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格式]翻译能力的构成因素和发展层次研究.doc_第1页
[doc格式]翻译能力的构成因素和发展层次研究.doc_第2页
[doc格式]翻译能力的构成因素和发展层次研究.doc_第3页
[doc格式]翻译能力的构成因素和发展层次研究.doc_第4页
[doc格式]翻译能力的构成因素和发展层次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翻译能力的构成因素和发展层次研究2008年第5期总第lll期外语研究ForeignLanguagesResearch2OO8,No5Serial111翻译能力的构成因素和发展层次研究王树槐王若维(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翻译能力的构成因素和发展层次是翻译教学理论研究的起点.本文第一部分深入述评了国内外有关翻译能力构成和发展阶段的研究文献.第二部分提出一个翻译能力的综合模式,由以语言一语篇一语用能力为核心的6种分项能力构成.作者进而着重分析了这些分项能力不同的发展层次.关键词:翻译能力;构成因素;发展层次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242(2008)05008009发展翻译能力是翻译教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它决定了翻译课程的设置,实施,评价.翻译能力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于:翻译能力包括哪些分项能力?经由哪几个阶段发展?本文首先深入述评有关翻译能力构成和发展层次的研究文献,然后提一个翻译能力的综合模式,对这两个问题做出适合于中国国情和英汉翻译教学的回答.1.翻译能力研究述评1.1翻译能力的本质与构成因素对于翻译能力的本质,Neubert(2000:45)曾做过7个方面的概括:复杂性(complexity),异质性(heterogeneity),接近性(approximation),开放性(openendedness),创造性(creativity),情境性(situationality),历史变化性(historicity).对于翻译能力的构成,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学者fj”横看成岭侧成峰”,有各种不同的见解.1.1.1天赋蜕Nida多次宣称:优秀的译者是生就而不是造就的.他说:一些优秀的译者根本就没学过什么语言学.高明的翻译家常常自己都感到意外,富有创造性的译文似乎从他们头脑中自己就冒出来了.有人似乎具有语际交流的天分,不经正规的交流训练就成为一流翻译家.(Nida2001:285286)杨武能(1998:271)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翻译家很大程度上由天赋气质决定,优秀的翻译家是天才.1.1.2自然展开说Harris.Sherwood(1978)认为,任何一个双语者,只要有足够的语言能力,便可以成为”自然的翻译者”(naturaltranslator).翻译这种内部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严格按照三个阶段发展:(1)前翻译阶段(pretranslation):通过非言语行为作为桥梁,强化两种语言间的关系;(2)自动翻译阶段(autotrans1ation):将一种语言中所要蜕的话用另一种语言说给自己或别人;(3)通导阶段(transduction):在家庭内外作为中介与其他人进行交往.(ibid.:165167)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PACTE研究小组(ProcessintheAcquisitionofTranslationCompetenceandEvaluation)运用TAPs结合其它实证调查方法,也证明所有的双语者都有基本的转换能力,部分印证了自然翻译能力说,但Harris15.Sherwood的缺陷在于忽略了转换能力和其它能力之间的互动.(PACTE2003)1.1.3自然展开修正说(自然展开+社会一功能说)Toury(1986:85)对Harris&Sherwood的极端观点进行了修正.他认为,翻译能力和双语能力并不是同步的.一方面,译者能力始自内在的翻译潜冉皂(innatepredispositionfortranslating),这一潜在能力的实现与双语能力同时存在,双语能力确保译者能够建立语际关系,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技能,翻译又是一种交际行为,是由社会,功能的因素而激发,启动的.Toury(200l:246)指出,HarrisSherwood的问题在于没有说清使得翻译能力展开并发展的原因.他认为,”地道的译者”(nativetranslator,与Harris&Sherwood的*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臼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教学研究(08CYY006)的部分研究成果.?8O?naturaltranslator相似,见Toury2001:241242)的形成必须:接受外部的反馈,这种反馈的本质是规范性的(normative),它代表所处文化环境的规范,属于外部监控手段(externalmonitoringdevise);考虑外部潜在的反应,以此来决定自己的翻译行为,并将其内化为内部监控机制(internalmonitoringmechanism).这一过程是译者的社会化过程,他们的翻译能力是”先天”(nature)和”教育”(nurture)的结合,或者说,是”天赋”与”个人汲纳和社会决定因素”的结合.(ibid.:241250)1.1.4建构说Shreve(1997)认为,翻译能力是一套认知图式集合(asetofcognitiveschemata),它对由文化决定的彤式一功能集合(formfunctionsets)进行重新组织.翻泽能力的发展是由自然翻译(naturalIranslation)过渡到建构翻译(constructedtranslation),在自然翻译中,个体有着相似的翻译能力构成,随着翻译经验的发展,在不同的情境中不断对形式一功能进行组合,他们的图式会发生改变,重构,形成建构翻译能力(constructedtranstationcompetence).I6scher(1997)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翻译能力是自然翻译和建构翻译的折衷.Kiraly(2003)基于社会建构主义观念,主张学生在专业译者的指导下,通过参与真实的项目去建构翻译知识和能力.他提出从”翻译能力”研究转向”译者能力”研究,因为翻译能力只是注重创造同原文等值的译文本,而译者能力则包括建构过程中更广泛的能力,比如发现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权衡翻译情境的能力,反思能力,行动研究能力,等等.1.1.5转换说这一派认为,翻译能力的核心是转换能力,围绕这一核心能力,又有一些周边能力.PACTE(2000)的能力假设模式非常具有代表性.他们认为:(1)翻译能力不同于双语能力,翻译能力是翻译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系统,是一种专家知识系统,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后者史为重要;(2)翻译能力的核心是转换能力,包括4个部分:理解能力,分解能力(deverbatizaion),重新表述能力,执行翻译任务能力;(3)围绕转换能力又有4项周边能力:交际能力,语言外能力,心理一生理能力,职业一工具能力;(4)此外还有策略能力对这些能力进行协调.持近似观点的还有Bell,Beeby,Neubert,Schaffner,Wilss等.Bell(2001:3842)认为译者能力包括:理想的双语能力,这是从理论推导的译者潜能;专家技能系统,这是译者能力的核心(ibid.:40),主要成分是:a.知识基础,包括源语知识,译语知识,语篇类型知识,语域知识,双语对比知识;b.推理机制,包括对源语的解码和对译语的编码;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策略能力.我们看到,Bell的译者能力重心在于专家技能系统所支持的转换能力上.Beeby(2000:1867)提出逆向翻译(inversetranslation)能力的构成:转换能力;对比语言能力;对比语篇能力;语言外能力.Beeby对于对比能力的重视是服务于转换目的的.Neubert(2000:6)认为翻译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篇能力,语域能力(主题能力),文化能力,转换能力,并指出转换能力统协其它能力.Schaffner(2OO0:146)的翻译能力构成只是在Neubert的基础上加上搜索/研究能力,并明确说明转换能力统协其它能力(ibid.:148).Wilss(1976:120)认为翻译能力包括3个构成部分:接受能力;生产能力;超能力(supercompetenee),即在源语和目标语的语言和语篇系统间转换信息的能力,这是最重要的构成部分.1.1.6策略或认知说持这一类观点的学者是通过TAPs实证研究得出结论的.PACTE(2002)通过实验调查,对自己的2000假设模式进行了修正,其观点为:(1)策略能力在翻泽能力中起着核心作用,它对整个翻译项目做出计划,激发,监控其它翻译能力,并对它们的缺陷进行补偿,它发现翻译问题,运用翻译策略,做出决策,对翻译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结果进行评价,监控;(2)转换能力在2000模式中被认为是核心能力,修正模式认为它等于翻译能力的全部;(3)语言能力被修正为”双语能力”,包括语用,社会一语言,语篇,词汇,语法能力;(4)语言外能力被修正为翻译知识能力,包括:翻译原则的知识,如翻译单位,翻译过程,翻译方法和技巧;翻译职业的知识,如翻译市场,翻译述要(brief),客户,任务?81?等;(5)心理一生理能力被修正为心理一生理机制.PACFE(2003,2005)继续坚持策略中心说,只是将语言外能力进一步扩展,包括了翻译知识能力和工具能力,同时生理一心理机制被细化为:认知要素,如记忆,感知,注意;态度要素,如好奇心,坚韧,对工作的严格规范,批评性精神,自信;创造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持类似观点的还有苗菊(2006:5253).她将Translog软件,访谈结合于TAPs调查,把翻译能力归结为3部分:认知能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认知能力是核心,包括概念,推理,分析,类比,预期,联想,比较,等等.语言能力包括语法/句法/词汇能力,语义结构,表情能力,修辞/风格/主题/文化的意识,对语言差异的敏感,等等.交际能力包括:技巧知识,如对句法形式,指称准确,语境合适方面的操作;目标知识,如对交际伙伴,社会/情景/文化语境,目的/功能的了解.1.1.7语篇协调说Hatim8,-Mason(1997:205)根据BeaugrandeDressier(1981)的语篇交际性7个特征即衔接性,连贯性,意向性,可接受性,语境性,信息性,互文性来界定翻译能力.他们认为译者能力包括3个方面:原文处理能力:认识互文性(包括体裁/话语/语篇3个层次),确定情景性(包括语域,情景的监控与管理),推断意向性,组织语篇脉络和语篇结构,判断信息性(动态/静态),对源语读者影响的预期;转换能力:战略性的重新协商,达到效果,效率,关联,对读者构成和翻泽任务的明确,完成修辞目的;译文处理能力:建立互文性,创建语境性,创建意向性,组织语篇脉络和语篇结构,平衡信息性,对译语读者影响的预期.虽然他们也提及了转换能力,但相对虚泛,其重心在于协调源语语篇和译语语篇的交际特征.1.1.8生产一选择说Pym(1992:281)从行为框架的角度将翻译能力界定为:为同一原文生产多种译文的能力;遵从某一翻译目的和特定读者需求,选择合适译文的能力.HewsonMartin(199l:182)认为,翻译不是寻求对等的过程,而是类应项(homologicalsets)的产生一选择一再产生的不断往复的过程.在这一由个人和跨文化因素激发的选择中,译者要?82?照顾到目的语的社会文化规范,对相关的解释性待选项进行类应项的选择(choiceamongsetsofhomologicallyrelatedparaphrasticoptions)(ibid.:33).作为协调人的译者,其翻译能力包括:获得的跨语言能力;异化能力(dissimilativecompetence),包括:a.生成类应陈述(homologousstatements)并使之异化(dissimilate)的能力;b.对社会一文化规范界定和再现的能力;转换能力.(ibid.:52)三者中,重心在第二项.1.1.9交际说这一派认为,翻译能力的核心在于与翻译过程中的各方保持积极的互动关系,并生产出符合客户要求的译文.Nord(1992:47)认为翻译能力的构成包括:文本接受与分析能力,研究能力,转换能力,文本生产能力,翻译质量评估能力,源语和译语的语言能力.她认为,交际功能是文本的决定性标准(ibid.:42),翻译能力培养的终极目标在于交际一一生产出”功能十忠诚”的充分,而不是等值的译文.Fraser(2000)认为自由职业译者(freelancetranslator)的翻译能力包括3个方面:获得,履行翻译述要;获得翻译资源,包括客户控制资源;获得反馈.Vienne(2000)认为翻译情境涉及到的方面有:译文要求者,译者,审定者,译文使用者,读者.所以翻译能力包括:对翻译语境诸方面进行分析的能力;对符合翻译语境的资源进行搜索,挖掘和评价的能力.Colina(2003:24)认为交际翻译能力包括:与原文及其语境,翻译任务要求,翻译过程的参与者互动的能力;生产符合译文语境和任务要求的译文的能力;母语交际能力;语交际能力;跨语言和跨文化交际能力.1.1.1O语言一语篇能力说这一派学者认为语言一语篇能力是翻译能力的核心.如杨晓荣(2002)认为(汉英)翻译能力包括:翻译技巧;对翻译标准,翻译原则的把握;语言运用能力;知识量(百科知识和语言知识);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其核心是语言运用能力.Campbell(1998:1528)认为(向外语)翻译能力由3个因素构成:目标语语篇能力,包括不合格水平,前语篇水平,语篇水平3个层次;译者气质(disposition),从冒险一谨慎,坚毅一放弃两个维度考察;监控能力,包括对译文质量的自我评价和实时编辑(realtimeediting).Campbell(ibid.:153)明确表示翻译能力的核心在于语篇能力.Cao(1996)的”交际翻译能力”实质也是语言一语篇能力说,它包括3个方面:翻译语言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和语用能力,前者包括语法能力和语篇能力,后者包括语外能力(illocutionarycompetence)和社会语言能力;翻译知识结构(Iranslationalknowledgestructure):包括世界知识和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翻译策略能力:使以上两个模块(submodule)与翻译情境相关联的能力.德利尔(1988:l27)认为翻泽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百科能力;理解能力;重新表达的能力.住他看来,”语言的运用”要求具有两项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语言的运用包括4个层次:书写规则;词汇注释;文体学方面的解释;与原文一致的气质.(ibid.:98126)1.1.1l多因素均力说这一派认为翻译能力在不同的侧面,不同的阶段上有同的体现和要求.如刘宓庆(2003:2734)认为翻译能力包括: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语言分析包括语义(意义和意向)分析,语法结构分析,语段(篇章)分析;文化辨析和表现能力;审美判断和表现能力,初级阶段涉及词句是否适体,得当,有效,高级阶段涉及意向,意境,风格的把握;双向转换和表达能力,包括思维逻辑,句法规范,表达方式3个方面的训练;逻辑分析和校正能力.姜秋霞,权晓辉(2002)认为翻译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包括文本知识,文本认知能力,文本生成能力,语言交际能力;文化能力,指译者的文化知识结构;审美能力,包括形象感知,意象整合,想象发挥等审美心理机制;转换能力,指在原文接受和译文再造之间的心理转换机制.文(2004)认为翻译能力包括:语言,文本能力,即双语能力,语域和文体能力;策略能力,包括”归化”,”异化”和”全译”,”部分翻译”的能力;自我评估能力.他指出任何一部分缺陷都会影响翻译行为.1.2翻译能力的发展层次1.2.1Presas四阶段说:心理语言视角Presas(2000)将译者能力分为四个水平:联想的译者(associatetranslator):将源语和目标语的语篇/词汇因素直接机械对应;从属的译者(subordinatetranslator):先将源语和目标语的语篇/词汇因素相联系,然后再理解目标语的语篇形象;复合的译者(compoundtranslator):由源语的词项联想到该语言的心理内容库,再从此内容库中直接去寻找目标语的词汇对应项;协同的译者(coordinatetranslator):由源语的词项联想到该语言的心理内容库,然后对应到目标语的心理内容库,再由该库联想到该语言的对应词项.这是最理想的译者.1.2.2Chesterman五阶段说:技能发展视角.Chesterman(2000)将翻译能力划分为五个层次:初学者(novice)阶段,技能重心是加工信息,掌握与翻译相关的客观事实,特征和行动规则;高级学习者(advancedbeginner)阶段,技能重心是对语境各个方面进行考量;(初具)能力阶段(thecompetencestage),技能重心是对情境做出整体的分析和计划;熟练(proficiency)阶段,技能重心是同时运用经验与直觉,理性与分析;专家水平(expertise)阶段”解放的翻译”(emancipatorytranslation):完全依赖直觉,如果存在慎思,那也是对直觉批评性的思考.1.2.3Kiraly三维度,三层次的”译者能力”说:建构主义视角Kiraly(2003)认为译者能力包括三个维度:合作性(autonomy),真实性(authenticity),专业水平(expertise).合作性体现在减少个人单独工作的程度,包括”没有激发的个体”,”二人互动”,”合作的群体”三个阶段;真实性包括”意识的提高”和“框架反思活动”(scaffoldedreflectiveaction)两个阶段;专业水平包括生手,学徒,熟练工三个阶段.1.2.4T6ury二阶段说:社会一规范视角Toury(1986)认为翻译之中的转换(transfer),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不可避免.翻译能力发展过程不是翻译转换的消失,而是转换的移位:初学者往往发生在词汇,句法层面,而有经验的译者往往发生在语篇层面.当翻译能力发展到高层次时,译者完全执行译入语的语言,文化规范,作为翻译策略的积极转换和消极?83?转换的数量都会减少.1.2.5PACTE二阶段螺旋上升说:策略发展视角PACFE(2003)认为,翻译能力经历从生手知识(前翻译能力)到专家知识(翻译能力)的动态,螺旋式发展,这一过程中学习策略,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都会融入,发展,重组.1.3评论通过对翻译能力研究的总体观察,我们可以做出下面一些评论:1)对翻译能力的探索,既有注重结果方面的研究,又有注重过程方面的研究.注重结果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一演绎方式,如语言一语篇能力说,多因素均力说,语篇协调说,生产一选择说等.在注重过程方面的研究中,以行为过程为研究点的有转换说,交际说等,以心理过程为研究点并运用实证一归纳方法的有策略或认知说.实证一归纳研究关注点主要在于共时的,截面的变量,因此结论便倾向于翻译心理过程中的策略运用;理论一演绎研究的关注点主要在于历时的,纵向的变量,因此结论便倾向于语言一语篇能力,交际任务或认知建构.2)以下4组近似观点的区别在于:天赋说强涮少数人先天禀赋对后天成就的决定作用,而自然译者说强调所有人的先天潜能随时间发展而展开;自然译者修正说和建构说虽然都强调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但后者明确提出建构主义策略,要求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在专业译者的指导下建构翻译能力;建构说和交际说虽然都重视泽者的交际能力,但是前者更为关注学生的心理认知因素;语篇协调说是以区分语篇类型为基础,以实现语篇功能为目的,以复现语篇交际性标准为途径,着眼较为宏观的理论,而语言一语篇能力说是重视词汇,句式,语篇以及社会语言(sociolinguistic)和语言外(illocutionary)能力的整体体系.3)天赋说,自然展开说强调翻译能力发展的先天基础,相对忽略后天教育的功能,即将潜在(potentia1)能力转化为现实(actua1)能力的功能.翻译教学的作用在于促进翻译能力在较短时间内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然而优秀翻译家的形成最终取决于先天智力因素和后天非智力因素的结合.4)由于转换学派无法说清转换的心理机制,凶此能编码,解码,剐译过程知识等推测转换?84?机制,最终,以PACTE为代表的研究者放弃了转换说而转向策略说.5)处于不同的文化语境,教育国情,对翻译能力重心的看法会不尽一致:西方论者多持转换说,交际说,建构说,强调点在于语言的解码和编码,交际诸方的协调,翻译功能的实现,译者社会化的逐步完成;国内论者多持语言,美学能力说,强调点在于对语言/文本的处理技能和美学表现的技艺.6)随着社会科技,文化因素的变迁,学者们对翻译能力的看法也发生历史变化,如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Varantola(2003:69)主张将翻译语料库的运用和建设作为现代翻译能力的构成部分;针对信息爆炸和信息交流的需求,黄忠廉(2002:6668)强调变译能力以及变译人才的培养.7)Campbell首次将”译者气质”纳入翻译能力构成,在翻译能力这个一般认为以智力因素为主的范畴中加入了非智力因素,这已经成为翻译能力研究中的一种新潮流.8)以上众多研究者根据各自的理念对翻译能力的若干侧面做出了深入的研究,然而也可以看出其中一些研究对翻译能力的全面性特征重视不够.相比之下,PACTE(2002,2003,2005)对翻译能力构成的看法是比较全面的,但也存在两个问题:”策略中心说”是通过TAPs实验得出的,考察重心在横向的,截面的,共时的因素,而不是纵向的,发展的,历时的因素,结论便是策略能力大于语言一语篇一语用能力;PACTE对于翻译能力发展阶段的认识似过于简单.翻译能力的发展体现于若干维度,单一维度的层次划分难以反映其本质,另外,不同维度的诸级层次发展也不一定会同步.2.翻译能力的综合模式翻译能力是表现于外在行为的心理实体,它在不同侧面,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表现,这便决定了翻译能力培养的复杂性,动态性,整合性,长期性.在探求综合性翻译能力模式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以下4对矛盾.1)外部规范和内部转化的矛盾.所谓外部规范是指大众对译者在意识形态,翻译质量,翻译道德甚至译文版式等方面的要求;内部转化是指译者对这些要求或者通过认知主义的”图式同化”进行内化,或者通过行为主义的”尝试一错误”形成习惯.2)行为和心理的矛盾.行为是指熟练完成语言之问的转换,圆满执行与客户交际的程序,充分实现翻译要求;心理是指认知,情感和意志方面的特征和品质,其中认知包括翻译过程的加工/分析策略,合成/生产策略,情感包括自信,自我批评,崽志包括动机,韧性,耐心.3)结果和过程的矛盾.结果是指翻译的终端产品一译文,它体现在对原文信息的复制,情感,形象,意境的复现以及翻译功能的完成;过程是指在解决翻译问题中的策略选择,翻泽工具运用,翻译习惯形成等.4)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矛盾.智力因素是指翻译过程中的认知,记忆,想象,思维,创造等能力;非智力因素是指完成翻译任务过程中的人际合作,自我情绪调控等能力.由这4对矛盾我们推导出下面的翻译能力综合模式.2.1翻译能力综合模式的构成因素翻译能力的综合模式包括以下6个因素:1)语言一语篇一语用能力,包括语言对比与转化能力,语篇生成能力,美学表现能力,翻译功能实现能力(包括对文本类型,翻译任务,读者需求,市场知识的分析和掌握);2)文化能力,包括文化认知能力,文化比较能力,文化协调能力;3)策略能力,包括对翻译情境和任务的分析,对翻译计划的制定,对翻译过程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对翻译过程的监测和评价等能力;4)工具能力,包括运用双语词典,搭配词典,平行文本,翻译语料库,网上资源的能力以及与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5)思维能力,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灵感思维,创造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等能力;6)人格统协能力,包括翻译人格,团队精神,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等等.这一模式统摄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行为与心理,过程与结果4对范畴.其中语言一语篇一语用能力是核心能力和终极培养目标,因为,相比较而言,其它能力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经过教学,训练可以提高或获得,而语言一语篇一语用能力则需要长期,系统的训练,而且,它直接决定翻译能力的终端体现一译文.2.2翻译能力综合模式的发展阶段我们从以下6个维度对翻译能力发展层次进行分析,大体对应于6个分项能力,只是:(1)工具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这里不予讨论;(2)语言一语篇一语用能力非常复杂,我们将从翻译技能和创造性两个维度来讨论.2.2.1翻译技能发展维度:译理一译技一译艺一译道在译理阶段,译者掌握翻译的基本知识,包括:(1)翻译操作知识:文本处理相关知识:翻译原则,翻译标准多元化,翻译症的识别与规避,翻译技巧;情境相关知识:对翻译任务,翻译情境进行分析并权衡文本宏观翻译策略(全译/变译,归化/异化等)的知识;(2)翻译类型知识: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工具性翻译与文献性翻译,隐性翻译与显性翻译等.在译技阶段,译者能够娴熟地转化句群和语篇.在英汉句群翻译层面,善于根据汉语语序组织的时间原则(先发生先说,后发生后说),空间原则(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大及小),层次原则(由总及分),因果原则(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对比原则(铺叙在前,主旨在后),信息值原则(低值信息在前,高值信息在后)等,拆解英语叠床架屋的形合结构,产出地道的汉语译文(同时注意根据修辞等目的灵活运用上述原则);在汉英句群翻译层面,善于理清原文的逻辑关系,识别冗余信息,运用连词,介词,非谓语动词等手段及适当的句法结构组织句子.在语篇翻译层面,善于运用五步法重构译文语篇:文本分析(原文语篇类型,预期功能,文本的权威性theauthorityofthetext,见Newmark2001:l6,翻译目的,读者期待)一语篇框架重构(包括语篇体裁结构,语篇策略,属宏观语篇要素)一语篇语域重构(语言的正式程度,与读者心理距离的远近,属中观语篇要素)一语篇脉络重构(衔接,连贯,信息与逻辑的依序排列,属微观语篇要素)一语篇功能再现(信息陈述功能,情感美学功能,呼吁指令功能,属宏观语篇要素).在译艺阶段,译者能够充分再现原文的意境,初级层次上表现为相同的情感,形象,如勇敢/懦弱,雄伟/渺小等;中级层次上表现为相同的色彩,如明亮/灰暗,平实/藻丽等;高级层次上表现为相同的气韵和意境,如幽怨,慷慨,婉约等.在译道阶段,译者能够对翻译的社会价值,翻译道德,译者责任,译者的人生价值取向做出反?85?思,在”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Lefever1992),“忠诚”(Vermeer2000:230)和译者主体性,创造性,自我价值实现这两端之间取得平衡.2.2.2翻译策略发展维度:局部策略一整体策略一监控策略翻译策略是翻译语篇或语篇片段(segment)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使用的潜在的,意识层次的方法.(L6scher199l:76)在局部策略阶段,译者的关注点在于词汇和句子,认知加工方式是”自下而E”,能够使用词典和参考书等工具理解词义,并使用推理策略理解句子意义;同时,能使用储存策略和检索策略搜索对等词,在有多个对等词时,能分析语义关联的程度,并选择合适的词汇.在整体策略阶段,译者的关注点在于语段和语篇,认知加工方式是”自上而下”,注重整体译文的可接受性而不拘泥于词句细节的对等,译文在肜式上更加灵活,注重翻译的总体要求以及译文的整体风格,运用推理沦证策略对外延义,内涵义,隐喻义,歧义延迟判断,然后再做出决策,克服“翻译反射”,根据语境选择语用对等的结构,对没有对等表述的结构简化其功能和形式,如减去标记,隐喻特征,或运用释译法.在监控策略阶段,译者的关注点在于对翻译仟务的管理,评价,监控,善于结合运用并行加工与串行加工,主线加工与侧线加工,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前行加工与回归加工,善于比较译文,原文和翻译要求,评价译文和原文的”文本间连贯”程度,以及在翻译要求参照下的”文本内连贯”程度(Nord200l:31).2.2.3翻译思维发展维度:具象思维一形象思维一抽象思维在具象思维阶段,译者的思维内容是文本的语言结构,思维目的在于确定句式的语法结构,固定歧义和隐喻义.使用的思维手段有:概念思维:包括概念,判断,推理;辩证思维:包括矛盾律,同一律,排中律;蓄发思维:能够在思维遇到困难时将问题搁置,并变换思维的精确度与模糊度.在形象思维阶段,译者的思维内容是文本的表象,思维目的在于突破语言结构形式的樊笼,以表象作为再造工具使译文具有直接性,创造性,生动性.使用的思维手段有:感觉形象:包括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动觉形象,触觉形象;形象操?R6?作:包括内隐操作和外显操作,前者是大脑对表象进行再现,变形,重组,后者是通过手势,身体运动,纸笔描绘等外在手段促进形象的生成;经验形象: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弥补文本中的空白和不定点,使得形象连续体不至断环;抽象形象:在科技和论述文体中.将抽象理论原则的典型性特征提取为形象,作为思维的单位;表象风格:形象思维在认知风格上依赖于场独立型而非场依存型,因此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暗示,调节,锻炼译者右脑的活动.在抽象思维阶段,译者的思维内容是文本的逻辑,宏观体现在文本整体的意图指向,中观体现在语段内和语段间延展的,互文的逻辑关系,微观体现在句法,词汇,语音等变异的文体目的.使用的思维手段有:逻辑思维:包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定势思维与逆向思维:前者使翻译得以自动化,后者使得译文绕过没有对应表述的结构而达到自然地道;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运用移植,列举,大脑风暴,信息交合等方法,先求译文之异,后求译文之同;全息思维与因素思维: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对文本要素分析与组合;直觉思维与灵感思维:变换翻译环境和状态,调节意识和潜意识,促成直觉和灵感的进发.2.2.4翻译创造性发展维度:翻译普遍性一翻译个性在翻译普遍性阶段,译者会使用一些通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