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财经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 理研究 院系名称会计学院 专 业财务管理 学 号2005409203 姓 名陈璐 指导教师苏庆华 讲师 2009 年 4 月 20 日 I 摘摘 要要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 年 1 月 1 日起已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与前两次会计 改革相比(1993 年会计改革,2000 年会计改革),这一轮会计改革所处的市场经济环 境、会计准则制定的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以及具体的会计实务都有了较大的变化。且这 次新准则的发布和实际实施中间间隔的时间相对较长,新准则的变化较大,而且上市公 司又是首批实施新会计准则的企业,因此,进行新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就准则的变动实施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及对策进行了分析。新的会计 准则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遏止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行为,弥补了原准则的一些缺陷和漏 洞,但也并非十全十美,在真正执行中还面临着一定的困难,甚至可能会成为部分上市 公司操纵利润的新工具。为使研究具体化,本文还引入简单的实证研究即资产减值的实 证研究和大小非解禁的实证研究,以此从实证的角度进一步点明本文的观点。 关关键键词词: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II Abstract New business accounting principles has implemented in listed companies since January 1st, 2007 .Compared with the first two accounting reform (accounting reform in 1993 and in 2000), this accounting reform has just been in a big-changed environment which including the market economy environment ,the accounting standards practice foundation and theory basis as well as the concrete accounting practice. And this new principles publishing and the actual implementation has a long time interval, the new principle has a big change.Moreover, the listed copmpany has also been the first group that perform the new accounting principles, therefore, after carrying on the new accounting principles, the study of listed companies earning management has a vital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the impact that the chang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inciples bring into the listed companies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measures we can take has been analyzed.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can suppress to be listed to a certain extent to operate the profit effectively the behavior, has made up original criterion some flaws and the crack, but by no means is also perfect, is also facing certain difficulty in the true execution, will possibly become the part To be listed to operate the profit the new tool.In order to cause the research concrete application, this article also introduces the simple real diagnosis research is the real diagnosis research which the property depreciation real diagnosis research and the size must lift a ban, further points out this article by this from the real diagnosis angle the viewpoint. Key Words: New accounting principles; Listed company; Earning management III 目目 录录 引言.1 一、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2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2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2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及适度盈余管理的重要性.3 (一)上市公司的概念3 (二)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状4 (三)适度盈余管理的重要性4 三、实施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分析.5 (一)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限制5 1存货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5 2固定资产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5 3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6 4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6 5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6 (二)新准则给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提供的新空间7 1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7 2无形资产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7 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7 4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8 四、实证研究.8 (一)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盈余管理实证分析8 1样本的选取8 2提出假设8 3实证结果8 (二)大小非减持中的盈余管理实证分析.10 1会计政策变更引发的影响.10 2原非流通股股东在资本市场相关行为的影响.11 五、建议及结论12 (一)新会计准则下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措施.12 1对利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进行盈余操纵的规范.12 2对利用无形资产准则进行盈余操纵的规范.12 IV 3对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进行盈余操纵的规范.13 4对利用债务重组准则进行盈余操纵的规范.13 (二)本文结论.13 参考文献14 致 谢15 1 引引言言 盈余管理作为一种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 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起源并盛行于发达市场。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盈余管理成为国外会计领域研究 的热点。但在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及日益市场化的大背 景下,其各种操作方式在我国市场上也并不鲜见,上市公司中的盈余管理行为 尤为普遍,盈余管理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利益的影响也日益彰显,使其成为当 前国内会计领域研究的焦点。06 年新会计准则颁布后,其中的一些变化给我国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带来了新的限制,也在一些方面扩大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影响了盈余管理方式。因此,笔者认为,在新会计准则颁布并顺利实施的契机 下,我们必须详细了解盈余管理的概念、新准则实施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才能 使盈余管理这个工具得到切实有效地利用,避免其会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 响。 盈余管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许多知 名学者对盈余管理的概念做了认真的研究和全面多角度的阐释,对其理论和实 践也通过多种研究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有重要价值的论述,对盈余管理的深入探 索做了很好的铺垫和指导。纵观中外研究成果,国外盈余管理的研究无论是理 论还是实证上都比较成熟,文献也相当丰富。自最初对盈余管理的概念提出契 约论(Healyt and Wahlen,1999)等多种观点之后,各学者对其理论与实证研 究也层出不穷,基于不同理论基础上的观点和基于不同实证模型上的研究成果 推动着对盈余管理更深入的研究。在国内,盈余管理问题一直也是理论界研究 的热点。但相对于西方,我国盈余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 2O 世纪 9O 年代), 而且我国学者更多的是以规范性研究为主,但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基于上市公司实例的实证研究也愈加多,理论和实证的研究都愈加成熟。 本文从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入手,了解我国盈余管理现状,从新准则中对 盈余管理影响比较突出的准则变化分析其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带来的限制 与新的空间。在规范研究的基础上,同时引入简单的实证分析以更具体地说明 新会计准则的变化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带来的影响。最后,本文对规范上 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提出了建议与措施。本文拟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 合的方式,全面研究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最后提出建议。 2 一一、盈盈余余管管理理的的基基本本理理论论 在西方,盈余管理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掌握盈余管理的技巧是公司财务经 理水平的体现;而在我国,上市公司根据自身的需要越来越多地进行盈余管理, 但大多数人却认为盈余管理是一个和公司财务操纵相关的贬义的概念。下面我 们就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先对盈余管理的概念进行界定。 (一一)国国外外学学者者的的研研究究 会计学者斯考特(WilliamRScott)在其所著的财务会计理论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中指出, “盈余管理是指在 GAAP(一般公认 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 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陈汉文译) ” 。他认为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 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 的会计政策。 Katherine Schipper(1989)从动机出发,指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 为了获取某些私人利益,而通过使用会计手段,或通过采取实际行动使企业的 账面盈余达到所期望水平的操控性行为。 ” 哈佛大学教授 Paul.M.Healyt 和印第安那大学副教授 James.M.Wahlen 于 1999 年对盈余管理所做的解释是:“当管理者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建经济交易 时,运用职业判断改变财务报告,从而误导一些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根本经济收 益的理解,或者影响根据报告中会计数据形成的契约结果。 ” Levitt 在 1998 年就曾在纽约大学法律与商学中心发表过题为“数字游戏” 的演讲中指出,管理当局用巨额冲销的方式来调整费用、提前确认收人、不切 实际地计提准备、冲销购买中已发生的研发费用,这些方法正威胁着财务报告 的可靠性。 JTeoh 等认为盈余管理的手段包括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应 用和交易时点的控制等,通过提前确认收益和推迟确认支出可以调整报告盈余 和增加报告盈余。 而目前被普遍认可的是 Healyt 和 Wahlen 在 1999 年所做的解释。 (二二)国国内内学学者者的的研研究究 相对于西方,我国盈余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 2O 世纪 9O 年代),在对 相关文献进行研究之后,笔者发现我国学者更多的是以规范性研究为主,如盈 余管理的动机、影响因素以及防范盈余管理行为的对策等。我国学者在参考国 外学者对盈余管理定义及研究国内外盈余管理行为的基础上也给出了自己的定 义。 陈建岐(2000)认为, “盈余管理是指当企业有选择会计政策的自由时,选 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行为。 ” 3 顾兆峰(2000)分析了广义和狭义的盈余管理的含义后认为, “广义的盈余 管理不仅包括对损益表中盈余数字的控制,还包括对资产负债表以及财务报告 中其他如附注等辅助信息的管理。 ” 魏明海(2000)在从“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分析盈余管理 的概念后认为,从“信息观”角度来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义。他认为“盈余管 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 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 财务报告时作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 姚婕(2001)认为, “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对自身利益或企业利益最大化的 一种追求行为。 ” 邹小芃、陈雪洁(2002)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为了使企业价 值达到最大或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达到预期盈余的压力,在公认会计原则的 框架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使报告盈余达到预期水准。 ” 宁亚平(2004)从企业价值角度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层在会计 准则和公司法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盈余操纵;通过重组经营活动或交易达到盈余 操纵目的,但这些经营活动和交易的重组增加或至少不减少公司价值。 ” 张祥建和徐晋(2005)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不违反相关政策法规及会计原 则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当局利用会计或非会计手段,凭借一定的职业判断,对 财务报告中有关盈余信息披露或与其相关辅助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其目的是 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 的契约,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 ” 从以上介绍中可以看出,学者们对盈余管理的认识尽管存在着一些差别, 但这些有差别的定义隐含了几个共同的关键词: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 局,目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手段是选择性行为。因此笔者认为盈余管理是公 司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和有关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利用会计职业选择的空间和 有目的的规划交易以达到各种目的的合法机会主义行为,其目的在于误导其他 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 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二、我我国国上上市市公公司司盈盈余余管管理理现现状状及及适适度度盈盈余余管管理理的的重重要要 性性 (一一)上上市市公公司司的的概概念念 上市公司是指所发行的股票经过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证券管理部门批 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4 上市公司是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种,这种公司到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具有 以下特点:上市公司是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可为非上市公司,但上 市公司必须是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要经过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未经批 准,不得上市。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必须在证券交易所交易。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深入,股份制上市公司蓬勃发展, 但其报告盈利质量存在的问题引起了人们高度重视。盈余管理问题浮出水面。 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中的问题主要是在我国特定经济环境下滋生的过度盈 余管理。 (二二)我我国国上上市市公公司司的的盈盈余余管管理理现现状状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就是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为了达到特定财务目的,在会计 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选择最有利于公司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等, 使报告盈余达到预期的水平。而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就有可能会在其 规定的范围内,选取最有利于公司的会计政策,从而达到特定财务目的。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中过度盈余管理的问题相对比较严重。 自 1990 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至今,我国证券市场取得 了飞速的跨越式发展,它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尽 管如此,由于我国公司上市公司所处的经济背景与西方有很大不同,不能以西 方的情况类推。 首先,我国证券市场建立在国有企业经济不景气之时,接着实行改制建立 股份制公司,基础不扎实,虚、空现象严重,因此,有些公司上市后不久就亏 损。 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若出现连续三年亏损将暂停其股票上市。此外, 我国上市公司盈利的取得表现为现金流入滞后于盈利确认,因此不少上市公司 存在过度盈余管理,甚至是利润操纵。其次,我国证券市场尚未完全发展成熟, 准则和法律法规的制定还未满足现实需要。还有,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独特, 国有股“一股独大”且代表人缺位, “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公司内部治理结 构不合理。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上市公司以至随之而来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都处于极不成熟的状态。 而新会计准则颁布并实施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必将受到限制,但 不排除会出现新的漏洞并为上市公司利用而成为新的盈余管理方式。 (三三)适适度度盈盈余余管管理理的的重重要要性性 客观地看,企业的盈余管理并非有百害而无一益,在某些方面也有一定的 作用。它可以帮助企业度过暂时的财务危机,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以增强投资 者的信心,同时也促进了现代会计理论的发展。具体从实现经营目标的角度而 言,利润前推有助于公司实现筹集资金、开拓市场的目标;利润平滑有助于公 司实现稳定股价、降低市场风险的目标;利润后移有助于公司实现长远发展的 目标。 5 但从根本上来说,盈余管理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首先,是降低了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其次,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 风险性。再次,盈余管理会损害投资者、债权人与国家的利益。 因此,适度盈余管理相当重要。 三三、实实施施新新会会计计准准则则对对上上市市公公司司盈盈余余管管理理影影响响的的分分析析 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指南。按其使用单位的经营性 质,会计准则可分为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按其所起 的作用,可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 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就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会计准则可以制约盈余管理 的产生;另一方面,会计准则又为盈余管理的产生提供了利益激励和机会。 2006 年 2 月 15 日,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 ,并已于 2007 年 1 月 1 日开始实施。新准则充分吸收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并考虑我国特殊的经 济环境和会计环境,在对旧会计准则进行修订的同时又新增了一系列的会计规 范,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准则体系。这不仅标志着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 诞生,也将对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许礼刚、 罗珊梅,2007) 。 新准则在内容上做了以下修改:不再将历史成本计价作为会计核算基本原 则,有条件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基础,修订了存货期末计价方法,改变了债 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等等。它的这些变化在某些 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起到了抑制作用,但同时却在某些方面扩大了 盈余管理的空间。 (一一)新新会会计计准准则则对对上上市市公公司司盈盈余余管管理理的的限限制制 1存货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在旧会计准则中,企业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包括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 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这样,当存货价格处于上涨时期, 采用后进先出法,则当期销售成本增加,利润虚减;采用先进先出法,则当期 销售成本减少,利润虚增。当存货价格处于下降时期,则正好相反,即采用后 进先出法会减少当期销售成本,增加利润;采用先进先出法会增加当期销售成 本,减少利润。若上市公司根据价格的变化而相应变更存货的计价方法,就可 以达到调节盈余的目的。 由于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选择对当期利润的影响体现在存货的价格波动上, 而新准则中的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取消了后进先出法、移动平均法,就相应缩小 了企业选择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范围。新的存货准则实施后,有利于遏制上市 6 公司通过变更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实施盈余管理的行为。 2固定资产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在旧准则下,盘盈的固定资产通过“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核算。在新准 则下,盘盈的固定资产作为前期会计差错处理,在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处理之 前,应先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旧准则将固定资产盘盈计入当 期损益,很容易被企业用作调节利润的手段,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损害投资者 的利益。 新准则将固定资产盘盈视为前期会计差错,不再计人当期损益,而是通过 调整前期留存收益处理,会计处理虽然比较复杂,但理论上和实务上都更为合 理。 3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新准则扩大了成本法的适用范围,使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 的长期股权投资不再采用权益法核算,改为成本法核算。成本法适用范围的扩 大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明晰性,以免关联企业之间的投资 利用权益法来进行盈余管理,会计核算结果更加可靠。 在旧准则中,股权投资差额要进行摊销,会影响损益;新准则不再确认股 权投资差额,避免了企业通过提前确认收入和递延确认费用来调高利润或通过 相反的方法来调低利润,使企业利用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进行盈余管理的范围 受到限制。 旧准则侧重于对长期股权投资计价方法、金额、比例、投资损益及减值准 备等项目的详细披露;而新准则侧重于对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有关会 计信息在财务报告中的披露。从表面上看新准则减少了披露项目,但实质上它 提供给投资者的会计信息更相关、更具体,提高了披露的质量,有利于及时发 现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从而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更为客观有用的会计信息。 4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颁布,扩大了合并报表范围,并要求同一控制下的企 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进行会计处理。与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相比, 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发生变化,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 为侧重实体理论。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母公司对所有能控 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 另外鉴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和资本市场发展的程度,新合并财务报 表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放弃使 用公允价值,使得那些利用合并重组进行投机的企业不再有机可乘。该规定有 利于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和提高企业利润的可信度。 5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在旧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可以转回的情况下,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 7 回进行盈余管理是我国一些上市公司惯用的手法。他们在赢利较多的年份,大 幅度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增加当年费用,减少当年利润,待下一年度赢利下 降时,再运用转回手段增加利润。 新准则对资产减值损失做了禁止性规定,部分资产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不 得转回,只允许在资产处置时,再进行会计处理,减少了企业利用减值准备的 计提和冲回在各会计期间之间调节利润的可能性,抑制了谨慎性原则的滥用。 新的资产减值准则使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不复存在。 (二二)新新准准则则给给上上市市公公司司的的盈盈余余管管理理提提供供的的新新空空间间 1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是本次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新增的一项重要内容。 会计报表中须单列“投资性房地产”项目,投资性房地产处理可以采用成本模 式或者公允价值模式,但以成本模式为主导。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 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 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公允价值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后续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确认为公允价值变动损 益,进入利润表。 如果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尽管投资性 房地产准则对公允价值模式的应用进行了非常严格的限制,并且规定其公允 价值的取得只能是同类市价, 不允许采用估值技术。但是,由于投资性房地产 的价值通常很大,且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 行摊销, 这样,上市公司利用投资性房地产进行盈余管理就很可能会虚增很大 的一块利润。因此,这也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2无形资产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在旧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费用于发生时全部计入当期费用。 但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 6 号 无形资产中,规定将无形资产的研发 划分为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研究阶段的费用依然是费用化处理,而开发阶段 的费用如果符合相关条件可以资本化。新准则与旧准则相比,大大降低了研究 开发费用对当期利润的冲击,但是由于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难区分性,易导 致公司可以通过对两个阶段划分时点的把握来扩大或缩小资本化或费用化的范 围,从而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此外, 无形资产准则中不再限制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原规定是无形资 产有法定年限的,按法定年限进行分摊;如果受益年限明显小于法定年限的, 则按受益年限进行分摊;如果既无法定年限,受益年限也不明确的,可按不少 于 10 年的年限进行分摊。而且,对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再仅仅局限于直线法。 这样,上市公司很可能会通过调节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或方法达到盈余管理的 目的。 8 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在旧会计准则中,非货币性交易只有在涉及到补价的支付时才存在非货币 性交易收益的确认。但在新企业会计准则第 7 号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中,当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 够可靠计量时,则不管是否支付补价,只要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存 在差异,那么该差额能计入当期损益,影响企业的当期利润。这样,若上市公 司进行资产注入,以优质资产换取劣质资产等,就可以提高当期利润,达到盈 余管理的目的。 另外,虽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 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但上市公司如想操纵利,会想方设法 予以规避,将关联交易非关联化(杨玉莲,2008) 。 4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旧会计准则中,债务重组的相关利得计入的是资本公积。而在新企业会 计准则第 12 号债务重组中,一旦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债权人做出让步, 债务人就可以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超过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所转股份的公 允价值或重组后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并计入营业外 收入,进入利润表。 该准则对于部分无力清偿债务的上市公司而言,一旦债务被全部或者部分 豁免,势必会大幅增加利润,从而提高每股收益。对于那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 司 1,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负 债较大而且可能发生债务重组的公司,其利润有大幅提升的可能性。 四四、实实证证研研究究 (一一)长长期期资资产产减减值值准准备备的的盈盈余余管管理理实实证证分分析析 1样本的选取 本文以我国 2003 年至 2006 年深市和沪市 A 股所有上市公司作为样本, 获得的总样本数量为 1431 家。有关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当年新增和转 回的数据来自天相数据库,其中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 资、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委托贷款这五项减值准备的合计数。相关统计数据 的处理主要采用 SPSS13.0 和 EXCEL2003。 1 主要是指公司股票为ST 股和 PT 股的公司,其中ST(特别处理)股是指境内上市公司连续两年 亏损,被进行特别处理的股票,PT(特别转让)股是指就是停止任何交易,价格清零,等待退市的股票。 9 2提出假设 由于新准则中对资产减值的规定,基于盈余管理的动机,新准则实施前, 上 市公司有集中冲回减值准备的倾向。因此,假设1:2006 年上市公司有集中转 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动机。 由于新准则实施后,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后不得转回,通过减值准备 操 纵利润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企业为操纵利润多提减值准备也随 之失 去了意义。因此,新准则实施前企业新计提的减值准备会有所减少。假设 2:2006 公司年报少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 3实证结果 表 4-1 2 20 00 03 32 20 00 06 6 年年长长期期资资产产减减值值转转回回的的描描述述性性统统计计 年份N均值中值 2003 088961.97 2004 6638775.20 2005 262046120.00 2006 年143114896584.673802080.00 表 4-2 2 20 00 06 6 资资产产减减值值转转回回数数额额与与2 20 00 03 32 20 00 05 5 年年减减值值转转回回数数额额均均值值的的比比较较 组别年份均值差 T test p 值 1 组2006 年与 2003 年5310460.534.2860.000 2 组2006 年与 2004 年4724924.953.6710.000 3 组2006 年与 2005 年1599680.012.1500.046 为了验证假设1,本文以 2003 年至 2005 年所有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配 对样本 T 检验,将 2006 年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均值分别与2003 年、2004 年、 2005 年的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均值进行比较。由(表4-1)、(表 4-2)可以看 出,上市公司2006 年和 2006 年前三年减值准备转回的差值序列的平均值分别 为 5310460.53,4724924.95 和 1599680.01,表明 2006 年转回的长期资产减值 准备均大于前三年的转回数。T 统计值分别为4.286,3.671 和 2.150,其相伴 率分别为 0.000,0 .000 和 0.046,均小于设定的显著性水平0.05,拒绝 T 检验 的零假设,即2006 年减值准备转回较2003 年、2004 年和 2005 年均发生了显 著的变化。分析结果验证了假设1。 表 4-3 2 20 00 06 6 年年与与 2 20 00 03 32 20 00 05 5 年年长长期期资资产产减减值值准准备备增增加加数数均均值值的的比比较较 组别年份均值差 T test p 值N 1 组2003 年与 2006 年-3549806.165 -3.2780.0011431 10 2 组2004 年与 2006 年980830.1470.5520.5811431 3 组2005 年与 2006 年716043.0130.5650.5721431 2006 年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增加数与2003 年至 2005 年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增 加数的均值比较。为了验证假设2,本文以 2003 年至 2006 年 1431 家上市公司 家公司为样本,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将 2006 年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增加数的均 值分别与 2003 年至 2005 年增加数的均值进行比较。由(表4-3)可以看出, 与 2003 年相比,2006 年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增加数有显著增加,不支持假设三。 而与 2004 年、2005 年相比,2006 年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增加数有所减少,但在 统计上不显著。与2004 年、2005 年相比,2006 年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增加数减 少近 11%及 8.3%,间接支持假设2。 由上述假设的验证,可得出结论:1.基于盈余操纵的目的,2006 年上市公 司有集中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倾向。2. 2006 公司年报少提长期资产减值准 备。这一方面已经开始显示出新会计准则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企业通过减值准 备进行的利润操纵,另一方面也预示了企业滥用会计政策、少提减值准备的新 的利润操纵倾向。 (二二)大大小小非非减减持持中中的的盈盈余余管管理理实实证证分分析析 2005 年 4 月,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 知,正式启动股权分置改革。2006 年 6 月,股改第一家试点企业三一重工的 法人股东象征性抛售了100 股三一重工法人股,由此拉开我国证券市场“大小非” 减持的序幕。但在外部法律、监管相对滞后的情况下,股份的自由流通可能引 发原非流通股股东新的侵害行为,而这部分股东所具有的信息优势在其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从而带来上市公司基于资本市场动因的盈余管理 (杨小燕,2008)。 1会计政策变更引发的影响 2008 年 5 月福建证监局向冠福家用(002102)发出了关于限期整改的通知 ,对公司随意变更会计核算方法等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冠福家用2006 年 12 月在 深交所中小企业板上市,主营业务为日用工艺美术品加工制造,主要采用经销 商销售模式。公司在2007 年之前采用“委托代销”方式确认销售收入,即各分 销商实际售出商品、报送已销产品清单后,公司才确认销售收入实现。 2007 年 实施新会计准则后,冠福家用董事会决定从2007 年 1 月 1 日起,将销售收入的 确认方法从“委托代销”统一改为“一般销售”。即公司在向分销商发出商品、 并在对方确认收到商品后,就直接确认收入,而不考虑分销商是否真正实现或 完成了对外销售。冠福家用2007 年季报、半年报和年度业绩快报均采用了“一 般销售”法确认收入,这几份报告都提到,会计方法变更是公司业绩比上年同 11 期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但同时也带来应收账款的大幅增长,主要业绩情况见 表 4-4。 表 4-4 2 20 00 07 7 年年各各季季度度期期间间主主要要财财务务指指标标( (一一般般销销售售) ) 第一季度年报半年报第三季度报年度业绩快报 营业总收入比上年 同期增长 42.37%42.59%43.51%52.14% 净利润比上年 同期增长 22.96%47.19%38.02%17.40% 应收账款比上年 同期增长 80.74%92.58%105.77%N/A EPS (元) 0.110.1950.29480.35 2007 年度业绩快报是在2007 年 2 月 29 日公告的,但在3 月 19 日冠福家用 又发布了 2007 年度业绩快报修正公告。公告指出,采用的“一般销售”核算方 式无法更全面和准确反映2007 年的经营成果,为坚持会计核算的谨慎原则, 2007 年度财务报告继续采用“委托代销”方式进行核算。该核算方式变更直接 导致 2007 年财务业绩大幅下降,董事会成员也因此向广大投资者致歉 (主要指标 见表 4-5)。在 4 月 28 日公布的 2007 年年报、2008 年第一季度季报中,公司也 都恢复采用“委托代销”核算方法。 表 4-5 收收入入核核算算方方法法变变更更后后主主要要财财务务指指标标变变化化 2007 年度业绩快报(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修正前 (一般销售) 修正后 (委托代销) 修正前 (一般销售) 修正后 (委托代销) 营业总收入50882.7441116.8652.14%22.94% 净利润4303.082735.2417.40%-28.09% EPS(元)0.350.2216.67%-26.67% 其中 2008 年 2 月 29 日公告的 2007 年度业绩快报,预告了035 元的 EPS。但公司在3 月 19 日又发布了2007 年度业绩快报修正公告,决定2007 年度 财务报告恢复采用“委托代销”,EPS 随即调减为022 元。前后不足二十天, 会计政策变更直接导致2007 年度业绩下降37。 12 2原非流通股股东在资本市场相关行为的影响 表 4-6 冠冠福福家家用用有有关关事事件件时时间间顺顺序序及及相相应应期期间间股股价价表表现现 日期有关事件中值 2008.1.22624.6285 万股非流通股解禁上市收盘价 28.80 元/股 截至 2008.2.29 共计减持598.3907 万股,占解禁股份的 22.08% (未作及时披露) 1 月份均价25.62 元/股 2 月份均价22.17 元/股 2008.2.29公布2007 年度业绩快报收盘价 21.15 元/股 2008.3.19公布2007 年度业绩快报修正公告收盘价 14.86 元/股 2008.3.31 公布澄清公告收盘价 12.65 元/股 考察冠福家用会计政策变更前后,原非流通股股东在资本市场的相关行为 影响如表 4-6。2008 年 1 月 2 日冠福家用部分限售股取得流通权,公司11 位发 起人股东中除了前4 位股东,其余7 位所持股份全部解禁。次日公司股价创出历 史最高 3107 元,之后公司并未公告解禁股份的减持情况。直至3 月 31 日公司 针对某财经报道的澄清公告才披露,截至2 月 29 日解禁的 2624 余万股非流通股 中 2208已被减持,公司发起人、原第5 大股东福建华兴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更是将持有的462股份全部抛售完毕。也正是在2 月 29 日,公司公布了 2007 年度业绩快报。从公司的股价表现可以看出,在减持最有可能发生的1、2 月份,公司股票的平均交易价格分别为2562 元和 2217 元。2 月 29 日公布 2007 年度业绩快报后则持续走低,3 月 31 日公布澄清公告时,当日收盘价为 l265 元,不及公司股价历史最高的一半。变更前后公司业绩的重大差异、 “巧合” 的减持时间安排以及相应期间公司股价的表现,可以显示,这一切很 可能是部分股东有计划地促成管理层选择会计处理方法,以达到配合减持套现 的目的。 五五、建建议议及及结结论论 (一一)新新会会计计准准则则下下规规范范上上市市公公司司盈盈余余管管理理的的措措施施 由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带来的新空间,新的盈余管理方 式也随之出现,对其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行规避,首先要从总体上应采取如下措施: 对新出现的经济业务、盈余管理现象,加紧制定新的具体会计准则。全面提 高公司会计及相关人员的素质,加强注册会计师队伍的建设 。完善资本市场, 增加信息的披露程度。加强审计监管和处罚力度。 13 其次,本文也同时针对性地提出对利用新的盈余管理空间进行不合理盈余管 理的行为进行规范的措施。 1对利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进行盈余操纵的规范 对于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不对投资性房 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从而利用投资性房地产进行盈余管理虚增利润的行为, 需要我国相关部门强化信息披露,强化对相关交易实质的审查,加强公允价值计 量内外部监控,提高财务信息使用者识别能力。 除此之外,投资者也应基于自己的利益尽可能地关注、找出与该投资性房地 产市场价格相同或相类似投资性房地产的市场价格,要求市场信息通畅,企业披 露的公允价值的信息完整、及时,资产评估机构的职业独立客观等。 2对利用无形资产准则进行盈余操纵的规范 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自行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对资本化的费用进行操纵, 以及调整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来操纵公司的利润。对此,财政部门应该对无形 资产的研发阶段逐步细分,加强审计和对无形资产使用及摊销年限的审查,从 宏观上进行规范。 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应该注意识别详细财务资料中的相关年限、折旧, 关注企业无形资产开发、变更、购买、出售等一系列交易活动,对不正常的事 项提高警惕,从而打压上市公司利用无形资产进行理盈余管理的空间。 3对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进行盈余操纵的规范 上市公司进行资产注入,以优质资产换取劣质资产,将关联交易费关联化等, 就可以提高当期利润,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在对其进行规避时,必须加强对交 易实质的监督,强制性地规范关联方交易,加大处罚力度。 由于非货币资产交换的盈余操纵手段不容易被发现,仅仅如此并不能从根 源上解决问题,还要加强会计人员及企业当局管理者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经 济风气的构建,从各个可能方面规避这种不合理的操纵。 4对利用债务重组准则进行盈余操纵的规范 债务重组会使上市公司特别是一些特殊处理以及退市的的公司出现虚假的繁 荣景象,使其利用债务重组粉饰财务报表,提供虚拟会计信息。因此, 必须加大 新会计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冷链食品考试试卷及答案
- 车间安全培训意见及建议课件
- 车间安全培训心得体会
- 水库小河口改造工程方案(3篇)
- 2025年毛坯房租赁合同范本
- 工程防造假活动方案范文(3篇)
- 机耕道工程实施方案(3篇)
- 2025年电子控制四轮驱动装置项目提案报告
- 2025智能控制系统设备工程承包合同
- 脊柱侧弯个案护理课件
- 押金管理制度
- WelcomeUnit单词讲解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英语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人教版(2024) 七年级上册英语培优补差教学工作计划
- DL-T5707-2014电力工程电缆防火封堵施工工艺导则
- 职业素养提升第2版(大学生职业素养指导课程)全套教学课件
-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课件-制订研学课程目标
- JJF 1033-2023 计量标准考核规范
- 公安当场处罚案件培训课件
- 肉毒中毒医学课件
- EGFR信号转导机制及靶向治疗
- 领导力与团队建设技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