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环腐病害防治-图文识别技术.doc_第1页
马铃薯环腐病害防治-图文识别技术.doc_第2页
马铃薯环腐病害防治-图文识别技术.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铃薯环腐病害防治-图文识别技术马铃薯环腐病是一种系统性病害,在整个生长期及贮藏期均可发生。20世纪60年代在北方马铃薯栽培区开始蔓延为害,70年代发病尤为.马铃薯环腐病又称轮腐病,俗称转圈烂、黄眼圈,是一种系统性病害。在整个生长期及贮藏期均可发生。1906 年首先发现于德国,目前在欧 洲、北美、南美及亚洲的部分国家均有发生,是一种世界性的由细菌引起的维管束病害。在 我国,此病于 20 世纪 50 年代在黑龙江最先发现,60 年代在青海、北京等地发生。目前已 遍及全国各马铃薯产区,其中以 70 年代前期为害最为猖獗。1972 年内蒙古自治区 22 个旗 县的调查,病株率一般在 20%,重病地块减产达 60%以上。此病不仅影响产量,还造成贮 藏时的烂窖,影响块茎质量。【马铃薯环腐病症状】马铃薯环腐病植株发病症状马铃薯环腐病属细菌性病害,全株侵染。地上部染病分枯斑和萎蔫两种类型。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叶尖和叶缘及叶脉呈绿色,叶肉为黄绿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且叶尖干枯或向内纵卷,病情向上扩展,致全株枯死;萎蔫型:初期则从顶端复叶开始萎蔫,叶缘稍内卷,似缺水状,病情向下扩展,全株叶片开始褪绿,内卷下垂,终致植株倒伏枯死。块茎发病切开可见维管束变为乳黄色至黑褐色,皮层内现环形或弧形坏死。【病原与发生规律】Clavibacter michigcrnense subsp. sepedonicun称密执安棒杆菌马铃薯环腐致病变种,属细菌。病原细菌在种薯中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薯播下后,一部分出土的病芽病菌沿维管束上升至茎中部或沿茎进入新结薯块而发病。病菌通过切刀带菌传染。在田间通过伤口侵入,借助雨水或灌溉水传播。病菌在土壤中仅能存活很短时间,土壤一般不传病,但在土壤中残存的病块茎和病残体内存活时间较长,地温在1822时最适发病,地温超过31,高温干燥时发病受到抑制。常年连作地块,土质豁重,雨后易积水,种植密度大,田间通透性差,地下害虫为害严重发病较重。【防治方法】1、与非茄科蔬菜轮作2年以上。2、建立无病留种田,尽可能采用整薯播种。有条件的最好与选育新品种结合起来,利用杂交实生苗,繁育无病种薯。 3、选择抗病品种进行栽培,选择透气性较好的壤土进行种植,合理密植,结合中耕培土,及时拔除病株,携出田外集中处理,病穴处撒生石灰消毒。4、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销毁。5、种薯处理:播前淘汰病薯,把种薯先放在室内堆放56天,进行晾种,不断剔除烂薯,使田间环腐病大为减少;也可采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拌种,用药量为100kg种薯拌药210台切刀应用75酒精消毒,切块后的种薯用新植霉素5000倍液或47春雷氧氯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30分钟,或用50mg/kg硫酸铜稀释液浸泡10分钟。www.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