白术以化痰息风,如半夏白术天麻汤。若治寒气痰浊结聚的胸痹证,以本品配瓜蒌、薤白等同用,加强化痰散结的作用,如瓜蒌薤白半夏汤。 2降逆止呕,用于胃气上逆呕吐。胃气以降为顺。由于痰浊内阻,升降失常,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半夏既能燥湿以化痰,又能降逆以和胃,为止呕要药。各种原因的呕吐,皆可随证配伍用之。因其性温燥,故对痰饮或胃寒呕吐尤宜。常配生姜同用,以加强温中止呕之功,如小半夏汤。若胃热呕吐,则可配黄连、竹茹等清胃止呕之品同用。胃阴虚呕吐,则配石斛、麦冬等养胃阴之品同用。若胃气虚呕吐,则配人参、白蜜同用,补气益胃以治其虚,如大半夏汤。 3消痞散结,用于心下痞,结胸,梅核气等。本品还具有辛开散结,化痰消痞之功。治心下痞满,配干姜、黄连、黄芩,以苦辛通降,开痞散结,如半夏泻心汤。治痰热结胸,常与瓜蒌、黄连等清热化痰药同用,如小陷胸汤。治气滞痰凝,咽中如有物阻的梅核气证,无热象者,常与厚朴、苏叶、茯苓等同用,以行气解郁,化痰散结,如半夏厚朴汤。对于瘿瘤痰核,可与昆布、海藻、浙贝母等软坚散结药同用。4外用消肿止痛,用于痈疽肿毒及毒蛇咬伤。本品内服能消痰散结,外用能消肿止痛。治痈疽发背、无名肿毒、毒蛇咬伤,以生品研末或鲜品捣敷。【应用】1.用于湿痰、寒痰证。本品辛温而燥,善燥湿而化痰浊,为燥湿化痰之要药,并可通过化痰以收消痞、散结之效,故尤宜于脏腑湿痰诸证。治湿痰阻肺之咳嗽气逆,本品既可燥湿,又有良好祛痰、止咳之效,治此证本品常与既理气健脾、又可化痰之橘皮配伍,如和剂局方二陈汤。若治寒痰之咳嗽气喘者,常与细辛、干姜等温肺散寒药物同用。治湿热痰浊内阻,心下痞满不适,常与黄芩、黄连等清热燥湿药物配伍。若痰热阻于胸中,胸闷不舒或咳痰较多者,宜与瓜蒌等清热、化痰行气之品配伍。治痰气郁结之梅核气,自觉咽喉中如有梅核状物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者,可与行气、燥湿化痰之品配伍。治湿痰上扰清窍之眩晕、头痛,亦可以之与天麻等同用。2.用于呕吐。半夏具有良好的止呕之效,为止呕要药。常与生姜配伍,相使而相畏,其止呕之力更增,且毒性减弱。又因其性温燥,长于化痰,尤宜于痰饮或胃寒所致呕吐,如金匮要略小半夏汤。亦可随证配伍应用。若胃热呕吐,宜与黄连、竹茹等清胃热止呕之品同用;胃气虚之呕吐,与人参、蜂蜜等补益脾胃之品同用;胃阴虚呕吐,可与麦冬、石斛等益胃生津之品配伍;妊娠呕吐者,宜与白术等扶正安胎之品同用。3.用于瘿瘤,痰核,痈疽,毒蛇咬伤等。本品内服可消痰散结,外用能攻毒消肿止痛。治瘿瘤、痰核,可与昆布、海藻等消痰散结之品同用。治痈疽、毒蛇咬伤等,可生用研末调敷,鲜品捣敷或与清热解毒药合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适量。内服一般宜制过用。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温燥化痰作用强,长于燥湿和胃;清半夏,温燥之性减,长于化湿痰;半夏曲则有化痰消食之功,湿痰咳嗽兼饮食不消的好些。至于竹沥半夏,药性由温变凉,能清化热痰,主治热痰、风痰之证,京半夏更加缓和,温燥性要弱些,对儿童、老人更适合。还有仙半夏、清半夏等。用明矾炮制的叫法半夏;多加姜来蒸叫姜半夏;半夏发酵,称半夏曲。 【使用注意】不宜与乌头配伍(十八反)。本品药性温燥,阴亏燥咳、出血证及孕妇慎用。阴虚有热的,有出血倾向的不能用。燥热并见的热痰不宜用半夏。 【现代研究】本品含-谷甾醇及葡萄糖苷,多种氨基酸和挥发油、皂苷、辛辣性醇类、胆碱、左旋麻黄碱等生物碱等。对咳嗽中枢有抑制作用,可解除支气管痉挛,并使支气管分泌减少而有镇咳祛痰作用。可抑制呕吐中枢而止呕。所含葡萄糖醛酸的衍化物,有显著的解毒作用。半夏对小鼠有明显的抗早孕作用,煎剂可降低眼内压。1.半夏块茎含挥发油、少量脂肪、淀粉、烟碱、生物碱、粘液质、多种氨基酸、皂甙、糖甙、辛辣性醇类等。其水煎液有镇咳、祛痰、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作用;并能抑制呕吐中枢而止呕;可降低兔眼压;半夏蛋白有抗早孕作用;其含葡萄糖醛酸衍生物有明显的解毒作用。掌叶半夏水浸液及稀醇浸出液对动物实验性肿瘤有明显抑制作用。此外,本品尚有轻度利尿,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肠道蠕动的作用。生半夏的氯仿和丙酮提取物对白色葡萄球菌、金黄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2.半夏过量可引起中毒,主要表现对口腔、咽喉、胃肠道粘膜及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重者可引起呼吸麻痹而死。3.半夏炮制品有姜半夏、法半夏等。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半夏曲有化痰消食之功,竹沥半夏能清热化痰。4.除上述正品外,某些地区将水半夏、滇南星、象头花、犁头尖、掌叶半夏、土半夏、银半夏、盈江南星等作“半夏”入药。这些品种是否完全具有正品半夏的功效,尚待进一步研究,不宜盲目代用。5.水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鞭檐犁头尖的块茎。性味辛,温,有毒。归肺、脾经。功能燥湿化痰,消痞散结,止血,外用消肿止痛。多用于咳嗽痰多,痈疮疖肿,蛇虫咬伤,外伤出血。煎服,310g,一般宜制过用。外用适量。天南星【出处】 -神农本草经【来源】 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天南星 Arisaema erubescens (Wall.) Schott、异叶天南星 A. heterophyllum Bl. 或东北天南星 A. amurense Maxim的块茎。主产于河南、江苏、辽宁等地。秋冬二季采挖。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为生南星;常用姜汁、明矾制后入药,即制南星。以牛胆汁拌制,成胆南星。和半夏同类植物, 【性味归经】苦、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功效与应用】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消肿散结,止痛。燥湿化痰。温燥性和毒性都强于半夏。止咳祛痰不优于半夏,用于湿痰或寒痰的咳嗽痰多,多与半夏配伍。重要性不如半夏,治疗效果不好。有的书把它写成用于温痰寒痰的顽症。好像它燥湿化痰止咳优于半夏,实际不是优,而是指导痰汤方剂的作用。消痞不如半夏,对湿痰引起的痞满、痞闷往往不用它而用半夏。祛风止痉优于半夏,即祛风痰,用于肝风夹痰,它既有祛痰又消痰,又息风止痉。祛风痰,用于息风止痉、中风、破伤风、癫痫这类的。消肿散结止痛,与消痰有关,与攻毒也有关。一般认为这个作用强于半夏,所以多用于痈疽肿痛。内服要用明矾、生姜炮制,叫制南星,外用要用生的。附药:胆南星。用天南星研细后加在牛胆汁里拌匀放很长时间或稍稍蒸一下,牛胆汁苦寒性很强的药,所以胆南星偏于苦寒,息风止痉挛,清热化痰。治热痰咳嗽或肺热引起的惊风、小儿惊风或其它的痉挛抽搐。 1燥湿化痰,用于湿痰,寒痰证。本品燥湿化痰功似半夏而温燥之性更甚,祛痰作用较强。治顽痰阻肺,咳喘胸闷,痰多色白清稀,常配半夏、枳实等,如导痰汤,若属痰热咳嗽,咯痰黄稠,则须配黄芩、瓜蒌等清热化痰药用之。 2祛风解痉,用于风痰证,如眩晕,中风,癫痫,口眼歪斜及破伤风等。本品专走经络,善祛风痰而止痉。治风痰眩晕,配半夏、天麻等。治风痰留滞经络,半身不遂,手足顽麻,口眼歪斜等,则配半夏、川乌、白附子等。治破伤风角弓反张,痰涎壅盛,则配白附子、天麻、防风等,如玉真散。治疗癫痫,痰浊踞扰包络,上蒙清窍,用本品配半夏、石菖蒲等豁痰开郁。3外用消肿止痛,用于痈肿痰核,毒蛇咬伤等。本品外用有消肿散结止痛之功。治痈疽肿痛、痰核,可研末醋调敷,治毒蛇咬伤,可配雄黄外敷。【应用】1.用于湿痰、寒痰证。本品辛燥毒烈之性强于半夏,而祛痰、止咳之力稍逊于半夏,故治疗湿痰、寒痰所致咳嗽本品不如半夏常用。治湿痰咳嗽可与半夏配伍;寒痰咳嗽,可与温肺散寒药配伍。治痰浊上蒙清窍之眩晕,亦可配伍半夏、天麻等药。2.用于中风,破伤风,痫证等。本品既能化痰,又可祛风止痉,故宜于肝风夹痰阻滞经络所致以上诸证。治中风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等,宜与白附子、川乌等祛风、化痰、通络之品配伍。若治破伤风头项强急,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可与防风、天麻等祛风、止痉药物配伍。治痫证抽搐、神昏者,可与石菖蒲、牛黄等化痰开窍,息风止痉药同用。3.用于痈疽,毒蛇咬伤等。生南星与生半夏类似,外用有攻毒消肿、散结止痛之效,可单用或配伍应用。治痈疽、瘰疬,可用生南星研末,醋调敷。毒蛇咬伤,用鲜品捣烂外敷,或与雄黄等解毒之品配伍外用。 【用法用量】制南星煎服,310g,多制用。外用适量。胆南星以牛胆汁制过,性凉。能清热化痰,息风定惊,主要用于热痰、风痰之中风、惊痫、眩晕、喘咳等证。【使用注意】本品辛烈温燥,故阴虚燥痰及孕妇忌用。 【现代研究】本品主含三萜皂苷、安息香酸、氨基酸、D-甘露醇等。煎剂具有祛痰及抗惊厥、镇静、镇痛作用,水提取液对小鼠实验性肿瘤有明显抑制作用。近年来以生南星内服或局部应用治癌肿有一定效果,以子宫颈癌为多用。此外,提取物二酮哌嗪类生物碱还有抗心律失常作用。1.本品主要含三萜皂甙、安息香酸、D-甘露醇、二酮哌嗪类生物碱及多种氨基酸等。其煎剂有祛痰,抗惊厥,镇静,镇痛作用;D-甘露醇有抑制实验性肿瘤作用;二酮哌嗪生物碱有对抗乌头生物碱所致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2.本品皮肤接触,误食或过量可致不良反应,甚则中毒。皮肤接触可致瘙痒肿胀;误食或过量,可致咽喉烧灼感、口舌麻木、张口困难、口腔糜烂等,继则头昏心慌、四肢麻木,甚则昏迷窒息而死亡。故当注意用量,亦应结合现代医学处理中毒及不良反。3.胆南星为天南星用牛胆汁拌制而成的加工品。其性凉,味苦、微辛,归肝、胆经。功能清热化痰,息风止痉。主治中风、痫证、惊风、眩晕等偏热者及热痰咳喘证。煎服,1.56g。禹白附【出处】 -中药志【来源】 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独角莲 Typhonium giganteum Engl. 的块茎。主产于河南、甘肃、湖北等地。秋季采挖。除去残茎、须根及外皮,用硫黄熏后晒干;或用白矾、生姜制过入药。【性味归经】 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功效】 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解毒散结。毒性与天南星相似。燥湿化痰。作用最弱,比天南星还弱。没有明显的止咳作用,可以用于湿痰、寒痰咳嗽,但在临床上主要用半夏治疗温寒痰证,有时选天南星很少选禹白附的。息风止痉,与天南星一样,常配伍在一起,用于风痰咳嗽、口眼歪斜、破伤风、癫痫这类。消肿散结。但多数人说它解毒散结,认为它攻毒或解毒比天南星、半夏略强,常用其治疗毒蛇咬伤。半夏、天南星很少在这方面使用。它优势在于祛风止痉。外用消肿止痛强于半夏一点。古代叫白附子。古代用的是毛梗科属于乌头类的植物,现在有的把它叫关白附。象乌头类一样的毒性。常用于散寒止痛,现在几乎没有用了。所以古方中的白附子现在改用禹白附。【应用】1.用于湿痰,寒痰证。本品温燥毒烈之性类似于天南星,亦有祛痰之功。治湿痰、寒痰之咳嗽,可与半夏配伍应用。因其作用较弱,故不常用。2.用于口眼喎斜,偏头痛,破伤风,痫证等。本品类似于天南星,既能化痰,又可祛风止痉。亦宜于肝风夹痰阻滞经络所致诸证。治风中经络之口眼喎斜,常与全蝎、僵蚕等祛风止痉,通络之品同用。若治偏头痛,宜与川芎、白芷等祛风止痛之品同用。破伤风头项强急,角弓反张,亦常与防风、天南星、天麻等祛风止痉药物配伍。若痫证、惊风等神昏抽搐者,可与牛黄、石菖蒲等化痰开窍,息风止痉之品配伍。3.用于瘰疬,毒蛇咬伤等。本品有解毒散结之功。治瘰疬、痰核,可单用外敷。毒蛇咬伤,单用或配伍解毒散结之品,内服或外敷。【用法用量】 煎服,35g;研末服0.51g。外用适量。【使用注意】 热盛动风或血虚生风及孕妇均不宜使用。生品不宜内服。【参考资料】1.本品含粘液质、草酸钙、蔗糖、皂甙、糖甙、肌醇;亦含生物碱、胆碱、琥珀酸、亚油酸、酪氨酸,尿嘧啶等。禹白附有抑制结核杆菌、镇静作用,其炮制品镇静作用较强;含有本品的玉真散有抗惊厥作用。此外,本品尚有止咳、祛痰、降血清胆固醇及抗癌等作用。2.白附子最早载于名医别录。据考证历代本草所用者均系毛莨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块根,称关白附。至于天南星科独角莲(禹白附)究竟何时收载入药,尚待进一步考证。两种白附子均有化痰,祛风止痉之效。禹白附因毒性较小,又可解毒散结,现已作为白附子的正品使用;而关白附毒性较大,功效偏于散寒湿止痛,现今较少使用。白芥子名医别录 为十字花科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的种子。白芥既芥菜。种子白有的黄,称白芥子或黄芥子,中药主要用的白的,故名。黄的有时也用。生用或炒用。【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功效与应用】祛痰、消痰。作用于肺,温肺祛痰,温性比较明显,治疗寒痰壅肺引起的咳嗽气喘,它重点在祛痰,促进痰浊咳出。三子养心汤有白芥子,用于老年人咳嗽痰多,属于寒痰的。痰浊阻滞在肺窍后,肺络不通,白芥子温肺祛痰,又宣通肺络,所以它只寒痰咳嗽包括有胸痛(肺络闭阻),疼痛会缓解,反应它能通络。过去说它除通络还利气,就是通利肺气,严格讲这不是独立功效,是通过祛除肺窍之痰而有利肺气宣畅,是因果关系,并无独立的利气作用。它消痰,治广义痰,主要消经络之痰,温经消痰,主要治疗寒痰阻滞经络引起的一些痈疽,和关节疼痛和局部麻木如阳和汤,用它对寒邪、寒痰阻滞或闭阻引起的局部麻木或关节疼痛或出现痈疽。煎者不要过长,长时对祛痰不利降低祛痰效果。治疗寒痰闭阻经络的病症可局部外用。引起发红或严重的出水泡,从而达到疗效(这种又叫冷灸),但有的对这种刺激皮肤过敏而不适应。 1温肺化痰,用于寒痰喘咳,悬饮等。本品辛温走散,利气机,通经络,化寒痰,逐饮邪,善治“皮里膜外之痰”。治寒痰壅肺,咳喘胸闷痰多,配苏子、莱菔子,即三子养亲汤。若悬饮咳喘胸满胁痛者,配甘遂、大戟等以逐饮,如控涎丹。 2利气散结,用于阴疽流注及痰阻经络关节之肢体麻木,关节肿痛等。本品能祛经络之痰,又能消肿散结,通络止痛。治阴疽流注,配鹿角胶、肉桂、熟地等,以温阳通滞,消痰散结,如阳和汤。治痰湿阻滞经络之肢体麻木或关节肿痛,配马钱子、没药等。 【用法用量】煎服,36g。不宜久煎。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作发泡用。【使用注意】本品辛温走散,耗气伤阴,久咳肺虚及阴虚火旺者忌用。用量不宜过大,过量易致胃肠炎,产生腹痛、腹泻。本品外敷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易发泡。有消化道溃疡、出血者忌内服,及皮肤过敏者不宜外用。 【现代研究】本品含芥子苷、芥子碱、芥子酶等。芥子苷水解后的产物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可致充血、发泡。白芥子内服可催吐、祛痰,其水浸剂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皂荚【出处】 -神农本草经【来源】 为豆科乔木植物皂荚 Gleditsia sinensis Lam. 的果实。形扁长者,称大皂荚;小而弯曲成月牙形者,称猪牙皂,均入药。过去用它结的皂荚洗衣服。主产于四川、河北、陕西等地。秋季采摘成熟果实。晒干,切片(不去种子),生用,或炒用。皂荚刺 果实 【性味归经】 辛,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功效】 祛痰,通窍开闭,外用杀虫止痒。祛痰药,比较峻猛,咳嗽痰多非常顽固的,稍稍用一点即可。让它引起明显的恶心呕吐,有利痰的祛除。有毒,口服使用不多。【应用】1.用于咳喘痰多之证。本品能促进呼吸道粘膜分泌增加,有较强的祛痰作用,又可畅利气道,故宜于咳喘气逆而痰稠胶粘难咯者,可单用,亦可配伍应用。因其有毒,较为少用。2.用于中风、痫证等痰涎壅盛之闭证。本品既能化痰,外用纳入鼻中又有通窍开闭之功。治痰涎壅盛之闭证,可以本品配细辛共研为末,吹鼻取嚏。亦可与开窍醒神之品配伍,内服。3.用于皮肤瘙痒诸证。本品外用又有祛风杀虫止痒之效。治癣证瘙痒,可单用以陈醋浸泡后研末调涂。【用法用量】 多研末服,11.5g;亦可入汤剂,1.55g。外用适量。【使用注意】 内服过量可引起呕吐、腹泻,故不宜过量。孕妇、体虚阴亏,有出血倾向者忌用【参考资料】1.本品主要含三萜皂甙、鞣质,尚含蜡醇、廿九烷、豆甾醇、谷甾醇等。本品所含皂甙能刺激胃粘膜,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粘膜分泌增多而产生祛痰作用;并能抑制革兰氏阴性肠内致病菌,对某些皮肤真菌亦有抑制作用;其含皂甙尚有溶血作用。2.本品服用过量,易引起中毒,可表现为消化道症状,溶血征象,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休克、呼吸急促、心悸、痉挛、谵妄、呼吸麻痹,甚则窒息而危及生命。故当注意用量,结合现代医学及时处理中毒症状。3.皂角刺为皂荚树的棘刺,又称皂角刺。性味辛温。功能消肿排脓,祛风杀虫。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皮肤癣证等。煎服,310g。外用适量,醋煎调涂患处。痈疽溃破者忌用。旋覆花 【出处】 -神农本草经【来源】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旋覆花Inula japonica Thunb. 或欧亚旋覆花 I.britannica L. 的头状花序。又叫金沸草,所以旋覆花又叫金沸花。主产于河南、河北、江苏等地。夏秋二季花开时采收。阴干或晒干,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归经】苦、辛、咸,微温。归肺,胃经。【功效与应用】祛痰平喘,降逆止呕。主要用在祛痰,祛痰平喘,祛痰止咳。重点在祛除肺窍之痰,兼有比较微弱的自己可平喘作用,用于痰多的咳嗽气喘。古代: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治咳嗽时痰多有粘稠,不易咳出。所以功效是祛痰。它微温,所以无论寒热均可。外感也用,分别配伍相应的药,肺热的配黄芩、知母,寒配清肺寒的。止呕呃,就是降逆呃,降胃气上逆,痰浊引起的恶心、呕吐、嗳气、呃逆,无痰的也可用,如脾胃虚弱的,它可与补脾胃的人参这类的配伍。有寒的配温胃的,有热的配清热,它很轻,所以包煎,它的全草金佛草和它作用一样,只是弱些。 1降气化痰,用于咳喘痰多及痰饮蓄结,胸膈痞满。本品苦降辛开,化痰下气而平喘咳,化痰消痞利水而除痞满。用于痰涎壅肺,咳喘痰多,不论寒证或热证,通过配伍皆可应用。治寒痰咳喘,配苏子、半夏;若属痰热者,则配桑白皮、瓜蒌以清热化痰。若顽痰胶结,胸中满闷者,则配海浮石、海蛤壳等以化痰软坚。 2降逆止呕,用于噫气,呕吐。本品不仅降肺气,又善降胃气而止呕噫。治痰浊中阻,胃气上逆而噫气呕吐,胃脘痞硬者,配代赭石、半夏、生姜等,如旋覆代赭汤。此外,本品有活血通络之功,还可用于胸胁痛,常配香附等同用。【应用】1.用于喘咳痰多之证。本品既能祛痰,又有一定平喘止咳作用,其性微温,无论寒痰、热痰及外感所致喘咳证,皆可配伍应用。寒痰喘咳,痰多清稀者,宜与半夏、苏子等温肺、平喘、燥湿化痰之品配伍。治热痰咳喘,痰稠色黄,胸闷不舒者,可与黄芩、桔梗、桑白皮等清热化痰,平喘之品配伍。外感风寒表证之咳喘咯痰者,可与荆芥、细辛、生姜等发表散寒药配伍。2.用于嗳气,呕吐等。本品有降胃气而止呕逆之效,常须配伍使用。治痰浊中阻,胃气上逆之嗳气,呕吐,胃脘胀满不适者,宜与半夏、生姜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药物配伍。亦可以之治疗妊娠呕吐,眩晕呕吐等。 【用法用量】煎服,310g。因本品有绒毛,易刺激咽喉作痒而致呛咳呕吐,故须布包入煎。 【使用注意】本品温散降逆,故阴虚劳嗽、津伤燥咳者忌用。因有绒毛,易刺激咽喉作痒而致呛咳、呕吐,故需布包入煎。 【现代研究】本品含黄酮苷、旋覆花甾醇及槲皮素等。有抗菌作用,能增加肠蠕动。所含黄酮苷对组织胺引起的动物支气管痉挛有缓解作用,并有较弱的利尿作用。1.本品含黄酮甙、旋覆花甾醇、槲皮素、绿原酸等。其黄酮甙有缓解组织胺引起的支气管痉挛,并有利尿作用。其水煎剂有镇咳,保肝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等有抑菌作用。口服绿原酸可增加人胃盐酸的分泌量,并可增加小肠蠕动。2.金沸草为旋覆花的地上部分。性味功效与旋覆花类似,其性发散,外感咳嗽痰多者常用。煎服,510g。其鲜叶捣汁外敷可治疗疮痈肿毒。白前【出处】 -名医别录【来源】 为萝摩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柳叶白前 Cynanchum stauntonii (Decne.) Schltr. ex Levl.或芫花叶白前 C. glaucescens (Decne.) Hand.-Mazz. 的根茎及根。又叫白前根。主产于浙江、安徽、福建等地。秋季采挖。晒干,生用或蜜炙。【性味归经】 辛、苦,微温。归肺经。【功效】 祛痰止咳。祛痰、止咳。它与祛痰为主,通过祛痰有利缓解咳喘,用于咳嗽痰多或咳喘痰多,它止咳平喘作用不太明显。它微温,不管寒热虚实,有无表证都可配伍使用。有的书叫降气祛痰,实质上应为祛痰降气,因为痰浊闭阻在肺窍里,肺的清肃下降功能不正常,出现肺气上逆,祛痰后,恢复肺的清肃下降功效,表现出降气效果,表现在缓解了咳嗽平喘。【应用】用于咳嗽痰多之证。本品性微温而不燥,长于祛痰而止咳,故无论外感内伤,或属寒属热之痰咳者,皆可配伍应用。尤以治寒痰咳嗽痰多者为宜,常与半夏、紫菀等温肺化痰止咳之品同用。若外感风寒之咳嗽有痰者,宜与荆芥、紫苏等宣肺发表散寒药物同用。肺热咳喘痰壅盛者,宜与桑白皮、葶苈子等清肺热、化痰平喘之品配伍。肺阴虚,干咳气逆者,用蜜制白前与阿胶、麦冬等养阴润肺之品同用。【用法用量】 煎服,310g。【使用注意】 见本章概述。【参考资料】1.柳叶白前含皂甙;芫花叶白前含三萜皂甙。其中主要为白前皂甙类、华北白前醇、-谷甾醇和C24C30脂肪酸。所含皂甙有祛痰作用。2.本品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胃溃疡或有出血倾向者,当慎用。桔梗【出处】 -神农本草经【来源】 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桔梗 Platycodon grandiflorum (Jaoq.) A. DC. 的根。主产于安徽、湖北、辽宁等地。春秋二季采挖。切片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苦、辛,平,微寒。归肺经。【功效与应用】祛痰止咳,利咽,排脓。平而偏寒,祛痰,祛肺窍的痰,作用强。还有明显的止咳作用,是祛痰药有时止咳药。对咳嗽痰多是非常好的药,要药。加上它药性平和,祛痰止咳作用好,所以咳嗽痰多无论寒热有无外感都用,但要有外感的用的更多。长于利咽喉,治疗咽喉肿痛或失音,外感引起的肺气郁闭,可配伍解表药。热毒壅盛的配清热解毒药,阴虚火旺,上灼咽喉配滋阴降火药。排脓,用于肺痈、肠痈、甚至外痈,它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它对疮痈初起用。传统强调它辛味,作用在肺经,且治疗部位主要在上焦,认为它开宣肺气。主胸痛如刀刺,惊恐悸气(宁心安神)(现代研究它有很强的镇静作用),肠鸣幽幽,就是肠鸣腹泻。现在把它表达出来就是宁心安神,治疗肠鸣腹泻。这刚好是用桔梗的三个方:血腑茱萸汤,就是用的桔梗主胸痛的作用。天王补心丹中的桔梗,就是用的宁心安神。参芩白术散中的桔梗是肠鸣腹泻。但不管哪一个方都不是过去强调的它的开宣肺气,引药上行。如天王补心丹,说它载药上行、引药归经,大概有14味药,另外的13味都是归心经的,用肺经的药引到心经这是矛盾的。但如果从镇静作用、镇痛作用或对胃肠道一些特殊的作用考虑可能更好些。所以要掌握其祛痰、止咳、利咽、排脓这四个功效,都是重要药。 1宣肺祛痰,用于肺气不宣的咳嗽痰多,胸闷不畅。本品辛散苦泄,宣开肺气,祛痰利气,治疗咳嗽痰多,无论属寒属热皆可应用。风寒者,配紫苏、杏仁,如杏苏散。风热者,配桑叶、菊花、杏仁,如桑菊饮。若痰阻气滞,升降失司,胸膈痞闷者,配枳壳以升降气机,理气宽胸。 2利咽,用于咽喉肿痛,失音。本品能宣肺利咽开音。凡外邪犯肺,咽痛失音者,配甘草、牛蒡子等,如桔梗汤及加味甘桔汤。若咽喉肿痛,热毒盛者,配射干、马勃、板蓝根等以清热解毒利咽。 3排脓,用于肺痈咳吐脓痰。本品性散上行,能利肺气以排壅肺之脓痰。临床上常配以鱼腥草,冬瓜仁等以加强清肺排脓之效。此外,桔梗有载药上行的作用,可作舟楫之剂,载诸药上浮,临床常在治疗肺经病变的方药中,加入桔梗,以引药上行。【应用】1.用于咳嗽痰多之证。本品能促进呼吸道粘膜分泌,稀释痰液而具有良好的祛痰和止咳之效,又能开宣肺气而畅利胸膈。故无论新感久病,属寒属热者,皆可配伍应用。若治外感风寒之咳嗽痰多,鼻塞流涕等,与发散风寒药物同用。治风热咳嗽,痰稠黄,口渴,身热者,常与桑叶、菊花等疏散风热药物配伍。用于咳嗽日久,咯痰不爽,可与止咳祛痰药配伍。阴虚燥咳或脾虚湿痰咳嗽者,亦可配入相应的滋阴润肺、健脾燥湿药中使用。2.用于咽喉肿痛,失音。本品有宣肺、利咽而开音之效,若外感风热之咽痛、失音,可与牛蒡子、蝉蜕等疏散风热利咽之品同用。热毒上攻致咽喉红肿热痛者,宜与板蓝根、射干、马勃等清热解毒利咽药同用。3.用于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肾盂癌健康教育
- 高尿酸血症知识测验题(附答案)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南-湖南仓库管理员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北-湖北计量检定工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北-湖北不动产测绘员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海南-海南计算机信息处理员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浙江-浙江防疫员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浙江-浙江医技工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公路养护工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4版吊车出租合同包月
- 2024年泰州市靖江市公安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真题
- 国际快递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塔吊拆除安全操作方案模板
- 普惠金融业务讲座
- 虚拟健康咨询接受度分析-洞察及研究
-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护理查房
- 2025年高警示药品管理试题(附答案)
- 2025年低压电工证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省政府顾问管理办法
- 消防法制业务培训课件
- 医院药剂科运用PDCA循环降低拆零药品管理不合格率品管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