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公务用车改革初探上交版.doc_第1页
机关公务用车改革初探上交版.doc_第2页
机关公务用车改革初探上交版.doc_第3页
机关公务用车改革初探上交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治理视野下的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改革初探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财力的增强,我国政府的办公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我国约有600万辆公车,年耗用约5000亿元人民币,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工作的巨大阻碍因素之一。这种情况下,公车改革已经提上日程,成为我国当前阶段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虽然我国专家学者和各级政府都一直致力于改革公车使用制度,但是收效甚微。为了加快我国中央机关公务用车改革步伐,笔者从治理视角对我国现行的中央公务用车情况进行了分析,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高度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公务用车改革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关键词:公务用车;改革;现状分析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中央公务用车问题日益凸现出来,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所指示的“今年要在一些行政部门进行公车改革试点”。近几年来公务用车改革以成为我国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对于我国的廉洁政府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我国中央当前的公务用车制度是从计划经济时代沿袭过来的,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则成为一种必然。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其弊端日益凸显,已经成为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阻碍因素之一。人民群众对这一问题所带来的腐败和公共资源的浪费油很大的意见,严重的影响了我国政府的外在形象。一、对公务用车基本情况的探查分析我国的公车制度基一直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供给制度,通过行政配置的方式来进行,并依靠批示来进行控制。无论是购车还是用车、管车,各个阶段都离不开公共资源的使用。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从我国颁发政府机关公车使用管理的规定之后,此种形式的公车改革已经走过了二十春秋,虽然进行了一些实际的探索,但是成效并不让人满意。根据我国财政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 2011年全年公车购置费用增长率高达25%,给中央财政增添了巨大的负担。我国中央公务用车改革在这种背景下蓬勃开展,经过多年探索和经验的积累并探索出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办法。在改革过程中,主要采用如下几种方式降低中央公务用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一)健全公务用车管理机制,严格制定公务用车的管理采购及交通补贴费的评审制度。根据干部的级别和工作性质配发不同数量的公务用车消费。一般来说都是采用现金形式发给干部本人,这部分资金靠干部本人自行掌握,具体采用何种出行方式不做过多要求,超支不补,节余归己(二)在编领导干部人数定辆,业务用车根据单位编制人数确定。(三)车辆的电子定位监督。应该看到,我国中央公务用车情况在这些措施出台之后有了明显的改善,制定的一些政策也能够起到控制公车支出的效果,这些探索在降低财政支出等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不得不说,我国当前的中央公务用车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公务用车使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仍然很多,尤其是中央部分单位公车私用情况仍然时有发生,造成了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人民群众对中央公共事务用车改革的要求日益强烈。二、我国公车制度弊端形成的原因。中国的公务用车使用制度是从前苏联时代引进的,按编制和级别配备公车。由于当时是计划经济体制,各个部门没有真正做到联动和重视,直到现在还使用着当初的制订。在建国初期这种制度能够快速启动各部门的作用,当时效果很好。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已经越来越无法和现今社会体制相统一,弊病一一呈现,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经济改革的包袱。三、公车制度不改革所表现出的弊端形式(一):公车消费严重膨胀,浪费惊人1、党政机关超配小汽车现象。很多党政机关超标配车,其中的腐败可想而知,据国家财政部统计结果,全国多数地区党政机关超编配车率达50%以上,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某些主要领导一人配两辆专车(市区内一辆和下乡坐各一辆),超标准、超编制购买高档小轿车的攀比风气屡禁不止。经过统计,1人配2车比1车2人用的社会支出成本还要高。2、低效率的公车使用据有关部门统计,一些党政机关的公车,运营能耗高的惊人,每百里运行成本是社会车辆的56倍,而效率则仅为五分之一至六分之一。大多数为领导配备的专车,除了接送领导工作性质的活动以外,很多时间成了领导家属或司机开小差的工具。3、在车辆的平时维护使用中以权谋私现象严重。据调查单位公车一年维修使用费多数在10万左右,更令人震惊的是有的公车月月更换轮胎,有的司机借修车之机低价高报、吃回扣,损国家利益,饱个人私馕;。经有关部门调查,在我国平均每辆公车年消费额度在8万元10万元。现以杭州市政府直属机关公务用车年支出费用为例:表一:杭州市直属机关公务用车每年支出费用开支项目数量项目明细费用(万元)购车80辆购置费25万元/辆2000养车842辆燃料、保险、维修、路桥费2778.6折旧842辆折旧费1010.4司机费用842人工资、奖金、福利2947合 计8736备 注以全市市直机关101个单位统计,每车年运转费(含司机费用)按5万元 、养车费按3.3万元、折旧费按1.2万元计算,每台车年费用平均为9.5万元。3、比豪车、比排场国务院在1994年颁布的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中,明确规定了各级党政领导的配车规定。可多数地方对此置若罔闻,大多数乡镇领导都有专车。由于没有严格的执行这些法律条文,造成了超编配车,违规越权越级购车配车。“官位”思想使公车成为某些党政领导的特权、地位的象征,成为他们互相进行盲目攀比、追求奢侈、贪图享乐的工具。,有些领导用车虽然不是专车,但却独断专用。这些行为在人民群众中影响恶劣,损害了党的形象,也背离了党的根本宗旨。此外,我国目前的公车制度导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不均衡,大量公车在城市中与民用车辆,公交车辆抢占有限的城市道路资源,是造成道路拥堵;排出更多的有害气体,污染城市环境,是产生温室效应的因素之一,与我国创建文明健康的社会原则背道而驰。(二):制度规定不严格在对公车、专车的管理和使用上国家缺乏明确规定,对公车日常使用费用支出情况缺乏具体规定,对公车违规使用没有相适应的处罚措施,公车使用存在严重的弊端。(三):公车私用现象严重1、在公车使用过程中的现象进行调查,存在三个“等分制”,即公车公用占三分之一,司机借机私用三分之一,领导及家属私用剩下的三分之一。公车不公现象十分突出。有的地方领导用公车接送子女上学,造成校门拥堵,孩子之间坐车的攀比,以及在婚丧嫁娶上的公车私用现象,这些行为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严重损害了党员领导干部形象。2、另据国家相关监察统计部门连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调研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政府公务用车总量为600多万辆,公务用车每年消费支出达到惊人的5000多亿元这还不包括国企医院、大中学校、武警军队的军车。每年公务用车消费增长率为20%以上。(四)监控乏力,易造成资产流失。由于没有统一的监管机构和管理制度,各单位车辆的配备、更新、报废等手续得不到有效控制,造成国有资产隐形的流失。四、对公车改革的一点建议实施方法目前我国的公车使用制度,要以我国国情和当前经济发展的情况相匹配,同时采用他国成功的政府公务用车经验,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加以探讨,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逐步建立和完善的经济和行政系统,以适应中国市场,能够被各方都认可的公车使用制度。(一)以配套制度对我国公车改革加以改变。1. 建立建全政府对公车财政预算约束机制,对公车标配做到预算通明,严格按照政府公车制度来执行相关操作,加强对公车预算外资金的集中管理,防止有人利用职权,利用预算外资金购置车辆,套取现金,损公肥私。 2. 完善公务用车制度的法律法规,从根本杜绝公车造成的恶劣影响。在法律上加强对公务用车规范化、法治化的制度保障,从根本上杜绝公车使用过程中的违法现象。 3.取消机关一般公务用车,按月按人发放交通费用补贴。制定新的交通补贴的方式,采用单位集中管理票据,个人在限额内凭票报销,节约归己,超支不补,一次节余的积累转入次年使用;还可在公车使用上实行费用包干,按一定标准发放给个人。积极推行公车使用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策略。改变用车使用观念和消费习惯,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个人消费方式相挂钩。逐渐实现职务公车消费的“货币化、规范化、透明化”加快福利待遇货币化,以此为手段逐步完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二)提升政府机关工作效率,1中央有关文件以明确指出公务用车的“三定”方针,(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以此文件来制定公车配备和编排。按在岗领导干部人数定员订车数量,在根据所处地区的实际经济水平和政府财政能力,根据单位实际编制人数确定。同时在制度上通过建立“双控”机制:即控制公车超标排量、控制公车配备价格的方式,来限定公车在豪华配备和价格上的盲目增长。大力鼓励和支持采购民族国产汽车和低碳无污染的新能源汽车。3. 以单位工作性质和工作量为标准,与行政机构区别开,对特殊单位的公车适当上调的车辆交通补贴。核定合理的补贴标准,在处理此事时要参考当地经济能力,居民生活水平情况和地方财政所承担的金额,兼顾集体、大众、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联系;在必要时建立公务员交通费用的浮动补贴制度,要与市场经济接轨。还要对车辆补贴的适用范围做详细的明文规定,以此杜绝各种矛盾的产生。4通过网络用信息手段,监控公务用车的使用。公务用车的使用和维修、保养、燃料的添加都要有相关人员的登机记录,通过考察比对来确定公车的维修地点,避免走人情、腐败的发生。要参考国外的现今经验,在每辆公车上加装电子芯片和监控设备,对公车的使用、位置,维修等信息加以记录,同时对司乘人员的法律法规进行集中培训,加强他们的工作职能观念,杜绝司乘人员在公车使用过程中出现经济问题,保障他们的职业道德,用奖励机制来对他们的工作加以绩效考核。(三)要加强对车改后期的信息反馈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法制社会的建立首先是要保障公民拥有充分有效的行使权力,在公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强化车改后期的信息反馈工作,通过在政府部门内部和社会中建立监督检查机制,来监控车改的效果,对车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改进。做好对群众的舆论宣传工作,真抓实干吧这项工作进行下去。同时在媒体中公开公布公务用车身份及号码,在车身喷涂“某单位公车”字样。让人民群众随时对公车改革制度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结论:本文从中国公务用车制度的形成,以及在实施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其弊端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为此有必要对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进行有效的改革,在改革的方法上采取对制度条例进行从新设定,以符合当今时代潮流,采用科学手段对车辆进行有效监控,和利用群众的力量做舆论监督,在改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