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派绘画对写意油画的启示探究摘要海派绘画产生于清末民初,正处在中国清政府衰落,民族危亡时期。在这种社会背景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海派”画家以开放的理念、变通的精神、深厚的造诣营造的独特艺术风格,成为中国近代画史具有重要转型意义的时期。迄今,油画艺术进入中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面临着如何本土化的问题,本土化是在借鉴西方油画基础上的“化西为中”,中国油画只有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发扬民族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油画应该有挥之不去的东方意象情结,早在二十年代初期,林风眠就提出“调和中西融合”的主张,写意油画的雏形也随之诞生。经历艺术家们不断的探索,写意油画已逐渐形成为中国油画的主力军,但是写意油画依然面临着如何在立足本国传统的同时与外来艺术融合的挑战。从艺术的相通性角度来看,海派绘画的发展过程对写意油画具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 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前言部分:阐述关于海派绘画和写意油画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对本论文关键概念界定;第一部分:对海派绘画和写意油画的形成时间和发展过程做基本梳理;第二部分:表述本论文的主要观点,海派绘画对写意油画审美观念的启示,分别从审美标准、人文精神、审美体验、民族精神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三部分:表述海派绘画对写意油画造型语言方面的启示,从形的生命力、线的表现力、色彩的情感和张力三个方面进行探究;第四部分: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论述对海派绘画的理解并展望写意油画未来的发展方向。关键词:海派;写意油画;启示A Study of Enlightenments for Impressionistic Painting Got From Shanghai School of PaintingAbstractShanghai school of painting arose in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a peril period when Qing government corrupted while foreign powers carved up China. Under the impact of western culture which arrived in this social context, the unique art style created by painters of Shanghai school with their open concept, flexible spirit and profound cultural attainments, conferred the period a great transformation significance 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painting.Oil painting art has been in China over one hundred years so far, however, that how to localize is always a question during its development. Localization is to make Chinese painting prosper on the basis of taking advantage of western oil painting, and only rooted in local culture, Chinese painting can realize unique national achievements. In this sense, there is a lingering impressionistic complex in Chinese painting. Back in the early twenties, Mr. Fengmian Lin proposed “To Reconcile Western Integration”, and then the prototype of impressionistic painting was born. With artists continuous exploration, impressionistic painting has become the main force of Chinese painting, but it still confront the challenge of how to integrate foreign art while rooting in own tradi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 communication, there are lots of significance in Shanghai school of paintings development for impressionistic paintings reference.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Preface: to introduce the research status of Shanghai school of painting and impressionistic painting,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research, and define the keywords in this paper. Part I: to sort out the forming time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hanghai school of painting and impressionistic painting. Part II: to come up with the core point of this paper, namely, the enlightenment for impressionistic paintings aesthetic concepts got from Shanghai school of painting. The author will analyze in four aspects: aesthetic standards, human spirit,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national spirit. Part III: to explain the influence of Shanghai school of painting on impressionistic paintings style and language, and vitality of shapes, expressive force of lines, emotion and tension of colors will be analyzed. Part IV: To discuss authors understanding of Shanghai school of painting with his won creating experience, and prospect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impressionistic painting.Key Words: Shanghai school of painting;impressionistic painting;?inspirations目录摘要IAbstractII目录III前言1(一)研究现状1(二)研究目的和意义2(三)关于“海派绘画”、“写意油画”概念界定3一、海派绘画与写意油画发展的历史背景5(一)海派绘画萌发的背景因素5(二)写意油画的渊源与现状6二、海派绘画与写意油画的审美观念10(一) 海派绘画与写意油画的审美标准101.海派绘画的融合发展102.写意油画的多元发展12(二) 海派绘画与写意油画的人文精神131.积累知识的厚度142.重视文化素质教育15(三)海派绘画与写意油画的审美体验161.传情达意162.深造求同183.冷隽脱俗19(四)海派绘画与写意油画的民族精神201.传承性202.时代性223.自律性24三、海派绘画与写意油画的造型语言27(一)形的生命力27(二)线的表现力29(三)色彩的情感和张力301.色彩的情感302.色彩的张力32四、海派绘画对我绘画创作的影响34结语36参考文献37附录39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1致 谢52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53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53前言(一)研究现状学术界关于海派绘画对写意油画的启示探究很少有人涉及,仅有卢家华的博士论文海派绘画对当代中国油画发展的初探,另有关文献和书籍会模糊地提到海派绘画对融合中西方面的启示,例如李超编著的外海派-西学东渐中,将海派艺术的特质定义为:与传统文化的古今融合和与外来文化的中西结合的一种空间上的交互渗透,这种渗透也远远超过狭义的画种或流派的界限,而在更加开放的文化情境中。李万才在海上画派一书中,指出了海派绘画包容广泛,并结合中西绘画精华,列举了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顾伟喜在其博士论文“前海派”绘画研究中提到“前海派”对近现代绘画的影响不是以往研究普遍认为的西画与民族绘画的“中西融合”,而是“化西为中”,并通过与同一时期前后画派比较,暗示了中国绘画将来发展之路。相对来说,对海派绘画的探究则很多,海派绘画研究文集汇集近50多篇学术界对其评论。在近期对海派绘画综合研究的专著有江梅著的海上画派-现代中国画的序幕,斯舜威著的海上画派,方明伦著的海派文化之我见。王琪森著的海派书画百年辉煌背后的人文精神和经济形态,对海派画家个人及代表作品研究的著作有陈克涛海上画派,张志欣海上画派,Ho Kung-shang的海上書派。海派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中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例如王伯敏著的中国绘画通史等就将海派绘画列在其中,以上综述对研究海派绘画提供了可信的史料价值。在对海派绘画的研究中,还有一部分文献说明了海派绘画对中国近代绘画的影响以及为中国近代艺术拓展了新路。例如马洪林发表的海派文化与西学东渐,袁野发表的从海派画家看中西绘画的结合,袁牧发表的论海上画派对苏州近代绘画的影响等。从目前研究的成果看,在对海派绘画的研究方面,一部分是对海派绘画融合中西进行深入研究;一部分是对海派绘画艺术家和代表作品进行研讨;一部分是从商业角度对海派绘画艺术性进行讨论。总之,探讨海派绘画对近现代中国绘画影响的文章较少,且没有针对性。对写意油画的探究的相关文献中,董希文引领油画民族化发表一文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潘公凯发表一文说明“写意性”油画是中国油画未来发展的纽带。在其他文献以及学术论文对写意油画的研究也是数不胜数,围绕着写意油画是西方油画与中国式的哲学碰撞,是中国传统文人思想的延续,“写意性”作为中国元素融入油画中,既保持了西方的“基因”又存活在东方的“母体”中,适合国人大众的审美趣味。而在教育界,写意油画也是个热门话题,中央美术学院自2003年起开设了一系列关于写意油画研究课题,戴士和教授编著了其教材用书写意油画教学,其他美术学院也都有这方面的导向。在艺术界关于“写意与写生”、“写意”等主题的写生活动此起彼伏,对写意油画的探索贯穿中国油画发展的始终,并且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二)研究目的和意义诞生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海派绘画,其阵容之强大,囊括之广,掀起的时代变革之风,超过了任何一个同时期前后的画派。涌现出一批诸如吴昌硕、任伯年、虚谷等艺术大家,他们又影响了后几代艺术家。回顾清朝末年的中国社会:政治激荡、外辱强凌、民族衰微,西洋画越来越多的传入中国,它的新鲜感冲击着日益衰落的中国画坛,可是海派画家却依然保持鲜明的民族性,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吸取了外来思想,把中国传统绘画推向了高潮和另一个历史台阶。因此,探究海派绘画的崛起过程对写意油画如何在中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写意油画来自于中西文化的结合,既是西方油画在中国发展的产物,又延伸表现了中国传统的写意精神。写意油画是国人内心的选择,是一种民族情怀和人文品质,它能使艺术家充分发挥灵感进行审美意识上的主观性创作。随着时代发展的多元化,中国的经济和政治都踏上国际轨道,国家更注重发扬民族主体性,珍视传统文化。写意油画是东西方思维和审美观念的融合,这种文化碰撞为中国传统艺术突破原有面貌创造了契机,但是这种融合过程也面临着很多挑战。例如,当代写意油画就面临着:过于“形式化”过于追求写意、“断代化”与传统文化断层、“图示化”过于追求西方现代语言,以及过度商业化和艺术家的情感淡化等诸多问题。如何恰到好处地把握写意的形式和内容,如何把传统的精髓和西方现代语言融会贯通,笔者认为能从研究海派绘画中获取些许启示。(三)关于“海派绘画”、“写意油画”概念界定关于海派绘画概念的界定: “海派”也称“海上画派”或“上海画派”,是19世纪后期最主要的画派。对海派绘画的界定和评论一直有很大分歧,这样的现状说明了海派绘画具有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海派”是一个特殊的绘画流派,彭吉象在艺术学概论中对艺术流派的定义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审美主体的思想倾向、创作方法、表现风格以及美学主张相一致而聚在一起的一批艺术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P170但是“海派”却缺少一般流派所具备的共通性,它内接“扬州画派”和“松江画派”的遗韵,融合文人画,民间画,外接西方艺术的思想源泉,囊括的人数之广,持续的时间之长,是任何流派不能与之相匹的。另外,在艺术表现上受西方影响,有强烈的大众化倾向,同时具有的开放性和松散型广义的绘画流派特征。因此“海派”是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涵的一个特殊绘画流派。本论文主要是研究“海派”时期的绘画来发掘对其写意油画的启示,故称作海派绘画。 对海派绘画时间的界定:海派绘画作为中国美术史中一个流派,衔接了现代和近代绘画,并与西画东渐有密切联系。因本论文以海派绘画发生、发展为切入点研究对写意油画的启示,故将海派绘画的时间划定在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对海派绘画人物界定:曾有人评述的近现代画坛十位艺术大师,斯舜威海上画派近现代画坛十位艺术大师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林风眠、刘海粟、刘海粟、李可染、潘天寿、傅抱石P4都与“海派”有着割舍不断的关联。程十发先生曾概述“海派”为“浩瀚的海”。对海派绘画人物的界定也有其他说法,笔者将按照张志欣在海上画派一书中的说法,真正意义上的海派从赵之谦开始,成熟于吴昌硕,到吴昌硕的弟子就结束了。 张志欣在海上画派序中说,赵之谦当时没有居住在上海,但海上墨林等书籍中都把他列为首位,并且他的画对“海派”起到了重要影响。至于近代画家潘天寿,因另立门户,严格说不算“海派”了,而齐白石和“海派”距离就更远了。若从广义上论,凡居住在上海或在移居上海的画家就算“海派”,这样论述显然没有学术价值,若从侠义和广义间论,扎根于上海,落籍上海的画家都算“海派”那么自50年代到90年代,关良、冯超然、来楚生、林风眠、刘海粟、等又形成“海派”又一高潮,严格来说,他们只能算是上海的画家。 关于写意油画的概念: 写意是一个绘画名词,写意指一种画法。例如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写意,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苛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是一种形简而意丰的表现手法。(区别与“工笔”)。在辞海中解释为“俗称俗笔与“工笔”相对应的一种画法,可以通过精简的笔墨表达对象的气韵及作者的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是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决定的不同于西方的思维方式的审美追求。南北朝时期,绘画方面有很大进步,艺术不再受控于宗教和政治。绘画理论家顾恺之提出了“传神论”抓其人的内在精神气质和神情。南朝画家宗炳在他的画论中提出“畅神说”,通过对自然形象的表现,给人精神上的满足。南齐谢赫在“传神”的基础上又提出“六法”,使绘画达到新的传神的境界,唐朝书法家欧阳修提出“古画画意不画形”,把意蕴的表达作为重点,而不是对形的描摹。北宋的苏轼提出“绘画以形似,近与儿童邻”并在东坡题跋中评论唐代王维的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元明清时期文人画占据绘画主导地位,追求“写”和“意”,不忽视“情”与“境”,南宋梁楷独创“减笔人物”,把写意画又推上一个新的高度,徐渭的花鸟画,放勒不羁,自成一家。明代吴门四家、清代四僧、扬州八怪、清末海派等都将“写意”融进其画中。近代画家齐白石曾言:“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写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底蕴贯穿中国绘画领域,成为中国绘画审美的趋向。国人接受西方油画的过程,并不是按照西方油画史发展的顺序循序渐进的接纳,而是各家各派“一股脑”的进入。因此,这一外来艺术形式自传入中国,中国特色的写意类型油画也就产生了。 中央美术学院戴士和老师对写意油画做过解释在油画里,常把写意与写实放在一起,比较着谈。就画论画,写意油画所说的只是写实油画这一个大类里的分支之一,特色在于“写”,“写”强调的是一种书写性,“意”,不限于对象意境之意,写意之意,指的是所谓的有点意思的意。,本文在此基础上,延伸出对写意油画概念的界定:写意油画是中西结合的产物,以西方现代性思维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写意精神,“写”,不是描,也不是染,是表达意的手段和方法,是承接书法韵味的绘画性,“意”有意象、意境、神韵之美。受多元化发展的影响,与传统写意相比,写意油画中对写意含义有其扩充,拓宽了涉及领域,注重对当下实际性和独特性的思考,强调艺术家独特的审美和人文关怀的意蕴性油画。一、海派绘画与写意油画发展的历史背景(一)海派绘画萌发的背景因素海派绘画产生于中国近代海禁开放的城市上海。在当时,海派绘画外部受到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冲击,内部又对自身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行改革,因此,本文将海派绘画产生的原因分为内部和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从艺术本体的视角看,据杨逸的海上墨林所记载,上海绘画的源头可追随到宋朝名家李甲,尝画竹于嘉兴景德院,轼过之题诗;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癫狂的迷恋书画珍石;元代的出现了影响全国的任仁发等;到了明代晚期,出现了绘画风格和其美学思想一致,富有江南情致的松江画派,这些都为海派绘画奠定了敦实的传统绘画基础。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明朝中期,太平军战乱攻占苏州和浙江一带,战局使那里的地主官绅,文人学士,纷纷逃入繁华的上海,由此在上海聚集了大量的人才贤士。 2、外部因素明朝时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窦玛向中国传教,企图在东方这个大国谋取利润,当时因清国皇帝雍正,禁止传教,致使西方的传教未在这个东方大国产生影响。到清末民初时期,西方列强开始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但西方在向中国赚取利润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虽然中国人民经受着民不聊生的处境,但上海由于处在“殖民掠夺”的通商口岸,其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使上海涌现出许多商人、有势力的官人、和新的城市百姓。他们在达到丰衣足食的条件上开始对精神层面有所需求,促进了海派绘画艺术雅俗共赏的的形成。 (二)写意油画的渊源与现状油画作为外来的艺术画种,在中国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自传入中国以来就经历了两次“西画东渐”的过程。这两次变化虽然都是西方绘画向中国的渗透,但在性质上却有着本质区别。主要区别见表1:表1 两次“西画东渐”对比分析表第一次西画东渐第二次西画东渐时间:明末清初时间:清末民初 性质:被动的接受西方性质:主动的求学运动途径:以西方传教士为主,只限于在国内小范围的欣赏,并没有影响国内画家途径:以中国学生为主导,求学远赴欧洲或日本西方现代艺术接受程度:清政府排斥,并没有过多的吸收西方的绘画技术接受程度:自觉的文化移植,在融合观念的基础上对技术的学习和研究中国绘画对西方绘画排斥,根源在于中西文化存在差异性,这种文化差异性在绘画上表现为:西方艺术追求深刻、明确为主,偏向于写实,东方文化追求和谐、仁义为主,偏向写意。经过第二次西学东渐,油画才在真正意义上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进入了油画在中国的“本土化”阶段。当一种新文化传入另一个领域时,接受者往往会先立足于本土文化,然后再去根据自己的需要吸收新文化的营养。中国绘画强调用线造型,注重笔的表现力,在进行油画创作时,试图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写意精神融入其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写意倾向”。由于这是中国绘画与西方油画融合的开始,所以把这种 “写意倾向”称为写意油画发展的萌芽阶段。1、写意油画发展的萌芽阶段国人在学习西方绘画方面也做出了新的尝试:派遣一批学生远赴求学日本或欧洲。由于当时西方艺术发展正处于从高度成熟的古典艺术向现代艺术转化的时期,各种风格流派的表现手法层出不穷,中国油画家们对西方油画的吸收也出现了分化。表2 出国留学生不同绘画风格的代表人物人物时间留学地点特征作品徐悲鸿1919年法国写实派:强调写实性的写意精神徯我后(图1.1) 月夜林风眠1919年法国新画派:强调表现性的写意精神琵琶女(图1.2)江畔仕女刘海粟1919年日本现代派:强调现代性的写意精神南京大夫庙披狐皮的女孩(图1.3)图1.1徯我后 图1.2琵琶女 图1.3披狐皮的女孩 这些油画先驱们由于受出国留学环境的影响,对油画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徐悲鸿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对当时悲苦命运的人民悯惜,强调求实,追求写实性的写意精神,作品如徯我后、月夜;林风眠倡导“中西调和,创造时代的艺术”形成以西方表现性语言与传统写意语言相结合的画风,对写意油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品如江畔、仕女等;刘海粟从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有执着于艺术,他强调传统个性派的艺术反叛,由于他早年留学日本,开始对现代派艺术的探索,从他的作品中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绘画写意精神的画风,作品如披狐皮的女孩等。此外,李超在其中国早期油画历史中,将西方绘画作为样式移植对象,分为两种融合的方案。一是将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与本土传统绘画结合,称为表现性的创作趋向;另一个是将西方古典写实主义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结合,称为写实性的创作趋向。此处的中国传统绘画,主要指中国文化中独特的写意观念。选自李超中国现代油画史总之,不管选择哪种风格样式,都是在试图将传统文化的写意精神与油画相融合的探索。近代西画在中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现代美术教育的兴起。教育的兴起是靠学校作为支撑的,如果没有在“美术革命”中建立的新式学校的推动,西画很难在中国发展下去。带着西方先进绘画思想的留学生们创办了新式学校、走上了新的讲台,开创了西画在中国发展的新局面。辛亥革命后,国民思想开化,西画也越来越受欢迎。随之而来的新型美术教育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短短40年间,已经创办了近百所新型学校。如表3,现代美术教育也在那时开始兴起西画教育。表3 1898年-1937年主要的在中国开设西画学校学校创办时间创办人成就土山湾图画馆1852年范廷佐中国西画的摇篮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1902年李瑞请国内最早的图画手工课学校保定优级师范学堂1902年不详开设了图画手工课和两江师范学堂相仿浙江两级师范学堂1907年经亨颐 姜丹书开设图画手工科,效仿日本东京高等师范上海图画美术院1911年刘海粟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并开设起画人体写生课北京美术学校1919年蔡元培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1927年徐悲鸿中央大学开设艺术科由董希文在1966年召开的“全国油画教学会议上”提出的,董希文说:“我们有我们自己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画家应该有中国画家的气质,自己对生活的想法、看法和表现法。”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28年林风眠杭州创办了第一所大学制的国立艺术院校回顾这一段油画在中国的发展:派遣留学生和国内兴办的教育使写意油画逐渐的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状态中,已在中国形成了本土化,虽然在这个阶段写意油画没有具体的理论支撑,但早期的油画家们做出的努力充分体现出了中国的文化特质,之后的艺术大师吴冠中、苏天赐、关良、吴大羽等都受到了早期写意油画家的影响,创作出许多令人瞩目的作品。 2、写意油画的发展阶段-民族化的写意 “油画的民族化”并非一种口号,是站在中西文化对立性角度的思考,这个时期的油画的民族化问题涉及到近现代发展的演变、文化思想和政治干预等问题,是在社会文化变革中一种国家意识形态的选择。艺术家们把“油画民族化”融入实践中,在精神力量和使命感的支配下,深入生活,创作出具有本民族气魄的中国写意油画,传达出内心情感,构建出东方神韵的艺术作品。如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哈萨克牧羊女,这幅画吸取了传统敦煌壁画人物的表现手法,表现出独特的东方人物艺术特色,画面大胆的运用平涂色块,极富动感的线条,颇有装饰性,展现出哈萨克族姑娘们在牧羊场朴实、欢乐的景象,宛如一首回荡的民歌。另外,如图1.4,罗工柳在1962年创作的油画雨后,这幅画暗含着中国画造型的表现趣味,呈现出了雨后的意境,以简练的手法表现出画面之外的情感。罗工柳在教学上要求学生做到:“形色结合,形色传神”在教学观念上要求:“不是简单的把西方精华艺术拿过来,而是站在东方审美的高度上加以融会贯通”。 由此可见,油画的民族化并不是框框,是强调对中国传统的写意精神的传承,提倡融合东西方的精华,创造新的东西。3、写意油画的成熟阶段多元的写意 进入80年代,写意油画有了新的发展,艺术家们经历了10年的文革,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受到了压制,渴望打破旧的传统观念,运用油画语言把思想倾泻出来。开放的文化视野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西方现代艺术如潮水般涌入中国,中国油画家们为了响应时代号召,广泛的运用带有写意性的表现形式。进入90年代,越来越多的画家从主题性的创作转入注重自我情感的表达,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状态和大自然的馈赠来表现不同的感悟,清新爽朗的画面给人心旷神怡的享受。吴冠中在1985年创作的鱼乐,整幅画颜色淡雅,却能感受到自在的情趣,水面占了大部分画幅,水中游荡着许多红色的鱼,增添了很强的写意味。是什么促使写意油画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笔者认为有两方面因素:其一,写意油画是国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其二,油画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鼓动了中国油画家们创作更具中国特色油画的决心,而中国自古以来以道家对于“意”的崇尚作为传统文化的最佳选择,通过写意的审美追求,达到深厚的人文精神。写意油画作为一种绘画语言、艺术手段在某种意义上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如今中国正处于又一个文化转型期,中国写意油画体现着浓郁的国韵,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世界介绍了写意油画, 2014年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中国的写意油画是中国传统画法同西方油画融合创新,独具艺术魅力。 二、海派绘画与写意油画的审美观念审美观念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心理过程,在审美体验达到一定程度时将会影响你的审美感受,而人的审美感受与个人的文化素养、人文精神、民族精神等方面密切相关。(一)海派绘画与写意油画的审美标准海派绘画吸取宫廷绘画工整细腻之长,摒弃形式格局顽守,汲取文人画深厚学养,甩掉清高隐逸,并结合民间传统创作源泉。在多元发展的今天,写意油画也秉承海派绘画多元融合的审美标准,收录各家之优,呈现写意油画多样发展面貌。 1.海派绘画的融合发展海派绘画前期绘画圈主要由宫廷画、文人画和民间画三种绘画风格,海派绘画融合三者,取其三大绘画风格之所长,又在此基础上迎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审美情趣,实现了艺术家的个人价值,赋予中国画新的生机,创作出雅俗共赏的作品。宫廷画主要以宫廷画家为主,向宫廷进献的画家为辅,素有工整细致的特点。翰林院是最初的宫廷画机构,北宋时期最为兴盛。海派绘画前期的宫廷画家以四王为主,“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位均为名门后裔,绘画风格受明代董其昌影响,专注临摹五代至元的绘画,形成摹古、仿古、拟古的绘画风格,虽然作品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和高深的笔墨艺术,但艺术情趣难免有达官贵人的倾向,画面的形式比较拘泥,缺乏灵动生机。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撰文:“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四王的命”。20世纪初,海派画家“四任”四任任预、任薰、任伯年、任熊,继承陈洪绶衣钵,改良“四王”画风,拯救了画坛。如任薰的麻姑献寿图,他师从陈老莲,笔法简练、质朴,从画面的构图、造型、设色等方面都显示出独特的个性。文人画也称“士夫画”画面中带有文人雅趣,并流露文人思想的绘画在清代最为鼎盛,闪现出奇才“四僧”。四僧 石涛、八大、髡残、弘仁,其中八大和石涛为明代皇族后裔,绘画颇具个人风格,以淡薄的心态追求“内心所向”,即对道德修养的修炼。例如,石涛庐山瀑布图,画面描绘了耸立的危石,飞泻的瀑布以及两位观瀑者,仿如梦幻中的山水。海派画家继承了清代四僧的写意艺术精华,但是又摆脱了他们傲视超脱的心境,是近代“雅俗共赏”情调最旺盛的时期。如吴昌硕墨笔山水花鸟图,从画面中能看出吴昌硕对八大的推崇,却少分孤傲,多分趣味。 民间画以迎合市井习俗为主,艳丽甜俗为特征,海派画家吸收民间画之源。例如海派画家任伯年尤其喜欢撷取民间通俗易懂的传统故事作为画的题材,将人物表现的简练传神,适合人民群众的审美,作品达到了雅俗共赏。如图2.1五谷丰登,画面中麦穗仅为两只,并不丰腴,是对“五谷丰登”美好愿望的寄托,画面右侧钟馗的体型虽然硕大,但他目光投向旁边的儿童,似乎有一种期待和鼓励,在设色方面,改变了传统惯常的吉庆颜色,如钟馗和儿童都身穿红色衣衫,色彩却淡雅,只有钟馗腰上的朱砂颜色稍亮,灯笼也并非民间用的彩灯。任伯年这种贴近市民审美情趣的思想影响了他的学生吴昌硕,例如吴昌硕作品富贵牡丹、红霞满天等,这些作品以大写意的形式表现的畅快淋漓,技艺精湛的同时深受众人喜爱。虽然宫廷画、文人画、民间画三大绘画类型各具风格,但是,这三大绘画类型却不相来往、各扬其风。海派绘画今昔谈访上海书画出版社总编辑卢辅圣/show_news.php?column_id=0&newid=16487其中,宫廷画虽笔墨工整但思想相对保守,缺少个人面貌,文人画虽然对笔墨神韵有较高追求,但过于清高文雅,民间画又太过通俗。海派绘画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接触到三大绘画圈,创作出雅俗共赏的作品。2.写意油画的多元发展随着人们艺术品味的提高,对抽象绘画从排斥到正常的接受,对写实绘画盲目的跟从到对格调的要求,对写意绘画大肆挥洒到对“意”的把握,绘画思维意识的不断进步促进油画形式发展的多样化,时代的发展也促进写意油画的壮大,展现多元面貌,分支出写实性的写意油画、表现性的写意油画、时代性的写意油画。写实性的写意油画是创作主体与对象交流过程中,真实地表现出对象的特征,用写意性的语言把情感倾泻到画布上。如当代写意油画家刘小东,以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人和事为题材,抒写的笔触,率真的色彩,活灵活现的将普通人的形象呈现在画面上。如图2.2作品烧耗子,画面中描绘了普通的“小人物”形象,真实地反映出青年人的生存状态,两个小伙子闲置、松散无趣的情感被捕捉到画面上,用随性、自然的笔触,把内心对生活的感悟倾泻到画布上。他具有极强的写生能力,在哪里都能作画,ktv、街道、台球厅等等一个个真实、憨厚的形象引入画面,生动形象。 表现性的写意油画是创作主体超越客观物象,被某种韵味所打动,运用语言形式主观地表现在画布上。如当代写意油画家段正渠,河南偃师人,他执着于对大自然与人的探究,从作品中深刻体会到他对家乡这片土地的热爱,摆脱时空限制,以表现性的语言书写出民族的力量。例如作品麻黄梁,画面中用畅快淋漓的笔意描绘了山的浑厚,山的形状被打破,以线条的零碎感仿如唤醒了广博的大地,用较重的色调烘托出神秘的气息,焕发出土地巨大的力量,画面极具表现性的写意特征。如另一幅表现山的作品牛山堡如图2.3 ,画面中山被解构为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块面,主观地运用红色表现山的猛烈、狂热,如人的血液在流动,最前端的线条表现出远山的意境,大胆的用黑色作为山与天的界限,惊险的构图,丰富的表现力,画面夺人眼球,唤起对生命的感悟。段正渠用表现性的语言形式,激情挥洒出对自然的思考,荡气回肠。 时代性的写意油画是在当今全球化发展下,以开放的心态容纳不同样式的绘画语言,从而创作出具有个性化和多样化写意油画。时间在流动,绘画却能让人停滞在那一瞬间,引人深思。如油画家韦启美早期油画作品,用“荒谬俨如真实”的手法,展现了与时代的同步。如图2.4,油画立交桥,画面中利用点、线、面表现出单纯的现代建筑,另外画面中立交桥下的工人看似一个个多边形,白色帽子犹如一个个点,敦实的建筑形成律动的线,横竖的穿插,将画面分割,显示出现代构成感。清新和谐的色彩,仿佛能与画面同呼吸,天空中写意的云彩打破了寂静的画面,这一切让人体会到某种精神力量,他用视觉语言阐释背后的蕴意,用诗人般的情怀表达自己情感世界,同时赋予写意油画新的图式意味和内涵,具有独特性和表现力。 写意油画吸收海派绘画融合各派之风,汲取各家之长,创造新的道路正是时代所需。同时,多元化发展,将使写意油画发展更广阔的空间。当然并不一定每位艺术家都必须归属与哪一类,更加细化的界定不是对艺术家某种风格的认定,只是对绘画作品的客观认定与分析,艺术不是公式,不同的艺术风格的表达需要对作品的理解更加单纯和精微,同时,多元化的写意油画推动中国油画的发展将是另一番景象。(二)海派绘画与写意油画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精神文化的珍视,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对人类价值、命运的自我关怀。海派画家在艺术上高深的造诣与画家自身具备的人文精神紧密相联,而当今写意油画所需的知识厚度和文化素质,与海派绘画呈现出一致的人文素养。1.积累知识的厚度中国传统绘画自古有着书画同源之说,在古代,书是一种象形文字,书即是画。如山 就有象征的构成意味,有其艺术性。唐代以“郑虞三绝”来赞赏诗、书、画精妙的结合;北宋文学家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在东坡题跋下卷中曾评价王维的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经典诗句一直被后代广为流传;“书画同源”发展到清代晚期,受到碑学和金石派的影响,出现了赵之谦和吴昌硕等一批诗书画印全才的海派画家。吴昌硕,出生在书香门第,受父亲影响14岁就开始临摹篆刻,并从小对书法产生浓厚兴趣,吴昌硕的画之所以苍劲有力,与其书法、篆刻向绘画的渗透和影响是密不可分的。吴东迈曾经叙述说:“吴昌硕非常重视对书法石鼓文字的临摹,耗尽毕生精力投入与此”。选自吴东迈 吴昌硕吴昌硕的画笔墨厚重,老辣,与石鼓文书法端正,笔力强劲,气息相通,提款以长行居多,彰显出他刚正不阿的气势,成为了大写意花卉的开端。另外,吴昌硕取其石鼓文字体的“间架结构”,运用到画面的构图中,使画幅朴拙而又别具一格。如图2.5,墨竹图,画面中竹竿直矗立在中央,苍劲挺拔,竹叶疏密有致,垂直的构图,彰显出文化气质。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有其他典型的构图:或直上直下、或从左下角到右上角、或横穿画面对角线,而篆刻的刀法和行笔也能从画面中显露。吴昌硕另辟蹊径的绘画作品与他刚正不阿的气质相匹配,潘天寿评吴昌硕:“诗书画印,无所不长,作为艺术家,他的人文修养,学识而言,齐白石逊色于他很多。”选自徐悲鸿近代画家散记谈谈吴昌硕先生人如果想提高需要提高其精神文化,并且画也如此。选自陈传文美术报文与画的内在联系 从海派画家吴昌硕作品中诗、书、画、印的相互通融,就可以体会到绘画技艺的高深与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相辅相成的。深厚的人文精神需要不断地读书,读书不仅能改变人的气质,而且能培养人的精神,读的书多了自然能充实自己、丰富自己,作品自然高雅有理,绘画必然格调不俗。倘若没有学问,画也自然显得空洞,枯燥无味,缺少精气神。写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其美学内涵,体现人文素养。没有“人文”理解“人文素养”,遵循字面的内涵表述和组合意义,就是最实际、最便利的途径。“人文”,在这里当为确定的“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我看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和“素养”仿如纸上谈兵,没有人文精神的支撑便成了庸俗之画,画的品格也不高。现如今的一些写意油画艺术家执着对绘画技法的研究,读书少、不学文,画之前就已经设定好作品的深度和意境,画的形式和颜色因“苦心修炼”也堪称上出色,但是画面上却缺少艺术家最重要的人文素养。另有部分艺术家为了彰显出画面的气势磅礴,把画幅增大到极致,以这种方式制造出效果吸人眼球,但作品却索然无味,如无源之水。画品格的雅与俗,便是画家气质雅与俗的体现,写意油画需要画家的文化积累和气质熏陶,多读书,多为文,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思想,画才更加耐人寻味。2.重视文化素质教育作为文人画的后序,海派画家更加注重对人文素养的追求,例如蒲华、赵孟頫、吴昌硕执着于对诗书画的潜心修炼。而当今社会,受艺术高考影响,美术的起点成为应试技巧的一种竞赛,首先从几何形体的临摹入手,以体积感的塑造、空间感的营造、物体质感的表现为评画标准,并且对文化课不做太高要求,一批批应试大学生接踵而来,学生的文化素质逐步下降,老师的水平更是浑水摸鱼,恶性循环,造成了当今中国美术生多,高水平人才少的现状,可见对艺术高考的发展趋向值得重视和思考。石涛在他的话语里中这样写道“受与识,先受而后识”,这样的美术高考,不需受,也无需识。又如在近段时间网上流传某高校学生退学事件,撇开事件的主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艺术教育敲响了警钟:是否应该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拓宽人文知识储备,提高人文思想?艺术家崔岫闻在她的纪录片艺术中追寻生命的自由中说道,我们这代人作为一名艺术家或一个完整的人所缺失的养分太多,个人基础决定着未来的艺术道路能否走的更远,这些基础包括专业训练、思维训练、技术训练、知识背景的训练,以及更重要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素养进行补课。(三)海派绘画与写意油画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审美主体从审美对象中体会到对生命的深刻感悟,海派画家们虽然同属一个画派,身处繁杂的社会,但创作风格多样,以不同的心境和不同的笔墨形式,给予心灵高峰的体验,创作出独具个人气质,流传后代的巨作。1.传情达意绘画作为在造型艺术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是画家表达情感和意愿的媒介,同时,与画家的审美体验密不可分。 海派画家任伯年在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方面都有较高造诣,是独具个人特色的全能画家。吴昌硕经常拿任伯年的一件小事当玩笑叙述,去任伯年家拜访,发现任伯年在房顶上,正在专心致志的观察两只打架的猫。任伯年对生活观察细致入微为绘画提供了客观条件,特别是人物画方面。任伯年的每一幅肖像画都表现出人物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微妙的心理特征,以及对生命的感悟。例如任伯年在不同时间为吴昌硕画的肖像画:如图2.6芜青亭长像、图2.7酸寒尉像、和另外两幅作品饥看天图、焦荫纳凉图,从四幅肖像画中看出任伯年与吴昌硕的关系亦师亦友,以及每一幅肖像画的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变化。1883年为吴昌硕画的肖像画芜青亭长像,缘起吴昌硕在“颐颐草堂”第一次拜访任伯年,在画面中巧妙的构思,以吴昌硕寓所里的“芜园”为背景,画面里吴昌硕席地而坐,目光炯炯有神,像是体会到吴昌硕因要离家外出,而对芜园思念之情。在1886年为吴昌硕画的肖像画酸寒尉像,画中吴昌硕头顶官帽,足下穿着高底靴,表现出吴昌硕45岁时身为小吏却小心谨慎的心态,细腻逼真地呈现出吴昌硕在现实面前的窘境。1888年为吴昌硕画的肖像画焦荫纳凉团,画面中吴昌硕袒胸露被,体形肥胖,手中拿着芭蕉扇,悠闲的坐在竹榻上,将吴昌硕坦率的性格和无拘无束的神态跃然纸上。任伯年通过不同阶段创作的肖像画展现出了吴昌硕从青年时代的离家到晚年的安度,虽为一人,但画面表现的意境和精神都有明显差异,深刻体会到任伯年对人物内心的细致观察,以及通过对人物画的传神写照给人以审美体验。此外,任伯年一生画了将近百幅钟馗的肖像画,画中的钟馗栩栩如生,形象各异,达到写意传神。写意是中国传统的绘画观念,具有东方美学的特质,写意油画需要用色彩和线条传达出对象独有的魅力,当代写意油画家周春芽、洪凌等用毕生的心力执着于此。又如写意油画家苏天赐,以写意的风貌,中国式的抒情方式创造出让人陶醉的作品,其无论是风景画、人物画、静物画都赋予东方的神韵。在人物画方面,如图2.8,在1949年创作的黑衣女青年,画中人物是画家妻子,肯定、舒放的线条,表现出女性优雅的姿态,传承写意的神韵,背景中国红和人物衣服经典黑色的搭配处理,使人物独具东方的情趣和空灵。在工业化时代背景下,画面依然表现出单纯、质朴的心境,蕴藏着人类生存的本质。1963年为革命需要创作的写生作品苏北姑娘如图2.9,六、七十年代,艺术仍然受到政治的制约,从画面中也能感受到受苏联现实主义的影响,但苏天赐在画面中仍保留了绘画性,例如画面中背景的处理,近似平面,以蓝色、土黄色、白色等灰色调的融和挥洒到画布上,具有表现意味,平面化的形体散发出苏北姑娘的质朴、善良。1994年创作的女人体,如图2.10画面中女人体姿态舒展,“筋”气十足的线条,勾画出优美的女人体,显现出流动感,在墨绿色衬布的烘托下,显出女性的娇嫩,苍劲的线条与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玻璃外墙维修合同范本
- 建设工程合同范本
- 落地胎回收合同范本
- 房屋各种交易合同范本
- 自家房租租赁合同范本
- 酒店宴席协议合同范本
- 易拉宝订购合同范本
- 租给学生租赁合同范本
- 货车租赁合作合同范本
- 玻璃销售合同范本
- 2024年03月新疆乌鲁木齐海关所属事业单位招考聘用14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研判与答案解析
- 住院医师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24小时负责工作制实施细则
- DZ∕T 0273-2015 地质资料汇交规范(正式版)
- 临沧市市级单位遴选(选调)笔试真题2021
- 肿瘤放射治疗质量控制规范
- 2024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模板
- 中美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组织模式比较
- 机修工安全培训方案
- 土地规划服务行业竞争格局大数据分析
- 尿道肉阜的科普知识
- (完整版)QQ三国副职及日常物品成本计算表v1.0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