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 科举制度废 除与乡村社会变动 v 1905年,在中国实行了千余年的科举制度被 废除了,这一举动给清末和民国乡村社会带 来了极大的震撼。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废科 举不久曾发表评论:“停废科举一事,直取汉唐 以后腐败全国之根株,而一朝断绝之,其影 响之大,于将来中国前途当有可惊可骇之奇 效。”虽然他没有指出这“可惊可骇之奇效”到 底是什么,但是他所指的恐怕是正面效果, 而非负面影响。 v学术界对废科举颇为重视,部分研究成果渗透在研 究科举制度的专著之中;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对此也 有专门的论述,主要有谢俊美的科举制度存废的 历史考察(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第4期)、刘佰 合的科举制度的废除与社会整合的弱化(安徽 史学2000年第3期)、杨齐福的清末废科举制度 的文化效应(中州学刊2004年第2期)、刘海峰 的重评科举制度废科举百年反思(厦门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罗志田的 科举制度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中国社会科学 2006年第1期)等。 一、科举制度的废除与信仰中心的缺 失 v 传统的乡村社会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多 元信仰的共同体。科举制度被废除之后,国 家政权想改造乡村社会,把话语霸权强加于 大众信仰之上,儒家思想在乡村社会失去了 中心地位。其他乡村信仰,比如宗教信仰也 遭到了冲击。但是,新的信仰中心始终没有 在乡村社会建立起来。由此,乡村社会信仰 中心缺失。 v社会生活是一场人们理性地追求他们的切身 利益的竞争运动。与此同时,社会秩序则以 某种形式超然于这些各自利益的冲突之上。 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 的整合。这种儒家思想,是一种社会秩序的 中轴,使得其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围绕这 根中轴,不至于偏离方向。这种儒家思想有 着信仰的载体,即是传统的绅士和私塾。前 者是儒家思想的体现者和宣传者,后者是儒 家思想的根据地和传播源。 v张仲礼把中国的士绅分为“上层绅士”和“下层 绅士”两个集团,前者包括官吏、进士、举人 、贡生;后者包括各类生员。在乡村社会,各 类生员通过寒窗的苦读,被科举制度吸纳进 国家政权,但大多数沉淀下来,继续苦读; 或者教书,启蒙其他乡民参加科考。因此, 他们又成为科举考试的推动力。总的说来, 他们是传统乡村社会的精英,扮演着儒家思 想的宣传者和实践者的社会角色,是传统儒 家思想最忠实的维护者和信仰者。 v科举被废除之后,传统的中心信仰成为明日黄花。 首先从儒家思想的中心地位的丧失来说,清末乃至“ 五四”时期儒学革命论响人云霄,李大钊则指出“余 之措击孔子,非拮击孔子之本身,乃拮击孔子为历 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措击孔子,乃拮 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更有人提出“儒教不革命, 儒学不转轮,吾国遂无新思想,新学说,何以造新 国民?悠悠万事,唯此为大”。随着儒学革命浪潮的 汹涌澎湃,波及乡村,传统的乡村政治信仰发生动 摇:统一的儒家思想模式与传统的价值观念出现崩 裂。缘是,学人直言“1905年科举的废止是儒家建 制解体的一个最早信号”。 v其次,科举废后乡村社会的新式学堂一时猛 增。翻开这时的县志,几乎县县改办新式学 堂。定海县“光绪末年,科举废而学校兴,肄 业者遂渐盛,间有留学欧美日本者”。华阳县 清末“改建学校,专读旁行之书及算术格物以 究所谓声光电化者,而圣贤国闻故籍蔑焉, 风会所趋以游习海外为上选,白屋寒门乃真 有望洋之叹矣”。 v县以下新式学堂学生数量猛增。据统计,到 1915年直隶155个县中,学生数达5000以上 的1个,1000一5000的52个,500一1000的 51个。河南106个县中,学生数达5000以上 的3个,1000一5000的62个,500一1000的 21个。从前的旧私塾,先生教的和学生学的 都是四书五经和孔孟之道;如今的新学堂, 老师教的和学生学的都是光化电算和进化之 论。所以私塾改为新式学堂后,儒家学说必 然被新的思想所代替。 v再次,传统乡村社会的边缘信仰也受到了冲 击。科举被废,新的学堂建立需要资金。但 是,地方政府没有资金,一方面把乡村的私 塾和庙宇改为学堂,没收庙产作为建立新式 学堂的资金;另一方面征收“学捐”。前者比如 固安县“改书院为高等小学堂,收各村庙产立 初级小学堂,受以教科诸书,而学院一变”。 再以吴县、江都、高邮、南通、那县、阜宁 为例,学堂所占用的寺庙在各地寺庙中的百 分比分别为67.8%,50%,78%,100%,30.9%, 后者比如川沙县从1906年起按潜粮的一定比 例征收学捐,学捐有着明确的用途。 v然而,无论前者抑或后者都会触动乡民们那 根敏感的信仰神经。因为乡民的信仰在神灵 ,神灵的安置在庙宇,你说乡民固执也好, 说他们迷信也罢,但这种信仰毕竟在乡村社 会存在了几千年,并且在祖祖辈辈中传延, 一旦这种信仰受到冲击,他们必然反对和反 击。“学捐”同样道理也触犯了乡民的利益,在 一般乡民眼中,“学捐”就是苛捐杂税。于是, 乡民们捍卫他们的信仰和利益。他们对新式 学堂不认同,“视之如蛇蝎”,对所教内容也鄙 弃:“学校里面唱歌、体操和剪纸、拌泥等手工 劳作,都是鬼混。” v于是乡民联合起来破坏学堂。安徽怀宁毁学是由于 乡民认为“以神庙作学堂,于神像不利”。浙江慈溪 乡民因“学堂设在永明寺内,屡有啧啧怨言,乃借迎 神赛会之机捣毁学堂”。他们也联合起来保护庙产。 浙江嗓县北乡因庵产若干亩被“拨充城中大同学校常 年经费”,王姓族人“突聚数百人,各带器械,屯聚 城外,声言欲拆毁学堂”,西乡东山庄某“更带领多 人,向学堂逼还公产”。由此可见,村民们维护他们 的信仰到了何等激烈的程度。他们更是联合起来抵 制“学捐”。川沙县乡民在自治风潮中反对征收“学捐” ,砸毁小学校十二所。所以,学堂与乡民的信仰和 利益相违背,必然遭到抗争。 v因此,科举制度废除后,新式学堂建立以及 新思想的传播导致了儒家思想信仰的缺失, 民间一般信仰也受到了冲击;但是,新的信 仰中心并没有建立。之所以未催生新的信仰 体系,与当时的乡村文化经济背景和政治权 威体制有关。 二、废除科举制度与城乡差距的扩大 v 科举被废除之后,新式学堂并没有在乡村普 遍建立起来,乡村文化开始衰落;同时,传统 士绅去城市就读和谋生,抽走了乡村的资金 ,乡村经济开始贫穷。从此,城乡出现了大 分流。 v传统社会城乡文化趋向一体化。首先,表现在科举 考试人员比例上。明代的科举中,乡村中举者往往 多于城市。譬如明朝潮州考取功名的人士,80%以 上出身于乡村社会下层的农民。到了清代城乡相对 平均。1948年费孝通与潘光旦一同分析了950个清 朝贡生、举人和进士的出身。从地域分布上说,这 些人52 .50%出自城市,41.16%出身乡村,另有6% 出自介于城乡之间的市镇。 v其次,表现在士人趋于乡村一城市一乡村间 的流动模式。正是科举制的发展与成熟,造 就了中国古代的城乡互动格局,遍布乡村的 士人从乡村流人城市,最后又从城市回到他 们心理与情感上真正认同的人生归宿乡村 ,这种流动模式维持着城乡文化一体同步发 展。 v科举被废除之后,士人打破了原先的循环格 局,变成了单线流向。科举考试时代,教学 的主要内容如四书五经八股帖式等虽和农业 生产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全国一律,并 无什么城乡的分别,因此单从教学内容尚不 足以造成城乡地域上的脱节。 v但是新式学堂的专业就不同了。据统计,各类学堂 中学的是法政、医学、工业、商业和外国语等专业 ,学农业的很少。从他们的职业也可一观,阜宁 县新志职业表中,职业分为党务员、公务员、学 生、律师、工程师、会计师、医生、记者、电务员 、邮务员、路员、农人、商人、负贩、矿工、工人 、劳工、警察、伶人、杂业等23项。农业这个职业 被忽略。新式学堂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培养的是适 应城市的知识分子,必须在城市谋生,而在农村无 法就业。他们不再回到农村,有的死后也葬在城市 。 v那么科举既然废除,新式学堂为什么得不到普遍建 立,培养农村人才呢?除了上述乡民初期的抵制和 不认同外,师资缺乏是一大原因。中国乡村幅员广 阔,科举废除之后,新式学堂需要大量的师资队伍 。然而,受过新式教育的人毕竟还是很少的。当时 上海、天津等大城市都新学师资缺乏,导致了“陆师 学堂派充师范,八股专家支持讲席”的奇怪局面,更 何况是乡村呢! v即使有新式学堂,农民的孩子还是上不起学,新式 学堂是“贵族学校”的代名词。正因如此,民国时期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倡导乡村师范教育,他说:“ 中国师范学校多半设在城里,对于农村儿童的需要 苦于不能适应。城居的师范生平日娇养惯了,自然 不愿到乡间去的,就是乡下招来的师范生,经过几 年的城市化,也不愿回乡服务了。所以师范学校虽 多,乡村学校的教员依然缺乏”。另外,清末和民国 时期政治动乱、国家分裂,各级政府对乡村教育漠 视,这些都不利于乡村新式学堂的普遍建立。 v 种种原因导致了民国时期乡村学堂的缺少,其状况 令时人堪优!虽然废科举、兴学堂的近代文明新风在 清末“吹人了广大的乡村腹地,乡村新学教育也取得 一定进步,但相对于新学教育蓬勃发展的城市地区 而言,乡村社会的教育发展无异于小脚女人走路”。 有人估计清末民初中国共有乡村10万,村落100万 。以此计算,时至民国11年,全国中小学校共 178847所,平均每6村才有一所学校。至民国20年 ,全国中小学校共262889所,平均每4村才有一所 学校。 v另一方面就是乡民识字率比明清时期大大下降。在 19世纪以前,清代人口的平均识字率大约为20%, 这一比率不亚于英国和日本现代化以前的识字率。 但自1895年后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期间,全国平均 识字率一直在下降,到30年代初,具有小学文化程 度的人数只占总人口的17%,以至于梁启超在1915 年时竟说出了这样的话:“二十年以来办新教育竟使 全民不识字”。中国人口80%是农民,不识字的肯定 绝大多数是他们。由此,时人曾有文章云:“科举之 废,学堂之兴亦已十年于兹矣,而教育之普及较之 科举时代乃反见其退步。,读之不能不发人深省, 民国时期乡村文化的衰落是必然的。 v除了乡村人才流失外,农村的资金也跟着流 向了城市。科举制度下,传统的士绅受着儒 学的教育,扮演着“道在师儒”的社会角色,他 们可能在本村内剥削农民,但是乡间的财富 并不大规模的外流。科举废后,他们移居城 市,继续通过租佃关系、商品关系和债务关 系将大量财富抽往城市。 v据黄宗智考察,30年代的河北省良乡县吴店村,全 村57户中没有一户拥有30亩以上的土地,地主全部 居住在城里。马若孟考察的河北省滦城县,12户有 名气、有势力的地主全部居住在县城和其他大城市 里,为数众多的中小地主也多居住在县城。费孝通 调查的开弦弓村在三、四十年代70%的农民是佃农 ,他们以40%的收获交给离乡地主。由于这些被集 中起来的财富主要不是用于生产,而是用于军政开 支、奢侈性消费或其它商业高利贷活动,因而又造 成了社会财富从乡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格局。 v资本的流向城市导致了乡村的赤贫化。民国初年, 有人考察了江苏、直隶等省的农村经济情况,江苏 68%的农户每年平均田产收人不过90元,直隶则 55%的农户每年田产收人不过25元。以假定的150 元为中国农村生活的贫困线,则中国农户耕田在25 亩以下者,都在贫穷线以下过活。即全体农户63, 约22860万户农民,不能得到最低限度的生活费。 著名社会学家杨开道等人在40年代已经认识到正是 废科举后,乡村士绅的外流,使乡村社会受到前所 未有的“侵蚀”,受到侵蚀的的乡村社会日益贫困和 衰落,“无论从哪一方面去看社会方面、经济方面 、政治方面、教育方面都是一点生气也没有,简直 可以说已经死了一半或一多半”。二三十年代一些知 识分子提出“到民间去”、“到乡间去”的口号,正是那 时城乡两极分化的最好证明。 v由此可见,科举虽以一纸诏书被废除,但是 新式学堂却非一纸诏书所能在乡村普遍建立 ,却导致了士绅流向城市就读和谋生,也带 走了乡村的财富。城乡差距的扩大,要说从 何时开始,那么科举制度废除是最大的分水 岭。 三、废除科举制度与权力结构的变迁 v科举制度的废除也对传统的乡村权力结构带 来了影响。科举制度废除之后,传统的士绅 去城市谋生,或发生分化,远离政务,由此 乡村政权出现了“权力真空”,权位被土豪劣绅 所代替,乡村政权出现了痞化,乡村社会孕 育着革命。 v在传统中国,国家机构的直接统治只到达县一级, 县以下“士绅”、“绅士”、“缙绅”或“乡绅”一向被视为 维系乡村社会秩序、连接国家和社会的关键。那么 ,有必要回顾一下传统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是如何 运作的。事实上,在县衙以下的基层社会,实际存 在着三个非正式的权力系统在运作:其一,是附属于 县衙的职业化吏役群体。如清代州县吏役人数,大 县逾千,小县亦多至数百名。其二,是里甲、保甲 等乡级准政权组织中的乡约地保群体。这一群体每 县亦有数十至数百人不等。其三,是由具有生员以 上功名及退休官吏组成的乡绅群体。政权的运作就 是三者的互动。 v县衙门的命令通过衙门胥吏向下传达。这些命令很 少是直接发到各家各户去的,多是把命令传给乡约 地保。衙门胥吏虽直接代表统治者和人民接触,但 其社会地位特别低,受人奚落和轻视。乡绅是不出 面和衙门吏青直接在政务上往来的。同样,乡约地 保也是一个苦差,大多由平民百姓轮流担任。当乡 约地保从衙门吏管那里接到公事后,就得去请示乡 绅。乡绅如果认为不能接受的话就退回去。因为违 抗了命令,这时乡约地保就会被胥吏送人衙门。于 是,乡绅乃以私人关系出面和地方官交涉,或通过 关系到地方官的上司那里去交涉。交涉成了,县衙 命令自动修改。乡约地保也就回乡。所以,政治链 条中需要绅士来参与政治,凭着权威穿梭于地方与 衙门之间。 v 这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科举制度和回避制度。士绅 凭着科举制度得到了政治特权和个人魅力统治着乡 土社会,对于普通乡民来说,文字是神秘的符号, 而士绅通过科举成为理所当然的知识权威和社会权 威。回避制度更让县官难以在地方有所作为。清代 规定凡出任地方官员,在“回避本省”的基础上,进 一步规定“定外任官在籍(原籍或寄籍)五百里内者(包 括邵省),都得回避”。 v所以,清朝的县官均非本省籍人士,且更换频繁。 以至于“整个清代知县的任期都相当短暂,到19世纪 任期更是大为缩短。平均任期从1.7年短到0.9年”。 但是县官在地方主政,熟悉地方政情需要一定的时 间,但是频繁的更换和方言的阻碍使得县官无能为 力。这样,以绅士为主体的地方精英自然成为上通 衙门,下通百姓的实际权威。科举制度所形成的亦 官亦绅的乡绅成为中央政权最有效率的意识形态工 具和忠实的皇权遵守者和自觉维护者。乡绅处于正 式的国家权力与分散的小农之间,由于在土地、声 望、权力方面的三重优势,乡绅在农村社会具有巨 大的影响力。 v但是,随着科举制的衰落以至在1905年被废除,农 村士绅们通向上层特权的途径被切断,失去了晋升 的希望和政治的屏障。地方权威也被削弱了。“科举 制度曾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 纽带,是维持儒家学说在中国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 ,是攫取特权和向上爬的阶梯,它构成了中国社会 思想的模式,由于它被废除,整个社会丧失了它特 有的制度体系”。传统士绅的退出,其他群体必然一 跃而代替他们的地位。 v首先是以前的边缘人物吏管和地保,他们拥 有从政的经验,只是从政时由于士绅的压制 而变得压抑,随着士绅离开农村,他们迅速 填补了“权力真空”。20世纪初,随着国家政 权的建设,国家政权逐渐渗人,需要各种资 源。而乡村成为国家政权诈取的对象,征收 赋税和摊派是最主要的工作,国家政权必须 寻找最合适的乡村代理人,吏青和地保非常 适合,这就是“赢利形经纪”。杜赞奇从“权利 文化网络”的角度认为:“在国家政权现代化进 程加快时,摊派加重,打破并破坏了原来的 文化网络,使原来保护型经纪人退出村庄领 导职位”, “赢利形经纪”占据了主导地位。 v 再就是从士绅分化出来劣绅,窃取了乡村的权力。 乡村士绅之所以分化,因为为了谋生,一部分去了 城市,一部分留在了乡村。虽然科举被废除的时候 ,当时的社会既没有反对声,也没有附和声,似乎 各阶层都作好了心理准备。但是,提倡废科举的都 是些既得利益者,他们居住在城市,广大乡村的占 绝大多数的士绅没有话语权,不能在城市的报纸上 发表言论,影响朝廷施政。科举被废除,他们的内 心其实是非常痛苦的。 v山西太原县清代举人刘大鹏(1857-1943)所著的退 想斋日记描述了科举被废除前后士绅们的心态。 1905年10月,当刘氏获悉已正式停止科考,“心若 死灰,看得眼前一切,均属空虚”。他在自述中写道 :“人之一生,皆有悟业以养身家。予藉舌耕为恒业 垂二十年,乃因新学之兴,予之恒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分公司股权转让及利益再分配执行合同
- 2025版房产交易合同规范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美容院美容护肤产品研发与推广合作协议书
- 二零二五年度大型活动赞助广告合同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屋顶花园草皮供应合同样本
- 二零二五年度电子产品销售与供应链管理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环保科技厂房及场地租赁服务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特色餐厅承包与员工福利保障合同
- 早读神器课件WPS
- 二零二五年度车辆抵押贷款担保与金融创新合同
- GB/T 45000-2024表面活性剂蔗糖脂肪酸酯的组成分析液相色谱法
- 《高速公路边坡光伏光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 氯化亚砜MSDS安全技术说明书
- 肠梗阻护理新进展
- 红星美凯龙展厅租赁合同
- 单纯疱疹患者的护理
- 养老护理员职责培训课件
- 酒店员工接待礼仪培训
- 车位租赁协议
-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手册
- 2024年新沪教牛津版三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