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与目标.doc_第1页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与目标.doc_第2页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与目标.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章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与战略目标第二章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与战略目标第一节 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及东北亚经济环境政治多极化和经济、科技、文化的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的两大潮流,谋求和平、稳定和发展是国际社会的主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生产力在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进一步突破了民族、国家的疆界,以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世界经济格局正逐步形成,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日益加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随着经济形式的激烈变化,亚洲太平洋地区已逐步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世界各国看好中国市场发展前景。在缓和的大背景下,我国与周边国家和相邻地区的范围内正逐步形成东北亚经济圈、伊斯兰经济圈、南亚经济圈等若干联系密切的经济圈。我国加快实施沿边开放战略,已经使对外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的单国单向开放变为多边多向开放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近年来随着亚洲国家的快速发展,加上美国西海岸、欧洲以及加拿大太平洋沿岸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重心出现东移趋势,特别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积极介入,将进一步推动“东北亚经济圈”的迅速发展,使东北亚有可能成为与北美、欧洲并驾齐驱的全球重要的经济文化圈。从“东北亚”内部来看,尚存许多制约因素,如东北亚各国之间经济实力参差不齐,经济合作处于较低水平,区域内地缘政治较为复杂,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区域内缺乏多边合作协调机制。尽管存在许多不利因素,但东北亚区域合作还是不断发展,因为区域内产业结构、自然资源、技术、劳动力、资本、市场等生产要素上存在极强的互补性,因而东北亚的区域合作与经济发展具有非常良好的前景。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省会,地处东北亚内陆中心地带,是东北最大的中心城市之一,处于欧亚大陆桥中国内地铁路网络的联结点上,是我国各省区进入俄罗斯的重要通道,是我国面临东北亚地区的“窗口”。目前看,哈尔滨在东北亚区域中经济相对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比较落后,参与未来东北亚区域合作面临诸多困难,但哈尔滨已有的经济基础和其在区位上的优势决定了未来哈尔滨在东北亚合作中的地位。二、国内环境及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发展一直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从全国来看,形成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京津唐经济区等几个发展较快的经济区。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团结、为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同时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东北地区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从近些年经济发展速度上看,不如东部沿海地区。但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开放程度的提高,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加强,将为下一步的经济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国家要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这为东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哈尔滨在全国百强城市综合实力发展指数测算结果,通过人口、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环境等方面指标综合评定,综合排序名列第10位,在东北10个大中城市比较中,综合排序名列第3位。(表2-1、2-2、2-3)表2-1 全国百强城市综合实力发展指数测算结果(2003年)城市名称综合指数人 口经 济社 会基础设施环 境上 海369.618240.3317124.567781.070587.767535.8809北 京290.354759.504280.705159.618966.80723.7195深 圳220.805215.840877.831449.822254.116123.1948广 州192.000525.775274.809435.546451.84984.0198天 津137.719724.977946.424522.695738.91514.7065南 京100.548926.542735.077412.465618.4038.0603大 连99.491119.395245.656118.639110.00675.7939杭 州99.299314.886642.283420.179916.01745.932沈 阳99.24920.922834.451118.848518.46616.5604哈尔滨89.454533.766126.474419.71547.21952.279成 都88.510124.285530.718214.432714.66794.4057东 莞87.77760.687739.274231.569616.18080.0653济 南87.101615.441134.687718.62737.925110.4205佛 山86.863514.396230.820624.436616.47510.735无 锡84.80977.139542.477713.906615.17256.1134长 沙84.488825.195629.062721.67035.58152.9787武 汉82.881723.248828.96148.194816.02096.4558宁 波79.4666.073943.11311.971412.78775.52长 春76.943821.131135.86685.87266.82497.2483苏 州76.73745.681843.954111.27378.53467.2933表2-2 城市竞争力分析指标体系经济实力综合经济F1人均GDPF2工业总产值F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科技实力F4每万人拥有科研人员数F5每万人拥有高校学生数产业结构F6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开放程度F7外资出口额占GDP的比重F8人均实际利用外资社会状况生活质量F9在岗职工平均工资F10人均居住面积就业情况F11就业人员比重教育事业F12人均教育事业费用支出卫生事业F13每十万人拥有医生数环境质量投资环境F14人均道路铺装面积F15人均全年供电量F16每万人拥有电话门数F17人均邮电业务总量生态环境F18人均园林绿地面积F19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F20每平方千米SO2排放量表2-3 哈尔滨各项指标在东北地区主要城市中的地位(2002年)都市年末市区总人口(万人)市区非农业人口(万人)建成区面积(km2)市区人口密度(人/ km2)GDP(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年末储蓄余额(亿元)外商实际投资额(万美元)哈尔滨311.77273.512141878715.929440552948692620225哈尔滨位次2233523324沈阳488.66399.5524913981200.773546408644021134138915大连273.23218.1624811311068.94274485864539747142642鞍山145.54128.651342332416.13809222582426111212抚顺138.98124.361181946203.1541171346672205142长春303.94228.38169844847.37203031649860856079吉林178.90124.23136492297.341761571712422428177齐齐哈尔143.85112.53103330146.464286800991561390大庆114.9187.93144225974.88192812562573491607赤峰112.8049.204016189.95259462749183690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3)三、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环境分析黑龙江省位于我国的最东北部,纬度最高,与俄罗斯相接壤,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老工业基地。2003年底,全省总人口3815万人,国内生产总值443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615元,三次产业比例为11.3:57.2:31.5,农业总产值500.8亿元,工业总产值2248.6亿元。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稳定在300亿公斤以上,第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出现恢复性增长,重型机械设备、特种钢、子午胎、机制纸、亚麻、建材等生产基地建设得到加强。汽车、石化、食品、医药等产业发展迅速。煤炭、制糖、纺织等产业的过剩生产能力得到压缩。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高。非国有经济成份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5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376亿元。进出口总值达到53.3亿美元。已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作为省会城市哈尔滨市在省内各城市中的首要地位十分明显,哈尔滨市区GDP占全省比重为31.9%、人口占8.2%。哈尔滨在省内除人均GDP指标排在大庆之后外,其余指标均位于全省之首(详见下表2-4)。表2-4 黑龙江省内城市各指标比较(2002)城市年末市区总人口(万人)市区非农业人口(万人)建成区面积(km2)市区人口密度(人/km2)GDP(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年末储蓄余额(亿元)外商实际投资额(万美元)哈尔滨311.77273.512141878715.929440552948692620225哈尔滨位次1111211111齐齐哈尔143.85112.53103330146.464286800991561390鸡西91.8775.767339958.65163123454840鹤岗69.1259.315815242.1418192133657192双鸭山50.6743.665928750.711015139433829大庆114.9187.93144225974.88192812562573491607伊春84.3180.061574358.9514201684785152佳木斯82.3959.035543990.9716472974311135七台河48.9531.896727752.5619171735344863牡丹江80.4566.075959599.79315146788122532黑河19.1812.33171316.5813689382584绥化86.0628.602331445.2531599344239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3在省内已初步形成哈大齐城市带,这一地带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是以我国重要的机电工业城市哈尔滨为核心,以横贯我国最大平原松嫩平原的滨洲铁路为纽带,连同我国最大的石油城市大庆,重要的机械工业城市齐齐哈尔和新兴的中小城市绥化、安达、肇东、双城、阿城等组合而成。这一地带是我国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和重要机械工业基地之一,是我国内陆边境地区对外开放的战略地带。哈尔滨在这一地带的城市首位度为2.1,拥有44%的城市人口、44%的工业企业、41%的工业产值、73%的高等学院、58%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哈尔滨的发展变化对这一地带乃至全省将产生重大而深运的影响。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综合评价一、发展优势1、国内独有的寒地景观和地域文化哈尔滨市冬季漫长,寒冷干燥,素有“冰城”之称,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为冰雪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国内独特的资源优势与地缘优势。“哈尔滨冰雪节”是闻名的冬季旅游项目,已经成为世界四大冰雪节之一。众多的文化景观使哈尔滨拥有了更多的城市魅力,多种历史渊源的渗透,使哈尔滨形成了西洋文化、宗教文化、社会风情文化、现代文化、多元文化相互重叠的城市文化特色,形成了自然景观、历史景观、人文景观相互交融的城市风貌格局。2、可支撑国际性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哈尔滨市位于东北亚中心位置,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对外是沟通日本、韩国、俄罗斯的重要通道,对内是沟通全国各地与俄罗斯和东欧等国家的重要桥梁,在对俄罗斯和独联体及东欧国家、东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中具有很强的经济发展互补性及重要的战略位置。哈尔滨还是我国东北黑河、绥芬河、满洲里和珲春4个沿边开放城市的连接点,是黑龙江省域中心城市。优越的区位条件为哈尔滨市发展成为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和交通枢纽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地位哈尔滨市已基本形成5条铁路(京哈、滨绥、滨洲、滨北、拉滨)、10条国、省级公路(京哈、同三、哈大(庆)、哈萝、哈伊、绥满、哈绥、方通、方虎、哈五)、航空港和松花江航运系统为骨架的交通网络,水陆可通过三个方向的出口与全国各地、东南亚和俄罗斯、东欧国家联系。哈尔滨铁路干网发达,铁路营业线达621.4 km,往西南连接全国各地,往南经大连、营口通往世界各地,往西北经滨洲与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接轨,通往欧洲各国,是跨越欧亚大陆桥的连接点;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是全国八大机场之一,已与国内近30个主要城市及部分国家地区通航;松花江航道是东北北部地区江海联运的通道之一;哈尔滨市有10条公路呈放射状通往东北各地,与周围地区紧密相连,是全省最大的公路运输中心。优越的交通条件,为哈尔滨城市建设发展以及成为东北亚经贸中心城市提供了有利条件。4、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哈尔滨市腹地资源丰度居于首位,哈尔滨市域腹地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开发前景良好,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哈尔滨本身来看,非金属矿藏种类多、贮量丰富,能源矿藏中天然气和煤的前景良好;土地资源丰富,质量好,利用率高,全市人均占有土地和耕地面积分别为5.3亩和2.1亩,土地利用率高达92.14%,高于全国及全省水平;生物资源丰富,种类多样,野生经济植物、药用植物、珍贵毛皮动物开发潜力很大,植物主要有蕨菜、薇菜、明叶黄、黄花、人参、金银花、刺五加等,珍贵毛皮动物有紫貂、水獭、猞猁、麝鼠、香鼠等及三花五罗等珍贵鱼种;森林覆盖率高,达36.9%,活立木蓄积量3847万m3;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24.73亿m3,但利用率低,开发潜力巨大。从全省腹地来看,已探明矿产资源达54种,储量占全国前三名的有8种,居全国前十名的有28种,其中石油、森林煤炭资源名列全国前茅,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等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大豆、甜菜、亚麻、马铃薯的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多样的资源中心地位使哈尔滨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前景广阔,潜力巨大。5、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哈尔滨市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渐趋合理的产业结构为其大力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医药、汽车、食品、机械为主导产业的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体系。现有工业企业单位475个,其中锅炉厂、汽轮机厂、电机厂、飞机制造厂、铝合金加工厂、电表厂等企业的产品在全国名列前茅。亚麻厂是亚洲最大的亚麻纺织企业,轴承厂是全国三大轴承厂之一,此外医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国家又把老工业基地改造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哈尔滨市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化质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强城市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优势将进一步加强。6、潜力较大的科技人才优势哈尔滨市科技实力雄厚,人才储备丰富。市内现有大专院校24所(其中哈工大博士学位点29个)、中等专业学校48所、科研机构153家,形成300多个学科的科研网络。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3.4万人,两院院士27人,博士生导师700余人。全市每万人口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技人员、科学家与工程师分别为31人、23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多,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第六位。从企业科技实力看,在哈尔滨国有单位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1.35万人,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15.86万人,占50%左右;而且学科齐全,工程力学、焊接、工业机器人、飞机导航、电站设备、电工仪表等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综合科技实力在全国位于前列。二、发展机遇1、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驱动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哈尔滨市不仅是向南联系吉林省、辽中南地区以及华北地区的重要枢纽,也是中俄交通和贸易的重要中心,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哈尔滨市加入经济全球化,将强化与辽中南地区,尤其是沈阳、大连等城市的区际联系,加强与俄罗斯、蒙古等国家的经济联系,利用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便宜的优势,将资本源、技术源、信息源和知识源通过不同的“管道”,从日本、美国等国家尽快导入哈尔滨。经济全球化能使哈尔滨市成为国际资本和技术转移的重要场所、外资进一步聚集的热点地区;经济全球化将使哈尔滨获得外国先进技术和信息的机会增加,有利于加快地区产业升级进程,优化产业结构,为产业结构转型提供可能;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哈尔滨具有低成本、低价格优势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与出口;经济全球化将促进哈尔滨出口贸易,增强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哈尔滨扩大外资引用的领域,优化外资投资结构,参与世界劳动地域分工,拥有更大的产品市场和更大的地区影响力。2、加入WTO对外贸易的发展潜力我国加入WTO,哈尔滨市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扩大,与周围区域国家的联系将更为密切,将促进哈尔滨对外贸易(尤其是对俄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哈尔滨市将利用优势的沿边区位,丰富的自然资源等优势进一步发挥西进东出、南联北开的战略作用,通过建设完备的市场体系和四通八达的商品贸易网络,恢复哈尔滨市作为国外商家进驻中国市场战略重地的地位。3、高新技术产业与信息经济城市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取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当前正在继续的这场科技革命正推动着产业重心从以钢铁、汽车、化工为代表的主导产业位移到以电子计算机、新材料、生物工程为代表的新兴主导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一跃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在信息经济的影响下,哈尔滨市有实现跳跃发展的条件。目前哈尔滨市科技教育产业发达,大量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聚集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园区的建设,为哈尔滨市提供了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创新源泉。哈尔滨市的信息产业较为发达,技术型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型基础设施齐全,这些为哈尔滨市的信息港建设和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4、东北亚经济圈再次辉煌的契机随着亚洲国家的快速发展,加上美国西海岸、欧洲以及加拿大太平洋沿岸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的主轴正在由北大西洋移到亚太地区,这将进一步推动“东北亚经济圈”的迅速发展。东北亚各国为谋求经济的发展,需要充分地利用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利用资源优势的互补、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的互补,通过对外贸易等提高经济效益,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哈尔滨市是我国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以及开展中俄贸易的前沿;对外是沟通日本、韩国、俄罗斯的重要通道,对内是沟通全国各地与俄罗斯和东欧等国家的重要桥梁,在对俄罗斯和独联体及东欧国家经济合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哈尔滨市也是东北亚经济圈北部最大的城市,具有承南连北的地理优势和一定的沟通基础,将成为东北亚经济区北部整合发展的中心。5、国家宏观政策城市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中央确定的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使内陆省会城市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一政策的实施为哈尔滨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更为重要的是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给哈尔滨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21世纪,我国加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推进城镇化的步伐,必将创造出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哈尔滨形成以投资类产品为主的工业经济提供了发展机遇,更有利于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分析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地区发展重心的变迁,可以看出发展重心经历了由南向北推进的趋势。从东北地区良好的装备工业基础、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看,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资源的整合、东北亚经济的发展以及区域间合作的加强,很可能在东北地区形成我国新的经济快速发展区。依据“十六大”报告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强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以及小城镇快速发展,必将得到国家政策极大的支持,这为哈尔滨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三、存在问题与面临的挑战1、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产业结构亟需优化2003年哈尔滨市生产总值1414.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4872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均位于第11位。资本力、贷款余额增长率、金融市场交易增长指数均处于较低水平,城市整体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工业结构调整尚不充分,国企改革任重道远,新兴产业发展不快,到2001年底才扭转持续9年的工业净亏损状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47.85,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0.97。投资结构来看转型滞后,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资金占50.3%,在利用外资方面同我国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仅相当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低于东北地区的长春、沈阳、大连等城市。从产业结构上分析,哈尔滨市已完成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高级阶段的转变,2003年产业比重与15个副省级城市相比,农业的比重高居第一位,二产居第十三位,三产有一定的虚高度化的成分。哈尔滨目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第二产业整体还不强,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结构不均衡,城市经济活力不足。2、社会软件环境亟待改善,城市开放度明显不够社会软环境包括政府管理、社会体制、文化科技环境、思维观念、社会保障、社会秩序等多方面。哈尔滨的社会文化竞争力、秩序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均居于选取的24个城市20位以后的水平,说明社会软环境的总体水平还十分落后。政府各部门的协同合作意识不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上,“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比较严重,在人才政策、农村政策、产业政策、私营经济政策等方面不够灵活。这些严重影响了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新的社会软环境的建立势在必行。哈尔滨市近几年外向型经济进展迟缓,2003年进出口总值19亿美元,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少,经济还囿于区域经济的小循环中。海关进出口总值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于15位。从表2-5可以看出哈尔滨目前仍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这一状态阻碍着城市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和良好的制度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流动,阻碍着哈尔滨与市域外的经济主体间的接近与交流。表2-5 十一个城市开放性竞争力城市贸易依存度外商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国内外游人年来城人数*开放性竞争力综合指标*哈尔滨-0.42(9)-0.44(9)-0.83(10)-0.66(10)北京0.21-0.462.000.69大连-0.230.03-0.62-0.32上海-0.30-0.051.160.32南京-0.30-0.41-0.60-0.52青岛-0.11-0.23-0.72-0.42武汉-0.27-0.32-0.58-0.46广洲0.25-0.190.740.32深圳2.802.970.842.61成都-1.15-0.52-0.94-1.03西安-0.48-0.37-0.46-0.52注:贸易依存度=(城市出口额+城市进口额)/(国民生产总值2)依据哈尔滨市总体规划战略研究成果3、城市用地结构矛盾突出,城市功能得不到很好发挥哈尔滨市区人口密度大,产业聚集,第二产业70%以上的产值都是由中心区创造的,老城人口密度高达4万人/km2,人均城建用地仅84.4m2/人,人均公共绿地为5.4m2。近年来中心区开发强度逐步增高,开发容积率多在2以上,中心区高层住宅建设占房地产开发项目的30-40%,且布局散乱,尤其是公共空间严重不足,城市中心区用地结构矛盾突出。从城市功能发挥上看,一是大量工业用地集中在市中心区,既无发展空间,又占居城市黄金地区并且给市区造成环境污染;二是城市教育科研用地随发展明显不足,对哈尔滨较具优势的产业发展产生影响;三是体现中心城市职能的大型公共设施用地严重不足,娱乐、旅游、展览、会议、博物馆等设施无发展用地;中央商务区、特色文化区、大型体育区在市区条件好的地段没有合理的位置;四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在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批发业和餐饮业增长速度较快,而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水平的金融、保险、旅游、中介服务业发展较慢;五是开发区比较分散,土地利用集约性差。4、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哈尔滨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各类污染未完全控制,加上水土流失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已使哈尔滨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全市湿地面积由1987年的229km2减少到2003年的192km2,松花江水体由于近年来的水量减少,加上生活、生产污水排放严重超标,污水处理率仅为16%,垃圾处理率仅为5.7%,使水质明显恶化;大气环境按国家大气质量二级标准要求属于中度污染;建成区80.6%的人口处于55-65dB噪音环境中;中心区大面积绿地严重缺乏,地面硬质化多,绿地草坪少,地表水流失严重。随着毁林开荒、滥砍乱伐,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现象日益加重,致使春季沙尘暴现象经常发生,河流的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水资源的衰竭日益严重。大城市病日趋突出。5、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交通压力大近年来,哈尔滨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没能跟上城市发展的需要,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水源供水能力不足,地下水超采严重,饮用水严重超标,目前每日缺水32万t,供水普及率仅为85.5%;二是城市电源总体上偏重于城区西南部,电源分布与负荷分布不完全一致,使部分地段供电不足;三是防洪工程隐患较多;四是城区交通压力较大,哈尔滨机动车每年以大于10%的速度增长,而道路增长仅为2%左右,城市公共停车场严重不足,二环以内仅能满足30%的停车需要。第三节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一、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目标及指标1、社会经济发展目标2020年哈尔滨市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城市经济体系更具活力,更加开放,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进一步缩小,借助于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契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扩大劳动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市民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面完成生态型园林城市建设,建成全国一流的现代化特大城市。2、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规划2020年市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0.1%,2010年哈尔滨市生产总值达到3030亿元,2020年达到73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010年达到3660美元,2020年达到8300美元。(详见表2-6)确定哈尔滨市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9:37.1:53;2020年,按照增强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强化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不断提高第三产业质量和水平的要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2:37:56.8。结合小康城市及现代化城市建设标准,确定2004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年均增长8.5%计算,达到99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按年均增长6.5%计算达到3830元。城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7.8m2,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5%;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2m2,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0%;到202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年均增长7%计算达到25000元。纯收入9500元。城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5平方米,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0%;农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8m2,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5%。规划哈尔滨市2004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总人口达到100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0%;2010202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5以内,总人口控制在1050万人以内,城镇化水平达到70%。表2-6 哈尔滨市社会经济指标规划一览表指标名称现状规划2003年2010年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1624美元3660美元8300美元农业增加值比重(占GDP)16.2%10.1%5.2%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占GDP)47.2%50%55%城镇化水平47.6%60%70%人均道路面积8.1m2913.0m2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1.627.835农民人均纯收入2943元3830元9500元森林覆盖率42.8%45%50%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7907元9960元25000元人均公共绿地5.4m29m210.2m2垃圾处理率6%80%100%自来水普及率92.3%95%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16%70%96%城市中水回用率14%30%城市绿地率23.9%30%35%燃气普及率79.32%96%100%采暖地区集中供热普及率45%59%75%二、产业发展战略目标1、以开发绿色食品为重点,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哈尔滨市是农业大省中的农业大市,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意义重大。从农业发展上加大以下工作力度:围绕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和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实现主辅换位。改善传统农业生产格局,稳粮增收,突出发展以绿色农业为重点的质量效益型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和科技示范基地,积极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早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哈尔滨市建设绿色食品产业化要根据哈尔滨市区优势、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重点发展一批农业产业链,强调绿色食品深加工,销售过程的标准化和各环节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