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学 概论 杨维霞 中 药 v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药理 论为基础,用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物质。 v20世纪90年代,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表明 ,目前我国的中药资源种类达12807种。 植物:花、叶、子、根、皮、茎 动物 矿物 来源 中药与草药的关系 v中药:前人应用较多天然药材,药店出售, 历代文献中有记载。 v草药:流传于民间,一般药店没有出售,文 献中没记载。 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区别 相同点:二者都是现代研究的热门话题。 区别点: v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经过中医辨证 论治后在中医师的指导下用药。 v天然药物无中医药理论指导,不需要经过中 医辨证论治的指导下用药,且包括未经人为 加工的单体化合物。 中药学 v中药学是主要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 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与临床应用 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v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六本主要本草著作 (一)神农本草经 (二)本草经集注 (三)新修本草 (四)证类本草 (五)本草纲目 (六)本草纲目拾遗 神农本草经 (一)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第一部药学专著” (简称本经) 属于集体创作,载药数365种。 上品(120种):应天养命(君药) 中品(120种):应人养生(臣药) 下品(125种):应地治病(佐使药) v主要贡献: 1. 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劳动人民用药经验; 2. 为中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分为 3. 阐述了中药基本理论; 4. 指导了临床用药。 v缺点: 1. 分类不科学; 2. 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神农本草经集注 v作者:梁,陶弘景 载药730种(多属南方用药) v特点: 1. 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药物的方法 ; 2. 首创诸病通用药。 新修本草 v又名唐本草。载药844种。 v特点:图文并茂 1.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开创了世界 药学著作的先例; 2. 我国第一部药典,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 证类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后世简称证类本草) v作者:宋,唐慎微。载药数1558种。 v特点:图文并重,方药兼收 1. 总结了北宋以前药物学成就,集宋之前本草学大 成。 2. 流传最早的综合性本草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 实用文献价值。 此外,国家药局的设立,是北宋的一大创举, 本草纲目 “博而不繁,详而有要”,“东方百科全书” v作者:明,李时珍。载药数1892种(新增 374种);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 余首。 v最突出特点:分正误(纠正前人错误),有 发明 (前人没使用的方法) 1. 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知识,是一 部伟大医学著作; 2. 中古时代最完备的分类系统(自然属性, 生态条件); 3. 批判继承了前人的共识,明确许多药物的 真正疗效; 4. 对世界科学文化的伟大奉献。 本草纲目拾遗 v作者:清,赵学敏。载药921种,新增716种 。 v特点:扩充药源,补其不足 v清代最有价值的本草著作 第二节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一、含义 道地药材(地道药材):具有地方特色,质量优良 的药材。 四川贝母 附子 黄连 内蒙甘草 云南三七 茯苓 木香 山西黄芪 党参 西藏红花 吉林人参 二、植物药的采收 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时采收: (1)全草类: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 (2)叶类: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侯进行, (3)花类:花含苞未放或正在开放时进行 (4)果实和种子类:以果实入药的一般在果实成 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5)根、根茎和根皮类:阴历二、八月为佳。 (6)树皮类:清明到夏至间(即春、夏相交时节 )剥取树皮。 也有一些例外:如:叶类:桑叶,须在深秋或 初冬经霜后采集,以增加其寒凉性; v全草类:茵陈,采三月的嫩苗。 v果实和种子类:以幼果入药的有乌梅、青皮 、枳实等; v根及根茎类:半夏、延胡索等则以夏季采收 为宜; v树皮类,如肉桂多在十月采收, 第二章 中药的炮制 第一节 炮制的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 安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 病情的需要; 4.便于贮存、调剂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及 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例证 1、减毒:甘遂醋制;巴豆制霜;常山酒炒 2、归经:蜜炙补益,润肺 酒炒上行,活血通络 盐水炒下行,归肾 姜汁炙加强止呕 醋炒加强止痛 例证 性味: 生地(寒)凉血 熟地(微温)补血 功效: 荆芥解表;荆芥炭止血 石膏泻火;煅石膏收敛 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 修治 目的:纯净药材 方法:纯净、粉碎、切制 。 水制 含义:用水或其它液体辅料处理药物的方法。 目的:清洁药材、软化药材。 方法:洗、淋、泡、润、漂、水飞。 水飞:药物与水共研取细粉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 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火制 v含义:用火加热处理药物的方法。分炒、炙 、煅、煨、烘焙 。 炒黄、炒焦易于缓和药性。 清炒 炒 炒炭缓和烈性、增强止血。 辅料炒:(土、麦麸、米)减少刺 激,增强疗效 煅:将药材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 明煅矿物药或动物甲壳类药,如煅牡蛎、 煅石膏等。 密闭煅(焖煅)将药材置于密闭容器内加 热煅烧,如煅血余炭。 煨: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热火灰 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的方 法。增强止泻疗效。 水火共制 常用的水火共制包括蒸、煮、淬等。 淬: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 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第三章 中药的药性 一、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 1. 祛邪除因 2. 扶正固本 3. 纠正阴阳偏盛或偏衰 以偏纠偏: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 ,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 二、中药的药性 又称中药的性能。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 心,主要包括: 1. 性味(药物的性质和味道) 2. 归经(药物的作用部位) 3. 升降浮沉(药物的作用趋向) 4. 毒性(副作用,毒性反应)。 第一节 四 性 一、含义 四性亦称四气,即寒热温凉(平)四种药性。 二、产生 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症寒热为基准。 三、四气的作用 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热证。 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用于寒证(温经通络 、回阳救逆) 平性:作用缓和(寒热皆宜) 四、运用原则 一般规律: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疗寒 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第二节 五 味 一、含义 五味是药物因作用不同而具有辛甘酸(涩 )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常与“四气” 合称“气味”或“性味”。 二、产生 1、口尝而得 2、以药物的功效推断味道 三、作用 辛:能散、能行,可发散、行气、行 血 甘:能补(补益)、能缓(缓和)、 能 和(调和药性、和中) 酸:收、涩收敛固涩,兼能生津 涩:作用与酸味相似 苦:泄、燥 通泄泻下(大黄) 泄势缓 泄 清泄泻火(栀子) 泻势猛 降泄降逆(杏仁) 苦温燥湿寒湿证 苦寒燥湿热湿证 坚阴泻火存阴(泻肾火)(黄柏 、 知母、泽泻) 燥湿 咸:下、软(泻下、软坚散结 ) 淡:渗、利(渗湿利水) 涩:与酸味相似 四、气与味的关系 1. 气味相同,作用相似 辛温药物:解表,散寒 苦寒药物:清热泻火(下) 2、气味不同,作用不同 气同味异:黄连苦寒(清热泻火) 生地甘寒(退虚热) 味同气异:麻黄 温 辛 薄荷 凉 一气兼数味,作用广泛 当归:辛甘温 相同味,其个性不同,作用不同 麻黄 发散 木香 行气 红花 行血 紫苏 发散行气 川芎 行(气血) 辛味 第三节 升降浮沉 一、含义 升浮 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沉降 二、作用 升浮药主上行向外 因势导利 沉降药主下行向内 有助祛邪 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1、气味 气温热 味辛甘主升浮 气寒凉 味酸苦咸主沉降 2、与质地有关 质地轻升浮 质地重沉降 3、与炮制、配伍有关 酒、姜汁炒升浮 醋、盐水炒沉降 某些药物还有引导作用:如桔梗、牛膝 第四节 归 经 一、含义:指药物作用的部位 二、源流 以脏腑经络理论为依据,以所治病证为依据 三、用药 1. 本经用药:看何经的病变 2. 五行用药:根据脏腑间的生克关系 四、归经理论的优点 1. 便于选择用药 2. 便于记忆和理解 3. 探索药物的潜在功能 第五节 毒 性 一、含义 1. “毒”即药,古代对一切药物总称 2. 指药物的偏性 3. 药物对机体的毒性和副作用狭义的毒(指现在) 二、中药引起中毒的原因 储存、炮制、配伍、用量、剂型、给药途径,用药时间的 长短,病人体质、年龄。 三、解救措施 催吐、洗胃,输液,对症处理 四、食用有毒药物的使用注意 炮制要得当;配伍合理;用量准确;剂型适当;给药途径 合理;注意病人个体差异 广义的毒性 第四章 中药的应用 第一节 中药的配伍 一、七情的含义 有目的地按病情的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性的将 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二、中药配伍七情名词概念 1. 单行:用单味药治病 2. 相须: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 原有疗效 (如麻黄和桂枝,大黄和芒硝) 3. 相使:性能功效有些共性,一药为主,一药为辅, 提高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和利湿健脾 的茯苓相配使用,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疗效 ) 4.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和副作用,能被另一种 药物减轻。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 轻或消除,因此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5. 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 应或副作用。如,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 6. 相恶:指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 种药物的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 ,人参恶莱菔子,因为莱菔子可削弱人 参的补气作用。 7. 相反: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 应或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大戟、 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 等。 第二节 用药禁忌 一、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等。 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 等 二、妊用药禁忌 禁用药:剧毒,药性峻猛,堕胎较强的药物 慎用药:活血化瘀药、行气、攻下,温中的部分药 三、饮食禁忌 第三节 剂 量 一、含义: 用药量:指每一味味药的成人一日量 相对剂量: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 二、确定剂量的依据(与男女性别有关) 1. 病情:(病势轻重,病程长短) 新病:急性病用量宜大 久病:慢性病用量宜小 2. 年龄、体质 青壮年用量宜大 老小弱用量宜小 3. 药性 平和,质重用量宜大 峻猛,质轻用量宜小 4. 配伍、剂型 汤剂,单方剂量大 丸散,复方剂量小 第四节 用 法 一、给药途径 口服、皮肤给药 二、应用形式 供口服:汤剂、丸剂、散剂、酒剂、膏剂 、 露剂 皮肤用:软膏剂、硬膏剂、丹剂、散剂、 涂搽剂 三、煎煮方法 1. 煎药用具“银为上,磁者次之”。通常 用有盖的陶瓷砂锅。 2. 煎药用水:水质:无异味,洁净澄清。 水量:漫过药面1寸左右 (30g药用水200300ml为宜) 煎前浸泡:冷水浸泡20-30分钟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娱乐产业艺人劳动合同及商业活动管理协议
- 物业管理法律法规培训与物业管理规范执行协议
- 离婚协议书模板:包含养老金分割与社保权益处理
- 《离婚协议书范本:离婚后房产买卖及分割》
- 离婚补充协议:孩子抚养费及生活费用调整方案合同
- 离婚涉及上市公司股权处置及收益分配协议书
- 特种作战战例课件
- 化妆培训学校课程
- 农林技术技能测试题及答案
- 初中信息技术vb试题及答案
-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学生版)
- 美术课雕塑课件
- DB31/T 300-2018燃气燃烧器具安全和环保技术要求
- 2025农业银行笔试题库及答案
- 天使口腔矫正协议书
- 2025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 模具开发技术协议书
- 冷色暖色美术课件
- 拆除安全合同协议书
- 纪委遴选笔试真题及答案详解
- 领养猫咪合同协议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