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三部曲式》word版.doc_第1页
《复三部曲式》word版.doc_第2页
《复三部曲式》word版.doc_第3页
《复三部曲式》word版.doc_第4页
《复三部曲式》word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三部曲式1、 概述复三部曲式(复合再现三部曲式)是复杂化的三部曲式,包含三部分,两端部分对称地位于中间部分的两侧。典型复三部曲式的两端与中间部分存在着对比。复三部曲式与单三部曲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它至少有一个部分是大于乐段的结构(单二部或单三部)。2、 复三部曲式的第一部分第一部分(A)的典型结构是单二部或单三部曲式,它们通常比在独立小曲中有较大发展。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单主题的形式,因为复三部曲式强调的是中间部分与两端部分的对比,第一部分即便是对比主题的三部曲式,两主题的对比程度也小于第一部分与中间部分的对比。3、 复三部曲式的第二部分复三部曲式的第二部分即中部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1、中部为三声中部或插部(B)2、中部为展开部(R)3、中部为连接部(T)4、中部为第一部分材料的发展(A)5、合成性中部(浪漫派作曲家)(BC,BCD)4、 复三部曲式的三声中部三声中部(Trio) Trio原意为三重奏。后演化为复三部曲式中部的代名词,但不一定包含三个声部。复三部曲式中具有规范结构(二部、三部曲式等)的中间部分称为三声中部。 三声中部是呈示性的部分,有完整的结构,通常是二部或三部曲式,有时也可以是乐段或复乐段。三声中部的特点是主题比较平静、稳重,结构较方整,没有不稳定的展开,常与第一部分形成调式、调性的对比。5、 复三部曲式的插部复三部曲式的插部不具有明朗清晰的曲式结构。而表现为自由松散的不稳定结构。插部是展开性的部分,特点是和声和调性不稳定,和声变化频繁;结构不稳定、不完整,主题材料常分裂为乐句、乐节或动机展开;主题材料有时比较复杂,有时比较统一。 以三声中部为中段的复三部曲式中,两端与中部的对比多是动与静的对比。以插部为中段的复三部曲式中,两端与中部的对比多是静与动的对比。6、 复三部曲式的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往往重复(A)或变化重复(A)第一部分,因而第三部分被称为再现部。中部为三声中部的复三部曲式,典型的再现部是静止的再现。中部为插部的复三部曲式,典型的再现部是变化的再现。变化的再现部的几种类型:1 紧缩的再现部 2 装饰变奏的再现部3 变形的再现部 4 展开的再现部5 综合性的再现部7、 复三部曲式各类型的图示A + B + A(A) A + A1+ A(A) A + R + A(A) A + T + A(A) 8、 复三部曲式各部分的结构模式(参见参考资料)9、 复三部曲式中的对比典型复三部曲式的两端与中间部分往往存在着对比。对比的性质和手段非常多样。可以在主题、速度、力度、织体、调式、调性、音区和音色等多方面进行对比。用复三部曲式写成的乐曲,往往是世态风俗性的作品,虽然对比的程度有时十分强烈,但对比的性质通常不是矛盾对立的。10、 复三部曲式的应用范围a、独立的声乐曲或乐曲,特别是舞曲、进行曲和各种特性曲。b、 奏鸣曲套曲的中间乐章,第一乐章和末乐章少见。通常慢乐章多用包含插部的复三部曲式,小步舞曲或谐谑曲乐章多用包含三声中部的复三部曲式。音乐创编基础曲式部分复三部曲式董放课程名称:音乐创编基础授课内容:复三部曲式授课专业:综合艺术教育 授课对象:大学本科三年级授课时间:45分钟一、 教学重点、难点:1、复三部曲式的概念、主要类型。2、复三部曲式各类型的图示。3、复三部曲式乐曲分析与欣赏。(贝多芬G大调小步舞曲)二、 教学目的:1、 掌握复三部曲式的概念、主要类型和图示。2、 了解复三部曲式乐曲分析的方法。三、 教学方法:理论讲解、课堂互动弹奏练习。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数码钢琴等。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单三部曲式1、 请一个学生回答单三部曲式的几种类型并写出图示。2、 由教师根据图示对单三部曲式进行总结:单三部曲式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呈示性乐段。第二部分(中部)可以有两种情况:1在第一部分主题材料基础上的展开性段落;2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的另一个呈示性乐段。第三部分通常是第一部分再现,再现可以是完全的再现,也可以是变化的再现。还有一种情况是没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3、 检查作业:请一位同学讲解他的作业,并按结构分段演奏。(二)、新课第一部分:复三部曲式的理论1、 概述复三部曲式(复合再现三部曲式)是复杂化的三部曲式,包含三部分,两端部分对称地位于中间部分的两侧。典型复三部曲式的两端与中间部分存在着对比。复三部曲式与单三部曲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它至少有一个部分是大于乐段的结构(单二部或单三部)。2、 复三部曲式的第一部分第一部分(A)的典型结构是单二部或单三部曲式,它们通常比在独立小曲中有较大发展。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单主题的形式,因为复三部曲式强调的是中间部分与两端部分的对比,第一部分即便是对比主题的三部曲式,两主题的对比程度也小于第一部分与中间部分的对比。3、 复三部曲式的第二部分复三部曲式的第二部分即中部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1、中部为三声中部或插部(B)2、中部为展开部(R)3、中部为连接部(T)4、中部为第一部分材料的发展(A)5、合成性中部(浪漫派作曲家)(BC,BCD)4、 复三部曲式的三声中部三声中部(Trio) Trio原意为三重奏。后演化为复三部曲式中部的代名词,但不一定包含三个声部。复三部曲式中具有规范结构(二部、三部曲式等)的中间部分称为三声中部。 三声中部是呈示性的部分,有完整的结构,通常是二部或三部曲式,有时也可以是乐段或复乐段。三声中部的特点是主题比较平静、稳重,结构较方整,没有不稳定的展开,常与第一部分形成调式、调性的对比。5、 复三部曲式的插部复三部曲式的插部不具有明朗清晰的曲式结构。而表现为自由松散的不稳定结构。插部是展开性的部分,特点是和声和调性不稳定,和声变化频繁;结构不稳定、不完整,主题材料常分裂为乐句、乐节或动机展开;主题材料有时比较复杂,有时比较统一。 以三声中部为中段的复三部曲式中,两端与中部的对比多是动与静的对比。以插部为中段的复三部曲式中,两端与中部的对比多是静与动的对比。6、 复三部曲式的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往往重复(A)或变化重复(A)第一部分,因而第三部分被称为再现部。中部为三声中部的复三部曲式,典型的再现部是静止的再现。中部为插部的复三部曲式,典型的再现部是变化的再现。变化的再现部的几种类型:1 紧缩的再现部 2 装饰变奏的再现部3 变形的再现部 4 展开的再现部5 综合性的再现部7、 复三部曲式各类型的图示A + B + A(A)A + A1+ A(A)A + R + A(A)A + T + A(A)8、 复三部曲式各部分的结构模式ABAa+b+ac+d+ca+b+a(c+d)ABAa+bc+d+ca+b(c+d)ABAab+c+ba(b+c)ABAa+b+aca+b+aABAa+b+ac+d+ca ABAa+bc+daABAa+b+aca9、 复三部曲式中的对比典型复三部曲式的两端与中间部分往往存在着对比。对比的性质和手段非常多样。可以在主题、速度、力度、织体、调式、调性、音区和音色等多方面进行对比。用复三部曲式写成的乐曲,往往是世态风俗性的作品,虽然对比的程度有时十分强烈,但对比的性质通常不是矛盾对立的。10、 复三部曲式的应用范围a、独立的声乐曲或乐曲,特别是舞曲、进行曲和各种特性曲。b、 奏鸣曲套曲的中间乐章,第一乐章和末乐章少见。通常慢乐章多用包含插部的复三部曲式,小步舞曲或谐谑曲乐章多用包含三声中部的复三部曲式。第二部分:复三部曲式的谱例分析:贝多芬G大调小步舞曲1、 出示谱例,并欣赏全曲2、 讲解小步舞曲体裁小步舞曲原是流行于法国农村中的一种民间舞蹈音乐,后来逐渐进入宫廷,成为贵族舞曲。小步舞曲大多采用3/4拍子,中速,节奏平稳,风格典雅、明快、轻巧。十七世纪下半叶,一些作曲家开始把小步舞曲编成纯器乐曲,通常是3/4拍,单三部曲式结构。旋律流畅而富于表情,伴奏部分写得简洁而灵巧。后来,作曲家把小步舞曲发展成为复三部曲式结构,即把两段风格相近的舞曲合在一起,作为乐曲的第一部分,用全奏形式,再把两段和前面风格不同的舞曲合在一起,作为乐曲的中间部分,并限于用木管三重奏形式,然后再现第一部分,但不加反复。十八世纪以后,作曲家常把小步舞曲作为交响曲的一个乐章,旋律多汲取民间舞曲因素,富于生活情趣。但是,在近代交响作品中,用小步舞曲作为其中一个乐章的情况则较为少见。 3、 介绍 G大调小步舞曲的背景知识G大调小步舞曲是贝多芬1796年三月,以“六首钢琴小步舞曲”为标题出版的小步舞曲集中的第二首。据推测,这一小步舞曲集很可能是在1795年,由原来为管弦乐队而写的乐曲改编而成的。 G大调小步舞曲是贝多芬所写的众多小步舞曲和德国舞曲中最著名的作品。本曲既可用来伴舞,又颇具欣赏性,曾被改编成小提琴独奏曲、弦乐四重奏曲乃至轻音乐等各种形式。二百年来久盛不衰,是通俗名曲中的精品。 4、 请同学再次欣赏,并分辨乐曲的段落。5、 回答乐曲分成几部分,按段落再次欣赏,并逐段分析。6、 出示乐曲的完整图示结构。7、 学生分组,按图示结构接力弹奏。8、 讲解G大调小步舞曲的结构 完全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A)是单二部曲式,主题典雅端庄。第二部分三声中部(B)是单二部曲式,主题轻盈活泼,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第三部分(D.C.)完全再现第一部分。9、 互动弹奏由全体学生演奏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由一位同学用小提琴演奏三声中部。提示学生感受全奏与独奏的音色对比。10、 总结a) 复三部曲式的理论b) G大调小步舞曲的分析第三部分:布置课后作业:分析柴可夫斯基的十一月在马车上,提示注意中部的特点。一、概述 复三部曲式由三大部分组成,每部分为单二部曲式以上的结构,是有对比再现的大型三部性结构。 基本图示: 首部中部再现部 单二或单三 单二或单三 单二或单三 或展开性段落 或缩减为乐段 复三部曲式的主题对比原则是:内部对比弱,外部对比强。如:缩减再现的复三与回旋曲式的区别 : A B A C A 其不同程度的对比表现在主题材料、调性、速度、体裁风格等方面。 复三部曲式一般作为独立作品或套曲的独立乐章而应用,较少作为其它曲式的组成部分。二、复三部曲式各部分结构特征 1、首部一般由派生中部的单二或单三部曲式构成,具有较稳定的呈示性陈述特征,尾部在主调有完满的全终止。 2、中部有两种类型: 三声中部(Trio)呈示性中部。(有完整曲式,较稳定) 插部展开性中部。(无完整曲式,较动荡) 两种中部均由新材料构成。 3、再现部有两种类型: 静止再现严格再现。包括 Fine D.C 动力再现变化再现。一般表现在:旋律装饰、改变织体、和声、结构缩减等方面。三、复三部曲式的复杂化 1、倍复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的首部已形成小型复三部曲式。 2、扩大中部的复三部曲式中部超出单三部曲式结构。 3、扩充展开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再现部插入展开性段落。四、复三部曲式的附加结构 1、引子根据作品内容需要或有,或无。 2、连接中部之后有连接,并在主调属功能为再现作准备。 3、尾声规模较大,往往综合全曲主要主题材料,而具有总结性意味。五、复三部曲式的变体及其它复曲式 1、复三五部曲式 (类似单三五部曲式中的变化反复) 2、复二部曲式 A B C B (相当与有再现单二的成倍放大)复三部曲式实例分析曲目 1、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二册第105页)* 2、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第三乐章(第二册第204页)* 3、贝多芬第18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第一册第87页) 4、贝多芬第9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第一册第94页) 5、贝多芬第4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第一册第90页) 6、柴科夫斯基四季八月收获 (第一册第42页)在曲式结构上,四季各有所不同。一月壁炉旁三段体,A B A 尾声:A 段旋律优美如歌, 给人以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B 段音乐进入了沉思状态, 随着音乐的发展由e 小调转到了B 大调上, 情绪逐渐激动, 难以抑制, 好似刚从郁闷中解脱出来;A 段再现主题, 从情绪上更深一层, 这段弹奏需要触键更深;尾声音乐越来越弱, 好像炉火越来越小, 火光将尽。二月狂欢节回旋曲式A B A C A:作者首先用回旋曲式表现狂欢节的热闹场面;A 段音乐热烈、节奏鲜明, 表现了舞蹈场面;B 段跳跃的音符更增添了活跃的气氛, 后半拍的节奏强音表达了人们尽情开心的狂欢场景;C 段音乐变得温柔、歌唱。三月云雀之歌单三部曲式A B A:A 段音乐描述云雀欢快地在枝头玩耍;B 段音乐加快, 使得旋律更增添了活跃的气氛, 装饰音的出现, 使云雀的动态形象更加生动。四月松雪草单三部曲式A B A:A 段柔美的音乐非常舒展, 好像松雪草刚刚从土地里钻出来;B 段旋律轻巧、典雅, 一系列的倚音和四句重复音乐表现了松雪草不畏严寒, 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品质;尾声音乐越来越弱, 好像人们已经远离这里的美景。五月白夜单三部曲式A B A:A 段旋律优美, 一串串波音好像在告诉人们神奇的白夜已经来到, 人们投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B 段是活跃的快板, 人们载歌载舞, 表达了兴奋的喜悦之情;再现段与A 段略有不同, 它把节奏拓宽, 让人们沉浸在自然的美景当中。六月船歌复三部曲式A B A 尾声:A 段旋律优美如歌, 发自内心的情感在指尖上流淌, 长线条触键要慢而深;B 段出现了新材料, 与A 段形成了对比, 速度转快, 节奏也活跃起来了, 连续不断地减七和弦琶音把音乐推向了高潮;A (再现) 段作者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抒发, 完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尾声小船渐渐远去, 波浪拍击声慢慢消失在远方。七月刈者之歌单三部曲式A B A:A 段主题开门见山, 直截了当, 表现出俄罗斯人豪爽的性格;B 段旋律变得活跃, 充满了生命力;A 段(再现段) 左手出现了三连音, 节奏上越来越紧凑,好像人们的干劲正在高涨, 此段要注意节奏必须一致。八月收获复三段曲式A B A:A 段(第一段和再现段) 旋律热烈、奔放、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展现出农民欢天喜地迎丰收的场面;B 段音乐与第一段形成了对比, 一下子弱了下来, 好象累了的人们在田间休息。九月行猎单三部曲式A B A:A 段强节奏感使人们感觉到打猎者情绪之高涨, 精神之抖擞;B 段轻巧、灵敏, 好像猎人在机警地追寻猎物;再现段展现了猎人带着胜利品凯旋而归。十月秋之歌单三部曲式A B A:A 段(第一段和第三段) 优美的旋律、略带凄凉的音调,把人带到了深秋, 仿佛看到了花瓣在凋谢, 树叶在坠落;B 段旋律的婉转动听、语气的悲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伤感之情。十一月雪橇复三段曲式A B A:A 段明朗、优美的旋律, 表现了赶车的人和坐车的人心情都格外欢畅, 人们对美好的生活充满了无限向往和追求;B 段音乐变得活波、欢快, 清脆的铃声在耳边响起。十二月圣诞节回旋曲式A B A C A B 尾声:A 段圆舞曲节奏平稳、歌唱, 人们载歌载舞欢庆圣诞节;B 段音乐变得渐渐明亮, 节奏紧凑, 人们的情绪随之高涨, 气氛热烈, 跳舞的人们在不停地旋转;C 段音乐由bA 大调转到E 大调, 情绪突然转变, 好像欢庆的人们在亲切地问候; 尾声: 作者用轻巧、明亮的跳音, 结束了全曲。 7、肖邦夜曲 (第一册第101页) 8、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一册第107页) 9、比才卡门序曲(第一册第119页) 10、莫索尔斯基小鸡的舞蹈(第一册第123页)一、概述 复三部曲式由三大部分组成,每部分为单二部曲式以上的结构,是有对比再现的大型三部性结构。 基本图示: 首部中部再现部 单二或单三 单二或单三 单二或单三 或展开性段落 或缩减为乐段一、概述 复三部曲式的主题对比原则是:内部对比弱,外部对比强。如:缩减再现的复三与回旋曲式的区别 : A B A C A 其不同程度的对比表现在主题材料、调性、速度、体裁风格等方面。 复三部曲式一般作为独立作品或套曲的独立乐章而应用,较少作为其它曲式的组成部分。二、复三部曲式各部分结构特征 1、首部一般由派生中部的单二或单三部曲式构成,具有较稳定的呈示性陈述特征,尾部在主调有完满的全终止。 2、中部有两种类型: 三声中部(Trio)呈示性中部。(有完整曲式,较稳定) 插部展开性中部。(无完整曲式,较动荡) 两种中部均由新材料构成。二、复三部曲式各部分结构特征 3、再现部有两种类型: 静止再现严格再现。包括 Fine D.C 动力再现变化再现。一般表现在:旋律装饰、改变织体、和声、结构缩减等方面。三、复三部曲式的复杂化 1、倍复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的首部已形成小型复三部曲式。 2、扩大中部的复三部曲式中部超出单三部曲式结构。 3、扩充展开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再现部插入展开性段落。四、复三部曲式的附加结构 1、引子根据作品内容需要或有,或无。 2、连接中部之后有连接,并在主调属功能为再现作准备。 3、尾声规模较大,往往综合全曲主要主题材料,而具有总结性意味。五、复三部曲式的变体及其它复曲式 1、复三五部曲式 (类似单三五部曲式中的变化反复) 2、复二部曲式 A B C B (相当与有再现单二的成倍放大)复三部曲式实例分析曲目 1、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二册第105页) 2、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第三乐章(第二册第204页) 3、贝多芬第18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第一册第87页) 4、贝多芬第9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第一册第94页) 5、贝多芬第4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第一册第90页)复三部曲式实例分析曲目 6、柴科夫斯基四季八月收获 (第一册第42页) 7、肖邦夜曲 (第一册第101页) 8、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一册第107页) 9、比才卡门序曲(第一册第119页) 10、莫索尔斯基小鸡的舞蹈(第一册第123页)四首玛祖卡舞曲. a小调玛祖卡 Op.17-4,此曲有“小犹太人”的标题,复三部曲式。第一段有一段序奏,中段为C大调,第三段有28小节的尾声。尼克斯评价:“在第一段转入A大调之前,一切都是那么凄凉,没有欢乐。而渗透到心里的颤音,使梦想也因残酷而惊醒。开始的六和弦上方的终结、半音阶的和声、奇妙的回旋及跳跃,都带来不吉祥的性格。”三首玛祖卡舞曲 Op.59(12页)作于1845年。这时肖邦已经超越了那种欠缺灵感的时期,他的天才又再度发挥出来。1. a小调玛祖卡舞曲 Op.59-1 ,中板,是他的作品中最强烈的,含有独创性转调的相当杰出的作品,它一点也不像同类的其他乐曲,它有着以新奇为出发点和新鲜的和声、突发的旋律、以及预想不到的结束。复三部曲式:A、B、A(e小调),B、C(A大调)、D(e小调),A(升g小调)、B(降E大调),A、尾声。哈涅卡评价说:“在效果杜邦作品中不反复某乐段,可以说是他艺术上的奇迹。微妙的转调如在坦途上送出花香,诱导人们走向不可思议的森林空地。”四首玛祖卡舞曲 Op.67(8页)a小调玛祖卡舞曲 Op.67-4 ,作于1846年,生动的中板。这首玛祖卡舞曲不但是该组作品中最优秀的,也是肖邦玛祖卡舞曲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的旋律非常优美,三部曲式。首玛祖卡舞曲 Op.682. a小调玛祖卡舞曲 Op.68-2 ,作于1827年,慢板。这是肖邦17岁时的作品,尼克斯评价:“本曲虽然单纯、粗犷,同时又很优雅。曲中最具独创性的中断速度转快部分,在他的晚期的玛祖卡中又以变形姿态再次出现,这意味着在他的初期作品中,已经对未来的美感有了先兆。”名 称:Frederic Chopin弗雷德里克肖邦钢琴玛祖卡舞曲全集介 绍:四首玛祖卡舞曲 Op.6(9页)作于1830年,出版于1832年,呈献给布拉蒂伯爵小姐。这是肖邦初次在国外出版的钢琴作品,也是肖邦开始脱离少年时代的习作领域,成为真正的音乐家,发挥了他独特个性的作品。1. 升f小调玛祖卡 Op.6-1,这首是本组作品中最具旋律性,带有由于情绪的曲子。作品为两个插入部的回旋曲形式,A(升f小调)-B(升C大调)-A(升f小调)-C(升f小调)-A(升f小调),其中第二插部是诙谐轻快的,极为爽快。哈涅卡评价:“仿佛是乡村里的人们都在围着跳舞的情景”。2. 升c小调玛祖卡 Op.6-2,三段体式。肖邦的玛祖卡在此有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发展,他在这里把乡野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一段升G大调开始转入升c小调;第二段A大调为利地亚调式,活泼的乡村风格;第三段升G大调、升c小调。3. E大调玛祖卡 Op.6-3,三段体式。第一段为E大调;第二段为B大调,由半音阶的和声装饰;第三段A大调。哈涅卡说:“我们就像是在乡间,看着年轻的男女们有趣的舞蹈。和声丰富,节奏生动。”4. 降e小调玛祖卡 Op.6-4,除了后半段的反复,仅有24小节,有一种忧郁情绪。五首玛祖卡舞曲 Op.7(10页)作于1830-1831年,出版于1832年,呈献给约翰斯。1. 降B大调玛祖卡 Op.7-1,这首玛祖卡是肖邦同类作品中演奏技巧最简朴、流传最广的一首,作品活跃轻快,回旋曲式:A(降B大调)B(F大调)AC(降b小调)A。回旋曲主题错落有致,旋律生动活泼、柔和开朗,充满了纯朴清新的气息。这个富有生气和充满喜悦的主题反复一遍之后,在F大调奏出歌唱性的第一插部主题,这一主题带有库亚维亚克舞曲的体裁特点,旋律徐缓柔和,纯朴抒情。回旋曲主题再现后,乐曲在降b小调上轻轻奏出带增二度和增四度音程的第二插部。这个主题的伴奏声部模仿波兰民间乐器的空五度持续音响,使乐曲具有鲜明浓厚的民间色彩。回旋曲主题第三次出现后,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全曲。哈聂卡评价:“全曲到处是自由速度(Rubato),最后为农夫的愉快的脚步声。”2. a小调玛祖卡 Op.7-2,此曲为肖邦玛祖卡中的杰作,三段体式。第一段a小调,第二段A大调,第三段a小调。哈聂卡评价:“像是墓场上的舞蹈,转为大调还是不能避免紊乱,因为心情太沉重之故。”3. f小调玛祖卡 Op.7-3,这是极为优美的一首,三段体。最初为序奏,中段为降A大调并经过多种转调,第三段重复第一段。库勒普斯基及卡拉索夫斯基评介说:“在小提琴般深切悲痛的主题下,低音部分有着晴朗的节奏,中段具独创性,洋溢着热情与幻想。”4. 降A大调玛祖卡 Op.7-4,此曲情绪如万花筒般千变万化,中段有着浓厚的波兰民间风格。ABABACC的回旋曲式,其中A、B为C大调;A、C为降D大调。5. C大调玛祖卡 Op.7-5,非常短小,但很突出。在四小节序奏后是八小节乐句,然后在属调上反复,在属调主音终了而回复,反复组合出诗的效果。至于要在何处结束乐曲的问题,专家们有各种意见,有的认为在第十二小节最初的音上结束,有的却认为应该在属调最后小节的旋律上,让它渐渐消失才最富有诗意。四首玛祖卡舞曲 Op.17(10页)作于1832-1833年,出版于1834年,呈献给胡勒帕夫人。从这组作品可以看出肖邦的玛祖卡舞曲已经更有内容,结构也有了发展,有着辉煌的进步。尤其是前两首更为突出。1. 降B大调玛祖卡 Op.17-1,三段体式,第一段降B大调,有两个乐句;第二段有四小节序奏,E大调;第三段重复第一段。尼克斯解说,“此曲有一种威风凛凛的武士性格,最初部分大胆而灿烂,最终部分以强烈的节奏暗示马刺及脚跟用力踏地的声音。”2. e小调玛祖卡 Op.17-2,尼克斯认为,此曲可称为“追求”,三段体式,第一段由两个旋律组成;第二段为C大调,其最后部分被强调扩大;第三段反复第一段,有四小节尾声。全曲以憧憬及悲哀为基调,“从悲伤到闲谈,无所不包,全曲以憧憬及悲哀为基调,第二段一次次反复,像是在质问,但没有回答。然后开头那段悲伤的旋律恢复,一切又都重新开始。”3. 降A大调玛祖卡 Op.17-3,三段体式,第一段有降b小调两个乐句;第二段有E大调和B大调两个乐句;第三段为第一段反复。尼克斯认为此曲表现的是“怀疑、不安、无可救药。作曲家成了愤怒之身,以决断似的调子来歌唱,但马上又察觉到这是无益的作为一般,很快地又回到最初的旋律”。4. a小调玛祖卡 Op.17-4,此曲有“小犹太人”的标题,复三部曲式。第一段有一段序奏,中段为C大调,第三段有28小节的尾声。尼克斯评价:“在第一段转入A大调之前,一切都是那么凄凉,没有欢乐。而渗透到心里的颤音,使梦想也因残酷而惊醒。开始的六和弦上方的终结、半音阶的和声、奇妙的回旋及跳跃,都带来不吉祥的性格。”四首玛祖卡舞曲Quatre Mazurkas Op.24(12页)作于1831-1835年,1836年出版,呈献给贝尔德伯爵夫人。1. g小调玛祖卡 Op.24-1,慢板,三段体,第一段为降B大调,第二段为降E大调。此曲使用增三度以及少见的音阶,有着浓厚的异国情调。是一首简短朴素的诗歌,特别富于乡土气息。2. C大调玛祖卡 Op.24-2,不过分的快板,复三部曲式。第一段有四小节序奏,C大调、F大调(利地亚调式);第二段降D大调、降e小调;第三段重复第一段,尾声。中段为西欧风格。3. 降A大调玛祖卡 Op.24-3,生动的中板,三段体。第二段为C大调,尾声经装饰后,独具魅力。4. 降b小调玛祖卡 Op.24-4,中板,复三部曲式。第一段有四小节序奏,降D大调;第二段为降b小调、降D大调;第三段重复第一段,尾声为降b小调。这是Op.24 中最重要的一首,旋律优美,有着浓厚的民间色彩,使人感觉到从这首作品开始,肖邦在玛祖卡舞曲的创作上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四首玛祖卡舞曲 Op.30(12页)作于1836-1837年,1837年出版,呈献给沃尔登堡公爵夫人。1. c小调玛祖卡 Op.30-1 ,不过分的小快板,三段体式,中段为降E大调。舒曼对这首玛祖卡的评价是:“肖邦的努力使玛祖卡舞曲成为一种艺术的形式。他曾创作了许多这个类型的乐曲,但是与这首乐曲相似的却非常少。其他的同类乐曲也有着诗一般的特征,在形式及表现上都有新的创意。”2. b小调玛祖卡 Op.30-2 ,泼地,三部曲式。第一段升f小调,第二段A大调,第三段升f小调。乐曲中充满了欢乐、活泼的情绪,其运动十分微妙。库勒普斯基认为第三段不断反复的乐句“有尤吉斯基(Vjejski)的诗杜鹃的特征”。有些专家则认为这是一首调性不明确的玛祖卡舞曲,因为有人认为此曲应该是升f小调。3. 降E大调玛祖卡 Op.30-3 ,过分的快板,复三部曲式。在这首玛祖卡中,肖邦成了贵族。整首作品非常辉煌、爽朗,把波兰国民的欢乐、悲伤暂时放在一边,充满了法国式的华丽、快乐,这在肖邦的作品中也是不多见的。但乐曲中的大小调交替出现等手法,很明显能看出波兰民族民间特点。4. 升c小调玛祖卡 Op.30-4 ,快板,复三部曲式。这是肖邦的玛祖卡中最为杰出的作品,哈涅卡评价说:“这是规模最大的一首玛祖卡之一,其节奏的构成,使得乐曲更为雄厚。它最后的连续五度、四度虽然生硬,但增强了其意图的表达。”四首玛祖卡舞曲 Op.33(14页)作于1837-1838年,出版于1838年,呈献给莫斯德卡伯爵小姐。这四首玛祖卡舞曲被认为是肖邦中期的杰作。舒曼对此表示:“肖邦的形式逐渐鲜明、轻快,或者说我们已经习惯于他的风格。不论是谁都会很快地被这些玛祖卡舞曲迷上。”1. 升g小调玛祖卡 Op.33-1 ,忧伤地,有着单纯而富于冥想的旋律,中段为B大调,哈涅卡认为:“这是心地善良的玛祖卡”乐曲虽短,但却成熟。2. D大调玛祖卡 Op.33-2 ,活泼地,第一主题具有波兰民间库亚维亚克舞曲的特点,委婉欢快,波浪式的旋律线上下起伏,充满了温暖的生气。这一主题移至A大调重复演奏一遍后,回到D大调,在整个过程中,伴奏声部一直周期性地反复单纯的三拍子节奏型,每小节的中音都落在第三拍上。乐曲的中间部分转为降B大调,采用两种主题素材。前半段出现带有半音上行倾向的音调,旋律缠绵悱恻,带有忧郁悲愁的色彩。接着乐曲在升f小调上呈示以三连音的头拍起奏而占一小节长度的动机,并执拗地把这个动机反复了十六遍。研究肖邦的库勒普斯基解说道:“这一动机表现了坚持用舞蹈摆脱悲愁和苦恼的一种心情,或者是表现了专心致志地思考问题的孩子般纯真的感情。总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气质”。最后,乐曲再现主题,在充满喜悦的欢快气氛中结束。这首明朗的玛祖卡后来由法国著名女高音维厄多加尔夏(Garcia) 改编成独唱曲,并被俄国著名舞蹈家福金编导的舞剧仙女选为配乐。3. C大调玛祖卡 Op.33-3 ,纯朴的,三部曲式,第一段C大调,第二段降A大调,第三段为第一段重复。这首玛祖卡短小而优美,并因肖邦和德国作曲家、克莱门蒂的学生迈耶贝尔激烈的争论而更加著名。一次,肖邦在弹奏此曲时,迈耶贝尔走进来,听完肖邦弹奏后,他说这首乐曲是2/4拍,肖邦却非常坚决地说是3/4拍,两人便因此争执了相当长的时间。造成这种吾会的原因是,肖邦在小节的最后拍上加上了连线的缘故吧。4. b小调玛祖卡 Op.33-4 ,忧伤地,复三部曲式。第一段为A-B(降B大调)-A-B;第二段为C(B大调)、D(B大调);第三段为重复第一段、尾声。这首优美的作品是在同类作品中最为人们亲近和喜爱的。四首玛祖卡舞曲 Op.41(10页)作于1838-1839年,出版于1840年。肖邦自己评价这四首作品:“这些曲子在我看来都是很优美的,就像是年老的双亲看着可爱的幼儿一般”。1. 升c小调玛祖卡 Op.41-1 ,庄重的,复三部曲式。哈涅卡评介说:“这首升c小调节奏非常鲜明,音阶富于异国情调,节拍多断奏,旋律沉浸在伤感的氛围中,但依然富于勇气。主题在内声部、低音部,最后有充分的和声,表现令人惊奇,音响执拗。八度音一直保持到和声消失都有良好的轮廓,这里体现了真正的节奏的净化。”2. e小调玛祖卡 Op.41-2 ,小行板。这是一首抒情性、歌唱性较强的玛祖卡舞曲,是肖邦于1839年在地中海的马略卡岛上养病期间创作的。作品的情绪是那样的悲伤而深切,寄予了肖邦别国离乡、只身流亡,不胜哀愁的感受。哈涅卡说:“悲伤到能令人落泪。”3. B大调玛祖卡 Op.41-3 ,生动地,三段体。第一段为B大调、降E大调、D大调;第二段为G大调、E大调;第三部分重复第一部分。这是肖邦于1839年,从马略卡岛的归途,住在乔治桑家时完成的作品,有人认为这是肖邦玛祖卡舞曲中最没有特色的一首,但哈涅卡评价说;“这是强壮、明朗的舞曲。”4. 降A大调玛祖卡,Op.41-4 ,小快板,采用圆舞曲节奏型,复三部曲式。这首作品虽然优美,但与同时期的其他玛祖卡舞曲相比要差一截。哈涅卡评价说:“有着嬉戏的性格,装饰的外表,但没有深厚的情绪。”三首玛祖卡舞曲 Op.50(14页)作于1841-1842年,出版于1842年,呈献给西米特斯基。1. G大调玛祖卡 Op.50-1 ,活泼地,旋律中充满了喜悦,非常优美。采用回旋曲式,A-B(e小调)A-C(c小调)-A-D(c小调)-E(A的变奏、c小调)。2. 降A大调玛祖卡 Op.50-2 ,小快板,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A):序奏、a、b(f小调)a;中间部分(B):c(降D大调)、c(降b小调)。第三部分(A):是缩短再现的a段。哈涅卡评价说:“这是贵族的玛祖卡舞曲,是完整的典型的作品。”3. 升c小调玛祖卡 Op.50-3 ,中板,三部曲式。第一段为A大调;第二段为B大调、E大调、升G大调;第三段发展第一段,尾声。这是规模最大的玛祖卡之一,在内容的情绪方面是最富有玛祖卡舞曲风格的一首,尤其是开始部分,有着古典的情调,短暂的卡农形式,显示了对巴赫的尊重。和声也是非常吸引人的。冯?隆兹评说:“开头好像为管风琴而作,却断然以沙龙风格结束,没有一首作品像这样被推敲过。”三首玛祖卡舞曲 Op.56(14页)作于1842年,于1844年出版,呈献给马巴利。有人认为,从这组作品中可以看出肖邦灵感开始衰退,并认为这是在他的玛祖卡舞曲中最缺乏趣味的一组。1. B大调玛祖卡舞曲 Op.56-1 ,不过分的快板,被认为是技巧性最高的杰作,构成为:不规则的开头,降E大调,重复开头,第二段的变奏,重复开头,第一段的发展。哈涅卡评价说:“虽然是非常需要技巧的作品,但却不像其他乐曲那么复杂。曲中展示了对位法的技巧,但在情绪上却好像欠缺了些什么。”2. C大调玛祖卡舞曲 Op.56-2 ,活泼地,构成为:引子和三部曲式,第二段为a小调、E大调(反复进行),第三段为主题音型的变奏。卡拉索夫斯基认为此曲明显显示了肖邦的忧郁症,“他为了彻底忘却他的忧郁症,一时陶醉在麻醉药品的消遣之中。”头四小节的引子是模仿风笛的呜呜声,接着是清晰的舞曲节奏,所有这些都鲜明地描绘出民间生活的情景,形成一幅民间娱乐的图画。3. c小调玛祖卡舞曲 Op.56-3 ,中板,这也是技巧性很强的一首,构成为:A,A,B(降A大调)、C(B大调)、D(降B大调)、E(降a小调)、F(降b小调)、D(降b小调),A,A,A(经过发展的尾声,有漂亮的转调)。哈涅卡评价说:“除b小调简短的间奏之外,均不是用心而是用头脑作成的。”有人认为这首作品有些单调,缺乏趣味,存在着不必要的冗长现象。三首玛祖卡舞曲 Op.59(12页)作于1845年。这时肖邦已经超越了那种欠缺灵感的时期,他的天才又再度发挥出来。1. a小调玛祖卡舞曲 Op.59-1 ,中板,是他的作品中最强烈的,含有独创性转调的相当杰出的作品,它一点也不像同类的其他乐曲,它有着以新奇为出发点和新鲜的和声、突发的旋律、以及预想不到的结束。复三部曲式:A、B、A(e小调),B、C(A大调)、D(e小调),A(升g小调)、B(降E大调),A、尾声。哈涅卡评价说:“在效果杜邦作品中不反复某乐段,可以说是他艺术上的奇迹。微妙的转调如在坦途上送出花香,诱导人们走向不可思议的森林空地。”2. 降A大调玛祖卡舞曲 Op.59-2 ,小快板,这是一首非常优雅的作品,有人认为这是在肖邦所有玛祖卡舞曲中最优美的一首。三部曲式:A,B(降A大调)、C(e小调),A,尾声(降A大调)。3. 升f小调玛祖卡舞曲 Op.59-3 ,活泼地,三部曲式:A、B(A大调)、A,B、C(升F大调)、C、D(B大调转调),A的发展、延长、尾声。这是最著名的一首,肖邦创作的顶峰。哈涅卡评说:“肖邦的创作正达到顶峰状态,那些别人所没有的节拍和旋律,现在已经完全被征服了。情绪优雅,大胆,有节制的忧郁,以及把这些表现于音的技巧,还有其它无数的要素,成就了这首杰作。”三首玛祖卡舞曲 Op.63(13页)是肖邦生前最后出版的玛祖卡舞曲。作于1846年,出版于1847年,呈献给佐斯特夫斯卡伯爵夫人。1. B大调玛祖卡舞曲 Op.63-1 ,活泼地,三部曲式:A、B(B大调)、C(B大调),B、D(A大调,B大调),重复A,尾声。这是三首中最为泼辣的,充满了魅力。哈涅卡说这首作品:“充满了生命感”。2. f小调玛祖卡舞曲 Op.63-2 ,慢板,三部曲式,中段转入降A大调。这是一首短小的平易近人的舞曲,乐曲中充满了哀伤的情绪。3. 升c小调玛祖卡舞曲 Op.63-3 ,小快板,三部曲式:A、B(升c小调),B、C(降D大调),重复第一段,尾声。这是一首哀艳绝美的玛祖卡舞曲,在尾声中有非常优异的卡农。如此完整的八度卡农绝非一般精于此道者所能写出。四首玛祖卡舞曲 Op.67(8页)遗作,于1855年出版。1. G大调玛祖卡舞曲 Op.67-1 ,作于1835年,活泼的。这首玛祖卡的情绪相当愉快,用三部曲式写成:序奏,A、B(D大调);C(C大凋);重复A、B。2. g小调玛祖卡舞曲 Op.67-2 ,作于1849年,如歌的。这是一首简单、朴素、优美的乐曲,三部曲式。3. C大调玛祖卡舞曲 Op.67-3 ,作于1835年,小快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