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与旅游课程论文--筑意中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黑白苏州.doc_第1页
民俗与旅游课程论文--筑意中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黑白苏州.doc_第2页
民俗与旅游课程论文--筑意中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黑白苏州.doc_第3页
民俗与旅游课程论文--筑意中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黑白苏州.doc_第4页
民俗与旅游课程论文--筑意中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黑白苏州.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2015学年第1学期民俗与旅游课程论文 题 目:筑意中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黑白苏州学 院: 人文学院 班 级: 汉语言文学132 学生姓名: 陈佐人 学 号: 13570223 指导老师: 姜海宁 完成时间: 2014 年 12 月筑意中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黑白苏州陈佐人(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132)摘要:清风缕缕,白云悠悠,一湾碧水,一枝桃花,水乡处处有诗情。“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浪漫苏州更是江南民居中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苏州城 “黑、白、灰,淡、素、雅”的传统民居色调丰富了吴文化,表现出了独特魅力。本文旨在解析苏州民居色调,理解地域民居色调本身的基本意义,特别是黑白色在苏州民居中传达的特殊言语。同时剖析特色民居对旅游业带来的影响。关键词:民居;色调;色彩;文化;旅游;黑白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引言江南的建筑,在我看来,大多都像是一幅幅宁静安逸的水墨画。那些普通人家的“临水小筑”,就似那墨画中极精巧的留白,淡雅质朴,余韵悠长;那些富贵人家的“隔水别院”,就似那墨画中的华亭重彩,着墨虽多,浓淡兼宜。往往我们说江南,是指江苏浙江一带,特别是太湖流域,这里是桑蚕丝织之乡,以我所看,这里又以苏州民居建筑最具代表性了。苏州民居在色彩上历来就有“粉墙黛瓦”或“黑白江南”之美称,再配上水乡迷人的自然景色,恰似一幅“浓妆淡抹总相宜”的黑白水墨画,如画如乐,缠绵悱恻。正因如此,苏州民居的色调常被人概括为“黑白灰”。 “朝看晓雾蒙蒙,晚看灯影摇曳”,细雨弥漫,雾色朦胧在这个被历史沉淀的古街古巷,远处村宅花影消融在淡雾之中,这正是我喜欢的藏于这些死的建筑中,亘古不变的活的温柔。1 苏州古城的色调体系及色彩文化与历史的综合印象 1.1 建筑格局苏州的建城历史可上溯到春秋时期,南北为街,东西为巷,巷中分弄,水陆并行,河街相邻,整体呈长方形双棋盘格局。直到今天,这种布局基本还得到了保存和延续。其中如唐末陆广微的吴地记所记的“通利桥”与“茭荐桥”至今犹存;城区内一些桥梁现在的桥名、地名等至今还与平江图所标完全一致,如:胡厢使桥、平江路、仓街、唐家桥、通利桥、众安桥等。这种千年不变的城市布局的历史价值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苏州民居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采用砖、木、石雕工艺装饰建筑,砖雕的门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棂、楹柱等,比比皆是,整个建筑群体,既有大形式的统一,也有细节的精致。 1.2 色调体系苏州城内建筑以民居为主体,深入分析,其有着“黑、白、灰,淡、素、雅”的传统城市色调特征。苏州城的那种灰色和白色,不仅仅是色调的协调,也是一种心理的协调。苏州在色彩上历来就有“粉墙黛瓦”或“黑白江南”之美称,再配上水乡迷人的自然景色,恰似一幅“浓妆淡抹总相宜”的黑白水墨画。一幢幢老宅旧屋的色彩变化丰富,既统一和谐,又个性鲜明,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群体结构,而且不论建筑规模大小,都体现出一个明显的特点:颜色统一,黑白相宜。这里被历代研究者概括为“黑白灰”三色基调。 1.3色彩文化与历史的综合印象传统城市色调记载着城市色彩文化与历史的综合印象,呈现出城市的演进与变化。我们可以从这里解读出苏州城色调的脉络和源流,也就是从中看出建筑色调、自然环境色彩与当地的文化背景、居民心理感受交织在一起的综合图景。例如“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苏州,黑白灰的江南水乡民居色调深植于城市色彩传统中。苏州城市的黑白灰,不仅仅是雅致静逸的粉墙、黛瓦、木作和砖雕色彩,更多体现了江南文人园林中具有哲学内涵的文化思考,以及借助黑白色调的对比关系,托物咏志地表述超然物外、归隐天然的心志。与其说黑、白、灰的苏州传统城市色彩意象是一种色调对比关系,不如说是文人士大夫对文化的态度和思考。相对国内其他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模糊的的城市色调记忆,例如,同为江南名镇的绍兴,其色彩往往被笼统粗略地称为黑白灰的江南水乡色调,以江南地区共有的地域色彩倾向掩盖了绍兴本地的色彩传统特质。苏州有着清雅脱俗的文人意趣及鲜明的城市色彩传统。根据苏州其文化记忆,梳理苏州的城市色调,经典留住,确定以“浓墨淡彩、写意江南”为特征的城市色彩图景,用雅致淡泊的写意色调,阐述以吴文化、姑苏文化、园林艺术等传统文化为底蕴的苏州城市文化精神。2 苏州建筑黑白基调形成的原因及背景简单的黑白色彩在千年的历史变化中,代代沿袭与传承,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理性和朴素的视觉效果。形成这种色彩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为:2.1明清时期的政治环境使建筑获得张扬个性的广阔活动空间明朝永乐时期,不似洪武朝那样严苛,在那种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中,士人大兴土木,甚至可以充分展现建筑的个性,这种风气为苏州建筑的生长提供了适宜土壤,由此产生一大批优秀的园林建筑及民居。而清代前期由于政治严酷,“文字狱”屡兴不绝,普通人纷纷“弃仕从商”“缀读习贾”,建园兴屋,远离政治,反而在另一面推动了苏州城内建筑的扩展。清晚期苏州城市集古代苏州建筑发展之大成,达苏州城市发展之高峰。开启了近现代城市发展的先路,开启了苏州城市现代化规模的大门。突破了原有城墙的范围,形成了“吴阊至枫桥列市二十里”的壮观景象。2.2经济生繁荣产生了修建精美建筑的高潮苏州土地肥沃,工商业基础较厚,社会经济发展很快,社会经济达到十分繁华的程度。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大肆民众大都修楼造屋,而这正是苏州民居的丰土沃壤。苏州到清中期已经成为江南的经济中心,城内建筑面积飞速发展,其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以江南发达的农业为基础的工商业经济的繁荣兴盛。从姑苏繁华图可以看出,清代山塘一带最为热闹繁华,布店、茶馆、酒楼、米行、戏院、会馆、客栈,百业兴旺,应有尽有2.4江南水乡的自然环境影响苏州民居色彩基调苏州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建筑外墙多用白色,利于反射阳光,而且房子的颜色素雅一些,特别是夏季能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 苏州地区多水泽,临水民居秀雅玲珑,乌瓦粉墙交相映波,建筑以白灰抹墙,用黑瓦覆顶,共同构成绮丽如画的水墨江南风光。可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受江南水乡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影响的苏州建筑采用黑白色,也许更能体现江南水乡的气韵与色彩。2.4经济技术的缺乏制约了苏州建筑色彩的发展苏州地区的建筑大多是土坯砖砌或木构而成,前者加以白灰抹墙,后者采用油漆饰面,而无论是建筑材料本身、矿物颜料还是天然树脂颜料都取于自然,色彩表现力有限,但方便大量采集及使用。在当时的条件下,如果建筑外观色彩成本高于经济购买力,苏州清贫的百姓人家就难以承担粉饰建筑外观的重担。可以推测,由于色彩装饰材料上的缺乏,以及当时经济条件的制约,在一定意义上也造成了苏州建筑外观色彩的表现力薄弱。2.5哲学思想下的文化选择古代建筑与古代宗教观也应该有着密切的关系,受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思想的影响,青、黄、赤、白、黑被确定为正色,其它色定为间色,正色代表正统的地位。儒家色彩文化强调“礼”、“仁”观念,极力维护周时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把正色和间色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建筑色彩不可越级,更不可颠倒。儒家的这种类比思维方式对中国建筑色彩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道家在色彩观上喜欢黑、白等平淡素净之色,以“黑白”体现“素淡虚空”之道,这种色彩理想在苏州的传统建筑艺术中体现的尤为突出。2.6封建礼制因素的限制政治因素对色彩文化有着巨大的。宋元以后,由于受理学影响,喜欢平淡者越来越多,色彩的应用自此渐分为两大派:宫廷与寺庙色彩采用愈为缤纷华丽;民间与文人则彩色朴实,以素为上。在皇权严控下的苏州建筑,建筑色彩只能是采用自然界最直接的产物,低调淡泊而幽雅。苏州民居几乎都是乌瓦粉墙,屋顶和墙壁黑白分明,和谐自然,以黑白两色及木料原色为基本色,那也是人们最为熟悉和最为接近的自然色彩。除寺庙建筑以外,全部的建筑用色都清淡、风格朴素,体现出庶民为人低调的处世格调。民居乌瓦粉墙的色调,与小桥流水的环境十分和谐,幽雅宁静,就像一幅充满诗情的水墨江南画。2.7黑白两色的象征意义白与黑相对而生,太极包含黑白。苏州民居力求借助色彩以表达传统民居的主观品格,把握阴阳协调的准则。阴阳黑白在苏州建筑中的交互运用,配色讲求高古、优雅、脱俗、清静、朴实;格调温馨而明秀,追求感官与心灵的互补,格调沉稳、含蓄、平和与升华。它貌似单调的黑白色彩是属于心灵观照的,与西方建筑讲求外象色光的灿烂有非常大的区别,有着深奥广博的象征意义。3苏州地方民居与旅游业的相互影响民居旅游倾向于向旅游者展现乡村民俗风情和家事活动。目前,在民居旅游却已是一种客观现实,并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向往“回归自然”的乡村旅游,民居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一种形式,其自有的特点吸引了广大旅游者。随着民居旅游的蓬勃发展,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开展民居旅游,既能保护当地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又能给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效益,合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旅游的深入发展,参加民族旅游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其对旅游接待地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民族旅游对民族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现就这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3.1积极影响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民居在供旅游业使用的同时,亦可供当地居民使用。这样就会让民族地区人们有了更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为旅游业提供了基础保障和对象来源,可以达到在低成本下获得旅游业发展的高效益;另一方面,随着旅游业的开展,民族文化被开发利用,且倍受青睐,唤起了民族地区人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促使他们去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文化。这种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唤起,以及经过重新认识和评价之后对自我文化的重新肯定,激起他们去恢复原有的现已消失或几近消亡的民族传统,同时反作用与民居旅游,使外人的人们可以通过旅游感受民俗的同时,激发民俗旅游的新活力,使之更普及。3.2消极影响一方面当地居民与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游客之间有明显的文化差异,大量外来游客的涌入,当地居民用自己的文化或风俗去满足和取悦游客,打乱了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节奏,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生活环境。从而造成传统文化被淡化、冲击,甚至被扭曲;另一方面现代旅游的发展,有改善环境的一面,也有污染、破坏环境的一面,其文化生态受到一定的影响。如交通条件的改善,带来了大量的车辆和外来人员,排出了废气,制造了垃圾,对当地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更有不良有课对民居建筑的刻意破坏。民居旅游带来可观收入的同时,造成当地物价升高,居民心态失衡,文化价值观改变。自然环境以及民居建筑本身和人文环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语清风缕缕,白云悠悠,一湾碧水,一枝桃花,水乡处处有诗情。如果到江南水乡的居民家去,在那靡雨霏霏的时分,总是看见左邻右舍的女辈在厅中一边剥毛豆,一边谈家常。这些都属于江南民居无穷的韵味和专属的浪漫。无疑“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苏州是江南民居中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它以其丰富纯真的建筑表情,使人无论身处任何一处,纵目远眺,都是一片秀丽的风光,在它的缓慢清幽的节奏中的古街古巷中。其中更饱含历史沧桑与文化传承的魅力黑白苏州以艺术的真实情感叩击人们的心扉,抒发自己的情怀,表露出复杂,深刻,细腻而具体的思想感情,引起我们的共鸣。不论是鸟鸣清悠深深巷的清晨,亦或是细雨蒙蒙小桥边的午后,又或是朦胧月下寂静沉睡的午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