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地大作业环境.doc_第1页
[工学]地大作业环境.doc_第2页
[工学]地大作业环境.doc_第3页
[工学]地大作业环境.doc_第4页
[工学]地大作业环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光环境一、照明对工效的影响二、工作场所照明设计三、照明标准在作业过程中,视觉的应用是最为重要和普遍的,大约80%以上的信息是由视觉得到的,由此我们才能知道各种物体的形状十大小、位置和颜色。通过视觉获得信息的效率和质量与视觉特性和照明条件有直接关系,而执行基本的视觉功能则依靠于照明。 一、照明对工效的影响1照明与疲劳合适的照明,能提高近视力和远视力。因为亮光下瞳孔缩小,视网膜上成象更为清晰,视物清楚。当照明不良时,因反复努力辨认,易使视觉疲劳,工作不能持久。眼睛疲劳的包觉症状有:眼睛乏累、怕光刺眼、眼痛、视力模糊、眼充血、出眼屎以及流泪等。眼睛疲劳还会引起视力下降、眼球发胀、头痛以及其它疾病而影响健康,工作失误甚至造成工伤。2照明与工作效率提高照度,改善照明,对减少视觉疲劳,提高工作效率有很大影响。适当的照明可以提高工作的速度和精确度,从而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减少差错。舒适的光线条件,不仅对手工劳动,而且对要求紧张的记忆、逻辑思维的脑力劳动,都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验表明,当一个人闭门思考时,他的思考能力会有所下降。某些依赖于视觉的工作,对照明提出的要求则更为严格。增加照明并非总是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相联系。照度提高到一定限度,可能引起目眩,从而对工作效率产生消极影响。研究表明,随着照度增加到临界水平,工作效率便迅速得到提高;在临界水平上,工作效率平稳,超过这个水平,增加照明度对工作效率变化很小,甚至会加重视疲劳,使工作效率下滑,视疲劳和生产率随照度变化的曲线如图10-1所示。图10-1 视疲劳和生产率随照度变化曲线由于眼睛的调节能力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因此,年龄增加将导致眼睛调节时间延长,如果所从事的是视觉特别紧张的工作,则高龄人的工作效率比青年人更加依赖宁照明。3事故与照明事故的数量与工作环境的照明条件有密切的关系。事故统计资料表明,事故产生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照度不足则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我国大部份地区,在11月、12月、1月这三个月里白天很短,工作场所人工照明时间增加,和天然光照明相比,人工照明的照度值较低,因此事故发生的次数在冬季最多。人眼在亮度对比过大或物体及其周围背景发出刺目和耀眼光线时,即在眩光状况下,会缩瞳而降低视网膜上的照度,并在大脑皮层细胞间产生相互作用,使视觉模糊。眩光在眼球介内质内散射,也会减弱物体与背景间的对比,造成不舒适的视觉条件,进而导致视觉疲劳。夜间运行的汽车,当驾驶员为交会来车而将本车前照灯变换到近光时,由于50米距离以外的路面照明急剧降低而导致形成“黑洞”效应,因而在510秒的时间内将丧失识别障碍物的能力,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实际上是盲目行车,极易造成事故。4照明与情绪据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研究表明,照明会影响人的情绪,影响人的一般兴奋性和积极性,从而也影响工作效率。一般认为,明亮的房间是令人愉快的,如果让被试者在不同照度的房间中选择工作场所的话,一般都选择比较明亮的地方。眩目的光线使人感到不愉快,被试者都尽量避免眩光和反射光。许多人还喜欢光从左侧投射。总之,改善工作环境的照明,可以改善视觉条件,节省工作时间,提高工作质量,减少废品,保护视力,减轻疲劳,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差错,避免或减少事故,有助于提高工作兴趣,改进工作环境。 返回顶部二、工作场所照明设计1照明形式的选择作业环境中的照明一般有三种形式,即天然采光、人工照明、混合采光。利用自然界的天然光源,解决作业场所照明的叫天然采光;利用人工制造的光源来解决作业场所照明的叫人工照明;当天然光源和人工光源合用时则谓之混合采光。考虑到节省能源以及人们习惯太阳光谱,所以应考虑最大限度地使用天然采光。将工作场所布置成一个合理的照明场地后,将会提高工作的速度和精确度,增加产量,保证质量,保障安全。2人工照明方式的选择1)一般照明也叫全面照明。它是指不考虑特殊的局部需要为照亮整个被照面积而设置的照明。采用这种照明方式,可使作业者的视野亮度一致,视力条件好,工作时感到愉快。它的一次投资费用较少但耗电较多。它适用于对光线投射方向没有特殊要求,工作点较密集或者作业时工作点不固定的场所。2)局部照明它是指增加某一指定地点的照度而设置的照明。由于它靠近工作面,故耗电少而照度高,但要注意直接眩光和使周围变暗的影响。一般来讲,对工作面照度要求不超过3040勒克司时,可不必采用局部照明。3)综合照明它是指由一般照明和局部照明共同构成的照明。其比例似1:5为好。若对比过强则将使人感到不舒适,对作业效率有影响。对于较小的工作场所,一般照明的比例可适当提高。综合照明是一种最经济的照明方式,常用于要求照度高,或有一定的投光方向,或固定工作点分布较稀疏的场所。4)特殊照明它是指应用于特殊用途,有特殊效果的各种照明。如透过照明、不可见光照明、色彩检查照明、彩色照明等。3光源选择室内天然采光是通过天窗和侧窗接受户外的光线。作为光源,自然光(阳光及天空光)是最理想的。但是天然采光会受到时间、季节和条件的影响,因此在作业环境内常常要用人工照明作为补充光源。人工照明可使工作场所保持稳定光量。常用的人工光源可分为两大类,即:1)白炽灯白炽灯发出的光以红黄两色光为主,因其可改变物体自然色,故不适合颜色分辨要求很高的场合。2)荧光灯它是较为接近自然光的一种人工光源,其光谱近似阳光。发热量小,发光面大,可使视野的照度均匀,采光效果较白炽灯高34倍,因而经济性好。但是,荧光灯发光时会产生导交流电频率相同的闪烁。由于闪光频率高于眼睛的闪光融合频率,故人并不都能知觉到闪光。另外,旧的或者质量不好的荧光灯还会产生可见的闪光,在灯管两端尤为严重。当安装辅助元件或者同时使用两个以上的荧光灯,则可减弱闪光现象,使光强变化减小。任何作业只要时间较长,就不宜使用单根荧光灯进行照明。光源不可见闪烁时,从最大亮度到最小亮度的变化程度(指在一个周期内),叫均匀值。完全不闪光的光源,均匀值为1,荧光灯的均匀值在0.20.6之间,白炽灯则在0.9以上。照明不宜使用有色光线。在有色光照明下视力效能降低。如白光下视力效能为100%,则在红光下视力效能仅达90%。按光线与被照物的关系,光源可分为直射光源、反射光源及透射光源三种。直射光源的光线直射在加工物件上,因向光部分明亮,背光部分黑暗,故照度分布不均。反射光源光线的90%至更多的光都照在天花板和墙面上,通过反射来照明,故不会产生阴影。透射光源的光线经散光的透明材料使光线转为漫射,以减轻阴影和眩光,使照度分布均匀。4)眩光物体表面产生刺眼和耀眼的强烈光线叫眩光。眩光多来源于外界物体表面过于光亮、亮度对比过大或直接强光照射。工作面上的直射太阳光常常产生使眼睛无法适应的眩光。眩光的影响有如下几点:1)使眼睛的瞳孔直径减小,在视野内亮度不变的条件下降低了视网膜上的照度。2)眩光在眼球媒质内散射,减弱了被看对象与背景间的对比;3)视觉细胞受高亮度光源的刺激,使大脑皮层细胞阔产生相互作用,因而使对对象的观察模糊。有研究表明,做精细工作时,眩光在20分钟之内就会使差错明显增加,工效显著降低。为了防止和减轻眩光对作业的不利影响,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限制光源亮度。当光源亮度大于16104坎德拉/米2时,无论亮度对比如何,都会产生严重眩光现象。对眩光光源应考虑用半透明或不透明材料减少其亮度或遮住直射光线;2)合理分布光源。应尽可能将眩光光源布置在视线外微弱刺激区,采用适当的悬挂高度和必要的保护角;3)光线转为反射。光线经灯罩或天花板及墙壁漫射到工作场所;4)对于反射眩光,则通过变换光源的位置或工作面位置,使反射光不处于视线内。此外还可以通过选择材质或涂色来降低反射系数,避免反射眩光;5)适当提高环境亮度以减少亮度对比。5作业场所的光照要求照明要符合人的要求,达到眼睛感觉舒服和视觉效果优良,必须保证照度适宜、光源布局合理、无闪光、不产生目眩等要求。1)光的数量光的数量就是指在作业面及其周围光的照度。不同的视看对象要求不同的照度,而在同一条件下照度值愈高愈好。提高照度,不仅能减少视觉疲劳,而且对提高劳动生产率也起着很大作用。当照度超过1000勒克司时,将造成反光干扰,此时阴影深暗,对比过于强烈,而这些都对作业不利。由于照度愈高,电力消耗愈大,所需的投资费用也愈大。所以,照度的确定,既要考虑视觉需要,也要考虑经济上的可能性和技术上的合理性。2)照明的均匀性视觉是否舒服愉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照明的均匀性,即在视野内大面积的亮度对比和其分布于视野的情况。对于单独采用一般照明的工作场所,如果工作表面亮度很不相同,则眼睛从一个表面移到另一个表面时要发生适应过程。在适应过程中,不仅使人感到不舒适,而且眼的视觉能力要降低。如果经常交替适应,则整个视力将发生困难。研究表明,当亮度对比达到1:5时,眼睛的效率受到损害(以觉察最小亮点的能力测量),眨眼频率增加,说明眼睛有不舒服的感觉。照明的均匀性主要从灯具的布置上来解决。对于一般作业来说,当有效工作面大体为3040平方厘米的范围时,其照度的差异应不大于30%。3)照明的稳定性照明的稳定性指照度保持标准的一定值,不产生波动,光源不产生频闪效应。照度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照明质量的提高。为此,在设计上要保证在使用过程中照度不低于标准值,就要考虑到光源老化、房间和灯具受到污染等因素,适当增加光源功率,采取避免光源闪烁的措施等,同时还应指明使用维护中的有关注意事项。4)光色效果光源的光色包括色表和显色性。色表就是光源所呈现的颜色,如荧光灯灯光看起来象是日光色、高压钠灯灯光看上去象是金白色。当不同的光源分别照射到同样一种颜色物体上时,该物体就会表现出不同的颜色,这就是光源的显色性。也就是说,物体的颜色是会依照明条件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物体的本色只有在白色光(天然光)照明的条件下才会不失真的显示出来。如果照明是有色的,它就会发生变化。同时,物体颜色的辨别还与照明的强度有关,一般照明强度愈大,辨别率愈高。在弱的照明条件下,暖色调接近红色,冷色调接近绿蓝色。在微光视觉条件下,除天蓝色外,其它颜色是辨别不出来的。因此对需要进行辨色的场合,如何选择光源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5)亮度分布照明环境不但要使人能看清对象,而且要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在视野内存在不同亮度,即亮度有差异时就有反差存在。当有足够的反差时,就容易分辨前后、深浅高低和远近。能够大大增强工作的典型性。当工作和周围环境存在明暗对比的反差、柔和的阴影时,心理上也会感到满意。但是,如果亮度差别很大,就会使眼睛很快疲劳。从工作方面看,亮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环境会使人感到愉快。动作变得活跃。如果只是工作面明亮而周围较暗时,动作会变得稳定、缓慢。只有四周很昏暗时,在心理上才会造成不愉快的感觉。 返回顶部三、照明标淮照明标准是照明设计和管理的重要依据。近年来,许多国家都趋向于采用高的照度标准。这是因为照度水平提高后,从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中所得到的经济利益,大于照明装置的投资。总的趋向虽然是提高照度标准,但各国的标准并不统一,因此在使用这些数据时,必须以人机工程学的基本原则为前提。表10-1对比了美国与德国的标准。表10-1 德国与美国照度标准 (勒克司)作业种类德国(DIN)美国(IES)低精度装配250320精密度装配10005400超精密装配150010800低精度机动车床操作250540精密机床操作5005400超精密机床操作100010800工程绘图10002200图书馆、办公室5001600表10-2 工厂的照度标准 (勒克司)作业种类作 业 举 例综合照明只用一般照明局部照明一般照明超精密超粗密机械操作,超精密检查,半导体微型件装配,精密雕刻。5000100010050精密精密机械操作,金属检验,排字,电视机等小型产品装配,暗乐布检查,裁缝。1003008040汽车装配修理,暗色物纺织,精密油漆作业。200100普通机械加工,铸工造型,明色布检查,裁缝,控制盘。3001006030金属热处理,造纸,化工,喷绘,明色物纺织。10050粗粗木工,钣金,印刷100504020金属冶炼,铸造,化工炉5020表10-2列出了我国工厂的照度标准。我国的照度标准是采用间接法制定的,即从保证一定的视觉功能来选择最低照度值,同时进行大量的调查、实测,并且考虑了我国当前的电力生产和消费水平。而直接法则主要是根据劳动生产率及单位产品成本来选择照度标准。 第二节 温度环境一、温度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二、人的体温调节三、气温对人的影响四、温度环境的综合评价作业区的温度环境是决定人的作业效能和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人所处的温度环境主要包括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速度 (风速)和热辐射等四种物理因素,一般又称微小气候。在作业过程中,不适当的气候条件会直接影响人的工作情绪、疲劳程度与健康,从而使工作效率降低,造成工作失误和发生事故。温度环境的因素之间是互相影响和补偿的,即使某一因素变化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常可由另一因素的相应变化所补偿。例如,人体经辐射所获得的热量可以改由气温升高来获得,湿度增高所带来的影响可由风速的增大来抵消,等等。 一、温度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当气温低于2loC时,人一般不出汗。随着气温的增高,出汗量逐渐增加,这时温度的影响也愈来愈大。在气温低于皮肤温度(35oC)时,空气的流动则能增加人体的散热。而当气温高于皮肤的温度时,情况就比较复杂了。一方面空气的流动能增加人体的散热,而另一方面通过对流的方式,又使人体吸热增加,而且气温愈高,吸热量就愈多。因此,温度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要作综合的分析。1空气温度对人体的影响根据有关测定,气温15oC21oC时,是温度环境的舒适区段,在这个区段里,体力消耗最小,工作效率最高,最适宜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不过,对不同性质的工作和习惯的人,这个区段值有所不同。如对习惯于空气调节环境下工转的人的测定,最佳有效温度(有效温度是指人在不同温度、湿度和风速的综合作用下所产生的热感觉指标)是27.6oC。当有效温度为30oC时(空气温度约为35oC),工作效率就显著下降。但是,对不习惯于空气调节环境下工作的人,他们的最佳工作效率却出现在有效湿度821oC的时读,而当有效温度为27.230oC时,工作效率明显下降。办公室的室温宜在19.522.8oC之间。一般认为20oC左右是最佳的工作温度25oC以上时人体状况开始恶化(如皮肤温度开始升高,接着出汗,体力下降,心血管和消化系统发生变化),30oC左右时,心理状态开始恶化(如开始烦闷、心慌意乱);50oC的环境人体只能忍受一小时左右。2湿度对人体的影响空气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平衡和温热感有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在高温或低温的条件下,高湿对人体的作用就更为明显。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人体散热困难,使人感到透不过气来,若湿度降低就能促使人体散热而感到凉爽,低温高温下人会感到更加阴冷,若湿度降低就会有增加温度的感觉。在一般情况下,相对湿度在3070oC之间时感到舒适。3气流速度(风速)对人体的影响空气的流动可促使人体散热,这在炎热的夏天则可使人感到舒适。但当气温高于人休皮肤温度时,空气流动的结果是促使人体从外界环境吸收更多的热,这对人体热平衡往往产生不良影响。在寒冷的冬季则气流使人感到更加寒冷,特别在低温高湿环境中,如果气流速度大,则会因为人体散热过多而引起冻伤。在热环境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感征,就是空气的新鲜感。据测定,在舒适温度区段内,气流速度达到9米/分,即可感到空气清新,有新鲜感。而在室内,即使室温适宜,但若空气不动(速度很小),也会产生沉闷的感觉。4热辐射任何两种不同温度的物体之间都有热辐射存在,它不受空气影响,热量总是从温度较高的物体向温度较低的物体辐射,直到两物体的温度相平衡为止。热辐射包括太阳辐射和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辐射。当物体温度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热量从物体向人体辐射而使人体受热,这种辐射一般称为正辐射。反之,当热量从人体向物体辐射,使人体散热,这种辐射叫负辐射。人体对负辐射的反射性调节不很灵敏,往往一时感觉不到,因此,在寒冷季节容易因负辐射丧失大量热而受凉,产生感冒等症。 返回顶部二、人的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人的体温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恒定不变的,人的脑、心脏及腹内器官的温度比较稳定,称为体核温度,但仍在37oC附近有微小变化。稳定的体核温度是保证生命功能的前提。为了保持稳定的体核温度,人体必须适应温度环境的变化,进行必要的体温调节。在体温调节中,血液循环系统起着运送热量的作用。血液的调节机能关键是皮肤处的血液循环,通过皮肤表面的汗分泌来散热。当人体受到寒冷的侵袭时,肌肉的不随意运动称作战栗。战栗加速了肌肉的代谢过程。从而产生更多的热,因而也起到体温调节的作用。尽管人所处的热环境是千变万化的,但人体却无时不对36.5oC的目标值进行自动调节,因此人的体温波动很小。如果得不到这种平衡,则要随着散热量小于或大于产热量的变化,体温即上升或下降,使人感到不舒服,甚至患病。人体将食物内的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和热能,以维持稳定的体核温度,多余的热被散发到体外。因此,在人体与环境之间总是存在着热交换,这个过程既受生理机制的控制,也遵守传导、对流、蒸发、辐射等物理法则。2舒服域舒服是指在不同温度下,人的某种感觉。对于所有恒温动物而言,由于温度高而引起的不舒服感觉则具有生物防御机制的意义。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会迫使动物寻找一个不冷不热的栖息地。人类除了穿衣以外,还可以利用科学技术从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不舒服时可以改变人的觉醒状态,从而影响整个人体。气温过高会引起疲倦,降低作业效率,增加人为错误,人体因此而减缓活动,以降低体内产热。如果气温过低,冷的刺激使人不得安静,降低人的警觉,分散人的注意力,对脑力作业的干扰尤其大,人体因此而加剧活动,以增加体内发热。为此,我们可把使人体热交换处于平衡的温度范围,定义为舒服域。这个温度的变化范围很小,只有23oC。人只有当皮肤处的血液循环不超过正常的变化范围时,才能感觉舒服。只要稍微改变人体的这种热平衡状态,都会引起不舒服的感觉。人的舒服感受与许多因素有关,因此,衡量“舒服的程度是相当困难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估价。一般认为“舒服”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人主观感到的舒适,另一种是指人体生理上的适宜度。比较常见的是以人主观感觉作为标准的舒适度。人主观感到舒适的温度与许多因素有关,从客观环境来看,湿度愈大,风速愈小,则舒适温度偏低,反之则偏高。从主观条件来看,体质,年龄,性别、服装,劳动强度,热习服(人长期在高温下生活和工作,相应地习惯热环境)等均对舒适温度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践中,所谓舒适温度是指某一温度“范围”而言。生理学上常用的规定是:人坐着休息,穿着薄衣服,无强迫热对流,未经热习服的人所感到的舒适温度。按照这一标准测定的舒适温度一般是213oC。影响舒适温度的因素有:1)季节。舒适温度在夏季偏高,冬季偏低;2)劳动条件。不同的劳动条件下的舒适温度也不同。下面是在室内湿度为50%,某些劳动的温度指标:坐着从事脑方劳动(办公室、调度台)1824oC;坐着从事轻体力劳动(操纵、小零件分类)1823oC;站着从事轻体力劳动(车工,铣工)1722oC;站着从事重体力劳动(沉重零件安装)1521oC;很重的体力劳动1420oC。3)性别、年龄等。女子的舒适温度比男子高0.55oC;40岁以上的人比青年人约高055oC。其它诸如衣服、地域等因素也对舒适的温度指标有着不同的影响。关于舒适的湿度,一般为6040%。湿度在70%以上为高气湿,在30%以下为低气湿。在不同的空气湿度下,人的感觉不同,温度越高,高湿度的空气对人的感觉和工作效率的消极影响越大。据某学者推荐:室内空气湿度(%)与室内气温t(oC)的关系应为:1887.2t(t26)例如室温20toC时,湿度最好是:1887.22044,即44%。至于舒适的风速,当在工作人数不多的房间里,空气流动的最佳速度为0.3米秒,而在拥挤的房间里为0.4米秒。当在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很高时,空气的流动速度最好是12米秒。 返回顶部三、气温对人的影响1)高温对人的影响(1)循环系统在体温调节方面起重要作用。人在高温下为了实现体温调节,必须增加心输出量,因而使心脏负担加重,脉搏加速。据抽样调查结果,长期接触高温的工人(如冶炼、轧钢),其血压比一般高温作业的工人高。(2)人在高温下,体内血液重新分配,引起消化道相对贫血。由于出汗排出大量盐分及大量饮水,致使胃液酸度下降。在热环境中,消化液分泌量减少,消化吸收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因而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和胃肠疾患的增加。(3)温热环境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表现为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减弱,条件反射的潜伏期限长,注意力不易集中。严重时,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疲劳乃至虚脱等症状。2)低温条件对人的影响人体在低温下,皮肤、血管收缩,体表温度降低,使辐射和对流散热达到最小的程度。在严重的冷暴露中,皮肤血管处于持续的极度的收缩状态,流至体表的血流量显著下降或完全停滞。当局部温度降至组织冰点(5oC)以下时,组织就发生冻结,造成局部冻伤。此外,最常见的是肢体麻木,特别是影响手的精细运动灵巧度和双手的协调动作。手的操作效率和手部皮肤温度及手温有密切关系。手的触觉敏感性的临界皮温是10oC左右,操作灵巧度的临界皮温是1216oC之间,长时间暴露于10oC以下,手的操作效率就会明显降低。3)在冬季,无论工厂还是家庭,都存在着因采暖而带来的空气干燥问题。当房间内的温度为恒温时,相对湿度应为4050%时才比较舒服。若湿度低于30%,就会损害鼻腔和咽喉的粘液膜,对健康极为不利。4)个体对中暑的抵抗能力差别很大,肥胖的人中暑的危险要比瘦条的人大的多。若体重超过普通人25千克,则中暑的危险性将增加约6倍。返回顶部四、温度环境的综合评价温度环境对人体产生影响的时候,仅用温度指标是不充分的。因为人在进入作业场所时必然受到温度、湿度、风速和熟辐射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这种综合感就是有效温度。1有效温度当有效温度高时,人的判断力减退,当有效温度超过32oC时,作业者读取误差增加,到35oC左右时,误差就会增加4倍以上。有效温度的变化与下列组合条件有关:(1)空气温度与周围物体表面的温度;(2)空气温度与相对湿度;(3)空气温度与空气流动的速度。我国采暖通风和空调设计规范(TJl975)中规定的工作场所的有关参数,见表10-4,不同作业种类的有效温度见表10-5。表10-4 工作场所的允许风速室内温度湿度基数允许风速(米 /秒)温度(oC)湿度( %)1840600.22040600.252240600.32440600.42640600.5表10-5 不同作业的有效温度作业种类脑力作业轻作业体力作业舒适温度(oC)15.518.312.718.31016.9不适温度(oC)23.723.921.123.92作业场所的适宜温度及湿度生产作业场所的气温,一年四季不同。夏天炎热,冬天寒冷,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为了给操作人员创造舒适的工作场所,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排除潜在事故,就必须采用人工的办法,对工作场所的温度环境进行调节。如要得到使人舒服的温度,则必须通过人为的调节,使热能产生与热能的散发保持平衡。当然,这个适宜的温度还随工作的种类和强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见表10-6),以保证安全的高效率的生产活动。表10-6 适宜作业的温度和温度作业的种类温度(oC)湿度(%)组装电气产品22.24045一般印刷2526.750棉纺织作业26.77085毛精纺作业26.77580尼龙织造26.75060人造丝织造26.75065胶片贮藏21.123.94065啤酒酿造 (瓶装啤酒)457275以上火柴干燥21.123.940洗涤物品干燥79.481.225403工作环境对安全生产的影响由于生产作业环境与自然环境不一样,它是一种人为的环境,生产设备散发的热量要传给人体,这就破坏了人体体温与外界气温的平衡。特别是当在生产过程中处理高温物体时,人受辐射的影响显著升高,此时如果湿度也相对增大,则汗液就难于从人体皮肤表面蒸发,散热困难,使操作人员的生理机能发生障碍,破坏了正常的体温平衡。人体温度升高,使操作者心理上感觉不舒服而显得闷热、心慌、眼花、头昏等,事故频率度增大,谬误增多。为此,就必须加强对作业环境的改善。当在寒冷的气候下进行露天作业时,人体为保持正常体温,心脏就得十分辛苦地加倍工作,这将导致因心脏过劳而感到紧张,操作会变得呆滞,事故频率度也会增高。由此可见,温度环境对人的生理、心理、情绪及智力均有影响。有的地理学者认为,由于温带的气候条件适于人的健康,因而居民精神振奋,文化发达,故居于北纬25o55o之间的民族,强盛的居多。过此以北,能量只能供给人体生理的要求,因而不利于文化的发展。 第三节 色彩环境一、颜色的形成与特性二、颜色对人的影响三、颜色调节颜色是物体的一个属性,人们通过颜色视觉能从外界获得各种不同的信息。因此,颜色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大量实践证明,颜色不是可能可无的装饰,而是一种可以利用的管理手段。好的颜色环境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或避免差错,提高人对信号、标志的辨别速度,并且可以恢复人的视觉能力,减少疲劳。一、颜色的形成与特性在亮度较高的条件下,人眼能够辨别出不同的颜色。视觉的形成有赖于光线给眼睛的刺激。大凡所谓看见,都是在光线的作用下,眼睛对被看对象的反应。光、对象、眼睛是构成所谓看见的视觉现象的三要素,且缺一不可。因此,首先是凭借了光线的照射,如果光线一旦消失,颜色也就随之消失。所以有光才有色,无光也就无色彩可言了。其次,颜色与人眼的生理机能有关。在人眼结构中,也有专门感受光的细胞,当人眼受到不同强度的色光刺激后,就会形成不同的颜色感觉。总之可以说,没有光线刺激,就没有形成颜色的条件,而没有人眼的感色细胞,一切颜色也就不能形成。太阳光里含有七种色光,红、橙、黄、绿、青、蓝、紫,其波长从780380毫微米,为可见光。波长超过730毫微米的叫红外线,波长短于380毫微米的电磁波为紫外线,二者均属不可见光。由于各种物体的表面分子结构不同,照射到物体表面的不同波长的光会发生全反射、部分反射,全吸收或部分吸收。当被全部反射的某一色光与部分反射出去的其它色光相遇混合后,就形成了这物体所呈现的颜色。因此,可以说反射什么色光,物体就呈现什么颜色。各种颜色的波长范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逐渐过渡的,因此还可以分成许多中间色。光感觉可以分为两类,即彩色和非彩色(如白、黑和各种灰色)。1色彩三要素为了鉴别和分析比较色彩的变化,人们提出了色调、明度和彩度三要素作为鉴别色彩的标准,也可称之为三个基本特性。1)色调色调是颜色彼此相互区分的特性。它决定于辐射光源的波长,即一定波长的光在视觉上的表现,如红、黄那样的色感。人眼大约能分辨出160种色调。2)明度明度是指颜色亮暗程度的特性,以区别颜色的明暗与深浅。这是光线强弱程度不同所产生的明暗效果。色调相同的颜色在相同的照度下,由于反射系数不同而可具有不同的明度。辐射的强度愈大则明度愈大。如红色就有紫红、深红、浅红之分,看上去亦有深浅之别。不同色调也有不同的明度,如在红、橙、黄、绿、青、蓝、紫中,蓝和紫的明度最低。红和绿明度中等,而黄色明度最高。所以,我们感到黄色最刺眼也是这个道理。在非彩色中,白色明度最高(其它颜料混以白色可提高明度,混入愈多,提高愈多)。黑色明度最低。在黑白之间,通常分成911个明暗阶段。谓之明度等级。3)彩度又叫纯度或饱和度,是指某种颜色含该色量的饱和程度,也是对色彩的色觉强弱而言的。波长越单一,颜色也就越纯和、越鲜艳。亦即当某一种颜色浓淡达到饱和,而又无白色、灰色或黑色渗入其中时,即呈纯色(又称正色),若有黑、灰色渗入,即为过饱和色,若有白色渗入,即为未饱和色。每一色调都有不同纯度的变化。光的颜色完全饱和是很少见的,只有纯光谱的各种颜色的彩度最大。标准色的彩度最高(其中红色最高,绿色低些,其它居中),白、灰、黑的彩色最低,定为零。实验证明,色彩的三要素中如果其中之一发生变化,颜色即起变化。如果两个颜色的三要素相同,在视觉上就产生同样的感觉。对于非彩色,只能根据明度的差别辨认,而对于彩色则可以从色调、明度和彩度三个特性来辨认,这就将大大提高人们认别物体的能力。2颜色混合按照光的三原色原理,任何光的颜色都可由红、绿、蓝三种光混合而成,亦即颜色可以相互混合。这种混合可以是光线的混合,也可以是颜料的混合。色光混合是一种加色法。它是两种以上颜色辐射直射到视网膜的同一区,引起同时兴奋。加色法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油漆等的混合配色是一种减色法。它是利用不同波长的光线在新混合的颜色微粒中逐渐被吸收而引起的,即白光照射后,光谱的某些成分被吸收,其余的被反射。减色法的三原色是黄、青、紫,它们恰好是加色法三原色的补色。颜色混合遵循着下达规律,即:1)补色律。凡两种颜色以适当比例相混合得到白色或灰色(非彩色),这两种颜色为互补色。如:红色和青色、黄色和蓝色、绿色和紫色等是互补色。2)中间色律。任何两个非补色相混合便产生中间色。这种中间色的色调介于两个混合颜色的色调之间。如红色和黄色混合得出橙色,蓝色和绿色混合得出青色等。3)代替律。相似色混合后仍相似。 返回顶部二、颜色对人的影响颜色可以引起人的情绪性反应,也影响人的行为。产生这种反应的原因,一是人的先天因素,二是个体过去经验的潜意识作用。1颜色对生理的影响每种颜色都具有特殊的心理作用,虽然个体之间的感觉存在着差异,但某些感觉特征却是一致的。颜色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视觉工作能力和视觉疲劳的影响。单就引起眼睛疲劳而言,蓝、紫色最甚,红、橙色次之,黄绿、绿篮、绿、淡青等色引起视力疲劳最小。使用亮度过强的颜色,瞳孔收缩与扩大的差距过大,眼睛易疲劳,而且使精神不舒适。颜色的生理作用还表明,眼睛对不同颜色光具有不同的敏感性。例如对黄色光较敏感,故常榴黄色作警戒色。对眼睛而言,黄与黑的对比最强,因此黑底黄字最易辨认。颜色对人体其它机能和生理过程也有影响。例如,红色色调会使人的各种器官机能兴奋和不稳定,有促使血压升高及脉搏加快的作用。而蓝色色调则会使人各种器官的机能稳 定,起降低血压及减缓脉搏的作用。黄红系统颜色有增加食欲的作用。绿黄色系及紫色系在心理上起中性作用。2颜色对心理的影响色彩不仅在艺术上是不可缺少的,而且许多科学家还发现色彩具有一些奇异的效应,虽然有些机理目前尚未弄清,但这些效应早已为人们深深感觉到了。颜色有以下心理作用。1)冷暖感颜色能引起或改变温度感觉。通常人们把红、橙、黄等颜色称为暖色系,认为它们有温暖感。蓝、青、绿等颜色称为冷色系,它们给人以寒冷感。黄绿色与紫色为其中间色,使人感到冷热不定。彩度高的暖色给人以暖感强,彩度高的冷色给人以冷感强。2)兴奋和抑制感暖色系的色都给人以兴奋感,冷色系的色都给人以沉静感,而且这种感觉与色调、明度、彩度三要素都有关系,尤其是彩度影响最大。暖色或冷色的彩度越高,其兴奋或沉静的作用越强烈,反之则越小。兴奋的颜色,可以激发人的感情。使人情绪饱满,精力旺盛;而沉静的色,则可抑制人的情感,使人沉静的思考和安静的休息。3)前进后退感几种颜色在同一位置时,有的感到近些,有前进感;有的感到远些,有后退感。暖色系的红、黄、橙色及它们的中间色是前进色,而冷色系的绿、篮、青色是后退色。如室内涂上冷色调,则会使人感到宽敞。在色彩设计中,时常利用色的进退感创造色彩的层次,以丰富色彩,加深人们的印象。4)轻重感色彩给人们心理感情上带来的轻重感也是常见的。色的这种重量感,主要由明度来决定。一般明度高的感觉轻,明度低的感觉重。明度相同,彩度高的比彩度低的感到轻,而暖的又比冷的显得重。例如机械上的把手等涂以明色,可使操作人员有轻快感。5)轻松和压抑感颜色的明度会影响人的情绪。例如明度高的颜色会使入产生轻松、自在、舒畅的感觉,明度低的颜色会使人产生压抑和不安的感觉。非彩色的白色和其它纯色组合时感到活泼,而黑色呈忧郁的。6)软硬感有的色给人以柔软感,有的则给人以坚固感。色彩的这种软硬感主要由明度决定。明亮的颜色感软,深暗的颜色感硬,而彩度方面则是中等彩度的色感柔软,高彩度或低彩度都有硬的感觉。非彩色的白色和黑色是坚固色,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