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课程设计.doc_第1页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doc_第2页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doc_第3页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doc_第4页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理工学院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课程设计说明书目 录一、主要内容1 道路选线12平面设计13 纵断面设计44 横断面设计6二、参考文献9第一章 道路选线与定线1、地形条件该地区地形复杂,高差相对较大,多丘陵山地,属于山区。 2、选线原则 路线设计受到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到很多社会、经济等上的因素。本次为丘陵区选线,等级为三级公路,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 使填、挖方基本平衡。2) 路线的坡度做好控制,在0.3%7%为宜3) 多种方案,从中选择最优方案。4) 做到少占耕地,与农田基本建设相协调。5) 根据设计标准合理布局线路,路线设计要保证行车安全、舒适。6) 选择坡度较缓的地形,有利于施工。在地形图上弯道设计时,除考虑曲线要素外,还要注意弯道内侧是否有物体阻碍司机的视线,为满足视距要求,要对其横净距进行计算。3、定线 道路定线,就是个根据道路的情况,从规划的起、终点之间结合地形、地质、水文及其他沿线条件,综合考虑平、纵、横三方面因素,在实地或纸上选定道路中线的确切位置,然后进行有关的测量和设计工作。在纸上定线中,因使所设计路线尽量与等高线平行,绕开等高线密集的陡坡地区。在定线时,直线距离不能太长,一般以20V(V是设计车速)为最大长度。 第二章 平面设计2.1平面线形设计依据1、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顺适、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2、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3、回头曲线的设计,其为一个主曲线和两个辅助曲线和主、辅助曲线所夹的直线段组合而成的复杂曲线。2.2圆曲线2.2.1曲线的几何要素计算公式 切线长:Th(R+p) *tan/2qQLS/2L3S/240R2曲线长:LhR/180 0Ls 外距: Eh(Rp)sec/2RPL2S/24R L4S/2384R3切曲差: Jh2ThLhR圆曲线半径(m) 转角() p内移值(m) q切线增值(m) Ls缓和曲线长度(m) 2.2.2主点里程桩号计算及测设方法直缓点:ZHJDTh缓圆点:HYZHLs圆缓点:YHHZLs缓直点:HZZHLh曲终点:QZHZLh/2交点: JDQZJh/2 2.2.3圆曲线的半径和长度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94)规定圆曲线的半径最大不宜超过10000m。在三级公路中,设计速度V=40km/h,在一般最小半径中R100m,在极限最小半径中R50m,在设计中根据地形的情况自行选择合适的半径,所以在本次设计的三级公路中JD1的R1取600m,JD2的R2取600m,JD3的R3取100m。2.3缓和曲线根据我国现行标准规定:公路等级高速公路 一 二三四设计速度(km/h)1201008010080608060403020缓和曲线长度/m10085708570507050352520为使缓和曲线段长度大于35m,取LS=40m.2.3.1曲线计算: 在所设计的三级公路中V=40km/h, R1=600m,R2=600m,R3=100m,1=2400600,2=4501800,3=12501800 ,求出平面曲线几何要素: 1.交点JD1处圆曲线的确定T=R*tan/2=600*tan(2400600/2) =127.5L1=R/180 0 =2400600*600*/180 =251.33E=R*(sec/21)=600*sec(2400600/21) =13.4J=2TL=2*127.5251.33=3.672. 交点JD2处圆曲线的确定:T=R*tan/2=600*tan(4501800/2) =248.53L2=R/180 0 =4501800*600*/180=471.28E= R*(sec/21)= 600*sec(4501800/2)-1=49.435J=2TL=2*248.53-471.28=25.783. 交点JD3处平曲线的确定:1)平曲线元素确定p=L2S/24RL4S/2384R3=(402/24*100)-(404/2384*1003)=0.67 q=LS/2 L3S/240R2=(40/2)-(403/240*1002)=20 2)曲线上各桩号确定Th=(R+p)*tan/2+q=(100+0.67)*tan(12501800/2)+20=213.4Lh=R/180 0 + Ls=12501800*100*/180+40=258.2Eh=(R+p)sec/2R=(100+0.67)sec(12501800/2) 100=118.02Jh=2ThLh=2*213.4258.2=296.018JDRLSThLhEh124006006000204.044397.09427.702,45018006000197.22384.5825.73231250180010040289.324282.63187.552.4平面曲线组合设计 缓和曲线的长度不能小于所设计等级公路的最小长度的规定;中间圆曲线的长度也宜大于3s的行程。下表为各级公路平曲线的最小长度:设计速度 km/h1201008060403020一般指1000850700500350250200最小值200170140100705040所求三个弯道的平曲线长度L1=251.33m,L2=471.28m,Lh3=258.2m都满足要求。第3章 纵断面设计3.1纵断面设计一般要求1、 应满足纵坡及竖曲线的各项规定2、 纵坡应均匀平顺3、 应争取填挖平衡节省土石方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4、 根据路线的要求应尽量照顾农田、水利、民间运输等相关要求。3.2.坡度设计3.2.1最大纵坡最大纵坡是道路所允许的最大坡度值,是纵断面设计的重要指标。具体要求:设计速度km/h1201008060403020最大纵坡%3456789所以在设计速度为40km/h的三级公路上,最大纵坡为7%。3.2.2最小纵坡纵坡不宜太小,要满足排水要求,防止积水渗入路基而影响其稳定性,所以纵坡的设计以不小于0.3%为最小纵坡,一般要大于0.5%为宜。3.2.3合成坡度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三级公路在V=40km/h时的最大合成坡度为9.5%,最小合成坡度不宜小于0.5%。3.2.4坡长设计三级公路在40km/h的最短坡长为120米。根据公路工程及技术标准在三级公路越岭路线的平均纵坡一般接近5%5.5%为宜。3.3竖曲线 3.3.1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和长度在纵断面设计中,有三个因素决定最小半径:缓和冲击,时间行程不过短,满足视距要求。汽车在凸曲线上行驶,半径太小,会阻挡司机视线。在凸曲线上设计车速为40km/h最小半径为700m。3.3.2竖曲线要素计算当为“+”时表示凹曲线,当为“”时为凸曲线。在总平面设计中,有1个变坡点,所以有2个坡度,i1=2.1% i2=3.1%所以经过计算1=i2i1=1% 所以第一个为凹曲线,选择半径R=5000m ,满足竖曲线半径的要求。该变坡点的桩号为K1+400该变坡点的设计高程:H1=313.00 1)在进行竖曲线要素计算 竖曲线长度:L=R 竖曲线切线长: T= L/2=R/2竖曲线上任一点竖距; h=x2/2R x为计算点桩号与竖曲线起终点桩号差 竖曲线外距:E=T2/2R 竖曲线起终点桩号=变坡点桩号 T竖曲线起点高程H起=H0 Ti 竖曲线终点桩号=变坡点桩号+ T竖曲线终点高程H终=H0 Ti2) 变坡点L1=R1=5000*0.01=50 T=L/2=25 E=T2/2R=252/(5000*2)=0.0625 1.竖曲线起、终点高程:起点桩号=(k1+400)-25=k1+375 终点桩号=(k1+400)+25=k1+425起点高程=313.00-25*0.02=312.50 终点高程=313.00+25*0.03=313.80计算的竖曲线要素如下:变坡点变坡点桩号凹凸性RTE变坡点高程1K1+400凹5000250.0625313.003.4 道路的平、纵线形组合设计3.4.1平、纵组合的设计原则 1)平曲线与竖曲线应该相互重合,且平曲线要长于竖曲线,就是 “平包纵”。 2)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平衡。 3)暗弯与凸形曲线结合,明弯和凹形曲线组合才合理。 4)要避免使凸曲线的顶部或者凹曲线的底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 5)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相重合。3.4.2纵断面设计要点1)要求从断面均匀平顺、起伏缓和、坡长和竖曲线长短适当、平面组合设计协调以及填挖经济、平衡。2)关于纵坡的长度不宜过短,以不小于设计速度9s的行程为宜。3)竖曲线的半径选用较大的为宜,在受限制时可用最小值。4)在纵坡的设计小于0.3%时,对道路的排水不利,所以在道路的两侧可以设置锯齿形的沟进行排水。第4章 横断面设计4.1横断面的设计依据1)设计时应根据道路等级、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2)三级公路在设计速度为40km/h时的路基宽度为8.5m。3)为了有利排水,在这里去路拱ig=2.0%。在三级公路设计中只有土路肩,宽度为0.75m。坡度一般取3.0%4.0%4.2行车道宽度参考数据:在设计速度V=40km/m时,车道宽度取3.5m.4.3曲线的超高、加宽于视距保证4.3.1曲线超高为了抵消在曲线段上的离心力,将路面设计成为外侧高内侧低的单向横坡度,就是超高。在这里我们根据超高表来确定,在设计速度为40km/h的三级公路上,超高横坡度的选择如下表:V=40km/m390270270200200150150120120909060超高%3456781) 超高的过度一般绕内线旋转由于内侧的不降低,有利于纵向排水,所以在新建的公路中一般都以绕内线旋转的方法。2) 横断面的超高值得计算利用绕边线旋转超高值计算公式:超高位置计算公式注圆曲线上外缘1计算结果均为与设计高之高差2.临界断面距缓和段起点3.X距离处的加宽值:中线内缘过度段上外缘或()中线内缘参考数据:b=0.75,B=3.5*2=7.0,ib=7%,ig=2%,ij=3%,LC=40,b=2.0交点JD3处:(绕路面边线旋转)按缓和曲线全长进行超高过渡:Lc=Ls=40m双坡阶段x0 长度计算:x0 =(ig/ib)*Lc=11.43m 双坡阶段渐变率p1=ig*B/X0=0.0120.003, 所以满足排水要求。1) 缓和曲线上的超高桩号K1+600:X=600-567.2=32.8X0=11.43, 属于旋转阶段,k=x/Lc=32.8/40=0.82, bx=k*b=0.82*2=1.64, ix=32.8/40*0.07=0.0574内缘hc=0.75*0.03 -(0.75+1.64)*0.0574= 0.114686中线hc=0.75*0.03 + 3.5*0.0574=0.2234外缘hc=0.75*0.03 +(0.75+7)* 0.0574=0.46735桩号K1+800:X=825.4-800=25.4X0=11.43, 属于旋转阶段,k=x/Lc=25.4/40=0.635, bx=k*b=0.635*2=1.27, ix=25.4/40*0.07=0.04445内缘hc=0.75*0.03 -(0.75+1.27)* 0.04445=-0.067中线hc=0.75*0.03 + 3.5*0.04445=0.1781外缘hc=0.75*0.03 +(7+0.75)* 0.04445=0.3672) 圆曲线的超高(全超高阶段)外缘hc=0.75*0.03+(7+0.75)*0.07=0.565中线hc=0.75*0.03 + 3.5*0.07=0.2675内缘hc=0.75*0.03-(2+0.75)*0.07=-0.17对在平曲线上的各个桩号的超高值计算如下表:JD3内缘中线外缘K1+567.2(ZH)00.09250+600-0.1146860.22340.46735+607.0(HY)-0.170.26750.565+625-0.170.26750.565+650-0.170.26750.565+675-0.17 0.26750.565+696.3-0.170.26750.565 +700 -0.170.26750.565+ 725-0.170.26750.565+750-0.170.26750.565+785.4(YH)-0.170.26750.565+800-0.0670.17810.367+825.4(HZ)00.092504.3.2曲线加宽对于RX0=11.43,属于旋转阶段,bx=k*b,k=x/LcK=32.8/40=0.82, bx=0.82*2=1.64桩号K1+800:X=825.4-800=25.4X0=11.43,属于旋转阶段,bx=k*b,k=x/LcK=25.4/40=0.635, bx =0.635*2=1.27圆曲线上加宽值:桩号加宽值/mK1+567.2(ZH)0+6001.64+607(YH)2+6252+6502+6752+696.3(QZ)2 +7002.+7252+7502+785.4 (YH)2+8001.27+825.4(HZ)04.4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及调配在公路工程中,有挖方有填方,所以对其要进行计算和合理的调配。4.4.1横断面的计算用积距法,把需要填挖的地方划分成若干个规则图形进行计算在相加。公式:F=b4.4.2土石方的计算平均断面法,用相邻两个断面的填方或挖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