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森林防火不同地形扑火对策.doc_第1页
[农业]森林防火不同地形扑火对策.doc_第2页
[农业]森林防火不同地形扑火对策.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森林防火不同地形扑火对策森林火灾的发展和蔓延除了受气象因素、可燃物载量等综合因素影响外,还受地形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因此,通过对不同地形立地条件所发生林火现象的研究,提出根据不同地形条件来实施林火扑救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仅供同行们参考。 1山峦叠峰: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山地气候明显,风向飘忽不定,变化多端,并且由于气团的不稳定而引起火旋风,导致火势加强,小火转为大火,进而从平面转为立体燃烧而形成飞火。据实践测定,如果风速在1520秒米左右的情况下,火就会越过窄小的河流或道路而形成新的火场。此处发生林火,一定要密切关注风向风速的变化,扑救时,一定要选择好突破口,留有退路。要密切关注火旋风和飞火的发生,同时,不要在山顶上扑火和停留,当碰到较强的火势时,应迅速避开,不要使扑救人员处于危险地带,特别是对进入火场的路线要选择准确,要紧紧地贴近火线边缘行进。在容易引起急剧燃烧的地带(阳坡)要特别引起高度注意和防御,要抓住扑火的有利时机,采取分兵合围的办法,从山根底部选择一突破口然后按相反的方向向火的两翼推进,直至最后合围。 2凸峰丛立:地形变化形如丘陵、山脉等,山峰林立,通风良好,气流畅通,其温度受同等自由大气的影响较大,在山顶,白天风速大,湍流强,在太阳辐射的强烈影响下,气温上升的很快,在一定的条件下,气流越过相对高差大于400米的山脉,在背风坡下沉增温,可出现梵风现象,气流干而热,梵风的出现对扑火十分不利。此种地形一旦发生林火,受山谷风的影响,火燃烧剧烈,不易扑救。扑救时,要认真仔细地观察好地形,当遇有悬崖峭壁时,要格外小心,不要盲目行动。同时,不要组织大规模行动,可由专业队来具体实施扑救。另外,要密切关注一些细小的燃烧颗粒滚落到山下形成新的火点。 3山稀谷阔:谷地特点比较分明,坡度不大明显,山地起伏不大。火燃烧时如果不是遇有恶劣天气,林火强度不会很大,可采取分兵合围或跳跃式扑救的方法来具体实施,但要注意山谷交会处,风向会发生变化,林火容易产生回旋现象,极容易把扑救人员围在火中,发生人身伤亡事故。 4低山漫岗:地形起伏变化不大,火行为主要依据风向、风速的变化而变化。在恶劣的天气下,容易发生树冠火,火场面积成倍增长特别是当遇到大面积草塘、湿地、枝丫堆等地带,火速加快,浓烟滚滚,火强度较高,极难扑救。扑救时,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可采取点烧隔离带的办法制止火势的发展,但要注意的是实施以火攻火应由具有实战经验的扑火指挥员来担任具体指挥。以火攻火时,应选择好依托点,万不得巳时,可人工制造出依托点,实施打点结合,需要指出的是林区的道路、河流、农田地等均可做为依托点来实施以火攻火。另外,如果低山漫岗处于较近地带发生的林火,火势不是很大时,可采取直接扑打的办法。 5,山顶凸尖:地形起伏较大,坡陡,且多处呈悬崖峭壁状态,上山火速度较快,有时呈跳跃式发展,有时会遇到裸露的岩石,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减小火势,减缓火焰的前进速度,火场形状不规则,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应防止石块滚落砸伤扑火人员。扑救时,因坡陡扑火人员很难到达顶部实施直接扑打,在布兵时,应在山顶的背部重点布兵,对于山顶尖部的林火可暂时放弃,待火势发展到背部或底部呈逆风燃烧时再实施扑救。同时,对于山顶前部的火势应积极加以控制。 6山顶平阔:山顶地势平坦、开阔,起伏不大。林火燃烧时,主要依据风向、风速的变化而变化,风小时,火场呈圆形状向四处发展;风大时,呈条形状向前发展。扑救时,可采取一点两面分兵合围的战略战术。如果起火点在阳坡上,阳坡一面燃烧的比较强烈,而阴坡则呈逆风状态燃烧,如果不是在恶劣的气象条件下,火势不是很大,火焰高度一般在12米以下,烟直升;而阴坡的火势发展最慢,如果不是遇有倒木圈或枝丫堆地带,火焰高度不会超过30厘米,布兵时,阳坡的兵力应大于阴坡。当遇有倒木圈或枝丫堆时,可在其外围点出一条隔离带,然后继续向前推进。 7山顶凹形:四面环山,呈凹形,行如盆地、山谷、峡谷、构谷纵横。通风情况较差,空气闭塞,温度受自由大气的影响较小,谷地或盆地白天空气受热,增温强烈,低凹处多草丛,火燃烧猛烈,同时伴有局地涡流风,火速极快,并产生火爆现象,如果扑救人员处在这种地带必死无疑。因此,当遇到这种情况时,不要急于扑救。待风小时或温度低、逆风燃烧时再出击。 8山脊山梁:山脊山梁相连接,沟壑交错,山坡相连。林火发生时,火势发展方向不明,火势时大时小,上山火时火势迅猛,并且在山谷风和气流的作用下,气流回旋,容易发生大面积树冠火和火旋风,当火沿坡烧向山脊时,火焰会在山脊附近激烈燃烧,产生许多飞火,火势较强,烟雾很浓,火头会越过山脊向对面山坡蔓延,以山脊为中心向上方东西两侧山坡同时燃烧。扑救时,应密切关注火势的发展和变化,掌握好风向,不要打迎面火,特别是不要在未过火的山脊或山梁上停留,也不要从山脊或山梁上往山下扑打,应抓住时机,在火未蔓延至山麓以前将火扑灭。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从哪里打开缺口,扑打的火边必须是真正的外围火边。 9葫芦谷,(U型地带):三面环山,底部为沟塘。当火入沟塘时,火前进的速度较快,火很快在沟塘内形成爆炸式燃烧,并在火场的上空形成强大的对流柱。扑救时,应避开这种地形,尽可能的在火尚未入沟塘前将火扑住,一旦扑救失败,切记不要急于进入沟塘内,防止发生人身伤亡事故。在火到达山顶后转为下山火呈逆风燃烧时,再实施积极扑救和控制。 10两山夹一沟(窄谷):两面是侧陡坡,底部为沟塘,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向喇叭形的狭窄通道时,由于气流辐合流线密集,风速加大,火入沟塘时,两个坡面的可燃物被充分预热,火前进的速度较快,拥挤着向前发展,浓烟滚滚,火强度很大,易出现飞火和爆发火,大量的浓烟一时难以排出窄谷,对于处在窄谷内的人员由于缺氧而窒息或死亡。扑救时,尽可能避开,当火通过沟塘时再组织扑救,同时,应注意火的两坡形成上山火,应迅速将两坡的火扑掉。 11坡度:坡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火势的强弱和前进的速度,坡度每增加10,火速提高一倍。当坡度小于25时,火行为变化不大;主要依据风向、风速的变化而变化;当坡度在2645的时候,上山火的速度较快,并且发出呜呜的响声,浓烟直升,有对流柱产生;当坡度在45以上的时候,火前进的速度极快,火焰高度在15米以上,火势汹猛,火呈跳跃式发展,火场呈花斑状并伴有飞火的发生,特别是山脚陡短的阳坡,上山火的速度更快。扑救时,应视坡度大小来决定扑救方案。对于坡度在25以下的火势,可从山坡底部或火的两翼打开缺口,实施分兵合围,在山顶部将火控制住;对于坡度在2645的火势,根据风速风向来决定是否扑救,如果在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