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宫颈病理学周先荣第一节 正常子宫颈组织学1.子宫颈外口 被覆非角化鳞状上皮,在育龄妇女由3 层组成:基底细胞层、中间带和浅表层。各层的形态表现随着年龄而变化,绝经后期细胞萎缩。细胞周期动力学研究表明:子宫颈外口的鳞状上皮增生最活跃的层次是旁基层细胞,其再生周期为 3 d,而基底层细胞的再生周期为 30 d,子宫颈全层细胞的再生周期大约为 5.7 d。绝经后期细胞再生能力大为减弱,但在加用雌激素制剂后再生能力可大为加强。2.子宫颈内口黏膜 由腺上皮和间质组成。子宫颈部位腺上皮为黏液性腺上皮,黏液的成分随月经周期而变化。子宫颈黏液组成成分的异常变化会影响精子的正常通过,此外,狭窄、位置异常、或由于宫颈锥切术后黏液分泌的不足等均可影响正常精子细胞的穿越。 宫颈黏液腺上皮下有 1层通常在常规染色条件下不可见的储备细胞(reserve cells) ,这些细胞和鳞状上皮化生、CIN以及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子宫颈内口被覆的表面上皮下为由黏液腺体和间质组成的黏膜,其通常的厚度为 5 mm,少数情况下可达 10 mm。3.移行带 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交界处被称为移行带。此交界处并不位于解剖学上的宫颈外口,而只是邻近宫颈外部,这样就使得它容易为阴道镜所检查。移行带的位置在生育年龄的女性是不固定的,常反复发生一种上皮取代另一种上皮“上皮之间的竞争” 。影响移行带的临床因素有:年龄、激素水平、分娩与否及产次、宫颈的形状等。在组织学上鳞状上皮和黏液柱状上皮之间的连接可以是锐利的连接、也可以是一个逐步移行的过程,大多数情况下为化生性的成分。4.鳞状上皮化生 是指分泌黏液的腺上皮被复层鳞状上皮灶性或广泛性所取代的过程。子宫颈鳞状上皮的化生存在于妇女整个一生中,从宫内胎儿后期直至 80 多岁均可见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子宫颈的鳞状上皮化生是代表了对众多因素包括激素、酸性阴道环境、创伤、炎症、慢性刺激等理化因子的一种生理性反应。根据鳞状上皮化生过程的不同阶段分为:储备细胞增生、未成熟鳞化、成熟鳞化。5.其他化生 移行上皮化生、纤毛上皮化生(输卵管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等。6.间质组织 子宫颈间质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组成,平滑肌组织仅占 1015,并且平滑肌成分所占的比例还依宫颈的部位而不同。 在宫颈管内口部位由子宫体内纵肌层延续的平滑肌形成螺旋排列,而形成一种括约肌作用,该部位平滑肌组织可占到 5060左右。在宫颈管的中部,其组成平滑肌为子宫体部平滑肌束的终末端,平滑肌含量明显减少。而在下部以及宫颈外口部分除血管周围的平滑肌纤维外,在间质中常常是缺乏平滑肌成分的。12第二节 子宫颈病变的病理学诊断内容(表 4-1)表 4-1 子宫颈病变的病理学诊断1.炎症性病变 慢性宫颈炎 宫颈息肉 HPV 感染相关性病变 其它2.肿瘤 上皮性肿瘤a 鳞状上皮肿瘤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鳞状细胞癌 透明细胞性腺癌 恶性腺瘤(微偏腺癌) 中肾管腺癌c 鳞腺混合癌 原位鳞腺癌 鳞腺癌 成熟型 印戒细胞样,或黏液表皮样型 毛玻璃细胞样 腺样囊腺癌 腺样基底细胞癌d其它非上皮性肿瘤a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b横纹肌瘤和横纹肌肉瘤c 间质肉瘤上皮和非上皮混合性肿瘤a腺纤维瘤b腺肉瘤c 癌肉瘤(同源性,异源性)杂类肿瘤a蓝痣,恶性黑色素瘤b恶性淋巴瘤c 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d内胚窦瘤e 其它继发性肿瘤未分类肿瘤 普通型 疣状癌 疣性癌 乳头状鳞癌 梭形细胞癌 神经内分泌癌b 腺癌 黏液性 内膜样型 浆液性3.瘤样病变腺上皮化生乳头状宫颈内膜炎隧道状腺丛深部腺体和囊肿微腺体增生中肾管残迹增生弥漫性层状增生子宫颈内膜炎非特异性腺体增生化生子宫内膜异位症A-S反应继发于黏液外渗的改变炎性和反应性不典型非腺上皮化生鳞化活检后鳞状上皮假浸润移形细胞化生淋巴瘤样病变浆细胞性宫颈炎软斑和组织细胞性宫颈炎嗜酸细胞性宫颈炎间质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梭形细胞结节伴不典型间质细胞的息肉异位蜕膜色素性病变杂类罕见病变13第三节 可能存在处理或预后差别的子宫颈病变病理学提示一、HPV 感染相关性病变的病理学解释自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HPV 是子宫颈肿瘤的重要的病原因子,近代临床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已经证实 HPV是子宫颈癌肯定的发病原因。HPV在女性人群的实际感染率至今并不清楚。主要原因是: 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检测率差别很大。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生活习性的影响。基于 PCR检测HPV DNA,HP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是很高的(表4-2) 。据估计,美国有近半数的生殖年龄女性为 HPVDNA阳性,但有临床表现的仅20左右。 (Stoler MH. The biology ofhuman papillomaviruses and their role in cervical carcinogenesis. In:Bonfiglio TA, Erozan YS, Eds.GynecologicCytopathology.Philadelphia: Lippincott-Raven, 1997, 51-72 )。HPV通过损伤的鳞状上皮感染基底细胞或不成熟鳞化的细胞,病毒DNA游离于宿主的DNA之外,并不破坏宿主细胞,但可以随着细胞的复制而复制并进入子代细胞。 这种情况下形成亚临床感染,既无临床表现,也没有异常的细胞学表现,仅 HPV DNA的检测可为阳性。这一阶段可持续很长时间,对别人通常不具有感染性。随着鳞状上皮的成熟分化,病毒进行完整复制,此时开始对宿主细胞产生破坏,形成“挖空细胞”(Koilocyte),从而形成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可见的感染。这一阶段,每个细胞中大约含有 110个病毒拷贝,最终病毒被释放,此时对别人具有感染性。HPV感染后是否发病既取决于被感染的细胞是否进行成熟分化,实际上也取决于感染的部位,如子宫颈移行带的发病率比下生殖道固有鳞状上皮部位高出近1 000倍。HPV 感染以后对一个个体是否形成肿瘤性改变既取决于个体的因素,也取决于 HPV的类型 (表 4-3) , 近年来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究竟仅为感染性病变,抑或为肿瘤性改变,目前主要的检测方法为细胞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但必须强调的是,在 TBS 中 HPV感染被分类在 LSIL中, 和组织病理学分类不同,直接导致了细胞学检查诊断的 LSIL 的数量要远远高于组织学诊断的 CIN。因此,细胞学诊断的 LSIL和组织学诊断的 CIN在含义上是有差别的。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CIN(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被定义为子宫颈浸润性鳞癌的前驱病变,指从正常的鳞状上皮转化为浸润性癌的中间过程。在历史上有很多的命名表示这一过程,至今国内仍有沿用“不典型增生”的诊断。不同的命名实际是反映了对这一阶段的自然病程依然缺乏足够的了解。CIN并非现在才存在,CIN在近年来受到高度的关注,除社会方面的因素外,在业内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早期诊断,宫颈癌防治的需要。HPV 的高感染率,CIN 病例数急剧增加。CIN 诊断在不同医生以及不同单位之间存在差异,直接影响着临床的处理。CIN 的转归。HPV 的致癌机制的研究。由于 CIN 病例年龄常常较轻,不同级别 CIN 的诊断可能直接导致临床处理的不一致或出现不同的临床转归,而出现病理诊断方面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病理医生对 CIN 诊断标准的理解与掌握。HPV 感染导致细胞反应性增生。其它病变的鉴别诊断问题。划分 CIN 程度的诊断标准从来都是一致的,对诊断标HPV 感染相关 人 数HPV DNA 阳性 50 000 000临床 HPV 感染 10 000 000LSIL 2 000 000HSIL 60 000准的理解和掌握的偏差主要是由于片面地应用了诊断条件的某一方面。诊断 CIN 时,应该同时考察细胞密度、 分化、 极性、核特征和有丝分裂活动。细胞密度和分化(cellularity and differentiation)是密切相关的。在CIN,上皮的上2/3层的细胞保持分化,细胞的密度也较低。这些细胞含有中等量的嗜伊红胞浆、并具有明确的细胞边界。在高级别的CIN,上皮具有高密度的未成熟细胞,这些细胞胞浆较少,且边界不清。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CIN,其中表层的细胞也并非完全正常,可表现角化不全、过度角化、角化不良、表层细胞中含有过多的透明角质颗粒有时使上皮出现分层现象。排列极性(polarity)是指相邻细胞间的排列关系。正常基层细胞呈栅栏状排列,核小,大小一致,并和基底膜垂直排列。当异型或不规则核间插在基层时,这种排列关系则发生了改变,此时基层和旁基层本来垂直排列的关系因异型细胞的间插而出现一定的角度,称之为排列极性紊乱。棘层和表层的细胞通常是水平排列的,当在高级别的 CIN 时,这种细胞间的排列关系同时也丧失。核特征(nuclear feature)是描述异常核的特征,通常包括核增大,染色过深,核形不规则和染色质结块。随着 CIN 程度的加重,上述指标通常改变也愈加明显。有丝核分裂活性(mitotic activity)通常包括核分裂的数量,位置,以及核分裂的类型。在低级别的 CIN,核分裂数量较少,且位置也常常局限于下1/3层。随着CIN的级别的提高,核分裂数量增加,但有聚集成群的倾向,核分裂位置逐步上升,并易于出现病理性核分裂象。在判定 CIN 的程度时,注意核分裂象的位置极为重要,但同样必须注意的是,在CIN时,上皮的基底层一般不会是非常整齐的或成一直线,常常伴有钉脚的延伸,使基层呈现如不规则的波浪状, 或在上皮内出现乳头, 此时在下 1/3层出现的核分裂极易于被误判为高位,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同时应该和鳞状上皮化生(Squamous Metaplasia)、不典型未成熟鳞化(AtypicalImmature Squamous Metaplasia)、鳞状上皮增生(Hyperplasia)、过度角化(Hyperkeratosis)、角化不全(Parakeratosis)、 假性角化不全(Pseudoparakeratosis)、 反应性鳞状上皮不典型(Reactive Squamous Atypia)、鳞状上皮萎缩(Squamous Atrophy)、扁平湿疣(Flat Condyloma)等进行鉴别诊断。由于这些方面的问题通常会造成 CIN 的过度诊断。出现诊断不一致情况的另一方面是由于 CIN 出现形态变异和某些人为因素。形态变异主要出现在合并 HPV感染、上皮菲薄、病变成分主要位于间质等情况下。取材过于浅表和 LEEP的过度热损伤是影响CIN 诊断的主要临床人为因素。表 4-4 检测方式与诊断CIN病灶通常较小,但随着CIN程度的加重,病灶逐渐增大。CIN时平均可达 0.25 cm2,在宫颈管内可延伸达6.3 mm。65的CIN通常会累及 2个以上象限,1025起源于移行带区的 CIN甚至可向宫颈管内延伸10 mm,个别病例甚至可达 4050 mm。约 94的病例累及宫颈的前后唇,累及宫颈两侧部分仅为 38。同样,随着 CIN 程度的加重,CIN 会更多更深地累及宫颈腺体,甚至主要病变位于深部腺体。在CIN时,平均累及深度为1.2 mm,最大深度为 5.26 mm。由于 CIN的这种分布,将给临床处理带来:一定程度漏误诊(表4-4) 。LEEP时切缘阳性。宫颈管内或腺体深部的隐匿性癌被漏诊。这些情况成为CIN诊断不足的主要原因。防止 CIN的诊断不足需要临床病理双方面的密切配合。对 CIN 的最优化处理,除了准确的诊断外,了解 CIN 的自然病程对处理原则的掌握是同样重要的,以下的有关 CIN 的自然病程供参考(表 4-5) 。活检方式 例数 在全子宫切除标本发现更重病变()漏诊浸润性癌()点活检 4334 16.7 6.0阴道镜下活检 1930 4.0 0.8锥切 1734 2.1癌 15 000常见的HPV型别 宫颈病变6,11 湿疣,CIN16 CIN,鳞癌18 CIN,腺癌,鳞癌少见 HPV 型别 30,40,58,69 CIN31,33,35,39, 45,51,52,56CIN,鳞癌42,43,44 CIN53 正常宫颈上皮54 尖锐湿疣55 鲍温样丘疹病59 VIN61,62,64,67 VaIN66 鳞癌70 外阴乳头状瘤表4-2 HPV 感染表4-3 HPV型别与宫颈病变表 4-5 CIN 病程()病程变化 退化 持续存在 进展为原位癌 进展为浸润癌单纯 HPV 感染 80 15 5 0CIN 57 32 11 1CIN 43 35 22 5CIN 32 56 12三、宫颈浸润性鳞状细胞癌1.浸润癌 微浸润癌(Microinvasive carcinoma),也称为“镜下早期浸润癌” 、 “镜下早浸” 、 “早期浸润癌”等。微浸润癌的概念早在 50 年前已经被提出,意指浸润癌的最早期阶段,理论上应该比期的其它宫颈癌有更好的预后。因此,微浸润癌的预后差别便是有关这方面研究的中心问题。换句话说便是,是否在浸润的“非常早期”阶段可以不用根治性子宫切除术而使病人获得根治呢?如果是这样的话,组织病理学能否提供一条“底线” ,肿瘤生长到什么程度便需要根治性子宫切除了。究竟什么是微浸润癌?衡量是否为微浸润癌的指标究竟是什么?间质浸润深度究竟是不超过3 mm还是不超过 5 mm?最早对子宫颈癌进行临床分期的是FIGO(1937年) ,微浸润癌的标准也在不断完善之中。1994年提出的微浸润癌的诊断条件是: 肿瘤仅在显微镜检查时才能被确定。在临床检查中存在任何肉眼可见病变,不管大小,其临床分期便被上调到IB期。直接在组织切片上测量浸润深度,最大浸润深度为 5 mm,最大宽度为 7 mm。任何超出此范围的病变分期便上调到 IB 期。FIGO的定义非常明确地说明:在妇科检查中已经发现明确病灶的便不在微浸润癌范畴。特别对于小的、外生乳头样生长的病灶,由于活检浅表,非常容易造成病理的诊断不足,从而影响到临床手术范围的决定。微浸润癌不仅对浸润深度有要求,对肿瘤的宽度也有要求,即微浸润癌不能超过一定的大小。 FIGO 的定义一直存在广泛的争议:微浸润癌划分的依据是随访结果。FIGO 分期的目标本身针对的便是结果,而不是治疗。对微浸润癌的组织生长形态没有要求。对是否存在血管淋巴管浸润没有说明。没有对多灶性病变作出规定。SGO(Society of Gynecologic Oncologists)首先在 1973年提出微浸润癌的诊断标准,其要点为“间质浸润3 mm,同时必须没有血管淋巴管的累及” 。几经修改,1997年将微浸润癌定义为: “肿瘤性上皮浸润一个或多个地方,最大间质深度小于3 mm,同时没有血管淋巴管浸润的证据、没有融合性的微浸润灶、没有“舌”状的微浸润灶” 。SGO对组织学诊断的要求包括:早期间质浸润,浸润类型(泪滴状、喷射-芽状、舌状、融合性) ,血管淋巴管浸润,浸润深度的测量方法,肿瘤的最大水平播散,手术切缘是否阳性等。显然,SGO的定义较 FIGO更为严格。其大致的对应关系表 4-6。表 4-6 FIGO与 SGO对比浸润情况 FIGO分期 SGO对应深度3 mm IA1 IA深度5 mm IA2 IB宽度7 mm IA1 或 IA2 宽度7 mm IB 血管淋巴管阳性 IB融合性 ?IB“舌状” ?IB16两种分期标准都有广泛的应用。但不论 FIGO 或 SGO,从实践的观点看,其分期标准或定义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或应该注意的地方:必须强调的是,微浸润是组织学概念,仅被诊断在锥切标本及其以上类型的标本中。在宫颈活检标本中直接诊断微浸润风险很大。虽然 FIGO 认为 Ia 期的宫颈癌可以通过活检进行诊断,但很显然,对于浸润深度的判断常常容易低估。点取样的局限性是很明显的,因为微浸润癌 56累及宫颈前唇,33同时累及宫颈前后唇,单独累及后唇仅占 11。另外约 92的微浸润癌是多灶性的。FIGO或 SGO都规定浸润深度为“从最近乳头处基底膜至最远浸润点” ,但在子宫颈黏膜内的累腺部位出现的微浸润如何测量?事实上,微浸润癌的被覆上皮 68为 CIS,5为 CIN。14不能确定, 2为正常上皮。其余为表面溃疡。目前,大多数情况下累腺病灶多、范围广。微浸润癌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诊断,主要出现在两种情况下:最常见的情况是由于切面问题造成的误判,相对少见的情况是由于先前活检或物理治疗以后造成的上皮内陷。手术切缘的状态至关重要,按照 Creasman 等在 1985 年的研究(Creasman WT, Fetter BF, Clarke-Pearson DL, et al: Management of stage IA carcinoma of the cervix.Am J Obstet Gynecol 1985;153:164):当锥切标本的外科边缘有清晰的微浸润癌时,在其后的全子宫手术标本中发现残余浸润癌的机会为4;如果切缘直接为浸润癌所累及,在全子宫标本中发现残余癌的机会为 77。实际上,即使仅仅在CIN或CIS累及切缘时,对今后肿瘤的复发也是有明显预后意义的。锥切标本也可能和全子宫手术标本存在一定的误差(Sedlis A, Sol S, Tsukada Y, et al.Microinvasive carcinomaof the trerine cervix: A clinical-pathologic study. Am J Obstet Gynecol,1979,133:64.),约8/12病例在全子宫切除标本中浸润深度超出锥切时的深度。浸润深度和盆腔淋巴转移率的关系:浸润深度1 mm时,盆腔淋巴转移率为 0.4(1/237)。该例的实际浸润深度为0.7 mm,没有血管淋巴管累及。浸润深度为 0.13.0 mm时,盆腔淋巴转移率为1.3(5/373),有些文献报告为0.9。因此,浸润不超过 3 mm被认为是单纯性子宫切除术“底线” 。肿瘤的宽度对于手术范围的意义不统一,由于测量方法方面的问题,也并没有被广泛接受,但有学者认为,在浸润不超过 3 mm时,肿瘤侵犯的宽度也不超过10 mm,被同时认为是适合进行保守性手术的条件之一。浸润 3.15.0 mm,淋巴转移率为 6.8(9/132) 。在过去的有关盆腔淋巴转移研究中, 出现差异主要由如下因素造成: 没有从组织学上确定浸润深度,或仅通过点活检等不能全面评估的手段。后者常常低估了真正的浸润深度,导致盆腔淋巴转移率上有很大的差别。一些研究者将不明确的浸润记入或将脉管浸润和/或融合性浸润类型除外。这些选择性的措施可能会导致淋巴转移率的不一致。2.浸润性鳞状细胞癌 浸润性鳞状细胞癌注意两方面情况:首先,鳞状细胞癌有不同的组织分型(见第二节) ,一般所研究的是普通型,其它的变异型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对应的临床处理也可能不同。不予特别说明的便是指“普通型” 。再者,浸润性鳞癌中,淋巴转移密切相关于肿瘤大小、肿瘤体积、血管浸润、临床期别和其它因素。期的淋巴转移率为 1516,期则提高到 2635。腹主动脉旁淋巴转移情况:Ib期为 6,期和期为 30。该区域的淋巴转移情况较为麻烦,不仅因为该区域通常并不被包括在根治性手术范围内,而且也表明通常在其它地方也存在转移的可能性。大约 75的腹主动脉旁淋巴转移病例其后可以发现存在远处的复发病灶,这些病例中约 28也存在斜三角淋巴结(scalenenode)转移。死亡率情况:期在不伴有淋巴转移时的死亡率为 5,在伴有 1枚淋巴转移时的死亡率增加到 38,在伴有 2 枚以上淋巴转移时的死亡率增加到 83。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复发三类:中央性:指病灶累及阴道顶、膀胱、直肠;侧壁和/或盆侧壁合并中央性; 远处转移。在根治性治疗后复发病例中,中央性占 28,侧壁性占 37,远处转移占 35。复发时间问题:58(4575) ,83出现在前 2年内,7090出现在前3年内。复发时间愈早,预后愈差。因为越早期的复发所反映的是肿瘤具有高度的侵袭性,而宿主的抵抗力差,或两者都是。复发鳞癌的死亡率问题:36的中央性复发死于 1年内,而侧壁或远处转移在 1年内的死亡率为 65。复发后能存活 5 年及 5 年以上的仅占 13。四、子宫颈腺体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资料远不如 CIN 及其微浸润癌的充分,并且其命名也存在很大的争议。之所以提17出,有两方面的原因:这组病变是客观存在的,过去重视不够。子宫颈腺上皮病变近年来相对增多,尤其现代的诊断技术进步如宫颈阴道镜的应用、薄层液基涂片的应用等,发现早期病变的机会增加。参照宫颈鳞状上皮CIN分类,许多学者提出宫颈腺体上皮内瘤变(Cervical Glandular Intraepithelialneoplasia, CGIN)的命名,并分为3级:CGIN、CGIN和 CGIN。由于腺上皮本身的结构特点,这种 3级分类在实际应用中很困难、很难统一。因而吸收 TBS的分类原则,将 CGIN 分为 2 级:低度和高度病变。然而,ISGP(Inernational Society of Gynecologic Pathologists)和 WHO并不同意 CGIN的命名。它们采用的诊断分类是:腺体不典型(Glandular Atypia)、不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和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其含义和对应关系分别是:腺体不典型:指由于炎症或放射治疗等引起的腺体反应性变化, 为非肿瘤性改变。 不典型增生: 对应于 CGIN或低度 CGIN。 原位腺癌: 对应于 CGIN3或高度 CGIN。虽然理论上子宫颈腺体的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可以发生在子宫颈腺体的任何部位,但实际上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鳞柱交界和CIN、浸润性鳞癌或腺癌的周围。可以是局灶性的,也可以是多灶性的、或呈现弥漫性生长。因此,充分的取材是诊断的关键。同样必须强调的是,子宫颈腺上皮的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是纯粹的组织学诊断,在不合并其它浸润性病变时,在常规的妇科检查中是不能发现的,即使在阴道镜下也不能发现。细胞学检查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同于鳞状上皮的CIN,腺体的不典型增生,宫颈锥切作为手术范围来说是不够的。在早期的一些研究中发现,即便锥切的切缘是阴性的,在其后的全子宫切除标本中大约有 8的病例发现残余病灶。而在最近几年的调查中,全子宫手术切除标本中发现残余病灶的比例更高达 3344。因此,就一般原则而言,锥切是不适宜用于子宫颈腺体不典型增生或原位腺癌的保守性治疗的。如果一定要做,尤其对于要求保留生育能力的年轻女性来说,建议选择冷刀锥切而不要选用 LEEP,并且同时要保证切缘距病灶必须有 10 mm的距离。如果在宫颈鳞柱交界处没有发现病灶,要警惕病灶位于宫颈管内高位的可能,大约15的病变是多灶性的。保守性治疗后的密切随访是必须的。五、子宫颈恶性腺瘤1963年,Mckelvey和 Goodlin首先描述这一病变,指一种保持宫颈腺体分支状外貌,极小或缺乏核异型和间质反应的宫颈黏液性肿瘤,常具有高度侵袭性临床过程。1975 年,Silverbeg 和 Hurt 利用这一原则,将保持正常外貌腺结构,核异型低的内膜样、透亮细胞和中肾管癌也划入这一范畴,并命名为微偏腺癌(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国内这两个名称常相互混用。临床病理特征:生殖年龄发生,常为40岁。大量水样白带为特征性临床表现,510左右可为不规则性出血。宫颈显著肥大,肥大的宫颈呈极微小的囊腔,如针尖样,含黏液;其它辅助检查可能在颈管壁发现占位性肿块。活检常不能发现,甚至多次也同样。在病理学诊断上应注意:恶性腺瘤虽保持正常分支状外貌,但有复杂腺体结构,大量子腺体形成;细胞学上近乎良性的外貌,但在子腺体顶端可伴有核异型细胞;部分病例可合并一般腺癌。上皮中可含有少量肠型上皮;可出现散在小腺体,如内膜样,但浸润极深,尤常累及血管;部分病例伴有间质反应,甚至可有明显的淋巴细胞集聚;血管、神经侵犯时,可肯定为恶性。可合并 P-J综合征,应注意卵巢情况。常为深肌层浸润,较多伴发淋巴结转移。必须除外宫颈隧道状腺丛。子宫颈恶性腺瘤并不常见,但高度恶性,5年存活率不足 2030。临床应给予高度关注,警惕高危症状,准确诊断需要临床和病理双方面的密切合作。过度诊断将给病人带来很大的损伤,诊断不足或延误会带来很麻烦的医疗纠纷。六、横纹肌肉瘤为高度恶性的软组织肉瘤。好发于 10 岁以下儿童,偶可见于成人。大约 1/3 的横纹肌肉瘤发生在儿童期的生殖泌尿系统和盆腔。在女性最常发生在阴道和宫颈,较少发生在外阴和膀胱。阴道是主要发生部位,宫颈又相对少见。大多数情况下,宫颈的横纹肌肉瘤呈现多结节状息肉样外观,并表现胶样半透明外观,虽不总是但常常倾向于呈单个息肉样生长。尽管近年来通过手术、放疗、化疗等联合治疗,预后有一定改善,但总体说,预后仍然是很差的。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宫颈的横纹肌肉瘤并非都没有机会。当肿瘤呈息肉样生长,并且仅有一很细的蒂部和宫颈相连,这种生长形式的肿瘤可以选择局部切除的保守性治疗。多年的随访证明,其预后很好。这种病例及处理文献中有类似报告。七、具有重要鉴别诊断意义的瘤样病变1.宫颈隧道状腺丛 Tunnel Clusters 1961年,Fluhmann首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基金从业人员考试考点与试题精讲及答案
- 2025年软件测试自动化框架搭建与实践教程面试题及解析
- 天津市部分区2026届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
- 2025年文物修复专业面试题集锦及参考答案
- 2025年交通运输局公务员招录考试试题集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资格考试(A级船舶检验法律法规)复习题及答案三
- 2025年陪诊师考试的关键技术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线考核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资格考试(B级练习题)冲刺试题及答案一
- 湿地公园项目监理规划
- TSG Z7002-2022特种设备检测机构核准规则
- 2025河南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 领导管理艺术与沟通艺术
- 生物样本库标准操作流程
- 酒店安全员岗位职责详解
- 结核病的常见症状及护理
- 2025年天翼云解决方案架构师认证考试指导题库-下(多选、判断题)
- 《VR全景互动内容制作》教学课件(下)
- 数学新课标培训汇报
- 糖尿病入院宣教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